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38 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 作者:晋城
第 238 章
学院的学生穿着院服,陆陆续续的走进书院,众人开始做早课,一起读书习字,学习常用报考的书籍,尤其是《论语》等更是重点之重。赵构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大声朗读,而他也入乡随俗,摇头晃脑,时间长了还是受不了,总觉得头要被甩掉似的。
“今日学习的乃是《礼经》——王制篇!”先生翻开书本,抑扬顿挫地读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众人跟随先生的声音,齐声诵读,片刻后先生又为大家详细的解释此中道理,引古论今,信手拈来,就连赵构都不得不佩服此时的先生当真是真才实学,任何典故或是意思都能详细的解释清楚。
虽然有真才实学,只是赵构听上去还是没有后世那样的自由而说,只是论及的都是传统文化,少了些许自由言论。只是眼下的情况容不得他有任何想法,只得乖乖的学着,听从其他对此的理解,耐着性子,就算是再不想听也不得不去融入才行。
先生详详细细地将整篇“王制”解读过后,抬起头看着众人认真虚心听取,欣慰的点点头,又瞥见赵构皱着眉头,疑惑不解的模样,微笑的说道:“赵卫国,你有何疑惑?”
赵构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拱手作揖,直言不讳地说道:“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哦!……”先生很高兴有人主动地道出问题,笑着说道:“有何疑惑,但说无妨!”
“回禀先生,学生想问:何为王?何为制?”赵构认真的说道,没有任何的嬉笑之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与此篇有何区别?恳求先生为学生解惑!”
纵然赵构知道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还是有些不明白,要想知道文人的思想,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行,故而心中有疑惑,决不会隐藏,必定和盘道出,有时候因为他的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惹恼先生,直接罚站,或是挨训的事情都有,不过这些都是值得。
第347章 解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乃是出自前大唐皇帝李世民所言!”先生微笑的解释道,“前唐太宗皇帝乃是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总结出这一句话,彰显出百姓的重要,民心者得天下。”
“民者,百姓也!天下兴亡,百姓之心所向,那便是繁荣昌盛;百姓之心所弃,必定衰亡,民怨四起,群雄争锋,此乃前隋被前唐取代的根本原因。任何政策不得脱离百姓,亦不能危及百姓。”
“百姓之幸,天下之兴;百姓之苦,天下之亡!偌大的江山社稷,人口数以百万计,没有可行的制度加以约束,怕是早已天下大乱。身为王,掌握的是王权之道,亦是平衡之道。”
“然而身为君王,一国之君,九五之尊!一人之力掌管天下,如何能行?唯有选贤举能分管天下,事事俱到根本不可能,总会有黑暗的地方。而王制,便是以君王为尊,以此类推,分级管理,此乃王道也。”
“以爵位来说,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又有六礼、七教伦常、人墨客多数进入官场任职,渐渐地学会了阳奉阴违,溜须拍马的本事。
原本心地善良,一心实现抱负的官吏,在朝中乌烟瘴气之地,就算是保持得再好,也没有办法保持本心不变,时间长了依然会受到沾染,也就是说想要变革,最好的方法是打通文人这条道路,并非百姓。
在乱世之中百姓胜过文人,在和平时期文人胜过百姓,百姓不懂的管理之道,也不懂得官场,如何能得到他人尊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乃自古流传的一句话。
若是有人不愿意读书习字,考取头名状元,那便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尤其是那些常年闲赋在家,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受尽了穷苦的日子,一下子从地狱走向天堂,他们如何拒绝钱财的诱惑呢?
直到现在赵构才明白,大宋的本质便是重文抑武,文人的天下。如果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在他们的固定思维中,要是真的罢免或是做出其他的事情就难以控制,而这个事情是赵构一直未曾想到,他才明白自己错的离谱。
即使在朝中占了上风,放眼天下又有多少读书人看到这件事的背后,只是看眼前,而眼前的文人便是如此。若非韩嘉彦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明里暗里的点拨,只怕赵构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无法真正认清自己,要是连自己都无法认清,那才是最可怕的,想到此处,赵构忍不住一阵后怕。
第348章 多此一举
“卫国兄,近日便要举行院试,准备妥当否?”
“邵俊兄客气!”赵构躬身回道,“时刻准备着,焉能错过此番应试的机会。若是院试通过方可进入乡试,直至最后进入殿试,此乃在下心愿,想必邵俊兄也准备妥当!”
邵俊自信满满地笑道:“在下寒窗苦读十余载,便是等待这一天。如今,皇上颁布圣旨,科举考试正式开始,接下来的道路还有很久,而院试便是第一关,唯有取得秀才才可进一步获得功名。”
“唉!……”
“邵俊兄,为何唉声叹气,难道说院试没有把握?”赵构见邵俊自信满满的脸上瞬间愁眉苦脸,不由得询问道。
“非也!”邵俊摇摇头,叹道:“若是早些时候便参加乡试,只怕早已取得秀才,只怕现在也获得了举人的称谓,偏偏前些年病重无法前去赴试,眼睁睁的错过一次机会,真是可惜!”
