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89 章
管子 作者:管仲
第 89 章
〔一0〕尹桐陽云:樹表,立表也。置,植也。高謂樹植高處以示異也。若今桅匾牌坊之類。元材案:樹表即立木為表。置高,即《
輕重丁篇》所謂表稱貸之家,皆堊白其門而高其閭之意,說詳該篇。尹說失之。
〔一一〕元材案:聘之幣,謂以幣存問之。孝子兄弟眾寡不與師旅之事,謂凡孝子之家不論其兄弟有多少人,皆予以免除兵役之優待也。
〔一二〕元材案:樹表置高等四句,蓋謂由於政府獎勵仁愛與提倡慈孝,故人民咸樂以財物互相贈遺,則可免為富不仁之弊,而財物必因此流散於外。此決之使行之義也。散則輕,然後政府乘其輕而守其流,於是民間財物之十分之五又可以為政府所占有。此塞之則止之義也。此與《輕重甲篇》所謂好心萬物之可因,《輕重丁篇》所謂召城陽大夫而請之與●丘之謀,皆是著者採用儒家仁愛孝弟等道德教條與宗法思想而提出之空想的調和貧富政策,企圖以此加強其對勞動人民之剝削效能,而不知在以私有財產為基礎之封建社會中,實無實現之可能也。然亦實有其歷史背景,當於《輕重丁篇》再詳論之。
〔一三〕安井衡云:如讀為而。張佩綸云:如行事之如涉下而衍。郭沫若云:疑本作如五運行事,如日月之終復。《素問.天元紀大論》: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元材案:三氏說皆非也。此謂政府既得此十分之五之財,又宜依照過去行事之成例,輾轉運用,有如日月之往而復來,無有終止之時。則財恒足而可以長有天下矣。准道,平准之道,即國准也。
桓公問於管子曰:請問教數〔一〕。
管子對曰:民之能明於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云:不以狹畏廣,不以少畏多,此國筴之大者也。是其證。元材案:《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言: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此處所列七能與下文有官五技云云,與李斯所謂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內容幾全相同。此又本書為秦以後人所作之一證也。
〔一0〕金廷桂云:按《易》我有好爵,我與爾靡之,注:
靡,散也。相靡而足,言分散而各自足也。王引之云:●當為澹,字之誤也。澹,古贍字也。上句言足,下句言贍,贍亦足也。相困揲而●當為相揲而澹。《廣雅》曰:
揲,積也。言國用相積而贍也。相揲而贍,與相靡而足對文,困蓋衍字耳。趙以●為咨字,則義不可通。朱本逕改為咨,則謬益甚矣。又《輕重甲篇》:不資者得振,宋本資作●,亦是澹字之訛。民不贍則振之。《山國軌篇》曰振其不贍是也。下文不資者振之,及《山至數篇》散振不資者,不資皆當為不澹。又《國蓄篇:千乘可足,萬乘可資,資與足對文,亦當是澹字。元材案:釋靡為散,●當作澹,兩氏說皆是也。贍字在《鹽鐵論》中凡三十一見,《史記》、《漢書》中所見尤多,蓋亦漢人通用術語。惟金氏謂分散而各自足,王氏言困蓋衍字,則可商。國用解已見《乘馬數篇》。此文足與贍皆指國用而言,與人民無關,不得云分散而各自足。困當依宋本作因。《山至數篇》云:重之相因,時之化舉,無不為國筴。《輕重甲篇》云:故物無主,事無接,遠近無以相因,則四夷不得而朝矣。《輕重乙篇》云:故君請重重而衡輕輕,運物而相因,則國筴可成。《揆度篇》云:動左右,以重相因,二十國之筴也。皆以相因二字連用,可見相因亦是本書著者特用術語。《山至數篇》尹注云:重之相因,若春時穀貴與穀也。時之化舉,若秋時穀賤收穀也。因時之輕重,無不以術權之。此云相靡而足,相因揲而贍者,相靡指人民,《管子.侈靡篇》所謂富者靡之可證。相因揲指封建國家。足者與贍者則皆指國家。謂萬物因散而輕,因積而重,輕則賤,重則貴。政府因此得以斂輕散重,獲取大利,故國用由之而足與贍也。
