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办报纸(穿越)——遥的海王琴(109
他若一意孤行
皇上,您若是打算这辈子就这么活在王爷的之下,那么依旧浑浑噩噩无妨,否则这次不强硬,就真没机会了!而老臣也只能与您一起,成为王爷通向这儿的踏脚石。
他胆大包天地拍了拍了龙椅上的龙头,不重,却深深吸了地拍进来了燕帝的心里。
*
北境战势看着大好,京城又远离硝烟,百姓们都准备着好好过冬迎接春节的到来,富足安逸。
然而这看似风平浪静的局面,暗底潮涌却已经翻到了水面。
不知什么时候一些闲言碎语开始在京城蔓延,起因便是一封来自边关的折子。
这封折子不是来自跟大夏打得胶着的前线大军,而是巡视边关城池中的督察御史。
这些督察御史职责是考察地方官员,虽然不能插手前线战事,却有权核实饷银数量,参与城墙修葺的军事要务,当然最重要的便是监察战况,充当耳目,定期向朝廷汇报,防止兵权在握的大将拥兵自重,或者通敌。
只要有一丝异样,他们就能直接奏报朝廷。
而这封折子里,写的不是别的,就是对主帅樊之远的怀疑其为定北侯余孽,与大夏互通有无。
理由也非常简单,虽然樊家军主要大将皆是泥腿子出身,但樊家军直系能有多少人,这次两国战争,边境的军队几乎都被整合起来,其中不乏经验老道的老将。
樊家军看不出樊之远的战术,这些老将岂会不明白,只要对定北侯有所了解,研究过他的战术,不得不承认,那实在太熟悉了,非魏家相关之人怕是没处学。
再加上与大夏军对峙了那么长时间,除了几股试探之外,居然没打一场大战,虽然几十万大军的粮食还消耗的起,可这样也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似乎养精蓄锐,但更像别有用心。
最重要的事,樊之远将抓住的大夏斥候给放了。
结合不知从哪儿放出来的消息,这位御史听到了一个最可信的传言,樊之远就是魏澜,因为他来历不明,身世成谜。
一条一条看似合理,实则都是无据之谈,然而猜测多了,全指向一处,便不由地让人跟着相信这个事实。
流传不广,但是很快,因为太过惊骇,不管为什么这封折子没有率先到李璃手里被压下来,总之如今大半个朝廷都知道了。
今晚下了雪,李璃坐在廊下,伸出手接住了雪花。
东来和着冷气走来道:王爷,左相今晚又入宫了。
雪花在李璃的手心里融化,留下湿润的水渍,他问:这是第三日了吧?
是。
李璃闻言短促的一笑:以我哥的耳根,硬不过三天的。
东来深吸了一口气,深以为然,但是很快他又忧愁道:王爷,武宁侯已经公然表示,樊将军并非沈家旁系,是伪造的身份。还有
李璃看了他一眼,补充道:提到师父了。
是,有宫中老人见过云师父,已经确认是跟着您出冷宫的老公公,就消失在定北侯府出事那段时间。
李璃歪了歪头,有些不确定道:看来我很早之前就别有用心了,对了,我那时候多少岁来着?
十二吧?您可真厉害!这是东来的真心话,那时候这几个小太监还没有那么出息,自然不知道这些事。
我也这么觉得。李璃眼睛一弯,夸奖了自己一番。
雪下着下着就大了,一个身影匆匆跑过来,说:王爷,宋国公,顾大人,还有其他几位大人求见。
李璃搓了搓手,接过东来的暖炉,然后往屋内走去,丢下一个字:请。
花厅四角分别搁着烧着无烟银丝碳的炉子,热气足,门一关阻挡了外头的冷意,让花厅中显得不那么冷。
李璃四平八稳地坐在中央,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茶,笑着说:几位的年纪可都不小,这大风大雪的夜晚还出来串门儿,也太顾不及自己的身体了吧?
