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四爷带着胤祯亲自办的这件差事,皇阿玛吩咐的兵丁和粮草要备上,旁的日用品也要准备,更重要的是,此次带出海的武器不只是冷兵器,还有一百零一把火枪。
胤祯当年改造的那种样式,只给了直郡王一人,剩下装配火枪的,都是直郡王府以前的侍卫,对直郡王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还真不是四爷和勤郡王细心至此,他们也没那么大的权利,可以外调一百多把火枪,是老爷子特意吩咐的,就连私底下给直郡王的十万两银子,那也是老爷子从自己私库里出的。
一样的儿子,甭管是谁生的,也甭管是谁长谁幼,这样的差别待遇,很难让人心里没有想法。
胤祯都有些可怜八哥了,当年八哥可是头一个出海的,比起后来人,那才是最危险的。
而且在此之前也没犯什么事儿,就算有志于大位,可也没被夺爵,没被囚禁,比此时的直郡王要好上很多,可老爷子偏心眼儿压根就不管这些。
也不知道若换做他去出海,老爷子愿不愿意把火枪拿出来,又能不能拿到老爷子私库里的银子,胤祯一点儿也不自信,老爷子最疼的就是长子和嫡子,幼子或许会被偏疼几分,但跟前面的那两位没法比。
更重要的是他不占长,也不占幼,嫡跟他就更没关系了,四哥好歹也曾经是孝懿皇后的养子,虽说没记名吧,但也算是半个嫡子了。
康熙可不知道自己这一出又一出,伤的不光是远在海外的廉郡王,连京城其他阿哥们的心都给伤了,在长子那里也没落得什么好。
毕竟被亲阿玛定罪镇魇太子,被废了爵位,又被圈禁了好几年,孝子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更何况在此之前,皇阿玛在他和老二之间平衡之术玩的溜,身在局中的时候,被皇阿玛牵着鼻子走,等到站在局外,再去回顾此前三十几年的种种,实在是可笑又可怜。
皇上的圣旨并没有规定直郡王出海的时间,但这位在把府上的孩子们托付给了四爷之后,连新年都没过,腊月里就启程出发了。
四爷都不知道大哥哪来对他这么大的信任,毕竟曾经他们也是站在敌对这样的,就像当初不明白大哥为什么在举荐太子的时候投他一票,现在他也不明白,大哥为什么把孩子托付给了他,而不是旁人。
不过,明白不明白的,这烫手山芋他都接了。
看顾孩子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四爷既然已经答应直郡王了,就不会敷衍了事,弘昱去上书房读书这事儿是他亲自办的,人也是他亲自领过去的,还特意嘱咐了弘晖,兄弟俩要互相照顾。
直郡王府剩下的孩子,该请先生的请先生,该请嬷嬷的请嬷嬷,一应的吃穿用度,内务府那边都有人盯着,绝对不会短缺了去。
直郡王府没有嫡福晋,也没有侧福晋,嫡出的女儿们都已经嫁出去了,庶出的女儿年纪小不说,也压不住场,能管住着!一大家子的也就只有弘昱。
这孩子今年才不过十四周岁,比弘晖只大了一岁,头几年还有几分天真和跋扈,如今再看,也是可怜。
许是自己有了儿子的缘故,胤祯最见不得小孩子如此了,带着自家儿子和弘晖出去玩儿的时候,也会叫上弘昱。
就连比自家儿子小了几天的弘旺,他也特意让人去瞧过几次,只不过廉郡王府毕竟只有八福晋在,他一个小叔子,哪怕是过去看孩子,也不方便上门。
弘易和弘旺差不多算是一般大的,他已经准备给自家儿子请先生了,弘旺自然也到年纪了。
皇孙们也是要到了六岁才能进上书房读书的,在此之前,并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学,一丁点的基础都没有便送到上书房去,可跟不上进度。
不过,八嫂并没有让他帮忙,而是自己派人请的先生。
如果说大哥夫妇俩,是大嫂的人缘胜于大哥,那到了八哥八嫂这里就完全反过来了,八哥笼络人心的功夫不是一般的强,八嫂得罪人的功夫也不是一般的强。
弘易的先生,是胤祯和四哥亲自挑的,总共四位。
一位是启蒙先生,用的是四哥原来府里的清客,也曾经教导过弘晖的邬先生。
一位是教西学的,胤祯自己去面试来的,意大利来的洋人。
一位是教弹琴画画的先生,这是四哥挑的,审美风格跟四哥是一条路子的。
还有一位武学师傅,不是旁人,是已经在兵部任职的洪石。
别看胤祯也是出了一份力的,可不过三岁就有四位先生教导,他还是挺同情自家儿子的,尚且年幼就要承受这么重的担子了。
不过,小家伙自己倒是适应良好,性子是半点没遗传到自己的阿玛,早起早睡,功课认真,关键是在教室里头能坐得住,这对三岁大的孩子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是有点偏科,也不能完全算是偏科,应该说审美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弘易的性格虽然没随了自己的阿玛,但审美跟自家阿玛还是很像的。
从最初学画画开始,虽然小孩子的画也没那么多可以细究的地方,但风格绝对是偏胤祯那一派的,喜欢使用繁多的色彩,喜欢追求写实,而且按先生的话来说,略有几分匠气。
