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72)
此话一出,众臣齐跪。
请陛下允准公主所请,全公主一番孝心。
李显看见这样的阵势,哪里还敢说不准二字,准了!朕准了便是!
臣,谢陛下。太平朝着李显重重叩首,虽未抬首,她已经感觉到了阿娘投来的目光。
直到此时,武后终是明白雉奴最后那个特旨是什么意思。
太平若是得了诏令,可以参知政事,她今后的驸马若不是武氏,那太平便是大患。她该谢谢太平,以这样的法子退出洛阳,避开政事,给她的称帝之路让了道。
公主孝义,倘若真的守陵三年,当记大功。武后的声音响起,哀家等你回来。她本该不说最后那句话,可若不说这句话,她担心朝堂上的心腹们不长眼睛,暗中对太平下手。
毕竟这些年来,她们母女二人在外人看来颇是不睦,底下之人为了邀功,势必会用非常手段。
儿领旨。太平起身,对着武后一拜后,便从朝堂上退了出来。
李显初次朝堂不顺,憋了一肚子火,后来他下诏立后,册立太子,百官皆一一领旨,到了提拔自己老丈人时,却被裴炎当场驳回。
朕是天子,朕封赏国丈皆是循例!裴炎,你是什么意思?!
陛下可以循例,却不能越级提拔。
裴炎挺直腰杆,半点不惧新帝,在他眼里,新帝实在是难当大任,这是国家法度,若是陛下徇私破之,今后人人效仿,官不以才量之,只以姻亲许之,只会寒了天下有才之士之心,乱了朝廷纲纪。
国丈韦玄贞才干平庸,李显一来就想把他提拔成门下侍中,于裴炎来说,一是不屑与这样的庸才为伍,二是厌恶这样的人分他的封驳诏令之权。
他绝不同意。
朝堂之上瞬间鸦雀无声,纷纷向天子身边的武后投去目光。
武后轻笑,看向李显,皇帝又要胡闹么?
这一激,直接让李显憋了许久的怒气彻底爆发。
朕是天子!朕的诏令你们一个都不听,一个两个的封驳得头头是道!怎么?李显索性豁出去了,就算我把天下交给韦玄贞,有何不可?!他怎么就做不得侍中啊!他的话无疑是一记闷拳,狠狠地捶在了朝臣的心坎上。
外戚分疆,此乃国之大忌!
武后不怒不笑,徐徐道:皇帝累了,今日早朝,到此为止。
母后,朕还没有说完!
闭嘴!
武后一记狠戾的眼神剜了过去,当先带着自己的宫人大步走出了朝堂。
起初百官无人敢动,瞧见裴炎也跟着武后走了,便零零散散地也跟着退了朝。
偌大的贞观殿中,李显看着殿上仅剩的宫人与内侍,只觉一股凉意瞬间袭心而来。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他开始后悔了,今日似乎不该当殿顶撞母后。
完了,完了。
李显左思右想,连忙对内侍道:速速命御膳准备午膳,今日朕要与母后一起用膳。
诺。内侍领命。
只是,等待李显的是武后的一记闭门羹。
武后今日闭殿不见,这样的余怒比当头骂他一顿还让人害怕。
黄昏时候,李显战战兢兢地回了新后殿中,把事情跟韦滟说了一遍。韦滟听了大急,怎么就嫁了个不会办事的蠢货!好端端的安排竟被他给办成了坏事,韦滟总觉得怕是要大祸临头了。
太平请得旨意后,不敢在宫中多做逗留。出了朝堂,便直奔先皇灵柩所在之处,依礼制,命人将梓宫抬上了辒车,带着挽士虎贲一千人,挽郎两百人,唱哀曲的挽歌两部一百二十八人,代哭一百五十人,全员换上白布丧服,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紫微城。
此去路遥,太平只得骑马而行。
送灵柩的队伍走出应天门时,碎雪便染着昏色飘了下来。
婉儿一直在阿娘身边伺候拟诏,太平实在是找不到机会亲自与她告别。虽说无可奈何,却也让太平觉得遗憾又哀伤。
她还想嘱咐婉儿,事事小心,还想凑近婉儿的耳侧,小声说一遍,不准忘了她。
既然不能当面告之,便只能勒马回首,将这些话寄与飞扬的碎雪,飘入紫微城深处,落在婉儿的鬓发上。
保重
简单的两个字说出口,太平的眸光倏地落在了应天门上婉儿一袭素衣,提着一盏昏黄的灯笼,站在城楼之上。
殿下不能来告别,可她可以来相送。
哪怕她与她隔得这般远,已经看不清彼此的眉眼,可她手中的这盏灯笼可以代她传话。她会在洛阳等着殿下,等着殿下平安归来。
太平眼眶一烫,视线已是模糊一片,只剩下婉儿手中提着的那盏昏黄灯笼。
那是深植她心间的一抹暖色,也是她往后岁月的一份执念。
太平扬臂招了招手,终是转过了脸去,望向了去往长安的归路。
她会回来,一定会回来!
