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7章 意外收获
让卢灿颇为吃惊的是,汪芸琪在古董鉴定方面,很有见识。
在卢灿与圆山一郎等人有关龙山黑陶的交谈中,她偶尔搭上几句话,颇有见地。
“圆山先生所说的黑色、光泽,还有它的薄壁,是龙山黑陶的三大特色,我非常认同。但我个人认为,龙山陶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纽’。纽的结构,保证了龙山细泥黑陶的优雅与端庄,这一点,是其它黑陶所无法比拟的。”
汪芸琪撩撩耳际的秀发,语气很自然平缓,尽管汪家已经没落,可这一刻,她丝毫没有因为贫穷而感觉低人一等,态度不卑不亢,尽显大家族子弟风范。
这句话也让卢灿对她刮目相看。
纽是什么?一般的古董藏家还真不是很清楚。
纽在汉语中最本源的意思是绑束,引申为关键控制。龙山黑陶的‘纽’,就是指它的杯身与杯柄之间结合部位的特别造型。
相比云梦山黑陶、日照黑陶、馆陶黑陶等诸多黑陶品类,龙山细泥黑陶,在纽节部位的制作上,别具匠心,相互之间的长度、厚度的比例,恰如天成,让整个陶器的型制柔雅沉静,因此,龙山细泥黑陶,又被称之为“古老而神秘的黑珍珠”,欣赏价值极高。
后世的机构,对龙山细泥黑陶的纽,有过很长时间的研究,但是,越研究谜团越多。
譬如,龙山细泥黑陶大量采用黄金分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知道这点?
又譬如,人们研究发现,黑陶的黑色是“碳熏”所产生的物理光泽,这还可以理解,但是,在已经发现的数量众多的龙山细泥黑陶制品中,竟然能发现当年的工匠,似乎很熟悉‘人体视觉在光线明暗度中所产生偏差’,他们将这种偏差效果,核算到碳化黑色的光泽分布上,让这种偏差形成独特的光泽美。
这就让人惊骇!
要知道,这种光线明暗度偏差美学理论,可是欧洲十九世纪抽象派油画的核心理论!
好吧,扯远了。
现在是八十年代初,汪芸琪一个代课老师,竟然能关注龙山细泥黑陶的“纽”,还是让卢灿小小的震惊一下。
圆山一郎和会津美智子哑然,他们对所谓的“纽”,根本就不理解,至于培井麻里,他更不懂这些。
“汪小姐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卢灿顿时对这汪芸琪好奇起来。
“六八年北大聂老佛爷与井冈山牛寨主文攻武斗时(有关新北大公社与井冈山兵团的纠葛,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我刚好大三,师从罗碧君教授学考古。当时很乱,我听从恩师的劝告,退学回津。”
汪芸琪前面的语气还有几分调侃,后面越说越沉重,“后来……后来我家中出事,便再也没机会回到学校。”
卢灿注意到,她提到罗碧君时,用的是恩师,而不是老师。这就难怪了,原来不仅是名门之后,还是名师高徒。
罗碧君是北大第二代考古专业的宗师级人物,二十年代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学古文学,是弟子而不是学生,而且,罗碧君还是顾颉刚爱徒,而顾颉刚则是中国考古学派中的疑古派(以怀疑的观点来论证考古)的领袖。
罗碧君是这两位国学大师的弟子,其学术成就在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显现,建国后成为北大历史系教授,考古系主任。
只是她最后也死的不明不白,讣告上的去世日期为1969年,死因是自杀。
想到罗碧君,卢灿忽然又想到李林灿老爷子,老爷子同样也是顾颉刚的弟子,述齿的话,他还是罗碧君的师弟……
这么一算,汪芸琪还是李林灿老爷子的师侄!
汪芸琪能入罗碧君的法眼,想必资质不差,不知道李林灿老爷子有没有兴趣收徒?
卢灿的目光在汪芸琪的脸上扫过,他不是医生,可眼力不错,她面色苍白,身子瘦弱,明显是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以至于抵抗力弱,容易生病。
只要不是五脏出毛病,都应该好调理。
想到这,卢灿在孙瑞欣的耳边,低语两句,小丫头看看汪芸琪两眼后,点点头。
汪芸琪丝毫不知,在这一人生叉路口中,命运被改写,她还在给贪吃的女儿方瑜擦嘴。
原时空,她病逝于1984年,后来她的儿子方域,成为津门商业巨子后,整理集结母亲的文稿,出版了一本《津门历史衍论》。
其内容虽然不算广博,但对津门地区的历史变迁,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
汪芸琪抛出一个明显没有共同语言的话题后,气氛略显尴尬,几个东瀛人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好在美智子很会活跃气氛,她很快转换话题,“卢先生这次来内陆……投资?”
