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九章 同始同终
三月十八,庚辰日。
大明天子率文武百官及宗室人等,驾临故都北京城。
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就在这一天,李闯攻占了京城。
多年之后,崇祯皇帝的太子又在同一日回来了。
很显然,这个日期是经过特选的,具有重要意义。
进城之后,没有做任何停留,天子及天子仪仗直接进到宫中,直奔乾清宫而去。
乾清宫已经成为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梓宫,他们的椁阙就停敛在这儿,已有不少时日了。
所有人等全身披重孝,以复隆天子为首,手抚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椁阙恸哭失声伤痛欲绝。
崇祯皇帝的这四位骨血全都亲身经历过甲申国变,后来远走江南,历经磨难终于恢复了江山社稷,这份心情很容易理解。
而且,哭恸乾清宫本就是帝王葬礼的一部分。
任凭复隆皇帝长平公主等人哭了近一个时辰,旁边的文武百官陪着哭泣不止,然后才在司礼官的唱和声中上前相劝:
“万岁龙体要紧,千万保重。”
“国事沉重,万岁保重龙体,千万不要哭坏了身子。”
如此这般,历经四哭四劝之后,皇帝及诸位殿下这才止住了悲声,但却不能闲下来,因为还有更加的重要的一个程序:告太庙。
大明朝的江山倾覆,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如今社稷光复大明存续国祚绵延,必然要祭告大明朝的历代先皇,把这番情形告诉给列祖列宗……
其实,乾清宫和太庙早已经过了一次浩劫:当年李闯撤走的时候,曾经放了一把大火,将宫阙烧损了很多。后来清廷入驻,曾经修缮过一次,不久之前朝廷朝江南调拨银钱,又专门重新修缮布置过一番,虽然还是没有恢复到从前的景象,却也勉勉强强可以凑合着用了。
哭恸乾清,祭告太庙之后,还要亲巡皇陵,就是去看一看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寝陵是不是符合规格。
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寝陵其实还没有完工,不过这也是仪式的一部分,是一定要做的。
遵照传承了千百年的礼仪和固有的传统,一套又一套程序走下来,已经是第七天了。
正式的祭唁过后,确定最终发丧的日期,还有各地官员和宗室的祭祀活动,一转眼就又过去了旬日光景。
接下来才是葬礼的重头戏,但那些早就有了固定的流程,只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也就可以了。
虽然给崇祯皇帝的谥号和庙号早已确定下来,还得走一走“广询天下”的过场,做出一副和众人商议的样子来。
等到大事基本完成之后,已到了四月下旬,马上就要进入五月份了。
“李侍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复隆皇帝暂居钟粹宫,这是当年他做太子之时住过的地方:“如今北都光复天下初定,李侍讲居功至伟。”
“臣受先皇托国之重,怎敢居功?”
“有功就是有功,这是不消说的。”
“臣已命李绍并杨树林二人西征,去剿灭盘踞西北的豪格部。同时启四千火器新兵继续北伐及大旗军五个主力营继续北伐……”
所说故都已经光复,但距离天下太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盘踞在西北一带的豪格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终究还有几分实力,那是一定要剿灭的。
所有人都对西征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豪格早就成了落水狗,大旗军赶过去定然会如同秋风之扫落叶,一定会轻而易举的剿灭豪格残部。
这是因为豪格一直在打仗,不仅是在和地方上的大小军法激烈交战,还在和由川蜀如秦地的闯军和大西军在打。
豪格早已时日无多,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本着墙倒众人推的精神,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大旗军赶赴过去也就是清理一下局面而已。甚至不需要多少兵力,意思意思也就是了。
相对于西北方向上的豪格,北伐才是重头戏。
四千火器新兵,再加上五个营的大旗军老底子,还有部分近年来归附过来的“王师”,一万四千多人马,早已越过长城深入草原去打仗了。
虽然很多人都建议走山海关那条线,一举荡平两辽,彻底清除还在关外的伪清,但李吴山却极力反对这种方式,而是一力主动由正北方向为突破口,先扫平蒙古,然后再堵死伪清。
无论的北边的北边的蒙古还是东北的伪清,早已大不如前,完全就是风雨飘摇的状态,到底应该怎么打,本就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而且这事本就是大旗军的首尾,没有人会在军事问题上和大明第一战神李吴山顶牛儿。
先伐蒙古再平两辽的战略就这样顺顺利利的开始执行了。4444
“这征战之事,还是应该多听听李侍讲的意思。”复隆皇帝似乎不想在这问题上继续深入下去,而是用一个比较生硬的方式转过了话题:“当年就是在这里,李侍讲给朕上过课程,如今再临故地,怎也不让人唏嘘感叹?”
