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穿越古代做夫子

——(64)

    第三场结束时,第一场的试卷才得以全部誊录好。
    这誊录也没那么简单。首先,学子们的试卷交上来,要先由最低级的官员,将要上登蓝榜的试卷挑出来另外放置。
    然后筛选通过的,还要进行糊名,这也是一项大工程。糊好名字后,再开始誊录。这次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有五六千人,进行誊录的官员才只有二十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誊录二百多份,而一份上面,有七篇文章。
    誊录也不仅仅只是照抄,还要负责把错别字找出来,写在卷首,减轻上官的工作量。所以一场乡试下来,除了应考的考生外,这些底层文官,也是要累脱一层皮的。
    誊录好了之后,还要有专人校对,确定原卷和朱卷上面的文章是一模一样的。校对好了,还要编号,以免到时候排出名次,却找不到中举者是哪些人。
    他们还没歇到一天,第二场的试卷又被装在箱子里抬进来了。
    与他们相比,阅卷官们就要简单的多,只要负责看文章,若是文章好的,就在上面画一个圈,写一个荐字。
    写了荐字的文章,就能递交上去,交给副主考官审阅。若是副主考也觉得不错,就在上面再画一个圈,写个取字。
    写了取字的卷子,才会被送到主考官的手上,这时候的卷子,已经是十不存一了。所以主考官是最为轻松的,只需要看两三百份即可。他觉得好的文章,又要在上面再写一个中字,有这个字的学子,才能够稳如老狗,正式登上统治阶级的台阶,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第一场的试卷分为两部分,四书题的那部分,被送到四书房,五经题的则送去五经房。
    这些同考官们齐聚一堂,专心致志的批阅试卷,改到行文乱七八糟的,便直接往地下一扔,这些为落卷。改到好的,再在上面写一个荐字。
    有位杨姓考官连续改到几个差的,整个人都暴躁了。他灌了一口茶水下去,方才将自己想要撕卷子的情绪压抑下去。
    他随手又拿起一篇,初时看了,还不以为然,然后越看越入神,看到最后,竟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好,好,写得好!
    杨大人,你这是做甚呀!
    其他同僚们纷纷抱怨出声,他这一嗓子,害得他们又要重新看了。
    各位对不住,实在情难自制。杨大人赔笑,然后继续往下看。
    看到第二篇的时候,他眉头微皱,也不是说这一篇不好,只是比起上一篇来,到底有些落于俗套了。
    他摇了摇头,又去看第三篇。
    哈哈哈,果然才思敏捷!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杨大人,你再这样一惊一乍的,老夫就要上报主考官,让你一个人待在一处了。一个老头怒视着杨大人,他年纪大了,最不经吓,这一会一拍桌的,谁能受得了?!
    第100章 真是不要脸
    李大人, 实在对不住, 情难自制, 情难自制。杨大人继续赔笑。
    其他人奇怪地看着他,到底是怎么样的文章, 才会这么让人情难自制呢?
    有人放下手里的卷子走了过去, 将杨大人大加称赞的那篇拿在手上。他看了许久之后, 喟然长叹:锦绣文章啊, 颇有唐宋之风,韵味隽永, 豪放洒脱,无一字不精。
    大家听见这样至高的评价, 不由也起了好奇心。纷纷放下手中的文章来看这一篇。
    诸位说, 我是荐还是不荐?杨大人有些苦恼。主要是这篇文章和先前那些完全不一样, 荐了的话,恐主考官不喜。
    当然是荐了, 若你不荐的话, 日后复卷复到这一篇,岂不是误了你的名声?何况, 这上面还有人呢。黄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杨大人头上渗出了一些汗水。确实啊, 只顾着想主考官了, 却忽略了其他部分。
    要知道乡试放榜之日,落榜学子是有机会质问主考官的,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 落榜之后自然不会不闻不问。
    是极是极。他连连点头,然后拿着卷子又看了一遍。看罢,他又用朱笔在卷首画了一个圈,在上面写了一个荐字。
