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人心不是那么好收买的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十万之众的处置,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为难的紧。
直接放了,肯定不行,十三山的百姓前事不远,就这么着把这十万人放了,那些亲手杀了自己孩子也要回归大明却最终战死的百姓们怎么算?
这世界上什么时候有这种有便宜就沾没便宜就能脱身的好事儿了?
就算是大保健,还有被警察叔叔带去问话的风险呢,更何况这种跟着建奴混了这么久,好处也得了,大明打过去之后就改头换面当回大明百姓的好事儿?
想想都是不可能,反正崇祯皇帝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毕竟就算是不要求这些人如同十三山的十万百姓一般战死疆场,那么偷偷摸摸的回到大明总没什么问题了吧?
辽西不是辽东,想要逃回大明根本就没有那么难。
就算是辽东没什么希望逃回大明,照样有的是人想尽了办法逃到毛文龙所在的东江镇。
所以说,这些人先是跟着建奴混,还把家中的男丁献给建奴去当兵吃粮,这种事儿若是一点儿惩罚都没有的放下了,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是不是以后别管建奴来了还是倭奴来了,老老实实的当个顺民,再给建奴或者倭寇当兵纳粮,然后等着失地被光复了之后再成为新朝百姓就好子?
那么问题来了,光复失地的人是些什么人?谁不是爹生娘养的百姓?
那又凭什么好处都让这些人得了?
反正崇祯皇帝的思维逻辑里面,绕不过去这个弯。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是非黑白,尤其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更是如此,可是在这件事上,崇祯皇帝就认定了一点——这些人应该是受到处罚,而不是什么事儿都没有的继续当大明百姓。
否则的话,后边就会有无数的百姓有样学样,直到自己这个皇帝被自己挂到那棵歪脖子树上。
直接杀了?
那不是外族,而是妥妥的汉人,而且这些人降奴跟大明的朝廷掉链子也有极大的关系,崇祯皇帝自问狠不下那个心来。
至于说把这十万之众尽数发配到台湾岛或者新明岛上面,崇祯皇帝更是连想都没有想过。
这些人在大明本土,就能吸引着建奴那边的汉军旗士卒不断的逃亡回来与家人团聚,而这些人如果被扔到了新明岛上会怎么样?
这些士卒没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估计心里会更恨崇祯皇帝还有大明。
而这十万人在新明岛上会不会搞事情?
三人成虎,何况是十万人。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些人在大明可以被管制的老老实实的,而一旦到了海外,则有可能成为麻烦的根源。
最起码,在目前的阶段来说,所有出海的百姓全是身家清白,而且是心向崇祯皇帝的才能够出海。
否则的话,崇祯皇帝只要把大明朝的监牢里面那些犯人清理一下,都打包扔到海外去不就行了?
只是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鹰酱?这事儿谁敢保证?
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选择了把这十万百姓都扔给洪承畴去处置。
至于洪承畴是怎么压榨这十万人,崇祯皇帝管不着。
最起码洪承畴有一句话说的对,对于这十万人的心软,就是对于大明近亿百姓的心狠。
如何抉择,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
而事实也如崇祯皇帝所料,在这十万人被发配回大明修路的消息传到了辽东之后,建奴那边儿已经开始有了人心不稳的迹象。
没办法,崇祯皇帝这一手玩的实在是有些阴损。
这十万人原本都是大明的百姓,而大明的百姓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顾家。
在乡间,宗族势力过的原因,也是因为同姓抱团的原因,这一点别说什么分家不分家的,实际上这里面的事儿复杂的很。
哪怕是崇祯皇帝穿越之前,也知道自己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到底是兄弟几个,各自都传下来的哪一支,而自己这一辈又是谁和亲近和谁比较疏远。
而这种宗族关系之间,又往往存在着帮亲不帮理的现象存在——在大家族里面,招惹了一个就等于招惹了后面的一群人,光是崇祯皇帝自己小时候见过的两个宗族间因为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打群架就不止一回。
而等到警察叔叔上门,基本上又是什么都问不出来。
这种情况就算以小家庭为主的后世都解决不掉,指望在大明解决掉宗族势力,根本就不现实。
在崇祯皇帝看来,哪个家伙穿越回古代之后敢像着宗族势力下手,那才真的是脑袋进水了。
真正想要解决掉宗族势力的最好办法,是有了铁路之后的大迁移,还有城市化——连对门的邻居姓什么叫什么都不清楚的后世,宗族势力的影响也慢慢的小了起来。
而大明,这种情况却是真实存在的。
连宗族的势力影响都这么大,这些自己的老爹老娘兄弟姐妹被发配到大明去修铁路的士卒们会怎么想?
