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71)
武后将李治扶起,一步一步地扶到了贞观殿的龙椅之上。
李治站在龙椅之前,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双手扶冠,稍整仪容,这才端然坐了下去,随后道:媚娘,宣裴炎。
武后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陛下,再过半个时辰,宫门便要下钥了。
这是君令。李治侧脸,看向一旁的媚娘,把太子、殷王、公主都叫来,朕要宣诏。他极力把声音说得清晰,就是不想让媚娘以天子病重胡言乱语为由,将他给打发了。
他强撑这最后这口气,忍耐了那么多个月,就为了今夜给媚娘最后一击。他希望他这最后一招,可以钳制住媚娘的野心,护佑大唐百年长安。
内侍们不敢动作,纷纷看向了武后。
武后面上平静无波,点头示意内侍速速传召众人上殿,速去传召。
诺。内侍们领命退下。
武后对着候在殿门外的裴氏与婉儿道:你们两个都进来。
裴氏与婉儿齐步走进殿去。
婉儿磨墨,听陛下之令,拟诏。武后先吩咐婉儿准备,又看向了裴氏,速去准备两个火盆,这殿中空旷,入夜甚寒,本宫担心陛下的身子。
诺。裴氏也领命退下准备火盆去了。
李治听着武后的话,尤其最后那一句担心,他只觉心绪复杂,静静地看着武后。
武后坦然对上李治的眸光,缓缓在他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给他暖着。
暖意透入掌中,李治的眸光变得更是复杂。
这几个月来,媚娘待他事事上心,但凡他要的,媚娘都一一想法子做到。他与她像是回到了当初,可又谁都清楚,年少时的那些时光是谁也回不去了,临到人之将死,他们还要最后对弈一子,决出最后的胜负。
最先赶至贞观殿的是太子李显,几乎是踉跄着走入大殿,跪在了龙台之下,他的声音微颤,叩首之后,满心忐忑,儿拜见父皇!拜见母后!
今夜父皇突然传召,他飞快地回想着这几日办的政务,心想是哪儿没办好,还是哪儿做得过了,让父皇在这样的大雪天里急召他来这里。
李治最讨厌李显这战战兢兢的模样,皱眉道:你给朕挺直腰杆!身为大唐储君,岂能说话如此哆嗦!
李显听见父皇这一喝,只觉从背心一路凉到了尾椎骨,原本就害怕的他这下更慌了。好不容易直起了身子,全身上下却难以自抑地颤抖了起来。
儿儿领旨。李显发现,这会儿连舌头都不听使唤了。
太子一路赶来,定是冻着了,陛下息怒,等他暖一些便好。武后给李显打了个圆场。
虽说这殿中有两个大火盆,可对李显来说,今晚这里比寒窖还冻人,寒意森森地游移在他的后颈上,只要一不留神,怕是脑袋就要滚下来。
第二个赶至贞观殿的是太平,她早知今日会发生什么,本来离这里最近的是她,可还是等着太子先进贞观殿后,她才快步走了进来。
尊卑有别,自当储君先行。越是这个时候,她越要注意分寸。
儿叩见父皇。太平先对着李治恭敬一拜,听见李治说的平身后,这才面向武后,对着武后行了礼,拜见母后。
帝后有别,这是她故意做给李治看的。
婉儿悄悄地瞄了一眼太平,瞧她今晚穿着素雅,举止得当,一言一行间皆是皇家风范。想必殿下今晚来之前,是好好思忖过的。
太平与太子这一对比,李治心中好恶立判。当下便对着太平招了招手,太平,过来,让父皇好好瞧瞧。
诺。太平领命走向天子。
李治牵了太平的手,深望了太平一眼,却一个字都不说,只是沉沉地叹了一口气。
太平紧了紧李治的手,温声道: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治抿唇,笑容虚弱,太平有心了。
殷王李旦与裴炎几乎是同时出现在殿外,两人等内侍通传之后,得了允准,这才入殿对着二圣行礼叩首。
李旦实在是憋不住咳意,在殿上轻咳了两声。
听说四郎一直抱病在床,如今看他病容满面,看来确实如此。
裴炎如今是中书省第一人,今晚有他为证,李治便不怕媚娘后来矫诏,混淆天下人视听。
拟诏李治这会儿已经感觉不到殿中的暖意,他吊着最后一口气,开始他最后这一战。
婉儿提笔沾墨,躬身听诏。
