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节
与君缘 作者:若花辞树
第8节
倘若她亮出身份,管事定会将她唤醒,请她出迎;倘若她不曾亮出身份,虽然她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也不是谁都能进来的。
暮笙惊奇地看向孟脩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孟脩祎淡淡的,带着丝得意道:“这有何难,朕翻墙进来的。”
暮笙:“……”
真相实在是耸人听闻。过了片刻,暮笙才艰难地道:“麦大人就没拦着您?”
孟脩祎不屑:“朕想做的事,哪个拦得住?”她说罢,想起了什么,神色顿时凝固住了:“朕将他们忘在门外了。”
多时未传消息出去,麦恩荣肯定已经急坏了,把皇帝弄丢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指不定过一会儿麦恩荣就带人闯进来了。
暮笙忙起身:“臣这就让人开门。”
孟脩祎抿了抿唇,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低声道:“算了,朕也该回去了,你好好歇着,不要乱动。”
她的声音虽轻,语气却是不容反对的,见她起身,暮笙忙揪住她的衣袖。孟脩祎不解地回头看她。暮笙道:“还是让臣送你吧。顺道儿,臣也好吩咐管事,往后您再来,大大方方从正门进来就是。”不要翻墙了。
到底是她思虑不周带来的后果,孟脩祎有些许脸红,胡乱地嗯了一声,便大步朝外走去。
暮笙看着她凌乱之中透着害羞的背影,不禁好笑,披上外衣,趿拉着木屐,跟到她的身后。
送她出去,又与管事知会过,孟脩祎在这座宅邸的主人地位算是确定了。
陛下亲自探病,这事一闹,小两口先前的小矛盾自然而然地便化解,又同先前那般没羞没躁地卿卿我我了。
又过一月,当崔云姬与派去的钦差到达江南将近半月,忽然传来一个举朝震惊的消息——率水决堤!
☆、第三十七章
近日来受海上飓风影响,江南暴雨连连。
皇帝接到奏报之时便有不好的预感,果然,不出数日,便传来率水决堤的消息。
率水决堤,洪水肆虐,沿江田园村庄无一幸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孟脩祎高坐殿上,布满怒意的面容不再温缓散漫,阴沉得如此时此刻在江南大地上咆哮肆虐的洪水。
君王的愤怒如同一块遮住天际的黑幕,臣下的惶恐惊惧便如陡然失去日月之后的凡夫。“承平朝十年难遇的大雨,堤坝稳如泰山;先帝朝百年不遇的暴雨,也不见率水决口,怎么到了朕这,寻寻常常的几场雨就把你们总放在嘴上夸口的堤坝冲毁了?”孟脩祎惯来扬起的唇角泛着尖锐的冷意,谁都知道她这回是气得狠了。
底下众臣噤若寒蝉,唯唯诺诺地垂着头,无一人敢应声。
孟脩祎眼底冒着怒火,一一扫视每一个大臣的头顶,诸臣让她愤怒的目光看得心底发虚,越发不安起来。终于,皇帝再度开口,这回,她似乎冷静下来:“堤坝为何决口,江南灾情如何,救济粮食哪里调派,受灾百姓如何安置,诸卿速速议来。”
后三者是应有之意,每回受灾,皆是如此,但第一条……
工部见无人出头,只得硬着头皮上前:“堤坝决口不外乎年久失修,日积月累,风蚀日晒,再是坚固的堤坝也免不了……”
“每年拔去修筑的银钱都喂狗了?”皇帝阴森森地道了一句。
工部战战兢兢地住口。堤坝出事,他们督管天下河工的工部第一个逃不了干系。这也是他再是畏惧,也不得不出列的缘由,现在看来,陛下根本不想轻轻揭过。
“陛下。”裴伯安在这时出声,他抬了抬眼,而后持笏上前,恭声道:“此时最为要紧的是江南灾情,瞬息之间,不知多少百姓妻离子散,还望陛下以苍生为重。”
以苍生为重就是先放下这些暂与救灾无关之事。孟脩祎一言不发地等着,等着他们再说下去。
裴伯安见他说了话,皇帝却连搭一声的意思都没有,冷冷地将他一个人晾在那里,半点不将他这个宰首放在眼中,不禁很是恼火。
一旁裴伯安的拥簇见情势不对,马上上前道:“此时重在救灾,江南各地宜静不宜动,依臣之见,前些日子派去江南督促盐事的几位大人当先回京,官营一事也当暂缓,以免引起动荡。”
要说适才还是隔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地打机锋,现在便是将那险恶用心光明正大的显露在阳光底下。
先前任她步步逼近,裴伯安都没半点动静,孟脩祎自然不会天真到以为他就这么不战而降了,便耐心地等着他的诡计,以策应对。
当接到奏报那刻,孟脩祎真是要气炸了。谁信这次决堤与裴伯安没关系?难不成他还会神机妙算,知道必有一次洪水,来引开众人的视线,让他什么都不必做就从从容容地翻盘?
知他狡诈无德,却万万没想到,他竟敢对率水堤坝动手脚,将数万百姓的性命视作无物!
孟脩祎隐忍着怒气,作为君王,修身养性是件十分紧要的事,为的就是不让胆大妄为的臣子气得失态。她一向自以修养不错,这回也忍得甚为勉强!
很快,就有大臣出来反驳。
出列的正是户部尚书:“臣以为不可,此番救灾,再加重新修复堤坝,需银钱必是添加,而后最为丰饶富裕的江南受灾,来年赋税必有减免,今年调了粮食去救灾的州县也当减免赋税做补偿——臣惶恐,如此下来,国库怕是撑不住了。”
言下之意,就等着专营之事落实,好将源源不断的盈利输入国库以作补给。
若无早前暮笙说的那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话,户部尚书自然不敢说得这般露骨,但已言明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无需顾忌有人攻讦他居心不良,为官不廉了。
裴伯安那边自然是立即反驳的:“我大晋三百六十州,莫不是少了江南一年赋税便撑不下去了?往年可不曾见如此,户部有监守自盗之嫌。”说得极不客气。
户部自然不敢示弱,马上表示愿奉出账目供诸同僚查阅。
吵吵嚷嚷的,眼见话题被扯远,孟脩祎淡淡看了孟幼舒一眼。
孟幼舒会意,出列道:“眼下当务之急,在于救灾,臣愿请旨,走这一趟。”
裴伯安眼神一暗,马上就要反对,便闻得孟脩祎几乎毫无间断地道:“准。”
她这里早了一步,裴伯安暗道晦气,也不甘示弱地提出人选。孟脩祎择一二用了,又指定了几人,差不多达到平衡,而后便让他们自领人去商议细则。
及末,她神色冷静,眼中满是冷漠:“官营之事暂不暂搁,看江南状况如何。在此之前,一应事务,皆停!”
江南乱着,为妨民变,她不得不让步。
待到散朝,诸臣各自忙碌救灾事宜,孟脩祎又召重臣到未央殿继续商议。
这回便要更细致一些,此次受灾严峻,救济粮定是很大的一笔,从一州一郡调派,定是不行,需分多地调遣才好。还有灾后少不得有无家可归的暴民落草为寇,趁乱打劫,需派遣军队维、稳。再则,百姓安置也是关键,待洪水退去,是回原籍,还是迁去他乡,也得视情况再议。
不论孟脩祎近年来多勤政,许多底下的状况是不如大臣清楚的,包括裴伯安这宰首在内的群臣在未央殿商议至深夜,经过一番商议让步妥协,终于达成了初步的救灾计划。
孟脩祎自是不信裴伯安,此人简直已是丧心病狂,但只要他还是宰首,朝中大事便绕不过他去。
这一整日,孟脩祎不但被灾情搅得心急如焚,还让裴伯安那道貌岸然的样子恶心得够呛。想要将他剥皮抽筋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
故而,当暮笙也忙完了整日的公事,来未央殿看她时,本以为会看到一个因疲惫与受挫而情绪不佳的陛下,不曾想,皇帝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坐在书案手,手中拿着一道又一道的加急奏疏,眼中的精光亮得能将纸张射穿。
暮笙:“……陛下。”
孟脩祎抬头,冒着精光的眼神在看到暮笙的刹那柔和下来,招招手:“快过来。”
暮笙听话地跑上前。
孟脩祎将她拉到自己身旁,抚了抚她的发际,问道:“累不累?”
麦恩荣早早就备下了宵夜,只是她没胃口,这会儿看到暮笙,见她也是一身倦意,倒是可以一起用一点。
暮笙自然很快便通晓了她的意思,没什么迟疑地便点了头。
丰盛的膳食很快就送上,摆了满满一膳桌。
每日都在食用,哪怕是琼浆玉液、仙宫珍馐,也提不起孟脩祎的兴致,她随意进了小碗熬得软糯可口的小米粥,强度压力下的大脑在温热舒适的食物的安抚下舒缓下来,她忽然想起了一事,转头望向暮笙:“你可会烹饪?”
暮笙端着羊脂白玉的小碗的手一顿,疑惑地抬起头,微微颔首:“倒是会一些。”
孟脩祎顿时便很开心:“那么,等江南的事过去,你亲自到厨下,为朕煮碗汤,好不好?”
她一面说一面满怀期待地看着暮笙,那软软的小眼神,真是很让人心软。又不是什么多难的事,暮笙笑道:“自然可以,到时,陛下别嫌弃臣的手艺就好了。”
孟脩祎也笑:“多难以下咽朕都不会辜负卿的心意的。”
说的好像笃定了她手艺好不到哪里去似的。暮笙不服气,暗暗打定主意到时定要让她赞不绝口。
这暗暗同自己较劲的模样,真是让人喜欢。孟脩祎欣赏了一番,侧过身来,道:“还有一事,淮安君要去江南,不放心将阿琳独立留在府中,便将她托付给朕了。”
暮笙眨了眨眼,不知这与她有什么关系。
孟脩祎便继续道:“你也看到了,宫里没个能主事的人,朕也忙得很,让她衣食无忧是行的,却也少不了让她孤孤单单的。”别人就算了,但阿琳也是她看着长大的,总是有一些感情在,况且孟幼舒在江南给她卖命,她总不能不照看好她最在乎的人。
“这样,这段时日,你便代朕常去看看她。”
多事之秋,虽然暮笙也很忙,因职位所限,总是忙不过孟脩祎这个要统领天下的皇帝,要抽出点空隙照看阿琳还是可以的。
暮笙当即便答应了,再且,她前些日子一直抽空研究眼疾的治疗之法,即便近日不去,过些日子,她也会主动寻机去见阿琳的。
她应得极为爽快,孟脩祎揉揉她的脸,横竖已经开始聊起来了,便也不急着打断,又说到别的地方:“你在政事堂可好?”
