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39 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 作者:晋城
第 239 章
“虽然大宋律例没有规定,不过各大学院也有各自的方法筛选,不可全部送入府县学院攻读,或是参与乡试。此乃首次筛选,然而我们也有自己的方式,那便是不必前往府县衙门,而是留在书院中参与两场考试,时间定为后天。”
“若是通过院试,那便送往府县直接参与乡试,此次书院的名额只有十名,也就是说考取前十方可有资格。如果没有达到便无法取得功名,到时候大家要多加努力才是。”
赵构傻了,这与他知道的完全不是一个版本。如果知道不用参与院试,他又何必进入学院,直接去参加乡试就可以了。没想到多此一举,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最后居然多走了一趟。
“院长,学生有事相询?”
“这位学生,你说是何事?”
“既然大宋只需要读书习字便可以参与乡试,那为何还让我们参与院试呢?这样一来岂不是耽搁时间,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要是省去了院试直接参与乡试岂不是较为迅速?”
韩铭温文尔雅地说道:“虽说大宋不存在院试一说,然而这事是各大学院心照不宣的事情。若是所有人都全部参与乡试,只怕难以分辨好坏,而学院便是第一道关卡,亦是首次筛选。”
“若想获得乡试资格,也不是那么简单。若是你官宦子弟,或是国子监的生元,那便免去一切,直接参与乡试。若是平民百姓,则需要出类拔萃,要想做官不仅仅是学识渊博,还需要看人品。”
“人品乃是平日里诸位在学院中的日常表现,而成绩则是学院安排的考试,要是通过两者结合便可以取得本院长亲自书写的推荐信,也就是说参与乡试的资格,这也是唯一的途径。”
“若是院试无法通过,岂能通过乡试,乡试需要考三场,每场都是一天,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开考,就连内容都不一样。院试这便是提前适应,还有就是则选出不同的考生成绩,取得秀才功名才是真正的有资格参加乡试。”
经过院长的点拨,众人懂得院试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必要性,哪怕皇上没有颁布圣旨规定一定要参与,不过众人还是心照不宣的默默地筛选,这也是自古流传的方式之一,不然数以万计的人统一参与乡试,那便是大事情,人来人往难以控制不说,还存在贿赂、作弊等现象发生。
赵构哭笑不得,早知道是这样的,他直接说出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说成是官宦子弟,直接参与乡试不就好了,愣是在学院中认真学习,或是取得国子监贡生的资格,那更是唾手可得,这让赵构心里非常郁闷:“早知如此,何必再次受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第349章 院试
赵构想及此处,哭笑不得,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毕竟,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哪怕是跪着都要走完。韩院长重点阐述了院试的大纲内容,基本上都是平日里学的内容。
对于赵构来说,这些事情根本就不算个事,故而没有任何的紧张。对于其他人来说,神色各异,有些人紧张不已,有些人兴高采烈,也有一些人泰然处之,怡然不惧。
韩铭语重心长地叮嘱道:“今明两天,诸位考生要好好的复习才是,一切皆已成绩为重。若是没有达到要求者,一律淘汰,你们要明白优胜劣汰,竞争非常的残酷。”
“现在是院试,要是乡试、会试等更不用说了,堪比千里挑一,而金榜题名则是万里挑一,前三甲才能得到皇上的器重,故而你们需要好生努力才是,要不然十年寒窗苦白白浪费了。”
众人齐声回道:“学生在此多谢院长提点!”
韩铭微微一笑,然后便将学堂交给了先生,成为先生的人至少也是进士才行,取得功名,就算最差的也是秀才。在北宋秀才见到官员依然行李,服徭役等,只因没有得到解元的称谓,只要读书习字之人皆可以称谓秀才,也可以称为相公等称呼,故而没有明清的秀才得到很多特权。
韩铭院长一走,学院的老师也没有阻拦众人,吩咐众多学生好生备考,然后便听课了。此外,诸位老师也说到要是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说出来,他们都可以解惑,让他们调整好心态。
众人恭敬地点头回应,在学院老师都离去后,其他人也纷纷打开书本,认真的备考着,唯有赵构一人却独自溜了出来。不是他自认为自己绝对过,而是赵构幼年时便已经学过这些,对于其中的道理比任何人都知道。
书籍乃是死知识,学到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赵构的思想还是无法接受现在的教育制度,哪怕三舍法取消,还是难以接受章不错就会单独用红笔画圆圈勾画出来,然后再进行对比,再进行复试,而复试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考生自己所学的文章背诵,不必全部背诵,只要对了一半,或是意思如此便可得到秀才之名。
此时此刻,众多学生的试卷全部摆在案前,而他们的文章也单独堆放在一旁,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阅读众人的文章,时而欢喜,时而皱眉,时而愤怒。常年做一样的事情,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不过众人都聚集在一起,探讨一篇文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以此为题做出一篇序文,也就是将这两段话详细的解释清楚。这段话出自《中庸》第十五章 ,大致的意思也就是中庸之道犹如走路一样,由近至远,找寻正确的方法。
评卷之人皆是文采出众,不说也明白其中含义,要想真正解释这段话也非常容易,要想理解其中意思就不简单,尤其是后面重点提及要阐述如何去做,并非理解其意即可。
“这题出的有新意,是何人所为?”评卷之人称赞道。
“哪里哪里,让先生见笑了!”韩铭谦虚地回答,“这个题目乃是韩嘉彦所写,他认为这是必考之题,不仅仅考核学生知识面,还有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要是死板回答,便被刷下。”
“学生们并不知情第一场考试的内容居然是一模一样,还以为下午那场考试是一样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正因这道题看上去非常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稍有不慎便掉下陷阱。”
第 239 章
恋耽美
第 239 章
“虽然大宋律例没有规定,不过各大学院也有各自的方法筛选,不可全部送入府县学院攻读,或是参与乡试。此乃首次筛选,然而我们也有自己的方式,那便是不必前往府县衙门,而是留在书院中参与两场考试,时间定为后天。”
“若是通过院试,那便送往府县直接参与乡试,此次书院的名额只有十名,也就是说考取前十方可有资格。如果没有达到便无法取得功名,到时候大家要多加努力才是。”
赵构傻了,这与他知道的完全不是一个版本。如果知道不用参与院试,他又何必进入学院,直接去参加乡试就可以了。没想到多此一举,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最后居然多走了一趟。
“院长,学生有事相询?”