逃兵开始出现,而且不是一个一个的出现,而是成群的出现,往往一逃就是一姓一姓的逃。
区别只是人多人少还有早晚而已。
黄台吉闹心,纠结,一把一把的抓头发——不对,黄台吉没几根头发可抓,只能是抓头皮。
莽古尔泰对于这种情况乐见其成,甚至于会有意无意的帮忙,同样想法的还有阿敏。
两个人心里都清楚,黄台吉现在不好惹乎,是因为丫的占了一个大义名分,还有多尔衮那个二傻子不知道脑袋里长什么包了,居然倒向了黄台吉。
但是等到这些死忠于黄台吉,或者说死忠于大金国大汗的汉军旗士卒跑光了之后,黄台吉不说断去一臂其实也差不多。
光指望着他那由正白、镶白旗改名而来的两黄旗,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战斗力,起码莽古尔泰自认不虚。
敬了阿敏一杯之后,莽古尔泰才开口道:“怎么样儿,你那边最近的情况如何?”
阿敏饮尽了杯中之酒笑道:“忽儿海卫都指挥使,如何?”
莽古尔泰笑笑,只是举起了手中的酒杯笑道:“那就多谢阿敏兄弟了。”
阿敏也直起身子笑道:“以后还是得咱们兄弟多多帮衬着,不多说,一切都在酒里了。”
莽古尔泰与阿敏一起将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将杯子反过来后,看着滴答下去的酒滴,两人便是相视一笑。
莽古尔泰早就觉得黄台吉这个混账东西不能成事儿了。
前些年的时候,大明那边各种掉链子,从皇帝到军队到民间,就没有不掉链子的地方,所以黄台吉看着风光一时,倒是真有些气吞八荒的模样。
只是自从明国的那个小皇帝登基了之后,黄台吉就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如今到了大明朝的崇祯四年,瞧瞧黄台吉混成什么鸟样儿了?
把整个儿的辽西都给丢了不说,连辽东和南四卫都给丢的差不多了,甚至于再过一段时间,连辽阳能不能保的住都不好说。
到时候自己怎么办?跟着黄台吉去死?
莽古尔泰只想说呵呵。
只是自己毕竟是老汗奴尔哈赤的儿子,就这么自己找上门去投靠大明,人家能信的过么?
但是现在有了阿敏的引荐可就不一样了。
阿敏他爹当初要不是运气实在是不好,大明方面又实在不给力了些,说不定阿敏他爹舒尔哈齐还真能成事儿。
当然,那么一来估计也就没有自己什么事儿了——连自己那个死鬼的父汗都得被怼死。
现在阿敏先一步跟大明方面勾搭上了,而且被许诺了建州都指挥使,自己再通过阿敏投靠过去,怎么着也比留在黄台吉手下等死要强的多吧?
这不么,好消息就来了。
阿敏办事儿倒也是给力,自己刚刚表露了那个意思,阿敏就替自己弄到了忽儿海卫都指挥使的位置。
其实倒也怪不得莽古尔泰投靠了大明,甚至于都说不上莽古尔泰是背叛了黄台吉。
毕竟当初莽古尔泰有希望混成太子,没混上也就算了,现在黄台吉干脆就是想要整死莽古尔泰。
那莽古尔泰会傻傻的等着黄台吉把自己给整死?