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诚,敬保元子,克隆大业,光我七百之基,副兹亿兆之愿。既终之后,七日便殡。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於枢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於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这些话李治说得极慢,也说得极是费力,越到后来,他的声音越是微弱。
他就像是蜡烛烧到末了的烛蕊,稍有寒风,便会灯灭人亡。
李显听到即皇帝位四个字时,便连忙跪地叩首。胆战心惊地当了那么多日的储君,再捱过这段时日,便会迎来他的王朝。开始他瞧见父皇如此,他还有些难过,可只要想到以后再没有父皇指着他骂,想到母后向来是宠爱他的,想到他即将成为天下之主,他觉得他的血脉都在跳动,整个人陷在了激动之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后面的话他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
李旦一直跪地垂首,谁也看不见他此时是什么表情。也许是冷,也许是强忍病意,所以他握紧了拳头,静默不言。满朝文武,提到殷王二字,脑海之中只有富贵闲人四个字罢了。
这是太平第二次听见遗诏,上辈子是在大殿之上,这辈子是父皇亲自口述。她悄悄打量着父皇的面容,一个垂暮将死的君王还在拼尽一切地守护大唐,两世的记忆叠在一起,太平觉得心房深处有个地方烫了起来。那是深植骨血深处的李唐血脉,也是逐渐苏醒的帝王之魂。受天下万民朝拜,便要担万民之福祉,护李氏之君位,守大唐之山河。这是作为一个帝王的责任,也是作为一个李氏后人的责任。
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不易。
太平不觉湿了眼眶,眼泪无声沿着脸颊滚了下来。半是因为眼前这个将死之人是至亲,半是因为她重新认识了父皇,重新认识了一个大唐的君王。
李治觉察了太平的颤抖,他忽然停了下来,含笑望着眼睛又红又肿的太平,不哭他并不是在哄太平,而是以一个君王的口吻在命令公主。
他大行之后,天下哭他之人不计其数,如今他尚有最后一口气在,他不想看见谁人在他面前垂泪,这是他作为君王的最后骄傲。
太平忍泪,别过脸去,默默擦去了眼泪。
李治缓了好几口气,这才缓过气来,看向了武后,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武后很是惊讶,原以为李治今晚会把事情都说明白,下旨让她退居后宫,万万没想到李治最后还是给了她权。
李治无奈,太子到底是什么资质,他心知肚明,为防日后君弱臣强,朝堂动荡,李治必须给太子一个最有力的盾。即便这个盾很是危险,李治也只能赌一赌。而且他说的是军国大事不决,用的也是兼取二字,既给了媚娘权,也节制了媚娘权。
武后细细琢磨清楚后,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夫妻一场,临到最后他果然还是不信她。
太平李治吃力地唤了太平。
太平强忍眼泪,在李治身前跪下,哑声道:儿在。
李治轻抚她的眉梢,这个女儿是他最后的希望,朕给你一道特旨不必写在遗诏之中
婉儿闻声停下笔来。
朕的公主她的婚事由她做主李治这十二个字,皆是说给武后听的。他怕武后用太平与武氏联姻,怕太平孤掌难鸣,不能用婚姻拉拢可靠的其他世家,所以他最后给了太平这个特旨。
这是他留给武后的一刀,持刀者是太平,何时磨好锋刃,何时挥刀拱卫李唐山河,皆由太平自己来定。
婉儿眸光微沉,望向了太平。
太平知道这道旨意只是开局。她若只是公主,婚事自主,即便选了武后不喜之人,武后也有法子除之,可她不仅仅是公主,她手里还有一道允她参政的密旨。那道密旨一宣,武后便知道这个女儿瞒了她,瞒下了一道最不该瞒的密旨。
她跟阿娘一旦生了罅隙,以阿娘的心性,她绝对不会允许太平的势力坐大。
到时,太平选的驸马便不仅仅是驸马,她挑选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世家,而是一个足以与武氏对抗的势力,如此一来,她才能在朝堂上自保。
只是,如此一来,她便会成为一根芒刺,扎入阿娘的心间,不死不休。
这是一招明晃晃的离间,比当初用流言离间阿娘与二哥还要狠的诛心之计。
太平还不领旨李治看她呆在了原处,便哑声催促。
太平迟疑地看了一眼阿娘。
武后没有给她任何暗示,她只是不解,雉奴最后的这道特旨有什么深意?