“但年先皇大行之前,曾对李侍讲郑重嘱托,也对朕万千叮咛,言及要对李侍讲之言悉听悉从之,朕顺先皇之意,果然光复我煌煌大明,想来也是天意。”
当初崇祯皇帝临死之前,曾经嘱咐过我,说你李吴山是大大的忠臣,一定要我对你言听计从。我就是按照先皇的嘱咐去做的,什么事情都听你的,什么事情都依着你,果然就光复了大明朝。
这也足以证明,你李吴山李侍讲确实是个大大的忠臣,对我本人和大明朝都是有恩的。
“有功则赏。”复隆皇帝站了起来,却又坐了下去,故意拿捏着帝王的沉稳气度,不过还是显露出了一丝不怎么自信的样子:“议起李侍讲之功,众人都说可以封王,朕却以为不妥……”
“我朝素无封异姓王的例子,就算是有也是追封的哀荣,实在不适合实封。”复隆皇帝说道:“朕以为,加个太保衔还是可以的,李侍讲以为如何?”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臣怎敢……”
“这里没有旁人,李侍讲就不必那这样的客套话搪塞朕了,就凭你李侍讲的功劳,裂土封疆都不算过分,朕也不能只拿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糊弄人,”复隆皇帝面带微笑,只不过他的笑意显得有些不那么自然:“朕有多大的家底,你李侍讲是清楚的。你想要什么只管说,只要是朕能给的出来,就绝不会吝惜。朕还想与你做君臣的千古典范,希望与你同始终呢……”
大明天子率文武百官及宗室人等,驾临故都北京城。
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就在这一天,李闯攻占了京城。
多年之后,崇祯皇帝的太子又在同一日回来了。
很显然,这个日期是经过特选的,具有重要意义。
进城之后,没有做任何停留,天子及天子仪仗直接进到宫中,直奔乾清宫而去。
乾清宫已经成为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梓宫,他们的椁阙就停敛在这儿,已有不少时日了。
所有人等全身披重孝,以复隆天子为首,手抚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椁阙恸哭失声伤痛欲绝。
崇祯皇帝的这四位骨血全都亲身经历过甲申国变,后来远走江南,历经磨难终于恢复了江山社稷,这份心情很容易理解。
而且,哭恸乾清宫本就是帝王葬礼的一部分。
任凭复隆皇帝长平公主等人哭了近一个时辰,旁边的文武百官陪着哭泣不止,然后才在司礼官的唱和声中上前相劝:
“万岁龙体要紧,千万保重。”
“国事沉重,万岁保重龙体,千万不要哭坏了身子。”
如此这般,历经四哭四劝之后,皇帝及诸位殿下这才止住了悲声,但却不能闲下来,因为还有更加的重要的一个程序:告太庙。
大明朝的江山倾覆,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如今社稷光复大明存续国祚绵延,必然要祭告大明朝的历代先皇,把这番情形告诉给列祖列宗……
其实,乾清宫和太庙早已经过了一次浩劫:当年李闯撤走的时候,曾经放了一把大火,将宫阙烧损了很多。后来清廷入驻,曾经修缮过一次,不久之前朝廷朝江南调拨银钱,又专门重新修缮布置过一番,虽然还是没有恢复到从前的景象,却也勉勉强强可以凑合着用了。
哭恸乾清,祭告太庙之后,还要亲巡皇陵,就是去看一看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寝陵是不是符合规格。
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寝陵其实还没有完工,不过这也是仪式的一部分,是一定要做的。
遵照传承了千百年的礼仪和固有的传统,一套又一套程序走下来,已经是第七天了。
正式的祭唁过后,确定最终发丧的日期,还有各地官员和宗室的祭祀活动,一转眼就又过去了旬日光景。
接下来才是葬礼的重头戏,但那些早就有了固定的流程,只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也就可以了。
虽然给崇祯皇帝的谥号和庙号早已确定下来,还得走一走“广询天下”的过场,做出一副和众人商议的样子来。
等到大事基本完成之后,已到了四月下旬,马上就要进入五月份了。
“李侍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复隆皇帝暂居钟粹宫,这是当年他做太子之时住过的地方:“如今北都光复天下初定,李侍讲居功至伟。”
“臣受先皇托国之重,怎敢居功?”