要说是大明方面还像是以前一样不给力,那也就算了,现在既然给力了,那为什么不能投向大明?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而且当初舒尔哈齐可也想着投靠大明怼死努尔哈赤来着,两人也是亲兄弟,而且是一个妈生出来的,比之自己跟黄台吉的关系还要亲近呢。
所以莽古尔泰根本就是一点儿的压力都没有。
现在既然弄到了忽尔海卫的都指挥使,那剩下的事儿就好办了,只要自己和阿敏齐心,暗中给黄台吉使些绊子,不怕这个瘪犊子不凉,到时候这辽东还是自己兄弟两个说了算!
想了想,莽古尔泰对阿敏道:“对于最近那些个逃亡的明人,你怎么看?”
阿敏笑道:“还能怎么样儿,任凭去留呗。忠于咱们的,那就留下,愿意走的,虽然说不能再给些盘缠什么的,可是也不拦着。”
莽古尔泰道:“那那人就不拦着?”
阿敏笑道:“拦的住么?别说他没找咱们兄弟过去,就算是找咱们兄弟过去了又能怎么样?
这些个汉人走了,其实是走了些不安稳的,留下的必然都是忠于咱们大金国的,这样儿的人手用起来才放心不是?”
莽古尔泰也反应过来了,呵呵笑道:“说的是啊,回头我也吩咐下去,愿意走的不许拦着。”
但是没等莽古尔泰回去吩咐,两个人就被黄台吉派来的人给叫到了伪宫里面。
等到建奴的高层人数都齐了之后,黄台吉才淡淡的道:“对于最近这些汉人士卒逃跑之事,大家伙儿怎么看?”
济尔哈朗杀气腾腾的道:“回大汗,奴才以为,当下重手处置,设立连坐,抓到一个逃跑的便杀其连坐之人,使之互为监视,再不敢跑!”
多尔衮也道:“不错,正该如此。那些个该死的泥堪既然敢跑,那就杀到他们不敢跑为止。
泥堪嘛,就是欠杀,杀的多了就老实了,到时候什么爹娘妻子,他们就都顾不上了。”
代善却是不想掺合这事儿,干脆躬身道:“奴才但凭大汗做主。”
阿敏一瞧,生怕黄台吉真个像济尔哈朗和黄台吉说的那样儿大开杀戒,干脆笑道:“回大汗,奴才以为,强留的住人,也留不下心,反而易生祸乱,倒不如放归罢了。
如此一来,剩下的泥堪知道大汗的仁政,再对比明国蛮子的行为,只怕会更愿意留下来为我大金国卖命。”
阿敏的话说完之后,黄台吉已经从椅子上起身,慢慢踱步笑道:“不错啊,阿敏哥哥有此见识,不错。”
等阿敏谢过了夸奖之后,黄台吉才接着道:“本汗心里想的,其实和阿敏哥哥想的差不多,那些人泥堪愿意走的,就让他们走,去者不追嘛。”
说完之后,黄台吉又换了副面孔,冷笑着道:“只是走了,也需要让他们知道,是明国的蛮子皇帝以他们的家人为质,本汗为了避免他们骨肉分离,才放他们离开的。
这一点,无论是谁,一定要和下面的人说清楚,让这些泥堪回去之后,也要记得咱们大金国的好儿。
剩下的那些泥堪里面,要记得告诉他们,不把明国的蛮子打出去,下一个被抓去修那什么路的劳工里面,可能就有他们的家人,然后就是他们自己了。
而本汗听说,这些被抓去当苦力的百姓,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每天都有人累死,而且吃的就是猪食一般的食物。
那明国的狗皇帝,就是不把我大金国的百姓当人看呐!”
等到各自散去之后,莽古尔泰便问道:“那人为何如此?”
阿敏嘿了一声,冷笑道:“还不是学那刘备摔阿斗的故智以收买人心?”
