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相宝

正文 第389章 宣德正炉

    见卢灿迈腿想要进去,丁一忠吓一跳,连忙一把抓住,“先走走空气,稍后我进去看看。”

    昏头了!这种封藏多年的密室,哪能直接进去?

    卢灿拍拍额头,自己太急切了。

    丁一忠找了一块圆溜溜的石头,顺着两条石阶扔进去,翻滚了几下,就没动静了,应该没几级台阶,密室很浅。

    这还不够,丁一忠又从附近找来枯草,揉成一团,用打火机点着,顺着台阶滚下去。里面没有其它声响,应该没隐藏什么大型的蛇虫之类的。

    又等了几分钟,火团熄灭,丁一忠拿过卢灿手中的那鉴定专用的小手电,另一只手从怀里掏出匕首,准备进去。

    “里面应该没什么机关?不过你还是小心点。”阿尔萨汗前辈日记中没提到藏宝室内有机关,那就应该没有。

    “进去之后,里面应该有二十一只木箱子,你看看箱子封条是否完好,看完之后立即出来。”卢灿叮嘱他两句。

    丁一忠猫着腰,顺着台阶,一步步小心翼翼的往下走。

    卢灿留在外面放风,他端着相机,装作拍摄,其实透过镜头,察看周边是否有人出没。

    还好,君山岛冬季为养茶期,没什么人。

    岛上原本的茶厂巡防队,也都窝在屋子里不出来。老湘妃祠遗址前又有一座小丘陵,遮挡了洞庭湖东面的视线。南侧湖面上虽然有两三条帆板,应该看不到这边。

    “卢少,封条是民/国九年的。”丁一忠的声音透过石阶空洞传出来,有些瓮。

    这应该是阿尔萨汗在叶方纲老先生去世之后,进来察看时,新贴上的。卢灿没敢让他打开箱子察看——字画类密封时间太长,容易“见光死”——纸质遇到空气快速风化。

    “箱子数目可对?”卢灿问道。

    片刻之后,才响起丁一忠的回复,“大箱子九只,中等箱子十二只……嗯?还有一直很小的箱子。要不……我带出去?”

    还有一只小箱子?貌似日记中没记载。“沉吗?不沉的话,你带出来。”

    “挺沉的,不过很小。”他的声音已经到洞口了。

    不一会,一只首饰盒大小的“百宝箱”被他递出来,卢灿连忙伸手接住。

    嚯!箱子往下一坠,还真的挺沉的。卢灿掂掂分量,这里面十有八/九是金条。不过箱子挺小,即便全是金条,也不过二三十根。

    紧跟着,丁一忠也露头。

    “里面怎样?”卢灿拉了他一把,问道。

    “二十平左右,墙壁四周堆着白灰(石灰),很干燥,木箱子三排放置。”他指了指卢灿脚边的小红木箱,“这个箱子单放在一边。”

    卢灿接过他手中的手电,也猫着腰沿着台阶下去。他用手电扫了扫,鉴定手电同的光线并不亮,笔直如激光。

    正如丁一忠所说,三排箱子排列整齐,一如列兵。箱子是耐腐蚀的柏木所制,已经很有些年头,封条为叉形封,上面写着“民/国九年汉阳叶氏封藏”,封条底部,各带有一枚花纹体玖字标识。

    卢灿心情无法言表。

    这是玖宝阁南宗所有的秘藏!都在这里!

    他为自己早先对南派断传承、丢密藏,心生轻视而羞愧。

    南宗传承虽断,但东西保管的非常好!而且数量有所增加!

    项圣谟祖师爷,替换了四百件珍品,分到吴文胜祖师这里,只有两百多件,可眼前这些箱子中,秘藏有五百四十多件。这多出来的,都是历代北宗传人收回来的师门旧物。

    北宗呢?这些年已经佚失的差不多了,这次张博驹老先生赠送给自己的,可是包含了自己买回去的十六件夹画中的作品,也才四十四件。而这四十四件中,还有很多是张老这些年的收藏,并非师门的东西。

    其实可以说,北宗所携带师门旧物,全部丢失了!