暮笙点点头:“自是好的。”事儿虽多虽杂,却能习得不少,趁着年轻,本就该打好基础。
孟脩祎却不是很满意,参政一职虽好,但她能找到更为贴切也更适合暮笙的官职,想是这样想,但她并没有说出来。
☆、第三十八章
中书省与政事堂的几案上堆积如山,一的加急奏疏不断送入未央殿。能有一息空隙用些膳食,与暮笙说一些贴近的话语,已是极限,不一会儿,门外便有内侍来禀,户部尚书卢平求见。
孟脩祎略一凝思,便转头与暮笙道:“你且去。”又指了一名宫娥与她,带她熟悉宫中环境。
暮笙无半刻耽搁,匆匆施了一礼,便退了出去。
卢平手持象牙笏,满面阴沉的等在殿外。老大人今已年过六旬,却仍精神矍铄,此时那花白的胡子一抖一抖的,显然是被什么事儿气着了。殿门开启,卢平一撩袍子,上前一步,本以为是入内传讯的宦官出来,不想竟是个身着绯色官服的姑娘。
卢平脚下一顿,眯起眼来仔细看了看暮笙,他记性不错,倒是很快便认出此人即是当日廷辩之时,据理力争的那位辩才。暮笙颇为敬重这位老大人,因在殿前不好停下致礼,便恭敬地颔首示意。
内中有宦官出来,热络地与卢平道:“卢大人,陛下召见,还请快快入殿。”
卢平躬身应是,略有些急切地朝里走去,迈过那道门槛,他回头再度望了暮笙一眼,若有所思。
那宫娥十分尽责,仔仔细细地将何处居人,何处游玩,各处景致如何,各有何怡人之处,又有何处不可进入,何处人来人往易受冲撞,诸如此类,甚为详尽。暮笙听她这般,便大致知晓孟幼琳对甘泉宫中的格局并不是很熟悉,就听得认真。
待各处都走过一早,已是夜幕低垂。暮笙匆匆回府,用过晚膳,便往淮安君的别业走去。灾情紧迫,明日一早,淮安君便要率诸人往南去,不得有半刻耽搁。此时天已暗,她必是在府中打点行装。
山中阴凉,到了夏末凉秋,一入夜便觉天寒露重。暮笙披了件外衣,估摸着往年这时候圣驾多已回銮,今年有了江南水患,说不准要多停留月余,该令家中老少准备秋衣了。
不多时,就到了淮安君别业门外,暮笙递上名刺,门上的仆役见她衣着上乘,举止有度,便道:“君上明日便要启程,府上正是忙碌的时候,小的便为您走一趟,见或不见却不敢断言。”
暮笙一笑:“劳烦足下。”
那门子为她这温婉恬然的一笑晃了眼,忙低下头去,快步朝里走去。
不过片刻,那门子便出来了,她身后还跟了个婢女装扮的女子,暮笙认出那是内院之中照料孟幼琳的婢子。那婢子福了一福,与她笑道:“劳大人久候,请随婢子进去。”
淮安君府修得甚为低调有致,格局分明,路径多为一通到底的直线。暮笙稍稍一想,便知这是便于孟幼琳记忆。
家主即将远行,府中也不见半点忙乱之象,一切井然有序,唯有往来仆役的步伐上能看出些许匆忙,当真是大家气象。
走入内院,便见孟幼舒站着,靠在一张几案旁,唇边带笑,笑中有着些许无奈,孟幼琳仰着头,一双细长有致的眉头紧紧蹙着,固执地对着孟幼舒。
二人正胶着。
暮笙一进来,孟幼舒便直起身,轻拍了拍孟幼琳道:“有客来了。”
暮笙见此便上前施了一礼。
孟幼舒素来平易近人,不喜端架子,这会儿也无外人,她又总觉得暮笙沉着从容的气度,令人心生好感,再加上她还有一些能与陛下长久相处的“契机”,便也不拿她做位卑之人来待,令她坐下,又令人上茶。
有客至,孟幼琳也暂搁下适才与孟幼舒的小分歧,转过身,朝着暮笙的方向道:“先前邀小薄来做客,小薄总也不来,此番忽至,必不是来看我的。”她说罢,鼓了鼓两颊。
孟幼舒看得好笑,捏了捏她的手心,半是轻责半是纵容:“不许这般无礼。”
孟幼琳轻哼一声,赌气不语。
暮笙看了,就知自己做了池鱼,阿琳这是余怒未消啊。她好脾气地笑了笑,道:“你只说对了一半儿,今日上门叨扰,是为两件事,其一是与君上有些救灾之事要议,”她说着,便含笑望向孟幼舒,孟幼舒回以一笑。稍稍停顿,暮笙转首看向孟幼琳:“其次便是你了。”
孟幼琳仍不解其意,孟幼舒已明白了,她微微挑了下眉,问道:“这可是陛下的意思?”
“正是。”既然陛下将此事交予她,她便该尽量做好,免得陛下在百忙之中分、神,这也是她今日来此的原因之一。暮笙说道,“明日恰是休沐,因水患,陛下恐是分、身乏术,便由我来送阿琳入宫吧。甘泉宫中已布置好了居所,甚为安逸舒适。”
这么说是想让二人都安心。
孟幼舒倒是舒展了眉头,陛下既答应了定是会好好照看阿舒的,况且她不是随意指一内宦女官,而是令薄暮笙代为看顾,此中厚待,不言而喻。
孟幼舒轻轻地看着孟幼琳,目光温柔宠溺,她缓缓道:“陛下隆恩,待江南归来,再行叩谢。此间,便请薄参政多加费神了。”
“这是自然。”暮笙回道,望向孟幼琳,却见她抿着小嘴,一径沉默着。
孟幼舒是很了解她的,知她是不愿入宫去,她最高兴的怕是与她同行,不惜一路风尘奔波,也陪她到江南,可惜,此番前去,不是游玩,亦非寻常差使,实在是不放心将她携带在侧。孟幼舒探手摸了摸她脑后浓密的发丝,温声道:“不过两三月便可归来了。你好好儿地在这儿,也可给我写信,我必回你的。”
这安慰人的话说了无数遍,孟幼琳动了下眉头,终于慢慢地点了点头。
暮笙已经特别习惯这两个人无比亲昵的相处模式了,见孟幼舒成功地哄好了孟幼琳,也不禁柔和地笑了笑。
而后便是她来的另一事了。
也不是什么不能让人知晓的绝密之事,暮笙当即便说了:“江南水患泛滥,免不了有疫病传染,”举凡这种大规模的灾难,总会有一些疾病传播,这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晓的,只是暮笙又知道得更为详实一些,“据闻陛下派了数名太医同往,这倒是有备无患了。”
孟幼舒点了点头,道:“陛下宅心仁厚,思虑周全。”
暮笙笑了笑:“正是。江南多水乡,百姓多能凫水,纵是病了,吃几贴药也就好了。倘若有疫情蔓延,必是艰难万分。”
其实她这倒是有几副颇有实效的药方,只是陛下已指定了太医,她若此时私下将药方与淮安君,不免便有越俎代庖之嫌。白日之时,她已将那几个方子授与此行的太医,只盼江南无大事不必派上用场。
这会儿特与淮安君提起,也是应那四字——有备无患。她做了裴伯安十几年的女儿,对他总是有几分了解的,她有预感,江南那边,还将再出事端。介于他能不顾百姓安危,如此残虐无德的在堤坝上下手脚,那么,定是不会将那些灾民的生死放在眼中。
淮安君似乎也有相同的揣测,倒是记下了。
眼见天色已晚,要说的事也都说得明白了。暮笙便与她二人约定了明日来接的时辰,依礼告辞了。
第二日,淮安君率诸救灾官员出发。暮笙也是送行一员,发现孟脩祎将裴谌与狄家数名子弟也派了去。
这种灾事,与百姓而言可谓灭顶,但在朝中诸公眼中,也是相互博弈之处。待灾事安稳度过,此番同去诸人,便是大功一件。
先前,狄家不过大舅与二舅做着个不大不小的官,那种低沉落寞与数年前子弟皆在朝的显赫截然不同。
而此时,显然是一个明朗的预示——狄家,要全面起复了!
暮笙沉默地看着队列当中几位表兄沉稳英挺的面容,胸口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语的郁气。站在文官一列的狄景敏锐地注意到了她的目光,略带疑惑地朝这边望过来,见是她,便是友善亲近地扬起唇角,他微微地点了下头,示意她放心。
就如同小时候,她往外祖家做客,表兄持书卷于一旁笑看他们几个淘气的弟妹玩耍一般,永远都是如此温润和善。
暮笙回以一笑,心胸顿时舒畅。
不论前路如何,对她对母亲都万分宠爱关切的狄家将起复,母亲在九泉之下,定能感到一丝安慰吧。
暮笙微微的笑,这一刻,她无比渴望的想见一见陛下。
以她如今的身份,皇帝自然不是说见就能见的。暮笙只能想想,陛下这两天怕也是抽不出时间来见她的。
不想,下午接了孟幼琳入宫,将她安置妥当后,陛下竟然出现了。
暮笙甚为意外,碍着孟幼琳在场,也不好直接发问。
孟幼琳倒是与皇帝熟稔,声音清脆地问道:“陛下怎么来了?阿舒说你这段时日必是忙碌,还让我不要去打扰你。”
皇帝理了理衣摆,在她身边跪坐下,而后眼带笑意地看了暮笙一眼,语气倒是平淡:“薄卿也坐。”
眼看着暮笙也坐下,皇帝方回道:“朕不放心,就过来看看。”
孟幼琳眨了眨眼,不大相信。
孟脩祎挑了下眉头,饶有兴味道:“不信?那你觉得是为何?”
这……分明就是有目的地引诱阿琳说话。暮笙顿觉不好,还没等她出言,就听孟幼琳笑眯眯道:“可是因小薄在此?”她年纪不大,直觉却敏锐。
暮笙捂脸,就这么让她说出来了。孟脩祎得逞地笑了笑,揶揄地看向暮笙。暮笙唯恐她又说出什么惊人之语,无声地哀求地冲她摇了摇头。
☆、第三十九章
孟幼琳看不见她们间的小动作,敏锐的直觉却让她知道皇帝并未因她略有些僭越的打趣而动怒。她偏着头,兴致勃勃地等着孟脩祎回答。
孟脩祎接到暮笙哀求的眼神,心情大好,挑了下眉,颇多暗示地冲暮笙扬了下下颔,示意着什么。暮笙才看不懂她挤眉弄眼的想说什么,但这会儿要是不满足她的心意,谁知道她那不管不顾的性子会说出什么来。她还要与阿琳相处的,总不能自今往后一见阿琳就脸红。
暮笙一脸艰难地对孟脩祎点了两下头。
奸计得逞!孟脩祎神采飞扬,一面眉眼舒展,一面义正言辞道:“干薄卿何事?就是来看看你。虽忙着,你这有什么事儿,也只管来寻朕就是。”
说的跟真的一样。天真善良的孟幼琳不由就相信了。
毕竟还有大堆的事不能多待,坐了一会儿,孟脩祎便告辞了,临走还对暮笙斜了下嘴角。看得暮笙一阵心惊胆战,因狄家即将起复带来的感慨和伤感都退散了不少。
待过得一会儿,暮笙见孟幼琳面露疲态,便起身告辞,走到门外,细细吩咐调派来侍奉的内侍宫娥必要尽心。这些内侍宫娥暂归了孟幼琳差遣,待孟幼琳走后,又是要回到原处办差的,如此一来,只怕他们不以孟幼琳为主,心生轻蔑。
宫里人惯爱看人下菜碟儿。一些没权没势没依仗的人到了宫里只怕能让这些难缠的小鬼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地欺负死。
孟幼琳状况特殊,孟幼舒又爱护她,平日里有什么,都是提前都安排妥当的,自然就不知详情。暮笙好歹做了十几年的宰首嫡长女,懂得是这其中的弯弯绕绕。言辞严厉的吩咐一番,又温声许诺了好处,刚柔并济之下,内侍宫娥皆讨好应是,争着保证必让孟幼琳在宫中过得舒坦安逸。
这群人言辞恳切,神色看来也甚为真挚,暮笙点点头,信了他们,横竖她隔上几日便会来一趟,总能顾得上。
走出那座别致静雅的小宫苑,便见前方铺满了石楞子的小径旁有一青袍宦官在等候。一见她出来,宦官满面堆笑地小跑上前,弯身做了个揖道:“大人出来了?圣上命小的在此恭候,还请移玉,往未央殿一会。”
到底是休沐日,未央殿也不见前几日的人来人往,从燕京往江南,哪怕快马,也得十余日,这十余日什么事都不会有。一切详情,都得孟幼舒勘察之后,写成奏折呈上来。旁的救济也都有大臣在管着。
纵使如此,御案上堆积的奏疏却无半点减少。
皇帝这职位,说忙,时时都能忙得脚不沾地,说不忙,天塌下来也不干她的事。前朝世宗,沉迷炼丹,一心修玄,但求长生,不问朝政,在位四十五年,三十年不曾上朝,照样舒舒服服过了一辈子,留下一地烂摊给儿孙收拾,直接为前朝末年八十余年的乱世埋下了伏笔。
孟脩祎是极为自律的人,便不会如此荒唐,她胸怀大志,正当青春,便不会轻易懈怠。
听得声响,孟脩祎抬起头来,薄薄的朱唇微抿,弯起嘴角来轻轻一笑。轻轻浅浅的一个笑意,看得暮笙一阵晃神,美□□人。
她走上前,看了眼笔架子上湿润的朱笔,道:“陛下。”
孟脩祎颔首,道:“到朕这里来。”
暮笙依言上前。
孟脩祎便从那一堆的奏折中扒拉出几本看似很不起眼的,打开了搁到暮笙面前,道:“这些都是你的意思?”
