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5页
太后东逃,任瑶光不愿追随往金陵,也是因为明知就算南下,她也再无望入宫,还不如留在洛阳,恃机而动。
苍天不负有心人,到底是让任瑶光盼到长安沦陷,突厥汗王占据国都!
任瑶光以前是见过长平公主谢氏的,一个再嫁妇,无论才貌比她都远远不及,却能得汗王宠爱执掌后宫,自己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野心又再蠢蠢欲动,任瑶光终于受不了诱惑,决定响应汗王号召,游说夫君投效,她原本已经盘算好,怎么对大舅晓以厉害,争取大舅为汗王所用,率云州部投诚,助汗王成就霸业,建立新朝。
立下这么大的功勋,岂不比谢莹这个有名无实的长平公主更加耀眼,再凭才貌,又怎么不能引起奇桑垂爱呢?
奈何功勋未建,就传来晋王起事的噩耗,最大凭仗也就是雷霆这个舅父,竟然生死未卜自身难保。
这又怎么让任瑶光不生烦郁,因为这样一来,她甚至没有借口入宫,更别说吸引汗王关注了。
不甘半途而废,任氏又想游说夫君出马,为汗王拉拢显望子弟。
雷仰棣虽说出身将门,但因母族乃书香门第,故而自幼也习知经史,虽远远称不上学富五车,更不擅诗赋,并未打算科举入仕的正途,到底还是走了门荫,但因为尚有几分儒雅,又懂得长袖善舞,故而并不被世族子弟所恶,与不少门第都有交往,尤其是京兆袁的子弟袁葆,与雷仰棣友如莫逆,要是能够说服京兆袁率先称臣汗国,到底也算一件功勋。
于是任瑶光便殷勤张罗,宴请夫君的几个好友来家饮乐。
不曾想她才帮着起了个头,就引来袁葆破口大骂,不留情面指责她是荡妇奸小,往她裙子上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
任瑶光气得半死,今日听说夫君竟再会袁葆,而且还要在那粗鄙人家中留宿,又怎不让她恼火。
只这时天色已晚,宫门城门皆闭,市坊已然宵禁,任氏也无法再遣人去请丈夫回家了。
她与刘氏,论来都是不甘现状水性杨花的女子,不过二者之间又有不同,任氏并非全然对丈夫无情,她只是不甘庸庸碌碌,她对丈夫并不厌恶,甚至如果前途没有曙光,注定不能出人投地,她不是不能与丈夫琴瑟和谐,相敬如宾,所以她不会像刘氏般对丈夫动辄打骂,也从不曾在仆妇面前诋毁夫君,她为自己留足了后路,至少她自己如此认为。
但任瑶光万万没想到的是,雷仰棣并非对她言听计从。
此刻,男人身在京兆袁宅邸,眼看着夜色四合,而好友仍然不愿坦诚布公,他煎心似焚,再也无法坐在这处阁台品茗,他倾着身,紧盯着袁葆的眼睛:长茂莫不是还信不过我?你当知我,绝非甘愿向蛮狄屈膝者,也历来不屑世父仗势敛财只图权贵之谬,我之所回来长安,不是为了向突厥称臣,而是深悔当初不曾留下与君等知交同生共死!
袁葆本是个急性子,但今日却相当沉得住气,他翻起眼睑来把急躁的好友盯着看足有十息,方才摇了摇头:文知品行如何,某历来深知,怎敢怀疑?不过文知惧内,而令内恕我直言,对于令内品行,实在鄙恶至极。
雷仰棣如挨了一具重拳,颓然松弛了身体,半响才道:我不是惧内,是不忍阿瑶心气甚高,她又是个女子,难免爱慕虚荣,但本性并非邪恶
为虚荣二字,无视八万国人死于非命,如此还不算邪恶,天下哪有蛇蝎心肠?袁葆冷笑。
雷仰棣失语,自知无法辩驳,又是良久才道:至少阿瑶并不曾加害无辜,我是她夫君,她有什么过错,都该由我担当,所以我才请求长茂,如果长茂真欲筹备起事,应助晋王殿下收复长安,请予我时机,尽绵薄之力。
他没有说谎。
他的伯父,乃至族人姻亲,虽然皆为韦后党,可因为一直与袁葆等世族子弟交好,雷仰棣对于家族的政治站队其实一直便存在分歧,他与袁葆等人一样,共治议和时便对韦后政权满腔悲愤,那时他们还不知晋王另有图谋,贺周社稷尚有期望,他悲愤生不逢时,身为八尺男儿却无法挽回国家正在走向灭亡,雷仰棣与妻子一样是不想随太后东逃的,他甚至不愿撤逃洛阳,他希望留下来,与袁葆等等一样,加入守卫国都的战斗,但他的家族不允许。
因为一时的犹豫,因为内心并不坚定,他还是妥协于家族与妻子,他离开了长安。
得知城破的消息,雷仰棣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懊悔与煎熬,所以当任氏游说他再返长安时,他一口应允,他不是为了向突厥投诚,当然他也没想过凭一己之力拯救长安,但他以为能够与昔日好友共进退,至少不会再愧疚难安里渡过余生。
他根本没想到任氏会向奇桑承诺,说服伯父雷霆投效,他再度忧虑不安,庆幸的是很快得到了晋王起事的消息,雷仰棣如释重负,又兴奋异常。
直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华夏仍有希望,不至于亡国被俘,不至于被蛮狄践踏脚下。
他同样意识到,袁葆必定也会有所动作,因为晋王的崛起,使得长安再也不是孤立无援,一向把匡扶社稷当作毕生志向的袁长茂,必定不会只是消极等待救援而已,因为就连他,也是热血沸腾,迫切希望着能够为长安,为驱逐蛮夷做出贡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大周将门之后,华夏臣子,他不能认同被蛮狄所俘,奉异族为君。
--
苍天不负有心人,到底是让任瑶光盼到长安沦陷,突厥汗王占据国都!
