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议
“吧嗒”一声轻响,那道六百里加急的军情急报从珠帘之后丢了出来,紧接着就传来太后怒不可遏的声音:“五天,五天就把开封丢了,谁之过也?”
在两旁伺候着的宫女太监纷纷跪爬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太和殿上文武百官更是噤若寒蝉,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垂帘听政”的太后直接从后面走了出来,指着那几个官员厉声喝问:“就在昨日,你们还信誓旦旦的说开封固若金汤,至少能守半年,今天就丢了,你们作何解释?”
开封雄城,城高池深火炮众多,其坚固程度号称天下第二,仅次于宁城南京,是北方的第一坚城要塞。这个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当年李闯的“百万大军”三次围困开封,打了几个月之久都没有打下来,若不是最后掘开黄河玩儿了一手“水淹七军”,能不能攻占开封还真的说不准呢。
既然当年的明军能在开封守几个月之久,现在的清军怎么说也能守半年吧?虽然大旗军确实很能打,终究人数有限,兵力远不能和当年的李自成相提并论,守住开封半年的时间已经算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打了五天,开封城就陷落了。
若说是守将无能,那就是睁着眼说瞎话了。开封守将阿尔斯楞是个科尔沁人,还算是太后的半个娘家人呢,素来勇武剽悍足智多谋,崇祯三年的时候就跟着太宗文皇帝南征北战了,绝对是一员身经百战的悍将,却战死在开封,连尸首都没有抢回来。
自从大旗军开始大举北伐以来,丢城失地的状况屡见不鲜,比如说重镇淮安,只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丢了,朝廷也并没有感到很意外。毕竟淮安兵备空虚,佟图赖走了之后几乎已成军事真空地带,轻而易举的被张大娃占领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儿。
但开封不一样啊。
开封是黄河枢纽,是大清国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开封丢的这么干净利索,不仅仅只是在于失去了对黄河一线的控制权,更重要之处还在于彻底打乱了清廷的通盘部署。
开封一丢,黄河以北顿时门户大开,既无险要的山河阻隔又无雄峻的关卡可守,大旗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
“皇上……太后……不是下面的人太无能,是大旗军太能打……”
这就话根本就是“不是皇军太废,而是八路太狡猾”的翻版,气的太后真想直接冲过去给他一耳光。
开封为什么会失陷的如此之快,原因自然有很多,但说法更多。
有人说是因为军制杂乱,当初为了固守开封,在仓促之间调集了很多人马,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完全没有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焉有不败之力?
也有人说是后勤不足给养受限,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各级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导致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士兵们没有拿到足够的卖命钱,自然不肯一力死战到底。
还有人把开封的战败归咎于“友军的支援不利”,若是封丘、延津等地的清军及时支援,肯定可以把大旗军尽数歼灭与开封城下……
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其实全都是事后诸葛亮,他们连开封大战的具体情形都不知道呢,就开始满嘴放炮胡说八道了。
“臣以为,当今之计唯有退守。”就在众人说着没有营养的废话之时,合度终于说了点有用的:“开封一失,全线皆崩,只有速速退守黄河以北。”
作为重要战略支撑点的开封都丢了,其他的地方肯定守不住,还不如主动收缩兵力,退守到黄河北岸。
“以延津至陈桥一线,组织防御……”在群情惶惶之际,合度却是一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镇定神态:“大旗军数日即下开封,必有大量败兵蜂拥北退。杂乱无章辎重全无,毫无约束之下,打砸地方署衙哄抢民间财物之事定然不少,河北诸地一定会伏乞救援之师。不若遣一精干稳重切又足以服众之人前往,一来是为了稳定局势,再者也可以收拢败兵溃师以图再战。情状若有所峙,尚能稳住黄河一线……”
开封的陷落,必然引起河北清兵的极大震动,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稳住局面,确实应该派遣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前去住持局势。
“臣举荐一人,必可胜任。”
“谁?”
