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二十章灭西夏 振国心
籍辣思如愿的得到了使臣的责任,而西夏的朝廷是不愿意让籍辣思前去的,因为籍辣思并不是文臣,更不是亲宋的大臣。
所以为了得到这个使节的任命,籍辣思一夜斩杀了六个反对的大臣,这些反对的人被钉死在皇宫外的石柱上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反对他了。
籍辣思前往大宋的时候,大宋朝廷也被西夏这个变故弄的有些惊讶,不过好在整个大宋已经做好接收西夏的任务了。
赵枢又从皇宫中走了出来,召开大朝会,商议西夏的事情,其实对于西夏投降,很多人还是始料不及的,毕竟谁也想不到蒙古人进兵如此之快,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歼灭了妹勒都辅的三万大军,更没有想到粘八部竟然降服了他们曾经的奴隶蒙古人。
“陛下,西夏传来的消息,他们已经降服了,李承祯愿意去国主,去大夏国号,想要成为大宋的节度使,驻守高昌、焉耆等西域城镇!”
鸿胪寺卿一脸恭敬的说道,脸上带着几分郑重,只是眼眸内掩饰不住的欢喜,听到鸿胪寺卿的话,所有大臣也都窃窃私语,掩饰不住的喜色在大殿中传播,从真宗时代,西夏从大宋的一镇节度使变成了大夏,侵略大宋领地,屠戮大宋百姓,两国交战数百年,直到了陛下登基之后,先后击败西夏,瓦解西夏国,逼的西夏不断西迁,即便如此,这西夏始终顽强的屹立着,所有大臣对这个心腹大患一直都是防范之极。
可是现在西夏终于亡国了,终于被大宋彻底击败,这一刻没有人不欢喜,没有人激荡,尤其是那些汴梁一系的大臣恨不得扬天大呼起来。
对于击败女真人,他们只有爽快,是快意恩仇一般的爽快,因为女真人没有像大辽和西夏和大宋征战数百年,这数百年下来就是世仇,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仇恨,无数士大夫入仕的时候,上官告诫的就是自己的两个敌国,无数兵卒入伍的时候,也被自己的将军告诫要小心这些敌人,三个国度的仇恨从来都没有消失过,现在大辽已经毁灭,虽然建立了西辽,可是在众人的眼中已经是可笑的蛮夷了,西夏的消失让他们的心腹大患彻底消失了。
整个大殿的欢喜中,只有李延成等西夏降臣一脸黯然,他们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上方的大帝赵枢,每一个人的脸色挂着恐惧,更挂着敬佩,就是这个帝王从弱冠之年起兵,镇压摩尼之变,击败女真人、荡平南蛮、平定儒门之患,镇压皇族内乱,一切一切的事情就如同梦幻一般,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帝,完成了大宋数百年未完成的事情,顽强的大夏国在此人手中崩塌下去,可是现在这个大帝还正直盛年,只要他不犯下大错,整个天下便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可以挡住他的脚步。
李延成心中感慨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也从欢喜之中慢慢的醒悟起来,望着上方端坐不动的赵枢,宗泽率先走了出来,高呼一声:“陛下神威,天下臣服,万国皆归!”
众臣也高呼起来,对于这位陛下,众人心中敬畏甚至恐惧,对这位大帝的印象是强大,强大还是强大,从没有任何人可以和这个强大人对抗。
赵枢看着这些人,淡淡道:“诸位臣工对于西夏的事情可有具体的章程?”
赵枢的话让所有人从欢喜之中唤醒了过来,宇文虚中上前恭敬道:“陛下,西夏皇族必须来到大宋燕京城,西夏的铁鹞子等精兵必须解散,而且内迁到南方或者打散到江南各县城,西夏的贵族也要内迁,然后派遣将领占据高昌、焉耆等地,重建安西都户府!”