任瑶光以前是见过长平公主谢氏的,一个再嫁妇,无论才貌比她都远远不及,却能得汗王宠爱执掌后宫,自己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野心又再蠢蠢欲动,任瑶光终于受不了诱惑,决定响应汗王号召,游说夫君投效,她原本已经盘算好,怎么对大舅晓以厉害,争取大舅为汗王所用,率云州部投诚,助汗王成就霸业,建立新朝。
立下这么大的功勋,岂不比谢莹这个有名无实的长平公主更加耀眼,再凭才貌,又怎么不能引起奇桑垂爱呢?
奈何功勋未建,就传来晋王起事的噩耗,最大凭仗也就是雷霆这个舅父,竟然生死未卜自身难保。
这又怎么让任瑶光不生烦郁,因为这样一来,她甚至没有借口入宫,更别说吸引汗王关注了。
不甘半途而废,任氏又想游说夫君出马,为汗王拉拢显望子弟。
雷仰棣虽说出身将门,但因母族乃书香门第,故而自幼也习知经史,虽远远称不上学富五车,更不擅诗赋,并未打算科举入仕的正途,到底还是走了门荫,但因为尚有几分儒雅,又懂得长袖善舞,故而并不被世族子弟所恶,与不少门第都有交往,尤其是京兆袁的子弟袁葆,与雷仰棣友如莫逆,要是能够说服京兆袁率先称臣汗国,到底也算一件功勋。
于是任瑶光便殷勤张罗,宴请夫君的几个好友来家饮乐。
不曾想她才帮着起了个头,就引来袁葆破口大骂,不留情面指责她是荡妇奸小,往她裙子上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
任瑶光气得半死,今日听说夫君竟再会袁葆,而且还要在那粗鄙人家中留宿,又怎不让她恼火。
只这时天色已晚,宫门城门皆闭,市坊已然宵禁,任氏也无法再遣人去请丈夫回家了。
她与刘氏,论来都是不甘现状水性杨花的女子,不过二者之间又有不同,任氏并非全然对丈夫无情,她只是不甘庸庸碌碌,她对丈夫并不厌恶,甚至如果前途没有曙光,注定不能出人投地,她不是不能与丈夫琴瑟和谐,相敬如宾,所以她不会像刘氏般对丈夫动辄打骂,也从不曾在仆妇面前诋毁夫君,她为自己留足了后路,至少她自己如此认为。
但任瑶光万万没想到的是,雷仰棣并非对她言听计从。
此刻,男人身在京兆袁宅邸,眼看着夜色四合,而好友仍然不愿坦诚布公,他煎心似焚,再也无法坐在这处阁台品茗,他倾着身,紧盯着袁葆的眼睛:长茂莫不是还信不过我?你当知我,绝非甘愿向蛮狄屈膝者,也历来不屑世父仗势敛财只图权贵之谬,我之所回来长安,不是为了向突厥称臣,而是深悔当初不曾留下与君等知交同生共死!
袁葆本是个急性子,但今日却相当沉得住气,他翻起眼睑来把急躁的好友盯着看足有十息,方才摇了摇头:文知品行如何,某历来深知,怎敢怀疑?不过文知惧内,而令内恕我直言,对于令内品行,实在鄙恶至极。
雷仰棣如挨了一具重拳,颓然松弛了身体,半响才道:我不是惧内,是不忍阿瑶心气甚高,她又是个女子,难免爱慕虚荣,但本性并非邪恶
为虚荣二字,无视八万国人死于非命,如此还不算邪恶,天下哪有蛇蝎心肠?袁葆冷笑。
雷仰棣失语,自知无法辩驳,又是良久才道:至少阿瑶并不曾加害无辜,我是她夫君,她有什么过错,都该由我担当,所以我才请求长茂,如果长茂真欲筹备起事,应助晋王殿下收复长安,请予我时机,尽绵薄之力。
他没有说谎。
他的伯父,乃至族人姻亲,虽然皆为韦后党,可因为一直与袁葆等世族子弟交好,雷仰棣对于家族的政治站队其实一直便存在分歧,他与袁葆等人一样,共治议和时便对韦后政权满腔悲愤,那时他们还不知晋王另有图谋,贺周社稷尚有期望,他悲愤生不逢时,身为八尺男儿却无法挽回国家正在走向灭亡,雷仰棣与妻子一样是不想随太后东逃的,他甚至不愿撤逃洛阳,他希望留下来,与袁葆等等一样,加入守卫国都的战斗,但他的家族不允许。
因为一时的犹豫,因为内心并不坚定,他还是妥协于家族与妻子,他离开了长安。
得知城破的消息,雷仰棣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懊悔与煎熬,所以当任氏游说他再返长安时,他一口应允,他不是为了向突厥投诚,当然他也没想过凭一己之力拯救长安,但他以为能够与昔日好友共进退,至少不会再愧疚难安里渡过余生。
他根本没想到任氏会向奇桑承诺,说服伯父雷霆投效,他再度忧虑不安,庆幸的是很快得到了晋王起事的消息,雷仰棣如释重负,又兴奋异常。
直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华夏仍有希望,不至于亡国被俘,不至于被蛮狄践踏脚下。
他同样意识到,袁葆必定也会有所动作,因为晋王的崛起,使得长安再也不是孤立无援,一向把匡扶社稷当作毕生志向的袁长茂,必定不会只是消极等待救援而已,因为就连他,也是热血沸腾,迫切希望着能够为长安,为驱逐蛮夷做出贡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大周将门之后,华夏臣子,他不能认同被蛮狄所俘,奉异族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