太平犹豫间,听见婉儿小声轻唤,殿下,领旨吧。说着,悄然在案边扯了扯她的衣袖。
儿领旨太平终是跪了下来,听见了婉儿的声音,她只觉踏实许多。回想那日婉儿的劝诫,婉儿让她瞒下这道密旨,说另有法子让她参与政事。
忽觉衣袖又被婉儿牵了一下。
太平心暖,她知道那是婉儿在告诉她,她在。
一如那日婉儿说的,殿下只要往前走,婉儿便会一直跟着。
脑海之中,蓦然响起那日婉儿说的话
臣有其他法子让殿下得到这个名正言顺,还请殿下继续藏拙,莫要妄动。
这一霎,太平不得不承认,论起敏锐,她的婉儿比她厉害百倍。有婉儿一路相随,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100章 请旨
天子驾崩, 国丧开启。
小敛之后,太子李显在帝奠前即位,当日,殿中王公贵族临哭不休, 殿外百官哀嚎如潮, 整个紫微城陷入了愁云惨淡之中。
新帝跪在最前面,扶棺哭得最惨, 不过片刻便几欲窒息。若不是身侧的韦滟及时搀扶, 只怕要两眼一瞪,晕厥当地。
太平冷眼看着三哥与韦滟的哭嚎, 是真是假,她早有决断。此时她着素服跪在殿上,眼圈通红,眼泪却一颗也滴不下来。她记得父皇临终时, 还紧紧地握着她的手, 一动不动地望着她。他只期待他最后的这把刀, 可以挡住媚娘的野心。
只是,她注定要让父皇失望了。
阿娘治下的大周,是世上最珍贵的红妆时代。太平自忖, 绝不能成为阿娘称帝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她必须先避开洛阳的一切, 不可在洛阳多做停留。
想到这里, 太平在视线中找寻阿娘的踪迹,这才发现阿娘并不在殿上。
于武后而言,这几日尤为关键。裴炎是李治最后指定的顾命大臣,新帝资质愚钝,他担心新帝无法稳住朝局, 便与武后合谋,以新帝尚未正式登基为由,宣布在先帝丧仪完成之前,军国大事先由太后决断。
武后先是依照遗诏所言,下旨加封了李唐宗室,大肆安抚。随后加强军备,命程务挺与张虔勖执掌左右羽林军,稳定东都。当夜,她又想到了不安之处,当即下旨,将自己的心腹派往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当大都督,以安地方。等外事稍安后,她便开始整顿朝臣。动不了的便留任西京长安,动得了的便明升暗降,把自己的心腹官员再提拔几个起来,最后作为回礼,她任命了裴炎做中书令。
裴炎得了实权,每次武后与宰相们开会,皆由裴炎主持。彼时,他已算是万人之上的宰相之首。
短短二十七日,李治的丧仪完成之日,武后的布局也完成得七七八八。
正月初一,武后退居徽猷殿,李显改元嗣圣,正式亲政,于贞观殿召见众臣。
这是李显作为新帝第一次上朝,也是第一次正式接受百官山呼万岁。武后垂帘在后,只是旁听政事,不再像当初那样二圣并坐。
百官跪拜之后,李显端着架子说了平身二字后,只觉激动不已。如今他独坐龙椅之上,穿的是龙袍,戴的是龙冠,大局已定,他迫不及待地想颁布他想了许久的诏令。
陛下,公主在殿外求见。
李显才清了下喉咙,便听见内侍入殿禀告。
太平来得正是时候!
李显本就想当殿颁布诏令,如今太平来了,一并说了便是。
宣!
