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
短短几年之内,刘良佐就三度攻打扬州城。
第一次,是在他拥立了弘光帝之后,作为江北四大军头之一,为了争夺富庶的扬州作为自己的驻地,竟然以大明军官的身份带兵攻打扬州。在史可法的反复奔走斡旋之下,才终于收兵。
第二次,是在他背叛的大明朝投靠了多铎之后,作为新附军的一部分攻打史可法和李吴山守护着的扬州城
第三次,就是现在了。
重新竖起大明旗号的刘良佐,在清军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在洪承畴柔软的“下腹部”狠狠的捅了一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泰县,只用了三天多一点的时间就拿下了泰州,现已经兵临扬州城下了。
与此同时,赵孟虎、吕思良、何君利等等新附军各部,纷纷“改旗易帜”,扯下大清的金龙水纹旗,换上了大明朝的日月火纹旗帜。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江北的局面就彻底颠倒过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先湖广而后江北,当初程首辅是竭力反对的,说这是行险侥幸之举。”朝堂之下,复隆皇帝看着内阁首辅大臣程园毕,笑眯眯的问道:“如今,程首辅还有何话说?”
谁也没有想到江北的局面会变化的如此之快,原本还需要小心提防认真对待的洪承畴,竟然被困在扬州出不来了,成了真正的瓮中之鳖。江北的十几万清军你,转眼之间就土崩瓦解,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成了“大明王师”,正在卖力的攻打扬州呢。
当初的《西江月》作战计划公布之后,程园毕确确实实的竭力反对的,说根本就是一个刀头舔血的行险方略,太过于凶险不够稳重。
现在看来……
程园毕恭恭敬敬的说道:“臣愚钝老迈目光昏聩,我主万岁英明神武天纵奇才,与汹汹之际看破虏军破绽,一击而胜,昔秦皇汉武无过于此……”
虽说整个《西江月》作战计划完全是出自李吴山的手笔,但却离不开复隆皇帝的大力支持。
能够给李吴山很大的支持力度,替他分担很大的政治压力,足以说明复隆皇帝确实是个目光如炬英明神武的雄才大略之君。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尤其是在朝廷上下大多竭力反对的情况下,还能给予李吴山大力支持(虽然是被动的),这让复隆皇帝非常得意,非常非常的得意。
如程园毕、王宣同他们这一批人,虽然确实很忠诚,但他们终究太老了,做事的时候竭力追求一个“稳”字,却没有大的建树……
所有的这些胜利,最终都要归功于皇帝陛下的英明和睿智,在臣子们尤其是程园毕他们这一批老臣的面前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让复隆皇帝“龙颜大悦”。
事实证明,甩开内阁乾纲独断圣意天裁就是完全正确的,若总是中规中矩的听从这批老臣子的意见,哪里还会有现在的辉煌大胜和良好局面?
刚才的那一番话,除了可以用来证明皇帝本人的英明神武之外,还可以适时的敲打他们一下。
在这半年左右的时光里,程园毕这个内阁首辅大臣非常非常的低调,总是把“臣昏聩老迈”“万岁圣明如炬”这样的话语挂在口边,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他确实已经很老了,身子骨也越来越不行了,隔三差五的告一次病,总是“请病假”。每一次皇帝都会念在他是“东宫旧臣”的情分上准了他的告病,并且每一次都会很贴心的送医送药,把君贤臣忠的好戏演的淋漓尽致。
其实,不管是程园毕还是复隆皇帝,甚至包括绝大多数朝臣,都已经看的很清楚了:这一对君臣之间早已离心,程园毕正在慢慢的交出手中的权利,皇帝本人越来越不在意内阁和这个内阁制度了。
程园毕的倒台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一定会太久。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毕竟是当年的太子师,现在又是帝师,还是一路追随皇帝从北都走过来的东宫旧臣,就算是真的倒台了,皇帝也会顾全他的脸面,不会让人很难看。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复隆皇帝总是隔三差五的颁下赏赐,对程园毕好的都没边儿了,要么是赏金玉要么就是赐田产,前几天还专门赏了他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娥,据说是为了更好的“服侍照料”程老大人。