见李璃这个时候还笑得出来,顾如是真是一阵头疼。
世人都以为怡亲王手握大权,必然野心勃勃,排除异己,插手六部,好到时候一呼百应。事实上这两年也的确有不少人在他的安排下逐渐上位。但是当六部各就各位之时,几位大人却发现这位王爷越来越懒了,几乎不管朝中这些步入正轨之事,更少有指手画脚的时候。
左相当权之时还三天两头聚集下属交流感情,这位王爷只要一下衙那必定跑得没影,压根没想过怀柔拉拢一下。
放权很干脆,干脆到连这些谣言都放任了。
王爷,今晚不来,下官怕明日来不及了。
李璃听着这话轻笑了一声,反问道:因为谣言吗?
如今都闹得满城风雨了,也没见您阻止或者澄清,您究竟有何打算?
说实话,这几位有些闹不明白李璃的做事风格,火烧眉毛了,也没有一个章程下来,让他们这些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顾如是道:按这事态,明日左相必然请皇上下旨将樊之远召回京自辩,若真是如此,那樊将军究竟是奉旨还是抗旨呢?一旦他遵旨,北境战事怎么办?若是抗旨,岂不是更证实了谣言?
李璃问:那诸位以为该如何?
必须得阻止皇上颁下这道旨意!只要我等坚决反对,以皇上的性子也不会一意孤行,不管如何,总得等大战结束。
李璃笑着摇摇头:诸位,这消息是从边关过来的,仅仅一道折子就闹得满朝心神不宁,人心惶惶,更何况边关几十万大军?谣言真假其实一点不重要,这场战的胜败才最重要。
李璃轻飘飘的这么一句话,几人顿时骇然起来,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目光。
李璃放下茶杯,依旧是那淡然的语气说:大夏耗不过大燕,入冬之前必有一场大战,现在这个时候说不定就要开打了。不管樊之远是不是魏澜,只要全军对他有一丝猜疑,大燕就赢不了。想想以樊之远的能力,天时地利人和都给他了,这都还打不败大夏,可不就是不用心吗?
李璃看着他们惊惧的模样,再补充了一句:不用心,那就是别有用心,只要后退一步,就与谣言完美相合,无可抵赖。
数十万将士冲杀,烽烟燎然的连绵城池,关内千万百姓只要能钉死樊之远,只要让李璃断去重要一臂,这些统统不重要!
想到这里周围瞬间安静下来,良久都没有人说上一句话。
只能新任的兵部尚书艰难地安慰道:可是樊之远一直以来收复山河,稳定边关,就算有所怀疑,也没严重到军心不稳的程度吧?毕竟当年的定北侯通敌,也有很多人不信。而他就是其中一个。
可惜李璃挑了挑眉,待要说话,却听到宋国公说:定北侯当初被先帝匆忙定罪,以致在狱中全家老小一起以死明志,且不论侥幸逃脱的魏澜,是否会对大燕和朝廷依旧忠心耿耿,不会心存怨怼,但靠着定北侯释权得以重用,收编他军队的那些大将难道没有其他想法,更何况,其中还牵扯到了王爷!
就算没通敌,也有谋反之心,世人这么怀疑,理所当然。
李璃点点头,就是这个理,这场战争,并非只有樊家军。
那该如何,若是输了,大燕可就再次生灵涂炭,谁还能再抵抗大夏?几位重臣的脸上尽显忧心忡忡,比踏进怡亲王府的时候更加愁容满面。
打仗,最不怕的是敌人强大,而是怕是后方起火,彼此怀疑,心不到一处去。
手下将领若是心思各异,樊之远能做的就只有保守抵抗,自然不会有胜仗,离燕荆四州就更远了。
而明日圣旨就如最后一根稻草,将胜利推向了大夏。
怎能如此,怎能如此啊!
大燕以儒治国,文人情怀之中总有一股舍身为义的气节所在。人固然有自私自利,可在国家大义之前总是知道是非好歹吧?
更何况是以万民供养的帝王呢?
谁能都能卖国,谁都能通敌,可江山社稷之主怎么能?
