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0章 大周正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字经中的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出生于燕山脚下,也就是现今的蓟县境内。他有五个儿子,五子皆中进士,成语“五子登科”,说的就是这件事。
《大周正乐》正是窦燕山的次子窦俨所编撰。
窦俨,字望之,五代时期到宋初的名臣,史学家、文学家。
为臣,他向后周世宗柴荣,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为史,他编撰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的《三朝实录》,为二十四史的增益;为文,诗赋文集七十卷,又整理编撰礼乐大成集合《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
令人可惜的是,《大周正乐》编成之后,只印制了一版七十三部,便遇到“黄桥兵变”。后周灭亡,这部《大周正乐》,自然受到赵宋的排斥,自然没法再印制了。
窦俨去世后不久,已经印成的七十三部《大周正乐》,很快消失殆尽。
此书虽亡佚,但在士林中很有名气,北宋的大型综合类书《太平御览》中,就有关于窦俨和《大周正乐》的详细介绍。
卢灿竟然在这柴火房的半片门板上,发现《大周正乐》的版印,能不高兴吗?
这块木板深灰色,高约六十厘米,宽约八十厘米,中部有一横两竖的格栏边,这是标准的宋代木板刻印的六页拼版。
这里需要先交代宋代版印一些基本情况。
大家都知道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很多人很自然的认为,宋代版书以活字为主。这一观点是错误,在宋代,活字印刷术,使用率很低。
因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有短处,他并没有解决泥字坯着墨不清晰的问题(其实就是胶墨着色问题,直到铅活字印刷出现才彻底解决),因此,泥活字印出来的书籍,往往黑乎乎一片。
那些文人雅士,哪看得上这种黑糊糊一片的书籍?
木版刻印,虽然一页一模很麻烦,但木板刻印,笔锋清晰,线条柔美,又没有着色问题,因此,宋版书尤其是北宋版书,基本都是木版刻印。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不难发现,宋版书拆迁背脊线之后,拉开,就成为一张长条字幅。
由此也能逆推出它的印制过程。
工匠们将单页内容一刀一刀的雕刻在木板上,为了保持等高,他们往往将相邻的书页,刻在同一块大木板上,这就形成了双页版或者四页版,卢灿眼前的是上下六页版。
上下六页版,是印刷社为了加快进度,同时刻印两部书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书籍都不太厚,一百页左右,需要眼前这样的木板,三十几块,拼在一起,固定等高,然后在木范内涂抹上烟墨,再盖上长条白纸,在纸背面用木推走一遍。
拿起长纸条,一本书的内文,就完整清晰的印制成功。
呃?像这种上下六页版的拼版,则可以同时走上下两张长幅纸条,同时印制两卷书。
也就是说,按照常理,卢灿面前的木版,上三页和下三页,应该不是同一卷书中内容。
时间太久了,木版的底部边缘已经有些腐烂,但还算走运,那只是版边,不过中部的刻版内容,磨损的也很厉害,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也很难辨析,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联系上下文去猜测。
为了看清楚点,卢灿只得单腿跪在地上,一点点的细看。
他看得入神,哪料到身后已经围了一拨孩子,嘻嘻哈哈看热闹呢。
屋子里,三代女人,哭着、抹着泪、唏嘘感慨着,聊着孙瑞欣这些年的日子,老太太更是将她拉在腿边,一点点问这些年的经历,边听边哭。
大家都很敏感的没有再提窦明珠的事情——无论环境怎样恶劣,当年孙家变故后,孙父母去世,窦家没伸手拉一把这位外孙女,都是有愧于心的。
老太太也许正是因此心生愧疚,拉着孙瑞欣的手,哭的最多。
“今天和你一起来的,就是卢家少爷?”当孙瑞欣聊到卢灿时,她的舅妈问道。
对啊,阿灿哥去哪儿了?孙瑞欣这才注意到客厅中没人呢。院子中一大帮孩子,嘻嘻哈哈的说笑着。
“阿灿哥,你在干嘛呢?”等她一出门,就看见卢灿,正撅着屁股,跪在泥土地上,趴在看茅草房的门板呢。
卢灿回首,这才发现身边围着一帮孩子,还有孙瑞欣外婆与舅妈两人,瞪着眼珠子怪异的看着自己。他连忙爬起来,灿灿的笑道,“发现一块好东西,情不自禁,情不自禁。”
“弄得脏兮兮的。”孙瑞欣白了他一眼,弯腰帮他把膝盖还有裤腿上的泥土打干净。
卢灿挠挠头,在她耳边轻声问道,“认了?”