〔一一〕安井衡云:四限,四境也。置四境中貴賤之准。尹桐陽云:置同直,視也。限,竟也。元材案:此當作置四限為句。置四限者,《呂氏春秋.異用篇》湯先祝網者置四限,注:置,設也。高下在此處當作權度講。高下令之徐疾,猶《地數篇》之言先王權度其令之徐疾。屏即《國蓄篇》
穀有所屏也之屏,藏也。敺屏謂敺而藏之。此蓋言政府應預先設為四限,然後權度其號令之徐疾以敺屏萬物,使其盡入於四限之中,而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此與《國蓄篇》所謂為籠以守民,《山國軌篇》所謂民鄰縣四面皆●,《山至數篇》所謂行欄牢之筴,意義全同。猶《史記.殷本紀》之言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矣。兩氏說皆非。
〔一二〕元材案:有五官技,當作有官五技。《山國軌篇》云有官天財,句例與此正同。官即管,有即又。謂於獎勵七能、設置四限之外,又當管制五種技能之人,使其皆為政府之財政經濟政策服務也。
〔一三〕元材案:此亦當作官五技。
〔一四〕元材案:行,指掌祭行神之人而言。行神即道路之神。《儀禮.聘禮》釋幣於行,注:行者之先,其古人之名未聞。今時民春秋祭祀有行神。胡培翬《正義》:謂古有始教行之人,後遂祀為道路之神。其名未聞也。《禮.月令》:其祀行,孫希旦《集解》:行謂宮內道路之神也。行神所主不同。《月令》冬祀行,《聘禮》釋幣於行,此宮中之行神也。《聘禮》記云:
出祖釋軷,軷,祭行神。此國外之行神也。行神皆主道路,但所主不同耳。又《漢書.臨江閔王榮傳》榮行祖於江陵北門,顏師古注云:祖者送行之祭,因饗飲也。昔黃帝之子纍祖好遠遊而死於道,故後人以為行神也。道同導。指導也。謂掌祭行神之人以指導人民在行路時之利害,使其知所趨避為務也。安井衡謂行者三禮所記之屬,張佩綸謂行指五行,尹桐陽謂《莊子.天下篇》
禮以道行,然則行或謂禮與者皆非。
〔一五〕安井衡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出牛十二頭,戎馬四匹。則一馬之田,一丘十六井之地也。何如璋、尹桐陽說同。元材案:諸氏說皆非也。一馬之田,即《揆度篇》所謂匹馬之壤,乃指一匹馬一日所能耕種之田土面積而言。《鹽鐵論.未通篇》云:農夫以馬耕載。又《散不足篇》云:庶人之乘者馬足以代其步而已,故行則服枙,止則就犁。可見以馬耕田,乃漢人通俗。若如安井氏言,則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十六井為一萬四千四百畝,為數未免過大矣。李哲明以馬當為筴馬,俗謂之碼。一馬之田,言其少也,亦不可從。
〔一六〕李哲明云:金疑?之誤。一?之衣,猶言衣祗一領。《廣韻》?同襟。或作衿。《顏氏家訓.書記》: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詩.青青子衿.傳》:青衿,青領也。元材案:此說是也。安井衡、何如璋皆以一金為金一斤者非。
〔一七〕元材案:六家:一詩,二時,三春秋,四行,五易,六卜。上言五技,此則六家者,朱長春云:易、卜當為一官。是也。
〔一民之能明於農事者等七能而言。時與得失之數者,指五技六家而言。上文云時者所以記歲也,又曰六家者即見其時,又曰故君無失時,又曰遠占得失以為末教是也。萬物之終始,則指置四限,守之以筴而言。張佩綸以時當作技,能皆已官,謂能明農事之類。技皆已官,謂五家之類。許維遹以能即指上文五官技言。下皆已官三字涉上下文而衍。時與之通。此當作能皆已官之句,與下君皆已官之句法正同。皆非。三官字皆當借為管。謂七能五技六家皆已由政府管制之也。《山至數篇》何不官百能,《國准篇》周人之王,官能以備物,二官字亦當借為管,與此同。
〔四〕元材案:穀者民之司命也,《國蓄篇》作五穀食米者民之司命也,《輕重乙篇》作五穀粟米者民之司命也,解已見《國蓄篇》。智指七能五技六家之知識技能而言。有此知識技能,即可免於失時失筴失利失義之弊,故曰:智者民之輔也。