驾!太平策马,一骑白衣穿雪而过,最终消失在了天街尽头。
婉儿哑涩垂泪,背过了身去,强迫自己将眼泪全部都吞回去。她还有许多事要帮殿下谋,她不能让武后看出她的伤心。
红蕊看得心疼,温声劝慰道:哭出来,会舒服些的。
婉儿接连深吸了好几口气,终是缓住了眼泪,哑涩道:我还有一战,要帮殿下赢下。唯有如此,殿下在长安这三年才算真的安全。
大人
我该去太后身边伺候了。
第101章 请罪
婉儿回到徽猷殿的宫门前时, 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雪花在宫檐上薄薄地铺了一层白霜,太平走后,婉儿觉得整个紫微城都陷入了寂静之中,仿佛被谁在心房剜去一角, 凉风可以轻而易举地灌入心间, 又凉又酸涩。
婉儿最后调整了一次呼吸,把灯笼递给了红蕊, 叮嘱道:回偏殿吧。
诺。红蕊担心地深望了一眼婉儿, 终是提灯退下。
婉儿重新整了整衣冠,端然走近徽猷殿的殿门, 垂首跨入大殿后,暖意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哆嗦。
太平走了。武后淡声开口,婉儿不知这话是在问她, 还是在陈述这个事实。
婉儿没有立即回话, 如往常一样走至案边, 倏地跪在了武后面前,臣先前妄为,险些酿成大祸, 还请太后重罚。
武后轻笑, 放下了正在批阅的奏章, 婉儿以为, 哀家该如何罚你呢?
婉儿重重叩首,不敢答话。
哀家也没料到先帝最后会给太平这样一道特旨。武后语气淡漠,太平在这个时候参政确实不妥。略微一顿,武后的目光落在了婉儿身上,她自请守陵的法子, 是你给她出的吧?
婉儿肃声答道:不是臣。
当真不是你?武后再一次逼问。
婉儿挺直了腰杆,坦然对上武后的质疑目光,不是。
谁准你抬起头来的?武后不悦,脸上已有愠色。婉儿每次回答她的问话,都坦荡无畏,半点心虚与胆颤都看不出来,让她一点破绽都找不到。
这样的人,不是心机深沉,便是句句属实。武后重新审视婉儿的眉眼,这样年岁的姑娘,不可能有这样深沉的城府,不管怎么想,婉儿都应该是后者。
臣做过之事,绝不狡辩,没有做过之事,臣一字不认,还请太后圣裁。婉儿凛声说完这句话,再次叩首。
起来吧。武后原本也不想责罚婉儿,雉奴的那道特旨谁也想不到,她只是觉得可惜,太平错过了这个名正言顺的机会。
婉儿只是直起腰杆,并没有起身,臣有一事请奏。
武后挑眉,说。
请太后下旨,给殿下一道镇守长安的圣旨。婉儿这话说完,不用看武后,便知武后的眸光锐利得可以杀人。
武后沉声问道:你是不是觉得,哀家一定舍不得杀你?
婉儿深吸一口气,再次迎上武后的目光,坚定地道:殿下守陵三年,皆在山中,若无特旨,殿下一兵一卒都无法调动。倘若长安生乱,敢问太后,殿下如何自保?
武后眸光晦明,脸色如霜,说下去。
太后先前下旨,命刘仁轨坐镇长安。他在军中也颇有威名,倘若东都这边有什么风吹草动,长安那边必有动作。婉儿叩首,届时叛乱若起,殿下在山中无依无靠,万一有人趁乱行事,殿下性命危矣!