再度收获一枚白眼,“我以后也是有脚跟的人啰,你可别欺负我。”
有脚跟的人?卢灿咧咧嘴,轻声说道,“我没脚跟,就喜欢欺负有脚跟的人呢,今晚回去,好好欺负欺负有脚跟的。”
“让忠哥把礼物拿进来吧。”孙瑞欣脸色一红,伸手在他胳膊上扇了一下。
他们来之前,备了礼物,刚才只是认门,这回算是认亲送礼来着。
窦家上几代,应该属于中等之家,有自己的田地,属于自耕农,略有薄产,这种家庭的人,最为胆小怕事。
这一点,从孙瑞欣外婆和舅妈,看到送进来的礼物时所表现的惊喜,也能看出来。
“快去,快去把你家存世喊回来。”老太太捶了儿媳一把,提醒她。
“欸!欸!我这就去!小郎,你坐会啊,我去叫孩子他爹。”孙瑞欣的舅妈,摘取胳膊上的套袖,和卢灿招呼一声,抽身出门。
“你们坐会啊,我去给你们下点面条,卧个鸡蛋,这两年才敢养,前些年都不让……”老太太也起身,絮絮叨叨想要去后厨给两人弄点吃食。
这哪行?孙瑞欣知道卢灿的毛病多,别说吃过早饭,即便没吃过,按照他的习惯,这里的饭菜,肯定吃不下。
她连忙拦了下来,不过,她的借口找的好,“外婆,别忙活。您找点工具,刚才阿灿看到柴房的那块方木板,有些像老东西,我们把它卸下来看看。”
“那东西啊?”老太太想了想,“那是刻板,我听老人说,窦家祖上是刻书的,留下不少呢。当年在村西口,有窦家大祠堂,里面放着好些个。五六年三反五反拆祠堂,那些板子都被村里分光了,我家存世也拿回来不少。”
“没用,好多都灰了,连烧火都不旺。家里应该还有几块……”
卢灿耳朵嗡嗡直响!
多珍贵的宋版木模,竟然烧火了?!
“外婆,家中还有多少?能翻出来吗?”孙瑞欣帮他问道。
“应该还能找到三五块,你要是喜欢,等会等存世回来,让他给你扒拉。对了,村子里其他人家,应该也还有几块。”老太太说话间,找来一柄老虎钳,递给孙瑞欣。
“村里其他人家还有?”卢灿听清了这一句,让他一震。
他连忙将那从那两只箱子中捧出一大把糖果,三两步跨到院子中,每个孩子三五颗糖果,发将开来,边发边说,“吃糖吃糖,吃完糖果回家问问你们父母,有没有那种刻字的木板,有的话送到这里来,一块板子,我五块钱收。”
接过卢灿的糖果,那些孩子们喜笑颜开,又听说破木板能卖五块钱,很多啊,孩子们瞅瞅他指着的那块晃荡着的木刻版,一哄而散。
卢灿已经回忆起来《大周正乐》被发现的全过程。
蓟县渔阳镇的历史非常悠久,汉代立为蓟州渔阳县,是汉代威慑东胡的边镇之一,因此有很多历史古遗址。一九九六年,央美的一位邹姓教授,带学生来渔阳采风。
他和十多位学生,住在乡下农家。有一天中午吃饭时,他发现主人家端菜用的木托子很有特色,便拿起来看看,那块木托,就是一块刻板。
邹教授不懂文物,但懂美术,上面的宋版雕刻非常流畅而优美,于是在村子中收集了十三块这种大小很规整的木板,带回京城。
央美有高人啊!
央美知名的美术教授古元先生(曾担任央美院长),不仅是知名的大画家,还是有名的收藏家,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他将这十三块木版涂墨,翻印出十三页内容,送给古元教授鉴定。
古元教授大惊失色,这十三页纸张中,竟然有三张是失传的宋版《大周正乐》!
七十七岁的古元老先生不顾病体,来到蓟县渔阳,仔仔细细的搜罗一遍,再度找出十九张木刻版,其中大多数为其它书籍的南宋刻板和明代刻板,只有两张是宋版《大周正乐》。
也就是说,《大周正乐》的宋代刻板,最后只发现五块。
顺便说一句,古元教授同年八月去世。
卢灿要比历史上早十六年来到这里,所以,他还能从茅草房的半扇门上找到六页版。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比古老先生的收获更大。
《大周正乐》的宋版木模,如果能找到自然更好了,即便找不到,有其他南宋的、元、明初的木刻模版,也是珍贵之物啊!