“这位学生,你说是何事?”
“既然大宋只需要读书习字便可以参与乡试,那为何还让我们参与院试呢?这样一来岂不是耽搁时间,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要是省去了院试直接参与乡试岂不是较为迅速?”
韩铭温文尔雅地说道:“虽说大宋不存在院试一说,然而这事是各大学院心照不宣的事情。若是所有人都全部参与乡试,只怕难以分辨好坏,而学院便是第一道关卡,亦是首次筛选。”
“若想获得乡试资格,也不是那么简单。若是你官宦子弟,或是国子监的生元,那便免去一切,直接参与乡试。若是平民百姓,则需要出类拔萃,要想做官不仅仅是学识渊博,还需要看人品。”
“人品乃是平日里诸位在学院中的日常表现,而成绩则是学院安排的考试,要是通过两者结合便可以取得本院长亲自书写的推荐信,也就是说参与乡试的资格,这也是唯一的途径。”
“若是院试无法通过,岂能通过乡试,乡试需要考三场,每场都是一天,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开考,就连内容都不一样。院试这便是提前适应,还有就是则选出不同的考生成绩,取得秀才功名才是真正的有资格参加乡试。”
经过院长的点拨,众人懂得院试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必要性,哪怕皇上没有颁布圣旨规定一定要参与,不过众人还是心照不宣的默默地筛选,这也是自古流传的方式之一,不然数以万计的人统一参与乡试,那便是大事情,人来人往难以控制不说,还存在贿赂、作弊等现象发生。
赵构哭笑不得,早知道是这样的,他直接说出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说成是官宦子弟,直接参与乡试不就好了,愣是在学院中认真学习,或是取得国子监贡生的资格,那更是唾手可得,这让赵构心里非常郁闷:“早知如此,何必再次受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第349章 院试
赵构想及此处,哭笑不得,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毕竟,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哪怕是跪着都要走完。韩院长重点阐述了院试的大纲内容,基本上都是平日里学的内容。
对于赵构来说,这些事情根本就不算个事,故而没有任何的紧张。对于其他人来说,神色各异,有些人紧张不已,有些人兴高采烈,也有一些人泰然处之,怡然不惧。
韩铭语重心长地叮嘱道:“今明两天,诸位考生要好好的复习才是,一切皆已成绩为重。若是没有达到要求者,一律淘汰,你们要明白优胜劣汰,竞争非常的残酷。”
“现在是院试,要是乡试、会试等更不用说了,堪比千里挑一,而金榜题名则是万里挑一,前三甲才能得到皇上的器重,故而你们需要好生努力才是,要不然十年寒窗苦白白浪费了。”
众人齐声回道:“学生在此多谢院长提点!”
韩铭微微一笑,然后便将学堂交给了先生,成为先生的人至少也是进士才行,取得功名,就算最差的也是秀才。在北宋秀才见到官员依然行李,服徭役等,只因没有得到解元的称谓,只要读书习字之人皆可以称谓秀才,也可以称为相公等称呼,故而没有明清的秀才得到很多特权。
韩铭院长一走,学院的老师也没有阻拦众人,吩咐众多学生好生备考,然后便听课了。此外,诸位老师也说到要是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说出来,他们都可以解惑,让他们调整好心态。
众人恭敬地点头回应,在学院老师都离去后,其他人也纷纷打开书本,认真的备考着,唯有赵构一人却独自溜了出来。不是他自认为自己绝对过,而是赵构幼年时便已经学过这些,对于其中的道理比任何人都知道。
书籍乃是死知识,学到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赵构的思想还是无法接受现在的教育制度,哪怕三舍法取消,还是难以接受章不错就会单独用红笔画圆圈勾画出来,然后再进行对比,再进行复试,而复试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考生自己所学的文章背诵,不必全部背诵,只要对了一半,或是意思如此便可得到秀才之名。
此时此刻,众多学生的试卷全部摆在案前,而他们的文章也单独堆放在一旁,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阅读众人的文章,时而欢喜,时而皱眉,时而愤怒。常年做一样的事情,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不过众人都聚集在一起,探讨一篇文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以此为题做出一篇序文,也就是将这两段话详细的解释清楚。这段话出自《中庸》第十五章 ,大致的意思也就是中庸之道犹如走路一样,由近至远,找寻正确的方法。
评卷之人皆是文采出众,不说也明白其中含义,要想真正解释这段话也非常容易,要想理解其中意思就不简单,尤其是后面重点提及要阐述如何去做,并非理解其意即可。
“这题出的有新意,是何人所为?”评卷之人称赞道。
“哪里哪里,让先生见笑了!”韩铭谦虚地回答,“这个题目乃是韩嘉彦所写,他认为这是必考之题,不仅仅考核学生知识面,还有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要是死板回答,便被刷下。”
“学生们并不知情第一场考试的内容居然是一模一样,还以为下午那场考试是一样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正因这道题看上去非常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稍有不慎便掉下陷阱。”
第 23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