隔着垂帘,武后远远看着太平身穿素衣,徐徐走入大殿。这几日她顾不得太平,今日太平突然上殿,也不知为的是什么。武后猜不准太平,只得掀起垂帘,看向裴炎。
恰好裴炎也不知公主来此是什么意思,也往武后这边看来。
两人交换了眼神,不必言语,裴炎便猜到了武后的意思。倘若公主今日在殿上妄语,他便打断公主的话,以公主哀父情切、神智已乱为由,命禁卫将她带出贞观殿。
臣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平素白色的长裙迆在身后,妆容淡雅,今日一言一行,皆是皇家风范。
免礼。李显含笑看着太平,皇妹来得正好,朕正要宣旨。
陛下,臣请随先皇灵柩回返长安。太平不给李显宣诏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她绝不能让类似公主参政的诏令当着百官念出来。
李显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你怎么突然李显正值用人之际,这个时候太平跑了,满朝上下,还有谁能帮他?
臣还请陛下允准,允臣守陵三年,以尽孝义。太平跪地,对着李显再拜,请陛下允准。
太平,朕还想让你
请陛下允准!
太平打断了他的话,重重叩首。
李显当天子第一日便遇上这种拆台之事,不悦道:朕不准!
咳咳!垂帘之后,响起了武后的咳嗽声。
李显只觉背心一凉,不由得皱眉回头,低声道:母后,守陵太苦了,朕只是担心太平捱不住。
太平有此孝心,皇帝无端拦阻,意欲何为啊?武后的声音不大不小,李显能听见,站在前排的几名重臣也能听见。
虽说舍不得太平去吃这样的苦,可太平在这个时候离开洛阳也是好事。
裴炎当即执笏板出列,朗声道:公主纯孝,陛下应当允准。
可是,朕还要封她做镇国公主李显不乐意了,话没说完,便被武后当即打断。只见武后起身,缓缓从垂帘后走了出来,只在龙台上一站,便有睥睨天下的气势。
李显下意识地觉得害怕,只得忍了话。
公主无功,如何镇国?武后凛声反问,目光犀利地一扫众臣,新帝初登大宝,正需诸位同心同德,尽力辅佐。怎的?如今皇帝胡闹,你们一个两个的哑了作甚?
恋耽美
李治站在龙椅之前,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双手扶冠,稍整仪容,这才端然坐了下去,随后道:媚娘,宣裴炎。
武后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陛下,再过半个时辰,宫门便要下钥了。
这是君令。李治侧脸,看向一旁的媚娘,把太子、殷王、公主都叫来,朕要宣诏。他极力把声音说得清晰,就是不想让媚娘以天子病重胡言乱语为由,将他给打发了。
他强撑这最后这口气,忍耐了那么多个月,就为了今夜给媚娘最后一击。他希望他这最后一招,可以钳制住媚娘的野心,护佑大唐百年长安。
内侍们不敢动作,纷纷看向了武后。
武后面上平静无波,点头示意内侍速速传召众人上殿,速去传召。
诺。内侍们领命退下。
武后对着候在殿门外的裴氏与婉儿道:你们两个都进来。
裴氏与婉儿齐步走进殿去。
婉儿磨墨,听陛下之令,拟诏。武后先吩咐婉儿准备,又看向了裴氏,速去准备两个火盆,这殿中空旷,入夜甚寒,本宫担心陛下的身子。
诺。裴氏也领命退下准备火盆去了。
李治听着武后的话,尤其最后那一句担心,他只觉心绪复杂,静静地看着武后。
武后坦然对上李治的眸光,缓缓在他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给他暖着。
暖意透入掌中,李治的眸光变得更是复杂。
这几个月来,媚娘待他事事上心,但凡他要的,媚娘都一一想法子做到。他与她像是回到了当初,可又谁都清楚,年少时的那些时光是谁也回不去了,临到人之将死,他们还要最后对弈一子,决出最后的胜负。
最先赶至贞观殿的是太子李显,几乎是踉跄着走入大殿,跪在了龙台之下,他的声音微颤,叩首之后,满心忐忑,儿拜见父皇!拜见母后!
今夜父皇突然传召,他飞快地回想着这几日办的政务,心想是哪儿没办好,还是哪儿做得过了,让父皇在这样的大雪天里急召他来这里。
李治最讨厌李显这战战兢兢的模样,皱眉道:你给朕挺直腰杆!身为大唐储君,岂能说话如此哆嗦!
