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 重生)——摇曳菡萏(291
最后,感谢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年的哈维米尔克,你的思想和精神永不过时,它们会与世长存。
威廉最后面向台下,将手中的银熊奖杯高高举起。
所有人只是起立、鼓掌,为又一位荣膺了奥斯卡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荣誉的上帝宠儿欢呼。
在又一波高分贝的声浪中,现场无数记者拼命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瞬间。
这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闪耀的照片,无数媒体用它当做报道颁奖典礼的头版照片,最后定格为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永不退色的经典回忆。
这一晚不仅是威廉的大满贯之夜,同样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
虽然错失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被《希望与反抗》的导演马克罗斯曼获得但是《米尔克》却意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熊奖,随后威廉又一次登台,与斯皮尔伯格,还有剧组其他人一起领取了金狮奖杯,并且留下了合影。
算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以及众所周知的奥斯卡的那些小金人,尽管不是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或导演,但斯皮尔伯格也算是集齐了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
而这也给了斯皮尔伯格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能在一年后的奥斯卡上也有所斩获。或许等待的时间长了点,但是他等得起。
另一方面,《米尔克》堪称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不过荣耀都是相互的,柏林电影节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知名度与关注度最高的一届电影节,连海外的收视率都创下了纪录。
这一点,在之后的评审团会见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评审团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的亲口承认:用再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米尔克》都不为过,绝对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亮眼的作品,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其实关于金熊奖的决定,我们有过犹豫,今年电影节的主题是非洲,我们理应关注更多非洲电影,南非影片《卡雅利沙的卡门》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不过《米尔克》同样有着庞大的愿景,电影里关于人和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思考太吸引人了,所以最后多数评委还是忠于了自己的主观选择,《米尔克》拿走金熊,《孔雀》获得评委会大奖,《卡雅利沙的卡门》则得到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这个结果很完美。
关于影帝的选择,罗兰艾默里奇更是表示:影帝是我们最后一个决定的奖项,也是最无争议的一个,没有分歧,没有争论,所有评委,我们九个人一致同意将银熊奖授予威廉布兰德利。
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我参与过好几次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工作,也有幸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担任过评委,对于重要的奖项,我们一向是极其慎重的,通常要花费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经过无休止的提议、讨论、投票、再投票后才能决定。但是这次,我们非常迅速地就达成了共识,花了大概十分钟都不到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威廉布兰德利的演出是如何具有征服性的了。
评委苏珊柯达补充道:我们完全没有提议第二人选,也想不到有谁能和他相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至少看了电影两遍,我看了三遍,而且准备正式上映后继续去电影院支持。
另一名评委弗兰卡波坦特也说:选择威廉布兰德利,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也不是因为他在影评人那里有很高的评分。事实上我们评委看待电影的角度常常和媒体、影评人是不一样的,选择也经常和他们截然相反。把票投给布兰德利,一是因为他的表演打动了我们所有人,二是为了柏林电影节的声誉,如果影帝不是他,显然会使电影节的公正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借着柏林电影节的东风,《米尔克》在北美的上映也正式开始造势。
独立电影的性质,超级商业大片的阵容,不论上映前要遭到多少抵制诋毁,《米尔克》注定会是划时代的LGBT电影作品。
只是没想到,在影片接受市场及观众评判之前,威廉倒先创造了新的记录早在柏林电影节颁奖进行的同时,和奖项有关的消息早已通过无冕之王们的笔触,借由网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后经过电视、纸媒的二次发酵,制造了出了前所未有的沸腾热度。
威尼斯影帝、戛纳影帝、奥斯卡影帝、柏林影帝!
威廉布兰德利实现欧洲三大加奥斯卡的影帝大满贯,成为全世界电影历史上继杰克莱蒙、西恩潘之后完成此项成就的第三人!
而且,令很多人感到窒息的是,如果算上知名度仅比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略差的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影帝,那么威廉布兰德利更是有可能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大满贯记录杰克莱蒙与西恩潘在这两个奖项上都有些不圆满。
西恩潘获得过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的奖杯,但在英国奥斯卡仅收获了两个提名,而杰克莱蒙是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的最佳男演员,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奖项的含金量普遍是比剧情类略低的。
不过媒体影迷们也就是热议八卦一下,没有哪家权威机构真的去搞这么一个奖项大满贯的评比,因为多年来世界公认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是一个级别的,也是最权威、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其他电影节或学院奖比起他们来总是略有不足。
而且,如果要把英国电影学院奖与美国金球奖算进去,那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要不要包括在内?欧洲电影奖、法国凯撒奖和意大利大卫奖呢?