这些大臣以为再燕帝再不堪,也不会犯下这般千古之罪,然而人心这东西,从来没有底线可言。
终于在万般无奈之下,顾如是问李璃:王爷,您消息如此灵通,当真没有任何准备吗?
其他人也跟着看过来的时候,无论如何,他们似乎能指望的也只有这位年轻又深不可见底的王爷。
而这个时候李璃也没再卖关子,他轻轻点点头说:有。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眼前一亮,仿佛心口的窒息微微松了松,迫不及待地望着他。
李璃那双洁白如玉的双手交握在胸前,眼神里带着一股令人心安的冷静,说:为今之计,就是让乱更乱,大燕乱了,大夏怎么能独善其身呢?
第138章 大军
两军发起再一次试探交战, 保留了主力,不过半日便又双双撤了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只是这次双方打扫战场上留下的士兵人数, 发生了变化。
军营大帐中,晓飞往里走一步, 高声道:元帅, 几位将军来了。
像卫平,卢劲这些跟着樊之远一路从小兵爬到大将, 可以说是有过命的兄弟之情的人,平时闯樊之远的大帐也跟回自己窝一样,从不会这么郑重地让人通报。
但是现在,或者说从抓到那大夏的两个斥候开始,就变得不一样了。
进。樊之远的声音依旧冷得跟雪渣子, 他们从未听到过晓飞描述的那股温柔春风,显然那都是对怡亲王。
不过这些皮糙肉厚且粗俗的兵痞却听见这个声音反而安心了下来,甭管外头谣言怎么疯传, 至少这位元帅依旧镇定地让人心安。
卫平及几位樊家军将领走进去,给樊之远行礼之后, 他们互相看了看, 也玩不了那拐弯抹角的把戏,大咧咧的卢劲直接就嚷道:元帅, 这次交战,北营的那群混蛋明显没有听从您的指挥, 难道就这么放过了?
樊之远身后的晓飞代为回答道:卢将军,不是没听, 而是有所保留,增援迟缓, 方将军解释一时没领会元帅的意思,错失良机,从军法上看,其实也并不算违背军令。
这事显然没有瞒过樊之远,他都知道,但是已经过去两日,也没见他有所动作,这让樊家军上下不免有些担忧。
卫平道:元帅,北营的方将军虽然不是沈家一系,不过在定北侯出事之后,受朝廷举荐接手了青狼关的兵力他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他还算克制本分,没有不听指挥,也禁止手下的兵议论纷纷,可是西翼那边,跟督查御史走得很近,大多数谣言便是从那边传出来的,若是再放任下去,怕是整个大军都会人心惶惶。
卫平的话得到众人的认同,另一位将军接着分析:经过这次交战,只要大夏的主帅不是傻子,就知道咱们大军出了问题,若是有奸细在这里,必定知道这些流言。这么好的机会,末将以为对方是绝对不能错过,怕是在近期就会大举进犯,到时候,这一个两个另有心思,怎么打?
没错,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元帅,不然别说余下的燕荆四州,就是守住这边关都困难啊!
要是败了,朝廷那边该怎么交代,王爷能替将军周旋吗?
怕是连王爷也会被连累!
这你一言我一语,将局势一点一点掰扯清楚,然后越说越令人心惊。
虽然都是些大老粗,可是行兵打仗哪儿只能有勇武就行,嗅危险的鼻子比谁都灵敏,乍然之间他们似乎明白了。
只见樊之远说:三日之内,必有大战。
一瞬间,所有疑云密布开朗起来,卢劲咬着牙道:这帮子混蛋!知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祖宗是哪个?
贼喊捉贼,尤为可恶!
然而现在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最重要的事得尽快清除这些谣言,稳定军心,打赢这场战,将燕荆四州夺回来,否则再多的辩解也是徒劳。
可是那些真的只是谣言吗?
