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83 章
管子 作者:管仲
第 83 章
〔七〕尹注云:六十為大男,五十為大女,吾子謂小男小女也。按古之石,准今之三斗三升三合。平歲每石稅十錢,凶歲稅二十者,非必稅其人。謂於操事輕重之間約收其利也。安井衡云:上文云歲適凶,則市糶釜十繈。然則中歲石十之價,不止十錢。蓋亦謂所加之邪贏,故名籍耳。何如璋云:中歲,平歲。糶石十錢,言以上歲所積,糶之中歲,石加十錢。故下云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也。元材案:此處所論,蓋即所謂糧食專賣政策。其法與《海王篇》之鹽鐵專賣政策大致相同。《海王篇》言鹽,則曰令鹽之重升加分彊,升加一彊,升加二彊,言鐵則曰令鍼之重加一,刀之重加六,耜鐵之重加十,皆指加價而言。則此處所謂中歲糶石十錢,凶歲糶石二十錢者,亦系指專賣後所得純利而言。尹氏所云謂於操事輕重之間約收其利,安井衡所謂蓋亦謂所加之邪贏,何如璋所謂石加十錢是也。如作穀之實價講,則下文所謂月有四十、三十、二十及:稟,賜也。此就上農夫食九人計之。一人之賜穀十人得餘,十人之賜穀百人得餘,百人之賜穀千人得餘。一說:廩,藏也。此釋上穀有所藏。言一人所藏之穀食,散之則十人得餘。十人所藏之穀食百人得餘,百人所得之穀食千人得餘。元材案:兩氏說皆非也。上文方暢論糧食專賣政策利益之大,此處不得以私人藏穀或賜穀承之。《漢書.貢禹傳》禹上書言:陛下過意徵臣……拜為諫大夫,秩後二句實最重要。在計然時代,尚只發現有餘則賤,不足則貴,即所謂物多則賤,寡則貴之原理。換言之,即計然對於物價之規律,尚止發現其上半截,尚只發現物價之自然規律。至於如何實現此一自然規律之人為的規律,即所謂散則輕,聚則重的規律,則直至本文著者始得完全認識。蓋政府運用物多則賤,寡則貴之原理時,並非將全國之貨物量或貨幣量予以真正之增加或減少,有如一九二二年秋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生危機時,巴西則將咖啡拋入海中,美國則將小麥代煤用以燃燒火車蒸汽鍋,又將牛乳傾入河中,將魚類食物拋入海中,並毀滅牲畜,摧殘禾苗,以期減少市場上之糧食與棉花。(見列昂節夫《政治經濟學》第一章第七節)但須以散聚之手段,實行斂輕散重,使流通於市場之貨幣量或待售於市場之貨物量,依照客觀之需要而增加之或減少之。即可達其目的而有餘矣。關於此一原理,本書中各篇論述之者不一而足。而其最足以說明此一原理者,莫過於下列二條:第一: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什倍。(《山國軌》)第二:則一國之穀貲在上,幣資在下,國穀什倍。數也。(《山至數》)所謂在上,即謂貨幣或貨物從市場中退出而為政府所收藏。所謂在下,則謂貨幣或貨物仍在市場中流通。著者之意認為如果流通中之貨幣,由政府收回百分之九十,使流通中之貨幣數量,只為原有十分之一,則幣價上升而物價大跌。此時,政府即宜以貨幣出籠,大量收購貨物,則貨物之絕大部分退出市場,而為政府所收藏。于是流通中之貨幣數量大為增加,而待售之貨物數量大為減少,幣價大跌而物價大漲。因此物價之變動隨流通於市場貨幣數量之增減而漲跌,而單位貨幣之價值亦隨流通於市場中貨幣數量之多寡而降升。當然所謂貨幣數量說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貨幣理論。無論計然或本書著者也好,或者資產階級學者休姆也好,他們都不懂得這一道理:貨幣加入流通的時候,它的價值是已經規定好了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列陳指列陳之士。