“礼亲王之子萨哈林。”
这萨哈林是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孙辈,征蒙古伐朝鲜,颇有能战之名,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肯定足以胜任“河北总司令”一职。
“就是不晓得礼亲王舍不舍了?”
“有何舍不得?”在这个问题上,礼亲王代善表现出了非常宽广的胸襟和气度:“咱们大清的江山当然要由太祖的子孙还守,纵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是莫大荣耀。当此朝廷用人之际,自当奋勇……”
说了一大堆慷慨激昂的话语之后,代善的话风忽然一转:“当此内忧外患之际,朝廷府库空虚,国家兵力捉襟见肘,一味求战终究力不从心。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内忧不出则外患绵延……”
内忧指的就是豪格,其实就是在暗示阿济格应该尽快去和豪格决战,而不是始终驻守在城外按兵不动。
就在众人以为代善要对阿济格横加指责的时候,老奸巨猾的代善再次转了风向:“英王始终不敢轻易去平叛,不敢贸然与逆贼决战,想是出于稳固京师根本之地的考虑……”
大旗军已经到了黄河边上,说不准哪天就会兵临北京城下了,到时候阿济格怎么办?
所以,要想让阿济格放心大胆的去平定大清国的内乱,就必须先想方设法的稳住大旗军。
“近日,大旗军遣使与臣秘密接触……”
大旗军的手能伸到北京城?竟然和代善秘密接触了?
这句话就好像是一颗炸弹,把所有人都震懵了。
代善却面色不改的侃侃而谈:“大旗军言及之事,不过是为了换回史环……”
既然合度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索性不再保密,而是直接公布出来,让他抓不住自己的小辫子……
史环这个人,作为钦命的要犯,太后是知道的。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李吴山竟然要把她换回去,而且是用洪承畴来做交换。
虽说史环史可法的遗女,名气很是不小,但她能有洪承畴更重要吗?
李吴山用洪承畴换史环,岂不是亏了?
或许太后还很看中洪承畴,但是对于代善他们这些人来说,洪承畴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罢了,他的死活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史环作为敲门砖,尽快展开和谈。
虽然连代善本人都不看到所谓的和谈,但这毕竟是个很不错的机会。要是能够谈出个结果来自然是最好,只要能保住大清国,就算是做很大的让步也并非不能接受。就算是和谈最终失败,也可以为大清国争取到很多宝贵的喘息之机……
总之,只要开始和谈,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对大清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处。
对于太后本人而言,能够把洪承畴这个铁杆的心腹换回来,也是个很不错的结果。
“礼亲王所言俱是老成谋国之见,不过这合议之事终究关系重大,还要顾及到朝廷的体面,需择一稳重之人才行……”
都在主动开始和谈了,却还在口口声声的说着“朝廷体面”,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
“以哀家之意,这两国合议之事,就交给礼亲王办理好了,皇帝以为如何?”
坐在龙椅之上的真命天子虽然摆出了一副气度庄严的帝王架势,其实完全就是个应声虫,想也不想的直接说道:“允。”
自从豪格进京之时,代善把太后甩开之后,太后对代善的观感就差了很多,再也不复以前的信赖和倚重,仅仅只是维持着一个面子上的“政治联盟关系”,其实这个联盟早已破裂,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
刚才那么痛快的答应了合度的建议,让代善的儿子去收拾黄河以北的局面,看起来好像是对代善的莫大信任,其实根本就是借机削弱他在中枢的实力。其实太后的内心深处,甚至很期望代善的儿子能够死在战场上……
相较于越来越恶化的局势,太后反而更关心洪承畴本人,她真的很希望可以用一个小小的史环把洪承畴换回来。
毕竟洪承畴是她的一条忠犬,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他且又不必担心会遭到反噬。
现如今,帝党一系早已离心离德,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裂痕,太后手边严重缺乏能用的人手。要是洪承畴能够回来,必然会更加的感恩戴德卖力报效,虽然不能从事实上改变什么,总比回不来要好的多吧?