    写完之后本应放手,可是他思来想去之后,又在上面加了一个圈。这就相当于重磅推荐了,一般来说,副主考是会先看这样的卷子的,中的几率也更大些。
    改好之后,他将文章放置在另一侧,和其他人强力推荐的文章放在一处,等着先呈上去。
    另一间房里,坐了五个副主考。相较于其他的官员,他们显得悠哉的多,此刻正聚在一起品茗论道。
    他们是从周边省份抽调过来的,其中有一省,历来以学风浓郁出名。在他们那里,随处可见手不释卷的读书人。甚至岸边垂钓老人,山间砍柴农夫,在闲暇之时,也会摸出一本书看看。
    先不说他们能不能看懂,单就学风而言,他们那里确实是略胜一筹的。而且读书人一多,质量当然也就有所提升了。根据调查结果来看,他们省的学子在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上,排在前十的几率基本是百分之百的。
    也就是说,每三年一科的二甲进士之中,至少有一个是鲁东省学子,甚至有时不止一个。他们这个省,中状元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身为鲁东省的学官,顾大人一向都是很骄傲的。这些日子,也没少在这些同僚中间,批评西江府的进学风气不够好。
    其他同僚虽不是西江省的,但也有点不快,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域,也无形中被贬低了一波。
    各位大人,第一批考卷到了,烦请大人们在上面登个名。
    正说着话,帘外便传来了声音。这些衙差抬着一箱试卷站在门外,等着他们接收。
    两个副主考签了名,然后合力将文章抬了进去。
    这文章分上下两层,中间以白纸分隔,上层为他们阅卷之中最好的,下层为一般的。
    他们先将上层文章取出,分发了一下,就开始阅卷。
    鲁东省的那位顾大人一边批阅一边摇头:就这样的文章,竟也值得圈两次?若放在我鲁东省,只怕第一场就被判为落卷了。
    不过一会儿,他地下就落了好几张试卷。
    顾兄,还请手下留情,毕竟我们也是需按名额递卷的,落得太多,到了后头遇见更不好,岂不是还要将其找回来?沈大人忍不住说道。
    顾大人一僵,显然刚刚想到这一出。他嘴硬道:虽是如此,我也不能叫这等文章被取中。然而他的动作却放缓了很多,试卷不再像刚刚一样,雪花片似的飞下来。
    其他大人但笑不语,只可惜了前面几张落卷。
    有一位韩大人,他翻开手底下的一份试卷,刚看两眼,眉头就皱了起来:怎么荐了一份这样的卷子上来?
    什么样的?坐在他身旁的沈大人问。
    辞藻华丽,狂狷肆意的。恐怕不合张公之意呀。
    给我看看。沈大人接过试卷,先看前面,表情微微一怔,然后又看向后面。看完了三篇文章之后,他竟然有些佩服这个学子了。
    科举之中,无论哪场,揣摩主考官的喜好,都是大家必做的事情。他自己身为一府提学,那点喜好也被人揣摩透了,写上来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他喜欢的文风。
    而做为本届乡试主考官的张松年,没道理让人揣摩不透。他先前所改的文章,基本上偏偏都是仿古之骈文,他虽有不适,但考虑到主考官的喜好,还是取了几篇好的上去。
    乍一看这份试卷,三篇文章,竟无一篇是骈文,反而是近古之散文。这散文深得宋人之精髓,形散而神不散,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其中所用典故也十分精简,三言两语便将其中内涵道出。
    韩兄,你看完这篇了吗?
    韩大人摇了摇头,然后沈大人在上面画圈,写了个取字后,将文章递给他,让他看完。
    韩大人看完之后,面色复杂:若这样的文章不取,先前取中的那些都应焚烧殆尽了。罢了,就是拼着张公不喜,我也是要取这一篇的。说罢,就在上面画了一个圈,写了个大大的取字。
    坐在他对面的顾大人笑了一声:到底是怎么样的文章,竟让沈兄韩兄如此犹豫不决?不妨让我也看看。
    他漫不经心地接过试卷,看了一会后却瞪大了眼,第一反应却是去扒名字。可惜上面只有编号,没有名字。
    顾兄,这张试卷如何?
    虽然文笔稚嫩,但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我觉得此人,必是在我鲁东求学之后,返原地乡试的。其文风和我鲁东学子,甚为相似。
    其他大人心里有些鄙视,娘的,之前就一个劲的贬低,现在遇到个好的,就说在鲁东求过学,脸呢?还要不要了?