陳同陣《輕重甲篇》云:臣不為忠,士不死其列陳。又云:大臣執於朝,列陳之士執於賞。皆以列陳與大臣並舉,與此正同。繫累獲虜皆俘虜之意。《孟子.梁惠王篇》繫累其子弟,《漢書.樊噲傳》顏師古注生得曰虜是也。稅臧即稅藏。指國家所儲存之賦稅收入而言,猶言府庫之藏。殫,盡也。繼孤謂撫恤陣亡將士之遺族。于鬯謂臧疑賦字之誤者非。此謂戰事即獲勝利,而其勝利之果實,亦非己所得享。反以大臣死於外及列陣之士多有繫累獲虜之勛勞,須以土地奉祿為賞賜有功及撫恤陣亡將士遺族之用。羅者,《廣雅.釋詁》一:列也。謂如此不過被列名於國君之林而已。表面上雖號稱有百乘之守,實際上則不得尺壤之用,故謂之託食之君也。《管子.權修篇》云: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輕重乙篇》云: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義與此同。趙本以分壤而功列陳為句。梅本以分壤而功列為句。豬飼彥博以分賞而祿當作分祿而賞。張佩綸以無壤之有四字為衍文。聞一多以功為封之訛。皆非。又案:託食之君一語,又見《輕重丁篇》。但彼處是從經濟生產上立言,謂非五穀所生之地太多,故謂之託食之君。此則從軍事國防上立言,壤地盡於功賞,稅藏殫於繼孤,結果亦等於託食之君。是其不同耳。
〔六〕元材案:款同窾。《史記.自序》: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集解》引徐廣曰:音款,空也。《漢書.司馬遷傳》作
款,服虔曰:款,空也。是其證。內款即《鹽鐵論.本議篇》大夫所謂內空府厙之藏之意。及通給。豬飼彥博云:
猶足也。是也。此緊承上文而言,謂大國內空,小國用盡,何以給之也。丁士涵謂及乃反字誤,陶鴻慶謂及為支字誤者,均失之。
〔七〕元材案:官即管。賦即上文春賦以斂繒帛之賦,貸也。符,《說文》: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周禮.小宰》聽稱責以傅別注:傅別謂券書也。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為符別。杜子美讀為傅別。軌符謂合於客觀需要之適量借券,亦即合於《山國軌篇》所謂軌程之借券。內容實包括借錢與借物二種。借錢者,如《山國軌篇》之賦軌幣,《山至數篇》之
縣州里受公錢是也。借物者又包括借械器與借糧食二種。前者如《
山國軌篇》之無貲之家皆假之械器,功已而歸公折券,後者如《
揆度篇》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是也。其非國家所發行者則不謂之軌符而但言符。《輕重乙篇》所云百符而一馬是也。官賦軌符者,謂一切借貸均應由國家管制而獨占之,不得放任人民之自為也。《漢書.食貨志》羲和魯匡言:五均賒貸,斡在縣官。即其義矣。
〔帝四年,而其西居大夏,則在武帝之初。然則月氏既敗於匈奴以後,徙居大夏以前,果居於何處乎?近日東西學者均以為在伊犁方面。其所據者,《大宛列傳》中單于言月氏在吾北一語也。然單于之言未必審方位。即以伊犁當之,亦在匈奴之西,不得云北也。案《管子.國蓄篇》云
玉起於禺氏。《地數篇》云玉起於牛氏邊山。《揆度篇》云
北用禺氏之玉,又云玉起於禺氏之邊山,此度去周七千學云:珠璣犀象出於桂林。桂林,秦所置郡。屬縣有合浦,即今廣東合浦縣。沿海古產珠。東漢孟嘗為合浦太守,珠去復還,世因有合浦還珠之傳說。所謂赤野之末光,豈謂是耶?