暮笙看了一眼,的确是学士采集众人意见之时,她发表的。有皇帝盯着,学士大人也不好昧下她的良策,在上头注明了小参政的名字。
见她点头了,孟脩祎便夸奖了她一番:“卿才华横溢,只做一个参政似乎有负卿之大才。”
暮笙侧过脸来看她,孟脩祎毫无心虚地与她对视。她既出言,心中必有成算,暮笙缓缓点头,道:“依陛下之见,何处可供我容身?”
孟脩祎既然扯开了话头,便是心有成算了,她没什么迟疑,直言道:“按惯例,京中待一阵,便要去地方积累资历,江南经这一遭,必有诸多官员贬职撤官。江南土地肥沃,物阜民丰,纵使经一大劫,也不难恢复元气,你去那里,”孟脩祎顿了顿,目光诚恳,缓缓道:“与你有大益处。”
这话不假,接下去主政江南的刺史、郡守,熬过一段艰难的岁月,便可凭功绩出彩,往后的宦途,便能走得容易一些。
孟脩祎说完,便看向暮笙,原本搁在案上的双手挪到了下面,暮笙余光可以看到,孟脩祎放在膝上的双手紧紧的绞在一起,似乎是在紧张。
陛下缘何紧张?暮笙心下不解,对上皇帝的眼睛,那双墨黑的眼眸沉着冷静、无波无澜。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同时出现在孟脩祎身上,暮笙不禁迟疑起来,一时也忘了去思考倘若照陛下说的话去做,能给她的将来带来多大的好处。
见她迟迟不答,皇帝柔和了唇角,微微含上一点笑意,蛊惑一般地问道:“你可要去?早些知会一声,朕也好为你留意着。”
她再次发问,逼得暮笙转过神来,沉下心去分析利弊。倘或放在刚重生的时候,无需多想,她必应承下来,只要能助她步步攀升,她定然无丝毫迟疑。那时她的心被深仇大恨占据,只想为自己为母亲讨个公道,裴伯安位极人臣,不是她一个小小的医正能撼动的,想要复仇,势必就要奋力攀登,攀登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收集他的罪证,扳倒他。
但现在,似乎,她有很久没有想过那曾让她五内俱崩、彻夜难眠的怨恨。并不是忘记了,而是浮躁的心境已沉淀下来,她知道,真相总会大白,况且,于她而言,重生的意义已不只是复仇与实现自己的价值了,还有眼前这个人。
本朝外官,三年一任,她这一去,总不能只做一任便升回京师,少则六年,多则十几二十年,都要在外打转。心头便翻涌起一阵浓浓的不舍,倘若外任,她们便免不了分隔两地了。
那迟疑纠结的模样落在孟脩祎的眼中,让她欣喜不已。不愿再看她为难,孟脩祎轻咳一声,正欲开口,便听得暮笙道:“那便请陛下为臣留意。”
这句简洁的话语犹如一盆凉水,从孟脩祎的顶上彻头彻尾地淋下,面上仍是镇定,心却瞬间坠落。
果然如此……
孟脩祎不无沮丧,加上先前自以为是的欣喜,那种熟悉的无力感渐渐掺满了羞恼。待一抬头,便见暮笙笑吟吟地看着她,眼睛亮晶晶的,眼底有一抹恶作剧得逞后的狡黠。
孟脩祎:“……!!!”被骗了!
又是生气,又是惊喜,孟脩祎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强大的自制力到底让她镇定下来,满面危险的靠近暮笙,双臂坚定地拥住暮笙,语气凉凉的:“竟敢欺君,想要朕如何治你罪。”
身后的双臂让她退无可退,暮笙干脆便顺势靠进皇帝的怀里,带着笑道:“陛下欲如何惩治微臣?流放九边可好?”
才不舍得呢!孟脩祎深深地吸了口气,用力地抱了暮笙一下,道:“今夜留下。”
这满是暗示性的要求,顿时就轮到暮笙紧张了。她面红耳赤地从皇帝那里挣扎出来,道:“怕是不妥……”
话未竟,孟脩祎便打断道:“你不是早就答应了么?”
暮笙:“……我何时答应了?”
孟脩祎双眉一竖,怒道:“在阿琳那里,分明已点头。”
暮笙沉默,原来那会儿陛下挤眉弄眼的是这个意思么?
见她久久不语,孟脩祎便一脸“你莫耍赖”,十分不屑地道:“君子一诺千金,卿总不会转头就不认吧?”
什么叫骑虎难下,暮笙是体会到了,什么叫胡搅蛮缠,暮笙也体会到了。她无力扶额,想一想倘若这回不应她,说不定得生好几日气,孟脩祎的气性,她是深有体会的。暮笙微微地点了下头,算是应允了。
孟脩祎的双眸霎时就明亮起来,面容便如被日晖照耀,满是光彩。
☆、第四十章
夜间的甘泉宫与白日大不相同。站在清凉殿高高的露台上,眺望远山黑影憧憧,观近处宫阙万点灯火。万籁俱寂的夜,唯有清风过堂的轻微声响。暮笙低头看了看自己轻灵飘逸的寝衣,不禁微微一笑,如此周全贴心的准备,陛下显然是蓄谋已久。
念及三两时辰前陛下看到她点头应允那刹那的满面惊喜。暮笙忽然觉得,也许,她答应下来,并不是因惧陛下生气,她答应下来,只是为了看到陛下容光焕发的开心模样。
身后有轻微的步伐声,殿中铺了厚软的地衣,踏在上面,只有细微的响动,那是往来的宫娥在铺设龙榻,预备明日皇帝的朝服、燕服。
暮笙静下心来,屏息倾听着宫娥们忙而不乱的声响,莹润白皙的脸颊一点一点的泛红,如凌晨天边初露的朝霞一般,灿烂而充满希望。
御前的人都是经尚宫局精心调、教的,手脚麻利是最基本的。很快,宫娥们便一丝不差地安置好了所有的物件摆设,一齐退了出去,只留下两个留夜的宫人。
皇帝沐浴出来,在殿中四下张望都不见暮笙,走到露台,才看到她背对着一室灯火站在昏暗的玉栏旁。她身上的衣衫是她亲自挑选,鹅黄的色彩看起来格外暖心,飘逸的裙摆,贴着曼妙曲线的裁剪,相识已久,皇帝虽从不曾见过她身着寝衣的模样,但这样的场景,在独自一人之时,她早已勾勒出了无数次。
此时终于亲眼看到了,却远比她遐想之中的美上百倍。
孟脩祎深深吸了口气,走上前去。
暮笙听见越发靠近的脚步声,便转过头来。孟脩祎抿了抿唇,走到她的面前,抬手轻轻握住她的肩膀。她温暖的掌心贴上微凉的肩膀,暮笙禁不住颤了一下。
孟脩祎皱皱眉:“冻着了?”
她模样精致,五官分明,做了什么神态都是棱角分明的样子,那修长的眉峰向中间蹙拢,瞧着很是薄怒。暮笙不知怎么,就有些羞怯地低下头,想要往后退。身子一动,衣衫摇曳,露出她赤、裸光洁的脚踝。
那精巧到极致的脚踝,映着如镜般澄亮的地砖,显得如此可爱诱人。孟脩祎呼吸一滞,咽了咽唾液,不再浪费好辰光,她弯身打横抱起暮笙。不防她如此直接,暮笙惊呼一声,反手搂住孟脩祎的脖子。孟脩祎得意一笑,低头望着怀里的佳人,眸光柔和得就像殿中昏黄的烛光。
殿中留下的两个宫娥相互对视一眼,沉默地低首退了出去。
二人都不是未经人事,接下来的每一个步骤都如饮水一般自然。只是,暮笙这具处子的身子却敏感得要命,只是轻轻的些微撩拨,便足以让她面红耳赤,通体上下都泛起一粒粒细小的粉红小疙瘩。
耳边传来孟脩祎促狭暧昧的轻笑,暮笙羞得将头埋进松软的被褥。孟脩祎温柔的眼眸逐渐染上情、欲的绯靡。
翌日醒来,时辰还早。
暮笙睁开眼,明黄的帷帐便霸道的挤入她的视线,她有一瞬间的怔悚,不知身在何处。她转过头,便看到孟脩祎安详的睡颜,她乌黑的青丝随意地散落在玉枕上,柔和的侧脸温顺无害,不像是坐拥天下的皇帝,倒像闺阁之中温柔的小姐。只要她不睁开那双看似清润实则暗藏深意的眼眸,看起来总是很好相处。暮笙忍不住抬起手,摸了摸她细长的眉毛。
昨夜暂忘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难耐的吟哦,扭动的腰肢,交叠起伏的身线,赤、裸光滑的肌肤,暮笙脸红得发烫,手上也如被烫了一下,忙收了回来,闭了眼扭过头去。
天还黑着,殿中也只得榻前两旁伫立的两盏宫灯。暮笙再度跌入睡梦,并没有看到她的身后,分明是沉睡状的孟脩祎缓缓地睁开了眼,那清明的眸子中没有丝毫睡意。她怔怔地看了暮笙一会儿,想到了昨夜暮笙终于与她坦诚,不禁弯了弯唇角,满心都是爱惜与希冀。
待到暮笙再度醒来,孟脩祎已在宫娥的侍奉下更衣了,听闻身后的响动,她回过头来,望着睡眼惺忪的暮笙笑道:“朕要去早朝了,你还能再歇一会儿。”
政事堂上衙的时辰要比早朝迟上半个时辰。
暮笙眨了眨眼,混沌的脑袋清醒起来,她忙坐起,预备起榻。一旁的宫娥察觉她的意图,忙端了洗漱用具来,服侍她起身,又有几位宫娥恭敬地将她的官服与靴帽都奉上,显然,皇帝非但为她准备了寝衣,连合身的官袍都备了一份。
这倒免去了她的麻烦,暮笙冲着孟脩祎感激一笑,孟脩祎抬了下眉头,一笑而过。
待二人皆都梳洗着衣,一道用过早膳,孟脩祎便一身庄重的冕服,坐上玉辇,上朝去了,暮笙则在身后目送她离去,而后背道而驰,去了政事堂。
这几日朝上仍是大小事不断,只是江南水患似乎就这么搁置下来,人人都知道,在淮安君那头传来消息前,一切都是未知。皇帝信任淮安君,旁人说什么她都不会信,何况那堤坝实在可疑,朝臣之中,大多都有自己的猜疑。
根据何人最后得利何人即为祸首这一定律,怀疑裴伯安的占大多数。不过裴伯安倒是坦然得很,照旧上朝,照旧参政,无丝毫心虚之处,端的是风光霁月,倒是反让一些不坚定的人生出错怪了好人的愧疚来。
裴伯安如今官至中书令,世人尊称一声宰首大人。本朝官制沿袭前朝,只是门下省所履职务为政事堂所占,门下省便撤了去。尚书省与中书省共理朝政。裴伯安为宰首多年,两位中书侍郎与四位中书舍人中有一半以他马首是瞻,尚书省有六部二十四司,官员众多,敌我难辨。
孟脩祎不止想要将裴伯安治罪,更想将他的爪牙彻底拔除。此次江南水患就是一个绝好之机,裴伯安欲借此永绝官营之事,她也可从中寻找破绽,从江南入手,牵出幕后指使之人。
孟幼舒连夜疾驰到达金陵,先往各郡县调取物资,而后装上部分粮食,先往江南去,余下物资,便令属下随后赶上。同时,又令人持兵符往金陵驻军处调三千军士,以护送物资。安排好这一系列事物,方往灾区去。
一踏入两浙地界,便见汪洋一片,灾民满地,尸殍遍布。脏兮兮的灾民或携家带口或孤身一人地走在路上,往会稽、金陵一带迁去,金陵、会稽、广陵等临近郡县早在多日前便已关闭城门,阻止灾民入城。
灾民定已闻得音讯,却不得不抓住那微弱的希望,朝着为受灾的郡县走去,只为得一口饭吃,尽力地活下去。
孟幼舒骑在马上,四周团团围着手持刀刃的护卫,生怕灾民变暴民,惊了君上的驾。她看了看警惕戒备的护卫,双唇抿得紧紧的。满面枯黄的夫人衣衫褴褛,抱着饥瘦的婴孩,步履艰难;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随手拾来的目光,一步一步朝前;青壮的男子护着一家老小,已是精疲力尽。
路旁躺满了饿死淹死的尸首,无人惧怕,无人收敛,已是平常,人群中不断的有人倒下,有一妇人跌倒在地,身旁总角的幼子哭着扑到母亲的身上,妇人已听不见,任凭幼子如何呼唤都不再动弹,灾民们都已看惯了如此生离死别的场景,满脸麻木,满目悲怆。有一衣衫破旧的老翁弯身碰了碰那妇人的鼻息,叹息着摇了摇头,扶起了孩子,牵着他往前走去,孩子一步三回头,啼哭着离开了母亲的尸体。
孟幼舒深深吸了口气,传令属下:“传令各郡郡守速往临安府,共议救济事宜;令两浙总兵加强巡视,以防民变。”她顿了顿,再道:“崔云姬崔大人现在何处,令她速来临安府面见本君。”
重灾再前,无人敢有一丝耽搁。
孟幼舒深深地看了灾民一眼,全速往临安城行进。
灾情已无法拖延,隔日,各郡郡守便汇集在临安,孟幼舒便领着诸官商议救灾事宜,一面分派任务,一面统计受灾人数。诸郡守皆听令行事,不敢有一丝异议。
半日后,令郡丞分一部分粮食往郡治所在,郡守则留下再行商议。
隔日,崔云姬到临安。
孟幼舒忙着救灾,便在夜间与她碰了次面,先问了崔家如何,可曾受损,接着便说起此次堤坝损毁之事。
崔云姬在江南多时,亲眼目睹率水决堤,心中早有论断,见来的是淮安君,便说了出来:“这事实在巧的很,灾情一现,下官便觉不对,立即找了靠近率水的百姓来问,据百姓陈述,当夜,曾听数声惊天巨响。”
孟幼舒神色一凛——堤坝是被炸毁的!