赵构恍然大悟,笑了笑:“邵俊兄不必悔不当初,就算是错过了,那又如何。只要你有此决心便可以卷土重来,哪怕只是院试,也需要认真对待,要不然取不得秀才之功名,又如何金榜题名?”
邵俊深以为然地赞同赵构的说法,他早已想通了这件事。大宋科举考试并非每年都会举行,任何读书习字的人需要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真正的金榜题名。
院试三年才举办两次,也就是一年或是两年举办一次,这是从各大书院中选取秀才的人员,主考的乃是各省的学政,相当于后世的高考一样,由各大学校的教师分配在不同的考场监督,而院试的地点便是府县。
通过院试才有资格考取乡试,乡试在秋天,通常是两年或是三年开科举,并非每年都开。至于乡试、殿试则在次年,并非同年,故而有很多学子读书十几年都不见得有机会进入殿试,一次次的刷下来最后读书几十年的都有。
若是按照现在的学校制度,从小学算起一直到初中都是免费的,到了年纪都可以入学,然而在北宋时期,要想步步高升则需要用功读书,要不就是贿赂便可以,只是赵构之前的行动让那些官吏之人有心也不敢去做,不敢顶风作案,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齐齐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今日是特别重要的日子,由学院的院长亲自教导,只因院试科考在即,院长需要提醒诸位学生院试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事务安排。
院长乃是韩家人,名为韩铭,并非直系而是旁支,只因文采出众又喜好教育,故而学院一直由他打理。在众人焦急难安的等待中,韩铭姗姗来迟,笑脸盈盈的扫视一眼,众人恭恭敬敬的招呼一声。
韩铭笑道:“院考之期不远矣,本院长看见诸位学生精神奕奕,全神贯注地备考,甚是欢喜。若是时间长点,想必知晓为何我会出现在此,时间短点的学生应该不知道为何。”
“相信大家都清楚,韩家学院与其它学院有所不同,只要在其它学院念书的学生,尽可不必参加院试就可以成为贡生。礼部、户部等也没有颁布相关命令,只要习得字便可以参加乡试,取得秀才功名。”
第 238 章
恋耽美
第 238 章
学院的学生穿着院服,陆陆续续的走进书院,众人开始做早课,一起读书习字,学习常用报考的书籍,尤其是《论语》等更是重点之重。赵构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大声朗读,而他也入乡随俗,摇头晃脑,时间长了还是受不了,总觉得头要被甩掉似的。
“今日学习的乃是《礼经》——王制篇!”先生翻开书本,抑扬顿挫地读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众人跟随先生的声音,齐声诵读,片刻后先生又为大家详细的解释此中道理,引古论今,信手拈来,就连赵构都不得不佩服此时的先生当真是真才实学,任何典故或是意思都能详细的解释清楚。
虽然有真才实学,只是赵构听上去还是没有后世那样的自由而说,只是论及的都是传统文化,少了些许自由言论。只是眼下的情况容不得他有任何想法,只得乖乖的学着,听从其他对此的理解,耐着性子,就算是再不想听也不得不去融入才行。
先生详详细细地将整篇“王制”解读过后,抬起头看着众人认真虚心听取,欣慰的点点头,又瞥见赵构皱着眉头,疑惑不解的模样,微笑的说道:“赵卫国,你有何疑惑?”
赵构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拱手作揖,直言不讳地说道:“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哦!……”先生很高兴有人主动地道出问题,笑着说道:“有何疑惑,但说无妨!”
“回禀先生,学生想问:何为王?何为制?”赵构认真的说道,没有任何的嬉笑之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与此篇有何区别?恳求先生为学生解惑!”