说完之后,阿敏又接着笑道:“只怕他这回却是失算了,那人心若是这么简单就被他收买了,那也不叫人心了。”
直接放了,肯定不行,十三山的百姓前事不远,就这么着把这十万人放了,那些亲手杀了自己孩子也要回归大明却最终战死的百姓们怎么算?
这世界上什么时候有这种有便宜就沾没便宜就能脱身的好事儿了?
就算是大保健,还有被警察叔叔带去问话的风险呢,更何况这种跟着建奴混了这么久,好处也得了,大明打过去之后就改头换面当回大明百姓的好事儿?
想想都是不可能,反正崇祯皇帝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毕竟就算是不要求这些人如同十三山的十万百姓一般战死疆场,那么偷偷摸摸的回到大明总没什么问题了吧?
辽西不是辽东,想要逃回大明根本就没有那么难。
就算是辽东没什么希望逃回大明,照样有的是人想尽了办法逃到毛文龙所在的东江镇。
所以说,这些人先是跟着建奴混,还把家中的男丁献给建奴去当兵吃粮,这种事儿若是一点儿惩罚都没有的放下了,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是不是以后别管建奴来了还是倭奴来了,老老实实的当个顺民,再给建奴或者倭寇当兵纳粮,然后等着失地被光复了之后再成为新朝百姓就好子?
那么问题来了,光复失地的人是些什么人?谁不是爹生娘养的百姓?
那又凭什么好处都让这些人得了?
反正崇祯皇帝的思维逻辑里面,绕不过去这个弯。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是非黑白,尤其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更是如此,可是在这件事上,崇祯皇帝就认定了一点——这些人应该是受到处罚,而不是什么事儿都没有的继续当大明百姓。
否则的话,后边就会有无数的百姓有样学样,直到自己这个皇帝被自己挂到那棵歪脖子树上。
直接杀了?
那不是外族,而是妥妥的汉人,而且这些人降奴跟大明的朝廷掉链子也有极大的关系,崇祯皇帝自问狠不下那个心来。
至于说把这十万之众尽数发配到台湾岛或者新明岛上面,崇祯皇帝更是连想都没有想过。
这些人在大明本土,就能吸引着建奴那边的汉军旗士卒不断的逃亡回来与家人团聚,而这些人如果被扔到了新明岛上会怎么样?
这些士卒没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估计心里会更恨崇祯皇帝还有大明。
而这十万人在新明岛上会不会搞事情?
三人成虎,何况是十万人。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些人在大明可以被管制的老老实实的,而一旦到了海外,则有可能成为麻烦的根源。
最起码,在目前的阶段来说,所有出海的百姓全是身家清白,而且是心向崇祯皇帝的才能够出海。
否则的话,崇祯皇帝只要把大明朝的监牢里面那些犯人清理一下,都打包扔到海外去不就行了?
只是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鹰酱?这事儿谁敢保证?
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选择了把这十万百姓都扔给洪承畴去处置。
至于洪承畴是怎么压榨这十万人,崇祯皇帝管不着。
最起码洪承畴有一句话说的对,对于这十万人的心软,就是对于大明近亿百姓的心狠。
如何抉择,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
而事实也如崇祯皇帝所料,在这十万人被发配回大明修路的消息传到了辽东之后,建奴那边儿已经开始有了人心不稳的迹象。
没办法,崇祯皇帝这一手玩的实在是有些阴损。
这十万人原本都是大明的百姓,而大明的百姓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顾家。
在乡间,宗族势力过的原因,也是因为同姓抱团的原因,这一点别说什么分家不分家的,实际上这里面的事儿复杂的很。
哪怕是崇祯皇帝穿越之前,也知道自己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到底是兄弟几个,各自都传下来的哪一支,而自己这一辈又是谁和亲近和谁比较疏远。
而这种宗族关系之间,又往往存在着帮亲不帮理的现象存在——在大家族里面,招惹了一个就等于招惹了后面的一群人,光是崇祯皇帝自己小时候见过的两个宗族间因为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打群架就不止一回。
而等到警察叔叔上门,基本上又是什么都问不出来。
这种情况就算以小家庭为主的后世都解决不掉,指望在大明解决掉宗族势力,根本就不现实。
在崇祯皇帝看来,哪个家伙穿越回古代之后敢像着宗族势力下手,那才真的是脑袋进水了。
真正想要解决掉宗族势力的最好办法,是有了铁路之后的大迁移,还有城市化——连对门的邻居姓什么叫什么都不清楚的后世,宗族势力的影响也慢慢的小了起来。
而大明,这种情况却是真实存在的。
连宗族的势力影响都这么大,这些自己的老爹老娘兄弟姐妹被发配到大明去修铁路的士卒们会怎么想?