崔云姬看了看孟幼舒脸色,继续道:“下官本想往堤坝处查看,奈何接下去多日,雨水不断,靠近不得——纵使能靠近,恐怕证据也都叫大水冲干净了。”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孟幼舒道:“炸毁堤坝的火药不是寻常人弄得到的,也非一人之力可行,这事必有多人参与。”
崔云姬赞同地点了点头,面上的阴沉却无半点消散:“能弄到火药,军中多半有人参与。”
还有地方官员,定也有参与。两浙官场,要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此事,棘手的很。孟幼舒在京时任尚书令,并未涉及军事,她想了想,问道:“两浙总兵戚衮为人如何?”
崔云姬顿时眼睛一亮,道:“是个正派的君子,曾与家君有一面之缘。”
孟幼舒终于显出些许笑意,道:“还望尊君能做个中人,本君欲与戚总兵一见。”
得到总兵的帮助,要在军营中调查缺失的火药便容易的多,事情发生不久,定能有眉目。从火药的来源入手,是最为便捷的途径。事不宜迟,崔云姬立即答应,连夜赶回家去。
孟幼舒送崔云姬到正门,看着她的马车没入黑夜之中,便回身走回房中,拿出早前便备下的江南诸官的履历师门家世看了起来。
能做这事的人,必是裴伯安心腹,且必是心思缜密之人。待到天亮,孟幼舒已圈出三十余人,其中包含临安郡郡守崔浩。
江南官场,即将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当孟幼舒一面忙于救灾,一面暗中调查之时,作为重灾区的海宁县已稳定下来,县令海定将诸事托付县丞、主簿,背上简陋的行囊,走小路径直往京师奔去。
☆、第四十一章
暮笙这几日总是心神不定。如今朝野内外的目光都盯在江南,她亦是如此。孟脩祎看起来倒是轻松得多,不过也是表象而已,光看她眼下两团青黑,便知她心事沉重。
那日之后,二人仍旧那样相处着,只是目光相处时,便会舍不得挪开,直到一人反应过来,带动另一人如被针扎了一般,各自飞快的转开,而后又各自忍不住轻笑,似乎有了从前不曾有过的默契。
暮笙想修的医书才刚刚筛选完毕,提笔写的时候,又不断的参杂进新的,原先不曾想到的内容,太过庞大的内容让她不得不停下,预备重新分类,按照内伤外伤,儿科妇科等科目再行细分。
这事牵制了她许多的精力,政事堂中也让她付出了大量的辛劳,蒙学士甚为倚重她,崔云姬下江南后,便格外关照她。
京师便如一滩暂且安静的死水,人人都在等着孟幼舒的消息,那消息定会如滴入热油的凉水,激起爆炸一般的动静。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不等孟幼舒消息传来,这表面的安静便维持不住了。
孟幼舒离京一个半月后的早朝,登闻鼓骤响!
殿上刹那间安静,君臣骤然望向殿外,这天是月余来难得的好天气,入目唯见广阔碧蓝的天空,如此澄澈无丝毫杂质的颜色,却无端端的让人觉得仿佛染上了猩红的鲜血。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侍卫拖着一名满身风尘的男子进来。按律,击登闻鼓告御装者必先受二十杖以示诚心。那男子青灰的布衣上已染上了鲜红的鲜血。侍卫将他拖到殿中,他便挣扎着撑起了身子,竭力端正地跪伏在地,口中虚弱道:“臣海宁县县令海定,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
竟是官身。
殿上寂静一片,孟脩祎眉心一跳,沉声问道:“海宁县灾情严峻,你为一县之长,怎可弃灾民于不顾,贸然上京!”
海定猛地抬起头,神色气愤,他颤着唇,高声呐喊:“臣就是为无辜受灾的百姓而来!”
海定说罢,大口喘着气,额上落下豆大的汗珠。愤怒的呐喊如铁锤一般敲击在殿上每一个人的心上。
孟脩祎正起身子,透过光华四射的十二旒,直直望着海定,道:“卿有何事要奏?”
裴伯安勾了勾唇角,露出一个冷冷的笑,眼睛瞥了那海定一眼,满是讥嘲。
孟脩祎余光扫到裴伯安的神色,心下不禁一咯噔,飞快转动的脑子骤然间想到什么,来不及开口,便听得海定高声道:“臣非但为无辜受灾的百姓来,也为奸佞当道的朝廷而来!”他大口喘着气,突然伸手笔直地指着站在群臣之首的裴伯安,目光尖锐如利剑,一字一顿,字字尖利:“中书令裴伯安为一己私利,指使官吏炸毁堤坝,致使洪水泛滥,百姓无家可归,尸殍遍野,淹死饿死者不知凡几!”
话音一落,便听得一声声倒抽的冷气,随即便是百官议论。
吏部侍郎文殊持笏出列,义正言辞道:“此人诽谤重臣,请陛下下诏降罪!”
随即便是大片的朝臣附议。
孟脩祎意味不明的环视群臣,最后落在波澜不惊的裴伯安身上,裴伯安缓缓的抬了下头,而后敛眉低首。孟脩祎转开视线,望向无半丝慌乱的海宁,问道:“可有证据?”
“自是有的,臣岂敢污蔑宰首大人。”海定半是讥讽道,他低下头,颤着手,从胸口取出一封书信。
孟脩祎抬了抬下颔,身旁的内侍便快步走下台阶,双手取了那书信,奉到孟脩祎面前。孟脩祎面无表情的拿了过来。书信是开了封的,摊开来一看,是裴伯安亲笔所书,收信人是临安郡郡守崔浩,讲的正是将大堤炸毁,令洪水淹没村镇,便许崔浩一个刺史之位。
“臣所治临近率水,堤坝就在那率水之滨,那夜闷热难眠,臣想起连日大雨,不知江边百姓境况如何,便孤身前往巡视,正撞破崔浩带人炸堤,堤坝一毁,江水滚滚,吞没农田村庄,昔日富饶的土地瞬间便成了人间地狱。臣惊于眼前所见,知道不可打草惊蛇,再是愤怒,再是悲痛,都忍了下来,待崔浩请各郡县长官前往临安商议治水之事,臣设法偷了这封书信出来,只求能将罪魁祸首绳之于法,还两浙百姓一个公道!”
海定口齿清晰,看似冷静的描述中压抑着巨大的愤恨。
如此有根有据,殿中众人,一时无语。裴伯安有条不紊地走出一步,道:“陛下,此人所言,不过一家之言,不足以取信,至于那封信,”他淡淡一笑,“臣每日所写公文无数,想要模仿臣的笔迹也非难事,信是造假的。”
海定怒冲冲地瞪着他:“下面有大人的私印,这也能抵赖!”
裴伯安气定神闲:“字能做得假,私印自然也能做得假。”
这便是强词夺理。海定气得满脸通红,连连咳嗽,几欲呕出血来。
孟脩祎掩在袖下的双手紧握成拳,正要开口,便见裴伯安一躬身,打断了她:“臣请重惩此人,以免污蔑诽谤成风。”
孟脩祎脸色沉静,狭长的眼角微微的眯起,她沉声道:“此事还需查过……”
殿上半数大臣轰然下跪:“臣等奏请重惩此人,以免污蔑诽谤成风!”
捏着信纸的手气得不住颤抖,孟脩祎环视殿上,将那些跪在地上的大臣一个一个都刻在了心上。户部尚书卢平见此,便抬头询问皇帝的意思,孟脩祎触及他的目光,几不可见的摇了摇头。欲声援海定的话都咽了回去,卢平低首敛眉站定。
裴伯安再度开口:“请陛下下诏。”
孟脩祎沉声道:“眼下情况还不明朗,朕不愿寒了诸卿的心,也不愿枉杀一个好人,便将海定下狱,关入大理寺大牢,待事情明朗,再做判决。”
“陛下!”大臣们再度叩首。
孟脩祎冷笑:“如此急不可耐?淮安君就在江南,真相不久便可大白,难不成这点时日诸卿都等不得?”
这已是动怒的迹象,诸臣皆都下跪,口呼:“陛下息怒。”
孟脩祎转开视线,望向裴伯安。
裴伯安一甩衣袖,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适当地退了一步:“便依陛下所言。”
此番对抗,皇帝尽显劣势。自陈述完便一直静默不言的海定此时忍着背上的剧痛,叩首道:“臣今日上殿,便不求全身而退。只为实情上达天听,为江南百姓求一个公道。人固有一死,臣之命有何惜?为贼所取又有何惧?到了地下,臣仍是大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官!臣一生无愧天地,无愧百姓。若那有一日到来,臣恳请陛下将臣骸骨葬在江南的土地上,臣此生无憾!”
他说的是遗言,句句都是忠肝义胆。殿上已有大臣低头拭泪。
孟脩祎面无表情,亦未答一语,一挥手,便有侍卫上前扣住海定的肩膀,将他拖出殿去。
海定一丝不惧,高声斥骂:“陷黎民于死地者,天必诛之!裴伯安,你必死无全尸,为万民唾骂!”
那恨不得从裴伯安身上要下一块肉来的愤怒久久徘徊在殿上,让助纣为虐之人皆都毛骨悚然。
殿上气氛沉重得很,众臣都怕适才海定点燃的那把火烧到自己身上。孟脩祎却倏然一笑,望向裴伯安道:“裴卿无需不安,清白之人,朕自还他公道,必不让卿受委屈。往日做什么,接下去仍是做什么,无需顾忌。”
裴伯安微微一笑,躬身行礼:“谢陛下。”
孟脩祎定定地看了看他修长儒雅的身形,一拍御案,道:“退朝!”
一回到未央殿,孟脩祎便一声不吭地坐在坐榻上。她气得肝疼!