婉儿静默片刻,没有听见武后的回复,她只得继续恳求,殿下与太后同心同德,可天下人并不知情,今日太后殿上所言,也只是殿上的官员知晓太后心意。为保殿下安然无恙,臣斗胆叩请太后下旨。这一叩首,几乎是狠狠地撞在地上。
这声闷响落入武后耳中,静默多时的武后终是开了口,你可知这道圣旨是双刃剑,若是有心人教唆太平,在长安发展自己的势力,于哀家而言那是大患。
殿下素来重情,太后为何不信她?婉儿悲愤反问,此时已红了眼眶。
武后冷嗤一声,故意道:哀家相信太平,哀家只是不信你。
婉儿静默片刻后,忍泪道:臣愿以命换旨!
武后冷眼看着婉儿的一举一动,果然是太平自己驯的狮子骢,心心念念为的都是太平,上官婉儿,你是不是又忘了你是谁的臣?
臣婉儿只说了一个字,便强忍下了话,恭敬地对着武后俯首叩首。此时额头又红又肿,啧啧生疼,可是,今日这一战她必须为太平打赢。
武后本来还等着她的巧舌如簧,没想到婉儿突然不说话了,只是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跪着。
今日你威逼哀家下旨,这是大罪。武后起身,走至婉儿跟前,谁给你的胆子,敢一再挑战哀家的忍耐?说话间,猝不及防地钳住了婉儿的下颌,狠狠逼视。
旁边的裴氏已经吓得脸色发白,急忙带着宫人们齐刷刷地跪了下去,太后息怒!
婉儿眼底噙着眼泪,却嘴角微扬,笑道:臣说过,士为知己者死。
罪臣之后,掖庭宫人,也配与公主称知己?武后冷声反问,手指力道加重,另一手突然扯下了婉儿的银簪子,抵在了她的喉咙上,你如此处心积虑地为太平谋事,你到底想要什么?
婉儿笑意不减,一字一句答道:问心无愧。
无愧?武后冷笑。
婉儿眼底看不出一丝的恐惧,明知殿下有险,却视若无睹,那是不义。那年天牢之祸,若不是殿下暗中收买狱卒,我绝对活不到今日。如今一命还一命,是为无愧。她句句是真,不管是上辈子,还是下辈子,只要殿下安好,她死又何妨?
武后似笑非笑,那哀家呢?你在哀家的跟前,为旁人舍命谋划,算不算不忠?
殿下若能坐镇长安,必会稳定大局,于太后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婉儿紧紧盯着武后的眼睛,这不算臣在尽忠么?
武后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哀家要的是一心一意效忠的臣。说着,手中的银簪子沿着婉儿的颈线一路往上,朝秦暮楚者,哀家用得不安心。
臣能一心一意。婉儿坚定答道。
还恩太平,便一心一意为哀家效忠么?银簪子最后落在了婉儿的眉心处,武后明知故问。
婉儿想要垂首,却被银簪子抵住了,臣请太后成全!