卢灿摇摇头,指指孙瑞欣,“前几天召开京城分公司年会,昨天陪同阿欣回家探亲,明天就会香江。”
“会津小姐,此次投资,洽谈的还顺畅吧?”他淡淡的笑着反问道。
“一个小项目,问题不大,不过……津门的办事效率,还真是……”说道项目,会津立即变得警觉,可话语依旧轻描淡写,显然不太想继续谈论下去,开始跳转话题。
呵呵,项目?等津门博物馆冯德生发动后,该不会这么说吧?
卢灿已经知道对方想要干什么,也不戳破。这样正好,等冯德生拿到那些秦代城砖后,自己幕后操作的事情,必然会被这些东瀛人得知。
再见面时,自己也有借口搪塞。
不过……卢灿很快想到另一个问题——他们得知真相后,自己还有机会拿到会津家族的藏品吗?
手指无意识的搓了搓筷子,有了!
“说道项目,我这边还真有点生意,想要和伊藤忠合作。”
“您有项目和我们合作?内陆?”会津美智子讶异道。
“不是,是伊藤忠的本业,大米,我和一位朋友,在菲律宾投资两块高山梯田,准备引入现代化生产工具。”
卢灿放下手中的筷子,快速将思路理顺,继而说道,“菲律宾的巴纳维高山梯田,两位听说过吗?”
自然听说过,圆山一郎愣了愣,“巴纳维农场……是您购买的?”
他是伊藤忠的副社长,对粮农这一块最为关注,去年农业方面,最大的投资就是巴纳维农场,他所得知的消息则是投资方是英国人,怎么和眼前的年轻人扯上关系?
要知道,菲律宾是东南亚两大粮食出口国之一(还有一个是泰国),而巴纳维高山梯田,又是菲律宾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伊藤忠作为东瀛四大粮农巨头之一,东瀛又是纯粮食进口国,同时他很清楚,拿到一定的粮食储备,对一家粮农公司的重要意义。,
伊藤忠的粮食主要进口产地在南美巴西,以玉米、小麦、木薯粉为主,路途遥远不说,还未必能满足内陆粮食进口的多样化需求。
如果能和巴纳维农场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那……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他要比会津更懂得,这种合作的重要性,只不过,他有些怀疑,眼前这位年轻人,究竟能在巴列维农场占据多少话语权?
卢灿并没有给他正面答复,“这家农场目前是我的朋友阿尔达汗在主管,我想,他会很乐意与各位好好聊聊的。”
“那就多谢了!”
圆山一郎欢喜的搓搓手,郑重的说道,“我谨代表伊藤忠商事,邀请您……还有您的朋友,在三四月份造访北海道时,一定要去我们会社看看。”
似乎为了合作加码,他特别说道,“会津会长,一定很高兴见到您!”
这句话,要比刚才真诚太多。
呵呵,有门!
…………
冬日的暖阳,透过落地窗,慵懒的洒在身上。
沙发上两个孩子盖着被单,方域和方瑜兄妹,整上午都在补觉,睡的正香。
车子开进院子,孙瑞欣和汪芸琪一左一右下车,阿木手中则提着许多药品和补品。
孙瑞欣对楼上挥挥手,心情不错,对着二楼的卢灿比划个OK的手势。
今天上午,孙瑞欣拿着华侨证,利用津门医院特别通道,将汪芸琪的身体,仔细检查一遍,看来汪芸琪的身体没甚大事。
那就好,等她恢复差不多,就可以邀请她们母子三人去香江。至于现在嘛,先帮助华克倖他们看管蓟县的收货点,按照华克倖的意思,他还想到津门开一家分店。
这想法不错,有汪芸琪帮衬,分店开起来也会快很多。
孙瑞欣陪着汪芸琪上二楼,汪芸琪在走廊中朝厅里面熟睡的两个孩子看了一眼,便对卢灿深深鞠了一躬,“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没事,张博驹老爷子是师伯,李林灿老爷子是虎园博物馆副馆长,都是一家人。”
卢灿挥挥手,打断她的话。
汪家是老北洋臣子,与张博驹家族不陌生,虽然汪芸琪没见过张博驹,但她父亲见过。李林灿,她也听罗碧君说起过。
所以,说起来还真不是外人。
卢灿第一次感觉,也许,此时收拢人才,要比收集藏品,更有投资价值。
在卢灿与圆山一郎等人有关龙山黑陶的交谈中,她偶尔搭上几句话,颇有见地。
“圆山先生所说的黑色、光泽,还有它的薄壁,是龙山黑陶的三大特色,我非常认同。但我个人认为,龙山陶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纽’。纽的结构,保证了龙山细泥黑陶的优雅与端庄,这一点,是其它黑陶所无法比拟的。”
