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3页
据你所言,自洛阳往金陵,走水路更比陆路迅捷,何故韦太后弃此捷径,反而出武关绕远路?奇桑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韦太后有晕船之症,不得已方弃水路,彼时又闻汗王已经进逼京畿,走潼关至洛阳,大有风险与突厥军队正面相遇,方决定经武关撤逃。这话倒也是实情,宇文盛就算保秘,奇桑一问柴取,也便能够掌握。
潼关将领,可会听河南尹李辰翁号令?奇桑又问。
河南尹并无权限号令重隘守军。
那就算能够争取河南尹投效,又有何意义?要想拿下潼关,只能硬攻。
河南尹虽然不握军权,然潼关二十万守军,却需靠河南尹支持粮草。宇文盛一语道明厉害。
李辰翁真能争取,甘愿臣服突厥?
眼下只怕不能。宇文盛道:毕竟贺周社稷未亡,叛臣逆子会受臣民唾弃,李辰翁乃世望出身,当然不甘声名狼籍,背负投敌之罪,然而,其仕宦多年,当然能够看出,贺姓之治危在旦夕,这位河南尹,并非韦后党徒,必定不肯为韦后出生入死,只要汗王先以甘州、长安等百姓生计,晓以大义,促成李辰翁允准商船经漕渠驶入长安,即能缓解长安城军民饥饱之危,于今后宏图,大有益处。
自从共治议和之前,蛮狄之军进逼甘州,战乱其实就没有真正平息过,造成关中等地农桑失于耕种,收成锐减,更不说奇桑一路杀进长安,未曾约束部属,沿途杀烧劫掠,想要恢复农桑可不是短期内便能促成之事,但这时莫说长安城中尚有这多人口,更增加了百万军勇,长安哪里经得住坐吃山空,河南尹李辰翁当然不可能支援突厥人所需军粮,不过为了长安城以及京畿百姓,通融商船进出,还尚在他职权范围之内。
臣,可使洛阳,游说河南尹开通商运。宇文盛干脆请令。
奇桑并没有一口应允,他先诏贺湛,询问见解。
突厥骑兵虽勇,未知是否擅长水战?贺湛问。
奇桑无语,他连船都没有坐过,哪会擅长水战。
既不谙水战,夺取洛阳何用?贺湛笑道:在下也想请令游说河南尹,如此,便能与妻子儿女一家团聚了。
这就是暗示,一入洛阳,便有若飞鸟投林,既重得自由,当然去不复返。
但阿史那奇桑当然信不过贺湛的话。
柴取一语道破天机:汗王固然不擅长行船水战,无论北攻抑或南伐,军行陆上,夺取关运,大可利用漕运辎重、粮草,多少便捷?洛阳当然至关重要。
粟田马养也落井下石:贺澄台当然不希望汗王攻潼关,因为潼关一旦拿下,洛阳固然如手到擒来,突厥军队甚至能直逼晋朔!相比贺澄台,宇文盛虽一度为韦后党徒,却因贺珝事件,被太后迁怒贬黜,心中岂能没有抱怨?投效汗王,方有可能东山再起,比贺澄台这晋王党徒更加可信。
粟田马养当然知道贺珝事件与志能便不无干联,但事至如今,他竟仍然没有察明到底是谁在威胁志能便营救贺珝,再说正如贺湛断言,这个遣周使可不愿意突厥真能平定天下,他的盘算正是趁火打劫,所以为防节外生枝,压根便没有提志能便也许已经暴露的事。
谢莹也认为宇文盛更加可信:此人并非世望出身,而是寒门取科举入仕,靠攀附韦元平晋升,虽说曾与薛陆离有些来往,相比贺澄台,不大可能投效晋王,若是只图潜逃洛阳,便为彻底断绝仕进,既识时务,哪能不知追随汗王方乃大势所趋,再者,他若真一去不回,于汗王而言并无损失。
在谢莹看来,宇文盛既不能用来威胁晋王,更不能用来威胁韦太后,便是被他潜逃去洛阳,无非便是受了一回愚弄而已,但要是宇文盛真能游说李辰翁开通漕渠之禁放行商船,那可就大有益处了,利大于弊,便值得一试。
于是长安非但解禁,宇文盛甚至做为突厥使臣大剌剌乘船通水禁,不仅李辰翁,晋王妃当然也立即获知了长安城内的情形。
当见晋王妃与陆离,宇文盛双眼含泪长揖礼见,先是咬牙切齿告知柴取献城之事,众人听闻长安城百姓果然惨遭屠戮,皆沉默不语,李辰翁良久方才叹道:幸得贺澄台足智多谋,阻止更多无辜遇害。
这时他们当然没有想到,长安城的劫难并没有真正过去,意识到阿史那奇桑并不容易愚弄的粟田马养,仍然没有放弃挑生混乱,他希望的是长安城大受损创,不仅平民,连诸贵最好也惨死铡刀之下,这样一来中原臣民必须奋死抵御,阻碍阿史那奇桑征伐图霸的脚步,与大周韦后系、晋王系混战,这样才能为东瀛争取大败新罗的时机!