第8节
恋耽美
第8节
倘若她亮出身份,管事定会将她唤醒,请她出迎;倘若她不曾亮出身份,虽然她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也不是谁都能进来的。
暮笙惊奇地看向孟脩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孟脩祎淡淡的,带着丝得意道:“这有何难,朕翻墙进来的。”
暮笙:“……”
真相实在是耸人听闻。过了片刻,暮笙才艰难地道:“麦大人就没拦着您?”
孟脩祎不屑:“朕想做的事,哪个拦得住?”她说罢,想起了什么,神色顿时凝固住了:“朕将他们忘在门外了。”
多时未传消息出去,麦恩荣肯定已经急坏了,把皇帝弄丢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指不定过一会儿麦恩荣就带人闯进来了。
暮笙忙起身:“臣这就让人开门。”
孟脩祎抿了抿唇,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低声道:“算了,朕也该回去了,你好好歇着,不要乱动。”
她的声音虽轻,语气却是不容反对的,见她起身,暮笙忙揪住她的衣袖。孟脩祎不解地回头看她。暮笙道:“还是让臣送你吧。顺道儿,臣也好吩咐管事,往后您再来,大大方方从正门进来就是。”不要翻墙了。
到底是她思虑不周带来的后果,孟脩祎有些许脸红,胡乱地嗯了一声,便大步朝外走去。
暮笙看着她凌乱之中透着害羞的背影,不禁好笑,披上外衣,趿拉着木屐,跟到她的身后。
送她出去,又与管事知会过,孟脩祎在这座宅邸的主人地位算是确定了。
陛下亲自探病,这事一闹,小两口先前的小矛盾自然而然地便化解,又同先前那般没羞没躁地卿卿我我了。
又过一月,当崔云姬与派去的钦差到达江南将近半月,忽然传来一个举朝震惊的消息——率水决堤!
☆、第三十七章
近日来受海上飓风影响,江南暴雨连连。
皇帝接到奏报之时便有不好的预感,果然,不出数日,便传来率水决堤的消息。
率水决堤,洪水肆虐,沿江田园村庄无一幸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孟脩祎高坐殿上,布满怒意的面容不再温缓散漫,阴沉得如此时此刻在江南大地上咆哮肆虐的洪水。
君王的愤怒如同一块遮住天际的黑幕,臣下的惶恐惊惧便如陡然失去日月之后的凡夫。“承平朝十年难遇的大雨,堤坝稳如泰山;先帝朝百年不遇的暴雨,也不见率水决口,怎么到了朕这,寻寻常常的几场雨就把你们总放在嘴上夸口的堤坝冲毁了?”孟脩祎惯来扬起的唇角泛着尖锐的冷意,谁都知道她这回是气得狠了。
底下众臣噤若寒蝉,唯唯诺诺地垂着头,无一人敢应声。
孟脩祎眼底冒着怒火,一一扫视每一个大臣的头顶,诸臣让她愤怒的目光看得心底发虚,越发不安起来。终于,皇帝再度开口,这回,她似乎冷静下来:“堤坝为何决口,江南灾情如何,救济粮食哪里调派,受灾百姓如何安置,诸卿速速议来。”
后三者是应有之意,每回受灾,皆是如此,但第一条……
工部见无人出头,只得硬着头皮上前:“堤坝决口不外乎年久失修,日积月累,风蚀日晒,再是坚固的堤坝也免不了……”
“每年拔去修筑的银钱都喂狗了?”皇帝阴森森地道了一句。
工部战战兢兢地住口。堤坝出事,他们督管天下河工的工部第一个逃不了干系。这也是他再是畏惧,也不得不出列的缘由,现在看来,陛下根本不想轻轻揭过。
“陛下。”裴伯安在这时出声,他抬了抬眼,而后持笏上前,恭声道:“此时最为要紧的是江南灾情,瞬息之间,不知多少百姓妻离子散,还望陛下以苍生为重。”
以苍生为重就是先放下这些暂与救灾无关之事。孟脩祎一言不发地等着,等着他们再说下去。
裴伯安见他说了话,皇帝却连搭一声的意思都没有,冷冷地将他一个人晾在那里,半点不将他这个宰首放在眼中,不禁很是恼火。
一旁裴伯安的拥簇见情势不对,马上上前道:“此时重在救灾,江南各地宜静不宜动,依臣之见,前些日子派去江南督促盐事的几位大人当先回京,官营一事也当暂缓,以免引起动荡。”
要说适才还是隔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地打机锋,现在便是将那险恶用心光明正大的显露在阳光底下。
先前任她步步逼近,裴伯安都没半点动静,孟脩祎自然不会天真到以为他就这么不战而降了,便耐心地等着他的诡计,以策应对。
当接到奏报那刻,孟脩祎真是要气炸了。谁信这次决堤与裴伯安没关系?难不成他还会神机妙算,知道必有一次洪水,来引开众人的视线,让他什么都不必做就从从容容地翻盘?
知他狡诈无德,却万万没想到,他竟敢对率水堤坝动手脚,将数万百姓的性命视作无物!
孟脩祎隐忍着怒气,作为君王,修身养性是件十分紧要的事,为的就是不让胆大妄为的臣子气得失态。她一向自以修养不错,这回也忍得甚为勉强!
很快,就有大臣出来反驳。
出列的正是户部尚书:“臣以为不可,此番救灾,再加重新修复堤坝,需银钱必是添加,而后最为丰饶富裕的江南受灾,来年赋税必有减免,今年调了粮食去救灾的州县也当减免赋税做补偿——臣惶恐,如此下来,国库怕是撑不住了。”
言下之意,就等着专营之事落实,好将源源不断的盈利输入国库以作补给。
若无早前暮笙说的那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话,户部尚书自然不敢说得这般露骨,但已言明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无需顾忌有人攻讦他居心不良,为官不廉了。
裴伯安那边自然是立即反驳的:“我大晋三百六十州,莫不是少了江南一年赋税便撑不下去了?往年可不曾见如此,户部有监守自盗之嫌。”说得极不客气。
户部自然不敢示弱,马上表示愿奉出账目供诸同僚查阅。
吵吵嚷嚷的,眼见话题被扯远,孟脩祎淡淡看了孟幼舒一眼。
孟幼舒会意,出列道:“眼下当务之急,在于救灾,臣愿请旨,走这一趟。”
裴伯安眼神一暗,马上就要反对,便闻得孟脩祎几乎毫无间断地道:“准。”
她这里早了一步,裴伯安暗道晦气,也不甘示弱地提出人选。孟脩祎择一二用了,又指定了几人,差不多达到平衡,而后便让他们自领人去商议细则。
及末,她神色冷静,眼中满是冷漠:“官营之事暂不暂搁,看江南状况如何。在此之前,一应事务,皆停!”
江南乱着,为妨民变,她不得不让步。
待到散朝,诸臣各自忙碌救灾事宜,孟脩祎又召重臣到未央殿继续商议。
这回便要更细致一些,此次受灾严峻,救济粮定是很大的一笔,从一州一郡调派,定是不行,需分多地调遣才好。还有灾后少不得有无家可归的暴民落草为寇,趁乱打劫,需派遣军队维、稳。再则,百姓安置也是关键,待洪水退去,是回原籍,还是迁去他乡,也得视情况再议。
不论孟脩祎近年来多勤政,许多底下的状况是不如大臣清楚的,包括裴伯安这宰首在内的群臣在未央殿商议至深夜,经过一番商议让步妥协,终于达成了初步的救灾计划。
孟脩祎自是不信裴伯安,此人简直已是丧心病狂,但只要他还是宰首,朝中大事便绕不过他去。
这一整日,孟脩祎不但被灾情搅得心急如焚,还让裴伯安那道貌岸然的样子恶心得够呛。想要将他剥皮抽筋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
故而,当暮笙也忙完了整日的公事,来未央殿看她时,本以为会看到一个因疲惫与受挫而情绪不佳的陛下,不曾想,皇帝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坐在书案手,手中拿着一道又一道的加急奏疏,眼中的精光亮得能将纸张射穿。
暮笙:“……陛下。”
孟脩祎抬头,冒着精光的眼神在看到暮笙的刹那柔和下来,招招手:“快过来。”
暮笙听话地跑上前。
孟脩祎将她拉到自己身旁,抚了抚她的发际,问道:“累不累?”
麦恩荣早早就备下了宵夜,只是她没胃口,这会儿看到暮笙,见她也是一身倦意,倒是可以一起用一点。
暮笙自然很快便通晓了她的意思,没什么迟疑地便点了头。
丰盛的膳食很快就送上,摆了满满一膳桌。
每日都在食用,哪怕是琼浆玉液、仙宫珍馐,也提不起孟脩祎的兴致,她随意进了小碗熬得软糯可口的小米粥,强度压力下的大脑在温热舒适的食物的安抚下舒缓下来,她忽然想起了一事,转头望向暮笙:“你可会烹饪?”
暮笙端着羊脂白玉的小碗的手一顿,疑惑地抬起头,微微颔首:“倒是会一些。”
孟脩祎顿时便很开心:“那么,等江南的事过去,你亲自到厨下,为朕煮碗汤,好不好?”
她一面说一面满怀期待地看着暮笙,那软软的小眼神,真是很让人心软。又不是什么多难的事,暮笙笑道:“自然可以,到时,陛下别嫌弃臣的手艺就好了。”
孟脩祎也笑:“多难以下咽朕都不会辜负卿的心意的。”
说的好像笃定了她手艺好不到哪里去似的。暮笙不服气,暗暗打定主意到时定要让她赞不绝口。
这暗暗同自己较劲的模样,真是让人喜欢。孟脩祎欣赏了一番,侧过身来,道:“还有一事,淮安君要去江南,不放心将阿琳独立留在府中,便将她托付给朕了。”
暮笙眨了眨眼,不知这与她有什么关系。
孟脩祎便继续道:“你也看到了,宫里没个能主事的人,朕也忙得很,让她衣食无忧是行的,却也少不了让她孤孤单单的。”别人就算了,但阿琳也是她看着长大的,总是有一些感情在,况且孟幼舒在江南给她卖命,她总不能不照看好她最在乎的人。
“这样,这段时日,你便代朕常去看看她。”
多事之秋,虽然暮笙也很忙,因职位所限,总是忙不过孟脩祎这个要统领天下的皇帝,要抽出点空隙照看阿琳还是可以的。
暮笙当即便答应了,再且,她前些日子一直抽空研究眼疾的治疗之法,即便近日不去,过些日子,她也会主动寻机去见阿琳的。
她应得极为爽快,孟脩祎揉揉她的脸,横竖已经开始聊起来了,便也不急着打断,又说到别的地方:“你在政事堂可好?”