汪芸琪撩撩耳际的秀发,语气很自然平缓,尽管汪家已经没落,可这一刻,她丝毫没有因为贫穷而感觉低人一等,态度不卑不亢,尽显大家族子弟风范。
这句话也让卢灿对她刮目相看。
纽是什么?一般的古董藏家还真不是很清楚。
纽在汉语中最本源的意思是绑束,引申为关键控制。龙山黑陶的‘纽’,就是指它的杯身与杯柄之间结合部位的特别造型。
相比云梦山黑陶、日照黑陶、馆陶黑陶等诸多黑陶品类,龙山细泥黑陶,在纽节部位的制作上,别具匠心,相互之间的长度、厚度的比例,恰如天成,让整个陶器的型制柔雅沉静,因此,龙山细泥黑陶,又被称之为“古老而神秘的黑珍珠”,欣赏价值极高。
后世的机构,对龙山细泥黑陶的纽,有过很长时间的研究,但是,越研究谜团越多。
譬如,龙山细泥黑陶大量采用黄金分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知道这点?
又譬如,人们研究发现,黑陶的黑色是“碳熏”所产生的物理光泽,这还可以理解,但是,在已经发现的数量众多的龙山细泥黑陶制品中,竟然能发现当年的工匠,似乎很熟悉‘人体视觉在光线明暗度中所产生偏差’,他们将这种偏差效果,核算到碳化黑色的光泽分布上,让这种偏差形成独特的光泽美。
这就让人惊骇!
要知道,这种光线明暗度偏差美学理论,可是欧洲十九世纪抽象派油画的核心理论!
好吧,扯远了。
现在是八十年代初,汪芸琪一个代课老师,竟然能关注龙山细泥黑陶的“纽”,还是让卢灿小小的震惊一下。
圆山一郎和会津美智子哑然,他们对所谓的“纽”,根本就不理解,至于培井麻里,他更不懂这些。
“汪小姐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卢灿顿时对这汪芸琪好奇起来。
“六八年北大聂老佛爷与井冈山牛寨主文攻武斗时(有关新北大公社与井冈山兵团的纠葛,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我刚好大三,师从罗碧君教授学考古。当时很乱,我听从恩师的劝告,退学回津。”
汪芸琪前面的语气还有几分调侃,后面越说越沉重,“后来……后来我家中出事,便再也没机会回到学校。”
卢灿注意到,她提到罗碧君时,用的是恩师,而不是老师。这就难怪了,原来不仅是名门之后,还是名师高徒。
罗碧君是北大第二代考古专业的宗师级人物,二十年代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学古文学,是弟子而不是学生,而且,罗碧君还是顾颉刚爱徒,而顾颉刚则是中国考古学派中的疑古派(以怀疑的观点来论证考古)的领袖。
罗碧君是这两位国学大师的弟子,其学术成就在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显现,建国后成为北大历史系教授,考古系主任。
只是她最后也死的不明不白,讣告上的去世日期为1969年,死因是自杀。
想到罗碧君,卢灿忽然又想到李林灿老爷子,老爷子同样也是顾颉刚的弟子,述齿的话,他还是罗碧君的师弟……
这么一算,汪芸琪还是李林灿老爷子的师侄!
汪芸琪能入罗碧君的法眼,想必资质不差,不知道李林灿老爷子有没有兴趣收徒?
卢灿的目光在汪芸琪的脸上扫过,他不是医生,可眼力不错,她面色苍白,身子瘦弱,明显是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以至于抵抗力弱,容易生病。
只要不是五脏出毛病,都应该好调理。
想到这,卢灿在孙瑞欣的耳边,低语两句,小丫头看看汪芸琪两眼后,点点头。
汪芸琪丝毫不知,在这一人生叉路口中,命运被改写,她还在给贪吃的女儿方瑜擦嘴。
原时空,她病逝于1984年,后来她的儿子方域,成为津门商业巨子后,整理集结母亲的文稿,出版了一本《津门历史衍论》。
其内容虽然不算广博,但对津门地区的历史变迁,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
汪芸琪抛出一个明显没有共同语言的话题后,气氛略显尴尬,几个东瀛人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好在美智子很会活跃气氛,她很快转换话题,“卢先生这次来内陆……投资?”