李显听见父皇这一喝,只觉从背心一路凉到了尾椎骨,原本就害怕的他这下更慌了。好不容易直起了身子,全身上下却难以自抑地颤抖了起来。
儿儿领旨。李显发现,这会儿连舌头都不听使唤了。
太子一路赶来,定是冻着了,陛下息怒,等他暖一些便好。武后给李显打了个圆场。
虽说这殿中有两个大火盆,可对李显来说,今晚这里比寒窖还冻人,寒意森森地游移在他的后颈上,只要一不留神,怕是脑袋就要滚下来。
第二个赶至贞观殿的是太平,她早知今日会发生什么,本来离这里最近的是她,可还是等着太子先进贞观殿后,她才快步走了进来。
尊卑有别,自当储君先行。越是这个时候,她越要注意分寸。
儿叩见父皇。太平先对着李治恭敬一拜,听见李治说的平身后,这才面向武后,对着武后行了礼,拜见母后。
帝后有别,这是她故意做给李治看的。
婉儿悄悄地瞄了一眼太平,瞧她今晚穿着素雅,举止得当,一言一行间皆是皇家风范。想必殿下今晚来之前,是好好思忖过的。
太平与太子这一对比,李治心中好恶立判。当下便对着太平招了招手,太平,过来,让父皇好好瞧瞧。
诺。太平领命走向天子。
李治牵了太平的手,深望了太平一眼,却一个字都不说,只是沉沉地叹了一口气。
太平紧了紧李治的手,温声道: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治抿唇,笑容虚弱,太平有心了。
殷王李旦与裴炎几乎是同时出现在殿外,两人等内侍通传之后,得了允准,这才入殿对着二圣行礼叩首。
李旦实在是憋不住咳意,在殿上轻咳了两声。
听说四郎一直抱病在床,如今看他病容满面,看来确实如此。
裴炎如今是中书省第一人,今晚有他为证,李治便不怕媚娘后来矫诏,混淆天下人视听。
拟诏李治这会儿已经感觉不到殿中的暖意,他吊着最后一口气,开始他最后这一战。
婉儿提笔沾墨,躬身听诏。
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诚,敬保元子,克隆大业,光我七百之基,副兹亿兆之愿。既终之后,七日便殡。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於枢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於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这些话李治说得极慢,也说得极是费力,越到后来,他的声音越是微弱。
他就像是蜡烛烧到末了的烛蕊,稍有寒风,便会灯灭人亡。
李显听到即皇帝位四个字时,便连忙跪地叩首。胆战心惊地当了那么多日的储君,再捱过这段时日,便会迎来他的王朝。开始他瞧见父皇如此,他还有些难过,可只要想到以后再没有父皇指着他骂,想到母后向来是宠爱他的,想到他即将成为天下之主,他觉得他的血脉都在跳动,整个人陷在了激动之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后面的话他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
李旦一直跪地垂首,谁也看不见他此时是什么表情。也许是冷,也许是强忍病意,所以他握紧了拳头,静默不言。满朝文武,提到殷王二字,脑海之中只有富贵闲人四个字罢了。
这是太平第二次听见遗诏,上辈子是在大殿之上,这辈子是父皇亲自口述。她悄悄打量着父皇的面容,一个垂暮将死的君王还在拼尽一切地守护大唐,两世的记忆叠在一起,太平觉得心房深处有个地方烫了起来。那是深植骨血深处的李唐血脉,也是逐渐苏醒的帝王之魂。受天下万民朝拜,便要担万民之福祉,护李氏之君位,守大唐之山河。这是作为一个帝王的责任,也是作为一个李氏后人的责任。
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不易。
太平不觉湿了眼眶,眼泪无声沿着脸颊滚了下来。半是因为眼前这个将死之人是至亲,半是因为她重新认识了父皇,重新认识了一个大唐的君王。
