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 重生)——摇曳菡萏(292
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真的。男友说,他的声音里带着坚定的希望:《米尔克》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的,我从未见过哪部独立电影有这样的排队盛况那些B级片除外这肯定会改变很多事情。
乔纳森贝茨看向窗外,雨还在下,电影院大厅内也依旧人潮拥挤,不停有人走进去,也不停有人续在队伍最后,整个队伍的长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是的,这肯定会改变很多事情。乔纳森贝茨紧握住男友的手说:或许这会促成一些巨大的转变,说不定,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第245章 《米尔克》上映群像
罗杰埃伯特像回家一样走进他熟悉的放映室, 在有微光的漆黑环境里, 准确无误的找到了他的座椅就在最后一排、紧挨屋门的过道旁边, 那张椅子经过常年使用, 已经有点倾斜, 连海绵塌陷的形状都非常契合他的身体,既柔软又舒服。埃伯特喜欢坐在上面,度过几个小时惬意的观影时光,他还经常把脚伸到前面椅子的扶手上,这能让他经常酸痛的肩膀和后背舒服很多。
要来点儿吗?紧挨着他坐的, 主持着一档电影评论节目的老友迈克菲利普斯递过来一块凉了的三明治。
不, 谢谢, 我在家吃过了。罗杰埃伯特推了推老友的手以示拒绝。
好吧。迈克菲利普斯将三明治收回, 放在了餐盒里。他的座椅旁边还散放着饮料、眼镜、毛毯、笔记本电脑等物品, 事实上不只是他, 放映室里的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将自己的大衣杂物堆的哪儿都是,活像是来野营的。
这间放映室位于芝加哥雷克街, 历史悠久, 面积狭小,只能摆放五十个座位,还往往坐不满, 因为二十多年来,这里的固定来客只有十几个人罗杰埃伯特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本地有名的影评家但也不至于冷清, 因为对有些影评家来说,他们已经是把第二个家安在了这里。
虽然这些影评家们偶尔也会去外面的电影院,去体验一下更大的银幕和更新的技术,但他们还是习惯于驻扎在这里,这间小小的放映室在好莱坞也非常有名不夸张的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的得主们经常在此诞生电影公司们总是会殷勤的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电影拷贝送来,这是受人尊敬的影评家们理所应得的福利。
罗杰埃伯特看了眼银幕,正在播放的这部电影已经到了尾声,是妮可基德曼与西恩潘主演的《翻译风波》,上映没多久,听说首映票房很不错。
片尾字幕一出现,放映室就热闹起来,影评家们纷纷抱怨:剪辑太差了。
有点像《本能》,还是低分版的。
我差点睡着。
画面精美,内涵空洞。
有人问:接下来我们看什么?
看《米尔克》。罗杰埃伯特说:电影拷贝已经送来了。
太棒了,我早就想看看这部电影了。为《芝加哥读者》撰写日常影评文章的乔纳森罗森鲍姆说:我在德国的朋友说《米尔克》是一部艺术品,绝对完美无瑕,各方面都是。
其他影评家也很感兴趣:是吗?我早上还看了马特德鲁奇的博客,他把这部电影批的一文不值。
谁是马特德鲁奇?
