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01 章
管子 作者:管仲
第 101 章
〔三〕元材案:定慮謂制定計劃。定載謂裝載貨物。竟即境。出竟謂出國境。輕重毋過五日,謂與國外通輕重,來回不超過五日也,愈樾謂五日當為六日者非。
〔四〕元材案:百里萬戶,亦漢代通行數字。《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縣令長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又云:
縣大率方百里。又《王莽傳》:莽策命孺子曰:封爾為安定公,永為新室賓。……其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凡萬戶,地方百里為定安公國。又下書曰:諸公一同,有眾萬戶。又莽以扶崇公劉殷同心殄滅反虜,嘉其忠,其滿殷國戶萬,地方百里。皆其證。又下文萬乘之國為開口千萬人,為當分者百萬人與《海王篇》萬乘之國,人數開口千萬也。……萬乘之正人(原誤為九,依王校改)百萬也,數字全同。
〔五〕元材案:開口謂人口總數,解已見《海王篇》。
〔六〕丁士涵云:下文云為當分者十萬人,為當分者百萬人,皆有當字,宜據補。元材案:丁說是也。分讀如名分職分之分。當分者指負有納稅義務之人而言。張佩綸謂
分當為介者非。
〔七〕元材案:輕車即戰車,漢人用語。《鹽鐵論.西域篇》云:雖輕車利馬不能得也。又《漢書.張安世傳》:安世薨,天子贈印綬,送以輕車介士。顏師古注云:輕車,古之戰車。《刑法志》作兵車。
管子曰:匹夫為鰥,匹婦為寡,老而無子者為獨〔一〕。君問其若有子弟師役而死者,父母為獨〔二〕,上必葬之,衣衾三領,木必三寸〔三〕,鄉吏視事,葬於公壤〔四〕。若產而無弟兄〔五〕,上必賜之匹馬之壤〔六〕。故親之殺其子以為上用,不苦也〔七〕。君終歲行邑里〔》:肉乾也。束即《論語》束脩之束。朱注:十脡曰束。《漢書.王吉傳》: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可見以酒脯賜人,亦漢人通行禮節。
〔一一〕于鬯云:當蓋讀為黨,並諧尚聲,例得通借。黨者,鄉黨也,與下文邊戍為比。下文云:壯者遣之邊戍。蓋壯者可遣,而老者不便遣,故同一游蕩不作之罪,但譙之於鄉黨而已。譙,謂譙讓之。元材案:此當作老者譙之句,當字下屬。當壯者一詞又見《輕重丁篇》。《商君書》亦有當壯者務於戰,老弱者務於守語,王注云:當,丁也。《輕重戊篇》云:丁壯者胡丸操彈居其下。又云:丁壯者歸而薄業。《鹽鐵論.和親篇》亦云:丁壯弧弦而出鬥,老者超越而入葆。即皆作
丁壯,可以為證。譙即《管子.立政篇》里尉以譙於游宗,游宗以譙於什伍,什伍以譙於長家,譙敬而勿復之譙。《揚子.方言》:譙,讓也。齊楚宋衛荊陳之間曰譙。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言相責讓曰譙讓。此言老而不作,則譙讓之;壯而不作,則遣戍之。于氏說非。
〔一二〕何如璋云:彊當為疆。蓋敺民歸農,則力皆出于南畝而五穀豐,固富國之數也。郭沫若云:彊假為繈。《山至數篇》所謂縣州里受公錢也。元材案:彊即《海王篇》升加分彊之彊,即繈字之假借,謂錢也。說已詳《海王篇》。
〔一三〕元材案:《禮記.禮運篇》云: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留力即力不出於身之謂。猶《鹽鐵論.水旱篇》之言力作不盡矣。
〔一四〕元材案:國筴即國計,解已見《乘馬數篇》。
