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64)
庆帝面对这样的局面,依旧没有收回成令的打算,反而借题发挥,表示如今朝中上下世家大臣沆瀣一气,推行律令择日不待。
当日看庆帝态度如此坚决,世家也只好另作他法。
过了些时日,见庆帝不再提起,风头过去,众人便阳奉阴违,私自嫁娶起来。
对此,庆帝似早有预料,只作不知。
直到崔家和陶家嫁娶的时候,吕朔突然上书,言崔陆身为太常寺少卿,却有悖于律令,应将崔源之子崔陆革职,如此,崔陆就不算作朝廷官员。
崔家仓促之间,哪里有应对之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崔家失去一个太常少卿的官职。要知道太常少卿可是正四品官职,虽只是管理礼乐祭祀,但也十分重要。
自此,这场寒门世家之间最浓墨重彩的一战也拉开了序幕。
而政治战争虽不见硝烟,却远比所想象的还要残忍,党争之下,哪里能独善其身。
无论是世家还是寒门都付出了不少代价,六部尚书多出自世家,尽可罗织罪名,御史中丞皆来自寒门,互相联合攻歼。
这一年里,光是落狱,发配的人就有数十位朝廷官员。
在这样处处都是危机的时局里,谢舒所在的国史馆,是唯一可以暂避风浪的地方。
谢舒和虞楚息踏遍了京城的各地风光名胜,近郊也一一游览过了。
虞楚息还要忙着发展京城的商行,虽说虞家在江南举足轻重,但如今虞家毕竟已交给二叔打理,虞楚息便不欲多管,将这些年所积攒的大部分钱财都运往了京城。
如此一来,有钱财作支撑,加上他收纳的人才也不少,很快,京城的产业蒸蒸日上。
闲暇时,虞楚息陪着谢舒一起记录地理志这本书,一年的光阴消磨过去,这一日,谢舒打开一张信纸看了一会儿,握住郎君的手沉声道:郎君,京都地理志该编纂完成了。
谢舒这段时间里自然不是真的就不关心局势了,他一直静静地等待着时机。
如今吕朔的权力在庆帝的栽培下,日益增长,暂时能够压过世家,可是毕竟是底蕴不深,一旦事情有变,便无能为力。
谢舒也是看到近日军情,跶坦军犯边关,便知道朝中局势要大为一变了。
只因为如今镇守边关之人乃是世家之人,名为王振,此人在带兵打仗上也很有些天赋,毕竟要想培养出一员大将,若是不能读书写字,也是极难的。这王振本就有家学渊源,又在军中历练了数年,立下的战功不少。
听闻跶坦入境,庆帝必然要安抚世家。
果然过几日就传出紫微令吕朔被弹劾,庆帝将他贬职,令他闭门思过的消息。
眼看时机已至,谢舒知道自己不能再耽搁下去了。
谢舒此话一出,虞楚息立刻明白过来,他轻轻一笑道:恩,你尽管去做便是。
*
过几日,翰林院《京都地理志》一书落成,奏报上去,庆帝翻阅之后,大为满意,询问众人该如何封赏。
朝中大臣顿时心思活络开了,谁不知道翰林院是最清贵的地方,庆帝又有意扶持,从翰林院出来的都升迁极快。
一般来说,翰林院当了几年编修,又有一些功绩的话,给的官职都不低,而此次庆帝明显是想要提拔谢舒、孔修、高义几人。
这三人中尤以谢舒最惹人注目,虽说自从谢舒进了翰林院后,便潜心著书,一直以来,规规矩矩,又不参与党争,找不到任何错处。
可他到底是寒门,世家怎么可能放任他下去?
至于孔修之前和卢家结亲不成,之后见势不对,孔修的婚事便无限蹉跎,被孔修之母好一顿抱怨,传出去之后,卢家也十分恼怒。这没能结亲,反倒结仇的事情让这位曾经闻名京城的才子一再成为笑谈,所以当下也无人想为他美言。
高义则平平无奇,更没什么根底。
因此庆帝此话一出,底下的朝中大臣三三两两说了些闲散的职位,便不再开口。
这当然不能让庆帝满意,此刻庆帝压住心头的隐怒,先退朝再说。
如今边境之事至关重要,他不得不避让一步。
可庆帝已尝到权力在握,说一不二的好处,又怎么能忘记那滋味?