〔四〕安井衡云:《揆度篇》北用禺氏之玉,則禺氏在北,赤野蓋在崑崙墟之西,此二者未詳遠近。汝漢近在荊、徐之間,與周相距固無七千,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漢書.食貨志》三等作二等。顏師古注云:上幣者,二等之中黃金為上而錢為下也。)漢興,錢制屢有更改,然大抵仍循秦制。據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一語,則珠玉在秦漢時雖不為幣,而一般人之心理,以其難得,皆甚寶貴之。其價值與地位,往往遠駕於黃金之上,蓋與今日資本主義各國之鑽石黃金不為幣而喜儲蓄之者情形正復相同。雖無貨幣之名,而實際則等於最高等之貨幣。故《平準書》即云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事實上,在漢時珠玉確已取得最高等貨幣之地位。故《漢書.景紀》後三年春正月詔云: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知其始終。《食貨志》晁錯請貴粟疏云: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人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貢禹傳》:禹言宜罷采珠玉金銀之官,毋復以為幣。此皆以珠玉金銀並列,即其明證。本書所論三等幣制,不僅是以秦漢時實際情形為其背景,而且其所謂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二語,亦顯係從上引景帝詔文及晁錯疏文蛻化而來。又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數語,則與賈誼諫除禁鑄令文所謂挾銅積以御輕重,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云云有因襲之關係。此亦本篇為漢人所作之又一證也。又案《通典.食貨》注文皆脫去。《輕重乙篇》衡無數節本此。
〔六〕郭沫若云:抄本《冊府元龜》五百一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劉秩議引作舍之則非有損於飽也,於義較長。蓋三幣珠玉黃金刀布均不可食。元材案:上引《漢書.景紀》詔云: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又《食貨志》晁錯疏云: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即皆作食字。似不可據後人引文校改。
〔七〕元材案:此以不求於萬民而籍於號令為全文作結。與晁錯請貴粟疏所云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語意相同,凡以極論強求之征籍對人民財物所造成損失之大而已。蓋政府強制征課捐稅,則人民為獲得繳納捐稅之錢,勢必賤價出售其所有之財物,以便如期交付。催征之期限愈短,富商蓄賈對於物價之壓抑愈甚,而人民財物之損失亦因之而愈大。恩格斯論俄羅斯與印度共產主義共同體之情形有云:它們為了要獲得納稅的錢,必須把它們的生產物一部分並且是一個不斷增大的部分賣掉。這種稅,是憑國家的毫無憐惜的專制主義屢屢憑非刑拷打來誅求的。這種生產物售賣時,絕不會顧到生產成本。支付的日期到了,農民絕對地必須有貨幣。商人給什麼價錢,他們就得憑什麼價錢來賣。(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一版九四六頁恩格斯《附注》)可見財政搾取的時限對於人民財物所造成之損害,往往比沉重之捐稅本身更為沉重,不僅中國古代為然矣。《揆度篇》及《輕重甲篇》
君朝令而夕求具節均本此。
管子輕重七──山國軌
何如璋云:山字無義,當是官字。文中桓公問