第 89 章
恋耽美
第 89 章
〔一0〕尹桐陽云:樹表,立表也。置,植也。高謂樹植高處以示異也。若今桅匾牌坊之類。元材案:樹表即立木為表。置高,即《
輕重丁篇》所謂表稱貸之家,皆堊白其門而高其閭之意,說詳該篇。尹說失之。
〔一一〕元材案:聘之幣,謂以幣存問之。孝子兄弟眾寡不與師旅之事,謂凡孝子之家不論其兄弟有多少人,皆予以免除兵役之優待也。
〔一二〕元材案:樹表置高等四句,蓋謂由於政府獎勵仁愛與提倡慈孝,故人民咸樂以財物互相贈遺,則可免為富不仁之弊,而財物必因此流散於外。此決之使行之義也。散則輕,然後政府乘其輕而守其流,於是民間財物之十分之五又可以為政府所占有。此塞之則止之義也。此與《輕重甲篇》所謂好心萬物之可因,《輕重丁篇》所謂召城陽大夫而請之與●丘之謀,皆是著者採用儒家仁愛孝弟等道德教條與宗法思想而提出之空想的調和貧富政策,企圖以此加強其對勞動人民之剝削效能,而不知在以私有財產為基礎之封建社會中,實無實現之可能也。然亦實有其歷史背景,當於《輕重丁篇》再詳論之。
〔一三〕安井衡云:如讀為而。張佩綸云:如行事之如涉下而衍。郭沫若云:疑本作如五運行事,如日月之終復。《素問.天元紀大論》: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元材案:三氏說皆非也。此謂政府既得此十分之五之財,又宜依照過去行事之成例,輾轉運用,有如日月之往而復來,無有終止之時。則財恒足而可以長有天下矣。准道,平准之道,即國准也。
桓公問於管子曰:請問教數〔一〕。
管子對曰:民之能明於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云:不以狹畏廣,不以少畏多,此國筴之大者也。是其證。元材案:《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言: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此處所列七能與下文有官五技云云,與李斯所謂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內容幾全相同。此又本書為秦以後人所作之一證也。
〔一0〕金廷桂云:按《易》我有好爵,我與爾靡之,注:
靡,散也。相靡而足,言分散而各自足也。王引之云:●當為澹,字之誤也。澹,古贍字也。上句言足,下句言贍,贍亦足也。相困揲而●當為相揲而澹。《廣雅》曰:
揲,積也。言國用相積而贍也。相揲而贍,與相靡而足對文,困蓋衍字耳。趙以●為咨字,則義不可通。朱本逕改為咨,則謬益甚矣。又《輕重甲篇》:不資者得振,宋本資作●,亦是澹字之訛。民不贍則振之。《山國軌篇》曰振其不贍是也。下文不資者振之,及《山至數篇》散振不資者,不資皆當為不澹。又《國蓄篇:千乘可足,萬乘可資,資與足對文,亦當是澹字。元材案:釋靡為散,●當作澹,兩氏說皆是也。贍字在《鹽鐵論》中凡三十一見,《史記》、《漢書》中所見尤多,蓋亦漢人通用術語。惟金氏謂分散而各自足,王氏言困蓋衍字,則可商。國用解已見《乘馬數篇》。此文足與贍皆指國用而言,與人民無關,不得云分散而各自足。困當依宋本作因。《山至數篇》云:重之相因,時之化舉,無不為國筴。《輕重甲篇》云:故物無主,事無接,遠近無以相因,則四夷不得而朝矣。《輕重乙篇》云:故君請重重而衡輕輕,運物而相因,則國筴可成。《揆度篇》云:動左右,以重相因,二十國之筴也。皆以相因二字連用,可見相因亦是本書著者特用術語。《山至數篇》尹注云:重之相因,若春時穀貴與穀也。時之化舉,若秋時穀賤收穀也。因時之輕重,無不以術權之。此云相靡而足,相因揲而贍者,相靡指人民,《管子.侈靡篇》所謂富者靡之可證。相因揲指封建國家。足者與贍者則皆指國家。謂萬物因散而輕,因積而重,輕則賤,重則貴。政府因此得以斂輕散重,獲取大利,故國用由之而足與贍也。