而庆帝深有体会的一点便是,他手中能用的人还是不多。
吕朔机敏有加,善会揣摩人心权术,他身边缺一不可,也只能留在朝中,而有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即便上任,也很快会被世家打压。
比如谢舒,之前谢舒给庆帝留下了种种印象,都十分不错,眼下又著成《京都地理志》,这本该是一项功绩,加上上次会面,庆帝都应论功行赏,可却有诸多难题横着。
庆帝不禁将此书重重拍落桌上,即便他真的一力提拔谢舒,引得世家不快不说,之后谢舒也未必能够坐稳那个位置,但如果就这样顺从世家的意思,那么以后还有何人能用?
这时旁边的刘公公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将那书轻轻托起,拂了拂书面道:陛下,这上面的地理山河图何其精美,不止有大庆京都,连附近的运河都分毫毕现,看来作画的人对大庆实在是知之甚详。
庆帝本不在意地点点头,这时忽然想起什么,他还记得几年前,有件事十分困扰他,那便是黄河决堤的事情,当时还是一介秀才的谢舒却给了他满意的答案,如今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夏季,前些日子,便有底下的人奏报上来了。
而黄河提督是一个五品正缺,若是在京中,决计轮不到谢舒,毕竟谢舒资历尚浅,连升两品,已是极快了。
可是这个职位,世家绝不会相阻。
庆帝眼中精光一闪,大笑着对刘公公道:传话下去,就命谢舒为正五品黄河提督,即日赴任,若是真能够有所成就,朕大大有赏。
*
过几日后,刘公公便携带着吏部诏书前来。
谢舒接了诏书,刘公公也没有多留,他如今地位渐高,不比以前,不能落人把柄,于是刘公公与谢舒道贺几句,便离开了。
谢舒知道刘公公有为难之处,此次刘公公帮他的忙,算是还了之前的人情,之后,自己若还想要刘公公办事,也得有所依凭才是,所以此次河督一任,谢舒势在必行。
只是其中的艰险之处,恐怕难以想象。
谢舒不想让郎君受苦,更担心郎君的安危,因此本打算让郎君留在京中。
可虞楚息态度也十分坚决,谢舒说不过他,只好应下。
因时间紧迫,谢舒一行人准备好后,第二日便出发了,一路上向南而去,一开始路途还算畅通,谢舒便研读历来的黄河治理书籍,之前他已看过,如今再看却又有不同的感悟。
但越到下游地带,谢舒便不能再专心了,只因为路上已有许多拖家带口的流民蹒跚在路道两旁。
第096章
每逢春夏, 黄河下游淤积的泥沙增多,今年的河情也比往常严重,沿途多有泛滥。
附近的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迁徙外地。
但受限于时代的种种因素, 加上没有官府组织, 他们大多是无序性的, 因此更为艰苦悲惨。
扶老携幼, 逃荒求食,入庶流进,家户且尽。
谢舒之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如今一见,方知书中所记不及其中一二。
行到中途,马车速度变慢,忽然一个老人跌跌撞撞地跪了下来, 身后还有数个衣衫褴褛的孩子, 向谢舒所坐的马车叩头道:还请大人行行好, 可怜可怜我们,赏些吃吧......
这老人自然是不知道谢舒的身份, 只是见谢舒这行人数架车马, 想必是富贵人家, 试试罢了。
而这么一跪, 周围不少流民都望了过来, 脸上也露出热切的神情。
谢舒神色沉重,旁边的虞楚息叹息一声,朝他轻轻摇摇头。
谢舒明白郎君的意思, 若此刻马车真的停下, 旁边的流民想必会一拥而上, 财物还是小事,只怕会耽误时间,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快点赶去河督府。
尽早治理河情,方才是解决根源的办法。
只是......