逃兵开始出现,而且不是一个一个的出现,而是成群的出现,往往一逃就是一姓一姓的逃。
区别只是人多人少还有早晚而已。
黄台吉闹心,纠结,一把一把的抓头发——不对,黄台吉没几根头发可抓,只能是抓头皮。
莽古尔泰对于这种情况乐见其成,甚至于会有意无意的帮忙,同样想法的还有阿敏。
两个人心里都清楚,黄台吉现在不好惹乎,是因为丫的占了一个大义名分,还有多尔衮那个二傻子不知道脑袋里长什么包了,居然倒向了黄台吉。
但是等到这些死忠于黄台吉,或者说死忠于大金国大汗的汉军旗士卒跑光了之后,黄台吉不说断去一臂其实也差不多。
光指望着他那由正白、镶白旗改名而来的两黄旗,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战斗力,起码莽古尔泰自认不虚。
敬了阿敏一杯之后,莽古尔泰才开口道:“怎么样儿,你那边最近的情况如何?”
阿敏饮尽了杯中之酒笑道:“忽儿海卫都指挥使,如何?”
莽古尔泰笑笑,只是举起了手中的酒杯笑道:“那就多谢阿敏兄弟了。”
阿敏也直起身子笑道:“以后还是得咱们兄弟多多帮衬着,不多说,一切都在酒里了。”
莽古尔泰与阿敏一起将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将杯子反过来后,看着滴答下去的酒滴,两人便是相视一笑。
莽古尔泰早就觉得黄台吉这个混账东西不能成事儿了。
前些年的时候,大明那边各种掉链子,从皇帝到军队到民间,就没有不掉链子的地方,所以黄台吉看着风光一时,倒是真有些气吞八荒的模样。
只是自从明国的那个小皇帝登基了之后,黄台吉就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如今到了大明朝的崇祯四年,瞧瞧黄台吉混成什么鸟样儿了?
把整个儿的辽西都给丢了不说,连辽东和南四卫都给丢的差不多了,甚至于再过一段时间,连辽阳能不能保的住都不好说。
到时候自己怎么办?跟着黄台吉去死?
莽古尔泰只想说呵呵。
只是自己毕竟是老汗奴尔哈赤的儿子,就这么自己找上门去投靠大明,人家能信的过么?
但是现在有了阿敏的引荐可就不一样了。
阿敏他爹当初要不是运气实在是不好,大明方面又实在不给力了些,说不定阿敏他爹舒尔哈齐还真能成事儿。
当然,那么一来估计也就没有自己什么事儿了——连自己那个死鬼的父汗都得被怼死。
现在阿敏先一步跟大明方面勾搭上了,而且被许诺了建州都指挥使,自己再通过阿敏投靠过去,怎么着也比留在黄台吉手下等死要强的多吧?
这不么,好消息就来了。
阿敏办事儿倒也是给力,自己刚刚表露了那个意思,阿敏就替自己弄到了忽儿海卫都指挥使的位置。
其实倒也怪不得莽古尔泰投靠了大明,甚至于都说不上莽古尔泰是背叛了黄台吉。
毕竟当初莽古尔泰有希望混成太子,没混上也就算了,现在黄台吉干脆就是想要整死莽古尔泰。
那莽古尔泰会傻傻的等着黄台吉把自己给整死?