宇文虚中的话语声让许多大臣也觉得扬眉吐气。
“陛下,西夏与我们大战数百年,不能留下任何复苏的可能,当年真宗时代,西夏被我们击败,也曾经臣服,只是后来又叛变了,我们派遣大军分割西夏的部族和贵族之后,可以将南迁到北方的蛮人混入其中,如今西夏彻底臣服,我们可以同时迁徙关中和北方的汉人进入西夏之地,重现盛唐时代的丝绸之路!”
苏致远也欢喜的上前道,四周的大臣也纷纷上奏,都是如何肢解和斩杀西夏人,甚至有的大臣将一份西夏罪臣名单也列了出来。
李延成听了半晌后,再也忍不住了,便走出队列高声道:“陛下,我觉得对待西夏应该以安抚为主,如今的西夏虽然内忧外患,可是精兵还在,西夏国主李承祯一夜白发之后,高昌城内举国悲痛,可见西夏的百姓并非人人降服,如果我们煎迫太急,只会让西夏融入西辽,增强西辽的实力,以微臣的意见应该仿照折家,将高昌、焉耆等地设置为北庭都户府和安西都户府,让西夏的贵族分别驻守,同时夹杂大宋的官员,让这两地成为大宋防御西域的藩属,如此一来,西夏的兵马就为我们所用,即便西夏叛变,对吾等也没有任何威胁,而且我大宋如今的重要任务是南北大迁徙和经营西夏故地,只要西夏故地经营完善后,就可以以瓜沙二州为基地,远望西域。”
李延成的话顿时激起了整个朝臣的愤怒和指责。
朝廷上的争吵却没有妨碍燕京城内的狂喜,无数士子在酒肆之间闲谈,在书社之中指点江山,他们对于西夏的降服,彻底激起了汉唐的雄心。
“我觉得朝廷应该重建北庭都户府和安西都户府,重现汉唐之威严,让西域知晓我大宋的威严!”
“未成兄说的不错,重现都护府,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控西域,将西域的财富为我们所用,将西域的人为我们所用!”
“哈哈,不错,不错,丝绸之路的兴盛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控西域,打击遥远的西辽,让这西辽的残余彻底被斩杀!”
所有人狂喜和指点江山的时候,太上皇府邸内,太上皇轻轻的喝着面前的茶盏,目光带着几分复杂之色。
所以为了得到这个使节的任命,籍辣思一夜斩杀了六个反对的大臣,这些反对的人被钉死在皇宫外的石柱上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反对他了。
籍辣思前往大宋的时候,大宋朝廷也被西夏这个变故弄的有些惊讶,不过好在整个大宋已经做好接收西夏的任务了。
赵枢又从皇宫中走了出来,召开大朝会,商议西夏的事情,其实对于西夏投降,很多人还是始料不及的,毕竟谁也想不到蒙古人进兵如此之快,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歼灭了妹勒都辅的三万大军,更没有想到粘八部竟然降服了他们曾经的奴隶蒙古人。
“陛下,西夏传来的消息,他们已经降服了,李承祯愿意去国主,去大夏国号,想要成为大宋的节度使,驻守高昌、焉耆等西域城镇!”
鸿胪寺卿一脸恭敬的说道,脸上带着几分郑重,只是眼眸内掩饰不住的欢喜,听到鸿胪寺卿的话,所有大臣也都窃窃私语,掩饰不住的喜色在大殿中传播,从真宗时代,西夏从大宋的一镇节度使变成了大夏,侵略大宋领地,屠戮大宋百姓,两国交战数百年,直到了陛下登基之后,先后击败西夏,瓦解西夏国,逼的西夏不断西迁,即便如此,这西夏始终顽强的屹立着,所有大臣对这个心腹大患一直都是防范之极。
可是现在西夏终于亡国了,终于被大宋彻底击败,这一刻没有人不欢喜,没有人激荡,尤其是那些汴梁一系的大臣恨不得扬天大呼起来。
对于击败女真人,他们只有爽快,是快意恩仇一般的爽快,因为女真人没有像大辽和西夏和大宋征战数百年,这数百年下来就是世仇,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仇恨,无数士大夫入仕的时候,上官告诫的就是自己的两个敌国,无数兵卒入伍的时候,也被自己的将军告诫要小心这些敌人,三个国度的仇恨从来都没有消失过,现在大辽已经毁灭,虽然建立了西辽,可是在众人的眼中已经是可笑的蛮夷了,西夏的消失让他们的心腹大患彻底消失了。
整个大殿的欢喜中,只有李延成等西夏降臣一脸黯然,他们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上方的大帝赵枢,每一个人的脸色挂着恐惧,更挂着敬佩,就是这个帝王从弱冠之年起兵,镇压摩尼之变,击败女真人、荡平南蛮、平定儒门之患,镇压皇族内乱,一切一切的事情就如同梦幻一般,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帝,完成了大宋数百年未完成的事情,顽强的大夏国在此人手中崩塌下去,可是现在这个大帝还正直盛年,只要他不犯下大错,整个天下便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可以挡住他的脚步。
李延成心中感慨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也从欢喜之中慢慢的醒悟起来,望着上方端坐不动的赵枢,宗泽率先走了出来,高呼一声:“陛下神威,天下臣服,万国皆归!”
