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相宝

正文 第403章 压边藏画

    小小交锋一局,长泽茂大胜!

    这让温碧璃的心悬起来,亦步亦趋的跟在卢灿身侧,替他着急。

    和长泽茂分开后,时间只剩下半个小时,卢灿的脚步越来越快。

    最后一条直道,两侧摊位上摆满了字画、书籍,还有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

    道路两侧的物品堆积的很散乱,许多物品都放在纸箱中,打开箱盖,任行人捡阅,因此道路很局促狭窄,行走其间都要小心翼翼,与当年乐古道的小摊位有一批。

    卢灿正站在一幅悬挂出来的画卷面前。

    这幅画很怪。

    其一、画幅很满!上下及两侧,没有留白,满幅;其二、此画无留款,也没有钤印。其三,这幅无名款的画作,竟然采用了“宣和装”!

    前面没少谈及装裱,中国字画装裱四大流派,分别是苏、沪、扬、京,以及其他地方流派,譬如湖南装(特点是大量使用锦绣)、广州装(用色隽秀而华丽)等等。

    宣和装又是什么东西?

    宣和装是比这四大流派更早的一种装裱技艺,始创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又称宋式裱、宣和裱,适用于扁宽画心,装裱形式较复杂,需要多种颜色的镶料进行搭边!

    卢灿见过不少宣和装的作品,在津门张淑成老先生家中,他出售给卢灿好几幅作品都是宣和装,最经典的就是南宋末年钱选的《花鸟图》和《青山白云图》。

    因此他对宣和装很熟悉。

    宣和装有几个特点,对后世的装裱影响深远。

    天地轴中,天轴为辅轴,用绫包头放水,地轴为垂轴(拉平裱面的),主轴。前后隔水用蜡绢,尾纸用宋笺(韧性很好)。两侧用细绢包边,然后再封边,在装裱过程中,连画心本身共分五段装裱,很精细的。

    宣和装的大量使用绢帛,影响到京派装裱;其多色分段装裱,以及窄边形式,又影响到苏装,继而是扬装和沪装。

    这幅画的装裱工艺,并不弱于卢灿所见到的任何一幅宣和装,可是,装裱和画,怎么看都不和谐!

    难不成也是残画?被后人重新装裱的?

    可是不太像,因为画中部的色彩以及整个构图,是完整的。而且作画者的技艺非常高超,黛墨色的山水,棕黄色的纸面,怎么看都有宋代大师作品的范儿。

    可是,如此满幅的布局,又不是大师该有的做派——字画忌满,这是很普通的常识!

    卢灿想到一种可能,他伸手准备摸摸这幅画,可画作悬挂的位置比较靠内,只得往长条桌方向靠近一些,伸手去够,结果……

    没注意,一脚踢在贴在长条桌放置的一个纸箱上,“哗啦啦”一阵乱响,整个纸箱被他一脚踹翻,东西铺了一地。

    “嘶!”夏天的皮凉鞋很薄,卢灿这一脚,如同踢在石块上,脚指头一阵钻心的疼痛。低头一看,我靠,那是一小纸箱子残墨块。这玩意硬的跟石头似的,难怪脚指头疼得厉害。

    “哎呀!”“啊?”两声同时想起,前一声是四十来岁摊主的,后一声是温碧璃的。

    见卢灿不停的甩着脚,她蹲下来,想要伸手脱他的鞋子,“没事吧?”

    大庭广众之下,卢灿哪肯?连忙将她拽起来,“没事没事,就是脚拇指有点疼。”

    那位四十来岁的摊主,蹲在那里,开始捡拾散落的墨块。祸是自己闯的,卢灿也蹲下/身来,帮他捡拾。

    这是一只装肥皂的纸箱子,里面盛放着几十块墨块,都是老墨。卢灿捡起来的几块,上面刻有“小梅花阁”“小梅园”“神烟阁”“鸠居堂”“桂园”等印款。

    有一块滚得稍微有些远,温碧璃帮忙捡拾过来,递给卢灿。

    这块烟墨已经从墨盒中滚出来,入手很轻,大约是六两墨(墨块的通用重量单位是两),宽两公分,厚一公分,长度在十公分左右。一端已经使用过,有磨损的秃边。

    卢灿正准备将这块墨放进纸箱子,可是手感出奇的好!