卢灿在孙瑞欣的帮忙下,小心翼翼的将钉子钉死在木转轴上的模版取下来。
真是块好东西!可惜的是风吹雨打时间太久,木板中部有七八到裂纹,用手指按按,板面已经发泡,有些软。
自己如果再晚一两年,这块珍贵的宋代六页版,彻底毁了。
窦家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
卢从老太太碎叨叨的口中得知一些,再加上自己的推断,基本有了思路。
西关村、三里庄、豆各庄、东关村,窦姓人家很不少,卢灿很确定,这里就是窦燕山后人聚居地。
窦俨的精心之作《大周正乐》,只排印了七十三部,他一定心有不甘,将所有的模板要来珍藏,私人刻印,完全有可能。
宋代士大夫私人刻书,并不违禁。有刻印自己著作的;有刻印祖先遗著的;有刻印其师友著作的;也有刻印家藏善本的;另外还有刻印名家著述的。
这些私家刻书在宋代蔚然成风,许多著名版本就是私家刻印的。如福建建溪三峰蔡梦弼,他刻了不少书,流传到今天的有刻于1171年的《史记集解索隐》,该书的雕印、纸墨,均属上乘。
建安黄善夫在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刻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是现存最早的三家合注本,后世许多重刊本,都是以黄善夫刊《史记》为底本。他还刻了《汉书》、《东坡先生诗》等,这些书的字体刚劲似柳(唐书法家柳公权),刀法严肃稳重,墨色黑而凝重,看上去庄严郑重,把雕版印刷技术推向了新的水平。
只不过,横亘在卢灿心中依旧有个疑问,当年的情况非常恶劣,窦家怎么生存下来?
别忘了,北宋初年,渔阳是辽国属地,而且蓟县绝对是四战之地——大宋几次北征燕云十六州,主战场就在蓟县附近。
卢灿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他并不清楚,窦家从来不是那种从一而终的贞臣世家,窦家人,在宋辽两朝,均有人做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五块钱的许诺放出去后,虽然是孩子之口,但依旧有家长相信。
这不,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五块木板,在院门口探头望了望,见屋中有人,她走进院子笑着问道,“窦奶,听说您家有客收旧板子,是有这事吗?”
当然有!必须有!
卢灿连忙站起身来,笑着接过她手中的这五块刻板。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
这一摞版子,最上面一块,卢灿只看了一句,便认出这是宋版《周髀算经》的木模!
三字经中的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出生于燕山脚下,也就是现今的蓟县境内。他有五个儿子,五子皆中进士,成语“五子登科”,说的就是这件事。
《大周正乐》正是窦燕山的次子窦俨所编撰。
窦俨,字望之,五代时期到宋初的名臣,史学家、文学家。
为臣,他向后周世宗柴荣,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为史,他编撰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的《三朝实录》,为二十四史的增益;为文,诗赋文集七十卷,又整理编撰礼乐大成集合《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
令人可惜的是,《大周正乐》编成之后,只印制了一版七十三部,便遇到“黄桥兵变”。后周灭亡,这部《大周正乐》,自然受到赵宋的排斥,自然没法再印制了。
窦俨去世后不久,已经印成的七十三部《大周正乐》,很快消失殆尽。
此书虽亡佚,但在士林中很有名气,北宋的大型综合类书《太平御览》中,就有关于窦俨和《大周正乐》的详细介绍。
卢灿竟然在这柴火房的半片门板上,发现《大周正乐》的版印,能不高兴吗?
这块木板深灰色,高约六十厘米,宽约八十厘米,中部有一横两竖的格栏边,这是标准的宋代木板刻印的六页拼版。
这里需要先交代宋代版印一些基本情况。
大家都知道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很多人很自然的认为,宋代版书以活字为主。这一观点是错误,在宋代,活字印刷术,使用率很低。
因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有短处,他并没有解决泥字坯着墨不清晰的问题(其实就是胶墨着色问题,直到铅活字印刷出现才彻底解决),因此,泥活字印出来的书籍,往往黑乎乎一片。
那些文人雅士,哪看得上这种黑糊糊一片的书籍?
