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1页
这话当然不是危言耸听。
徐进等人当日亲耳听闻晋王妃与王横始一席谈话,也知道朝廷必会借着这次云州王内乱,彻底收归兵权,他们虽然愤恨晋王妃有负自家主将义气相待,甘为韦太后帮凶,却亦明白晋王妃的确是冒着巨大风险,才隐瞒朝廷庇护主将不死,但这事万一泄露,乃至于影响太后大计,晋王妃的确只有一条死路,晋王妃若死,主将还哪有生机?
他们甚至想到,就算主将平安回归云州,苇泽关危急已解,云州二十万军队又怎能抵抗武威侯部奉令追剿据一方称霸?更不说主将身负重伤,新近继权,麾下如董氏等部将并非忠义不二,尚有十万募军并不心甘情愿追随云州王对抗朝廷?若换王知礼,必定会撤出云州投效突厥,可徐进深知王横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屈服于异族!
云州王虽有称霸之图,然而此时的确不是时机举事,但朝廷对他们的容忍又已到了极限,徐进首先考虑的不是霸业,而是怎么才能让王横始先逃避这场祸乱,毕竟人只有活着,才能争取将来。
所以他们并没向鲁护坦诚相告,因为他们要比晋王妃更加明白,鲁护侧重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不会亲手把主将推入这场九死一生的浩劫里。
又说鲁护,再一次确定王横始的死讯,纵然心如死灰,不过晋王妃却没有体恤他此时沮丧的心情,毫不客气再插一刀:鲁将军,朝廷紧跟着便会任命将官,接掌云州兵权,将军等多数云州王旧部,只怕不能继续留任了,将军可有主意?
这一刀俨然刺得鲁护肝胆欲碎,冷笑道:朝廷欲复云州,王妃应当早便知情,却坐视冷眼,如今还为逼迫之事,足证某从前猜疑不差,王妃可知某亦曾劝阻大郎提防于你,不逐安东军于幽燕之外,方能牵制朝廷收归兵权之图,然大郎到底不曾因为私欲功利,坐视王妃之困。
若论私交,我的确有愧王郎将,但涉及权谋,王郎将又何曾坦言其有称霸之图?云州王既存不臣之心,与我便乃异路之敌,鲁将军既早已洞若观火,如今当知,愤愤不平并无意义,云州王,败局已定了。
王妃就如此肯定?王知礼虽被处死,大郎又不幸罹难,然都督还有子嗣!鲁护怒极悲极,又是重重一擂膝案,脖颈上青筋都突显出来。
十一娘却不惧他此番情态,冷静如初:其余庶子,可有威望震服旧部?
倘若王横始活着,鲁护等部将共证其为王进谷属意,云州旧部纵然不是尽皆心服,然则并无借口质疑,或许不会产生动乱,王横始假以时日,或许不愁赢得人心所向,可如今王横始这个合法继承人,已经是被证实卒亡了。
鲁将军能杀王知礼,慑服旧部,乃是因其确犯弑父杀侄大逆不道之罪,属罪有应得,然而正因如此,云州王十万旧部,众所皆知王都督生前,属意为长房嫡孙,鲁将军若举庶子继权,旧部可会心服?届时纷纷质疑鲁将军意欲操控傀儡,实怀夺权之心,云州王一部军兵,必将分崩离析,更不说众志城诚,追随鲁将军违抗朝廷,担当谋逆之罪!鲁将军难以抵抗朝廷征伐,固然可以舍云州而去,流亡在外,然如此一来,岂不向天下明示王都督曾有逆意,云州王必被朝廷治罪,王都督、王郎将必落得死后难安尸骨无存下场!鲁将军若行此举,方为导致云州王万劫不复之罪魁祸首!