没有人去统计影帝大满贯上的世界第一,那是一个要牵扯到各种国家历史文化年代因素,庞大复杂到无法完成的工程,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威廉却得到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第一那就是年纪。
杰克莱蒙在六十七岁时才拿到这四座奖杯,西恩潘四十四岁才收获完全的荣誉,威廉布兰德利二十八岁就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史无前例!
而且,随着欧洲三大与奥斯卡在评审口味上的渐行渐远欧洲电影节始终以艺术性为最高指标,坚持电影本体的艺术性,奥斯卡却越来越像一个名利场,一方只有十几个评委,可以大胆的走小众精英路线,另一方受制于几千人的投票团队,越来越青睐具有大众传播属性的流行电影这样的大满贯,很大可能也是后无来者了。
如此的年轻,却又取得了如此多的荣誉,本来就已颇具传奇色彩的威廉,在全世界电影从业者的注视下,走上了加冕与封神之路。
《米尔克》在北美的上映都因此顺利很多,在发行方的刻意宣传之下,影片被打造成了一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威廉布兰德利的炫技之作,政治色彩得到了一定的淡化,更容易博得中立立场观众的好感,让他们有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柏林电影节结束后的第二天,《米尔克》就发布了终极预告片和全新的海报,不同于以往的北美版海报大多是用威廉和莱昂纳多两个人,有时候是群像,这次的宣传海报只用了威廉一个人照片,选取的是哈维米尔克在参加过同志游行后,穿着纯白色T恤,脖子上戴着花环发表竞选演讲时振臂欢呼的照片,也是非常的应景了。
而且,吸取了《断背山》的教训,《米尔克》放弃了传统媒体,将主要的宣传渠道放在了网上,直接对准了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的千禧一代们,与一些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直开展合作,将预告片更多地放到线上进行宣传,比如说Facebook、雅虎和苹果网站,还有最近热度极高的视频网站Youtube。
在这些社交与视频网站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对《米尔克》的谩骂声,和一些充满歧视性的言论,但因为这些网站的用户多是开明宽容的年轻人,所以总有网友替他们反驳回去,渐渐地,负面的留言变少了,鼓励和支持的留言占到了大多数。
与Youtube的合作使《米尔克》创下了多个历史记录,比如说,第一部利用社交与视频网站进行宣传的电影,Youtube历史上首部视频点击率超过100万、1000万(24小时点击)、2000万(首周点击)和3000万(一年后累积点击)的电影预告片,2005年度YouTube视频点击榜单榜首,而在这个时间点上,YouTube虽然已经拥有了超过两千万个视频,但用户数量还不足一千万,每天的浏览量也仅在六百到八百万之间徘徊。
也就是说,《米尔克》预告片在登录YouTube的同时,也给网站带去了巨大的流量与曝光度。
事实也是如此,伴随着电影预告点击率的一路上升,网站的注册用户也在飞速增加,仅仅二十四小时就增加了一百多万,两周之后YouTube的总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万。
和YouTube一样病毒传播式发展壮大的还有Facebook,而《米尔克》又借助这些网站病毒式传播,达到了最好的宣传效果,总而言之,这是笔双赢的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谷歌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公司的估值是二百三十亿美元,股价更是在开盘后一路高涨,从八十五美元涨到了如今的超过三百美元,财大气粗的谷歌开始肆意挥洒美元,并且在Youtube刚刚显露出视频网站无限可能性的时候,就花费上亿美元收购了它,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成了Youtube与传统电视媒体、唱片公司以及其他专业节目生产者的合作,解决了Youtube未来会面临的一系列版权争议。
而因为威廉正是谷歌的股东,所以,最大的赢家恐怕正是他本人了。
最能体现这次互联网宣传效果的,是电影的线上预售票房。在北美两大在线票务平台Fandango和MovieTickets.com上,《米尔克》的预售票房成绩非常亮眼,上线后很快便超过了一千万美元,还一度因为访问量过大,造成过网站崩溃。
《米尔克》的线上预售票房最后达到了一千六百万美元,这个数字猛一看过去似乎没什么,但是在绝大多数影迷普遍更习惯线下购票的当下,今年和《米尔克》有着一样的票房预售成绩的,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3:西斯的复仇》。
因为票房预售成绩太好,许多院线已经决定扩大公映范围,从原本的几百家影院,扩充到千家左右,电影院也增开了影片的放映场次。不过这些影院基本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可能只有一家电影院放映,这也是为了规避风险,毕竟LGBT电影,还是在多元化的大城市受众更多些。
这也给其他好莱坞电影做了一次完美的示范,无数制片厂和发行商都意识到,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似乎投资更小,而受益更高,他们都逐渐将目光投向了Facebook和Youtube,未来将有包括《断背山》在内的许多电影,将自己宣传的第一站放在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上。