最先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有一腿的那个新闻记者,他现在是个博客名人。
关于这部电影的新闻太多了,西弗吉尼亚州还准备通过禁映令呢。
嘿,老伙计们,别让那些纷纷扰扰的社会新闻影响了我们。《电影评论》的撰稿人彼得索茨斯基说:我们可是专业的影评人,工作的时候得纯粹点。
我同意。这件放映室是我们的圣地,至少在这里,电影只能是电影。
想法相同的还有罗杰艾伯特,他也是天主教徒,但在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先将上帝放到一边,像个最普通的观众一样去欣赏每一部影片。
因为他有自己的报纸专栏、有自己的电视节目,经常出书,前不久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得到一颗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影评家,《福克斯》评价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这跟现实差并不太远,他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会对一部电影的前景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他必须爱惜羽毛。更何况而且如果不是足够客观且公正,他也无法拥有如今的地位。
罗杰埃伯特将自己看电影时习惯携带的物品拿出来,那包括一个精巧的活页笔记本,一支跟了他很多年的蓝色钢笔和一包面巾纸(能随时擦拭眼镜),他用这些装备,写出过无数让读者拍案叫绝的影评来。
放映员从一个密码箱里拿出几卷胶片,然后把它们穿在放映机上。
室内灯光暗了下来,电影开始放映了。
罗杰埃伯特一直对《米尔克》抱有很高期待,虽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几年拍片质量有些下降,比不上九十年代时的高水准,但这次影片阵容的超高规格,让人想象不到有任何失败的可能。
为了不降低这份期待,罗杰埃伯特甚至没去看电影的预告片,平时也很少主动去关注跟电影有关的新闻,以免受到欧洲影评人的影响,现在终于看到成品,他不得不感慨,《米尔克》不愧是能拿到柏林金熊奖的集大成之作,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镜头暗示,在技巧上已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拍摄技巧,果然是当今世界最具价值的电影财富。
罗杰埃伯特摘下笔帽,翻开笔记本,顺着自己的思绪,在上面记录着一些想法。
除了电影拍摄技巧已至巅峰,影片里也不缺少斯皮尔伯格独具特色的人文关怀,因为虽然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主要角色也多为同性恋,但影片与其说聚焦了同性恋这个群体,更不如是在描写普通人觉醒了自由意志后,意识到想要改变规则只能先顺应规则,进而通过竞选改变社会的过程这与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都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长远地看,对于那个时代,对于LGBT群体,乃至如今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于丹怀特杀死米尔克的原因,也没有简单的归类于是反同事件或是政治斗争事件,电影里深刻挖掘了丹怀特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他的理想主义,他的一腔激情,他的压力与责任,以及他的恐同、嫉妒、仇恨和感情用事。
对于人性复杂的刻画,也让这个角色变得极其真实饱满,让人不能单纯的用坏人这一个词来概括他,或许可以说丹怀特是过去乃至现在很多传统环境中长大的恐同者、甚至说深柜者的可悲缩影。
编剧固然将丹怀特写的角色丰满,但更加可贵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表演,这几乎不像是罗杰埃伯特以往认识的那个演员了,确切地说,莱昂纳多给了他比《飞行家》时更大的惊喜。
当然,如果没有棋逢对手,想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贡献不出如此出色的演技,威廉布兰德利演活了一个脚踏实地的梦想家,一个热情雄辩的领袖和一个合格的政客,而这正是哈维米尔克柏林电影节的最佳演员银熊奖已经给了他证明。
《米尔克》应该能在明年的颁奖季得到一个奥斯卡表演类奖项的提名,罗杰埃伯特想,不,或许是两个。
罗杰埃伯特露出纯粹喜悦的笑容,他刚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描述,于是立刻动笔将它写了下来,随后,他又皱眉深思,将这一页撕了下来,随便丢弃在脚下。
观影过程中,罗杰埃伯特已经发现,相较于常用的正反打镜头,斯皮尔伯格更多的使用了镜头的移动(摇镜头)来替换剪辑点,这样做也有好处,比如说更流畅的镜头能带给观众更强的写实感。
到了电影最后的高潮,莱昂纳多饰演的丹怀特翻窗进入市政厅,准备谋杀哈维米尔克的时候,连续不间断的长镜头,教科书般的镜头语言,直接看呆了一堆人。
迈克菲利普斯不自觉的调整了自己的姿势,歪歪扭扭的坐正了,彼得索茨斯基拍了拍前排座椅,让前面的人把自己的脚从椅背上放下来,挡着他视线了,而乔纳森罗森鲍姆不知不觉间将可乐喝进了毛衫里,他手忙脚乱的擦拭着,还忍不住赞叹:这个长镜头绝了!