走位当年的东宫旧人,崇祯皇帝亲自给太子选出来的老师,不论程园毕的能力如何,品行操守和个人风骨肯定没的说,绝不是贪财好色之辈。
以前的时候,虽然皇帝也有些赏赐,程园毕程老大人总是以“国事艰难”“府库空虚”为由坚辞不受。毕竟国家很不富裕,身为内阁首辅大臣,应该做出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榜样和表率。
但是,这几个月以来,程大人却一改往日的作风,把皇帝给的所有赏赐全都老实不客气的收下了。
“臣有事上奏……”
“赐座,让程首辅坐着说话。”
这是复隆皇帝对待大臣的一种态度,虽然程园毕还没有老到那种地步,却还是一点都不客气的坐下了。
“功高楼已初具规模……”程园毕说的不是什么军政大事,而是修建“功劳楼”这个事儿:“以臣观之,这功劳楼还有些许的美中不足之处……”
“这功劳楼本就是为了铭鼎录功之用,专门收录光复故土血战阵前的将士,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却未免有失偏颇。”说起这事儿的时候,程园毕根本就没有丝毫“老迈昏聩”的样子,反而是条理分明侃侃而谈:“阵前杀敌果然是有功于社稷,然后方安民勤于政务亦是大功。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修建“功劳楼”,本就是为了酬功,为了让军中将帅士卒没有后顾之忧,表明皇帝对他们的绝对信赖之心。当初皇帝还真的没有想过别的,现在却被程园毕提出来了。
在前方打仗是功劳,难道在后方筹集钱粮稳固局面就不是功劳了么?
这个说法,立刻就获得了所有文官的一致支持:功劳不能只是属于武将的,文官也应该有一份儿,而且绝对不能比武将们少了。
“程首辅所言极是,想必已有了相应的章程和解决之法了吧?”
“当初唐太宗修建凌烟阁同样为了酬功,但那凌烟阁却分为两个部分,一曰‘功高侯王’,乃是为酬战阵杀敌之功。一曰‘功高宰辅’,则是为酬治理辅佐之功,如此文武益彰,方显文治之盛武功之隆。臣意,我朝之功高楼,可以效仿之……”
只要是上了功高楼的名字,肯定是要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这样的机会绝不能只是留给赳赳武夫,素来清贵的文臣也一定要有这样的待遇。
当然,这只不过是程园毕表面上的说法,现在的他已无心为整个文官系统争名夺利了,他想的仅仅只是自己的身后之名罢了。
什么叫做“功高宰辅”?不就是在说他自己嘛!
复隆皇帝顿时就明白了他的心意,也明白了这位程师傅迟迟不肯让出首辅位置的根本原因
原来他还想要一个流传后世的好名声。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事实上,程园毕有这个资格。
当初李闯寇京之时,作为为数不多追随太子一路南来的文臣,程园毕虽然没有太过于突出的贡献和大的建树,却还算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至少在忠诚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立场坚定。或许这样的一个臣子还不足以流芳百世,但却足以得到一个好下场了。
在整个明朝晚期,宰辅很少有能够善始善终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到了崇祯朝,内阁首辅大臣走马灯一般的轮换,十七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十几个首辅,还杀了其中的两个,罪了好几个,很少有好下场的。
虽然说这和当时的大局有关,但也看出皇帝对重臣的态度了……
“程首辅之言大善,是朕思虑不够周全了,就按程首辅之言办理吧,在功高楼上设功高宰辅部分,专门为酬治理稳固之功。”说到这里,复隆皇帝特意看了看程园毕,目光在他的身上逗留片刻,别有深意的说道:“我朝建于汹汹之时,程首辅拥立辅佐之功举世皆知,作为百官之首,是必然要荣这功高宰辅之名的……”
“老臣何德何能?怎敢居如此天功?岂不贻笑后世?”