就这样,和议的框架基本确定,紧接着又开始商议具体的细节,仅仅只隔了两日之后,就派遣了一支由三十多人组成的“遣明使团”,试图用外交手段解决明清之间的争端……
在两旁伺候着的宫女太监纷纷跪爬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太和殿上文武百官更是噤若寒蝉,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垂帘听政”的太后直接从后面走了出来,指着那几个官员厉声喝问:“就在昨日,你们还信誓旦旦的说开封固若金汤,至少能守半年,今天就丢了,你们作何解释?”
开封雄城,城高池深火炮众多,其坚固程度号称天下第二,仅次于宁城南京,是北方的第一坚城要塞。这个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当年李闯的“百万大军”三次围困开封,打了几个月之久都没有打下来,若不是最后掘开黄河玩儿了一手“水淹七军”,能不能攻占开封还真的说不准呢。
既然当年的明军能在开封守几个月之久,现在的清军怎么说也能守半年吧?虽然大旗军确实很能打,终究人数有限,兵力远不能和当年的李自成相提并论,守住开封半年的时间已经算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打了五天,开封城就陷落了。
若说是守将无能,那就是睁着眼说瞎话了。开封守将阿尔斯楞是个科尔沁人,还算是太后的半个娘家人呢,素来勇武剽悍足智多谋,崇祯三年的时候就跟着太宗文皇帝南征北战了,绝对是一员身经百战的悍将,却战死在开封,连尸首都没有抢回来。
自从大旗军开始大举北伐以来,丢城失地的状况屡见不鲜,比如说重镇淮安,只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丢了,朝廷也并没有感到很意外。毕竟淮安兵备空虚,佟图赖走了之后几乎已成军事真空地带,轻而易举的被张大娃占领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儿。
但开封不一样啊。
开封是黄河枢纽,是大清国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开封丢的这么干净利索,不仅仅只是在于失去了对黄河一线的控制权,更重要之处还在于彻底打乱了清廷的通盘部署。
开封一丢,黄河以北顿时门户大开,既无险要的山河阻隔又无雄峻的关卡可守,大旗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
“皇上……太后……不是下面的人太无能,是大旗军太能打……”
这就话根本就是“不是皇军太废,而是八路太狡猾”的翻版,气的太后真想直接冲过去给他一耳光。
开封为什么会失陷的如此之快,原因自然有很多,但说法更多。
有人说是因为军制杂乱,当初为了固守开封,在仓促之间调集了很多人马,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完全没有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焉有不败之力?
也有人说是后勤不足给养受限,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各级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导致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士兵们没有拿到足够的卖命钱,自然不肯一力死战到底。
还有人把开封的战败归咎于“友军的支援不利”,若是封丘、延津等地的清军及时支援,肯定可以把大旗军尽数歼灭与开封城下……
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其实全都是事后诸葛亮,他们连开封大战的具体情形都不知道呢,就开始满嘴放炮胡说八道了。
“臣以为,当今之计唯有退守。”就在众人说着没有营养的废话之时,合度终于说了点有用的:“开封一失,全线皆崩,只有速速退守黄河以北。”
作为重要战略支撑点的开封都丢了,其他的地方肯定守不住,还不如主动收缩兵力,退守到黄河北岸。
“以延津至陈桥一线,组织防御……”在群情惶惶之际,合度却是一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镇定神态:“大旗军数日即下开封,必有大量败兵蜂拥北退。杂乱无章辎重全无,毫无约束之下,打砸地方署衙哄抢民间财物之事定然不少,河北诸地一定会伏乞救援之师。不若遣一精干稳重切又足以服众之人前往,一来是为了稳定局势,再者也可以收拢败兵溃师以图再战。情状若有所峙,尚能稳住黄河一线……”
开封的陷落,必然引起河北清兵的极大震动,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稳住局面,确实应该派遣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前去住持局势。
“臣举荐一人,必可胜任。”
“谁?”
“礼亲王之子萨哈林。”
这萨哈林是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孙辈,征蒙古伐朝鲜,颇有能战之名,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肯定足以胜任“河北总司令”一职。
“就是不晓得礼亲王舍不舍了?”
