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8 章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28 章
当时,侬王天子率五国之兵,三十五万大军入侵北宋,狄青、杨宗保纷纷战败,杨宗保与杨文广被困柳州。魏化突围求救,杨宣娘请战,仁宗命她统军征南。由于调度得当,柳州之围顺利解决。宗保感叹:若非我儿救老父之命,几不能保。侬王被擒,五王自缚请降,非常畅快淋漓。车骑将军惊叹:杨门妇女也有这般本领。杨宣娘在统领十二寡妇平定西夏之后,被神宗封为代国夫人,满堂春等十一员女将,俱封为骠骑将军。
《杨家府演义》中的十二寡妇以杨文广的姐姐杨宣娘为首,与佘太君、穆桂英完全没有干系,故事发生在宋神宗时代的1072年,平灭的是西番新罗国。
另一部杨家将小说《北宋志传》,对有关十二寡妇的表述则完全不同。《北宋志传》
第48回“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交代了十二寡妇名单。这部书中的十二寡妇征西,故事发生在宋真宗时代,较之《杨家府演义》给出的故事发生时间要早五十多年。
按照《北宋志传》
第32回,辽国摆下天门阵的时间应该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之后。那一年,蓬莱山上的两位神仙钟汉离和吕洞宾在三岛洞炼丹下棋,闲谈间师傅钟汉离谈到下界南朝龙祖与北朝龙母正有一争,两年之后龙祖将胜。吕洞宾不服,暗派椿木精下凡前去相助龙母,摆下“南天七十二阵”,指望能够打破钟汉离参透的宿命。后来在钟汉离的帮助下,杨家将齐心协力大破天门阵,天下从此太平,但是没过多久,杨六郎病死三关。
西夏达达国王李穆得知宋朝攻破幽州,北番又归中原,很是眼红,遂起了攻取中原之心。李穆手下有一位大将殷奇,使二柄大杆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又能呼风唤雨,号称“殷太岁”。殷奇兵锋所到之处,宋军望风而逃,边防告急文书不断送往枢密院,宋真宗下令杨宗保领军御敌。
杨宗保在雄州金山一带中了敌人的埋伏,深陷重围,不得已派人回朝搬取救兵。宋真宗得知此事大惊失色,朝中已无将可派,只好发下榜文,召募将帅。佘太君得知杨宗保被困顿足痛哭,穆桂英、广开始驻守西部边防。后来宋夏两国达成和议,双方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到宋神宗继位时,西夏又一次挑起边衅,杨文广一度重回边防,并于1068年在筚篥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杨文广在宋仁宗和宋神宗时两度镇守西部边防,杨门女将若出兵救援最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段。
但为什么《北宋志传》要把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提前到宋真宗时代?
这很可能是考虑到了女将们的年龄问题。《北宋志传》中讲,979年杨继业归宋时,广的姐姐杨宣娘,佘太君与穆桂英都已去世。从事件的逻辑关系上看较为合理,但十二寡妇交代得较为含糊,只有姓氏,不知究竟是谁的夫人、为谁守寡,杨府主事的夫人里也没有出现杨文广娶过的任何一位本领高强的妻子,给人的感觉非常突兀。
《北宋志传》里十二寡妇的故事发生在宋真宗时代,征讨的是西夏达达国,对十二寡妇交代得比较清楚,有名有姓有来历,似乎《北宋志传》中的“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是更早的祖本,但堂前十二寡妇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语焉不详,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时代背景也自相矛盾。
两部小说都力推十二寡妇,但陈述时又各不相同,这至少可以说明“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早已被大众所称道,只是改编者把十二寡妇弄得面目全非,很让人费解。
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地方剧中多叫《百岁挂帅》。解放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创造,着重突出了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形象。1960年初,中国京剧团以扬剧为基础,改编出《杨门女将》,以反西夏侵略为大背景,塑造了爱家爱国的女英雄群像,在与西夏战与和的摇摆中,佘太君挺身而出,打消了仁宗的犹豫。杨门女将征西,佘太君挂帅,穆桂英先行,与西夏殊死一搏,赢得了最后胜利。
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十二寡妇出征》,由郝艳霞、王润生编写。佘太君率领杨门女将出征,十二寡妇分别是佘太君与8个儿媳,再加上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和杨宗勉之妻焦月娘。8个儿媳是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平、三郎之妻朱玉梅、四郎之妻林素梅、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王兰英、七郎之妻杜金娥、辞诗文,志向高远,一生未嫁,“以艺学扬名显亲”。唐德宗贞元中期,宋若莘被召入宫中,封为“学士”,贞元七年(791年),皇帝下诏让宋若莘总领秘阁图籍。在此期间,宋若莘“恐女教未修”,编撰《女论语》10篇。后来她的妹妹宋若昭对《女论语》进行了加注解释。
《女论语》仿《论语》而作,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成,论述了古代女子所应遵守的规范,明清时被编入《女四书》,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管家、待客、和柔以及守节共十二章(见附录)。