这是一条充满了巨大信息量的长镜头,通过调度不断的变化,人称、角度、景别的转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理有据,情绪渲染更是到位,让人极易沉浸到这段剧情的氛围当中,连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
可以说,单纯凭借这个长镜头,《米尔克》就能提前锁定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罗杰埃伯特更加的欣喜,他写了一页又一页的笔记字写因此写的非常潦草,大概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写了什么翻页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他显然陷入到了一种亢奋的创作激情中。
直到电影结束,演职员名单的最后一行字都走完,罗杰埃伯特才停止写作,他挺起身子,伸了个懒腰,发出畅快的一声,低下头数了数笔记本,发现自己已经写了有十几页短评不算撕下扔掉的那些等下回家后,他会将这些琐碎的想法整理成一篇正式的影评,发表在自己的报纸专栏里,还有电视节目上。
片尾曲都播放完了,放映厅内还一片安静,罗杰埃伯特朝四周看了看,发现他的朋友们大多还坐在椅子上,仔细回味着电影,个别影评家和他刚刚的动作一样,正忙着整理思路并记录下来,看上去他们都被这部电影激发出了大量的灵感。
迈克菲利普斯问他感觉这部电影怎么样,罗杰埃伯特朝他亮出了自己的标志性动作竖起大拇指。
罗杰埃伯特会给《米尔克》四颗星,他的满分从来都是四颗星。
这一年北美暑期档的所有热门话题,几乎都被《米尔克》垄断,哪怕有票房更高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有粉丝更多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但是在往后数年里,提起这一年的夏天,无数媒体和影迷最先想起来的还是《米尔克》。
因为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新闻,不止娱乐版,连政治版、经济版、社会生活版,乃至国际新闻版,都上了个遍,热度与影响,都足以写成一本书。
《米尔克》的首映票房是两千七百万美元,以题材来说,属于票房成绩非常出色但不离谱的范围,不过如果算上公映电影院数量的话只有千家左右单馆票房就高的有点可怕了。
据统计,首映当天,在纽约、旧金山、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米尔克》场次的上座率全部超过百分之九十,这还是不包括影评人和媒体在内的数据。
而且,影片的前期口碑非常的好,电影刚刚结束首映,烂番茄网站就解禁了第一波媒体评论,新鲜度达到了100%,在其他评分网站比如说Metacritic和MovieTickets上,媒体均分达到了92的高分,而在完全依靠粉丝打分作为评分机制的Fandango网站上,超过1100名观众给了《米尔克》四星半的评价,在票务公司CinemaScore上的观众口碑是A,IMDb上也有超过3000人打出了8.9的高分。
但是很快的,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针对《米尔克》的刷分行动就开始了之所以肯定这些行为有组织有预谋,是因为一些保守派团体和名人真的站出来这么号召了,而且电影的评分也随后遭遇到了断崖式的下跌。
最先跳出来的是北美知名媒体人马特德鲁奇,他因最先爆料克林顿丑闻而声名鹊起,创办的德鲁奇报道网站是美国当下互联网浏览量最高的新闻网站,作为一名网络名人,德鲁奇深谙如何获取关注,他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专栏里直言不讳,就好比《米尔克》上映前夕,德鲁奇就在博客里写道:一部违反了《圣经》和联邦宪法的搞基电影连一分钟都不值得你花。
FOX新闻台的主持人约翰吉布森称这是一部关于怪胎的电影,而且会制造出更多的怪胎,传统的社会秩序会被摧毁。
NBC晨间节目《今日秀》请了一位影评人吉尼沙利特点评近期上映的电影,吉尼沙利特却在节目中不停地拿《米尔克》里的演员开恶意玩笑,比如说他形容詹姆斯弗兰克扮演的斯科特史密斯是性爱狂人,还故意将托比马奎尔叫成蜘蛛基佬(SpiderGayMan)。
但这些已经是相对温和派了,更多的保守派政客与媒体,在各种采访与脱口秀节目中,散播出了更为恶毒的诅咒,他们还召集一些极端人士集体去IMDb等网站给《米尔克》疯狂刷一分,造成了电影评分的急剧下滑。