胤祯怀疑,这不应该是遗传的事儿,应该是他给儿子看过他太多的画作了,从人物画到风景画,再到连环画,潜移默化的,也就受到了他的影响。
--
胤祯当年改造的那种样式,只给了直郡王一人,剩下装配火枪的,都是直郡王府以前的侍卫,对直郡王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还真不是四爷和勤郡王细心至此,他们也没那么大的权利,可以外调一百多把火枪,是老爷子特意吩咐的,就连私底下给直郡王的十万两银子,那也是老爷子从自己私库里出的。
一样的儿子,甭管是谁生的,也甭管是谁长谁幼,这样的差别待遇,很难让人心里没有想法。
胤祯都有些可怜八哥了,当年八哥可是头一个出海的,比起后来人,那才是最危险的。
而且在此之前也没犯什么事儿,就算有志于大位,可也没被夺爵,没被囚禁,比此时的直郡王要好上很多,可老爷子偏心眼儿压根就不管这些。
也不知道若换做他去出海,老爷子愿不愿意把火枪拿出来,又能不能拿到老爷子私库里的银子,胤祯一点儿也不自信,老爷子最疼的就是长子和嫡子,幼子或许会被偏疼几分,但跟前面的那两位没法比。
更重要的是他不占长,也不占幼,嫡跟他就更没关系了,四哥好歹也曾经是孝懿皇后的养子,虽说没记名吧,但也算是半个嫡子了。
康熙可不知道自己这一出又一出,伤的不光是远在海外的廉郡王,连京城其他阿哥们的心都给伤了,在长子那里也没落得什么好。
毕竟被亲阿玛定罪镇魇太子,被废了爵位,又被圈禁了好几年,孝子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更何况在此之前,皇阿玛在他和老二之间平衡之术玩的溜,身在局中的时候,被皇阿玛牵着鼻子走,等到站在局外,再去回顾此前三十几年的种种,实在是可笑又可怜。
皇上的圣旨并没有规定直郡王出海的时间,但这位在把府上的孩子们托付给了四爷之后,连新年都没过,腊月里就启程出发了。
四爷都不知道大哥哪来对他这么大的信任,毕竟曾经他们也是站在敌对这样的,就像当初不明白大哥为什么在举荐太子的时候投他一票,现在他也不明白,大哥为什么把孩子托付给了他,而不是旁人。
不过,明白不明白的,这烫手山芋他都接了。
看顾孩子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四爷既然已经答应直郡王了,就不会敷衍了事,弘昱去上书房读书这事儿是他亲自办的,人也是他亲自领过去的,还特意嘱咐了弘晖,兄弟俩要互相照顾。
直郡王府剩下的孩子,该请先生的请先生,该请嬷嬷的请嬷嬷,一应的吃穿用度,内务府那边都有人盯着,绝对不会短缺了去。
直郡王府没有嫡福晋,也没有侧福晋,嫡出的女儿们都已经嫁出去了,庶出的女儿年纪小不说,也压不住场,能管住着!一大家子的也就只有弘昱。
这孩子今年才不过十四周岁,比弘晖只大了一岁,头几年还有几分天真和跋扈,如今再看,也是可怜。
许是自己有了儿子的缘故,胤祯最见不得小孩子如此了,带着自家儿子和弘晖出去玩儿的时候,也会叫上弘昱。
就连比自家儿子小了几天的弘旺,他也特意让人去瞧过几次,只不过廉郡王府毕竟只有八福晋在,他一个小叔子,哪怕是过去看孩子,也不方便上门。
弘易和弘旺差不多算是一般大的,他已经准备给自家儿子请先生了,弘旺自然也到年纪了。
皇孙们也是要到了六岁才能进上书房读书的,在此之前,并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学,一丁点的基础都没有便送到上书房去,可跟不上进度。
不过,八嫂并没有让他帮忙,而是自己派人请的先生。
如果说大哥夫妇俩,是大嫂的人缘胜于大哥,那到了八哥八嫂这里就完全反过来了,八哥笼络人心的功夫不是一般的强,八嫂得罪人的功夫也不是一般的强。
弘易的先生,是胤祯和四哥亲自挑的,总共四位。
一位是启蒙先生,用的是四哥原来府里的清客,也曾经教导过弘晖的邬先生。
一位是教西学的,胤祯自己去面试来的,意大利来的洋人。
一位是教弹琴画画的先生,这是四哥挑的,审美风格跟四哥是一条路子的。
还有一位武学师傅,不是旁人,是已经在兵部任职的洪石。
别看胤祯也是出了一份力的,可不过三岁就有四位先生教导,他还是挺同情自家儿子的,尚且年幼就要承受这么重的担子了。
不过,小家伙自己倒是适应良好,性子是半点没遗传到自己的阿玛,早起早睡,功课认真,关键是在教室里头能坐得住,这对三岁大的孩子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是有点偏科,也不能完全算是偏科,应该说审美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弘易的性格虽然没随了自己的阿玛,但审美跟自家阿玛还是很像的。
从最初学画画开始,虽然小孩子的画也没那么多可以细究的地方,但风格绝对是偏胤祯那一派的,喜欢使用繁多的色彩,喜欢追求写实,而且按先生的话来说,略有几分匠气。
胤祯怀疑,这不应该是遗传的事儿,应该是他给儿子看过他太多的画作了,从人物画到风景画,再到连环画,潜移默化的,也就受到了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