虞楚息这时却微微一笑,他正是喜欢谢舒这点,于是朝着谢舒附耳过去,听完后,谢舒眼神一亮,连连点头。不久后两人便敲定完毕,让风荷和洗墨带人留下,他们和穆问等护卫一同先去河督府。
车轮再次前行,谢舒回头望去,流民如同眼前的高如天堑的黄河,一眼望不到尽头。
运河总督府设在江浦城,位于黄河、淮河、运河三河交接之处,谢舒要赴任的便是此地。
不久前听说这次新上任的黄河河督只是一个二十五岁,此前从未做过河运方面的翰林学士,河督府的几个官员心头都直打鼓。
自古黄河难治,历来官员都将河督一职视为畏途,而且往往结局也不太好。
一般来说在任几年,若是没出什么事便是极为走运,日后打通关系,还有调任的机会,上任河督便是走的这条路子。
而一旦出事,降罪落狱好说,要是一不小心,葬身在这黄河之中,也是不少见的。
众人一听谢舒这么年轻,就被下放到这里,想必是背后无人,以后难调回去了。
也就是说,谢舒既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背景,这些平常做实事的河工心中是不服气的,因此谢舒到任河督府上,来迎接的人都没有到齐。
谢舒大致看了一眼,问了一下没到场的人是谁,什么职位。
副总河四十岁,长期风吹日晒使得他额角比同龄人多出不少深深的褶皱,他几天前倒是打听过谢舒的来历。
听说谢舒在朝中名气不小,是连中三元的状元,又见他相貌风姿无一不佳,气度威压一概不少,副总河摸不清他性子,怕谢舒怪罪,忙解释了一番,几人在河堤岸上不得闲暇。
谢舒并未生气,一边翻看着水利河图,一边顺着问道如今的河情状况。
副总河见谢舒问起这个,倒不含糊道:回禀河督,今年春汛提前,入春以来,已有三处河口决堤,这些天,属下带领着民工四处清疏下游,勉强能应付。
副总河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谢舒的神情,他是从河工一步步坐上副总河的位置,虽说现在不怎么亲自到河上治灾,但无论经验还是能力都不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可以比拟的。而且他深知河工们怕的不仅是险情加重,更怕外行人指手画脚,因此刻意说的严重些,谢舒听后自然不敢随意,他们也有更大自主权。
谁知谢舒不慌不忙,继续问道:决堤的三处河口在何处?周围能调动的民工又有多少?附近的居民可安置妥当了?
见谢舒问的都是要害之处,副总河心中一凛,不过他对这位年轻的长官确实提不起多少敬畏之情,只是诺诺回答道:决堤的几处分别是高家堰、许家口还有曲阜乡,民工么约有万人,比往年少些,至于居民安置,当地的官员在管辖,别的属下也不清楚了。
谢舒脸色一冷道:我这一路走来,看到多少流民无家可归,百姓流离失所,你做河务的,就可以不管百姓了?既然民工不够,为何不好好妥善解决?国家社稷,三分之一的财赋都在江浙,治河有失,你拿什么都担当不起!你说决堤的这三处,我看分明不止,如此胆大包天、欺上瞒下,你可知道后果是什么?
副总河闻言心中不由得惶然,却仍是不服气,涨红脸道:河督大人初来乍到,有些事不明就里也是有的。就拿流民来说,前些年,大潭湾决口,淹了十二个村子,我们派人安置,紧接着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流民,瘟疫也随之而来,最后连民工都没法上堤了。我们何曾不想做些利民之举,只是每年朝廷发的赈灾银子有限,修建一个堤坝就要耗费数十万银子,民工的工钱更不能不给,大人出身优渥,不知道我们的为难之处。
谢舒脸上毫无表情,不过心中确定了几分,这位副总河是做实事的人,并非世家的棋子,想来也是,河督府中的官职,既辛苦又容易受罪,在这里插人没有任何好处。
正因为如此,谢舒也知道要想让此人为自己所用,如若不费一番功夫是极难的,所以谢舒仍然冷冰冰地说道:河工劳苦我也知晓,但百姓又何其无辜?我沿路看到修建的几座堤坝,有的因河途改道而荒废,有的撑不住几日河水的冲刷,你说大家尽心尽力,我看未必,千年陈法来治河,一味开宽河道,修筑堤坝,见效虽快,却治标不治本,此乃搪塞百姓朝廷之举,又如何算得上为国为民?
副总河惊愕地看着他,谢舒口中此话确实是病根所在,作为治河老吏,他心中还有些知音之感,但见谢舒毕竟年轻,又没真正上过堤坝,即便有所见解想必也只是从书中读来,或是高人指点。
到底顾忌着谢舒官职,副总河只好压着性子道:那河督大人有何高见?
