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七十三章 宁死不降
在扬州城的东北,高邮县城的东南方向,有一片水泽,当地人称之为“湖口”,又叫“下湖口”。
天下以“湖口”为名的地方有好几处,江西有一个,湖北有一个,边陲的云南也有一个。虽然好几个湖口分布东西南北,却有一个共同点:无不是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泽之地。
淮扬的这个“湖口”也不例外,夹在扬州和高邮之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根据地方志书记载,至少在隋末唐初,这里还是一片水波粼粼的湖面,是南高邮湖的出水口。伴随着高邮湖的一再收缩和长达几百年的围湖造田,这里已成为一片因为过度开垦而形成的盐碱荒滩,只留下“湖口”这个名字,却再也没有了当年水波荡漾的景色。
洪承畴就被困在这片长不足五里阔不及千步的狭小区域之内。
死守扬州死战到底的结果一定是战死,洪承畴早就看清楚了这个结局,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守,而是直接放弃了扬州城,兵分四路进行突围。
几千主力八旗战兵一定会成为李吴山“重点照顾”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洪承畴很明智的没有跟随主力朝着西北方向撤退,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走最东边的这一路。
连续激战两个昼夜,一路厮杀才终于强行突破到了这里,却再也走不动了。
原本的近两千人马,只剩下一半左右,辅兵和奴兵都已经丢光,只剩下几百个来自镶红旗的八旗战兵和少量蒙古旗士兵,再就是洪承畴本人的那点亲兵卫队了。
从侧前方堵截过来的是吕思良,一路衔尾追击的是刘良臣。
在不久之前,这二人还是洪承畴的手下,是清军的一部分。转过脸去就投降了李吴山,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大明王师”,直接就对洪承畴下手了。
但凡是投降的军队,为了表示出自己的“忠诚”,同时为了向新主子邀功,就一定会非常的卖力气。就好像当初投降了清军之时那样,刚刚“反正洗白”成为“大明王师”的新附军们战斗力爆破,死死的咬住洪承畴穷追猛打……
东北方向上的吕思良号称“两万虎贲”,虽然肯定没有那么多,七八千人总是有的。在身后衔尾追击的刘良臣也有四五千人的样子,在他的身后,刘良佐正率领主力急匆匆的赶回来。
“已经咬住了洪承畴的尾巴”,这个消息让刘良佐无比的亢奋。若是能够生擒了大汉奸洪承畴本人,自己身上这个大汉奸的恶名也就可以洗的差不多了。
吕思良肯定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思,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悬出了花红重赏,为的就是抢在刘良臣、刘良佐兄弟之前把洪承畴给解决掉,好在新主子李吴山面前邀功请赏,顺便洗白自身。
两路大军,十倍的兵力,把这一带围成了铁桶一般,就算是肋生双翼,怕是也飞不出去了。
越是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愈发看出八旗战兵的凶悍顽强。
就算是深陷重围,兵力连十分之一到不到,八旗战兵依旧抵抗的非常猛烈,战斗意志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愈发的坚韧。
虽已甲破刀残疲惫不堪,几百个八旗战兵依旧咆哮着,瞪着通红的双眼,死了命的拽开弓弦把试图靠近的对手远远的驱赶开来,一旦有人突破进来,立刻拎着刀子扑上去……
这个时候的八旗战兵最为凶残,就好像是掉陷阱中的猛兽,虽然已满身是血气喘吁吁,依旧在不停的怒吼着,让那些数量众多的敌人不敢轻易靠近。
明明已经把对手包围了,一时三刻却拿不下来,若不是倚仗着绝对的人数优势,那几次凶猛万分的冲锋,说不得就真有可能突出去去呢。
辫子兵的凶悍让士兵们不敢过分靠近,大家都看出他们已经发了疯,拿出了你死我活以命相搏的气势,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和他们硬碰硬。
好几千人,围住了不足一千对手,却硬是啃不下来,这让刘良臣愈发的心急如焚。
他并不担心洪承畴会跑脱,在如此的重重包围当中,洪承畴已是煮熟了的鸭子,飞不起来了。他最担心的是被吕思良这个老滑头抢了先,到时候自己就只能喝汤了……
“格杀一名敌兵,赏银五十,生擒洪承畴者赏千金……”
悬红挂彩是新附军激励士气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老套路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次也不例外。
高的吓死人的赏格,顿时就让畏缩不前的士兵们士气爆棚,一个个举着刀枪冲了过去,惨烈的大混战旋即展开……
一蓬蓬飞溅而起的血雨,一声声毛骨悚然的惨叫,身在其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悚然……
但洪承畴却依旧镇定从容,面无表情的看着近在咫尺的厮杀,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士兵倒在血泊之中。
没有死守扬州而是选择主动突围,这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战略。
没有跟随主力突围,而是身在最东线的偏师之中,这也没有错。
其实,洪承畴心中雪亮,知道所谓的突围不过是最后的困兽之斗,若是能够突围出去纯粹就是侥幸,或者说是运气使然。若是没有突出去,实属正常。
兵力相差太过于悬殊,又是在大势已去的情形之下,新附军有一多半转投到了李吴山的麾下,这淮扬的局势早就弥烂而不可收拾了。
虽然是带兵的统帅,而且不是第一次带兵出征,但洪承畴从来都不是一个武将,而是典型的文官。这当然是因为他的出身,更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
没有直属的队伍,算什么武将?