的确,经过百年以来的休养生息,东瀛人野心勃勃,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这片锦绣河山的觑觎,其狂妄自大甚至可以追溯到前朝,广末帝执政时期,东瀛遣使访华,就曾大放厥词,国书上称什么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后又联同百济共讨新罗,意图侵犯中华,直至白江村海战失利,日本遭受重创,这才不得不收起獠牙,向中原示好,然而因新罗拒绝其使船穿行海域,导致东瀛使船不得不冒险远洋,也不知多少使者遭遇海难葬身鱼腹,却也从来不曾挫阻这个国家复兴扩张的野心。
--
因为韦太后有晕船之症,不得已方弃水路,彼时又闻汗王已经进逼京畿,走潼关至洛阳,大有风险与突厥军队正面相遇,方决定经武关撤逃。这话倒也是实情,宇文盛就算保秘,奇桑一问柴取,也便能够掌握。
潼关将领,可会听河南尹李辰翁号令?奇桑又问。
河南尹并无权限号令重隘守军。
那就算能够争取河南尹投效,又有何意义?要想拿下潼关,只能硬攻。
河南尹虽然不握军权,然潼关二十万守军,却需靠河南尹支持粮草。宇文盛一语道明厉害。
李辰翁真能争取,甘愿臣服突厥?
眼下只怕不能。宇文盛道:毕竟贺周社稷未亡,叛臣逆子会受臣民唾弃,李辰翁乃世望出身,当然不甘声名狼籍,背负投敌之罪,然而,其仕宦多年,当然能够看出,贺姓之治危在旦夕,这位河南尹,并非韦后党徒,必定不肯为韦后出生入死,只要汗王先以甘州、长安等百姓生计,晓以大义,促成李辰翁允准商船经漕渠驶入长安,即能缓解长安城军民饥饱之危,于今后宏图,大有益处。
自从共治议和之前,蛮狄之军进逼甘州,战乱其实就没有真正平息过,造成关中等地农桑失于耕种,收成锐减,更不说奇桑一路杀进长安,未曾约束部属,沿途杀烧劫掠,想要恢复农桑可不是短期内便能促成之事,但这时莫说长安城中尚有这多人口,更增加了百万军勇,长安哪里经得住坐吃山空,河南尹李辰翁当然不可能支援突厥人所需军粮,不过为了长安城以及京畿百姓,通融商船进出,还尚在他职权范围之内。
臣,可使洛阳,游说河南尹开通商运。宇文盛干脆请令。
奇桑并没有一口应允,他先诏贺湛,询问见解。
突厥骑兵虽勇,未知是否擅长水战?贺湛问。
奇桑无语,他连船都没有坐过,哪会擅长水战。
既不谙水战,夺取洛阳何用?贺湛笑道:在下也想请令游说河南尹,如此,便能与妻子儿女一家团聚了。
这就是暗示,一入洛阳,便有若飞鸟投林,既重得自由,当然去不复返。
但阿史那奇桑当然信不过贺湛的话。
柴取一语道破天机:汗王固然不擅长行船水战,无论北攻抑或南伐,军行陆上,夺取关运,大可利用漕运辎重、粮草,多少便捷?洛阳当然至关重要。
粟田马养也落井下石:贺澄台当然不希望汗王攻潼关,因为潼关一旦拿下,洛阳固然如手到擒来,突厥军队甚至能直逼晋朔!相比贺澄台,宇文盛虽一度为韦后党徒,却因贺珝事件,被太后迁怒贬黜,心中岂能没有抱怨?投效汗王,方有可能东山再起,比贺澄台这晋王党徒更加可信。
粟田马养当然知道贺珝事件与志能便不无干联,但事至如今,他竟仍然没有察明到底是谁在威胁志能便营救贺珝,再说正如贺湛断言,这个遣周使可不愿意突厥真能平定天下,他的盘算正是趁火打劫,所以为防节外生枝,压根便没有提志能便也许已经暴露的事。
谢莹也认为宇文盛更加可信:此人并非世望出身,而是寒门取科举入仕,靠攀附韦元平晋升,虽说曾与薛陆离有些来往,相比贺澄台,不大可能投效晋王,若是只图潜逃洛阳,便为彻底断绝仕进,既识时务,哪能不知追随汗王方乃大势所趋,再者,他若真一去不回,于汗王而言并无损失。
在谢莹看来,宇文盛既不能用来威胁晋王,更不能用来威胁韦太后,便是被他潜逃去洛阳,无非便是受了一回愚弄而已,但要是宇文盛真能游说李辰翁开通漕渠之禁放行商船,那可就大有益处了,利大于弊,便值得一试。
于是长安非但解禁,宇文盛甚至做为突厥使臣大剌剌乘船通水禁,不仅李辰翁,晋王妃当然也立即获知了长安城内的情形。
当见晋王妃与陆离,宇文盛双眼含泪长揖礼见,先是咬牙切齿告知柴取献城之事,众人听闻长安城百姓果然惨遭屠戮,皆沉默不语,李辰翁良久方才叹道:幸得贺澄台足智多谋,阻止更多无辜遇害。
这时他们当然没有想到,长安城的劫难并没有真正过去,意识到阿史那奇桑并不容易愚弄的粟田马养,仍然没有放弃挑生混乱,他希望的是长安城大受损创,不仅平民,连诸贵最好也惨死铡刀之下,这样一来中原臣民必须奋死抵御,阻碍阿史那奇桑征伐图霸的脚步,与大周韦后系、晋王系混战,这样才能为东瀛争取大败新罗的时机!
的确,经过百年以来的休养生息,东瀛人野心勃勃,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这片锦绣河山的觑觎,其狂妄自大甚至可以追溯到前朝,广末帝执政时期,东瀛遣使访华,就曾大放厥词,国书上称什么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后又联同百济共讨新罗,意图侵犯中华,直至白江村海战失利,日本遭受重创,这才不得不收起獠牙,向中原示好,然而因新罗拒绝其使船穿行海域,导致东瀛使船不得不冒险远洋,也不知多少使者遭遇海难葬身鱼腹,却也从来不曾挫阻这个国家复兴扩张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