李治觉察了太平的颤抖,他忽然停了下来,含笑望着眼睛又红又肿的太平,不哭他并不是在哄太平,而是以一个君王的口吻在命令公主。
他大行之后,天下哭他之人不计其数,如今他尚有最后一口气在,他不想看见谁人在他面前垂泪,这是他作为君王的最后骄傲。
太平忍泪,别过脸去,默默擦去了眼泪。
李治缓了好几口气,这才缓过气来,看向了武后,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武后很是惊讶,原以为李治今晚会把事情都说明白,下旨让她退居后宫,万万没想到李治最后还是给了她权。
李治无奈,太子到底是什么资质,他心知肚明,为防日后君弱臣强,朝堂动荡,李治必须给太子一个最有力的盾。即便这个盾很是危险,李治也只能赌一赌。而且他说的是军国大事不决,用的也是兼取二字,既给了媚娘权,也节制了媚娘权。
武后细细琢磨清楚后,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夫妻一场,临到最后他果然还是不信她。
太平李治吃力地唤了太平。
太平强忍眼泪,在李治身前跪下,哑声道:儿在。
李治轻抚她的眉梢,这个女儿是他最后的希望,朕给你一道特旨不必写在遗诏之中
婉儿闻声停下笔来。
朕的公主她的婚事由她做主李治这十二个字,皆是说给武后听的。他怕武后用太平与武氏联姻,怕太平孤掌难鸣,不能用婚姻拉拢可靠的其他世家,所以他最后给了太平这个特旨。
这是他留给武后的一刀,持刀者是太平,何时磨好锋刃,何时挥刀拱卫李唐山河,皆由太平自己来定。
婉儿眸光微沉,望向了太平。
太平知道这道旨意只是开局。她若只是公主,婚事自主,即便选了武后不喜之人,武后也有法子除之,可她不仅仅是公主,她手里还有一道允她参政的密旨。那道密旨一宣,武后便知道这个女儿瞒了她,瞒下了一道最不该瞒的密旨。
她跟阿娘一旦生了罅隙,以阿娘的心性,她绝对不会允许太平的势力坐大。
到时,太平选的驸马便不仅仅是驸马,她挑选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世家,而是一个足以与武氏对抗的势力,如此一来,她才能在朝堂上自保。
只是,如此一来,她便会成为一根芒刺,扎入阿娘的心间,不死不休。
这是一招明晃晃的离间,比当初用流言离间阿娘与二哥还要狠的诛心之计。
太平还不领旨李治看她呆在了原处,便哑声催促。
太平迟疑地看了一眼阿娘。
武后没有给她任何暗示,她只是不解,雉奴最后的这道特旨有什么深意?
太平犹豫间,听见婉儿小声轻唤,殿下,领旨吧。说着,悄然在案边扯了扯她的衣袖。
儿领旨太平终是跪了下来,听见了婉儿的声音,她只觉踏实许多。回想那日婉儿的劝诫,婉儿让她瞒下这道密旨,说另有法子让她参与政事。
忽觉衣袖又被婉儿牵了一下。
太平心暖,她知道那是婉儿在告诉她,她在。
一如那日婉儿说的,殿下只要往前走,婉儿便会一直跟着。
脑海之中,蓦然响起那日婉儿说的话
臣有其他法子让殿下得到这个名正言顺,还请殿下继续藏拙,莫要妄动。
这一霎,太平不得不承认,论起敏锐,她的婉儿比她厉害百倍。有婉儿一路相随,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100章 请旨
天子驾崩, 国丧开启。
小敛之后,太子李显在帝奠前即位,当日,殿中王公贵族临哭不休, 殿外百官哀嚎如潮, 整个紫微城陷入了愁云惨淡之中。
新帝跪在最前面,扶棺哭得最惨, 不过片刻便几欲窒息。若不是身侧的韦滟及时搀扶, 只怕要两眼一瞪,晕厥当地。
太平冷眼看着三哥与韦滟的哭嚎, 是真是假,她早有决断。此时她着素服跪在殿上,眼圈通红,眼泪却一颗也滴不下来。她记得父皇临终时, 还紧紧地握着她的手, 一动不动地望着她。他只期待他最后的这把刀, 可以挡住媚娘的野心。
只是,她注定要让父皇失望了。
