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页
打匈奴这事不是不行,但跟着刘琨,真的就不要想了。
兄妹两对视一眼,都不再提这个话题,而是默契地吃起菜,聊起哪里的房子可以投资,哪里的可爱小哥比较多……
“要说可爱又聪明的年轻人,我觉得还是要在学校里找,”喝着葡萄酒的崔涞指点江山道,“那些学生上岗了,和我们说得上话,选择多了,就能解决终身大事了!”
“有道理,”崔妹妹举起大拇指,和兄长碰了一杯。
-
北方忙活着新年,黄河南岸、长江以北的地方,却还是一片混乱。
这个年过得很困难。
洛阳这片原来繁华的土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这里失去了商业,没有了支持,宛然一座空城。
这里已经成为乱匪流民的天堂,坞外很多麦粟还未成熟,便会被人收采了去,因此,洛阳一带饥荒遍地,流民处处,很多流民在缺粮之时,便会掠平民充饥。
洛阳不远的荥阳郡中,这里的人们聚坞自保,在朝不保夕中惶恐而活。
邓攸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晋朝官员,乱世之中,他本想向东晋南逃,但逃到这里时,被坞主李矩扣押下来,以礼相待。
坞主李矩是如今有两万多部众,是洛阳一带最强大的势力。
他也在为这个冬天为难,因为不远处的匈奴人要求他们这些豪强献出所剩不多的粮草,因为他们在先前与并州刘琨的战役里损失很大,且要防备刘琨再度来攻。
他正在劝说坞主,向南方东晋的朝廷求援,以渡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而坞中分为两派,另外一派,在劝说坞主,向北方渤海公求援。
第201章 搞点大事
李矩也很为难。
做为洛阳一带最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兵马是他以一人之力,一点一点,在匈奴、北方、流民的夹缝中由小到大培养出来的。
北方强大而克制,渤海公的治世之能,更是天下称赞。
但这不能成为他选择的理由。
北方这两年都在深耕辖区的土地、编户,整顿世家土地人口兼并,没有联络示好过黄河一带那些独霸一方的坞主,让他们媚眼瞎抛,深感失败,因此,这些坞主对北方政权并不亲近。
而东晋就看到这一点,大肆加封这些坞主,各种官位爵位不要钱一样丢出去——当然,也确实不要钱,东晋远在江南,并没有力量控制黄河一带这些地头蛇,耗费的只是使者来回的路费和护卫而已。
李矩也因此从一个被乡人推举坞主而被封为荥阳郡太守,有了名义上的官职。
并州刘琨也仗着自己是晋朝司空的地位,在北方没有统治的地区大肆封官,颇有和东晋抢人态势。
在洛阳并州一带,刘琨的旗帜远比渤海公有号召力,究其根本,就是北方压根就没有拉拢各地豪强的打算,甚至对人家的拉拢都是爱理不理,加上北方对土地和户口的严格控制,各地豪强自然大失所望,纷纷打起了刘琨或者东晋司马睿的大旗。
如今的豪强们,大部份内心还是希望东晋收复北方,平定匈奴,让他们继续过着土皇帝的日子,尤其是有点文化的士族们,四处宣扬北方的蛮横无礼。
这无礼也是真无理——半年前,苍秀儿收复兖州之后,北方的辖区就与洛阳司州一带接壤,王虎等人平定兖州的乱匪流民时,便经常会把这些人追到兖州之外洛阳一带。
开始时,王虎等人便没有追了,可是这些人过不了多久就又回到兖州,重新抢掠。
这可不得了,王虎也好,邵君也好,甚至秀儿手下们,基本都是二十出头甚至不到,个个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呢,哪受得了这种气,当下便开了个大团,一群人各带一军,把兖州旁边的荥阳郡也洗了一次。
李矩因此倒霉,那几个月,北地铁骑从荥阳郡的坞堡外呼啸而过,路过之地秋毫无犯就罢了,还偶尔会给钱给物购买新鲜菜蔬,出手大方,遇到缺粮少食的百姓,竟会分给他们吃食,引得各地百姓爱戴挽留,甚至不少人欲将女儿嫁过去。
这对比太过惨烈,以至于王虎等人每次过来扫荡盗匪,都仿佛巴掌一样,重重拍在李矩和其一干手下脸上。
李矩自认还是保护治下,受乡民爱戴的领导,本身他也有上位的野心,他为此一天十封信地上书给渤海公,要她收束手下,不要越界。
然而,渤海公根本都懒得给他回信,他派去蓟城的使者们倒也不算白去——他们带回了大量蓟城好物,受到本地住民的强烈欢迎,还有不少使者干脆留在蓟城,还把家人接去了。
这事让李矩气得好几日没吃下饭。
而上个月,并州刘琨带两万兵马奇袭平阳,平阳空虚,虽然暂时保住了城池,挫败刘琨,但急招回了关中主力大军,关中豪强险险守住长安,匈奴这两年对关中辛苦的围剿就此损于一旦。
刘琨虽败尤胜,不屈不挠的声望更是刷到了顶峰,携此功劳去寻渤海公,想要一举解决匈奴之患。
但这都暂时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他们这些在匈奴周围的势力,要不要向渤海公求援。
终于,李矩最后选择是,向渤海公借粮,以此应对饥荒和匈奴将会来到的报复。
“荥阳无粮可还,渤海公岂愿白借?”他的属下邓攸为此困惑问。
--
兄妹两对视一眼,都不再提这个话题,而是默契地吃起菜,聊起哪里的房子可以投资,哪里的可爱小哥比较多……
“要说可爱又聪明的年轻人,我觉得还是要在学校里找,”喝着葡萄酒的崔涞指点江山道,“那些学生上岗了,和我们说得上话,选择多了,就能解决终身大事了!”