例如在烂番茄网站上,电影在短短时间内突然收到了超过两万条评价,而且这些评价大多是差评,于是也形成了一个奇景,那就是影片的新鲜度(北美影评人及媒体评分)明明还维持在97%以上,爆米花指数(用户评分)却跌到了43%,这意味着有57%的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这个指数是真的,那么就将刷新威廉与斯皮尔伯格的职业生涯记录,还要加上莱昂纳多身为有口皆碑的,很有选片眼光的导演、演员,他们还从未有哪部作品,在烂番茄指数上低到了如此地步。
但是《米尔克》也不是没有支持者,包括罗杰艾伯特在内的众多北美知名影评人都给了电影高度的赞誉,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LGBT电影,甚至是最好的传记电影。《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的影评专栏都在为《米尔克》站台。
奥普拉温芙瑞、大卫莱特曼、艾伦德杰尼勒斯、柯南奥布赖恩等脱口秀主持人也在自己的节目里谈及非常喜欢《米尔克》,艾伦德杰尼勒斯还谈到了针对影片的抵制活动,她说《米尔克》这类电影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就算今年没有,未来也早晚有人会拍,这是现实的需求,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电影。一些人抵制《米尔克》,也不仅仅是针对这一部电影,而是感受到了这股风潮,恐惧这一类型电影的崛起,害怕LGBT群体拥有越来越大的发声权,才拼命的诋毁抵制。
更有无数年轻影迷在互联网上指出《米尔克》很可能被人恶意狙击,黑客高手查出了的电影被大量虚假账户刷差评的证据,相关的话题讨论热度非常高,点击率也十分惊人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等社交网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还被不少电视新闻与报纸关注,使许多不爱在网络上发表影评的影迷,主动上网给电影打高分表示支持。
恋耽美
乔纳森贝茨看向窗外,雨还在下,电影院大厅内也依旧人潮拥挤,不停有人走进去,也不停有人续在队伍最后,整个队伍的长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是的,这肯定会改变很多事情。乔纳森贝茨紧握住男友的手说:或许这会促成一些巨大的转变,说不定,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第245章 《米尔克》上映群像
罗杰埃伯特像回家一样走进他熟悉的放映室, 在有微光的漆黑环境里, 准确无误的找到了他的座椅就在最后一排、紧挨屋门的过道旁边, 那张椅子经过常年使用, 已经有点倾斜, 连海绵塌陷的形状都非常契合他的身体,既柔软又舒服。埃伯特喜欢坐在上面,度过几个小时惬意的观影时光,他还经常把脚伸到前面椅子的扶手上,这能让他经常酸痛的肩膀和后背舒服很多。
要来点儿吗?紧挨着他坐的, 主持着一档电影评论节目的老友迈克菲利普斯递过来一块凉了的三明治。
不, 谢谢, 我在家吃过了。罗杰埃伯特推了推老友的手以示拒绝。
好吧。迈克菲利普斯将三明治收回, 放在了餐盒里。他的座椅旁边还散放着饮料、眼镜、毛毯、笔记本电脑等物品, 事实上不只是他, 放映室里的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将自己的大衣杂物堆的哪儿都是,活像是来野营的。
这间放映室位于芝加哥雷克街, 历史悠久, 面积狭小,只能摆放五十个座位,还往往坐不满, 因为二十多年来,这里的固定来客只有十几个人罗杰埃伯特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本地有名的影评家但也不至于冷清, 因为对有些影评家来说,他们已经是把第二个家安在了这里。
虽然这些影评家们偶尔也会去外面的电影院,去体验一下更大的银幕和更新的技术,但他们还是习惯于驻扎在这里,这间小小的放映室在好莱坞也非常有名不夸张的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的得主们经常在此诞生电影公司们总是会殷勤的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电影拷贝送来,这是受人尊敬的影评家们理所应得的福利。
罗杰埃伯特看了眼银幕,正在播放的这部电影已经到了尾声,是妮可基德曼与西恩潘主演的《翻译风波》,上映没多久,听说首映票房很不错。
片尾字幕一出现,放映室就热闹起来,影评家们纷纷抱怨:剪辑太差了。
有点像《本能》,还是低分版的。
我差点睡着。
画面精美,内涵空洞。
有人问:接下来我们看什么?