《女论语》详细规定了古代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事应遵循的各种礼节,声称“若依其信,是为贤妇。罔俾前人,独美千古”,如果不能做到就是“懒妇”、“恶妇”、“愚妇”、“蠢妇”、“泼妇”。在封建时代,《女论语》的要求就是淑女贤妇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今天看来,其中所言未必全无可取之处,比如第九“营家”提倡“一生之计,惟在于勤。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寅”,但就整体而言,《女论语》更多的还是被视为束缚女子的枷锁和桎梏。其中立身部分是这样规定的:“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行。”
女人的地位卑微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除了《女论语》之外,“三从四德”自明代以后对女人的影响也格外深远。“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男权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提出的规范性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时的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对男性绝对服从。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九嫔”是其中的较高职位,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礼数。“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的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用,成为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等诸方面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到了明清,“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礼教得到大力鼓吹,“三从四德”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妇女禁锢最厉害的年代。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礼教“吃人”就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讲究贞节的最直接后果之一是明清时期的寡妇增多,甚至有不少惨酷而愚蠢的殉夫事件发生。
清代的闽南曾经有过一种陋习,男人死了,亡妻要梳妆打扮坐在花轿上任人抬着游街,吹吹打打三天三夜后,众人来观看她上吊殉夫,当寡妇由家人扶上高台自尽时,台下人头攒动,拍手称赞。
做寡妇在当时是很光荣的事情,从明代开始,政府开始运用舆论导向乃至物质刺激来确立贞节观,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十二寡妇”的故事出自明代而不是宋元,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政府的寡妇政策。
宋代并不主张女人守寡,人们大多支持寡妇择机再嫁。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就曾改嫁,范仲淹的儿子去世后,他不忍儿媳守寡,将她改嫁给了自己的门生。一代名相王安石,因为儿子精神失常,便为儿媳选了个好人家嫁了出去。即便是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程颐,他的外甥女和侄媳妇也都曾再嫁。
第 28 章
恋耽美
第 28 章
当时,侬王天子率五国之兵,三十五万大军入侵北宋,狄青、杨宗保纷纷战败,杨宗保与杨文广被困柳州。魏化突围求救,杨宣娘请战,仁宗命她统军征南。由于调度得当,柳州之围顺利解决。宗保感叹:若非我儿救老父之命,几不能保。侬王被擒,五王自缚请降,非常畅快淋漓。车骑将军惊叹:杨门妇女也有这般本领。杨宣娘在统领十二寡妇平定西夏之后,被神宗封为代国夫人,满堂春等十一员女将,俱封为骠骑将军。
《杨家府演义》中的十二寡妇以杨文广的姐姐杨宣娘为首,与佘太君、穆桂英完全没有干系,故事发生在宋神宗时代的1072年,平灭的是西番新罗国。
另一部杨家将小说《北宋志传》,对有关十二寡妇的表述则完全不同。《北宋志传》
第48回“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交代了十二寡妇名单。这部书中的十二寡妇征西,故事发生在宋真宗时代,较之《杨家府演义》给出的故事发生时间要早五十多年。
按照《北宋志传》
第32回,辽国摆下天门阵的时间应该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之后。那一年,蓬莱山上的两位神仙钟汉离和吕洞宾在三岛洞炼丹下棋,闲谈间师傅钟汉离谈到下界南朝龙祖与北朝龙母正有一争,两年之后龙祖将胜。吕洞宾不服,暗派椿木精下凡前去相助龙母,摆下“南天七十二阵”,指望能够打破钟汉离参透的宿命。后来在钟汉离的帮助下,杨家将齐心协力大破天门阵,天下从此太平,但是没过多久,杨六郎病死三关。
西夏达达国王李穆得知宋朝攻破幽州,北番又归中原,很是眼红,遂起了攻取中原之心。李穆手下有一位大将殷奇,使二柄大杆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又能呼风唤雨,号称“殷太岁”。殷奇兵锋所到之处,宋军望风而逃,边防告急文书不断送往枢密院,宋真宗下令杨宗保领军御敌。
杨宗保在雄州金山一带中了敌人的埋伏,深陷重围,不得已派人回朝搬取救兵。宋真宗得知此事大惊失色,朝中已无将可派,只好发下榜文,召募将帅。佘太君得知杨宗保被困顿足痛哭,穆桂英、广开始驻守西部边防。后来宋夏两国达成和议,双方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到宋神宗继位时,西夏又一次挑起边衅,杨文广一度重回边防,并于1068年在筚篥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杨文广在宋仁宗和宋神宗时两度镇守西部边防,杨门女将若出兵救援最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段。
但为什么《北宋志传》要把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提前到宋真宗时代?