这是你最后一次为太平筹谋。武后微微用力,簪子的尖端刺入了婉儿的眉心,鲜血沿着她的鼻梁流了下来,滴在了地上,也是哀家最后一次容忍你。她突然一划,簪子便在婉儿眉心留下一道血痕,哀家绝不留三心二意之人。
武后起身,将手中染血的簪子一扔,走回龙椅,缓缓坐下,拟旨吧。
诺。
婉儿捂着伤处起身,武后身上的细微变化,她嗅得清清楚楚。武后不再是当初的天后,她如今一心一意地想要当君临天下的天子。天子心中,只有君权,天下万民,只能臣服天子一人。
她如今站在历史的转折处,稍有不慎,粉身碎骨。所以,任何可能存在的威胁,她都会一一清扫干净。
这道旨意,不单是武后对婉儿的最后容忍,还是武后对太平的最后宠爱。
太平若有二心,武后绝不会手软。
婉儿若有二心,武后下次一定会摘了她的脑袋。
鲜血自指缝间逸出,婉儿用左手紧紧按住伤处,右手提笔沾墨,恭敬聆听武后下旨。
公主自请守陵三载,当为天下人之典范。武后说到一半,斜眼看了一眼婉儿,话却是说给裴氏听的,裴氏,传太医。
诺。裴氏方才看得心惊胆战的,领命时只觉双腿发软,踉跄了一下,才趋步退出殿去。
婉儿知道这是武后在赐恩,先威压,再施恩,这是帝王屡试不爽的手段。身为臣下,应当感激涕零,万幸捡回一条命。
武后已经恩威并施了,婉儿也该有点回应,是以婉儿忍了许久的眼泪终是流了下来,跪地哑声谢恩,叩谢太后。
继续拟诏。武后没有看她,随手拿起一本奏疏,一边看,一边道,朕感念皇妹纯孝,特加封镇国之衔,守陵期内,镇守西京,参决长安军政要务。说完,武后又加了一句,望皇妹忠君护国,勿生二念。
武后的话说完,婉儿的诏书也拟好。她生怕自己的血落上诏书,小心翼翼地将诏书移向武后,请武后御览。
武后扫过一眼后,满意地笑了,哀家好像并没有说这一句。说着,食指在诏书最后一句话上叩了两下。
婉儿敬声道:未得传召,不得回返东都。这是为了防止殿下势力壮大后被人蛊惑,妄生事端。
擅离长安者,以谋逆定罪。
这是婉儿给太平谋的护身符,也是给武后送的定心丸。
孺子可教。武后笑了。
今日朝堂之上,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已经当着众臣提了镇国二字,如今这道诏书颁下,这笔糊涂账只能算在李显身上。
再等几日,等朝臣们琢磨得差不多了,便是她易君之时。
裴氏不久便将太医请到了徽猷殿,武后挥手示意婉儿与太医去偏殿治伤。
婉儿回到偏殿时,红蕊看她半脸是血,吓得急问道:这是怎么了?
无妨。婉儿微笑,安抚红蕊,去打盆水来。
嗯!红蕊快步退出偏殿。
太医上前仔细瞧了瞧婉儿的伤口,认真道:只要用药得当,伤口应该不会留疤
这个疤我必须留。婉儿没等太医说后面的话,笃定地看着太医,大人只须止血上药便好。
这太医知道宫中女子最重容颜,还是头一次听人说要留疤的。
恋耽美
请陛下允准公主所请,全公主一番孝心。
李显看见这样的阵势,哪里还敢说不准二字,准了!朕准了便是!
臣,谢陛下。太平朝着李显重重叩首,虽未抬首,她已经感觉到了阿娘投来的目光。
直到此时,武后终是明白雉奴最后那个特旨是什么意思。
太平若是得了诏令,可以参知政事,她今后的驸马若不是武氏,那太平便是大患。她该谢谢太平,以这样的法子退出洛阳,避开政事,给她的称帝之路让了道。
公主孝义,倘若真的守陵三年,当记大功。武后的声音响起,哀家等你回来。她本该不说最后那句话,可若不说这句话,她担心朝堂上的心腹们不长眼睛,暗中对太平下手。
毕竟这些年来,她们母女二人在外人看来颇是不睦,底下之人为了邀功,势必会用非常手段。
儿领旨。太平起身,对着武后一拜后,便从朝堂上退了出来。
李显初次朝堂不顺,憋了一肚子火,后来他下诏立后,册立太子,百官皆一一领旨,到了提拔自己老丈人时,却被裴炎当场驳回。
朕是天子,朕封赏国丈皆是循例!裴炎,你是什么意思?!
陛下可以循例,却不能越级提拔。
裴炎挺直腰杆,半点不惧新帝,在他眼里,新帝实在是难当大任,这是国家法度,若是陛下徇私破之,今后人人效仿,官不以才量之,只以姻亲许之,只会寒了天下有才之士之心,乱了朝廷纲纪。
国丈韦玄贞才干平庸,李显一来就想把他提拔成门下侍中,于裴炎来说,一是不屑与这样的庸才为伍,二是厌恶这样的人分他的封驳诏令之权。
他绝不同意。
朝堂之上瞬间鸦雀无声,纷纷向天子身边的武后投去目光。
武后轻笑,看向李显,皇帝又要胡闹么?