谢舒淡淡道:束堤筑水,以水冲沙。
副总河目光霍得一跳,看向谢舒,这八个字对他来说何其的熟悉。
三年前,陛下降下圣旨,便让他们依这个八个字而行,但虽说这治河术确实要高明许多倍,不过却没有先例,即便要想按照此术,也需得处处谨慎小心。因此上任河督并没有在此多钻研功夫,只有他费心费力,好不容易打听到这治河术原来是陛下南巡到金陵的时候,出自一个秀才口中。
而这时,再看谢舒,又想起他的背景来历,副总河哪里不明白谢舒原来就是当初的那位秀才,如今陛下派遣的河督。
副总河想到这里,激动不已地开口道:大人,你看,该从何处下手呢?
谢舒正色道:先收纳人才,无论是懂绘图制表,天文算数的,都一律招来,还有安置流民,必不可少,以后固堤种树,没有人力是不行的。
副总河却有些为难了,河务艰险,积重难返,正是这个道理,前者还好说,后者里头的繁难是一言难尽......
副总河没有一口应承下来,只是咬牙道:卑职愿尽力而为,但流民......
谢舒注视着他笑道:此事我已有定计,副总河不必忧心,如今治河一事刻不容缓,陛下圣心已定,这才派我前来。
但河道长久失治,一不留神,便会误了身家性命,副总河可有决心,愿同我担此重任,今后创下这不世功业?
副总河闻言心中阵阵发热,不仅是被谢舒的话语所打动,更是因为谢舒所说的前景,如果真是陛下有心,那么也许此事真的能成。
副总河颤声道:大人,卑职愿陪同大人辗转大河之滨,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几日后,便传出江浦城外新立了一家粥铺,那粥铺挂姓为虞,但在江浦城倒没有听说过那家富户是虞姓,只知道江南首富是个姓氏。不过既然有人施粥,流民闻风而动,短短半月,几乎附近的流民都往这里赶来了。
这粥铺主人还很有善心,派了医官给每人检查,一旦合格便可入城登记,不止如此,还可受官府雇佣为民工,以后的生计也有着落。
恋耽美
当日看庆帝态度如此坚决,世家也只好另作他法。
过了些时日,见庆帝不再提起,风头过去,众人便阳奉阴违,私自嫁娶起来。
对此,庆帝似早有预料,只作不知。
直到崔家和陶家嫁娶的时候,吕朔突然上书,言崔陆身为太常寺少卿,却有悖于律令,应将崔源之子崔陆革职,如此,崔陆就不算作朝廷官员。
崔家仓促之间,哪里有应对之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崔家失去一个太常少卿的官职。要知道太常少卿可是正四品官职,虽只是管理礼乐祭祀,但也十分重要。
自此,这场寒门世家之间最浓墨重彩的一战也拉开了序幕。
而政治战争虽不见硝烟,却远比所想象的还要残忍,党争之下,哪里能独善其身。
无论是世家还是寒门都付出了不少代价,六部尚书多出自世家,尽可罗织罪名,御史中丞皆来自寒门,互相联合攻歼。
这一年里,光是落狱,发配的人就有数十位朝廷官员。
在这样处处都是危机的时局里,谢舒所在的国史馆,是唯一可以暂避风浪的地方。
谢舒和虞楚息踏遍了京城的各地风光名胜,近郊也一一游览过了。
虞楚息还要忙着发展京城的商行,虽说虞家在江南举足轻重,但如今虞家毕竟已交给二叔打理,虞楚息便不欲多管,将这些年所积攒的大部分钱财都运往了京城。
如此一来,有钱财作支撑,加上他收纳的人才也不少,很快,京城的产业蒸蒸日上。
闲暇时,虞楚息陪着谢舒一起记录地理志这本书,一年的光阴消磨过去,这一日,谢舒打开一张信纸看了一会儿,握住郎君的手沉声道:郎君,京都地理志该编纂完成了。
谢舒这段时间里自然不是真的就不关心局势了,他一直静静地等待着时机。
如今吕朔的权力在庆帝的栽培下,日益增长,暂时能够压过世家,可是毕竟是底蕴不深,一旦事情有变,便无能为力。
谢舒也是看到近日军情,跶坦军犯边关,便知道朝中局势要大为一变了。
只因为如今镇守边关之人乃是世家之人,名为王振,此人在带兵打仗上也很有些天赋,毕竟要想培养出一员大将,若是不能读书写字,也是极难的。这王振本就有家学渊源,又在军中历练了数年,立下的战功不少。
听闻跶坦入境,庆帝必然要安抚世家。
果然过几日就传出紫微令吕朔被弹劾,庆帝将他贬职,令他闭门思过的消息。
眼看时机已至,谢舒知道自己不能再耽搁下去了。
谢舒此话一出,虞楚息立刻明白过来,他轻轻一笑道:恩,你尽管去做便是。
*
过几日,翰林院《京都地理志》一书落成,奏报上去,庆帝翻阅之后,大为满意,询问众人该如何封赏。