《米尔克》的北美首映礼是在卡斯特罗剧院举行的。
没错,就是电影里的经常闪过镜头的那个卡斯特罗剧院,就在旧金山的卡斯特罗大街上,建成快要有一百年,西班牙殖民风格建筑,承载了旧金山电影史上过去的辉煌,是如今全美LGBT群体心中的圣地。
哈维米尔克是属于卡斯特罗大街的,是属于旧金山的,所以《米尔克》当然也是属于卡斯特罗剧院的,这座城市的人不会允许电影首映礼举办在其他地方。
早在电影首映前一周,本地居民就将巨幅的电影海报挂在了卡斯特罗剧院的外墙上,任何一个走进这条街的人,第一眼就能看见它,一到夜晚,威廉的脸就和剧院的霓虹灯牌一起闪烁,十足的七十年代氛围。
剧院的一千四百个座位完全不够用,首映当晚,大概至少有一万四千人在这条大街上,为《米尔克》的首映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气氛,这场首映礼,不仅仅是卡斯特罗大街的狂欢,也是旧金山的狂欢。
乔纳森贝茨被邀请去了《米尔克》在旧金山的全球首映礼,还在放映结束后的主创与媒体影迷见面会上,和人们分享了他一直以来的心路历程,包括他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并勇敢出柜的,被反同人士袭击重伤后经历了什么,以及未来的打算,他会继续努力骄傲的做自己。
对《米尔克》这部电影的诞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乔纳森贝茨在首映礼当晚好像一个英雄,无数人为他鼓掌欢呼,俨然把他当做了新一代的群体名人和同志偶像。
但只有乔纳森贝茨自己知道,离开了卡斯特罗大街,离开了旧金山,他身上的英雄光环不仅会荡然无存,那些知道他性取向的普通人,大多也会对他敬而远之,甚至充满敌意。而他,其实在受到袭击之后一直有PTSD的症状,至今仍然需要定期去看心理医生。
乔纳森贝茨也将这些想法告诉给了男友,男友安慰他说:社会在进步,会越变越好的。
仔细想想,这句话也没错,就拿好莱坞电影来说,同性恋角色从隐形人、凶手、变态到喜剧角色、普通配角,再到如今甚至能以正面形象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世界对待同性恋群体的看法的确是越来越宽容平等。
过去一年多里,乔纳森贝茨和男友一起经历了很多,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原本准备等周年纪念日去马赛诸塞州登记结婚的,现在他们决定等到纽约州立法通过同性恋婚姻后,再在本州登记。他们相信自己终究能等到这一天的。
乔纳森贝茨参加了电影首映,男友却还没看过《米尔克》,回到纽约后,乔纳森决定陪男友再去一次电影院。
他们开车从下城区出发,经过布鲁克林大桥进入布鲁克林区,那里有一家他们常去的电影院,也是现在纽约放映《米尔克》场次最多的电影院。
距离电影院还有一个路口的时候,他们已经看到了远比平时多的人流,贴着《米尔克》海报、亮着24小时放映灯牌的电影院大厅里更是大排长龙,队伍延伸到了外面的马路上,甚至连转弯的街角处也在排队。
乔纳森贝茨没有说话,男友也没有说话,他们只是沉默着将车开往了另一家放映《米尔克》的连锁电影院,然后是又一家每家电影院前都排着整齐又拥挤的长龙,后来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也没有人转身离开,而是撑起了一把又一把雨伞,继续排着队。
还有几个记者在拍照,一家电视台在采访排队的观众,是FOX新闻台的记者。
FOX的新闻主播肯定会在明天的晨间新闻里说,是《米尔克》把美国的所有同性恋都吸引进了电影院才能制造出这样的情景。乔纳森贝茨忍不住开嘲讽说。FOX新闻曾针对他的遇袭事件做过一系列专题报道,但却是站在同情凶手的角度上,还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话,这无法不让人觉得这家电视台存在着偏见。
恋耽美
威廉最后面向台下,将手中的银熊奖杯高高举起。
所有人只是起立、鼓掌,为又一位荣膺了奥斯卡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荣誉的上帝宠儿欢呼。
在又一波高分贝的声浪中,现场无数记者拼命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瞬间。
这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闪耀的照片,无数媒体用它当做报道颁奖典礼的头版照片,最后定格为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永不退色的经典回忆。
这一晚不仅是威廉的大满贯之夜,同样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
虽然错失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被《希望与反抗》的导演马克罗斯曼获得但是《米尔克》却意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熊奖,随后威廉又一次登台,与斯皮尔伯格,还有剧组其他人一起领取了金狮奖杯,并且留下了合影。
算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以及众所周知的奥斯卡的那些小金人,尽管不是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或导演,但斯皮尔伯格也算是集齐了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
而这也给了斯皮尔伯格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能在一年后的奥斯卡上也有所斩获。或许等待的时间长了点,但是他等得起。