暮笙点点头:“自是好的。”事儿虽多虽杂,却能习得不少,趁着年轻,本就该打好基础。
孟脩祎却不是很满意,参政一职虽好,但她能找到更为贴切也更适合暮笙的官职,想是这样想,但她并没有说出来。
☆、第三十八章
中书省与政事堂的几案上堆积如山,一的加急奏疏不断送入未央殿。能有一息空隙用些膳食,与暮笙说一些贴近的话语,已是极限,不一会儿,门外便有内侍来禀,户部尚书卢平求见。
孟脩祎略一凝思,便转头与暮笙道:“你且去。”又指了一名宫娥与她,带她熟悉宫中环境。
暮笙无半刻耽搁,匆匆施了一礼,便退了出去。
卢平手持象牙笏,满面阴沉的等在殿外。老大人今已年过六旬,却仍精神矍铄,此时那花白的胡子一抖一抖的,显然是被什么事儿气着了。殿门开启,卢平一撩袍子,上前一步,本以为是入内传讯的宦官出来,不想竟是个身着绯色官服的姑娘。
卢平脚下一顿,眯起眼来仔细看了看暮笙,他记性不错,倒是很快便认出此人即是当日廷辩之时,据理力争的那位辩才。暮笙颇为敬重这位老大人,因在殿前不好停下致礼,便恭敬地颔首示意。
内中有宦官出来,热络地与卢平道:“卢大人,陛下召见,还请快快入殿。”
卢平躬身应是,略有些急切地朝里走去,迈过那道门槛,他回头再度望了暮笙一眼,若有所思。
那宫娥十分尽责,仔仔细细地将何处居人,何处游玩,各处景致如何,各有何怡人之处,又有何处不可进入,何处人来人往易受冲撞,诸如此类,甚为详尽。暮笙听她这般,便大致知晓孟幼琳对甘泉宫中的格局并不是很熟悉,就听得认真。
待各处都走过一早,已是夜幕低垂。暮笙匆匆回府,用过晚膳,便往淮安君的别业走去。灾情紧迫,明日一早,淮安君便要率诸人往南去,不得有半刻耽搁。此时天已暗,她必是在府中打点行装。
山中阴凉,到了夏末凉秋,一入夜便觉天寒露重。暮笙披了件外衣,估摸着往年这时候圣驾多已回銮,今年有了江南水患,说不准要多停留月余,该令家中老少准备秋衣了。
不多时,就到了淮安君别业门外,暮笙递上名刺,门上的仆役见她衣着上乘,举止有度,便道:“君上明日便要启程,府上正是忙碌的时候,小的便为您走一趟,见或不见却不敢断言。”
暮笙一笑:“劳烦足下。”
那门子为她这温婉恬然的一笑晃了眼,忙低下头去,快步朝里走去。
不过片刻,那门子便出来了,她身后还跟了个婢女装扮的女子,暮笙认出那是内院之中照料孟幼琳的婢子。那婢子福了一福,与她笑道:“劳大人久候,请随婢子进去。”
淮安君府修得甚为低调有致,格局分明,路径多为一通到底的直线。暮笙稍稍一想,便知这是便于孟幼琳记忆。
家主即将远行,府中也不见半点忙乱之象,一切井然有序,唯有往来仆役的步伐上能看出些许匆忙,当真是大家气象。
走入内院,便见孟幼舒站着,靠在一张几案旁,唇边带笑,笑中有着些许无奈,孟幼琳仰着头,一双细长有致的眉头紧紧蹙着,固执地对着孟幼舒。
二人正胶着。
暮笙一进来,孟幼舒便直起身,轻拍了拍孟幼琳道:“有客来了。”
暮笙见此便上前施了一礼。
孟幼舒素来平易近人,不喜端架子,这会儿也无外人,她又总觉得暮笙沉着从容的气度,令人心生好感,再加上她还有一些能与陛下长久相处的“契机”,便也不拿她做位卑之人来待,令她坐下,又令人上茶。
有客至,孟幼琳也暂搁下适才与孟幼舒的小分歧,转过身,朝着暮笙的方向道:“先前邀小薄来做客,小薄总也不来,此番忽至,必不是来看我的。”她说罢,鼓了鼓两颊。
孟幼舒看得好笑,捏了捏她的手心,半是轻责半是纵容:“不许这般无礼。”
孟幼琳轻哼一声,赌气不语。
暮笙看了,就知自己做了池鱼,阿琳这是余怒未消啊。她好脾气地笑了笑,道:“你只说对了一半儿,今日上门叨扰,是为两件事,其一是与君上有些救灾之事要议,”她说着,便含笑望向孟幼舒,孟幼舒回以一笑。稍稍停顿,暮笙转首看向孟幼琳:“其次便是你了。”
孟幼琳仍不解其意,孟幼舒已明白了,她微微挑了下眉,问道:“这可是陛下的意思?”
“正是。”既然陛下将此事交予她,她便该尽量做好,免得陛下在百忙之中分、神,这也是她今日来此的原因之一。暮笙说道,“明日恰是休沐,因水患,陛下恐是分、身乏术,便由我来送阿琳入宫吧。甘泉宫中已布置好了居所,甚为安逸舒适。”
这么说是想让二人都安心。
孟幼舒倒是舒展了眉头,陛下既答应了定是会好好照看阿舒的,况且她不是随意指一内宦女官,而是令薄暮笙代为看顾,此中厚待,不言而喻。
孟幼舒轻轻地看着孟幼琳,目光温柔宠溺,她缓缓道:“陛下隆恩,待江南归来,再行叩谢。此间,便请薄参政多加费神了。”
“这是自然。”暮笙回道,望向孟幼琳,却见她抿着小嘴,一径沉默着。
孟幼舒是很了解她的,知她是不愿入宫去,她最高兴的怕是与她同行,不惜一路风尘奔波,也陪她到江南,可惜,此番前去,不是游玩,亦非寻常差使,实在是不放心将她携带在侧。孟幼舒探手摸了摸她脑后浓密的发丝,温声道:“不过两三月便可归来了。你好好儿地在这儿,也可给我写信,我必回你的。”
这安慰人的话说了无数遍,孟幼琳动了下眉头,终于慢慢地点了点头。
暮笙已经特别习惯这两个人无比亲昵的相处模式了,见孟幼舒成功地哄好了孟幼琳,也不禁柔和地笑了笑。
而后便是她来的另一事了。
也不是什么不能让人知晓的绝密之事,暮笙当即便说了:“江南水患泛滥,免不了有疫病传染,”举凡这种大规模的灾难,总会有一些疾病传播,这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晓的,只是暮笙又知道得更为详实一些,“据闻陛下派了数名太医同往,这倒是有备无患了。”
孟幼舒点了点头,道:“陛下宅心仁厚,思虑周全。”
暮笙笑了笑:“正是。江南多水乡,百姓多能凫水,纵是病了,吃几贴药也就好了。倘若有疫情蔓延,必是艰难万分。”
其实她这倒是有几副颇有实效的药方,只是陛下已指定了太医,她若此时私下将药方与淮安君,不免便有越俎代庖之嫌。白日之时,她已将那几个方子授与此行的太医,只盼江南无大事不必派上用场。
这会儿特与淮安君提起,也是应那四字——有备无患。她做了裴伯安十几年的女儿,对他总是有几分了解的,她有预感,江南那边,还将再出事端。介于他能不顾百姓安危,如此残虐无德的在堤坝上下手脚,那么,定是不会将那些灾民的生死放在眼中。
淮安君似乎也有相同的揣测,倒是记下了。
眼见天色已晚,要说的事也都说得明白了。暮笙便与她二人约定了明日来接的时辰,依礼告辞了。
第二日,淮安君率诸救灾官员出发。暮笙也是送行一员,发现孟脩祎将裴谌与狄家数名子弟也派了去。
这种灾事,与百姓而言可谓灭顶,但在朝中诸公眼中,也是相互博弈之处。待灾事安稳度过,此番同去诸人,便是大功一件。
先前,狄家不过大舅与二舅做着个不大不小的官,那种低沉落寞与数年前子弟皆在朝的显赫截然不同。
而此时,显然是一个明朗的预示——狄家,要全面起复了!
暮笙沉默地看着队列当中几位表兄沉稳英挺的面容,胸口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语的郁气。站在文官一列的狄景敏锐地注意到了她的目光,略带疑惑地朝这边望过来,见是她,便是友善亲近地扬起唇角,他微微地点了下头,示意她放心。
就如同小时候,她往外祖家做客,表兄持书卷于一旁笑看他们几个淘气的弟妹玩耍一般,永远都是如此温润和善。
暮笙回以一笑,心胸顿时舒畅。
不论前路如何,对她对母亲都万分宠爱关切的狄家将起复,母亲在九泉之下,定能感到一丝安慰吧。
暮笙微微的笑,这一刻,她无比渴望的想见一见陛下。
以她如今的身份,皇帝自然不是说见就能见的。暮笙只能想想,陛下这两天怕也是抽不出时间来见她的。
不想,下午接了孟幼琳入宫,将她安置妥当后,陛下竟然出现了。
暮笙甚为意外,碍着孟幼琳在场,也不好直接发问。
孟幼琳倒是与皇帝熟稔,声音清脆地问道:“陛下怎么来了?阿舒说你这段时日必是忙碌,还让我不要去打扰你。”
皇帝理了理衣摆,在她身边跪坐下,而后眼带笑意地看了暮笙一眼,语气倒是平淡:“薄卿也坐。”
眼看着暮笙也坐下,皇帝方回道:“朕不放心,就过来看看。”
孟幼琳眨了眨眼,不大相信。
孟脩祎挑了下眉头,饶有兴味道:“不信?那你觉得是为何?”
这……分明就是有目的地引诱阿琳说话。暮笙顿觉不好,还没等她出言,就听孟幼琳笑眯眯道:“可是因小薄在此?”她年纪不大,直觉却敏锐。
暮笙捂脸,就这么让她说出来了。孟脩祎得逞地笑了笑,揶揄地看向暮笙。暮笙唯恐她又说出什么惊人之语,无声地哀求地冲她摇了摇头。
☆、第三十九章
孟幼琳看不见她们间的小动作,敏锐的直觉却让她知道皇帝并未因她略有些僭越的打趣而动怒。她偏着头,兴致勃勃地等着孟脩祎回答。
孟脩祎接到暮笙哀求的眼神,心情大好,挑了下眉,颇多暗示地冲暮笙扬了下下颔,示意着什么。暮笙才看不懂她挤眉弄眼的想说什么,但这会儿要是不满足她的心意,谁知道她那不管不顾的性子会说出什么来。她还要与阿琳相处的,总不能自今往后一见阿琳就脸红。
暮笙一脸艰难地对孟脩祎点了两下头。
奸计得逞!孟脩祎神采飞扬,一面眉眼舒展,一面义正言辞道:“干薄卿何事?就是来看看你。虽忙着,你这有什么事儿,也只管来寻朕就是。”
说的跟真的一样。天真善良的孟幼琳不由就相信了。
毕竟还有大堆的事不能多待,坐了一会儿,孟脩祎便告辞了,临走还对暮笙斜了下嘴角。看得暮笙一阵心惊胆战,因狄家即将起复带来的感慨和伤感都退散了不少。
待过得一会儿,暮笙见孟幼琳面露疲态,便起身告辞,走到门外,细细吩咐调派来侍奉的内侍宫娥必要尽心。这些内侍宫娥暂归了孟幼琳差遣,待孟幼琳走后,又是要回到原处办差的,如此一来,只怕他们不以孟幼琳为主,心生轻蔑。
宫里人惯爱看人下菜碟儿。一些没权没势没依仗的人到了宫里只怕能让这些难缠的小鬼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地欺负死。
孟幼琳状况特殊,孟幼舒又爱护她,平日里有什么,都是提前都安排妥当的,自然就不知详情。暮笙好歹做了十几年的宰首嫡长女,懂得是这其中的弯弯绕绕。言辞严厉的吩咐一番,又温声许诺了好处,刚柔并济之下,内侍宫娥皆讨好应是,争着保证必让孟幼琳在宫中过得舒坦安逸。
这群人言辞恳切,神色看来也甚为真挚,暮笙点点头,信了他们,横竖她隔上几日便会来一趟,总能顾得上。
走出那座别致静雅的小宫苑,便见前方铺满了石楞子的小径旁有一青袍宦官在等候。一见她出来,宦官满面堆笑地小跑上前,弯身做了个揖道:“大人出来了?圣上命小的在此恭候,还请移玉,往未央殿一会。”
到底是休沐日,未央殿也不见前几日的人来人往,从燕京往江南,哪怕快马,也得十余日,这十余日什么事都不会有。一切详情,都得孟幼舒勘察之后,写成奏折呈上来。旁的救济也都有大臣在管着。
纵使如此,御案上堆积的奏疏却无半点减少。
皇帝这职位,说忙,时时都能忙得脚不沾地,说不忙,天塌下来也不干她的事。前朝世宗,沉迷炼丹,一心修玄,但求长生,不问朝政,在位四十五年,三十年不曾上朝,照样舒舒服服过了一辈子,留下一地烂摊给儿孙收拾,直接为前朝末年八十余年的乱世埋下了伏笔。
孟脩祎是极为自律的人,便不会如此荒唐,她胸怀大志,正当青春,便不会轻易懈怠。
听得声响,孟脩祎抬起头来,薄薄的朱唇微抿,弯起嘴角来轻轻一笑。轻轻浅浅的一个笑意,看得暮笙一阵晃神,美□□人。
她走上前,看了眼笔架子上湿润的朱笔,道:“陛下。”
孟脩祎颔首,道:“到朕这里来。”
暮笙依言上前。
孟脩祎便从那一堆的奏折中扒拉出几本看似很不起眼的,打开了搁到暮笙面前,道:“这些都是你的意思?”
