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10 章
陈毅军事文选 作者:《陈毅传》编写组
第 210 章
总司令的一切著作和指示,对照自己的思想和作风,认真的执行总司令的指
示,修养锻炼自己成为总司令的一个好干部。
支前与生产结合的经验总结①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二日)
关于支前与生产结合问题,我们总结山东、华中二年来的经验教训,有
如下几点意见:
一、我们认为支前的重心是运输问题,在八年抗战中,由于我们的队伍
装备很差,人数不多,又是分散的游击战争,这个问题是易解决的。但在这
次战争中就起了基本变化。
首先,我们的队伍已有近代化装备,有些野战军装备,并不亚于蒋之精
锐部队。
其次,战争性质是近代规模,是高度集中的运动战,经常十几万人几十
万人在一个地方作战,粮弹消耗、缴获与伤员之多,都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
的。但我们却没有固定的作战线,一直到今天除了北线攻点部队外,南线野
战军还是流动不定的,常常数天之内变化数次。
再次,我们部队却无辎重兵组织,缺乏近代运输工具与交通干线之控制。
就是有了部分汽车,又因公路太坏逐渐损坏,运输效能也很低。因而我们的
运输工具,主要还靠马车、牛车、独轮车以至驮马、挑担,伤员则靠担架来
转运。
由于上述三个特点,就使运输问题成为此次战争中最大的困难,也是与
生产发生矛盾的主要关键。此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常常要影响到战役的胜
利,同时也影响到生产,影响到军民团结,甚至出现对立状态。在我们没有
完全控制与利用交通要道以前,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门的极大注意与妥善解
决。
二、两年来我们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开始是动员临时民工,供应部队之
粮弹运输与伤员转运。战役一个接连一个,常常头一个战役民工已复员,而
后一个战役民工未赶上,因此发生部队临时拉夫或与地方政府吵架现象(这
是难免的),因而影响军民关系,也影响战争。以后我们采用半年为期的常
备民工制,比临时民工好一些,但由于北方农民抬担架不惯,又是供给制,
运输效能异常之低(一副担架是八个人抬,小车每辆载重二百斤)。从动员
到部队,又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常常行军数十天,名为半年,实际服务时
间不及四个月,此种民工数量影响很大,初期是一兵一伕,后来是二兵一伕,
农民初离家乡,未经训练奔赴战场,即遭飞机大炮之威胁,逃亡很多。急行
军赶不上,战情变化时,常大批被俘,做了敌人的军队。
另一方面由于战线不固定,民工逃亡失散,作战部队与后方机
关工厂,常常还需要大批临时民工。军差命令急如星火,地方政府为了
应付突如其来的军差,行署、专署、县政府等,常常控制几千几万民工集中
待命;区、村政府则采取控制民力办法,禁止农民、大车、牲口远离家乡,
以便随时征用;有些地区,更提出“村不离村、区不离区”的口号。如此劳
动力便冻结起来,农村间商运停滞,生产减低,很多群众逃避支差,甚至把
大车破坏,牲口杀掉,民众对我们极感不满。此种状态,我们在九月间(一
九四七年)才发觉,即下令禁止,实行劳动力解冻,民间商运与群众情绪才
① 一九四八年五月,陈毅奉命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野战军副司令员,六月,在与前
去担任中原局第三书记的邓子恢同行路过洛阳时,联名向中央军委拟发了这份电报。
逐渐恢复,但社会经济己遭受莫大的损失。劳民伤财,妨碍生产,莫此为甚!