另一方面,《米尔克》堪称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不过荣耀都是相互的,柏林电影节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知名度与关注度最高的一届电影节,连海外的收视率都创下了纪录。
这一点,在之后的评审团会见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评审团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的亲口承认:用再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米尔克》都不为过,绝对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亮眼的作品,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其实关于金熊奖的决定,我们有过犹豫,今年电影节的主题是非洲,我们理应关注更多非洲电影,南非影片《卡雅利沙的卡门》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不过《米尔克》同样有着庞大的愿景,电影里关于人和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思考太吸引人了,所以最后多数评委还是忠于了自己的主观选择,《米尔克》拿走金熊,《孔雀》获得评委会大奖,《卡雅利沙的卡门》则得到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这个结果很完美。
关于影帝的选择,罗兰艾默里奇更是表示:影帝是我们最后一个决定的奖项,也是最无争议的一个,没有分歧,没有争论,所有评委,我们九个人一致同意将银熊奖授予威廉布兰德利。
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我参与过好几次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工作,也有幸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担任过评委,对于重要的奖项,我们一向是极其慎重的,通常要花费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经过无休止的提议、讨论、投票、再投票后才能决定。但是这次,我们非常迅速地就达成了共识,花了大概十分钟都不到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威廉布兰德利的演出是如何具有征服性的了。
评委苏珊柯达补充道:我们完全没有提议第二人选,也想不到有谁能和他相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至少看了电影两遍,我看了三遍,而且准备正式上映后继续去电影院支持。
另一名评委弗兰卡波坦特也说:选择威廉布兰德利,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也不是因为他在影评人那里有很高的评分。事实上我们评委看待电影的角度常常和媒体、影评人是不一样的,选择也经常和他们截然相反。把票投给布兰德利,一是因为他的表演打动了我们所有人,二是为了柏林电影节的声誉,如果影帝不是他,显然会使电影节的公正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借着柏林电影节的东风,《米尔克》在北美的上映也正式开始造势。
独立电影的性质,超级商业大片的阵容,不论上映前要遭到多少抵制诋毁,《米尔克》注定会是划时代的LGBT电影作品。
只是没想到,在影片接受市场及观众评判之前,威廉倒先创造了新的记录早在柏林电影节颁奖进行的同时,和奖项有关的消息早已通过无冕之王们的笔触,借由网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后经过电视、纸媒的二次发酵,制造了出了前所未有的沸腾热度。
威尼斯影帝、戛纳影帝、奥斯卡影帝、柏林影帝!
威廉布兰德利实现欧洲三大加奥斯卡的影帝大满贯,成为全世界电影历史上继杰克莱蒙、西恩潘之后完成此项成就的第三人!
而且,令很多人感到窒息的是,如果算上知名度仅比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略差的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影帝,那么威廉布兰德利更是有可能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大满贯记录杰克莱蒙与西恩潘在这两个奖项上都有些不圆满。
西恩潘获得过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的奖杯,但在英国奥斯卡仅收获了两个提名,而杰克莱蒙是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的最佳男演员,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奖项的含金量普遍是比剧情类略低的。
不过媒体影迷们也就是热议八卦一下,没有哪家权威机构真的去搞这么一个奖项大满贯的评比,因为多年来世界公认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是一个级别的,也是最权威、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其他电影节或学院奖比起他们来总是略有不足。
而且,如果要把英国电影学院奖与美国金球奖算进去,那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要不要包括在内?欧洲电影奖、法国凯撒奖和意大利大卫奖呢?