这些跟着樊之远出生入死的将领,一直没问也没敢问,可是从大夏斥候听到的那些与谣言串联起来,其实内心深处已经摇摆了起来。
将军没有喊元帅,这是他们樊家军的统领,跟随着,他们才所向披靡。
其实樊之远是不是魏澜,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为了大燕几近生死,命悬一线也不后退的樊之远是绝不会辜负背后的万千百姓。
而在北境苦苦挣扎的边关百姓也不关心,他们失去了定北侯,好不容易迎来了樊之远,就盼望这这场战胜利,得到长久的安定。
可真正左右局势的恰恰不是他们,所以才更加为樊之远着急。
樊之远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双双坚定的目光望着自己,里面闪烁的不是怀疑,不是失望,是一如既往的信任,还有卑微地渴求一个真相,让他们不知所放的心有处可安。
樊之远的心被触动着,他轻轻点头道:我从乱葬岗里活下来的时候,身上就背负了定北侯府上上下下百口性命,我发誓终有一日要让他们沉冤昭雪。可我魏家驻守北疆,刻在骨血里的便是忠君为国,即使重活一次,换了名字,亦是如此。
时常啐着冰渣的声音里,这次没有糊人一脸寒风呼啸,他们体会到了那份柔和和感动,然而拂面而过的时候也带来了满满的悲哀和沉重,鲜血淋漓地凑成了两个大字冤和忠。
有您这句话就够了。卫平缓缓地抬起手用力地抱起拳,眼睛微红,别人管不着,可我卫平这辈子就追随将军!
对,还有我卢劲,泥腿子出身,就只有一身武力和满腔热血,是将军赏识,提携至今,今日放话,您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就是死也得走在将军前面。
没有将军,就没有樊家军,别人不理解,难道我们跟着出生入死的还不懂吗?隐姓埋名又如何,比那些为了权势上赶着做两姓家奴的强过数倍!
将军,我们信你。
樊之远轻轻颔首,眼底带着一丝欣慰,让那冷肃的脸变得柔和道:我们会胜利的。
但是这场战并非只有樊家军,樊之远就是再有能力也无法拿这几万人抵挡大夏几十万进攻。
元帅,方将军、罗将军、王将军等几位求见。
恋耽美
皇上,您若是打算这辈子就这么活在王爷的之下,那么依旧浑浑噩噩无妨,否则这次不强硬,就真没机会了!而老臣也只能与您一起,成为王爷通向这儿的踏脚石。
他胆大包天地拍了拍了龙椅上的龙头,不重,却深深吸了地拍进来了燕帝的心里。
*
北境战势看着大好,京城又远离硝烟,百姓们都准备着好好过冬迎接春节的到来,富足安逸。
然而这看似风平浪静的局面,暗底潮涌却已经翻到了水面。
不知什么时候一些闲言碎语开始在京城蔓延,起因便是一封来自边关的折子。
这封折子不是来自跟大夏打得胶着的前线大军,而是巡视边关城池中的督察御史。
这些督察御史职责是考察地方官员,虽然不能插手前线战事,却有权核实饷银数量,参与城墙修葺的军事要务,当然最重要的便是监察战况,充当耳目,定期向朝廷汇报,防止兵权在握的大将拥兵自重,或者通敌。
只要有一丝异样,他们就能直接奏报朝廷。
而这封折子里,写的不是别的,就是对主帅樊之远的怀疑其为定北侯余孽,与大夏互通有无。
理由也非常简单,虽然樊家军主要大将皆是泥腿子出身,但樊家军直系能有多少人,这次两国战争,边境的军队几乎都被整合起来,其中不乏经验老道的老将。
樊家军看不出樊之远的战术,这些老将岂会不明白,只要对定北侯有所了解,研究过他的战术,不得不承认,那实在太熟悉了,非魏家相关之人怕是没处学。
再加上与大夏军对峙了那么长时间,除了几股试探之外,居然没打一场大战,虽然几十万大军的粮食还消耗的起,可这样也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似乎养精蓄锐,但更像别有用心。
最重要的事,樊之远将抓住的大夏斥候给放了。
结合不知从哪儿放出来的消息,这位御史听到了一个最可信的传言,樊之远就是魏澜,因为他来历不明,身世成谜。
一条一条看似合理,实则都是无据之谈,然而猜测多了,全指向一处,便不由地让人跟着相信这个事实。
流传不广,但是很快,因为太过惊骇,不管为什么这封折子没有率先到李璃手里被压下来,总之如今大半个朝廷都知道了。
今晚下了雪,李璃坐在廊下,伸出手接住了雪花。
东来和着冷气走来道:王爷,左相今晚又入宫了。
雪花在李璃的手心里融化,留下湿润的水渍,他问:这是第三日了吧?
