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明末大权臣

正文 第四百一十二章 骑兵冲阵

    已过了午夜时分,战斗已经在持续。

    吴三桂仍然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势,在灯火的照耀之下,坚毅的脸庞竟然反射着一抹奇妙的金属光泽,就好像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尊用铜铁浇铸而成的塑像。

    强硬坚毅的外表之下,吴三桂的内心在悸动,在粗喘,他已经怕了,但却不能让手下人看出来。

    远处的战场上的闪光此起彼伏,根本就不用去看,吴三桂也能想象出前方战场上的情形。

    必然是一副尸积如山血可泊船的凄惨景象。

    他知道大旗军很强。

    若是如左部人马那样只能打顺风仗,稍微遭遇强敌就会一哄而散,那大旗军也就不是大旗军了,根本就不配做他吴三桂的对手。

    但吴三桂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旗军竟然会强悍到这种程度。

    原以为大旗军应该是和关宁军不相上下的世之强兵,所以在白天的进攻当中吴三桂其实留了余力,因为他必须保证还有足够的力量用来对付正在朝着这边迂回的李吴山,而不是把全部的力量都耗费在这个小小的战场上。

    但铁一般的事实正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整整一个白天的进攻,不仅没有能够顺利突破,反而折损了两千多人。对于整个关宁军而言,这样的损耗虽然还远远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却让吴三桂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对手的强大。

    他不得不使出了全力。

    时间可以决定一切,他不敢再这么纠缠下去了。

    在一个傍晚加上半个夜晚的战斗当中,关宁军在阵前堆砌出是伤亡飙升到了五千,这是一个让人心寒胆裂的数字。哪怕是当年硬攻大顺门户潼关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这么庞大的伤亡数字。

    不管吴三桂下达什么样的死命令,也不论关宁军有多么剽悍,最多也就是能够突破三条防线,前进五六百步的距离,却始终无法将敌人贯穿,更没有形成哪怕一次真实有效的突破。

    关宁军的兵力是对手的两到三倍,却打成了这个样子,真的让吴三桂不敢相信。

    关宁军还是以前的那个关宁军,打的够卖力气了。

    王辅臣战死,马宝轻伤,夏国相虽然前进了四次,却有第四次被打回来。

    持续了将近一个昼夜的血战,早已把关宁军的锐气和信心给打光了,现在只不过是在苦苦支撑而已。

    听夏国相说,第一道拒兵壕和第二道拒兵壕已经士兵的尸体填平了。

    吴三桂不相信对手是绝对无敌的铁军,打了这么久无论是士气还是体力,都应该所剩无几。在吴三桂的判断当中,对手应该和自己一样,都是咬着牙苦苦支撑着,因为他们知道时间不在关宁军这边。

    对于关宁军而言,时间比这场战斗本身更加重要。

    若是不能突破障碍,用不了多久,李吴山的西路主力就会从侧后方扑上来,到时候就是腹背受敌的局面。

    到底是应该继续保持高强度的进攻,倾尽全力再尝试一次,看看能不能击破同样疲惫不安的对手?还是趁着现在还有时间和机会赶紧撤离战场,以免被李吴山包了饺子?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凡大奸大恶之徒,必大智大勇之辈,如吴三桂这种人,所谓的“用兵如神”之能,“运筹帷幄”之功,其实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真正知道称道之处,还是在于每逢大事的决断能力。

    在面临重大抉择之时的果断,才是最重要的枭雄潜质。

    “停止进攻。”

    吴三桂果断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但这绝不是撤退,而是要稍作调整,以备发动最具威力的一击。

    其实关宁军的基本建制和大旗军有些类似,都是采用了“小营”制,对接明朝时期的军官制度。(稍微解释一下,明朝时期的卫所和边军的建制并不完全相同。卫所的编制比较大,一个同等级别的军官管辖的士兵数量偏多。但这仅仅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和实际兵力相差很大。而正规军尤其是关宁军这样的的野战军,虽然编制比较小,但纸面兵力和实际人数相差不大,而和也是朝廷的官军和军阀的私军之间的明显差异。)

    刚刚从前方撤退下来的十几个营头伤亡很重,七零八落的聚在一起,士气显得有些低落。尤其是那些苦战了大半夜的士兵,甚至连唉声叹气的力气都没有了,而直接守着篝火抱着武器呼呼大睡。残存的军官大多带伤,见到吴三桂的到来,强打精神站立起来,正准备把那些呼呼大睡的士兵喊醒,吴三桂却做出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士卒昼夜苦战,早已人困马乏,不得惊扰。”