纵然赵构知道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还是有些不明白,要想知道文人的思想,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行,故而心中有疑惑,决不会隐藏,必定和盘道出,有时候因为他的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惹恼先生,直接罚站,或是挨训的事情都有,不过这些都是值得。
第347章 解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乃是出自前大唐皇帝李世民所言!”先生微笑的解释道,“前唐太宗皇帝乃是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总结出这一句话,彰显出百姓的重要,民心者得天下。”
“民者,百姓也!天下兴亡,百姓之心所向,那便是繁荣昌盛;百姓之心所弃,必定衰亡,民怨四起,群雄争锋,此乃前隋被前唐取代的根本原因。任何政策不得脱离百姓,亦不能危及百姓。”
“百姓之幸,天下之兴;百姓之苦,天下之亡!偌大的江山社稷,人口数以百万计,没有可行的制度加以约束,怕是早已天下大乱。身为王,掌握的是王权之道,亦是平衡之道。”
“然而身为君王,一国之君,九五之尊!一人之力掌管天下,如何能行?唯有选贤举能分管天下,事事俱到根本不可能,总会有黑暗的地方。而王制,便是以君王为尊,以此类推,分级管理,此乃王道也。”
“以爵位来说,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又有六礼、七教伦常、人墨客多数进入官场任职,渐渐地学会了阳奉阴违,溜须拍马的本事。
原本心地善良,一心实现抱负的官吏,在朝中乌烟瘴气之地,就算是保持得再好,也没有办法保持本心不变,时间长了依然会受到沾染,也就是说想要变革,最好的方法是打通文人这条道路,并非百姓。
在乱世之中百姓胜过文人,在和平时期文人胜过百姓,百姓不懂的管理之道,也不懂得官场,如何能得到他人尊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乃自古流传的一句话。
若是有人不愿意读书习字,考取头名状元,那便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尤其是那些常年闲赋在家,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受尽了穷苦的日子,一下子从地狱走向天堂,他们如何拒绝钱财的诱惑呢?
直到现在赵构才明白,大宋的本质便是重文抑武,文人的天下。如果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在他们的固定思维中,要是真的罢免或是做出其他的事情就难以控制,而这个事情是赵构一直未曾想到,他才明白自己错的离谱。
即使在朝中占了上风,放眼天下又有多少读书人看到这件事的背后,只是看眼前,而眼前的文人便是如此。若非韩嘉彦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明里暗里的点拨,只怕赵构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无法真正认清自己,要是连自己都无法认清,那才是最可怕的,想到此处,赵构忍不住一阵后怕。
第348章 多此一举
“卫国兄,近日便要举行院试,准备妥当否?”
“邵俊兄客气!”赵构躬身回道,“时刻准备着,焉能错过此番应试的机会。若是院试通过方可进入乡试,直至最后进入殿试,此乃在下心愿,想必邵俊兄也准备妥当!”
邵俊自信满满地笑道:“在下寒窗苦读十余载,便是等待这一天。如今,皇上颁布圣旨,科举考试正式开始,接下来的道路还有很久,而院试便是第一关,唯有取得秀才才可进一步获得功名。”
“唉!……”
“邵俊兄,为何唉声叹气,难道说院试没有把握?”赵构见邵俊自信满满的脸上瞬间愁眉苦脸,不由得询问道。
“非也!”邵俊摇摇头,叹道:“若是早些时候便参加乡试,只怕早已取得秀才,只怕现在也获得了举人的称谓,偏偏前些年病重无法前去赴试,眼睁睁的错过一次机会,真是可惜!”
赵构恍然大悟,笑了笑:“邵俊兄不必悔不当初,就算是错过了,那又如何。只要你有此决心便可以卷土重来,哪怕只是院试,也需要认真对待,要不然取不得秀才之功名,又如何金榜题名?”
邵俊深以为然地赞同赵构的说法,他早已想通了这件事。大宋科举考试并非每年都会举行,任何读书习字的人需要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真正的金榜题名。
院试三年才举办两次,也就是一年或是两年举办一次,这是从各大书院中选取秀才的人员,主考的乃是各省的学政,相当于后世的高考一样,由各大学校的教师分配在不同的考场监督,而院试的地点便是府县。
通过院试才有资格考取乡试,乡试在秋天,通常是两年或是三年开科举,并非每年都开。至于乡试、殿试则在次年,并非同年,故而有很多学子读书十几年都不见得有机会进入殿试,一次次的刷下来最后读书几十年的都有。
若是按照现在的学校制度,从小学算起一直到初中都是免费的,到了年纪都可以入学,然而在北宋时期,要想步步高升则需要用功读书,要不就是贿赂便可以,只是赵构之前的行动让那些官吏之人有心也不敢去做,不敢顶风作案,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齐齐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今日是特别重要的日子,由学院的院长亲自教导,只因院试科考在即,院长需要提醒诸位学生院试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事务安排。
院长乃是韩家人,名为韩铭,并非直系而是旁支,只因文采出众又喜好教育,故而学院一直由他打理。在众人焦急难安的等待中,韩铭姗姗来迟,笑脸盈盈的扫视一眼,众人恭恭敬敬的招呼一声。
韩铭笑道:“院考之期不远矣,本院长看见诸位学生精神奕奕,全神贯注地备考,甚是欢喜。若是时间长点,想必知晓为何我会出现在此,时间短点的学生应该不知道为何。”
“相信大家都清楚,韩家学院与其它学院有所不同,只要在其它学院念书的学生,尽可不必参加院试就可以成为贡生。礼部、户部等也没有颁布相关命令,只要习得字便可以参加乡试,取得秀才功名。”
第 238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