卢灿摇摇头,指指孙瑞欣,“前几天召开京城分公司年会,昨天陪同阿欣回家探亲,明天就会香江。”
“会津小姐,此次投资,洽谈的还顺畅吧?”他淡淡的笑着反问道。
“一个小项目,问题不大,不过……津门的办事效率,还真是……”说道项目,会津立即变得警觉,可话语依旧轻描淡写,显然不太想继续谈论下去,开始跳转话题。
呵呵,项目?等津门博物馆冯德生发动后,该不会这么说吧?
卢灿已经知道对方想要干什么,也不戳破。这样正好,等冯德生拿到那些秦代城砖后,自己幕后操作的事情,必然会被这些东瀛人得知。
再见面时,自己也有借口搪塞。
不过……卢灿很快想到另一个问题——他们得知真相后,自己还有机会拿到会津家族的藏品吗?
手指无意识的搓了搓筷子,有了!
“说道项目,我这边还真有点生意,想要和伊藤忠合作。”
“您有项目和我们合作?内陆?”会津美智子讶异道。
“不是,是伊藤忠的本业,大米,我和一位朋友,在菲律宾投资两块高山梯田,准备引入现代化生产工具。”
卢灿放下手中的筷子,快速将思路理顺,继而说道,“菲律宾的巴纳维高山梯田,两位听说过吗?”
自然听说过,圆山一郎愣了愣,“巴纳维农场……是您购买的?”
他是伊藤忠的副社长,对粮农这一块最为关注,去年农业方面,最大的投资就是巴纳维农场,他所得知的消息则是投资方是英国人,怎么和眼前的年轻人扯上关系?
要知道,菲律宾是东南亚两大粮食出口国之一(还有一个是泰国),而巴纳维高山梯田,又是菲律宾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伊藤忠作为东瀛四大粮农巨头之一,东瀛又是纯粮食进口国,同时他很清楚,拿到一定的粮食储备,对一家粮农公司的重要意义。,
伊藤忠的粮食主要进口产地在南美巴西,以玉米、小麦、木薯粉为主,路途遥远不说,还未必能满足内陆粮食进口的多样化需求。
如果能和巴纳维农场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那……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他要比会津更懂得,这种合作的重要性,只不过,他有些怀疑,眼前这位年轻人,究竟能在巴列维农场占据多少话语权?
卢灿并没有给他正面答复,“这家农场目前是我的朋友阿尔达汗在主管,我想,他会很乐意与各位好好聊聊的。”
“那就多谢了!”
圆山一郎欢喜的搓搓手,郑重的说道,“我谨代表伊藤忠商事,邀请您……还有您的朋友,在三四月份造访北海道时,一定要去我们会社看看。”
似乎为了合作加码,他特别说道,“会津会长,一定很高兴见到您!”
这句话,要比刚才真诚太多。
呵呵,有门!
…………
冬日的暖阳,透过落地窗,慵懒的洒在身上。
沙发上两个孩子盖着被单,方域和方瑜兄妹,整上午都在补觉,睡的正香。
车子开进院子,孙瑞欣和汪芸琪一左一右下车,阿木手中则提着许多药品和补品。
孙瑞欣对楼上挥挥手,心情不错,对着二楼的卢灿比划个OK的手势。
今天上午,孙瑞欣拿着华侨证,利用津门医院特别通道,将汪芸琪的身体,仔细检查一遍,看来汪芸琪的身体没甚大事。
那就好,等她恢复差不多,就可以邀请她们母子三人去香江。至于现在嘛,先帮助华克倖他们看管蓟县的收货点,按照华克倖的意思,他还想到津门开一家分店。
这想法不错,有汪芸琪帮衬,分店开起来也会快很多。
孙瑞欣陪着汪芸琪上二楼,汪芸琪在走廊中朝厅里面熟睡的两个孩子看了一眼,便对卢灿深深鞠了一躬,“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没事,张博驹老爷子是师伯,李林灿老爷子是虎园博物馆副馆长,都是一家人。”
卢灿挥挥手,打断她的话。
汪家是老北洋臣子,与张博驹家族不陌生,虽然汪芸琪没见过张博驹,但她父亲见过。李林灿,她也听罗碧君说起过。
所以,说起来还真不是外人。
卢灿第一次感觉,也许,此时收拢人才,要比收集藏品,更有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