    “咦?”他连忙又缩了回来,仔细看了遍。

    所看的是背面,墨块虽然颜色沉暗,可光泽如漆,有玉质感;丰肌腻理,有淡淡的鱼鳞斑;最上端的边线因为长时间执握,已经磨损,但下半部分的边线依旧锋锐。

    好墨啊!比刚才拿过的那几块墨都要细腻。

    连忙将模块翻过来,正面印着四个楷书“翰林风月”。

    这是来自中原的李墨?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很多人认为李墨就是李廷珪制作的墨,这种说法并非不正确,而是狭隘。

    更准确的说,李墨是一种松烟墨的名称,可以说是后来徽墨的“老祖宗”。

    提到李墨的起源,需先了解易水墨。在李墨扬名之前,冀北易水墨是主流松烟墨种。李超及其子李延珪,出自于制墨世家易水的李家。

    五代时期,北方动/乱,李超带领全家人,迁居到歙州。他和儿子李廷珪,利用歙州的桐油、松烟,研制出来的一种混合墨,也就是李墨。

    这种墨,着色好,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锤捣细,很快便在南方盛行开来。

    李墨,据说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李墨据说“其坚利可削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气”(混合的香料,被胶质密闭好)。

    宋代文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

    南唐皇帝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常用李墨赏赐功臣。

    宋太祖以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李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一千斤墨。

    由于朝廷的垄断,市上很难买到李家所造的墨,宣和年间,竟出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庆历年间,一枚四两的李墨,卖到一万钱。

    后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廷珪被后人誉为徽墨的奠基人。

    如何鉴定这块墨,是不是李墨?其实方法没有想象中复杂。卢灿用指甲沿着模块的一侧,使劲刮了几下,然后将所刮部位,放到鼻子下面,深深的吸了口气。

    是李墨!

    这样鉴别有什么依据吗?

    有!这其中还牵扯到李墨的一件秘闻。

    其实就是依据李墨的研制特性来鉴定的:李墨并非易水墨那样是纯粹的松烟墨,而是李氏家族在其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桐油烟,因此,李墨可以看成是以松烟为主的混合墨。

    这也是为什么李墨着色好,色泽黑中泛紫,书画兼宜的重要原因。

    懂墨的人都知道,制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矿物不充分燃烧所产生的碳素,掺以胶料、香料压模制成。故按其所选烟料,大致可分为松烟、桐油烟、漆烟、石油烟等。

    松烟南北皆有,但桐树是属于南方乔木,桐油产于南方,取油桐子榨成,烧成的烟料制成桐油烟。一般十公斤桐油可出上等烟料五百克。桐油烟墨,其色泽黝黑,沉着内蕴。

    加入桐油这一秘方,一直被李氏家族视为最高机密,对外宣称李墨依旧是松烟墨,因此误导了很多人。

    既然含有桐油烟,那墨块的味道,与纯松烟墨就有些区别。

    卢灿的鼻子很灵的,虽然这块墨时日久远,但他依旧闻出一丝丝桐油的味道。

    这,就是李墨!

    看其包浆,怎么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卢灿很怀疑,这就是一块宋代李墨。

    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做碳十四鉴定。当然,带回香江,让李林灿老爷子鉴定也可以的,他老人家见过李墨实物!

    这也是他这般怀疑的另一个原因——台北故宫中存有一块李墨,上面所刻印字迹与这一块一模一样,都是“翰林风月”。

    “这块墨我买了,多少钱?”卢灿掂量着这块李墨,问道。

    见卢灿准备买东西,原本有些恼火的摊主,平息下来,他摊开五指,要价伍仟日元。尽管不认识,但也知道这是块来自中原的古墨。

    呵呵,还价的事情,还是交给温碧璃,温家过去家境不好,她讨价还价的本事不弱。

    移开纸箱,卢灿的手指,终于搭到那幅悬挂的奇怪古画的边缘。

    裱边很窄,卢灿的右手五根手指,沿着裱边一直向上摸,然后又捏了捏下裱边,心底有谱了!

    难怪构图这么满?

    这是一幅压边画!

    所谓压边裱画,就是将整幅画的四周向内折起,只裱中心画面。

    这是一种掩藏真迹的藏画方式。

    古时候作画时所留的钤印、字款或者鉴赏印、鉴赏诗,都会留在画幅的空白处,将所有这些全都对折到后面,外人自然难以判定这幅画的真伪。

    呵呵!这幅画的装裱者真是高手啊!

    这种藏画方式有一个困难之处就是,如何让画心完整的构成一幅让人不觉得过于突兀的新画?

    这也是卢灿看多了古画,所以才能从装裱和字画不配上看出蹊跷。

    心中有了定数,卢灿很快又从画风和落笔上,猜到作者是谁?

    北宋刘宗古!

    前文屡屡提及的《宣和画谱》,知道是谁负责整理编撰的吗?

    具体谁负责?是宋徽宗本人还是蔡京?业界一直有争论,但这位刘宗古老先生参与编撰,没有人质疑。在元代夏文彦编撰的《图绘宝鉴》中,对此有论述。

    刘宗古任职长达二十一年的画院待诏,敕封为成忠郎,也就是皇帝的随从,其画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

    “这幅画,我看中了,两件物品一起,便宜点。”见温碧璃和那摊主,价格僵持在三千日元,卢灿笑着帮她一把。

    一共七千日元,一幅刘宗古的压边藏画,一方李延珪墨!

    “走!我们回去!”

    两件物品上手,卢灿怎么也不认为自己会输。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