要说是大明方面还像是以前一样不给力,那也就算了,现在既然给力了,那为什么不能投向大明?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而且当初舒尔哈齐可也想着投靠大明怼死努尔哈赤来着,两人也是亲兄弟,而且是一个妈生出来的,比之自己跟黄台吉的关系还要亲近呢。
所以莽古尔泰根本就是一点儿的压力都没有。
现在既然弄到了忽尔海卫的都指挥使,那剩下的事儿就好办了,只要自己和阿敏齐心,暗中给黄台吉使些绊子,不怕这个瘪犊子不凉,到时候这辽东还是自己兄弟两个说了算!
想了想,莽古尔泰对阿敏道:“对于最近那些个逃亡的明人,你怎么看?”
阿敏笑道:“还能怎么样儿,任凭去留呗。忠于咱们的,那就留下,愿意走的,虽然说不能再给些盘缠什么的,可是也不拦着。”
莽古尔泰道:“那那人就不拦着?”
阿敏笑道:“拦的住么?别说他没找咱们兄弟过去,就算是找咱们兄弟过去了又能怎么样?
这些个汉人走了,其实是走了些不安稳的,留下的必然都是忠于咱们大金国的,这样儿的人手用起来才放心不是?”
莽古尔泰也反应过来了,呵呵笑道:“说的是啊,回头我也吩咐下去,愿意走的不许拦着。”
但是没等莽古尔泰回去吩咐,两个人就被黄台吉派来的人给叫到了伪宫里面。
等到建奴的高层人数都齐了之后,黄台吉才淡淡的道:“对于最近这些汉人士卒逃跑之事,大家伙儿怎么看?”
济尔哈朗杀气腾腾的道:“回大汗,奴才以为,当下重手处置,设立连坐,抓到一个逃跑的便杀其连坐之人,使之互为监视,再不敢跑!”
多尔衮也道:“不错,正该如此。那些个该死的泥堪既然敢跑,那就杀到他们不敢跑为止。
泥堪嘛,就是欠杀,杀的多了就老实了,到时候什么爹娘妻子,他们就都顾不上了。”
代善却是不想掺合这事儿,干脆躬身道:“奴才但凭大汗做主。”
阿敏一瞧,生怕黄台吉真个像济尔哈朗和黄台吉说的那样儿大开杀戒,干脆笑道:“回大汗,奴才以为,强留的住人,也留不下心,反而易生祸乱,倒不如放归罢了。
如此一来,剩下的泥堪知道大汗的仁政,再对比明国蛮子的行为,只怕会更愿意留下来为我大金国卖命。”
阿敏的话说完之后,黄台吉已经从椅子上起身,慢慢踱步笑道:“不错啊,阿敏哥哥有此见识,不错。”
等阿敏谢过了夸奖之后,黄台吉才接着道:“本汗心里想的,其实和阿敏哥哥想的差不多,那些人泥堪愿意走的,就让他们走,去者不追嘛。”
说完之后,黄台吉又换了副面孔,冷笑着道:“只是走了,也需要让他们知道,是明国的蛮子皇帝以他们的家人为质,本汗为了避免他们骨肉分离,才放他们离开的。
这一点,无论是谁,一定要和下面的人说清楚,让这些泥堪回去之后,也要记得咱们大金国的好儿。
剩下的那些泥堪里面,要记得告诉他们,不把明国的蛮子打出去,下一个被抓去修那什么路的劳工里面,可能就有他们的家人,然后就是他们自己了。
而本汗听说,这些被抓去当苦力的百姓,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每天都有人累死,而且吃的就是猪食一般的食物。
那明国的狗皇帝,就是不把我大金国的百姓当人看呐!”
等到各自散去之后,莽古尔泰便问道:“那人为何如此?”
阿敏嘿了一声,冷笑道:“还不是学那刘备摔阿斗的故智以收买人心?”
说完之后,阿敏又接着笑道:“只怕他这回却是失算了,那人心若是这么简单就被他收买了,那也不叫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