这一激,直接让李显憋了许久的怒气彻底爆发。
朕是天子!朕的诏令你们一个都不听,一个两个的封驳得头头是道!怎么?李显索性豁出去了,就算我把天下交给韦玄贞,有何不可?!他怎么就做不得侍中啊!他的话无疑是一记闷拳,狠狠地捶在了朝臣的心坎上。
外戚分疆,此乃国之大忌!
武后不怒不笑,徐徐道:皇帝累了,今日早朝,到此为止。
母后,朕还没有说完!
闭嘴!
武后一记狠戾的眼神剜了过去,当先带着自己的宫人大步走出了朝堂。
起初百官无人敢动,瞧见裴炎也跟着武后走了,便零零散散地也跟着退了朝。
偌大的贞观殿中,李显看着殿上仅剩的宫人与内侍,只觉一股凉意瞬间袭心而来。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他开始后悔了,今日似乎不该当殿顶撞母后。
完了,完了。
李显左思右想,连忙对内侍道:速速命御膳准备午膳,今日朕要与母后一起用膳。
诺。内侍领命。
只是,等待李显的是武后的一记闭门羹。
武后今日闭殿不见,这样的余怒比当头骂他一顿还让人害怕。
黄昏时候,李显战战兢兢地回了新后殿中,把事情跟韦滟说了一遍。韦滟听了大急,怎么就嫁了个不会办事的蠢货!好端端的安排竟被他给办成了坏事,韦滟总觉得怕是要大祸临头了。
太平请得旨意后,不敢在宫中多做逗留。出了朝堂,便直奔先皇灵柩所在之处,依礼制,命人将梓宫抬上了辒车,带着挽士虎贲一千人,挽郎两百人,唱哀曲的挽歌两部一百二十八人,代哭一百五十人,全员换上白布丧服,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紫微城。
此去路遥,太平只得骑马而行。
送灵柩的队伍走出应天门时,碎雪便染着昏色飘了下来。
婉儿一直在阿娘身边伺候拟诏,太平实在是找不到机会亲自与她告别。虽说无可奈何,却也让太平觉得遗憾又哀伤。
她还想嘱咐婉儿,事事小心,还想凑近婉儿的耳侧,小声说一遍,不准忘了她。
既然不能当面告之,便只能勒马回首,将这些话寄与飞扬的碎雪,飘入紫微城深处,落在婉儿的鬓发上。
保重
简单的两个字说出口,太平的眸光倏地落在了应天门上婉儿一袭素衣,提着一盏昏黄的灯笼,站在城楼之上。
殿下不能来告别,可她可以来相送。
哪怕她与她隔得这般远,已经看不清彼此的眉眼,可她手中的这盏灯笼可以代她传话。她会在洛阳等着殿下,等着殿下平安归来。
太平眼眶一烫,视线已是模糊一片,只剩下婉儿手中提着的那盏昏黄灯笼。
那是深植她心间的一抹暖色,也是她往后岁月的一份执念。
太平扬臂招了招手,终是转过了脸去,望向了去往长安的归路。
她会回来,一定会回来!
驾!太平策马,一骑白衣穿雪而过,最终消失在了天街尽头。
婉儿哑涩垂泪,背过了身去,强迫自己将眼泪全部都吞回去。她还有许多事要帮殿下谋,她不能让武后看出她的伤心。
红蕊看得心疼,温声劝慰道:哭出来,会舒服些的。
婉儿接连深吸了好几口气,终是缓住了眼泪,哑涩道:我还有一战,要帮殿下赢下。唯有如此,殿下在长安这三年才算真的安全。
大人
我该去太后身边伺候了。
第101章 请罪
婉儿回到徽猷殿的宫门前时, 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雪花在宫檐上薄薄地铺了一层白霜,太平走后,婉儿觉得整个紫微城都陷入了寂静之中,仿佛被谁在心房剜去一角, 凉风可以轻而易举地灌入心间, 又凉又酸涩。
婉儿最后调整了一次呼吸,把灯笼递给了红蕊, 叮嘱道:回偏殿吧。
诺。红蕊担心地深望了一眼婉儿, 终是提灯退下。
婉儿重新整了整衣冠,端然走近徽猷殿的殿门, 垂首跨入大殿后,暖意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哆嗦。
太平走了。武后淡声开口,婉儿不知这话是在问她, 还是在陈述这个事实。
婉儿没有立即回话, 如往常一样走至案边, 倏地跪在了武后面前,臣先前妄为,险些酿成大祸, 还请太后重罚。
武后轻笑, 放下了正在批阅的奏章, 婉儿以为, 哀家该如何罚你呢?