众臣也高呼起来,对于这位陛下,众人心中敬畏甚至恐惧,对这位大帝的印象是强大,强大还是强大,从没有任何人可以和这个强大人对抗。
赵枢看着这些人,淡淡道:“诸位臣工对于西夏的事情可有具体的章程?”
赵枢的话让所有人从欢喜之中唤醒了过来,宇文虚中上前恭敬道:“陛下,西夏皇族必须来到大宋燕京城,西夏的铁鹞子等精兵必须解散,而且内迁到南方或者打散到江南各县城,西夏的贵族也要内迁,然后派遣将领占据高昌、焉耆等地,重建安西都户府!”
宇文虚中的话语声让许多大臣也觉得扬眉吐气。
“陛下,西夏与我们大战数百年,不能留下任何复苏的可能,当年真宗时代,西夏被我们击败,也曾经臣服,只是后来又叛变了,我们派遣大军分割西夏的部族和贵族之后,可以将南迁到北方的蛮人混入其中,如今西夏彻底臣服,我们可以同时迁徙关中和北方的汉人进入西夏之地,重现盛唐时代的丝绸之路!”
苏致远也欢喜的上前道,四周的大臣也纷纷上奏,都是如何肢解和斩杀西夏人,甚至有的大臣将一份西夏罪臣名单也列了出来。
李延成听了半晌后,再也忍不住了,便走出队列高声道:“陛下,我觉得对待西夏应该以安抚为主,如今的西夏虽然内忧外患,可是精兵还在,西夏国主李承祯一夜白发之后,高昌城内举国悲痛,可见西夏的百姓并非人人降服,如果我们煎迫太急,只会让西夏融入西辽,增强西辽的实力,以微臣的意见应该仿照折家,将高昌、焉耆等地设置为北庭都户府和安西都户府,让西夏的贵族分别驻守,同时夹杂大宋的官员,让这两地成为大宋防御西域的藩属,如此一来,西夏的兵马就为我们所用,即便西夏叛变,对吾等也没有任何威胁,而且我大宋如今的重要任务是南北大迁徙和经营西夏故地,只要西夏故地经营完善后,就可以以瓜沙二州为基地,远望西域。”
李延成的话顿时激起了整个朝臣的愤怒和指责。
朝廷上的争吵却没有妨碍燕京城内的狂喜,无数士子在酒肆之间闲谈,在书社之中指点江山,他们对于西夏的降服,彻底激起了汉唐的雄心。
“我觉得朝廷应该重建北庭都户府和安西都户府,重现汉唐之威严,让西域知晓我大宋的威严!”
“未成兄说的不错,重现都护府,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控西域,将西域的财富为我们所用,将西域的人为我们所用!”
“哈哈,不错,不错,丝绸之路的兴盛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控西域,打击遥远的西辽,让这西辽的残余彻底被斩杀!”
所有人狂喜和指点江山的时候,太上皇府邸内,太上皇轻轻的喝着面前的茶盏,目光带着几分复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