“有何舍不得?”在这个问题上,礼亲王代善表现出了非常宽广的胸襟和气度:“咱们大清的江山当然要由太祖的子孙还守,纵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是莫大荣耀。当此朝廷用人之际,自当奋勇……”
说了一大堆慷慨激昂的话语之后,代善的话风忽然一转:“当此内忧外患之际,朝廷府库空虚,国家兵力捉襟见肘,一味求战终究力不从心。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内忧不出则外患绵延……”
内忧指的就是豪格,其实就是在暗示阿济格应该尽快去和豪格决战,而不是始终驻守在城外按兵不动。
就在众人以为代善要对阿济格横加指责的时候,老奸巨猾的代善再次转了风向:“英王始终不敢轻易去平叛,不敢贸然与逆贼决战,想是出于稳固京师根本之地的考虑……”
大旗军已经到了黄河边上,说不准哪天就会兵临北京城下了,到时候阿济格怎么办?
所以,要想让阿济格放心大胆的去平定大清国的内乱,就必须先想方设法的稳住大旗军。
“近日,大旗军遣使与臣秘密接触……”
大旗军的手能伸到北京城?竟然和代善秘密接触了?
这句话就好像是一颗炸弹,把所有人都震懵了。
代善却面色不改的侃侃而谈:“大旗军言及之事,不过是为了换回史环……”
既然合度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索性不再保密,而是直接公布出来,让他抓不住自己的小辫子……
史环这个人,作为钦命的要犯,太后是知道的。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李吴山竟然要把她换回去,而且是用洪承畴来做交换。
虽说史环史可法的遗女,名气很是不小,但她能有洪承畴更重要吗?
李吴山用洪承畴换史环,岂不是亏了?
或许太后还很看中洪承畴,但是对于代善他们这些人来说,洪承畴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罢了,他的死活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史环作为敲门砖,尽快展开和谈。
虽然连代善本人都不看到所谓的和谈,但这毕竟是个很不错的机会。要是能够谈出个结果来自然是最好,只要能保住大清国,就算是做很大的让步也并非不能接受。就算是和谈最终失败,也可以为大清国争取到很多宝贵的喘息之机……
总之,只要开始和谈,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对大清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处。
对于太后本人而言,能够把洪承畴这个铁杆的心腹换回来,也是个很不错的结果。
“礼亲王所言俱是老成谋国之见,不过这合议之事终究关系重大,还要顾及到朝廷的体面,需择一稳重之人才行……”
都在主动开始和谈了,却还在口口声声的说着“朝廷体面”,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
“以哀家之意,这两国合议之事,就交给礼亲王办理好了,皇帝以为如何?”
坐在龙椅之上的真命天子虽然摆出了一副气度庄严的帝王架势,其实完全就是个应声虫,想也不想的直接说道:“允。”
自从豪格进京之时,代善把太后甩开之后,太后对代善的观感就差了很多,再也不复以前的信赖和倚重,仅仅只是维持着一个面子上的“政治联盟关系”,其实这个联盟早已破裂,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
刚才那么痛快的答应了合度的建议,让代善的儿子去收拾黄河以北的局面,看起来好像是对代善的莫大信任,其实根本就是借机削弱他在中枢的实力。其实太后的内心深处,甚至很期望代善的儿子能够死在战场上……
相较于越来越恶化的局势,太后反而更关心洪承畴本人,她真的很希望可以用一个小小的史环把洪承畴换回来。
毕竟洪承畴是她的一条忠犬,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他且又不必担心会遭到反噬。
现如今,帝党一系早已离心离德,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裂痕,太后手边严重缺乏能用的人手。要是洪承畴能够回来,必然会更加的感恩戴德卖力报效,虽然不能从事实上改变什么,总比回不来要好的多吧?
就这样,和议的框架基本确定,紧接着又开始商议具体的细节,仅仅只隔了两日之后,就派遣了一支由三十多人组成的“遣明使团”,试图用外交手段解决明清之间的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