看《米尔克》。罗杰埃伯特说:电影拷贝已经送来了。
太棒了,我早就想看看这部电影了。为《芝加哥读者》撰写日常影评文章的乔纳森罗森鲍姆说:我在德国的朋友说《米尔克》是一部艺术品,绝对完美无瑕,各方面都是。
其他影评家也很感兴趣:是吗?我早上还看了马特德鲁奇的博客,他把这部电影批的一文不值。
谁是马特德鲁奇?
最先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有一腿的那个新闻记者,他现在是个博客名人。
关于这部电影的新闻太多了,西弗吉尼亚州还准备通过禁映令呢。
嘿,老伙计们,别让那些纷纷扰扰的社会新闻影响了我们。《电影评论》的撰稿人彼得索茨斯基说:我们可是专业的影评人,工作的时候得纯粹点。
我同意。这件放映室是我们的圣地,至少在这里,电影只能是电影。
想法相同的还有罗杰艾伯特,他也是天主教徒,但在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先将上帝放到一边,像个最普通的观众一样去欣赏每一部影片。
因为他有自己的报纸专栏、有自己的电视节目,经常出书,前不久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得到一颗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影评家,《福克斯》评价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这跟现实差并不太远,他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会对一部电影的前景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他必须爱惜羽毛。更何况而且如果不是足够客观且公正,他也无法拥有如今的地位。
罗杰埃伯特将自己看电影时习惯携带的物品拿出来,那包括一个精巧的活页笔记本,一支跟了他很多年的蓝色钢笔和一包面巾纸(能随时擦拭眼镜),他用这些装备,写出过无数让读者拍案叫绝的影评来。
放映员从一个密码箱里拿出几卷胶片,然后把它们穿在放映机上。
室内灯光暗了下来,电影开始放映了。
罗杰埃伯特一直对《米尔克》抱有很高期待,虽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几年拍片质量有些下降,比不上九十年代时的高水准,但这次影片阵容的超高规格,让人想象不到有任何失败的可能。
为了不降低这份期待,罗杰埃伯特甚至没去看电影的预告片,平时也很少主动去关注跟电影有关的新闻,以免受到欧洲影评人的影响,现在终于看到成品,他不得不感慨,《米尔克》不愧是能拿到柏林金熊奖的集大成之作,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镜头暗示,在技巧上已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拍摄技巧,果然是当今世界最具价值的电影财富。
罗杰埃伯特摘下笔帽,翻开笔记本,顺着自己的思绪,在上面记录着一些想法。
除了电影拍摄技巧已至巅峰,影片里也不缺少斯皮尔伯格独具特色的人文关怀,因为虽然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主要角色也多为同性恋,但影片与其说聚焦了同性恋这个群体,更不如是在描写普通人觉醒了自由意志后,意识到想要改变规则只能先顺应规则,进而通过竞选改变社会的过程这与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都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长远地看,对于那个时代,对于LGBT群体,乃至如今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于丹怀特杀死米尔克的原因,也没有简单的归类于是反同事件或是政治斗争事件,电影里深刻挖掘了丹怀特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他的理想主义,他的一腔激情,他的压力与责任,以及他的恐同、嫉妒、仇恨和感情用事。