“有功就是有功,这是不消说的。”
“臣已命李绍并杨树林二人西征,去剿灭盘踞西北的豪格部。同时启四千火器新兵继续北伐及大旗军五个主力营继续北伐……”
所说故都已经光复,但距离天下太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盘踞在西北一带的豪格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终究还有几分实力,那是一定要剿灭的。
所有人都对西征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豪格早就成了落水狗,大旗军赶过去定然会如同秋风之扫落叶,一定会轻而易举的剿灭豪格残部。
这是因为豪格一直在打仗,不仅是在和地方上的大小军法激烈交战,还在和由川蜀如秦地的闯军和大西军在打。
豪格早已时日无多,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本着墙倒众人推的精神,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大旗军赶赴过去也就是清理一下局面而已。甚至不需要多少兵力,意思意思也就是了。
相对于西北方向上的豪格,北伐才是重头戏。
四千火器新兵,再加上五个营的大旗军老底子,还有部分近年来归附过来的“王师”,一万四千多人马,早已越过长城深入草原去打仗了。
虽然很多人都建议走山海关那条线,一举荡平两辽,彻底清除还在关外的伪清,但李吴山却极力反对这种方式,而是一力主动由正北方向为突破口,先扫平蒙古,然后再堵死伪清。
无论的北边的北边的蒙古还是东北的伪清,早已大不如前,完全就是风雨飘摇的状态,到底应该怎么打,本就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而且这事本就是大旗军的首尾,没有人会在军事问题上和大明第一战神李吴山顶牛儿。
先伐蒙古再平两辽的战略就这样顺顺利利的开始执行了。4444
“这征战之事,还是应该多听听李侍讲的意思。”复隆皇帝似乎不想在这问题上继续深入下去,而是用一个比较生硬的方式转过了话题:“当年就是在这里,李侍讲给朕上过课程,如今再临故地,怎也不让人唏嘘感叹?”
“但年先皇大行之前,曾对李侍讲郑重嘱托,也对朕万千叮咛,言及要对李侍讲之言悉听悉从之,朕顺先皇之意,果然光复我煌煌大明,想来也是天意。”
当初崇祯皇帝临死之前,曾经嘱咐过我,说你李吴山是大大的忠臣,一定要我对你言听计从。我就是按照先皇的嘱咐去做的,什么事情都听你的,什么事情都依着你,果然就光复了大明朝。
这也足以证明,你李吴山李侍讲确实是个大大的忠臣,对我本人和大明朝都是有恩的。
“有功则赏。”复隆皇帝站了起来,却又坐了下去,故意拿捏着帝王的沉稳气度,不过还是显露出了一丝不怎么自信的样子:“议起李侍讲之功,众人都说可以封王,朕却以为不妥……”
“我朝素无封异姓王的例子,就算是有也是追封的哀荣,实在不适合实封。”复隆皇帝说道:“朕以为,加个太保衔还是可以的,李侍讲以为如何?”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臣怎敢……”
“这里没有旁人,李侍讲就不必那这样的客套话搪塞朕了,就凭你李侍讲的功劳,裂土封疆都不算过分,朕也不能只拿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糊弄人,”复隆皇帝面带微笑,只不过他的笑意显得有些不那么自然:“朕有多大的家底,你李侍讲是清楚的。你想要什么只管说,只要是朕能给的出来,就绝不会吝惜。朕还想与你做君臣的千古典范,希望与你同始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