    顾大人在上面也写了一个取字后,将其递给了其他两位大人,他们看完之后,也都在上面写了取字。
    呈上去给主考官的试卷,是要经过五位副主考同审的,一般来说,一份试卷,只要有三个取字,那么基本上就稳中了。若只一个取字,虽会呈上去,但中的几率不是特别大。
    这一份试卷竟能有五个取字,若不是他的文风实在不合张大人之意,他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位就是解元郎了。
    如今,虽可能不是解元郎,但也不至于因为主考官不喜而落榜。
    张大人,首场试卷到了。
    搬进来吧。
    是。
    张松年独坐一处,正在批改公文。他虽然被任命为本届主考,但是翰林院的公务,也是不能放下的。
    他将公文推至一边,然后喝了一盏茶,又闭目养神了片刻,方才掏出第一份文章。
    咦,竟是二重举荐,五人同取的?张松年只看卷首便无语了,这是有多怕他不取这份试卷啊
    第101章 一起题诗吧
    待看完考卷, 张松年有些哭笑不得, 这才明白为什么多年不见的二重举荐和五人同取今天又发生了。
    原来是他与这书生的文风不合。
    说来也是奇怪, 自从陆为学那厮告老还乡之后,他也没有什么评判近古文风的想法了。
    当初他和陆为学同场而试, 因为先帝更喜他的文章, 便取了他为状元, 陆为学为榜眼。
    那个老顽固从那时起便不服气, 每每遇到,两人都要辩论一番, 时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期间两人各有胜负, 每次他斗嘴输了, 便要回去翻遍古籍文章, 找出取胜之机,那人也是如此。
    在他人看起来, 他们应该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可实际上, 陆为学告老还乡之际,他还亲自送出城外十里地。
    他走了之后, 张松年觉得自己于文章上懈怠了很多。几个月前,他心血来潮, 写下了一篇《吏民赋》, 写完后,他突然觉得,似乎近古的散文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
    考完试后, 楚辞整整安睡了一天一夜才起来。
    九天九夜的乡试,让他起码轻了三到五斤左右。可以说是减肥利器了。
    楚公子,您醒了?老爷有请。许木见楚辞出来,立刻上前说道。
    先生回来了?楚辞大喜,他收拾了一下自己,然后就去到书房。
    许征的官服还未脱下,他们巡检的官员,一直要检查完所有的号房,直到考场封闭才能出来。
    过来了?先陪我吃顿早饭。许征面前的桌子上摆着几叠小菜,还有一笼包子并两碗白粥。这样的菜对于一个五品官员来说,显得十分朴素。
    是。长者赐,不可辞,他恰好也饿了。
    用完了早饭,许征回房换了常服,随后二人来到书房。
    把你乡试所写的文章一一默出来给我看看。许征把一沓白纸推到楚辞面前。
    是。
    楚辞提起笔,略微回忆了一下,然后就一篇一篇开始默写。其中偶有停顿,但还是在一个时辰内全部默完了。
    他最后一个字落下时,许征马上拿起最后一篇,看了起来。
    这春秋题做的都不错,若无意外,春秋房的经魁应该就是你了。许征说完,觉得自己话说得太满了,又补充了一句:若是有人胜过你,也无需失望,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日后再刻苦些便是。
    谨遵先生教诲。楚辞微笑着说道,忙了那么多天的先生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考察他的学问,怎么能叫他不开心呢?
    但是,你这几篇文章是怎么回事?怎么全都是仿近古之文风?
    先生,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写自己擅长的文章好一些,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才能打动别人。
    不揣摩主考官的心思,不怕落榜吗?
    有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即使落榜也在所不惜。楚辞认真道。
    许征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本也是给你随便看看的,你能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这点非常不错。若你考试时改了文风,我虽不会多说什么,但心里难免会有些失望。我当年初次乡试,就是因为不肯改了文风,以至于触怒主考官,所以才未中。但我却也不后悔,若我当时中了,没有历经磨练,初出茅庐便学会曲意奉承,现在与那些庸碌之辈,估计也没什么两样了。
    先生说的极是,学生自愧不如。楚辞感叹,他和先生们之间崇高的思想境界,还是有些距离的。
    秦先生因不肯与贪官同流合污而毅然辞官,许先生坚持不以文媚上而导致落榜。他还需要再接再厉啊。
    楚兄,如今乡试已过,我们可以纵情赏玩西江省美景了。今日我包了一条画舫,不知楚兄可愿随我们一同前去映月湖上游玩?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楚辞经历了几个月的重压,如今好不容易可以放松一下,正好张文海和其他人一同邀约,他自然是不会拒绝的了。
    这映月湖是一个好去处,时常有文人墨客在这画舫上吟诗作对,从中也传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最妙的是,这西江省的清倌们,也时常会乘画舫出游,若是遇上写得好的文章,她们便会谱个曲儿,四处传唱。这也是扬名的一种方式。
    碧波荡漾,人影绰绰,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呀。
    这湖极大,一眼望不到边。湖水清澈,湖水下面的水草随着暗流涌动扭摆着身子,间或游过几条小鱼儿,留下一圈圈俏皮的波纹。
    恋耽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