世间之事,从来只论胜者为王,云州王若能成就霸业,更进一步推翻贺周一统江山,是非功过自然两说,可眼下情势,这显然已经不存可能,鲁护若一意违逆圣令,便是给予韦太后借口治罪王氏一系,云州王在史册之上,叛臣贼子之名妄想摘除,且王进谷诸多子孙,也是理所当然活该剿灭。
见鲁护哑口失言,情态更多悲痛,十一娘再道:忠义从来相随,鲁将军对王都督固然至忠,又怎可对麾下士卒无义?鲁将军若行叛逆之事,麾下必不可免伤亡无数,事既不可为,怎能执迷不悟?我相信鲁将军权衡局势,能为英明之断,也不必赘言了。
此句后晋王妃果然不再多话,起身欲去,步伐刚到横槛,便听一句:
王妃容我几日。
晋王妃回眸,微微颔首:三日之后,殿下与我即将返回晋阳城,鲁将军若有决意,或可送上一程。
第1048章 毛维入杀局
晋王夫妇离开云州城时,鲁护并未前来送行,然而早在前一日,云州城已然解禁,是以晋王一行并未受到任何阻拦,出城至三十里外,途中亦并未发生任何伏击之类的变故,纵然贺烨,也有些摸不着头脑,趁这一日天色晴好,十一娘亦有兴致从厢车里出来骑乘时,他打马上前问道:王妃看来,鲁护究竟是什么打算?
原本在一侧悠闲自在看山看水的凌虚真人,听道二人就要谈论军政之事,驱骑急往前走,一副着急撇清的势态,倒是把贺烨引得一笑,懒懒翻着眼睛目送,怎么看都有些阴险。
十一娘忍不住说情:师公嘴上虽强调不问俗尘之事,咱们这回若真遇险难,他已入云州城中,难道真能袖手旁观?师公一贯是这钢口柔肠性情,然必定不会有碍殿下大业,十一甚望殿下宽容。
贺烨跨坐马背上,这日嫩金色的阳光把他额头镀得晴明,听这话后,眉宇之间也无丝毫变化,只那笑容添深几分:我一个字未说,又怎么不宽容了?兀然却一伸手,拈除十一娘鬓角不知何时风染的枯絮,一仰指掌,任那枯絮又不知被北风卷去何处,他似漫不经心,又似极为认真:王横始明知兵援广阳,于他图谋有害无益,仍毫不犹豫,我难道还比不上他?无论对我有无威胁,但凡为王妃亲友,庇护之人,我怎会损害?
--
徐进等人当日亲耳听闻晋王妃与王横始一席谈话,也知道朝廷必会借着这次云州王内乱,彻底收归兵权,他们虽然愤恨晋王妃有负自家主将义气相待,甘为韦太后帮凶,却亦明白晋王妃的确是冒着巨大风险,才隐瞒朝廷庇护主将不死,但这事万一泄露,乃至于影响太后大计,晋王妃的确只有一条死路,晋王妃若死,主将还哪有生机?
他们甚至想到,就算主将平安回归云州,苇泽关危急已解,云州二十万军队又怎能抵抗武威侯部奉令追剿据一方称霸?更不说主将身负重伤,新近继权,麾下如董氏等部将并非忠义不二,尚有十万募军并不心甘情愿追随云州王对抗朝廷?若换王知礼,必定会撤出云州投效突厥,可徐进深知王横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屈服于异族!
云州王虽有称霸之图,然而此时的确不是时机举事,但朝廷对他们的容忍又已到了极限,徐进首先考虑的不是霸业,而是怎么才能让王横始先逃避这场祸乱,毕竟人只有活着,才能争取将来。
所以他们并没向鲁护坦诚相告,因为他们要比晋王妃更加明白,鲁护侧重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不会亲手把主将推入这场九死一生的浩劫里。
又说鲁护,再一次确定王横始的死讯,纵然心如死灰,不过晋王妃却没有体恤他此时沮丧的心情,毫不客气再插一刀:鲁将军,朝廷紧跟着便会任命将官,接掌云州兵权,将军等多数云州王旧部,只怕不能继续留任了,将军可有主意?
