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机甲与刀

第1962章

    “再强也有个极限,能够进行星际航行,只是引擎技术的强大而已,不代表不会被我们轰毁。总不能,那艘飞船是用钨钢金制造的吧,哈哈哈……”星月开了个玩笑,然后笑着笑着,就沉默了。
    骥荣欣月也沉默了。
    一直没参与她们两讨论的骥星河,却突然开口了。
    “没事的,我还活着,还能打。”
    第872章 无法卸甲的骥星河
    联邦在异星最专业的医疗团队,成功进驻了第二战区,他们是除了第二战区的人之外,在众神山总攻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最先见到骥星河、骥荣欣月的。
    事实上,众神山的战事到目前依然没能结束,主要集中在对一号跃迁基地的清剿作战上。超过一百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能够存储的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帝国的星际跃迁门耗能极高,不可能每天都开启来运送相应的物资。
    所以,那些没能撤离的帝国士兵,就依靠着它们对于基地内部构造的了解,不断获取物资补给的同时,对联邦清剿基地的各个单位发动亡命一样的攻击。它们甚至能够对地表的各个帝国哨所,进行物资补给上的支援,让那些困守、躲藏在地表的帝国士兵们,不至于因为没有氧气、水源、食物等生存必需品而自行死亡。
    有猩猩和猴子顽强抵抗,自然就有选择投降的猩猩或猴子,众神山战区对待它们的方式和第二战区完全不同,根本就没有给它们帮助联邦参战的机会,全都以俘虏的身份处置。
    一方面是因为不信任,一方面是因为不太需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联邦需要利用这些俘虏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更深入的了解帝国星以及帝国的相关情报。哪怕有很多猩猩和猴子掌握的信息,都是重复的、没有价值的,但联邦不想错过任何获取情报的机会。
    无论是要跟帝国和谈,还是要对帝国星进行以战略防守为名义的远征,都需要尽可能多的情报。
    随着联邦成功突进到了一号跃迁基地的跃迁区域,确定了该区域的所有跃迁相关的装置都已经被关闭、破坏,帝国在异星已经没有能够支撑大型星际跃迁门的必要设备,胜利的消息终于传至蔚蓝星且面向公众。
    普天同庆!
    无需多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蔚蓝星响彻的欢呼声里,并没有骥星河的名字,更没有骥荣欣月的名字。
    因为联邦并没有公开关于这场战役更详细的情报,比如,联邦是如何攻占帝国在异星的最后一个跃迁基地的,又是如何确定这是帝国在异星的最后一个跃迁基地的,等等等等……都暂时没有公开。
    人们虽然有很多不解,却并没有在这个时候深究什么,毕竟绝大多数人需要的只是胜利,他们并不会在意胜利是怎么取得的。是谁立下了最重要的功勋,又有多少人在这次的战役中牺牲,这场联邦和帝国之间的战争,已经让多少人类付出了一切。等等等等……在已经取得的胜利面前,都不重要了。
    除了那些有亲友牺牲在这场总攻战役中,以及那些之前就有亲友牺牲在这场战争中的人们,谁会在所有人都为了胜利而欢呼庆祝的时候,去提起那些和胜利‘无关’的事情呢?
    即便是英勇牺牲者的亲友们,同样因为这场胜利而欢欣鼓舞,参与到了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庆祝活动中。
    确实是值得普天同庆的消息,各种‘专家’在各种节目中已经开始宣称:这是联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胜利。也有一些专家能够保持清醒和人格的独立,以及正常人都应该有的记忆力。
    他们把这一次的胜利,称之为联邦的第三次伟大胜利。
    第一次伟大胜利,是近三十年前帝国的小型星际跃迁门,突然出现在异星的时候。数百万英雄乘坐着只在理论上,具备跨越蔚蓝星和异星之间距离的各式航天飞行器,以最决然的意志,打掉了帝国最早建立的跃迁基地,给联邦在面对帝国的战争中,争取到了防守的时间和空间。
    李安邦能够成为联邦任期最长的总司令,就是因为他在那场牺牲了数百万人的战争中,所立下的很多、很重要的军功。
    第二次伟大胜利,是十年前联邦取得了异星制空权的那一次太空战役,也是联邦第一次进行规模太空战的战役。
    李征帆的牺牲,在第二次伟大胜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两次的伟大胜利,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能够说是李安邦、李征帆父子带来的。这种说法虽然并不公允,忽略了在这两次战役中牺牲的数百万英雄,但却得到了普罗大众的高度认同。
    在危机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有英雄能够站出来,站在最前面,顶在最高处。
    所以,无论是‘专家’们,还是专家们,在情报并不明确或是无法对公众直接说出某些情报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为之后的宣传造势。
    “联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胜利,完全可以说是骥星河将军带来的,当然,骥荣欣月上校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几次战役中,同样功不可没。
    第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是战痕峡谷的那一次总攻战役,我们成功打掉了第二个,也是我们和帝国在异星形成对峙局面之后,打掉的第一个帝国跃迁基地。骥星河将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
    第二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