婉儿重重叩首,不敢答话。
哀家也没料到先帝最后会给太平这样一道特旨。武后语气淡漠,太平在这个时候参政确实不妥。略微一顿,武后的目光落在了婉儿身上,她自请守陵的法子, 是你给她出的吧?
婉儿肃声答道:不是臣。
当真不是你?武后再一次逼问。
婉儿挺直了腰杆,坦然对上武后的质疑目光,不是。
谁准你抬起头来的?武后不悦,脸上已有愠色。婉儿每次回答她的问话,都坦荡无畏,半点心虚与胆颤都看不出来,让她一点破绽都找不到。
这样的人,不是心机深沉,便是句句属实。武后重新审视婉儿的眉眼,这样年岁的姑娘,不可能有这样深沉的城府,不管怎么想,婉儿都应该是后者。
臣做过之事,绝不狡辩,没有做过之事,臣一字不认,还请太后圣裁。婉儿凛声说完这句话,再次叩首。
起来吧。武后原本也不想责罚婉儿,雉奴的那道特旨谁也想不到,她只是觉得可惜,太平错过了这个名正言顺的机会。
婉儿只是直起腰杆,并没有起身,臣有一事请奏。
武后挑眉,说。
请太后下旨,给殿下一道镇守长安的圣旨。婉儿这话说完,不用看武后,便知武后的眸光锐利得可以杀人。
武后沉声问道:你是不是觉得,哀家一定舍不得杀你?
婉儿深吸一口气,再次迎上武后的目光,坚定地道:殿下守陵三年,皆在山中,若无特旨,殿下一兵一卒都无法调动。倘若长安生乱,敢问太后,殿下如何自保?
武后眸光晦明,脸色如霜,说下去。
太后先前下旨,命刘仁轨坐镇长安。他在军中也颇有威名,倘若东都这边有什么风吹草动,长安那边必有动作。婉儿叩首,届时叛乱若起,殿下在山中无依无靠,万一有人趁乱行事,殿下性命危矣!
婉儿静默片刻,没有听见武后的回复,她只得继续恳求,殿下与太后同心同德,可天下人并不知情,今日太后殿上所言,也只是殿上的官员知晓太后心意。为保殿下安然无恙,臣斗胆叩请太后下旨。这一叩首,几乎是狠狠地撞在地上。
这声闷响落入武后耳中,静默多时的武后终是开了口,你可知这道圣旨是双刃剑,若是有心人教唆太平,在长安发展自己的势力,于哀家而言那是大患。
殿下素来重情,太后为何不信她?婉儿悲愤反问,此时已红了眼眶。
武后冷嗤一声,故意道:哀家相信太平,哀家只是不信你。
婉儿静默片刻后,忍泪道:臣愿以命换旨!
武后冷眼看着婉儿的一举一动,果然是太平自己驯的狮子骢,心心念念为的都是太平,上官婉儿,你是不是又忘了你是谁的臣?
臣婉儿只说了一个字,便强忍下了话,恭敬地对着武后俯首叩首。此时额头又红又肿,啧啧生疼,可是,今日这一战她必须为太平打赢。
武后本来还等着她的巧舌如簧,没想到婉儿突然不说话了,只是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跪着。
今日你威逼哀家下旨,这是大罪。武后起身,走至婉儿跟前,谁给你的胆子,敢一再挑战哀家的忍耐?说话间,猝不及防地钳住了婉儿的下颌,狠狠逼视。
旁边的裴氏已经吓得脸色发白,急忙带着宫人们齐刷刷地跪了下去,太后息怒!
婉儿眼底噙着眼泪,却嘴角微扬,笑道:臣说过,士为知己者死。
罪臣之后,掖庭宫人,也配与公主称知己?武后冷声反问,手指力道加重,另一手突然扯下了婉儿的银簪子,抵在了她的喉咙上,你如此处心积虑地为太平谋事,你到底想要什么?