上農挾五〔一〕,中農挾四,下農挾三。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飢者。一女不織,民有為之寒者〔二〕。飢寒凍餓,必起於糞土〔三〕,故先王謹於其始。事再其本〔四〕,民無●者賣其子〔五〕。三其本,若為食〔六〕。四其本,則鄉里給。五其本,則遠近通,然後死得葬矣〔七〕。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無止〔選.東京賦》饔餼浹乎家陪,注:浹,遍也。並與給足義相近。此言上農足以給五人,中農足以給四人,下農足以給三人。與下文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同義。張佩綸云:挾,《爾雅.釋言》:藏也。言藏五人所食之穀。四、三遞減。許維遹云:挾與接、捷通。《孟子.盡心上篇.趙注》:挾,接也。《爾雅.釋詁》:接,捷也。《淮南.精神篇》:食足以接氣。《禮記.內則篇》接以太牢,鄭注:
接,讀為捷。《呂氏春秋.論威篇.注》:捷,養也。俞說亦通。元材案:挾即《漢書.食貨志》李悝云: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之挾。此處以農與女對,挾與衣對,則挾即食也。挾五挾四挾三,即食五口、食四口、食三口。猶《孟子.萬章篇》之言: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一夫不耕,一女不織之意。《論語.公冶長篇》宰予晝寢,而孔子以朽木與糞土之牆喻。則糞土猶朽義,可會也。于省吾云:丁說殊誤。溝壑可言赴,糞土不可言赴。且下云故先王謹於其始,始字正與起字相應。上文以耕織為言。蓋農桑以糞土為本。今不以耕織為務,故云飢寒凍餓必起於糞土。元材案:丁說固誤,于說亦未為得也。既曰農桑以糞土為本,而又言飢寒凍餓必起於糞土,是飢寒凍餓起於農桑之本矣。于鬯說得之。
〔四〕梁啟超云:事再其本,謂人民生產事業所獲之贏利能倍於其資本也。下仿此。
〔五〕王念孫云:賣上當有不字。●即饘粥之饘。言事再其本,則民雖無饘而亦不賣其子也。《輕重甲篇》曰:事再其本,則無賣其子者。是其證。安井衡云:《輕重甲篇》似長。
●者二字,蓋衍文耳。郭沫若云:王說有未諦。民既無饘,焉能不賣其子。無下當有重文。即是民無無饘者賣其子。《輕重甲篇》則奪去無饘二字。二者可互校。無●賣子之語,《乘馬數》《山權數篇》等屢見。元材案:無●賣子一語,凡一見於《乘馬數篇》,三見於《山權數篇》。且從下文無●之民不可責理,鬻子不可得使二語觀之,以無●之民與鬻子雙承,此文實無訛誤。民無●者賣其子者,謂事再其本,則只有無●者乃有賣其子者耳。若有●者則不賣子明矣。與《輕重甲篇》之意正同。三氏說皆失之。
〔六〕丁士涵云:《輕重甲篇》曰:事三其本,則衣食足,疑此文有誤。許維遹云:丁說是。若與下則互文,若亦則也。元材案:若為食之若,即《海王篇》一女必有一鍼一刀,若其事立之若。尹注彼處云:若猶然後。此謂三其本,然後衣食足也。《輕重甲篇》作事三其本則衣食足,義與此同。丁、許說非。
〔七〕元材案:鄉里給,謂家給人足。遠近通,則不僅可以自給自足,且有餘財以通移於四鄰遠近。如此則死者得以安葬,而無暴骨露骸之現象矣。又案以上再其本、三其本、四其本、五其本,皆指農事及女工而言。
〔成義。《淮南子.原道》: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注:中,傷也。《漢書.何武傳《欲以吏事中商,注:中,傷之也。中內摲民謂中傷其內,而摲夷其民也。元材案:兩氏說皆非也。中者,當也,乃漢人口頭語,解已見《山國軌篇》。摲即《禮記?禮器篇》有摲而播也之摲,鄭注:摲之言芟也。芟、芟草也。內摲民《輕重甲篇》作下艾民,艾通刈。刈,殺也。又左昭二十年傳:斬刈民力。斬即摲,刈即艾,義與此同。中內摲民,謂相當於從內部自殺其人民也。