木版刻印,虽然一页一模很麻烦,但木板刻印,笔锋清晰,线条柔美,又没有着色问题,因此,宋版书尤其是北宋版书,基本都是木版刻印。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不难发现,宋版书拆迁背脊线之后,拉开,就成为一张长条字幅。
由此也能逆推出它的印制过程。
工匠们将单页内容一刀一刀的雕刻在木板上,为了保持等高,他们往往将相邻的书页,刻在同一块大木板上,这就形成了双页版或者四页版,卢灿眼前的是上下六页版。
上下六页版,是印刷社为了加快进度,同时刻印两部书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书籍都不太厚,一百页左右,需要眼前这样的木板,三十几块,拼在一起,固定等高,然后在木范内涂抹上烟墨,再盖上长条白纸,在纸背面用木推走一遍。
拿起长纸条,一本书的内文,就完整清晰的印制成功。
呃?像这种上下六页版的拼版,则可以同时走上下两张长幅纸条,同时印制两卷书。
也就是说,按照常理,卢灿面前的木版,上三页和下三页,应该不是同一卷书中内容。
时间太久了,木版的底部边缘已经有些腐烂,但还算走运,那只是版边,不过中部的刻版内容,磨损的也很厉害,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也很难辨析,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联系上下文去猜测。
为了看清楚点,卢灿只得单腿跪在地上,一点点的细看。
他看得入神,哪料到身后已经围了一拨孩子,嘻嘻哈哈看热闹呢。
屋子里,三代女人,哭着、抹着泪、唏嘘感慨着,聊着孙瑞欣这些年的日子,老太太更是将她拉在腿边,一点点问这些年的经历,边听边哭。
大家都很敏感的没有再提窦明珠的事情——无论环境怎样恶劣,当年孙家变故后,孙父母去世,窦家没伸手拉一把这位外孙女,都是有愧于心的。
老太太也许正是因此心生愧疚,拉着孙瑞欣的手,哭的最多。
“今天和你一起来的,就是卢家少爷?”当孙瑞欣聊到卢灿时,她的舅妈问道。
对啊,阿灿哥去哪儿了?孙瑞欣这才注意到客厅中没人呢。院子中一大帮孩子,嘻嘻哈哈的说笑着。
“阿灿哥,你在干嘛呢?”等她一出门,就看见卢灿,正撅着屁股,跪在泥土地上,趴在看茅草房的门板呢。
卢灿回首,这才发现身边围着一帮孩子,还有孙瑞欣外婆与舅妈两人,瞪着眼珠子怪异的看着自己。他连忙爬起来,灿灿的笑道,“发现一块好东西,情不自禁,情不自禁。”
“弄得脏兮兮的。”孙瑞欣白了他一眼,弯腰帮他把膝盖还有裤腿上的泥土打干净。
卢灿挠挠头,在她耳边轻声问道,“认了?”
再度收获一枚白眼,“我以后也是有脚跟的人啰,你可别欺负我。”
有脚跟的人?卢灿咧咧嘴,轻声说道,“我没脚跟,就喜欢欺负有脚跟的人呢,今晚回去,好好欺负欺负有脚跟的。”
“让忠哥把礼物拿进来吧。”孙瑞欣脸色一红,伸手在他胳膊上扇了一下。
他们来之前,备了礼物,刚才只是认门,这回算是认亲送礼来着。
窦家上几代,应该属于中等之家,有自己的田地,属于自耕农,略有薄产,这种家庭的人,最为胆小怕事。
这一点,从孙瑞欣外婆和舅妈,看到送进来的礼物时所表现的惊喜,也能看出来。
“快去,快去把你家存世喊回来。”老太太捶了儿媳一把,提醒她。
“欸!欸!我这就去!小郎,你坐会啊,我去叫孩子他爹。”孙瑞欣的舅妈,摘取胳膊上的套袖,和卢灿招呼一声,抽身出门。
“你们坐会啊,我去给你们下点面条,卧个鸡蛋,这两年才敢养,前些年都不让……”老太太也起身,絮絮叨叨想要去后厨给两人弄点吃食。
这哪行?孙瑞欣知道卢灿的毛病多,别说吃过早饭,即便没吃过,按照他的习惯,这里的饭菜,肯定吃不下。
她连忙拦了下来,不过,她的借口找的好,“外婆,别忙活。您找点工具,刚才阿灿看到柴房的那块方木板,有些像老东西,我们把它卸下来看看。”
“那东西啊?”老太太想了想,“那是刻板,我听老人说,窦家祖上是刻书的,留下不少呢。当年在村西口,有窦家大祠堂,里面放着好些个。五六年三反五反拆祠堂,那些板子都被村里分光了,我家存世也拿回来不少。”
“没用,好多都灰了,连烧火都不旺。家里应该还有几块……”
卢灿耳朵嗡嗡直响!
多珍贵的宋版木模,竟然烧火了?!