暮笙看了一眼,的确是学士采集众人意见之时,她发表的。有皇帝盯着,学士大人也不好昧下她的良策,在上头注明了小参政的名字。
见她点头了,孟脩祎便夸奖了她一番:“卿才华横溢,只做一个参政似乎有负卿之大才。”
暮笙侧过脸来看她,孟脩祎毫无心虚地与她对视。她既出言,心中必有成算,暮笙缓缓点头,道:“依陛下之见,何处可供我容身?”
孟脩祎既然扯开了话头,便是心有成算了,她没什么迟疑,直言道:“按惯例,京中待一阵,便要去地方积累资历,江南经这一遭,必有诸多官员贬职撤官。江南土地肥沃,物阜民丰,纵使经一大劫,也不难恢复元气,你去那里,”孟脩祎顿了顿,目光诚恳,缓缓道:“与你有大益处。”
这话不假,接下去主政江南的刺史、郡守,熬过一段艰难的岁月,便可凭功绩出彩,往后的宦途,便能走得容易一些。
孟脩祎说完,便看向暮笙,原本搁在案上的双手挪到了下面,暮笙余光可以看到,孟脩祎放在膝上的双手紧紧的绞在一起,似乎是在紧张。
陛下缘何紧张?暮笙心下不解,对上皇帝的眼睛,那双墨黑的眼眸沉着冷静、无波无澜。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同时出现在孟脩祎身上,暮笙不禁迟疑起来,一时也忘了去思考倘若照陛下说的话去做,能给她的将来带来多大的好处。
见她迟迟不答,皇帝柔和了唇角,微微含上一点笑意,蛊惑一般地问道:“你可要去?早些知会一声,朕也好为你留意着。”
她再次发问,逼得暮笙转过神来,沉下心去分析利弊。倘或放在刚重生的时候,无需多想,她必应承下来,只要能助她步步攀升,她定然无丝毫迟疑。那时她的心被深仇大恨占据,只想为自己为母亲讨个公道,裴伯安位极人臣,不是她一个小小的医正能撼动的,想要复仇,势必就要奋力攀登,攀登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收集他的罪证,扳倒他。
但现在,似乎,她有很久没有想过那曾让她五内俱崩、彻夜难眠的怨恨。并不是忘记了,而是浮躁的心境已沉淀下来,她知道,真相总会大白,况且,于她而言,重生的意义已不只是复仇与实现自己的价值了,还有眼前这个人。
本朝外官,三年一任,她这一去,总不能只做一任便升回京师,少则六年,多则十几二十年,都要在外打转。心头便翻涌起一阵浓浓的不舍,倘若外任,她们便免不了分隔两地了。
那迟疑纠结的模样落在孟脩祎的眼中,让她欣喜不已。不愿再看她为难,孟脩祎轻咳一声,正欲开口,便听得暮笙道:“那便请陛下为臣留意。”
这句简洁的话语犹如一盆凉水,从孟脩祎的顶上彻头彻尾地淋下,面上仍是镇定,心却瞬间坠落。
果然如此……
孟脩祎不无沮丧,加上先前自以为是的欣喜,那种熟悉的无力感渐渐掺满了羞恼。待一抬头,便见暮笙笑吟吟地看着她,眼睛亮晶晶的,眼底有一抹恶作剧得逞后的狡黠。
孟脩祎:“……!!!”被骗了!
又是生气,又是惊喜,孟脩祎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强大的自制力到底让她镇定下来,满面危险的靠近暮笙,双臂坚定地拥住暮笙,语气凉凉的:“竟敢欺君,想要朕如何治你罪。”
身后的双臂让她退无可退,暮笙干脆便顺势靠进皇帝的怀里,带着笑道:“陛下欲如何惩治微臣?流放九边可好?”
才不舍得呢!孟脩祎深深地吸了口气,用力地抱了暮笙一下,道:“今夜留下。”
这满是暗示性的要求,顿时就轮到暮笙紧张了。她面红耳赤地从皇帝那里挣扎出来,道:“怕是不妥……”
话未竟,孟脩祎便打断道:“你不是早就答应了么?”
暮笙:“……我何时答应了?”
孟脩祎双眉一竖,怒道:“在阿琳那里,分明已点头。”
暮笙沉默,原来那会儿陛下挤眉弄眼的是这个意思么?
见她久久不语,孟脩祎便一脸“你莫耍赖”,十分不屑地道:“君子一诺千金,卿总不会转头就不认吧?”
什么叫骑虎难下,暮笙是体会到了,什么叫胡搅蛮缠,暮笙也体会到了。她无力扶额,想一想倘若这回不应她,说不定得生好几日气,孟脩祎的气性,她是深有体会的。暮笙微微地点了下头,算是应允了。
孟脩祎的双眸霎时就明亮起来,面容便如被日晖照耀,满是光彩。
☆、第四十章
夜间的甘泉宫与白日大不相同。站在清凉殿高高的露台上,眺望远山黑影憧憧,观近处宫阙万点灯火。万籁俱寂的夜,唯有清风过堂的轻微声响。暮笙低头看了看自己轻灵飘逸的寝衣,不禁微微一笑,如此周全贴心的准备,陛下显然是蓄谋已久。
念及三两时辰前陛下看到她点头应允那刹那的满面惊喜。暮笙忽然觉得,也许,她答应下来,并不是因惧陛下生气,她答应下来,只是为了看到陛下容光焕发的开心模样。
身后有轻微的步伐声,殿中铺了厚软的地衣,踏在上面,只有细微的响动,那是往来的宫娥在铺设龙榻,预备明日皇帝的朝服、燕服。
暮笙静下心来,屏息倾听着宫娥们忙而不乱的声响,莹润白皙的脸颊一点一点的泛红,如凌晨天边初露的朝霞一般,灿烂而充满希望。
御前的人都是经尚宫局精心调、教的,手脚麻利是最基本的。很快,宫娥们便一丝不差地安置好了所有的物件摆设,一齐退了出去,只留下两个留夜的宫人。
皇帝沐浴出来,在殿中四下张望都不见暮笙,走到露台,才看到她背对着一室灯火站在昏暗的玉栏旁。她身上的衣衫是她亲自挑选,鹅黄的色彩看起来格外暖心,飘逸的裙摆,贴着曼妙曲线的裁剪,相识已久,皇帝虽从不曾见过她身着寝衣的模样,但这样的场景,在独自一人之时,她早已勾勒出了无数次。
此时终于亲眼看到了,却远比她遐想之中的美上百倍。
孟脩祎深深吸了口气,走上前去。
暮笙听见越发靠近的脚步声,便转过头来。孟脩祎抿了抿唇,走到她的面前,抬手轻轻握住她的肩膀。她温暖的掌心贴上微凉的肩膀,暮笙禁不住颤了一下。
孟脩祎皱皱眉:“冻着了?”
她模样精致,五官分明,做了什么神态都是棱角分明的样子,那修长的眉峰向中间蹙拢,瞧着很是薄怒。暮笙不知怎么,就有些羞怯地低下头,想要往后退。身子一动,衣衫摇曳,露出她赤、裸光洁的脚踝。
那精巧到极致的脚踝,映着如镜般澄亮的地砖,显得如此可爱诱人。孟脩祎呼吸一滞,咽了咽唾液,不再浪费好辰光,她弯身打横抱起暮笙。不防她如此直接,暮笙惊呼一声,反手搂住孟脩祎的脖子。孟脩祎得意一笑,低头望着怀里的佳人,眸光柔和得就像殿中昏黄的烛光。
殿中留下的两个宫娥相互对视一眼,沉默地低首退了出去。
二人都不是未经人事,接下来的每一个步骤都如饮水一般自然。只是,暮笙这具处子的身子却敏感得要命,只是轻轻的些微撩拨,便足以让她面红耳赤,通体上下都泛起一粒粒细小的粉红小疙瘩。
耳边传来孟脩祎促狭暧昧的轻笑,暮笙羞得将头埋进松软的被褥。孟脩祎温柔的眼眸逐渐染上情、欲的绯靡。
翌日醒来,时辰还早。
暮笙睁开眼,明黄的帷帐便霸道的挤入她的视线,她有一瞬间的怔悚,不知身在何处。她转过头,便看到孟脩祎安详的睡颜,她乌黑的青丝随意地散落在玉枕上,柔和的侧脸温顺无害,不像是坐拥天下的皇帝,倒像闺阁之中温柔的小姐。只要她不睁开那双看似清润实则暗藏深意的眼眸,看起来总是很好相处。暮笙忍不住抬起手,摸了摸她细长的眉毛。
昨夜暂忘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难耐的吟哦,扭动的腰肢,交叠起伏的身线,赤、裸光滑的肌肤,暮笙脸红得发烫,手上也如被烫了一下,忙收了回来,闭了眼扭过头去。
天还黑着,殿中也只得榻前两旁伫立的两盏宫灯。暮笙再度跌入睡梦,并没有看到她的身后,分明是沉睡状的孟脩祎缓缓地睁开了眼,那清明的眸子中没有丝毫睡意。她怔怔地看了暮笙一会儿,想到了昨夜暮笙终于与她坦诚,不禁弯了弯唇角,满心都是爱惜与希冀。
待到暮笙再度醒来,孟脩祎已在宫娥的侍奉下更衣了,听闻身后的响动,她回过头来,望着睡眼惺忪的暮笙笑道:“朕要去早朝了,你还能再歇一会儿。”
政事堂上衙的时辰要比早朝迟上半个时辰。
暮笙眨了眨眼,混沌的脑袋清醒起来,她忙坐起,预备起榻。一旁的宫娥察觉她的意图,忙端了洗漱用具来,服侍她起身,又有几位宫娥恭敬地将她的官服与靴帽都奉上,显然,皇帝非但为她准备了寝衣,连合身的官袍都备了一份。
这倒免去了她的麻烦,暮笙冲着孟脩祎感激一笑,孟脩祎抬了下眉头,一笑而过。
待二人皆都梳洗着衣,一道用过早膳,孟脩祎便一身庄重的冕服,坐上玉辇,上朝去了,暮笙则在身后目送她离去,而后背道而驰,去了政事堂。
这几日朝上仍是大小事不断,只是江南水患似乎就这么搁置下来,人人都知道,在淮安君那头传来消息前,一切都是未知。皇帝信任淮安君,旁人说什么她都不会信,何况那堤坝实在可疑,朝臣之中,大多都有自己的猜疑。
根据何人最后得利何人即为祸首这一定律,怀疑裴伯安的占大多数。不过裴伯安倒是坦然得很,照旧上朝,照旧参政,无丝毫心虚之处,端的是风光霁月,倒是反让一些不坚定的人生出错怪了好人的愧疚来。
裴伯安如今官至中书令,世人尊称一声宰首大人。本朝官制沿袭前朝,只是门下省所履职务为政事堂所占,门下省便撤了去。尚书省与中书省共理朝政。裴伯安为宰首多年,两位中书侍郎与四位中书舍人中有一半以他马首是瞻,尚书省有六部二十四司,官员众多,敌我难辨。
孟脩祎不止想要将裴伯安治罪,更想将他的爪牙彻底拔除。此次江南水患就是一个绝好之机,裴伯安欲借此永绝官营之事,她也可从中寻找破绽,从江南入手,牵出幕后指使之人。
孟幼舒连夜疾驰到达金陵,先往各郡县调取物资,而后装上部分粮食,先往江南去,余下物资,便令属下随后赶上。同时,又令人持兵符往金陵驻军处调三千军士,以护送物资。安排好这一系列事物,方往灾区去。
一踏入两浙地界,便见汪洋一片,灾民满地,尸殍遍布。脏兮兮的灾民或携家带口或孤身一人地走在路上,往会稽、金陵一带迁去,金陵、会稽、广陵等临近郡县早在多日前便已关闭城门,阻止灾民入城。
灾民定已闻得音讯,却不得不抓住那微弱的希望,朝着为受灾的郡县走去,只为得一口饭吃,尽力地活下去。
孟幼舒骑在马上,四周团团围着手持刀刃的护卫,生怕灾民变暴民,惊了君上的驾。她看了看警惕戒备的护卫,双唇抿得紧紧的。满面枯黄的夫人衣衫褴褛,抱着饥瘦的婴孩,步履艰难;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随手拾来的目光,一步一步朝前;青壮的男子护着一家老小,已是精疲力尽。
路旁躺满了饿死淹死的尸首,无人惧怕,无人收敛,已是平常,人群中不断的有人倒下,有一妇人跌倒在地,身旁总角的幼子哭着扑到母亲的身上,妇人已听不见,任凭幼子如何呼唤都不再动弹,灾民们都已看惯了如此生离死别的场景,满脸麻木,满目悲怆。有一衣衫破旧的老翁弯身碰了碰那妇人的鼻息,叹息着摇了摇头,扶起了孩子,牵着他往前走去,孩子一步三回头,啼哭着离开了母亲的尸体。
孟幼舒深深吸了口气,传令属下:“传令各郡郡守速往临安府,共议救济事宜;令两浙总兵加强巡视,以防民变。”她顿了顿,再道:“崔云姬崔大人现在何处,令她速来临安府面见本君。”
重灾再前,无人敢有一丝耽搁。
孟幼舒深深地看了灾民一眼,全速往临安城行进。
灾情已无法拖延,隔日,各郡郡守便汇集在临安,孟幼舒便领着诸官商议救灾事宜,一面分派任务,一面统计受灾人数。诸郡守皆听令行事,不敢有一丝异议。
半日后,令郡丞分一部分粮食往郡治所在,郡守则留下再行商议。
隔日,崔云姬到临安。
孟幼舒忙着救灾,便在夜间与她碰了次面,先问了崔家如何,可曾受损,接着便说起此次堤坝损毁之事。
崔云姬在江南多时,亲眼目睹率水决堤,心中早有论断,见来的是淮安君,便说了出来:“这事实在巧的很,灾情一现,下官便觉不对,立即找了靠近率水的百姓来问,据百姓陈述,当夜,曾听数声惊天巨响。”
孟幼舒神色一凛——堤坝是被炸毁的!