“有道理,”崔妹妹举起大拇指,和兄长碰了一杯。
-
北方忙活着新年,黄河南岸、长江以北的地方,却还是一片混乱。
这个年过得很困难。
洛阳这片原来繁华的土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这里失去了商业,没有了支持,宛然一座空城。
这里已经成为乱匪流民的天堂,坞外很多麦粟还未成熟,便会被人收采了去,因此,洛阳一带饥荒遍地,流民处处,很多流民在缺粮之时,便会掠平民充饥。
洛阳不远的荥阳郡中,这里的人们聚坞自保,在朝不保夕中惶恐而活。
邓攸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晋朝官员,乱世之中,他本想向东晋南逃,但逃到这里时,被坞主李矩扣押下来,以礼相待。
坞主李矩是如今有两万多部众,是洛阳一带最强大的势力。
他也在为这个冬天为难,因为不远处的匈奴人要求他们这些豪强献出所剩不多的粮草,因为他们在先前与并州刘琨的战役里损失很大,且要防备刘琨再度来攻。
他正在劝说坞主,向南方东晋的朝廷求援,以渡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而坞中分为两派,另外一派,在劝说坞主,向北方渤海公求援。
第201章 搞点大事
李矩也很为难。
做为洛阳一带最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兵马是他以一人之力,一点一点,在匈奴、北方、流民的夹缝中由小到大培养出来的。
北方强大而克制,渤海公的治世之能,更是天下称赞。
但这不能成为他选择的理由。
北方这两年都在深耕辖区的土地、编户,整顿世家土地人口兼并,没有联络示好过黄河一带那些独霸一方的坞主,让他们媚眼瞎抛,深感失败,因此,这些坞主对北方政权并不亲近。
而东晋就看到这一点,大肆加封这些坞主,各种官位爵位不要钱一样丢出去——当然,也确实不要钱,东晋远在江南,并没有力量控制黄河一带这些地头蛇,耗费的只是使者来回的路费和护卫而已。
李矩也因此从一个被乡人推举坞主而被封为荥阳郡太守,有了名义上的官职。
并州刘琨也仗着自己是晋朝司空的地位,在北方没有统治的地区大肆封官,颇有和东晋抢人态势。
在洛阳并州一带,刘琨的旗帜远比渤海公有号召力,究其根本,就是北方压根就没有拉拢各地豪强的打算,甚至对人家的拉拢都是爱理不理,加上北方对土地和户口的严格控制,各地豪强自然大失所望,纷纷打起了刘琨或者东晋司马睿的大旗。
如今的豪强们,大部份内心还是希望东晋收复北方,平定匈奴,让他们继续过着土皇帝的日子,尤其是有点文化的士族们,四处宣扬北方的蛮横无礼。
这无礼也是真无理——半年前,苍秀儿收复兖州之后,北方的辖区就与洛阳司州一带接壤,王虎等人平定兖州的乱匪流民时,便经常会把这些人追到兖州之外洛阳一带。
开始时,王虎等人便没有追了,可是这些人过不了多久就又回到兖州,重新抢掠。
这可不得了,王虎也好,邵君也好,甚至秀儿手下们,基本都是二十出头甚至不到,个个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呢,哪受得了这种气,当下便开了个大团,一群人各带一军,把兖州旁边的荥阳郡也洗了一次。
李矩因此倒霉,那几个月,北地铁骑从荥阳郡的坞堡外呼啸而过,路过之地秋毫无犯就罢了,还偶尔会给钱给物购买新鲜菜蔬,出手大方,遇到缺粮少食的百姓,竟会分给他们吃食,引得各地百姓爱戴挽留,甚至不少人欲将女儿嫁过去。
这对比太过惨烈,以至于王虎等人每次过来扫荡盗匪,都仿佛巴掌一样,重重拍在李矩和其一干手下脸上。
李矩自认还是保护治下,受乡民爱戴的领导,本身他也有上位的野心,他为此一天十封信地上书给渤海公,要她收束手下,不要越界。
然而,渤海公根本都懒得给他回信,他派去蓟城的使者们倒也不算白去——他们带回了大量蓟城好物,受到本地住民的强烈欢迎,还有不少使者干脆留在蓟城,还把家人接去了。
这事让李矩气得好几日没吃下饭。
而上个月,并州刘琨带两万兵马奇袭平阳,平阳空虚,虽然暂时保住了城池,挫败刘琨,但急招回了关中主力大军,关中豪强险险守住长安,匈奴这两年对关中辛苦的围剿就此损于一旦。
刘琨虽败尤胜,不屈不挠的声望更是刷到了顶峰,携此功劳去寻渤海公,想要一举解决匈奴之患。
但这都暂时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他们这些在匈奴周围的势力,要不要向渤海公求援。
终于,李矩最后选择是,向渤海公借粮,以此应对饥荒和匈奴将会来到的报复。
“荥阳无粮可还,渤海公岂愿白借?”他的属下邓攸为此困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