朝中大臣顿时心思活络开了,谁不知道翰林院是最清贵的地方,庆帝又有意扶持,从翰林院出来的都升迁极快。
一般来说,翰林院当了几年编修,又有一些功绩的话,给的官职都不低,而此次庆帝明显是想要提拔谢舒、孔修、高义几人。
这三人中尤以谢舒最惹人注目,虽说自从谢舒进了翰林院后,便潜心著书,一直以来,规规矩矩,又不参与党争,找不到任何错处。
可他到底是寒门,世家怎么可能放任他下去?
至于孔修之前和卢家结亲不成,之后见势不对,孔修的婚事便无限蹉跎,被孔修之母好一顿抱怨,传出去之后,卢家也十分恼怒。这没能结亲,反倒结仇的事情让这位曾经闻名京城的才子一再成为笑谈,所以当下也无人想为他美言。
高义则平平无奇,更没什么根底。
因此庆帝此话一出,底下的朝中大臣三三两两说了些闲散的职位,便不再开口。
这当然不能让庆帝满意,此刻庆帝压住心头的隐怒,先退朝再说。
如今边境之事至关重要,他不得不避让一步。
可庆帝已尝到权力在握,说一不二的好处,又怎么能忘记那滋味?
而庆帝深有体会的一点便是,他手中能用的人还是不多。
吕朔机敏有加,善会揣摩人心权术,他身边缺一不可,也只能留在朝中,而有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即便上任,也很快会被世家打压。
比如谢舒,之前谢舒给庆帝留下了种种印象,都十分不错,眼下又著成《京都地理志》,这本该是一项功绩,加上上次会面,庆帝都应论功行赏,可却有诸多难题横着。
庆帝不禁将此书重重拍落桌上,即便他真的一力提拔谢舒,引得世家不快不说,之后谢舒也未必能够坐稳那个位置,但如果就这样顺从世家的意思,那么以后还有何人能用?
这时旁边的刘公公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将那书轻轻托起,拂了拂书面道:陛下,这上面的地理山河图何其精美,不止有大庆京都,连附近的运河都分毫毕现,看来作画的人对大庆实在是知之甚详。
庆帝本不在意地点点头,这时忽然想起什么,他还记得几年前,有件事十分困扰他,那便是黄河决堤的事情,当时还是一介秀才的谢舒却给了他满意的答案,如今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夏季,前些日子,便有底下的人奏报上来了。
而黄河提督是一个五品正缺,若是在京中,决计轮不到谢舒,毕竟谢舒资历尚浅,连升两品,已是极快了。
可是这个职位,世家绝不会相阻。
庆帝眼中精光一闪,大笑着对刘公公道:传话下去,就命谢舒为正五品黄河提督,即日赴任,若是真能够有所成就,朕大大有赏。
*
过几日后,刘公公便携带着吏部诏书前来。
谢舒接了诏书,刘公公也没有多留,他如今地位渐高,不比以前,不能落人把柄,于是刘公公与谢舒道贺几句,便离开了。
谢舒知道刘公公有为难之处,此次刘公公帮他的忙,算是还了之前的人情,之后,自己若还想要刘公公办事,也得有所依凭才是,所以此次河督一任,谢舒势在必行。
只是其中的艰险之处,恐怕难以想象。
谢舒不想让郎君受苦,更担心郎君的安危,因此本打算让郎君留在京中。
可虞楚息态度也十分坚决,谢舒说不过他,只好应下。
因时间紧迫,谢舒一行人准备好后,第二日便出发了,一路上向南而去,一开始路途还算畅通,谢舒便研读历来的黄河治理书籍,之前他已看过,如今再看却又有不同的感悟。
但越到下游地带,谢舒便不能再专心了,只因为路上已有许多拖家带口的流民蹒跚在路道两旁。
第096章
每逢春夏, 黄河下游淤积的泥沙增多,今年的河情也比往常严重,沿途多有泛滥。
附近的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迁徙外地。
但受限于时代的种种因素, 加上没有官府组织, 他们大多是无序性的, 因此更为艰苦悲惨。
扶老携幼, 逃荒求食,入庶流进,家户且尽。
谢舒之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如今一见,方知书中所记不及其中一二。
行到中途,马车速度变慢,忽然一个老人跌跌撞撞地跪了下来, 身后还有数个衣衫褴褛的孩子, 向谢舒所坐的马车叩头道:还请大人行行好, 可怜可怜我们,赏些吃吧......