崔云姬看了看孟幼舒脸色,继续道:“下官本想往堤坝处查看,奈何接下去多日,雨水不断,靠近不得——纵使能靠近,恐怕证据也都叫大水冲干净了。”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孟幼舒道:“炸毁堤坝的火药不是寻常人弄得到的,也非一人之力可行,这事必有多人参与。”
崔云姬赞同地点了点头,面上的阴沉却无半点消散:“能弄到火药,军中多半有人参与。”
还有地方官员,定也有参与。两浙官场,要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此事,棘手的很。孟幼舒在京时任尚书令,并未涉及军事,她想了想,问道:“两浙总兵戚衮为人如何?”
崔云姬顿时眼睛一亮,道:“是个正派的君子,曾与家君有一面之缘。”
孟幼舒终于显出些许笑意,道:“还望尊君能做个中人,本君欲与戚总兵一见。”
得到总兵的帮助,要在军营中调查缺失的火药便容易的多,事情发生不久,定能有眉目。从火药的来源入手,是最为便捷的途径。事不宜迟,崔云姬立即答应,连夜赶回家去。
孟幼舒送崔云姬到正门,看着她的马车没入黑夜之中,便回身走回房中,拿出早前便备下的江南诸官的履历师门家世看了起来。
能做这事的人,必是裴伯安心腹,且必是心思缜密之人。待到天亮,孟幼舒已圈出三十余人,其中包含临安郡郡守崔浩。
江南官场,即将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当孟幼舒一面忙于救灾,一面暗中调查之时,作为重灾区的海宁县已稳定下来,县令海定将诸事托付县丞、主簿,背上简陋的行囊,走小路径直往京师奔去。
☆、第四十一章
暮笙这几日总是心神不定。如今朝野内外的目光都盯在江南,她亦是如此。孟脩祎看起来倒是轻松得多,不过也是表象而已,光看她眼下两团青黑,便知她心事沉重。
那日之后,二人仍旧那样相处着,只是目光相处时,便会舍不得挪开,直到一人反应过来,带动另一人如被针扎了一般,各自飞快的转开,而后又各自忍不住轻笑,似乎有了从前不曾有过的默契。
暮笙想修的医书才刚刚筛选完毕,提笔写的时候,又不断的参杂进新的,原先不曾想到的内容,太过庞大的内容让她不得不停下,预备重新分类,按照内伤外伤,儿科妇科等科目再行细分。
这事牵制了她许多的精力,政事堂中也让她付出了大量的辛劳,蒙学士甚为倚重她,崔云姬下江南后,便格外关照她。
京师便如一滩暂且安静的死水,人人都在等着孟幼舒的消息,那消息定会如滴入热油的凉水,激起爆炸一般的动静。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不等孟幼舒消息传来,这表面的安静便维持不住了。
孟幼舒离京一个半月后的早朝,登闻鼓骤响!
殿上刹那间安静,君臣骤然望向殿外,这天是月余来难得的好天气,入目唯见广阔碧蓝的天空,如此澄澈无丝毫杂质的颜色,却无端端的让人觉得仿佛染上了猩红的鲜血。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侍卫拖着一名满身风尘的男子进来。按律,击登闻鼓告御装者必先受二十杖以示诚心。那男子青灰的布衣上已染上了鲜红的鲜血。侍卫将他拖到殿中,他便挣扎着撑起了身子,竭力端正地跪伏在地,口中虚弱道:“臣海宁县县令海定,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
竟是官身。
殿上寂静一片,孟脩祎眉心一跳,沉声问道:“海宁县灾情严峻,你为一县之长,怎可弃灾民于不顾,贸然上京!”
海定猛地抬起头,神色气愤,他颤着唇,高声呐喊:“臣就是为无辜受灾的百姓而来!”
海定说罢,大口喘着气,额上落下豆大的汗珠。愤怒的呐喊如铁锤一般敲击在殿上每一个人的心上。
孟脩祎正起身子,透过光华四射的十二旒,直直望着海定,道:“卿有何事要奏?”
裴伯安勾了勾唇角,露出一个冷冷的笑,眼睛瞥了那海定一眼,满是讥嘲。
孟脩祎余光扫到裴伯安的神色,心下不禁一咯噔,飞快转动的脑子骤然间想到什么,来不及开口,便听得海定高声道:“臣非但为无辜受灾的百姓来,也为奸佞当道的朝廷而来!”他大口喘着气,突然伸手笔直地指着站在群臣之首的裴伯安,目光尖锐如利剑,一字一顿,字字尖利:“中书令裴伯安为一己私利,指使官吏炸毁堤坝,致使洪水泛滥,百姓无家可归,尸殍遍野,淹死饿死者不知凡几!”
话音一落,便听得一声声倒抽的冷气,随即便是百官议论。
吏部侍郎文殊持笏出列,义正言辞道:“此人诽谤重臣,请陛下下诏降罪!”
随即便是大片的朝臣附议。
孟脩祎意味不明的环视群臣,最后落在波澜不惊的裴伯安身上,裴伯安缓缓的抬了下头,而后敛眉低首。孟脩祎转开视线,望向无半丝慌乱的海宁,问道:“可有证据?”
“自是有的,臣岂敢污蔑宰首大人。”海定半是讥讽道,他低下头,颤着手,从胸口取出一封书信。
孟脩祎抬了抬下颔,身旁的内侍便快步走下台阶,双手取了那书信,奉到孟脩祎面前。孟脩祎面无表情的拿了过来。书信是开了封的,摊开来一看,是裴伯安亲笔所书,收信人是临安郡郡守崔浩,讲的正是将大堤炸毁,令洪水淹没村镇,便许崔浩一个刺史之位。
“臣所治临近率水,堤坝就在那率水之滨,那夜闷热难眠,臣想起连日大雨,不知江边百姓境况如何,便孤身前往巡视,正撞破崔浩带人炸堤,堤坝一毁,江水滚滚,吞没农田村庄,昔日富饶的土地瞬间便成了人间地狱。臣惊于眼前所见,知道不可打草惊蛇,再是愤怒,再是悲痛,都忍了下来,待崔浩请各郡县长官前往临安商议治水之事,臣设法偷了这封书信出来,只求能将罪魁祸首绳之于法,还两浙百姓一个公道!”
海定口齿清晰,看似冷静的描述中压抑着巨大的愤恨。
如此有根有据,殿中众人,一时无语。裴伯安有条不紊地走出一步,道:“陛下,此人所言,不过一家之言,不足以取信,至于那封信,”他淡淡一笑,“臣每日所写公文无数,想要模仿臣的笔迹也非难事,信是造假的。”
海定怒冲冲地瞪着他:“下面有大人的私印,这也能抵赖!”
裴伯安气定神闲:“字能做得假,私印自然也能做得假。”
这便是强词夺理。海定气得满脸通红,连连咳嗽,几欲呕出血来。
孟脩祎掩在袖下的双手紧握成拳,正要开口,便见裴伯安一躬身,打断了她:“臣请重惩此人,以免污蔑诽谤成风。”
孟脩祎脸色沉静,狭长的眼角微微的眯起,她沉声道:“此事还需查过……”
殿上半数大臣轰然下跪:“臣等奏请重惩此人,以免污蔑诽谤成风!”
捏着信纸的手气得不住颤抖,孟脩祎环视殿上,将那些跪在地上的大臣一个一个都刻在了心上。户部尚书卢平见此,便抬头询问皇帝的意思,孟脩祎触及他的目光,几不可见的摇了摇头。欲声援海定的话都咽了回去,卢平低首敛眉站定。
裴伯安再度开口:“请陛下下诏。”
孟脩祎沉声道:“眼下情况还不明朗,朕不愿寒了诸卿的心,也不愿枉杀一个好人,便将海定下狱,关入大理寺大牢,待事情明朗,再做判决。”
“陛下!”大臣们再度叩首。
孟脩祎冷笑:“如此急不可耐?淮安君就在江南,真相不久便可大白,难不成这点时日诸卿都等不得?”
这已是动怒的迹象,诸臣皆都下跪,口呼:“陛下息怒。”
孟脩祎转开视线,望向裴伯安。
裴伯安一甩衣袖,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适当地退了一步:“便依陛下所言。”
此番对抗,皇帝尽显劣势。自陈述完便一直静默不言的海定此时忍着背上的剧痛,叩首道:“臣今日上殿,便不求全身而退。只为实情上达天听,为江南百姓求一个公道。人固有一死,臣之命有何惜?为贼所取又有何惧?到了地下,臣仍是大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官!臣一生无愧天地,无愧百姓。若那有一日到来,臣恳请陛下将臣骸骨葬在江南的土地上,臣此生无憾!”
他说的是遗言,句句都是忠肝义胆。殿上已有大臣低头拭泪。
孟脩祎面无表情,亦未答一语,一挥手,便有侍卫上前扣住海定的肩膀,将他拖出殿去。
海定一丝不惧,高声斥骂:“陷黎民于死地者,天必诛之!裴伯安,你必死无全尸,为万民唾骂!”
那恨不得从裴伯安身上要下一块肉来的愤怒久久徘徊在殿上,让助纣为虐之人皆都毛骨悚然。
殿上气氛沉重得很,众臣都怕适才海定点燃的那把火烧到自己身上。孟脩祎却倏然一笑,望向裴伯安道:“裴卿无需不安,清白之人,朕自还他公道,必不让卿受委屈。往日做什么,接下去仍是做什么,无需顾忌。”
裴伯安微微一笑,躬身行礼:“谢陛下。”
孟脩祎定定地看了看他修长儒雅的身形,一拍御案,道:“退朝!”
一回到未央殿,孟脩祎便一声不吭地坐在坐榻上。她气得肝疼!
第8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