〔一二〕元材案:鬻子與無●之民,互為對文。鬻子謂被賣之子,指奴隸言。無●之民則指自由民而言。《輕重乙篇》云:今發徒隸而為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患,則懷宿怨而不戰。亦以民與徒隸互為對文,與此正同。君失其民,父失其子,即《漢書.食貨志》晁錯所謂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之意。
管子曰:神農之數〔一〕曰: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蔬滿之〔三〕,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四〕,故無什倍之賈,無倍稱之民。〔五〕
〔一〕郭沫若云:神農之數,當為神農之教。《呂覽.愛類篇》作神農之教可證。元材案:神農之數,《漢書.食貨志》晁錯請貴粟疏作神農之教。上引《呂氏春秋.愛類篇》亦作神農之教。《淮南.齊俗篇》作神農之法。《孟子.滕文公篇》作神農之言。從本篇上文此堯舜之數也。《事語篇》泰奢之數,《地數篇》武王之數,《國准篇》五家之數等例觀之,則作數者乃本書之專用術語,似不必據彼改此。說已詳《事語篇》。
〔二〕何如璋云:減者減其所積而散之。郭沫若云:法殆假為發,謂散發也。金文恆以法為廢,廢從發聲,法可為廢,則亦可為發矣。元材案:登,熟也,解已見《巨(筴)乘馬篇》。減即減少。法猶言定律。一穀不熟,即減少一穀之收穫。依照多則賤少則貴之物價定律,其穀之價必漲至十倍。下仿此。二氏說皆非。
〔三〕元材案:夷蔬,《事語篇》誤作綈素,《輕重甲篇》又誤作夷競,此文不誤,說已詳《事語篇》及《輕重甲篇》。
第 101 章
恋耽美
第 101 章
〔三〕元材案:定慮謂制定計劃。定載謂裝載貨物。竟即境。出竟謂出國境。輕重毋過五日,謂與國外通輕重,來回不超過五日也,愈樾謂五日當為六日者非。
〔四〕元材案:百里萬戶,亦漢代通行數字。《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縣令長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又云:
縣大率方百里。又《王莽傳》:莽策命孺子曰:封爾為安定公,永為新室賓。……其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凡萬戶,地方百里為定安公國。又下書曰:諸公一同,有眾萬戶。又莽以扶崇公劉殷同心殄滅反虜,嘉其忠,其滿殷國戶萬,地方百里。皆其證。又下文萬乘之國為開口千萬人,為當分者百萬人與《海王篇》萬乘之國,人數開口千萬也。……萬乘之正人(原誤為九,依王校改)百萬也,數字全同。
〔五〕元材案:開口謂人口總數,解已見《海王篇》。
〔六〕丁士涵云:下文云為當分者十萬人,為當分者百萬人,皆有當字,宜據補。元材案:丁說是也。分讀如名分職分之分。當分者指負有納稅義務之人而言。張佩綸謂
分當為介者非。
〔七〕元材案:輕車即戰車,漢人用語。《鹽鐵論.西域篇》云:雖輕車利馬不能得也。又《漢書.張安世傳》:安世薨,天子贈印綬,送以輕車介士。顏師古注云:輕車,古之戰車。《刑法志》作兵車。
管子曰:匹夫為鰥,匹婦為寡,老而無子者為獨〔一〕。君問其若有子弟師役而死者,父母為獨〔二〕,上必葬之,衣衾三領,木必三寸〔三〕,鄉吏視事,葬於公壤〔四〕。若產而無弟兄〔五〕,上必賜之匹馬之壤〔六〕。故親之殺其子以為上用,不苦也〔七〕。君終歲行邑里〔》:肉乾也。束即《論語》束脩之束。朱注:十脡曰束。《漢書.王吉傳》: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可見以酒脯賜人,亦漢人通行禮節。