直到现在,洪承畴依旧穿着文官的服饰,顶戴花翎袍服煌煌,他甚至没有拿起武器亲自率队冲杀,而仅仅只是在腰里挂了一柄装饰性多过适用性的佩剑。
他面无表情的看着眼前的厮杀,就好像是在看一出早已知道结局的大戏。
八旗战兵确实相当的“悍”,虽已身在绝境之中,依旧不顾一切的奋力冲杀,竟然硬顶着层层叠叠如同怒海狂涛一般的攻击,又前进了约莫千步左右,才真正丧失继续向前的惯性和冲击力。
视野范围之内,全都是嫣红赤艳的鲜血,就好像是一副用红色颜料随意涂抹的画布。喊杀声、怒吼声和惨叫声,还有兵器碰撞传来的脆响与伤兵的呻吟,仿佛一出大戏的最**部分,却无人喝彩!
断开的长矛和卷了刃口的刀子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洪承畴面前不远处,最后的厮杀之地,八旗战兵和新附军的尸体层层叠叠交错分布,早已难辨敌我,嫣红的血迹肆意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道……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洪承畴抽出佩剑,一把丢掉剑鞘,剑柄倒转,把剑刃横在自己的颈项之间
从剑刃上传来的那种冰凉的感觉和锋锐的气息,反而让洪承畴愈发的情形了,他拿捏着“朝廷重臣”的姿态,猛然大吼一声:“洪承畴在此!”
眼前的洪承畴就是会走动的金银,眼看着他已经做出了拔剑自刎的姿态,众人唯恐他真的一剑割下去自行了断,都想着生擒活捉好得到最高等级的赏格。
在一片呐喊声中,各部人马不顾一切的冲上来,好一阵捅刺劈砍,将所剩无几的八旗战兵冲的七零八落,铁了心的要捉活的。
这个时候的洪承畴,只要轻轻一划,就可以真的自刎而死了,让那些急于立功受赏的家伙们只能得到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洪承畴的身体挺的笔直,颇有几分“从容就义”的气度,还在不停的高喊着:“洪承畴为国捐躯,今力战至此,力竭死国……洪某一片赤胆忠心,皇天后土共鉴之……”
慷慨激昂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佩剑早就横在脖子上了,却始终没有轻轻划动一下。
“兵败至此,非战之罪,洪某已尽力了,俯仰天地无愧于心,这就去了……”
口口声声的说着“我就要自刎”了,表现的十分壮烈,但却没有具体的行动。
现在的洪承畴,真要是想死的话,其实容易的很,之所以还在婆婆妈妈的说这些废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还不想死,却又不愿意落下个“贪生怕死”的身后之名。
他还在等,等着那些士兵冲过来。
就那么直挺挺的站立着,“横剑自刎”的架势拿了个十足,连他的手都有些麻了,那些新附军才终于冲了过来。
十几个士兵一拥而上,将他手中的长剑打掉,同时把他死死按住。
“我捉住洪承畴了……”
“是我捉住的……”
“明明是我的功劳……”
在一片混乱的谩骂声中,洪承畴拼命的扭动着挣扎着,努力的伸出手去,似乎还想摸到那柄佩剑,声嘶力竭的大吼着:“士可杀不可辱,有死而已,洪某宁死不降,宁死不降啊……”
宁死不降?
真要是这么想的话,早就血溅当场了,又怎么可能会被生擒活捉?不过是假惺惺的故作姿态而已,刻意的表现出一副“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之状,彰显自己的气度和风骨罢了。
直接投降过去的软骨头,对手肯定会看不起,只有这种“宁死不降”的忠直之人,才会得到对手的重视,说不得还会用心招揽呢。
这些都是洪承畴的老套路,早已烂熟于胸,同样的戏码当年在松山就演过一次了。
现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已!