是。
李璃闻言短促的一笑:以我哥的耳根,硬不过三天的。
东来深吸了一口气,深以为然,但是很快他又忧愁道:王爷,武宁侯已经公然表示,樊将军并非沈家旁系,是伪造的身份。还有
李璃看了他一眼,补充道:提到师父了。
是,有宫中老人见过云师父,已经确认是跟着您出冷宫的老公公,就消失在定北侯府出事那段时间。
李璃歪了歪头,有些不确定道:看来我很早之前就别有用心了,对了,我那时候多少岁来着?
十二吧?您可真厉害!这是东来的真心话,那时候这几个小太监还没有那么出息,自然不知道这些事。
我也这么觉得。李璃眼睛一弯,夸奖了自己一番。
雪下着下着就大了,一个身影匆匆跑过来,说:王爷,宋国公,顾大人,还有其他几位大人求见。
李璃搓了搓手,接过东来的暖炉,然后往屋内走去,丢下一个字:请。
花厅四角分别搁着烧着无烟银丝碳的炉子,热气足,门一关阻挡了外头的冷意,让花厅中显得不那么冷。
李璃四平八稳地坐在中央,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茶,笑着说:几位的年纪可都不小,这大风大雪的夜晚还出来串门儿,也太顾不及自己的身体了吧?
见李璃这个时候还笑得出来,顾如是真是一阵头疼。
世人都以为怡亲王手握大权,必然野心勃勃,排除异己,插手六部,好到时候一呼百应。事实上这两年也的确有不少人在他的安排下逐渐上位。但是当六部各就各位之时,几位大人却发现这位王爷越来越懒了,几乎不管朝中这些步入正轨之事,更少有指手画脚的时候。
左相当权之时还三天两头聚集下属交流感情,这位王爷只要一下衙那必定跑得没影,压根没想过怀柔拉拢一下。
放权很干脆,干脆到连这些谣言都放任了。
王爷,今晚不来,下官怕明日来不及了。
李璃听着这话轻笑了一声,反问道:因为谣言吗?
如今都闹得满城风雨了,也没见您阻止或者澄清,您究竟有何打算?
说实话,这几位有些闹不明白李璃的做事风格,火烧眉毛了,也没有一个章程下来,让他们这些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顾如是道:按这事态,明日左相必然请皇上下旨将樊之远召回京自辩,若真是如此,那樊将军究竟是奉旨还是抗旨呢?一旦他遵旨,北境战事怎么办?若是抗旨,岂不是更证实了谣言?
李璃问:那诸位以为该如何?
必须得阻止皇上颁下这道旨意!只要我等坚决反对,以皇上的性子也不会一意孤行,不管如何,总得等大战结束。
李璃笑着摇摇头:诸位,这消息是从边关过来的,仅仅一道折子就闹得满朝心神不宁,人心惶惶,更何况边关几十万大军?谣言真假其实一点不重要,这场战的胜败才最重要。
李璃轻飘飘的这么一句话,几人顿时骇然起来,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目光。
李璃放下茶杯,依旧是那淡然的语气说:大夏耗不过大燕,入冬之前必有一场大战,现在这个时候说不定就要开打了。不管樊之远是不是魏澜,只要全军对他有一丝猜疑,大燕就赢不了。想想以樊之远的能力,天时地利人和都给他了,这都还打不败大夏,可不就是不用心吗?