〔一一〕于鬯云:當蓋讀為黨,並諧尚聲,例得通借。黨者,鄉黨也,與下文邊戍為比。下文云:壯者遣之邊戍。蓋壯者可遣,而老者不便遣,故同一游蕩不作之罪,但譙之於鄉黨而已。譙,謂譙讓之。元材案:此當作老者譙之句,當字下屬。當壯者一詞又見《輕重丁篇》。《商君書》亦有當壯者務於戰,老弱者務於守語,王注云:當,丁也。《輕重戊篇》云:丁壯者胡丸操彈居其下。又云:丁壯者歸而薄業。《鹽鐵論.和親篇》亦云:丁壯弧弦而出鬥,老者超越而入葆。即皆作
丁壯,可以為證。譙即《管子.立政篇》里尉以譙於游宗,游宗以譙於什伍,什伍以譙於長家,譙敬而勿復之譙。《揚子.方言》:譙,讓也。齊楚宋衛荊陳之間曰譙。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言相責讓曰譙讓。此言老而不作,則譙讓之;壯而不作,則遣戍之。于氏說非。
〔一二〕何如璋云:彊當為疆。蓋敺民歸農,則力皆出于南畝而五穀豐,固富國之數也。郭沫若云:彊假為繈。《山至數篇》所謂縣州里受公錢也。元材案:彊即《海王篇》升加分彊之彊,即繈字之假借,謂錢也。說已詳《海王篇》。
〔一三〕元材案:《禮記.禮運篇》云: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留力即力不出於身之謂。猶《鹽鐵論.水旱篇》之言力作不盡矣。
〔一四〕元材案:國筴即國計,解已見《乘馬數篇》。
上農挾五〔一〕,中農挾四,下農挾三。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飢者。一女不織,民有為之寒者〔二〕。飢寒凍餓,必起於糞土〔三〕,故先王謹於其始。事再其本〔四〕,民無●者賣其子〔五〕。三其本,若為食〔六〕。四其本,則鄉里給。五其本,則遠近通,然後死得葬矣〔七〕。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無止〔選.東京賦》饔餼浹乎家陪,注:浹,遍也。並與給足義相近。此言上農足以給五人,中農足以給四人,下農足以給三人。與下文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同義。張佩綸云:挾,《爾雅.釋言》:藏也。言藏五人所食之穀。四、三遞減。許維遹云:挾與接、捷通。《孟子.盡心上篇.趙注》:挾,接也。《爾雅.釋詁》:接,捷也。《淮南.精神篇》:食足以接氣。《禮記.內則篇》接以太牢,鄭注:
接,讀為捷。《呂氏春秋.論威篇.注》:捷,養也。俞說亦通。元材案:挾即《漢書.食貨志》李悝云: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之挾。此處以農與女對,挾與衣對,則挾即食也。挾五挾四挾三,即食五口、食四口、食三口。猶《孟子.萬章篇》之言: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一夫不耕,一女不織之意。《論語.公冶長篇》宰予晝寢,而孔子以朽木與糞土之牆喻。則糞土猶朽義,可會也。于省吾云:丁說殊誤。溝壑可言赴,糞土不可言赴。且下云故先王謹於其始,始字正與起字相應。上文以耕織為言。蓋農桑以糞土為本。今不以耕織為務,故云飢寒凍餓必起於糞土。元材案:丁說固誤,于說亦未為得也。既曰農桑以糞土為本,而又言飢寒凍餓必起於糞土,是飢寒凍餓起於農桑之本矣。于鬯說得之。
〔四〕梁啟超云:事再其本,謂人民生產事業所獲之贏利能倍於其資本也。下仿此。