这老人自然是不知道谢舒的身份, 只是见谢舒这行人数架车马, 想必是富贵人家, 试试罢了。
而这么一跪, 周围不少流民都望了过来, 脸上也露出热切的神情。
谢舒神色沉重,旁边的虞楚息叹息一声,朝他轻轻摇摇头。
谢舒明白郎君的意思, 若此刻马车真的停下, 旁边的流民想必会一拥而上, 财物还是小事,只怕会耽误时间,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快点赶去河督府。
尽早治理河情,方才是解决根源的办法。
只是......
虞楚息这时却微微一笑,他正是喜欢谢舒这点,于是朝着谢舒附耳过去,听完后,谢舒眼神一亮,连连点头。不久后两人便敲定完毕,让风荷和洗墨带人留下,他们和穆问等护卫一同先去河督府。
车轮再次前行,谢舒回头望去,流民如同眼前的高如天堑的黄河,一眼望不到尽头。
运河总督府设在江浦城,位于黄河、淮河、运河三河交接之处,谢舒要赴任的便是此地。
不久前听说这次新上任的黄河河督只是一个二十五岁,此前从未做过河运方面的翰林学士,河督府的几个官员心头都直打鼓。
自古黄河难治,历来官员都将河督一职视为畏途,而且往往结局也不太好。
一般来说在任几年,若是没出什么事便是极为走运,日后打通关系,还有调任的机会,上任河督便是走的这条路子。
而一旦出事,降罪落狱好说,要是一不小心,葬身在这黄河之中,也是不少见的。
众人一听谢舒这么年轻,就被下放到这里,想必是背后无人,以后难调回去了。
也就是说,谢舒既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背景,这些平常做实事的河工心中是不服气的,因此谢舒到任河督府上,来迎接的人都没有到齐。
谢舒大致看了一眼,问了一下没到场的人是谁,什么职位。
副总河四十岁,长期风吹日晒使得他额角比同龄人多出不少深深的褶皱,他几天前倒是打听过谢舒的来历。
听说谢舒在朝中名气不小,是连中三元的状元,又见他相貌风姿无一不佳,气度威压一概不少,副总河摸不清他性子,怕谢舒怪罪,忙解释了一番,几人在河堤岸上不得闲暇。
谢舒并未生气,一边翻看着水利河图,一边顺着问道如今的河情状况。
副总河见谢舒问起这个,倒不含糊道:回禀河督,今年春汛提前,入春以来,已有三处河口决堤,这些天,属下带领着民工四处清疏下游,勉强能应付。
副总河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谢舒的神情,他是从河工一步步坐上副总河的位置,虽说现在不怎么亲自到河上治灾,但无论经验还是能力都不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可以比拟的。而且他深知河工们怕的不仅是险情加重,更怕外行人指手画脚,因此刻意说的严重些,谢舒听后自然不敢随意,他们也有更大自主权。
谁知谢舒不慌不忙,继续问道:决堤的三处河口在何处?周围能调动的民工又有多少?附近的居民可安置妥当了?