这一刀俨然刺得鲁护肝胆欲碎,冷笑道:朝廷欲复云州,王妃应当早便知情,却坐视冷眼,如今还为逼迫之事,足证某从前猜疑不差,王妃可知某亦曾劝阻大郎提防于你,不逐安东军于幽燕之外,方能牵制朝廷收归兵权之图,然大郎到底不曾因为私欲功利,坐视王妃之困。
若论私交,我的确有愧王郎将,但涉及权谋,王郎将又何曾坦言其有称霸之图?云州王既存不臣之心,与我便乃异路之敌,鲁将军既早已洞若观火,如今当知,愤愤不平并无意义,云州王,败局已定了。
王妃就如此肯定?王知礼虽被处死,大郎又不幸罹难,然都督还有子嗣!鲁护怒极悲极,又是重重一擂膝案,脖颈上青筋都突显出来。
十一娘却不惧他此番情态,冷静如初:其余庶子,可有威望震服旧部?
倘若王横始活着,鲁护等部将共证其为王进谷属意,云州旧部纵然不是尽皆心服,然则并无借口质疑,或许不会产生动乱,王横始假以时日,或许不愁赢得人心所向,可如今王横始这个合法继承人,已经是被证实卒亡了。
鲁将军能杀王知礼,慑服旧部,乃是因其确犯弑父杀侄大逆不道之罪,属罪有应得,然而正因如此,云州王十万旧部,众所皆知王都督生前,属意为长房嫡孙,鲁将军若举庶子继权,旧部可会心服?届时纷纷质疑鲁将军意欲操控傀儡,实怀夺权之心,云州王一部军兵,必将分崩离析,更不说众志城诚,追随鲁将军违抗朝廷,担当谋逆之罪!鲁将军难以抵抗朝廷征伐,固然可以舍云州而去,流亡在外,然如此一来,岂不向天下明示王都督曾有逆意,云州王必被朝廷治罪,王都督、王郎将必落得死后难安尸骨无存下场!鲁将军若行此举,方为导致云州王万劫不复之罪魁祸首!
世间之事,从来只论胜者为王,云州王若能成就霸业,更进一步推翻贺周一统江山,是非功过自然两说,可眼下情势,这显然已经不存可能,鲁护若一意违逆圣令,便是给予韦太后借口治罪王氏一系,云州王在史册之上,叛臣贼子之名妄想摘除,且王进谷诸多子孙,也是理所当然活该剿灭。
见鲁护哑口失言,情态更多悲痛,十一娘再道:忠义从来相随,鲁将军对王都督固然至忠,又怎可对麾下士卒无义?鲁将军若行叛逆之事,麾下必不可免伤亡无数,事既不可为,怎能执迷不悟?我相信鲁将军权衡局势,能为英明之断,也不必赘言了。
此句后晋王妃果然不再多话,起身欲去,步伐刚到横槛,便听一句:
王妃容我几日。
晋王妃回眸,微微颔首:三日之后,殿下与我即将返回晋阳城,鲁将军若有决意,或可送上一程。
第1048章 毛维入杀局
晋王夫妇离开云州城时,鲁护并未前来送行,然而早在前一日,云州城已然解禁,是以晋王一行并未受到任何阻拦,出城至三十里外,途中亦并未发生任何伏击之类的变故,纵然贺烨,也有些摸不着头脑,趁这一日天色晴好,十一娘亦有兴致从厢车里出来骑乘时,他打马上前问道:王妃看来,鲁护究竟是什么打算?
原本在一侧悠闲自在看山看水的凌虚真人,听道二人就要谈论军政之事,驱骑急往前走,一副着急撇清的势态,倒是把贺烨引得一笑,懒懒翻着眼睛目送,怎么看都有些阴险。
十一娘忍不住说情:师公嘴上虽强调不问俗尘之事,咱们这回若真遇险难,他已入云州城中,难道真能袖手旁观?师公一贯是这钢口柔肠性情,然必定不会有碍殿下大业,十一甚望殿下宽容。
贺烨跨坐马背上,这日嫩金色的阳光把他额头镀得晴明,听这话后,眉宇之间也无丝毫变化,只那笑容添深几分:我一个字未说,又怎么不宽容了?兀然却一伸手,拈除十一娘鬓角不知何时风染的枯絮,一仰指掌,任那枯絮又不知被北风卷去何处,他似漫不经心,又似极为认真:王横始明知兵援广阳,于他图谋有害无益,仍毫不犹豫,我难道还比不上他?无论对我有无威胁,但凡为王妃亲友,庇护之人,我怎会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