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4页
但显然,就算日本如今得以休养生息,直接兵犯中原那是万万没有可能,因为海上风险莫测,无法避免军舰沉没,岂非出师未捷身先死?要想兵犯中原,就必须夺回近海行驶之权,那么避不可免要与新罗开战,而只有突厥大周一团混战,强国无法支援新罗,日本人才有望获得第一步胜利。
粟田马养做为日本贵族,完全不顾个人生死,就算奸计已被贺湛拆穿,阿史那奇桑对他心怀戒备,但他仍然没有打消计划。
他甚至还有一个暗中配合者,就是谢莹。
奇桑忙于军备政务,难免不能专注于盯防之事,而突厥部将骁勇有余,论智计谨慎却多有欠缺,于是盯防奸邪的任务便落在了谢莹身上,谢莹也不算失职,很快察觉粟田马养在与吐蕃部将接触,挑生是非。
但她没有理会。
因为她已经对央金公主忍无可忍,她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借刀杀人。
吐蕃王室推崇佛教,臣民不少虔诚的佛徒,但这并不代表吐蕃军勇就有好生之德,事实上吐蕃与突厥结盟,盟约便有一条,当夺大周城池,金银珠宝均分,奴役与女人也均分,然而当攻入长安,眼看这座繁华的城池,宫廷贵族宅邸高耸,多少奇珍异宝,突厥汗王却不让抢掠贵族,甚至连平民都禁止俘杀,这让吐蕃军勇大失所望,要知一路攻城夺地,吐蕃诸部将勇为先锋,伤亡远比突厥更加惨重,如今大功告成,却未得应有利益,这些部勇可不能领会阿史那奇桑的雄图壮志,原本就愤愤不平,哪里还经得住有人挑拨?
又因长安城解除禁严,突厥汗王宣告一切如常、秋毫无犯,终止了屠杀外郭/平民的暴行,民众们虽然半信半疑,不过他们当然不可能闭门不出,他们不像大族富户那样积攒了足够的口粮,他们需要谋生,而战乱已经破坏了往日的井井有条,这也让基本的生存问题变得更加艰辛,更多的人已经失业,而阿史那奇桑就算宽仁大度,也不可能将抢得的粮仓面对平民开放,只不过允许显望高门,将各自私库里的口粮施舍出来,交坊官向平民发放救济。
不过平民不知道救济的来源,他们以为是突厥汗王的善举,如释重负的同时,自然就放松了警惕,开始相信杀戮与动乱逐渐过去,长安会逐渐恢复往日的秩序。
不能要求这些朴素单纯的百姓产生华夏子民向蛮狄屈膝的耻辱感,他们原本就是生活在被治的底层,儒家的仁爱恤民等政治思想,仅仅在于让民众感受到安定丰足的日常生活,帝国统治之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不能逾越,民众们绝大多数都必需卑躬屈膝,他们不可能在君帝以及贵族面前耀武扬威,所以他们心目中的尊严,仅与自身的存亡密切相关,至于向谁屈膝,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正当大众普遍认为生活会回到从前的轨道时,一些人家,却又遭遇飞来横祸。
那些蛮狄兵勇,虽然不再对青壮男丁亮出屠刀,贪婪凶狠的眼睛却开始紧盯坊道上的妙龄女子!
第1131章 名门
年轻的女子半靠着床栏,手指柔柔一触襁袍之中婴儿粉嫩的脸蛋,她微微笑着,这一刻她的内心是愉悦与轻松的,因为孩子的降生,让她感受到身为人母的骄傲与满足。
一个仆妪,脸上也笑着,嘴上却碎叨:这时势,小郎君洗三礼都没法好生筹办,连老奴,都替娘子与小郎君委屈。
女子叹道:知足吧,安儿刚好在城破之日出生,我两能得母子平安,便是神佛庇佑、祖宗福泽了。又问:十五姑身子可好些?
仆妪忙应道:娘子莫虑,已经无碍了,姑氏正是因为这些时日忧虑忙乱,引发旧疾,好在得济世药坊许郎中诊治,家里又存着那些药,不需要到外头采买,并没有耽搁病情。
女子感激道:十五姑原该往洛阳避难,都是因我临产,经不得奔波,十五姑不放心单留我在长安,才留下涉险,忧虑操劳,也都是被我连累。
原来女子是大族班氏的媳妇,韦太后东逃时,她正好大腹便便即将临盆,她原本身体就有些羸弱,哪里经得住在产前奔波,只好留下,她的婆母过世得早,女性亲长一辈,也就只有大归的姑母,正是任知故的前妻班氏。
班氏自从和离大归,很受兄长友睦、侄儿敬爱,见侄媳无法远避洛阳,义不容辞便留下长安照顾晚辈,长安城破之日,侄媳刚好产子,母子平安,班氏却因多日忧劳如释重负之余这么一放松,反而引发了旧疾,好在相熟的许郎中也没有逃难,请来极快稳定住病情,这时身体是真没什么大礙了,但仍需调养,许郎中每隔一日亦会前来诊脉,这日过了午时,仍不见他,班氏不安,担心外头混乱的时局,未知许郎中是否遭遇变故,遣了仆妇前往问候。
此时正听仆妇回禀:许郎中倒还平安,是出诊去了,娘子可还记得罗三娘?