这很可能是考虑到了女将们的年龄问题。《北宋志传》中讲,979年杨继业归宋时,广的姐姐杨宣娘,佘太君与穆桂英都已去世。从事件的逻辑关系上看较为合理,但十二寡妇交代得较为含糊,只有姓氏,不知究竟是谁的夫人、为谁守寡,杨府主事的夫人里也没有出现杨文广娶过的任何一位本领高强的妻子,给人的感觉非常突兀。
《北宋志传》里十二寡妇的故事发生在宋真宗时代,征讨的是西夏达达国,对十二寡妇交代得比较清楚,有名有姓有来历,似乎《北宋志传》中的“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是更早的祖本,但堂前十二寡妇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语焉不详,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时代背景也自相矛盾。
两部小说都力推十二寡妇,但陈述时又各不相同,这至少可以说明“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早已被大众所称道,只是改编者把十二寡妇弄得面目全非,很让人费解。
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地方剧中多叫《百岁挂帅》。解放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创造,着重突出了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形象。1960年初,中国京剧团以扬剧为基础,改编出《杨门女将》,以反西夏侵略为大背景,塑造了爱家爱国的女英雄群像,在与西夏战与和的摇摆中,佘太君挺身而出,打消了仁宗的犹豫。杨门女将征西,佘太君挂帅,穆桂英先行,与西夏殊死一搏,赢得了最后胜利。
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十二寡妇出征》,由郝艳霞、王润生编写。佘太君率领杨门女将出征,十二寡妇分别是佘太君与8个儿媳,再加上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和杨宗勉之妻焦月娘。8个儿媳是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平、三郎之妻朱玉梅、四郎之妻林素梅、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王兰英、七郎之妻杜金娥、辞诗文,志向高远,一生未嫁,“以艺学扬名显亲”。唐德宗贞元中期,宋若莘被召入宫中,封为“学士”,贞元七年(791年),皇帝下诏让宋若莘总领秘阁图籍。在此期间,宋若莘“恐女教未修”,编撰《女论语》10篇。后来她的妹妹宋若昭对《女论语》进行了加注解释。
《女论语》仿《论语》而作,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成,论述了古代女子所应遵守的规范,明清时被编入《女四书》,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管家、待客、和柔以及守节共十二章(见附录)。
《女论语》详细规定了古代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事应遵循的各种礼节,声称“若依其信,是为贤妇。罔俾前人,独美千古”,如果不能做到就是“懒妇”、“恶妇”、“愚妇”、“蠢妇”、“泼妇”。在封建时代,《女论语》的要求就是淑女贤妇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今天看来,其中所言未必全无可取之处,比如第九“营家”提倡“一生之计,惟在于勤。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寅”,但就整体而言,《女论语》更多的还是被视为束缚女子的枷锁和桎梏。其中立身部分是这样规定的:“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行。”
女人的地位卑微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除了《女论语》之外,“三从四德”自明代以后对女人的影响也格外深远。“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男权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提出的规范性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时的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对男性绝对服从。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九嫔”是其中的较高职位,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礼数。“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的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用,成为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等诸方面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到了明清,“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礼教得到大力鼓吹,“三从四德”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妇女禁锢最厉害的年代。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礼教“吃人”就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讲究贞节的最直接后果之一是明清时期的寡妇增多,甚至有不少惨酷而愚蠢的殉夫事件发生。
清代的闽南曾经有过一种陋习,男人死了,亡妻要梳妆打扮坐在花轿上任人抬着游街,吹吹打打三天三夜后,众人来观看她上吊殉夫,当寡妇由家人扶上高台自尽时,台下人头攒动,拍手称赞。
做寡妇在当时是很光荣的事情,从明代开始,政府开始运用舆论导向乃至物质刺激来确立贞节观,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十二寡妇”的故事出自明代而不是宋元,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政府的寡妇政策。
宋代并不主张女人守寡,人们大多支持寡妇择机再嫁。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就曾改嫁,范仲淹的儿子去世后,他不忍儿媳守寡,将她改嫁给了自己的门生。一代名相王安石,因为儿子精神失常,便为儿媳选了个好人家嫁了出去。即便是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程颐,他的外甥女和侄媳妇也都曾再嫁。
第 28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