见谢舒问的都是要害之处,副总河心中一凛,不过他对这位年轻的长官确实提不起多少敬畏之情,只是诺诺回答道:决堤的几处分别是高家堰、许家口还有曲阜乡,民工么约有万人,比往年少些,至于居民安置,当地的官员在管辖,别的属下也不清楚了。
谢舒脸色一冷道:我这一路走来,看到多少流民无家可归,百姓流离失所,你做河务的,就可以不管百姓了?既然民工不够,为何不好好妥善解决?国家社稷,三分之一的财赋都在江浙,治河有失,你拿什么都担当不起!你说决堤的这三处,我看分明不止,如此胆大包天、欺上瞒下,你可知道后果是什么?
副总河闻言心中不由得惶然,却仍是不服气,涨红脸道:河督大人初来乍到,有些事不明就里也是有的。就拿流民来说,前些年,大潭湾决口,淹了十二个村子,我们派人安置,紧接着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流民,瘟疫也随之而来,最后连民工都没法上堤了。我们何曾不想做些利民之举,只是每年朝廷发的赈灾银子有限,修建一个堤坝就要耗费数十万银子,民工的工钱更不能不给,大人出身优渥,不知道我们的为难之处。
谢舒脸上毫无表情,不过心中确定了几分,这位副总河是做实事的人,并非世家的棋子,想来也是,河督府中的官职,既辛苦又容易受罪,在这里插人没有任何好处。
正因为如此,谢舒也知道要想让此人为自己所用,如若不费一番功夫是极难的,所以谢舒仍然冷冰冰地说道:河工劳苦我也知晓,但百姓又何其无辜?我沿路看到修建的几座堤坝,有的因河途改道而荒废,有的撑不住几日河水的冲刷,你说大家尽心尽力,我看未必,千年陈法来治河,一味开宽河道,修筑堤坝,见效虽快,却治标不治本,此乃搪塞百姓朝廷之举,又如何算得上为国为民?
副总河惊愕地看着他,谢舒口中此话确实是病根所在,作为治河老吏,他心中还有些知音之感,但见谢舒毕竟年轻,又没真正上过堤坝,即便有所见解想必也只是从书中读来,或是高人指点。
到底顾忌着谢舒官职,副总河只好压着性子道:那河督大人有何高见?
谢舒淡淡道:束堤筑水,以水冲沙。
副总河目光霍得一跳,看向谢舒,这八个字对他来说何其的熟悉。
三年前,陛下降下圣旨,便让他们依这个八个字而行,但虽说这治河术确实要高明许多倍,不过却没有先例,即便要想按照此术,也需得处处谨慎小心。因此上任河督并没有在此多钻研功夫,只有他费心费力,好不容易打听到这治河术原来是陛下南巡到金陵的时候,出自一个秀才口中。
而这时,再看谢舒,又想起他的背景来历,副总河哪里不明白谢舒原来就是当初的那位秀才,如今陛下派遣的河督。
副总河想到这里,激动不已地开口道:大人,你看,该从何处下手呢?
谢舒正色道:先收纳人才,无论是懂绘图制表,天文算数的,都一律招来,还有安置流民,必不可少,以后固堤种树,没有人力是不行的。
副总河却有些为难了,河务艰险,积重难返,正是这个道理,前者还好说,后者里头的繁难是一言难尽......
副总河没有一口应承下来,只是咬牙道:卑职愿尽力而为,但流民......
谢舒注视着他笑道:此事我已有定计,副总河不必忧心,如今治河一事刻不容缓,陛下圣心已定,这才派我前来。
但河道长久失治,一不留神,便会误了身家性命,副总河可有决心,愿同我担此重任,今后创下这不世功业?
副总河闻言心中阵阵发热,不仅是被谢舒的话语所打动,更是因为谢舒所说的前景,如果真是陛下有心,那么也许此事真的能成。
副总河颤声道:大人,卑职愿陪同大人辗转大河之滨,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几日后,便传出江浦城外新立了一家粥铺,那粥铺挂姓为虞,但在江浦城倒没有听说过那家富户是虞姓,只知道江南首富是个姓氏。不过既然有人施粥,流民闻风而动,短短半月,几乎附近的流民都往这里赶来了。
这粥铺主人还很有善心,派了医官给每人检查,一旦合格便可入城登记,不止如此,还可受官府雇佣为民工,以后的生计也有着落。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