婉儿笑意不减,一字一句答道:问心无愧。
无愧?武后冷笑。
婉儿眼底看不出一丝的恐惧,明知殿下有险,却视若无睹,那是不义。那年天牢之祸,若不是殿下暗中收买狱卒,我绝对活不到今日。如今一命还一命,是为无愧。她句句是真,不管是上辈子,还是下辈子,只要殿下安好,她死又何妨?
武后似笑非笑,那哀家呢?你在哀家的跟前,为旁人舍命谋划,算不算不忠?
殿下若能坐镇长安,必会稳定大局,于太后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婉儿紧紧盯着武后的眼睛,这不算臣在尽忠么?
武后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哀家要的是一心一意效忠的臣。说着,手中的银簪子沿着婉儿的颈线一路往上,朝秦暮楚者,哀家用得不安心。
臣能一心一意。婉儿坚定答道。
还恩太平,便一心一意为哀家效忠么?银簪子最后落在了婉儿的眉心处,武后明知故问。
婉儿想要垂首,却被银簪子抵住了,臣请太后成全!
这是你最后一次为太平筹谋。武后微微用力,簪子的尖端刺入了婉儿的眉心,鲜血沿着她的鼻梁流了下来,滴在了地上,也是哀家最后一次容忍你。她突然一划,簪子便在婉儿眉心留下一道血痕,哀家绝不留三心二意之人。
武后起身,将手中染血的簪子一扔,走回龙椅,缓缓坐下,拟旨吧。
诺。
婉儿捂着伤处起身,武后身上的细微变化,她嗅得清清楚楚。武后不再是当初的天后,她如今一心一意地想要当君临天下的天子。天子心中,只有君权,天下万民,只能臣服天子一人。
她如今站在历史的转折处,稍有不慎,粉身碎骨。所以,任何可能存在的威胁,她都会一一清扫干净。
这道旨意,不单是武后对婉儿的最后容忍,还是武后对太平的最后宠爱。
太平若有二心,武后绝不会手软。
婉儿若有二心,武后下次一定会摘了她的脑袋。
鲜血自指缝间逸出,婉儿用左手紧紧按住伤处,右手提笔沾墨,恭敬聆听武后下旨。
公主自请守陵三载,当为天下人之典范。武后说到一半,斜眼看了一眼婉儿,话却是说给裴氏听的,裴氏,传太医。
诺。裴氏方才看得心惊胆战的,领命时只觉双腿发软,踉跄了一下,才趋步退出殿去。
婉儿知道这是武后在赐恩,先威压,再施恩,这是帝王屡试不爽的手段。身为臣下,应当感激涕零,万幸捡回一条命。
武后已经恩威并施了,婉儿也该有点回应,是以婉儿忍了许久的眼泪终是流了下来,跪地哑声谢恩,叩谢太后。
继续拟诏。武后没有看她,随手拿起一本奏疏,一边看,一边道,朕感念皇妹纯孝,特加封镇国之衔,守陵期内,镇守西京,参决长安军政要务。说完,武后又加了一句,望皇妹忠君护国,勿生二念。
武后的话说完,婉儿的诏书也拟好。她生怕自己的血落上诏书,小心翼翼地将诏书移向武后,请武后御览。
武后扫过一眼后,满意地笑了,哀家好像并没有说这一句。说着,食指在诏书最后一句话上叩了两下。
婉儿敬声道:未得传召,不得回返东都。这是为了防止殿下势力壮大后被人蛊惑,妄生事端。
擅离长安者,以谋逆定罪。
这是婉儿给太平谋的护身符,也是给武后送的定心丸。
孺子可教。武后笑了。
今日朝堂之上,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已经当着众臣提了镇国二字,如今这道诏书颁下,这笔糊涂账只能算在李显身上。
再等几日,等朝臣们琢磨得差不多了,便是她易君之时。
裴氏不久便将太医请到了徽猷殿,武后挥手示意婉儿与太医去偏殿治伤。
婉儿回到偏殿时,红蕊看她半脸是血,吓得急问道:这是怎么了?
无妨。婉儿微笑,安抚红蕊,去打盆水来。
嗯!红蕊快步退出偏殿。
太医上前仔细瞧了瞧婉儿的伤口,认真道:只要用药得当,伤口应该不会留疤
这个疤我必须留。婉儿没等太医说后面的话,笃定地看着太医,大人只须止血上药便好。
这太医知道宫中女子最重容颜,还是头一次听人说要留疤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