对于人性复杂的刻画,也让这个角色变得极其真实饱满,让人不能单纯的用坏人这一个词来概括他,或许可以说丹怀特是过去乃至现在很多传统环境中长大的恐同者、甚至说深柜者的可悲缩影。
编剧固然将丹怀特写的角色丰满,但更加可贵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表演,这几乎不像是罗杰埃伯特以往认识的那个演员了,确切地说,莱昂纳多给了他比《飞行家》时更大的惊喜。
当然,如果没有棋逢对手,想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贡献不出如此出色的演技,威廉布兰德利演活了一个脚踏实地的梦想家,一个热情雄辩的领袖和一个合格的政客,而这正是哈维米尔克柏林电影节的最佳演员银熊奖已经给了他证明。
《米尔克》应该能在明年的颁奖季得到一个奥斯卡表演类奖项的提名,罗杰埃伯特想,不,或许是两个。
罗杰埃伯特露出纯粹喜悦的笑容,他刚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描述,于是立刻动笔将它写了下来,随后,他又皱眉深思,将这一页撕了下来,随便丢弃在脚下。
观影过程中,罗杰埃伯特已经发现,相较于常用的正反打镜头,斯皮尔伯格更多的使用了镜头的移动(摇镜头)来替换剪辑点,这样做也有好处,比如说更流畅的镜头能带给观众更强的写实感。
到了电影最后的高潮,莱昂纳多饰演的丹怀特翻窗进入市政厅,准备谋杀哈维米尔克的时候,连续不间断的长镜头,教科书般的镜头语言,直接看呆了一堆人。
迈克菲利普斯不自觉的调整了自己的姿势,歪歪扭扭的坐正了,彼得索茨斯基拍了拍前排座椅,让前面的人把自己的脚从椅背上放下来,挡着他视线了,而乔纳森罗森鲍姆不知不觉间将可乐喝进了毛衫里,他手忙脚乱的擦拭着,还忍不住赞叹:这个长镜头绝了!
这是一条充满了巨大信息量的长镜头,通过调度不断的变化,人称、角度、景别的转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理有据,情绪渲染更是到位,让人极易沉浸到这段剧情的氛围当中,连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
可以说,单纯凭借这个长镜头,《米尔克》就能提前锁定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罗杰埃伯特更加的欣喜,他写了一页又一页的笔记字写因此写的非常潦草,大概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写了什么翻页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他显然陷入到了一种亢奋的创作激情中。
直到电影结束,演职员名单的最后一行字都走完,罗杰埃伯特才停止写作,他挺起身子,伸了个懒腰,发出畅快的一声,低下头数了数笔记本,发现自己已经写了有十几页短评不算撕下扔掉的那些等下回家后,他会将这些琐碎的想法整理成一篇正式的影评,发表在自己的报纸专栏里,还有电视节目上。
片尾曲都播放完了,放映厅内还一片安静,罗杰埃伯特朝四周看了看,发现他的朋友们大多还坐在椅子上,仔细回味着电影,个别影评家和他刚刚的动作一样,正忙着整理思路并记录下来,看上去他们都被这部电影激发出了大量的灵感。
迈克菲利普斯问他感觉这部电影怎么样,罗杰埃伯特朝他亮出了自己的标志性动作竖起大拇指。
罗杰埃伯特会给《米尔克》四颗星,他的满分从来都是四颗星。
这一年北美暑期档的所有热门话题,几乎都被《米尔克》垄断,哪怕有票房更高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有粉丝更多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但是在往后数年里,提起这一年的夏天,无数媒体和影迷最先想起来的还是《米尔克》。
因为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新闻,不止娱乐版,连政治版、经济版、社会生活版,乃至国际新闻版,都上了个遍,热度与影响,都足以写成一本书。
《米尔克》的首映票房是两千七百万美元,以题材来说,属于票房成绩非常出色但不离谱的范围,不过如果算上公映电影院数量的话只有千家左右单馆票房就高的有点可怕了。