天下以“湖口”为名的地方有好几处,江西有一个,湖北有一个,边陲的云南也有一个。虽然好几个湖口分布东西南北,却有一个共同点:无不是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泽之地。
淮扬的这个“湖口”也不例外,夹在扬州和高邮之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根据地方志书记载,至少在隋末唐初,这里还是一片水波粼粼的湖面,是南高邮湖的出水口。伴随着高邮湖的一再收缩和长达几百年的围湖造田,这里已成为一片因为过度开垦而形成的盐碱荒滩,只留下“湖口”这个名字,却再也没有了当年水波荡漾的景色。
洪承畴就被困在这片长不足五里阔不及千步的狭小区域之内。
死守扬州死战到底的结果一定是战死,洪承畴早就看清楚了这个结局,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守,而是直接放弃了扬州城,兵分四路进行突围。
几千主力八旗战兵一定会成为李吴山“重点照顾”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洪承畴很明智的没有跟随主力朝着西北方向撤退,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走最东边的这一路。
连续激战两个昼夜,一路厮杀才终于强行突破到了这里,却再也走不动了。
原本的近两千人马,只剩下一半左右,辅兵和奴兵都已经丢光,只剩下几百个来自镶红旗的八旗战兵和少量蒙古旗士兵,再就是洪承畴本人的那点亲兵卫队了。
从侧前方堵截过来的是吕思良,一路衔尾追击的是刘良臣。
在不久之前,这二人还是洪承畴的手下,是清军的一部分。转过脸去就投降了李吴山,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大明王师”,直接就对洪承畴下手了。
但凡是投降的军队,为了表示出自己的“忠诚”,同时为了向新主子邀功,就一定会非常的卖力气。就好像当初投降了清军之时那样,刚刚“反正洗白”成为“大明王师”的新附军们战斗力爆破,死死的咬住洪承畴穷追猛打……
东北方向上的吕思良号称“两万虎贲”,虽然肯定没有那么多,七八千人总是有的。在身后衔尾追击的刘良臣也有四五千人的样子,在他的身后,刘良佐正率领主力急匆匆的赶回来。
“已经咬住了洪承畴的尾巴”,这个消息让刘良佐无比的亢奋。若是能够生擒了大汉奸洪承畴本人,自己身上这个大汉奸的恶名也就可以洗的差不多了。
吕思良肯定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思,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悬出了花红重赏,为的就是抢在刘良臣、刘良佐兄弟之前把洪承畴给解决掉,好在新主子李吴山面前邀功请赏,顺便洗白自身。
两路大军,十倍的兵力,把这一带围成了铁桶一般,就算是肋生双翼,怕是也飞不出去了。
越是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愈发看出八旗战兵的凶悍顽强。
就算是深陷重围,兵力连十分之一到不到,八旗战兵依旧抵抗的非常猛烈,战斗意志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愈发的坚韧。
虽已甲破刀残疲惫不堪,几百个八旗战兵依旧咆哮着,瞪着通红的双眼,死了命的拽开弓弦把试图靠近的对手远远的驱赶开来,一旦有人突破进来,立刻拎着刀子扑上去……
这个时候的八旗战兵最为凶残,就好像是掉陷阱中的猛兽,虽然已满身是血气喘吁吁,依旧在不停的怒吼着,让那些数量众多的敌人不敢轻易靠近。
明明已经把对手包围了,一时三刻却拿不下来,若不是倚仗着绝对的人数优势,那几次凶猛万分的冲锋,说不得就真有可能突出去去呢。
辫子兵的凶悍让士兵们不敢过分靠近,大家都看出他们已经发了疯,拿出了你死我活以命相搏的气势,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和他们硬碰硬。
好几千人,围住了不足一千对手,却硬是啃不下来,这让刘良臣愈发的心急如焚。
他并不担心洪承畴会跑脱,在如此的重重包围当中,洪承畴已是煮熟了的鸭子,飞不起来了。他最担心的是被吕思良这个老滑头抢了先,到时候自己就只能喝汤了……
“格杀一名敌兵,赏银五十,生擒洪承畴者赏千金……”
悬红挂彩是新附军激励士气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老套路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次也不例外。
高的吓死人的赏格,顿时就让畏缩不前的士兵们士气爆棚,一个个举着刀枪冲了过去,惨烈的大混战旋即展开……
一蓬蓬飞溅而起的血雨,一声声毛骨悚然的惨叫,身在其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悚然……
但洪承畴却依旧镇定从容,面无表情的看着近在咫尺的厮杀,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士兵倒在血泊之中。
没有死守扬州而是选择主动突围,这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战略。
没有跟随主力突围,而是身在最东线的偏师之中,这也没有错。
其实,洪承畴心中雪亮,知道所谓的突围不过是最后的困兽之斗,若是能够突围出去纯粹就是侥幸,或者说是运气使然。若是没有突出去,实属正常。
兵力相差太过于悬殊,又是在大势已去的情形之下,新附军有一多半转投到了李吴山的麾下,这淮扬的局势早就弥烂而不可收拾了。
虽然是带兵的统帅,而且不是第一次带兵出征,但洪承畴从来都不是一个武将,而是典型的文官。这当然是因为他的出身,更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
没有直属的队伍,算什么武将?