阿娘治下的大周,是世上最珍贵的红妆时代。太平自忖, 绝不能成为阿娘称帝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她必须先避开洛阳的一切, 不可在洛阳多做停留。
想到这里, 太平在视线中找寻阿娘的踪迹,这才发现阿娘并不在殿上。
于武后而言,这几日尤为关键。裴炎是李治最后指定的顾命大臣,新帝资质愚钝,他担心新帝无法稳住朝局, 便与武后合谋,以新帝尚未正式登基为由,宣布在先帝丧仪完成之前,军国大事先由太后决断。
武后先是依照遗诏所言,下旨加封了李唐宗室,大肆安抚。随后加强军备,命程务挺与张虔勖执掌左右羽林军,稳定东都。当夜,她又想到了不安之处,当即下旨,将自己的心腹派往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当大都督,以安地方。等外事稍安后,她便开始整顿朝臣。动不了的便留任西京长安,动得了的便明升暗降,把自己的心腹官员再提拔几个起来,最后作为回礼,她任命了裴炎做中书令。
裴炎得了实权,每次武后与宰相们开会,皆由裴炎主持。彼时,他已算是万人之上的宰相之首。
短短二十七日,李治的丧仪完成之日,武后的布局也完成得七七八八。
正月初一,武后退居徽猷殿,李显改元嗣圣,正式亲政,于贞观殿召见众臣。
这是李显作为新帝第一次上朝,也是第一次正式接受百官山呼万岁。武后垂帘在后,只是旁听政事,不再像当初那样二圣并坐。
百官跪拜之后,李显端着架子说了平身二字后,只觉激动不已。如今他独坐龙椅之上,穿的是龙袍,戴的是龙冠,大局已定,他迫不及待地想颁布他想了许久的诏令。
陛下,公主在殿外求见。
李显才清了下喉咙,便听见内侍入殿禀告。
太平来得正是时候!
李显本就想当殿颁布诏令,如今太平来了,一并说了便是。
宣!
隔着垂帘,武后远远看着太平身穿素衣,徐徐走入大殿。这几日她顾不得太平,今日太平突然上殿,也不知为的是什么。武后猜不准太平,只得掀起垂帘,看向裴炎。
恰好裴炎也不知公主来此是什么意思,也往武后这边看来。
两人交换了眼神,不必言语,裴炎便猜到了武后的意思。倘若公主今日在殿上妄语,他便打断公主的话,以公主哀父情切、神智已乱为由,命禁卫将她带出贞观殿。
臣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平素白色的长裙迆在身后,妆容淡雅,今日一言一行,皆是皇家风范。
免礼。李显含笑看着太平,皇妹来得正好,朕正要宣旨。
陛下,臣请随先皇灵柩回返长安。太平不给李显宣诏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她绝不能让类似公主参政的诏令当着百官念出来。
李显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你怎么突然李显正值用人之际,这个时候太平跑了,满朝上下,还有谁能帮他?
臣还请陛下允准,允臣守陵三年,以尽孝义。太平跪地,对着李显再拜,请陛下允准。
太平,朕还想让你
请陛下允准!
太平打断了他的话,重重叩首。
李显当天子第一日便遇上这种拆台之事,不悦道:朕不准!
咳咳!垂帘之后,响起了武后的咳嗽声。
李显只觉背心一凉,不由得皱眉回头,低声道:母后,守陵太苦了,朕只是担心太平捱不住。
太平有此孝心,皇帝无端拦阻,意欲何为啊?武后的声音不大不小,李显能听见,站在前排的几名重臣也能听见。
虽说舍不得太平去吃这样的苦,可太平在这个时候离开洛阳也是好事。
裴炎当即执笏板出列,朗声道:公主纯孝,陛下应当允准。
可是,朕还要封她做镇国公主李显不乐意了,话没说完,便被武后当即打断。只见武后起身,缓缓从垂帘后走了出来,只在龙台上一站,便有睥睨天下的气势。
李显下意识地觉得害怕,只得忍了话。
公主无功,如何镇国?武后凛声反问,目光犀利地一扫众臣,新帝初登大宝,正需诸位同心同德,尽力辅佐。怎的?如今皇帝胡闹,你们一个两个的哑了作甚?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