李璃看着他们惊惧的模样,再补充了一句:不用心,那就是别有用心,只要后退一步,就与谣言完美相合,无可抵赖。
数十万将士冲杀,烽烟燎然的连绵城池,关内千万百姓只要能钉死樊之远,只要让李璃断去重要一臂,这些统统不重要!
想到这里周围瞬间安静下来,良久都没有人说上一句话。
只能新任的兵部尚书艰难地安慰道:可是樊之远一直以来收复山河,稳定边关,就算有所怀疑,也没严重到军心不稳的程度吧?毕竟当年的定北侯通敌,也有很多人不信。而他就是其中一个。
可惜李璃挑了挑眉,待要说话,却听到宋国公说:定北侯当初被先帝匆忙定罪,以致在狱中全家老小一起以死明志,且不论侥幸逃脱的魏澜,是否会对大燕和朝廷依旧忠心耿耿,不会心存怨怼,但靠着定北侯释权得以重用,收编他军队的那些大将难道没有其他想法,更何况,其中还牵扯到了王爷!
就算没通敌,也有谋反之心,世人这么怀疑,理所当然。
李璃点点头,就是这个理,这场战争,并非只有樊家军。
那该如何,若是输了,大燕可就再次生灵涂炭,谁还能再抵抗大夏?几位重臣的脸上尽显忧心忡忡,比踏进怡亲王府的时候更加愁容满面。
打仗,最不怕的是敌人强大,而是怕是后方起火,彼此怀疑,心不到一处去。
手下将领若是心思各异,樊之远能做的就只有保守抵抗,自然不会有胜仗,离燕荆四州就更远了。
而明日圣旨就如最后一根稻草,将胜利推向了大夏。
怎能如此,怎能如此啊!
大燕以儒治国,文人情怀之中总有一股舍身为义的气节所在。人固然有自私自利,可在国家大义之前总是知道是非好歹吧?
更何况是以万民供养的帝王呢?
谁能都能卖国,谁都能通敌,可江山社稷之主怎么能?
这些大臣以为再燕帝再不堪,也不会犯下这般千古之罪,然而人心这东西,从来没有底线可言。
终于在万般无奈之下,顾如是问李璃:王爷,您消息如此灵通,当真没有任何准备吗?
其他人也跟着看过来的时候,无论如何,他们似乎能指望的也只有这位年轻又深不可见底的王爷。
而这个时候李璃也没再卖关子,他轻轻点点头说:有。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眼前一亮,仿佛心口的窒息微微松了松,迫不及待地望着他。
李璃那双洁白如玉的双手交握在胸前,眼神里带着一股令人心安的冷静,说:为今之计,就是让乱更乱,大燕乱了,大夏怎么能独善其身呢?
第138章 大军
两军发起再一次试探交战, 保留了主力,不过半日便又双双撤了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只是这次双方打扫战场上留下的士兵人数, 发生了变化。
军营大帐中,晓飞往里走一步, 高声道:元帅, 几位将军来了。
像卫平,卢劲这些跟着樊之远一路从小兵爬到大将, 可以说是有过命的兄弟之情的人,平时闯樊之远的大帐也跟回自己窝一样,从不会这么郑重地让人通报。
但是现在,或者说从抓到那大夏的两个斥候开始,就变得不一样了。
进。樊之远的声音依旧冷得跟雪渣子, 他们从未听到过晓飞描述的那股温柔春风,显然那都是对怡亲王。
不过这些皮糙肉厚且粗俗的兵痞却听见这个声音反而安心了下来,甭管外头谣言怎么疯传, 至少这位元帅依旧镇定地让人心安。
卫平及几位樊家军将领走进去,给樊之远行礼之后, 他们互相看了看, 也玩不了那拐弯抹角的把戏,大咧咧的卢劲直接就嚷道:元帅, 这次交战,北营的那群混蛋明显没有听从您的指挥, 难道就这么放过了?