可是纤巧绣坊罗三娘?班氏见仆妇颔首,才道:这女子不容易,被休弃大归,兄嫂起初不容她,倒亏得她刚强,帮扶着兄长经营起绣坊,重振家业,针凿绣工固然了得,性情也爽利,与各家女眷来往,不卑不亢又不失诙谐机辩,我常说她,倘若也生于名门,必定又是个才女。
--
粟田马养做为日本贵族,完全不顾个人生死,就算奸计已被贺湛拆穿,阿史那奇桑对他心怀戒备,但他仍然没有打消计划。
他甚至还有一个暗中配合者,就是谢莹。
奇桑忙于军备政务,难免不能专注于盯防之事,而突厥部将骁勇有余,论智计谨慎却多有欠缺,于是盯防奸邪的任务便落在了谢莹身上,谢莹也不算失职,很快察觉粟田马养在与吐蕃部将接触,挑生是非。
但她没有理会。
因为她已经对央金公主忍无可忍,她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借刀杀人。
吐蕃王室推崇佛教,臣民不少虔诚的佛徒,但这并不代表吐蕃军勇就有好生之德,事实上吐蕃与突厥结盟,盟约便有一条,当夺大周城池,金银珠宝均分,奴役与女人也均分,然而当攻入长安,眼看这座繁华的城池,宫廷贵族宅邸高耸,多少奇珍异宝,突厥汗王却不让抢掠贵族,甚至连平民都禁止俘杀,这让吐蕃军勇大失所望,要知一路攻城夺地,吐蕃诸部将勇为先锋,伤亡远比突厥更加惨重,如今大功告成,却未得应有利益,这些部勇可不能领会阿史那奇桑的雄图壮志,原本就愤愤不平,哪里还经得住有人挑拨?
又因长安城解除禁严,突厥汗王宣告一切如常、秋毫无犯,终止了屠杀外郭/平民的暴行,民众们虽然半信半疑,不过他们当然不可能闭门不出,他们不像大族富户那样积攒了足够的口粮,他们需要谋生,而战乱已经破坏了往日的井井有条,这也让基本的生存问题变得更加艰辛,更多的人已经失业,而阿史那奇桑就算宽仁大度,也不可能将抢得的粮仓面对平民开放,只不过允许显望高门,将各自私库里的口粮施舍出来,交坊官向平民发放救济。
不过平民不知道救济的来源,他们以为是突厥汗王的善举,如释重负的同时,自然就放松了警惕,开始相信杀戮与动乱逐渐过去,长安会逐渐恢复往日的秩序。
不能要求这些朴素单纯的百姓产生华夏子民向蛮狄屈膝的耻辱感,他们原本就是生活在被治的底层,儒家的仁爱恤民等政治思想,仅仅在于让民众感受到安定丰足的日常生活,帝国统治之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不能逾越,民众们绝大多数都必需卑躬屈膝,他们不可能在君帝以及贵族面前耀武扬威,所以他们心目中的尊严,仅与自身的存亡密切相关,至于向谁屈膝,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正当大众普遍认为生活会回到从前的轨道时,一些人家,却又遭遇飞来横祸。
那些蛮狄兵勇,虽然不再对青壮男丁亮出屠刀,贪婪凶狠的眼睛却开始紧盯坊道上的妙龄女子!
第1131章 名门
年轻的女子半靠着床栏,手指柔柔一触襁袍之中婴儿粉嫩的脸蛋,她微微笑着,这一刻她的内心是愉悦与轻松的,因为孩子的降生,让她感受到身为人母的骄傲与满足。
一个仆妪,脸上也笑着,嘴上却碎叨:这时势,小郎君洗三礼都没法好生筹办,连老奴,都替娘子与小郎君委屈。
女子叹道:知足吧,安儿刚好在城破之日出生,我两能得母子平安,便是神佛庇佑、祖宗福泽了。又问:十五姑身子可好些?
仆妪忙应道:娘子莫虑,已经无碍了,姑氏正是因为这些时日忧虑忙乱,引发旧疾,好在得济世药坊许郎中诊治,家里又存着那些药,不需要到外头采买,并没有耽搁病情。
女子感激道:十五姑原该往洛阳避难,都是因我临产,经不得奔波,十五姑不放心单留我在长安,才留下涉险,忧虑操劳,也都是被我连累。
原来女子是大族班氏的媳妇,韦太后东逃时,她正好大腹便便即将临盆,她原本身体就有些羸弱,哪里经得住在产前奔波,只好留下,她的婆母过世得早,女性亲长一辈,也就只有大归的姑母,正是任知故的前妻班氏。
班氏自从和离大归,很受兄长友睦、侄儿敬爱,见侄媳无法远避洛阳,义不容辞便留下长安照顾晚辈,长安城破之日,侄媳刚好产子,母子平安,班氏却因多日忧劳如释重负之余这么一放松,反而引发了旧疾,好在相熟的许郎中也没有逃难,请来极快稳定住病情,这时身体是真没什么大礙了,但仍需调养,许郎中每隔一日亦会前来诊脉,这日过了午时,仍不见他,班氏不安,担心外头混乱的时局,未知许郎中是否遭遇变故,遣了仆妇前往问候。
此时正听仆妇回禀:许郎中倒还平安,是出诊去了,娘子可还记得罗三娘?
可是纤巧绣坊罗三娘?班氏见仆妇颔首,才道:这女子不容易,被休弃大归,兄嫂起初不容她,倒亏得她刚强,帮扶着兄长经营起绣坊,重振家业,针凿绣工固然了得,性情也爽利,与各家女眷来往,不卑不亢又不失诙谐机辩,我常说她,倘若也生于名门,必定又是个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