    “是。”

    “凡今日作战之兵士,开双饷。”

    “是。”

    “伤兵后撤,调李本深部上来吧。”

    “马军从左翼突破,步军居中,辰时开战。”

    “开战之前,把军中的金银珠玉都赏下去。”

    抛开民族立场,单纯从带兵的角度来看,吴三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统帅,对待士卒绝对没得说。而关宁军虽然是名义上的朝廷队伍,其实本质上就是两辽将门集团的“私兵”,自然爱护有加,这也是关宁军战斗力强悍战斗意志顽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初吴三桂勾结多尔衮的举动,分明就是对大明朝的公然背叛,但这支绝对却选择跟着他一起投靠了多尔衮,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支事实上的私人武装,所谓的大明边防军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

    第二日。

    艳阳初升,霞光万道,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适合厮杀的好天气。

    昨天打了那么久,死伤那么重,却无尺寸之功,对于军心士气是个极大的伤害,但吴三桂显然知道应该怎样挽回。

    没有刻意的悬红挂赏,而是直接把数不清的金银珠玉分发到士兵的手中,让他知道主帅对他的殷切希望,自然士气高昂。

    辰时初刻,在一片难得的和煦阳光之中,第二日的战斗旋即展开。

    今天的战斗和昨日有了很大的不同,吴三桂第一次把视若掌上明珠的骑兵拉了出来,并且让他们打头阵。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从来就不存在纯粹的骑兵。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只要骑兵的数量达到总兵力的三成,就可以称之为骑兵队伍了。

    关宁铁骑,这个名字足以说明一切。

    吴三桂的关宁军,本身就是步骑混合的军队。

    而这部分骑兵,则完全是用银子硬生生堆出来的。

    当年在一片石大战当中,要不是这支骑兵,到底是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获胜,还是最终李自成的闯军取得最终胜利,还真的说不准呢。

    放下手中的“千里眼”,吴三桂微微的摆了摆手,用很沉稳的语气说道:“开始吧。”

    随着吴三桂本人的认旗一阵摇晃,战鼓之声顿时响的惊天动地。

    沉闷而又悠远的鼓声催人奋进,仿佛这个战场的心跳,骑兵就好像打开闸门的洪水,瞬间“泼洒”出去。

    开始的时候,骑兵的速度并不算很快,仅仅只是翻开蹄子的小步慢跑,当从侧后冲出来的骑兵越过本部的步兵之后,立刻展开速度。

    短短两百步的距离,就已经把速度展开到了极限。

    每一个骑兵都尽可能的蜷缩着身子,把自己隐藏在马颈的后面,虽然他们不懂什么叫做空气动力学,但这么做却可以让战马跑的更快,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开敌人的弓箭等远程杀伤武器,这是无数次生死大战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利用骑兵冲阵,然后步兵跟上,这就是吴三桂的战术核心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骑兵的作战方式就是利用加速度展开的拼杀,或者如蒙古骑兵那样的驰射。其实这个是一个误区,真正把骑兵当做突破力量的时候,最惯常使用的进攻方式既不是驰射也不是劈砍,而是撞击。

    最原始最野蛮的方式,往往会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为了避开敌方猛烈的炮火,骑兵排出六个纵队,彼此之间保持着很大的间隔,活像是六支巨大的箭头,又好像是六柄锋锐的尖刀,朝着学生们的阵地直插过去。

    和预想当中的情形完全一样,猛烈的炮火再次响起。

    因为有利的队形,虽然炮火打翻了很多骑兵,但却远远达不到轰击步兵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高速奔驰的战马上落下来,就算是没有当场摔死也一定会被身后的战友踏成肉泥,生还的几率微乎其微,但却没有人在意。

    当战马的速度完全展开之后,骑兵所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就算是明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也无法停止下来。

    随着一阵阵排枪响过,虽然排头的那部分骑兵毫无悬念的应声落马,但他们的速度太快了。

    速度,永远都是骑兵的第一战斗力。

    后面的骑兵根本就“刹不住车”,哪怕他们已经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火铳,也只能硬着头皮撞上来……

    随着骑兵纷纷落马的同时,战马在前进的巨大惯性冲击之下,翻翻滚滚的跌入拒兵壕中,在他们的后面,正有更多的骑兵迎面猛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