据统计,首映当天,在纽约、旧金山、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米尔克》场次的上座率全部超过百分之九十,这还是不包括影评人和媒体在内的数据。
而且,影片的前期口碑非常的好,电影刚刚结束首映,烂番茄网站就解禁了第一波媒体评论,新鲜度达到了100%,在其他评分网站比如说Metacritic和MovieTickets上,媒体均分达到了92的高分,而在完全依靠粉丝打分作为评分机制的Fandango网站上,超过1100名观众给了《米尔克》四星半的评价,在票务公司CinemaScore上的观众口碑是A,IMDb上也有超过3000人打出了8.9的高分。
但是很快的,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针对《米尔克》的刷分行动就开始了之所以肯定这些行为有组织有预谋,是因为一些保守派团体和名人真的站出来这么号召了,而且电影的评分也随后遭遇到了断崖式的下跌。
最先跳出来的是北美知名媒体人马特德鲁奇,他因最先爆料克林顿丑闻而声名鹊起,创办的德鲁奇报道网站是美国当下互联网浏览量最高的新闻网站,作为一名网络名人,德鲁奇深谙如何获取关注,他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专栏里直言不讳,就好比《米尔克》上映前夕,德鲁奇就在博客里写道:一部违反了《圣经》和联邦宪法的搞基电影连一分钟都不值得你花。
FOX新闻台的主持人约翰吉布森称这是一部关于怪胎的电影,而且会制造出更多的怪胎,传统的社会秩序会被摧毁。
NBC晨间节目《今日秀》请了一位影评人吉尼沙利特点评近期上映的电影,吉尼沙利特却在节目中不停地拿《米尔克》里的演员开恶意玩笑,比如说他形容詹姆斯弗兰克扮演的斯科特史密斯是性爱狂人,还故意将托比马奎尔叫成蜘蛛基佬(SpiderGayMan)。
但这些已经是相对温和派了,更多的保守派政客与媒体,在各种采访与脱口秀节目中,散播出了更为恶毒的诅咒,他们还召集一些极端人士集体去IMDb等网站给《米尔克》疯狂刷一分,造成了电影评分的急剧下滑。
例如在烂番茄网站上,电影在短短时间内突然收到了超过两万条评价,而且这些评价大多是差评,于是也形成了一个奇景,那就是影片的新鲜度(北美影评人及媒体评分)明明还维持在97%以上,爆米花指数(用户评分)却跌到了43%,这意味着有57%的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这个指数是真的,那么就将刷新威廉与斯皮尔伯格的职业生涯记录,还要加上莱昂纳多身为有口皆碑的,很有选片眼光的导演、演员,他们还从未有哪部作品,在烂番茄指数上低到了如此地步。
但是《米尔克》也不是没有支持者,包括罗杰艾伯特在内的众多北美知名影评人都给了电影高度的赞誉,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LGBT电影,甚至是最好的传记电影。《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的影评专栏都在为《米尔克》站台。
奥普拉温芙瑞、大卫莱特曼、艾伦德杰尼勒斯、柯南奥布赖恩等脱口秀主持人也在自己的节目里谈及非常喜欢《米尔克》,艾伦德杰尼勒斯还谈到了针对影片的抵制活动,她说《米尔克》这类电影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就算今年没有,未来也早晚有人会拍,这是现实的需求,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电影。一些人抵制《米尔克》,也不仅仅是针对这一部电影,而是感受到了这股风潮,恐惧这一类型电影的崛起,害怕LGBT群体拥有越来越大的发声权,才拼命的诋毁抵制。
更有无数年轻影迷在互联网上指出《米尔克》很可能被人恶意狙击,黑客高手查出了的电影被大量虚假账户刷差评的证据,相关的话题讨论热度非常高,点击率也十分惊人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等社交网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还被不少电视新闻与报纸关注,使许多不爱在网络上发表影评的影迷,主动上网给电影打高分表示支持。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