官國軌可證。官者設官治事以立軌數也。張佩綸云:通篇但言國軌,未嘗專指山國。與山權數山至數之山字均不可解。孫毓棠云:山疑是上字之誤。上通尚。山國軌山權數山至數皆猶《墨子》之尚賢尚同。《墨子》尚賢,《淮南.氾論》及《漢書.藝文志》皆作上賢。郭沫若云:山國軌山權數山至數之山字均衍文。元材案:三篇篇名皆有山字,似不能三篇皆有衍誤。必有其所以命名之由。《漢書.楊敞傳》:惲遷中郎將。郎官故事:令郎出錢市財用給文書,迺得出,名曰山郎。張晏注曰:山,財用之所出,故取名焉。《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鹽鐵論.禁耕篇》亦云:山海者財用之寶也。據此,則凡物產所生,財用所出者,皆可名之為山,乃漢人之習俗。本篇及《山權數》《山至數》,皆係專言物產財用者。且篇中所論又多直接與山有關。如本篇云:宮室器械非山無所仰。然後君立三等之租於山。《
第 83 章
恋耽美
第 83 章
〔七〕尹注云:六十為大男,五十為大女,吾子謂小男小女也。按古之石,准今之三斗三升三合。平歲每石稅十錢,凶歲稅二十者,非必稅其人。謂於操事輕重之間約收其利也。安井衡云:上文云歲適凶,則市糶釜十繈。然則中歲石十之價,不止十錢。蓋亦謂所加之邪贏,故名籍耳。何如璋云:中歲,平歲。糶石十錢,言以上歲所積,糶之中歲,石加十錢。故下云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也。元材案:此處所論,蓋即所謂糧食專賣政策。其法與《海王篇》之鹽鐵專賣政策大致相同。《海王篇》言鹽,則曰令鹽之重升加分彊,升加一彊,升加二彊,言鐵則曰令鍼之重加一,刀之重加六,耜鐵之重加十,皆指加價而言。則此處所謂中歲糶石十錢,凶歲糶石二十錢者,亦系指專賣後所得純利而言。尹氏所云謂於操事輕重之間約收其利,安井衡所謂蓋亦謂所加之邪贏,何如璋所謂石加十錢是也。如作穀之實價講,則下文所謂月有四十、三十、二十及:稟,賜也。此就上農夫食九人計之。一人之賜穀十人得餘,十人之賜穀百人得餘,百人之賜穀千人得餘。一說:廩,藏也。此釋上穀有所藏。言一人所藏之穀食,散之則十人得餘。十人所藏之穀食百人得餘,百人所得之穀食千人得餘。元材案:兩氏說皆非也。上文方暢論糧食專賣政策利益之大,此處不得以私人藏穀或賜穀承之。《漢書.貢禹傳》禹上書言:陛下過意徵臣……拜為諫大夫,秩後二句實最重要。在計然時代,尚只發現有餘則賤,不足則貴,即所謂物多則賤,寡則貴之原理。換言之,即計然對於物價之規律,尚止發現其上半截,尚只發現物價之自然規律。至於如何實現此一自然規律之人為的規律,即所謂散則輕,聚則重的規律,則直至本文著者始得完全認識。蓋政府運用物多則賤,寡則貴之原理時,並非將全國之貨物量或貨幣量予以真正之增加或減少,有如一九二二年秋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生危機時,巴西則將咖啡拋入海中,美國則將小麥代煤用以燃燒火車蒸汽鍋,又將牛乳傾入河中,將魚類食物拋入海中,並毀滅牲畜,摧殘禾苗,以期減少市場上之糧食與棉花。(見列昂節夫《政治經濟學》第一章第七節)但須以散聚之手段,實行斂輕散重,使流通於市場之貨幣量或待售於市場之貨物量,依照客觀之需要而增加之或減少之。即可達其目的而有餘矣。關於此一原理,本書中各篇論述之者不一而足。而其最足以說明此一原理者,莫過於下列二條:第一: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什倍。(《山國軌》)第二:則一國之穀貲在上,幣資在下,國穀什倍。數也。(《山至數》)所謂在上,即謂貨幣或貨物從市場中退出而為政府所收藏。所謂在下,則謂貨幣或貨物仍在市場中流通。著者之意認為如果流通中之貨幣,由政府收回百分之九十,使流通中之貨幣數量,只為原有十分之一,則幣價上升而物價大跌。此時,政府即宜以貨幣出籠,大量收購貨物,則貨物之絕大部分退出市場,而為政府所收藏。于是流通中之貨幣數量大為增加,而待售之貨物數量大為減少,幣價大跌而物價大漲。