〔一一〕安井衡云:四限,四境也。置四境中貴賤之准。尹桐陽云:置同直,視也。限,竟也。元材案:此當作置四限為句。置四限者,《呂氏春秋.異用篇》湯先祝網者置四限,注:置,設也。高下在此處當作權度講。高下令之徐疾,猶《地數篇》之言先王權度其令之徐疾。屏即《國蓄篇》
穀有所屏也之屏,藏也。敺屏謂敺而藏之。此蓋言政府應預先設為四限,然後權度其號令之徐疾以敺屏萬物,使其盡入於四限之中,而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此與《國蓄篇》所謂為籠以守民,《山國軌篇》所謂民鄰縣四面皆●,《山至數篇》所謂行欄牢之筴,意義全同。猶《史記.殷本紀》之言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矣。兩氏說皆非。
〔一二〕元材案:有五官技,當作有官五技。《山國軌篇》云有官天財,句例與此正同。官即管,有即又。謂於獎勵七能、設置四限之外,又當管制五種技能之人,使其皆為政府之財政經濟政策服務也。
〔一三〕元材案:此亦當作官五技。
〔一四〕元材案:行,指掌祭行神之人而言。行神即道路之神。《儀禮.聘禮》釋幣於行,注:行者之先,其古人之名未聞。今時民春秋祭祀有行神。胡培翬《正義》:謂古有始教行之人,後遂祀為道路之神。其名未聞也。《禮.月令》:其祀行,孫希旦《集解》:行謂宮內道路之神也。行神所主不同。《月令》冬祀行,《聘禮》釋幣於行,此宮中之行神也。《聘禮》記云:
出祖釋軷,軷,祭行神。此國外之行神也。行神皆主道路,但所主不同耳。又《漢書.臨江閔王榮傳》榮行祖於江陵北門,顏師古注云:祖者送行之祭,因饗飲也。昔黃帝之子纍祖好遠遊而死於道,故後人以為行神也。道同導。指導也。謂掌祭行神之人以指導人民在行路時之利害,使其知所趨避為務也。安井衡謂行者三禮所記之屬,張佩綸謂行指五行,尹桐陽謂《莊子.天下篇》
禮以道行,然則行或謂禮與者皆非。
〔一五〕安井衡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出牛十二頭,戎馬四匹。則一馬之田,一丘十六井之地也。何如璋、尹桐陽說同。元材案:諸氏說皆非也。一馬之田,即《揆度篇》所謂匹馬之壤,乃指一匹馬一日所能耕種之田土面積而言。《鹽鐵論.未通篇》云:農夫以馬耕載。又《散不足篇》云:庶人之乘者馬足以代其步而已,故行則服枙,止則就犁。可見以馬耕田,乃漢人通俗。若如安井氏言,則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十六井為一萬四千四百畝,為數未免過大矣。李哲明以馬當為筴馬,俗謂之碼。一馬之田,言其少也,亦不可從。
〔一六〕李哲明云:金疑?之誤。一?之衣,猶言衣祗一領。《廣韻》?同襟。或作衿。《顏氏家訓.書記》: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詩.青青子衿.傳》:青衿,青領也。元材案:此說是也。安井衡、何如璋皆以一金為金一斤者非。
〔一七〕元材案:六家:一詩,二時,三春秋,四行,五易,六卜。上言五技,此則六家者,朱長春云:易、卜當為一官。是也。
〔一民之能明於農事者等七能而言。時與得失之數者,指五技六家而言。上文云時者所以記歲也,又曰六家者即見其時,又曰故君無失時,又曰遠占得失以為末教是也。萬物之終始,則指置四限,守之以筴而言。張佩綸以時當作技,能皆已官,謂能明農事之類。技皆已官,謂五家之類。許維遹以能即指上文五官技言。下皆已官三字涉上下文而衍。時與之通。此當作能皆已官之句,與下君皆已官之句法正同。皆非。三官字皆當借為管。謂七能五技六家皆已由政府管制之也。《山至數篇》何不官百能,《國准篇》周人之王,官能以備物,二官字亦當借為管,與此同。
〔四〕元材案:穀者民之司命也,《國蓄篇》作五穀食米者民之司命也,《輕重乙篇》作五穀粟米者民之司命也,解已見《國蓄篇》。智指七能五技六家之知識技能而言。有此知識技能,即可免於失時失筴失利失義之弊,故曰:智者民之輔也。
第 8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