〔五〕王念孫云:賣上當有不字。●即饘粥之饘。言事再其本,則民雖無饘而亦不賣其子也。《輕重甲篇》曰:事再其本,則無賣其子者。是其證。安井衡云:《輕重甲篇》似長。
●者二字,蓋衍文耳。郭沫若云:王說有未諦。民既無饘,焉能不賣其子。無下當有重文。即是民無無饘者賣其子。《輕重甲篇》則奪去無饘二字。二者可互校。無●賣子之語,《乘馬數》《山權數篇》等屢見。元材案:無●賣子一語,凡一見於《乘馬數篇》,三見於《山權數篇》。且從下文無●之民不可責理,鬻子不可得使二語觀之,以無●之民與鬻子雙承,此文實無訛誤。民無●者賣其子者,謂事再其本,則只有無●者乃有賣其子者耳。若有●者則不賣子明矣。與《輕重甲篇》之意正同。三氏說皆失之。
〔六〕丁士涵云:《輕重甲篇》曰:事三其本,則衣食足,疑此文有誤。許維遹云:丁說是。若與下則互文,若亦則也。元材案:若為食之若,即《海王篇》一女必有一鍼一刀,若其事立之若。尹注彼處云:若猶然後。此謂三其本,然後衣食足也。《輕重甲篇》作事三其本則衣食足,義與此同。丁、許說非。
〔七〕元材案:鄉里給,謂家給人足。遠近通,則不僅可以自給自足,且有餘財以通移於四鄰遠近。如此則死者得以安葬,而無暴骨露骸之現象矣。又案以上再其本、三其本、四其本、五其本,皆指農事及女工而言。
〔成義。《淮南子.原道》: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注:中,傷也。《漢書.何武傳《欲以吏事中商,注:中,傷之也。中內摲民謂中傷其內,而摲夷其民也。元材案:兩氏說皆非也。中者,當也,乃漢人口頭語,解已見《山國軌篇》。摲即《禮記?禮器篇》有摲而播也之摲,鄭注:摲之言芟也。芟、芟草也。內摲民《輕重甲篇》作下艾民,艾通刈。刈,殺也。又左昭二十年傳:斬刈民力。斬即摲,刈即艾,義與此同。中內摲民,謂相當於從內部自殺其人民也。
〔一二〕元材案:鬻子與無●之民,互為對文。鬻子謂被賣之子,指奴隸言。無●之民則指自由民而言。《輕重乙篇》云:今發徒隸而為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患,則懷宿怨而不戰。亦以民與徒隸互為對文,與此正同。君失其民,父失其子,即《漢書.食貨志》晁錯所謂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之意。
管子曰:神農之數〔一〕曰: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蔬滿之〔三〕,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四〕,故無什倍之賈,無倍稱之民。〔五〕
〔一〕郭沫若云:神農之數,當為神農之教。《呂覽.愛類篇》作神農之教可證。元材案:神農之數,《漢書.食貨志》晁錯請貴粟疏作神農之教。上引《呂氏春秋.愛類篇》亦作神農之教。《淮南.齊俗篇》作神農之法。《孟子.滕文公篇》作神農之言。從本篇上文此堯舜之數也。《事語篇》泰奢之數,《地數篇》武王之數,《國准篇》五家之數等例觀之,則作數者乃本書之專用術語,似不必據彼改此。說已詳《事語篇》。
〔二〕何如璋云:減者減其所積而散之。郭沫若云:法殆假為發,謂散發也。金文恆以法為廢,廢從發聲,法可為廢,則亦可為發矣。元材案:登,熟也,解已見《巨(筴)乘馬篇》。減即減少。法猶言定律。一穀不熟,即減少一穀之收穫。依照多則賤少則貴之物價定律,其穀之價必漲至十倍。下仿此。二氏說皆非。
〔三〕元材案:夷蔬,《事語篇》誤作綈素,《輕重甲篇》又誤作夷競,此文不誤,說已詳《事語篇》及《輕重甲篇》。
第 10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