“朕说你有功,那就是有功。功高楼建成之时,李吴山为武人之魁,你程园毕就是文官之首,你二人的名字定会与我大明同始终……”
“臣惶恐,万岁如此恩宠,老臣感佩莫名……”
仅仅只隔了一日之后,程园毕就又“请病假”了,并且在给朝廷的“请假条”中附上了一份辞呈,表示要辞去内阁首辅大臣的职务。
复隆皇帝当然不同意,一再挽留,希望他能继续为大明朝奉献余光余热,并且表示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他就是最好的首辅大臣人。要是他辞职了,真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应对纷乱的局面……
程园毕知道这是皇帝的客套话,是在给自己留脸面呢。
这一次,他是真的铁了心的要辞职,辞职报告打了一次又一次,一连上了七份辞呈。
最终,皇帝看实在“挽留不住”,这才勉为其难的同意让他辞职……
复隆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就这样退下来了,退出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第一次,是在他拥立了弘光帝之后,作为江北四大军头之一,为了争夺富庶的扬州作为自己的驻地,竟然以大明军官的身份带兵攻打扬州。在史可法的反复奔走斡旋之下,才终于收兵。
第二次,是在他背叛的大明朝投靠了多铎之后,作为新附军的一部分攻打史可法和李吴山守护着的扬州城
第三次,就是现在了。
重新竖起大明旗号的刘良佐,在清军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在洪承畴柔软的“下腹部”狠狠的捅了一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泰县,只用了三天多一点的时间就拿下了泰州,现已经兵临扬州城下了。
与此同时,赵孟虎、吕思良、何君利等等新附军各部,纷纷“改旗易帜”,扯下大清的金龙水纹旗,换上了大明朝的日月火纹旗帜。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江北的局面就彻底颠倒过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先湖广而后江北,当初程首辅是竭力反对的,说这是行险侥幸之举。”朝堂之下,复隆皇帝看着内阁首辅大臣程园毕,笑眯眯的问道:“如今,程首辅还有何话说?”
谁也没有想到江北的局面会变化的如此之快,原本还需要小心提防认真对待的洪承畴,竟然被困在扬州出不来了,成了真正的瓮中之鳖。江北的十几万清军你,转眼之间就土崩瓦解,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成了“大明王师”,正在卖力的攻打扬州呢。
当初的《西江月》作战计划公布之后,程园毕确确实实的竭力反对的,说根本就是一个刀头舔血的行险方略,太过于凶险不够稳重。
现在看来……
程园毕恭恭敬敬的说道:“臣愚钝老迈目光昏聩,我主万岁英明神武天纵奇才,与汹汹之际看破虏军破绽,一击而胜,昔秦皇汉武无过于此……”
虽说整个《西江月》作战计划完全是出自李吴山的手笔,但却离不开复隆皇帝的大力支持。
能够给李吴山很大的支持力度,替他分担很大的政治压力,足以说明复隆皇帝确实是个目光如炬英明神武的雄才大略之君。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尤其是在朝廷上下大多竭力反对的情况下,还能给予李吴山大力支持(虽然是被动的),这让复隆皇帝非常得意,非常非常的得意。
如程园毕、王宣同他们这一批人,虽然确实很忠诚,但他们终究太老了,做事的时候竭力追求一个“稳”字,却没有大的建树……
所有的这些胜利,最终都要归功于皇帝陛下的英明和睿智,在臣子们尤其是程园毕他们这一批老臣的面前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让复隆皇帝“龙颜大悦”。
事实证明,甩开内阁乾纲独断圣意天裁就是完全正确的,若总是中规中矩的听从这批老臣子的意见,哪里还会有现在的辉煌大胜和良好局面?