    卢灿正准备细细察看每一只箱子,外面忽然传来丁一忠的声音,“卢少!有人进山!”

    看来只有等箱子全部运出去之后,才能察看了。自己和丁一忠出来太久,罗友国和茶厂的人,别找过来。

    卢灿身形矫捷的很,一闪身窜出台阶,一脚踢在刚才的那块石块上。

    “轰隆隆”一阵闷响,那块石刻又缓缓闭合上。只不过,泥灰遮蔽的缝隙,仔细点,还是能发现。

    来不及弄泥灰遮蔽了,要尽快将这里的东西运出去!

    丁一忠所说的有人进山,其实是靠近南边的小码头上,停泊了一艘帆板。有四五个人正从船上下来,距离这边挺远的。

    “走吧!”卢灿恋恋不舍的看了眼这块石壁。

    嗯?这只小箱子怎么办?忘了放进去了,虽然不大,随身携带,可很碍眼呢。

    “卢少,只能埋在我们下山必经的茶林中。稍后您带着罗友国走前面,我走后面,我想办法带出去。没办法的话,就只能等过几天,一道运下去。”

    “不用,这应该是金条。装在身上,箱子砸烂扔了。”

    卢灿打开百宝箱,里面整整齐齐的码着二十块金砖!

    金砖宽三公分左右,厚度一公分,长度在十二公分,卢灿抄起一块,点了点,约有三百克左右。

    难怪这么沉,这小箱子内竟然撞了六公斤的金砖。

    金砖正面刻着“杨庆和银楼;成色:927.5;市两6.175”。

    这是沪上有名的杨庆和银楼的打金。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杨庆和银楼在沪上县城内小东门开设,中国最早的银楼之一。这金砖本身,也是古董。

    这应该是叶家祖先留给后人的家族复兴财产,被自己带出来。当然,这只是猜测。

    等到汉阳,找找阿尔达汗先生的后人,如果还在世,不妨接济他家一下。老先生留给自己太多的宝贝,他的后人,自己怎么着也要庇护一二。

    冬天衣服厚实,一人装了十块,虽然沉甸甸的,但并不显。

    丁一忠将樟木百宝箱跺碎,随手扔进茶窠中。

    回到茶厂时,闵弘主任的办公室,多了一位方面大耳的中年人。见卢灿进来,闵弘连忙站起身来介绍,“杨厂长,这位就是香江的客人,刚才采购了二十斤一级君山银针。”

    这杨厂长就是刚才从船上下来的那帮人中的一位。

    “稀客啊!我们这岛上,鸟不生蛋的地方,难得有贵客光临!”这位杨厂长很会说话,操着浓郁的岳州方言,伸手和卢灿握了握。

    “这可不是鸟不生蛋的地方,君山岛历史底蕴深得很呢,我在香江就听人说起过。这不,我这次来岳阳楼游玩,特意上岛找找湘妃祠,可惜的很呐……”卢灿说着,还遗憾的摇摇头。

    “哦?这么说,州里准备重修湘妃祠的决策,是正确的啰?还是州里领导眼光高啊,你们香江人都慕名而来!”杨国生今天去农场总部开会,就是商讨岛上古建筑重建一事。

    他作为茶厂老大,茶厂效益好的很,他自然不太愿意铲除部分茶园,让给那些建筑。可又有什么办法?

    君山农场的大领导,行政级别是正处级,他只是正科级,只得服从命令。

    “哦?岳州地区领导,已经下定决心,重修湘妃祠?”卢灿忽然想起自己上岛前的许愿。现在,那些宝贝都很完好,自己,是不是该还愿了?

    “对嘞!准备重修娘娘墓(二妃墓)和娘娘祠呢。这不,让我们回来商量着铲除那一带的茶窠。”杨国生挠挠头。

    “什么时候开工?可愿意接受信捐?”卢灿问道。

    杨国生的文化水平应该不高,没明白卢灿的意思,挠挠头,“信捐?啥玩意?”