因此物價之變動隨流通於市場貨幣數量之增減而漲跌,而單位貨幣之價值亦隨流通於市場中貨幣數量之多寡而降升。當然所謂貨幣數量說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貨幣理論。無論計然或本書著者也好,或者資產階級學者休姆也好,他們都不懂得這一道理:貨幣加入流通的時候,它的價值是已經規定好了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列陳指列陳之士。陳同陣《輕重甲篇》云:臣不為忠,士不死其列陳。又云:大臣執於朝,列陳之士執於賞。皆以列陳與大臣並舉,與此正同。繫累獲虜皆俘虜之意。《孟子.梁惠王篇》繫累其子弟,《漢書.樊噲傳》顏師古注生得曰虜是也。稅臧即稅藏。指國家所儲存之賦稅收入而言,猶言府庫之藏。殫,盡也。繼孤謂撫恤陣亡將士之遺族。于鬯謂臧疑賦字之誤者非。此謂戰事即獲勝利,而其勝利之果實,亦非己所得享。反以大臣死於外及列陣之士多有繫累獲虜之勛勞,須以土地奉祿為賞賜有功及撫恤陣亡將士遺族之用。羅者,《廣雅.釋詁》一:列也。謂如此不過被列名於國君之林而已。表面上雖號稱有百乘之守,實際上則不得尺壤之用,故謂之託食之君也。《管子.權修篇》云: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輕重乙篇》云: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義與此同。趙本以分壤而功列陳為句。梅本以分壤而功列為句。豬飼彥博以分賞而祿當作分祿而賞。張佩綸以無壤之有四字為衍文。聞一多以功為封之訛。皆非。又案:託食之君一語,又見《輕重丁篇》。但彼處是從經濟生產上立言,謂非五穀所生之地太多,故謂之託食之君。此則從軍事國防上立言,壤地盡於功賞,稅藏殫於繼孤,結果亦等於託食之君。是其不同耳。
〔六〕元材案:款同窾。《史記.自序》: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集解》引徐廣曰:音款,空也。《漢書.司馬遷傳》作
款,服虔曰:款,空也。是其證。內款即《鹽鐵論.本議篇》大夫所謂內空府厙之藏之意。及通給。豬飼彥博云:
猶足也。是也。此緊承上文而言,謂大國內空,小國用盡,何以給之也。丁士涵謂及乃反字誤,陶鴻慶謂及為支字誤者,均失之。
〔七〕元材案:官即管。賦即上文春賦以斂繒帛之賦,貸也。符,《說文》: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周禮.小宰》聽稱責以傅別注:傅別謂券書也。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為符別。杜子美讀為傅別。軌符謂合於客觀需要之適量借券,亦即合於《山國軌篇》所謂軌程之借券。內容實包括借錢與借物二種。借錢者,如《山國軌篇》之賦軌幣,《山至數篇》之
縣州里受公錢是也。借物者又包括借械器與借糧食二種。前者如《
山國軌篇》之無貲之家皆假之械器,功已而歸公折券,後者如《
揆度篇》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是也。其非國家所發行者則不謂之軌符而但言符。《輕重乙篇》所云百符而一馬是也。官賦軌符者,謂一切借貸均應由國家管制而獨占之,不得放任人民之自為也。《漢書.食貨志》羲和魯匡言:五均賒貸,斡在縣官。即其義矣。
〔帝四年,而其西居大夏,則在武帝之初。然則月氏既敗於匈奴以後,徙居大夏以前,果居於何處乎?近日東西學者均以為在伊犁方面。其所據者,《大宛列傳》中單于言月氏在吾北一語也。然單于之言未必審方位。即以伊犁當之,亦在匈奴之西,不得云北也。案《管子.國蓄篇》云
玉起於禺氏。《地數篇》云玉起於牛氏邊山。《揆度篇》云
北用禺氏之玉,又云玉起於禺氏之邊山,此度去周七千學云:珠璣犀象出於桂林。桂林,秦所置郡。屬縣有合浦,即今廣東合浦縣。沿海古產珠。東漢孟嘗為合浦太守,珠去復還,世因有合浦還珠之傳說。所謂赤野之末光,豈謂是耶?