没有人去统计影帝大满贯上的世界第一,那是一个要牵扯到各种国家历史文化年代因素,庞大复杂到无法完成的工程,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威廉却得到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第一那就是年纪。
杰克莱蒙在六十七岁时才拿到这四座奖杯,西恩潘四十四岁才收获完全的荣誉,威廉布兰德利二十八岁就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史无前例!
而且,随着欧洲三大与奥斯卡在评审口味上的渐行渐远欧洲电影节始终以艺术性为最高指标,坚持电影本体的艺术性,奥斯卡却越来越像一个名利场,一方只有十几个评委,可以大胆的走小众精英路线,另一方受制于几千人的投票团队,越来越青睐具有大众传播属性的流行电影这样的大满贯,很大可能也是后无来者了。
如此的年轻,却又取得了如此多的荣誉,本来就已颇具传奇色彩的威廉,在全世界电影从业者的注视下,走上了加冕与封神之路。
《米尔克》在北美的上映都因此顺利很多,在发行方的刻意宣传之下,影片被打造成了一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威廉布兰德利的炫技之作,政治色彩得到了一定的淡化,更容易博得中立立场观众的好感,让他们有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柏林电影节结束后的第二天,《米尔克》就发布了终极预告片和全新的海报,不同于以往的北美版海报大多是用威廉和莱昂纳多两个人,有时候是群像,这次的宣传海报只用了威廉一个人照片,选取的是哈维米尔克在参加过同志游行后,穿着纯白色T恤,脖子上戴着花环发表竞选演讲时振臂欢呼的照片,也是非常的应景了。
而且,吸取了《断背山》的教训,《米尔克》放弃了传统媒体,将主要的宣传渠道放在了网上,直接对准了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的千禧一代们,与一些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直开展合作,将预告片更多地放到线上进行宣传,比如说Facebook、雅虎和苹果网站,还有最近热度极高的视频网站Youtube。
在这些社交与视频网站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对《米尔克》的谩骂声,和一些充满歧视性的言论,但因为这些网站的用户多是开明宽容的年轻人,所以总有网友替他们反驳回去,渐渐地,负面的留言变少了,鼓励和支持的留言占到了大多数。
与Youtube的合作使《米尔克》创下了多个历史记录,比如说,第一部利用社交与视频网站进行宣传的电影,Youtube历史上首部视频点击率超过100万、1000万(24小时点击)、2000万(首周点击)和3000万(一年后累积点击)的电影预告片,2005年度YouTube视频点击榜单榜首,而在这个时间点上,YouTube虽然已经拥有了超过两千万个视频,但用户数量还不足一千万,每天的浏览量也仅在六百到八百万之间徘徊。
也就是说,《米尔克》预告片在登录YouTube的同时,也给网站带去了巨大的流量与曝光度。
事实也是如此,伴随着电影预告点击率的一路上升,网站的注册用户也在飞速增加,仅仅二十四小时就增加了一百多万,两周之后YouTube的总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万。
和YouTube一样病毒传播式发展壮大的还有Facebook,而《米尔克》又借助这些网站病毒式传播,达到了最好的宣传效果,总而言之,这是笔双赢的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谷歌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公司的估值是二百三十亿美元,股价更是在开盘后一路高涨,从八十五美元涨到了如今的超过三百美元,财大气粗的谷歌开始肆意挥洒美元,并且在Youtube刚刚显露出视频网站无限可能性的时候,就花费上亿美元收购了它,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成了Youtube与传统电视媒体、唱片公司以及其他专业节目生产者的合作,解决了Youtube未来会面临的一系列版权争议。
而因为威廉正是谷歌的股东,所以,最大的赢家恐怕正是他本人了。
最能体现这次互联网宣传效果的,是电影的线上预售票房。在北美两大在线票务平台Fandango和MovieTickets.com上,《米尔克》的预售票房成绩非常亮眼,上线后很快便超过了一千万美元,还一度因为访问量过大,造成过网站崩溃。
《米尔克》的线上预售票房最后达到了一千六百万美元,这个数字猛一看过去似乎没什么,但是在绝大多数影迷普遍更习惯线下购票的当下,今年和《米尔克》有着一样的票房预售成绩的,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3:西斯的复仇》。