    旁边的闵弘赶紧轻声给他解释,“信捐就是信徒的善捐,捐赠的。”

    “啊?还有这好事?”那杨国生一愣,脱口而出。

    怎么看卢灿都很年轻,他能捐款修祠?

    “能接受吗?如果能接受,我献捐拾万信款。杨厂长帮我问问?”

    “多少啊?拾……拾万?你没说错吧!”这次,不仅杨国生发懵,旁边的闵弘和罗友国两人,也张大嘴。没想到啊,这位撞上来的游客,这么有钱?

    卢灿笑着点点头。

    “你没骗人?”这家伙依旧问出一句很没礼貌的话,见对方再度点头,他立即拉着卢灿的手臂,“中!我这就打电话给白场长和吴书/记!卢先生去我办公室坐坐。”

    他口中的白场长和吴书/记,是君山农场的两位大头头。

    他的办公室在茶厂最西头,到办公室后,没急着打电话,先给卢灿和丁一忠两人重新泡了杯茶。

    这位茶厂厂长虽然看起来有些混,但还是很精明的,仔细询问卢灿的姓名,家中有什么产业,能不能做主等等,再度核实卢灿承诺的准确性。

    核实无误,确定有谱,他才拿起电话。

    他的办公室是单间,单张办公桌,墙上还贴着两张革/命画,比闵弘那边强太多,

    卢灿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的那蓬蒜苗上。

    准确的说,是养蒜苗的那件铜炉上!

    这款铜炉,三才足,冲天直耳,敞口,颈部内缩,颈矮而细,扁鼓腹,有拙朴的厚重感,外壁隐隐透着星点金光!

    嘶!卢灿吸了口凉气!

    上手铜炉百千,都不及这桌上养蒜苗的铜炉,更像正品宣德炉。

    这方铜炉,有大雅之相!

    王士襄老人在他的《论宣炉》一文中,明确提出,“宣德者,型制大雅。古朴,源于器形,仿《宣和博古图》;雅致,源于精工十二炼,外壁如婴儿肌,触之滑腻,观之星光闪亮。”

    卢灿忍不住,蹲在这尊铜炉面前,四下观瞧,又伸手摸摸腹壁。藏经色的腹壁,虽然冰凉,可是真的很滑腻,没有丝毫的金属沙粒感。

    这尊铜炉,造型仿制的是商代“云烟鼎”。

    《宣和博古图》第四卷中有“云烟鼎”的摹绘图象,与眼前的铜炉,一模一样。

    《宣和博古图》真的是本好书,记录了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从商代到唐代的铜器。并且每一件都摹绘图象,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的尺寸、容量、重量等,间附考证。所绘器形非常准确。甚至还在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象的比例。

    其实卢灿心底已经有定数,这尊铜炉,八成是正品宣德炉!

    可惜,其内养着一尺高的蒜苗,还有半炉膛的清水,不能上手。

    无论是不是,这尊铜炉,自己一定要收下!

    此时,恰好杨国生打完电话,脸色兴奋的看看卢灿,见对方趴着看自己的养蒜炉,高兴之下,大手一挥,“卢先生,喜欢这铜炉?喜欢稍后就带走!”

    “杨厂长,这铜炉哪儿来的?”

    “哪儿来的?”他挠挠头,想了半天后才恍然大悟的说道,“五六年的时候,我分配到厂里当技术员。刚好破四旧的队伍上岛,推倒湘妃祠,我看条案上这尊炉子还不错,就捡了回来。你还别说,这铜炉,每年为我提供七八茬蒜苗呢!”

    卢灿听完,哭笑不得!

    这铜炉,就是宣德炉,湘妃祠的神供!

    前文说道,明成祖朱棣清扫干净洞庭湖水贼,他的孙子朱瞻基,在宣德四年下诏重建湘妃祠,以煊赫朱明皇朝的恩典。

    既然大修湘妃祠,他赏赐一方真品宣德炉做神供,也不意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