至今思之,犹为痛心。
三、上述办法不仅劳民伤财,而野战部队运输问题,也仍然未能很好解
决。特别是外线出击部队,实感困难。这主要是部队没有自己的辎重兵编制
所致。部队既有近代装备,又担负近代战争,就必须有近代化的组织。因此
我们于去年夏秋间,就决定部队组织自己的担架兵与运输兵,每连成立担架
第 210 章
恋耽美
第 210 章
总司令的一切著作和指示,对照自己的思想和作风,认真的执行总司令的指
示,修养锻炼自己成为总司令的一个好干部。
支前与生产结合的经验总结①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二日)
关于支前与生产结合问题,我们总结山东、华中二年来的经验教训,有
如下几点意见:
一、我们认为支前的重心是运输问题,在八年抗战中,由于我们的队伍
装备很差,人数不多,又是分散的游击战争,这个问题是易解决的。但在这
次战争中就起了基本变化。
首先,我们的队伍已有近代化装备,有些野战军装备,并不亚于蒋之精
锐部队。
其次,战争性质是近代规模,是高度集中的运动战,经常十几万人几十
万人在一个地方作战,粮弹消耗、缴获与伤员之多,都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
的。但我们却没有固定的作战线,一直到今天除了北线攻点部队外,南线野
战军还是流动不定的,常常数天之内变化数次。
再次,我们部队却无辎重兵组织,缺乏近代运输工具与交通干线之控制。
就是有了部分汽车,又因公路太坏逐渐损坏,运输效能也很低。因而我们的
运输工具,主要还靠马车、牛车、独轮车以至驮马、挑担,伤员则靠担架来
转运。
由于上述三个特点,就使运输问题成为此次战争中最大的困难,也是与
生产发生矛盾的主要关键。此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常常要影响到战役的胜
利,同时也影响到生产,影响到军民团结,甚至出现对立状态。在我们没有
完全控制与利用交通要道以前,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门的极大注意与妥善解
决。
二、两年来我们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开始是动员临时民工,供应部队之
粮弹运输与伤员转运。战役一个接连一个,常常头一个战役民工已复员,而
后一个战役民工未赶上,因此发生部队临时拉夫或与地方政府吵架现象(这
是难免的),因而影响军民关系,也影响战争。以后我们采用半年为期的常
备民工制,比临时民工好一些,但由于北方农民抬担架不惯,又是供给制,
运输效能异常之低(一副担架是八个人抬,小车每辆载重二百斤)。从动员
到部队,又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常常行军数十天,名为半年,实际服务时
间不及四个月,此种民工数量影响很大,初期是一兵一伕,后来是二兵一伕,
农民初离家乡,未经训练奔赴战场,即遭飞机大炮之威胁,逃亡很多。急行
军赶不上,战情变化时,常大批被俘,做了敌人的军队。
另一方面由于战线不固定,民工逃亡失散,作战部队与后方机
关工厂,常常还需要大批临时民工。军差命令急如星火,地方政府为了
应付突如其来的军差,行署、专署、县政府等,常常控制几千几万民工集中
待命;区、村政府则采取控制民力办法,禁止农民、大车、牲口远离家乡,
以便随时征用;有些地区,更提出“村不离村、区不离区”的口号。如此劳
动力便冻结起来,农村间商运停滞,生产减低,很多群众逃避支差,甚至把
大车破坏,牲口杀掉,民众对我们极感不满。此种状态,我们在九月间(一
九四七年)才发觉,即下令禁止,实行劳动力解冻,民间商运与群众情绪才
① 一九四八年五月,陈毅奉命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野战军副司令员,六月,在与前
去担任中原局第三书记的邓子恢同行路过洛阳时,联名向中央军委拟发了这份电报。
逐渐恢复,但社会经济己遭受莫大的损失。劳民伤财,妨碍生产,莫此为甚!
至今思之,犹为痛心。
三、上述办法不仅劳民伤财,而野战部队运输问题,也仍然未能很好解
决。特别是外线出击部队,实感困难。这主要是部队没有自己的辎重兵编制
所致。部队既有近代装备,又担负近代战争,就必须有近代化的组织。因此
我们于去年夏秋间,就决定部队组织自己的担架兵与运输兵,每连成立担架
第 210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