因为票房预售成绩太好,许多院线已经决定扩大公映范围,从原本的几百家影院,扩充到千家左右,电影院也增开了影片的放映场次。不过这些影院基本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可能只有一家电影院放映,这也是为了规避风险,毕竟LGBT电影,还是在多元化的大城市受众更多些。
这也给其他好莱坞电影做了一次完美的示范,无数制片厂和发行商都意识到,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似乎投资更小,而受益更高,他们都逐渐将目光投向了Facebook和Youtube,未来将有包括《断背山》在内的许多电影,将自己宣传的第一站放在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上。
《米尔克》的北美首映礼是在卡斯特罗剧院举行的。
没错,就是电影里的经常闪过镜头的那个卡斯特罗剧院,就在旧金山的卡斯特罗大街上,建成快要有一百年,西班牙殖民风格建筑,承载了旧金山电影史上过去的辉煌,是如今全美LGBT群体心中的圣地。
哈维米尔克是属于卡斯特罗大街的,是属于旧金山的,所以《米尔克》当然也是属于卡斯特罗剧院的,这座城市的人不会允许电影首映礼举办在其他地方。
早在电影首映前一周,本地居民就将巨幅的电影海报挂在了卡斯特罗剧院的外墙上,任何一个走进这条街的人,第一眼就能看见它,一到夜晚,威廉的脸就和剧院的霓虹灯牌一起闪烁,十足的七十年代氛围。
剧院的一千四百个座位完全不够用,首映当晚,大概至少有一万四千人在这条大街上,为《米尔克》的首映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气氛,这场首映礼,不仅仅是卡斯特罗大街的狂欢,也是旧金山的狂欢。
乔纳森贝茨被邀请去了《米尔克》在旧金山的全球首映礼,还在放映结束后的主创与媒体影迷见面会上,和人们分享了他一直以来的心路历程,包括他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并勇敢出柜的,被反同人士袭击重伤后经历了什么,以及未来的打算,他会继续努力骄傲的做自己。
对《米尔克》这部电影的诞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乔纳森贝茨在首映礼当晚好像一个英雄,无数人为他鼓掌欢呼,俨然把他当做了新一代的群体名人和同志偶像。
但只有乔纳森贝茨自己知道,离开了卡斯特罗大街,离开了旧金山,他身上的英雄光环不仅会荡然无存,那些知道他性取向的普通人,大多也会对他敬而远之,甚至充满敌意。而他,其实在受到袭击之后一直有PTSD的症状,至今仍然需要定期去看心理医生。
乔纳森贝茨也将这些想法告诉给了男友,男友安慰他说:社会在进步,会越变越好的。
仔细想想,这句话也没错,就拿好莱坞电影来说,同性恋角色从隐形人、凶手、变态到喜剧角色、普通配角,再到如今甚至能以正面形象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世界对待同性恋群体的看法的确是越来越宽容平等。
过去一年多里,乔纳森贝茨和男友一起经历了很多,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原本准备等周年纪念日去马赛诸塞州登记结婚的,现在他们决定等到纽约州立法通过同性恋婚姻后,再在本州登记。他们相信自己终究能等到这一天的。
乔纳森贝茨参加了电影首映,男友却还没看过《米尔克》,回到纽约后,乔纳森决定陪男友再去一次电影院。
他们开车从下城区出发,经过布鲁克林大桥进入布鲁克林区,那里有一家他们常去的电影院,也是现在纽约放映《米尔克》场次最多的电影院。
距离电影院还有一个路口的时候,他们已经看到了远比平时多的人流,贴着《米尔克》海报、亮着24小时放映灯牌的电影院大厅里更是大排长龙,队伍延伸到了外面的马路上,甚至连转弯的街角处也在排队。
乔纳森贝茨没有说话,男友也没有说话,他们只是沉默着将车开往了另一家放映《米尔克》的连锁电影院,然后是又一家每家电影院前都排着整齐又拥挤的长龙,后来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也没有人转身离开,而是撑起了一把又一把雨伞,继续排着队。
还有几个记者在拍照,一家电视台在采访排队的观众,是FOX新闻台的记者。
FOX的新闻主播肯定会在明天的晨间新闻里说,是《米尔克》把美国的所有同性恋都吸引进了电影院才能制造出这样的情景。乔纳森贝茨忍不住开嘲讽说。FOX新闻曾针对他的遇袭事件做过一系列专题报道,但却是站在同情凶手的角度上,还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话,这无法不让人觉得这家电视台存在着偏见。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