“外婆,家中还有多少?能翻出来吗?”孙瑞欣帮他问道。
“应该还能找到三五块,你要是喜欢,等会等存世回来,让他给你扒拉。对了,村子里其他人家,应该也还有几块。”老太太说话间,找来一柄老虎钳,递给孙瑞欣。
“村里其他人家还有?”卢灿听清了这一句,让他一震。
他连忙将那从那两只箱子中捧出一大把糖果,三两步跨到院子中,每个孩子三五颗糖果,发将开来,边发边说,“吃糖吃糖,吃完糖果回家问问你们父母,有没有那种刻字的木板,有的话送到这里来,一块板子,我五块钱收。”
接过卢灿的糖果,那些孩子们喜笑颜开,又听说破木板能卖五块钱,很多啊,孩子们瞅瞅他指着的那块晃荡着的木刻版,一哄而散。
卢灿已经回忆起来《大周正乐》被发现的全过程。
蓟县渔阳镇的历史非常悠久,汉代立为蓟州渔阳县,是汉代威慑东胡的边镇之一,因此有很多历史古遗址。一九九六年,央美的一位邹姓教授,带学生来渔阳采风。
他和十多位学生,住在乡下农家。有一天中午吃饭时,他发现主人家端菜用的木托子很有特色,便拿起来看看,那块木托,就是一块刻板。
邹教授不懂文物,但懂美术,上面的宋版雕刻非常流畅而优美,于是在村子中收集了十三块这种大小很规整的木板,带回京城。
央美有高人啊!
央美知名的美术教授古元先生(曾担任央美院长),不仅是知名的大画家,还是有名的收藏家,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他将这十三块木版涂墨,翻印出十三页内容,送给古元教授鉴定。
古元教授大惊失色,这十三页纸张中,竟然有三张是失传的宋版《大周正乐》!
七十七岁的古元老先生不顾病体,来到蓟县渔阳,仔仔细细的搜罗一遍,再度找出十九张木刻版,其中大多数为其它书籍的南宋刻板和明代刻板,只有两张是宋版《大周正乐》。
也就是说,《大周正乐》的宋代刻板,最后只发现五块。
顺便说一句,古元教授同年八月去世。
卢灿要比历史上早十六年来到这里,所以,他还能从茅草房的半扇门上找到六页版。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比古老先生的收获更大。
《大周正乐》的宋版木模,如果能找到自然更好了,即便找不到,有其他南宋的、元、明初的木刻模版,也是珍贵之物啊!
卢灿在孙瑞欣的帮忙下,小心翼翼的将钉子钉死在木转轴上的模版取下来。
真是块好东西!可惜的是风吹雨打时间太久,木板中部有七八到裂纹,用手指按按,板面已经发泡,有些软。
自己如果再晚一两年,这块珍贵的宋代六页版,彻底毁了。
窦家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
卢从老太太碎叨叨的口中得知一些,再加上自己的推断,基本有了思路。
西关村、三里庄、豆各庄、东关村,窦姓人家很不少,卢灿很确定,这里就是窦燕山后人聚居地。
窦俨的精心之作《大周正乐》,只排印了七十三部,他一定心有不甘,将所有的模板要来珍藏,私人刻印,完全有可能。
宋代士大夫私人刻书,并不违禁。有刻印自己著作的;有刻印祖先遗著的;有刻印其师友著作的;也有刻印家藏善本的;另外还有刻印名家著述的。
这些私家刻书在宋代蔚然成风,许多著名版本就是私家刻印的。如福建建溪三峰蔡梦弼,他刻了不少书,流传到今天的有刻于1171年的《史记集解索隐》,该书的雕印、纸墨,均属上乘。
建安黄善夫在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刻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是现存最早的三家合注本,后世许多重刊本,都是以黄善夫刊《史记》为底本。他还刻了《汉书》、《东坡先生诗》等,这些书的字体刚劲似柳(唐书法家柳公权),刀法严肃稳重,墨色黑而凝重,看上去庄严郑重,把雕版印刷技术推向了新的水平。
只不过,横亘在卢灿心中依旧有个疑问,当年的情况非常恶劣,窦家怎么生存下来?
别忘了,北宋初年,渔阳是辽国属地,而且蓟县绝对是四战之地——大宋几次北征燕云十六州,主战场就在蓟县附近。
卢灿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他并不清楚,窦家从来不是那种从一而终的贞臣世家,窦家人,在宋辽两朝,均有人做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五块钱的许诺放出去后,虽然是孩子之口,但依旧有家长相信。
这不,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五块木板,在院门口探头望了望,见屋中有人,她走进院子笑着问道,“窦奶,听说您家有客收旧板子,是有这事吗?”
当然有!必须有!
卢灿连忙站起身来,笑着接过她手中的这五块刻板。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
这一摞版子,最上面一块,卢灿只看了一句,便认出这是宋版《周髀算经》的木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