直到现在,洪承畴依旧穿着文官的服饰,顶戴花翎袍服煌煌,他甚至没有拿起武器亲自率队冲杀,而仅仅只是在腰里挂了一柄装饰性多过适用性的佩剑。
他面无表情的看着眼前的厮杀,就好像是在看一出早已知道结局的大戏。
八旗战兵确实相当的“悍”,虽已身在绝境之中,依旧不顾一切的奋力冲杀,竟然硬顶着层层叠叠如同怒海狂涛一般的攻击,又前进了约莫千步左右,才真正丧失继续向前的惯性和冲击力。
视野范围之内,全都是嫣红赤艳的鲜血,就好像是一副用红色颜料随意涂抹的画布。喊杀声、怒吼声和惨叫声,还有兵器碰撞传来的脆响与伤兵的呻吟,仿佛一出大戏的最**部分,却无人喝彩!
断开的长矛和卷了刃口的刀子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洪承畴面前不远处,最后的厮杀之地,八旗战兵和新附军的尸体层层叠叠交错分布,早已难辨敌我,嫣红的血迹肆意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道……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洪承畴抽出佩剑,一把丢掉剑鞘,剑柄倒转,把剑刃横在自己的颈项之间
从剑刃上传来的那种冰凉的感觉和锋锐的气息,反而让洪承畴愈发的情形了,他拿捏着“朝廷重臣”的姿态,猛然大吼一声:“洪承畴在此!”
眼前的洪承畴就是会走动的金银,眼看着他已经做出了拔剑自刎的姿态,众人唯恐他真的一剑割下去自行了断,都想着生擒活捉好得到最高等级的赏格。
在一片呐喊声中,各部人马不顾一切的冲上来,好一阵捅刺劈砍,将所剩无几的八旗战兵冲的七零八落,铁了心的要捉活的。
这个时候的洪承畴,只要轻轻一划,就可以真的自刎而死了,让那些急于立功受赏的家伙们只能得到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洪承畴的身体挺的笔直,颇有几分“从容就义”的气度,还在不停的高喊着:“洪承畴为国捐躯,今力战至此,力竭死国……洪某一片赤胆忠心,皇天后土共鉴之……”
慷慨激昂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佩剑早就横在脖子上了,却始终没有轻轻划动一下。
“兵败至此,非战之罪,洪某已尽力了,俯仰天地无愧于心,这就去了……”
口口声声的说着“我就要自刎”了,表现的十分壮烈,但却没有具体的行动。
现在的洪承畴,真要是想死的话,其实容易的很,之所以还在婆婆妈妈的说这些废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还不想死,却又不愿意落下个“贪生怕死”的身后之名。
他还在等,等着那些士兵冲过来。
就那么直挺挺的站立着,“横剑自刎”的架势拿了个十足,连他的手都有些麻了,那些新附军才终于冲了过来。
十几个士兵一拥而上,将他手中的长剑打掉,同时把他死死按住。
“我捉住洪承畴了……”
“是我捉住的……”
“明明是我的功劳……”
在一片混乱的谩骂声中,洪承畴拼命的扭动着挣扎着,努力的伸出手去,似乎还想摸到那柄佩剑,声嘶力竭的大吼着:“士可杀不可辱,有死而已,洪某宁死不降,宁死不降啊……”
宁死不降?
真要是这么想的话,早就血溅当场了,又怎么可能会被生擒活捉?不过是假惺惺的故作姿态而已,刻意的表现出一副“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之状,彰显自己的气度和风骨罢了。
直接投降过去的软骨头,对手肯定会看不起,只有这种“宁死不降”的忠直之人,才会得到对手的重视,说不得还会用心招揽呢。
这些都是洪承畴的老套路,早已烂熟于胸,同样的戏码当年在松山就演过一次了。
现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