〔四〕安井衡云:《揆度篇》北用禺氏之玉,則禺氏在北,赤野蓋在崑崙墟之西,此二者未詳遠近。汝漢近在荊、徐之間,與周相距固無七千,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漢書.食貨志》三等作二等。顏師古注云:上幣者,二等之中黃金為上而錢為下也。)漢興,錢制屢有更改,然大抵仍循秦制。據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一語,則珠玉在秦漢時雖不為幣,而一般人之心理,以其難得,皆甚寶貴之。其價值與地位,往往遠駕於黃金之上,蓋與今日資本主義各國之鑽石黃金不為幣而喜儲蓄之者情形正復相同。雖無貨幣之名,而實際則等於最高等之貨幣。故《平準書》即云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事實上,在漢時珠玉確已取得最高等貨幣之地位。故《漢書.景紀》後三年春正月詔云: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知其始終。《食貨志》晁錯請貴粟疏云: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人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貢禹傳》:禹言宜罷采珠玉金銀之官,毋復以為幣。此皆以珠玉金銀並列,即其明證。本書所論三等幣制,不僅是以秦漢時實際情形為其背景,而且其所謂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二語,亦顯係從上引景帝詔文及晁錯疏文蛻化而來。又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數語,則與賈誼諫除禁鑄令文所謂挾銅積以御輕重,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云云有因襲之關係。此亦本篇為漢人所作之又一證也。又案《通典.食貨》注文皆脫去。《輕重乙篇》衡無數節本此。
〔六〕郭沫若云:抄本《冊府元龜》五百一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劉秩議引作舍之則非有損於飽也,於義較長。蓋三幣珠玉黃金刀布均不可食。元材案:上引《漢書.景紀》詔云: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又《食貨志》晁錯疏云: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即皆作食字。似不可據後人引文校改。
〔七〕元材案:此以不求於萬民而籍於號令為全文作結。與晁錯請貴粟疏所云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語意相同,凡以極論強求之征籍對人民財物所造成損失之大而已。蓋政府強制征課捐稅,則人民為獲得繳納捐稅之錢,勢必賤價出售其所有之財物,以便如期交付。催征之期限愈短,富商蓄賈對於物價之壓抑愈甚,而人民財物之損失亦因之而愈大。恩格斯論俄羅斯與印度共產主義共同體之情形有云:它們為了要獲得納稅的錢,必須把它們的生產物一部分並且是一個不斷增大的部分賣掉。這種稅,是憑國家的毫無憐惜的專制主義屢屢憑非刑拷打來誅求的。這種生產物售賣時,絕不會顧到生產成本。支付的日期到了,農民絕對地必須有貨幣。商人給什麼價錢,他們就得憑什麼價錢來賣。(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一版九四六頁恩格斯《附注》)可見財政搾取的時限對於人民財物所造成之損害,往往比沉重之捐稅本身更為沉重,不僅中國古代為然矣。《揆度篇》及《輕重甲篇》
君朝令而夕求具節均本此。
管子輕重七──山國軌
何如璋云:山字無義,當是官字。文中桓公問
官國軌可證。官者設官治事以立軌數也。張佩綸云:通篇但言國軌,未嘗專指山國。與山權數山至數之山字均不可解。孫毓棠云:山疑是上字之誤。上通尚。山國軌山權數山至數皆猶《墨子》之尚賢尚同。《墨子》尚賢,《淮南.氾論》及《漢書.藝文志》皆作上賢。郭沫若云:山國軌山權數山至數之山字均衍文。元材案:三篇篇名皆有山字,似不能三篇皆有衍誤。必有其所以命名之由。《漢書.楊敞傳》:惲遷中郎將。郎官故事:令郎出錢市財用給文書,迺得出,名曰山郎。張晏注曰:山,財用之所出,故取名焉。《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鹽鐵論.禁耕篇》亦云:山海者財用之寶也。據此,則凡物產所生,財用所出者,皆可名之為山,乃漢人之習俗。本篇及《山權數》《山至數》,皆係專言物產財用者。且篇中所論又多直接與山有關。如本篇云:宮室器械非山無所仰。然後君立三等之租於山。《
第 8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