樊之远身后的晓飞代为回答道:卢将军,不是没听, 而是有所保留,增援迟缓, 方将军解释一时没领会元帅的意思,错失良机,从军法上看,其实也并不算违背军令。
这事显然没有瞒过樊之远,他都知道,但是已经过去两日,也没见他有所动作,这让樊家军上下不免有些担忧。
卫平道:元帅,北营的方将军虽然不是沈家一系,不过在定北侯出事之后,受朝廷举荐接手了青狼关的兵力他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他还算克制本分,没有不听指挥,也禁止手下的兵议论纷纷,可是西翼那边,跟督查御史走得很近,大多数谣言便是从那边传出来的,若是再放任下去,怕是整个大军都会人心惶惶。
卫平的话得到众人的认同,另一位将军接着分析:经过这次交战,只要大夏的主帅不是傻子,就知道咱们大军出了问题,若是有奸细在这里,必定知道这些流言。这么好的机会,末将以为对方是绝对不能错过,怕是在近期就会大举进犯,到时候,这一个两个另有心思,怎么打?
没错,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元帅,不然别说余下的燕荆四州,就是守住这边关都困难啊!
要是败了,朝廷那边该怎么交代,王爷能替将军周旋吗?
怕是连王爷也会被连累!
这你一言我一语,将局势一点一点掰扯清楚,然后越说越令人心惊。
虽然都是些大老粗,可是行兵打仗哪儿只能有勇武就行,嗅危险的鼻子比谁都灵敏,乍然之间他们似乎明白了。
只见樊之远说:三日之内,必有大战。
一瞬间,所有疑云密布开朗起来,卢劲咬着牙道:这帮子混蛋!知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祖宗是哪个?
贼喊捉贼,尤为可恶!
然而现在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最重要的事得尽快清除这些谣言,稳定军心,打赢这场战,将燕荆四州夺回来,否则再多的辩解也是徒劳。
可是那些真的只是谣言吗?
这些跟着樊之远出生入死的将领,一直没问也没敢问,可是从大夏斥候听到的那些与谣言串联起来,其实内心深处已经摇摆了起来。
将军没有喊元帅,这是他们樊家军的统领,跟随着,他们才所向披靡。
其实樊之远是不是魏澜,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为了大燕几近生死,命悬一线也不后退的樊之远是绝不会辜负背后的万千百姓。
而在北境苦苦挣扎的边关百姓也不关心,他们失去了定北侯,好不容易迎来了樊之远,就盼望这这场战胜利,得到长久的安定。
可真正左右局势的恰恰不是他们,所以才更加为樊之远着急。
樊之远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双双坚定的目光望着自己,里面闪烁的不是怀疑,不是失望,是一如既往的信任,还有卑微地渴求一个真相,让他们不知所放的心有处可安。
樊之远的心被触动着,他轻轻点头道:我从乱葬岗里活下来的时候,身上就背负了定北侯府上上下下百口性命,我发誓终有一日要让他们沉冤昭雪。可我魏家驻守北疆,刻在骨血里的便是忠君为国,即使重活一次,换了名字,亦是如此。
时常啐着冰渣的声音里,这次没有糊人一脸寒风呼啸,他们体会到了那份柔和和感动,然而拂面而过的时候也带来了满满的悲哀和沉重,鲜血淋漓地凑成了两个大字冤和忠。
有您这句话就够了。卫平缓缓地抬起手用力地抱起拳,眼睛微红,别人管不着,可我卫平这辈子就追随将军!
对,还有我卢劲,泥腿子出身,就只有一身武力和满腔热血,是将军赏识,提携至今,今日放话,您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就是死也得走在将军前面。
没有将军,就没有樊家军,别人不理解,难道我们跟着出生入死的还不懂吗?隐姓埋名又如何,比那些为了权势上赶着做两姓家奴的强过数倍!
将军,我们信你。
樊之远轻轻颔首,眼底带着一丝欣慰,让那冷肃的脸变得柔和道:我们会胜利的。
但是这场战并非只有樊家军,樊之远就是再有能力也无法拿这几万人抵挡大夏几十万进攻。
元帅,方将军、罗将军、王将军等几位求见。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