刚才的那一番话,除了可以用来证明皇帝本人的英明神武之外,还可以适时的敲打他们一下。
在这半年左右的时光里,程园毕这个内阁首辅大臣非常非常的低调,总是把“臣昏聩老迈”“万岁圣明如炬”这样的话语挂在口边,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他确实已经很老了,身子骨也越来越不行了,隔三差五的告一次病,总是“请病假”。每一次皇帝都会念在他是“东宫旧臣”的情分上准了他的告病,并且每一次都会很贴心的送医送药,把君贤臣忠的好戏演的淋漓尽致。
其实,不管是程园毕还是复隆皇帝,甚至包括绝大多数朝臣,都已经看的很清楚了:这一对君臣之间早已离心,程园毕正在慢慢的交出手中的权利,皇帝本人越来越不在意内阁和这个内阁制度了。
程园毕的倒台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一定会太久。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毕竟是当年的太子师,现在又是帝师,还是一路追随皇帝从北都走过来的东宫旧臣,就算是真的倒台了,皇帝也会顾全他的脸面,不会让人很难看。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复隆皇帝总是隔三差五的颁下赏赐,对程园毕好的都没边儿了,要么是赏金玉要么就是赐田产,前几天还专门赏了他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娥,据说是为了更好的“服侍照料”程老大人。
走位当年的东宫旧人,崇祯皇帝亲自给太子选出来的老师,不论程园毕的能力如何,品行操守和个人风骨肯定没的说,绝不是贪财好色之辈。
以前的时候,虽然皇帝也有些赏赐,程园毕程老大人总是以“国事艰难”“府库空虚”为由坚辞不受。毕竟国家很不富裕,身为内阁首辅大臣,应该做出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榜样和表率。
但是,这几个月以来,程大人却一改往日的作风,把皇帝给的所有赏赐全都老实不客气的收下了。
“臣有事上奏……”
“赐座,让程首辅坐着说话。”
这是复隆皇帝对待大臣的一种态度,虽然程园毕还没有老到那种地步,却还是一点都不客气的坐下了。
“功高楼已初具规模……”程园毕说的不是什么军政大事,而是修建“功劳楼”这个事儿:“以臣观之,这功劳楼还有些许的美中不足之处……”
“这功劳楼本就是为了铭鼎录功之用,专门收录光复故土血战阵前的将士,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却未免有失偏颇。”说起这事儿的时候,程园毕根本就没有丝毫“老迈昏聩”的样子,反而是条理分明侃侃而谈:“阵前杀敌果然是有功于社稷,然后方安民勤于政务亦是大功。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修建“功劳楼”,本就是为了酬功,为了让军中将帅士卒没有后顾之忧,表明皇帝对他们的绝对信赖之心。当初皇帝还真的没有想过别的,现在却被程园毕提出来了。
在前方打仗是功劳,难道在后方筹集钱粮稳固局面就不是功劳了么?
这个说法,立刻就获得了所有文官的一致支持:功劳不能只是属于武将的,文官也应该有一份儿,而且绝对不能比武将们少了。
“程首辅所言极是,想必已有了相应的章程和解决之法了吧?”
“当初唐太宗修建凌烟阁同样为了酬功,但那凌烟阁却分为两个部分,一曰‘功高侯王’,乃是为酬战阵杀敌之功。一曰‘功高宰辅’,则是为酬治理辅佐之功,如此文武益彰,方显文治之盛武功之隆。臣意,我朝之功高楼,可以效仿之……”
只要是上了功高楼的名字,肯定是要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这样的机会绝不能只是留给赳赳武夫,素来清贵的文臣也一定要有这样的待遇。
当然,这只不过是程园毕表面上的说法,现在的他已无心为整个文官系统争名夺利了,他想的仅仅只是自己的身后之名罢了。
什么叫做“功高宰辅”?不就是在说他自己嘛!
复隆皇帝顿时就明白了他的心意,也明白了这位程师傅迟迟不肯让出首辅位置的根本原因
原来他还想要一个流传后世的好名声。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事实上,程园毕有这个资格。
当初李闯寇京之时,作为为数不多追随太子一路南来的文臣,程园毕虽然没有太过于突出的贡献和大的建树,却还算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至少在忠诚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立场坚定。或许这样的一个臣子还不足以流芳百世,但却足以得到一个好下场了。
在整个明朝晚期,宰辅很少有能够善始善终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到了崇祯朝,内阁首辅大臣走马灯一般的轮换,十七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十几个首辅,还杀了其中的两个,罪了好几个,很少有好下场的。
虽然说这和当时的大局有关,但也看出皇帝对重臣的态度了……
“程首辅之言大善,是朕思虑不够周全了,就按程首辅之言办理吧,在功高楼上设功高宰辅部分,专门为酬治理稳固之功。”说到这里,复隆皇帝特意看了看程园毕,目光在他的身上逗留片刻,别有深意的说道:“我朝建于汹汹之时,程首辅拥立辅佐之功举世皆知,作为百官之首,是必然要荣这功高宰辅之名的……”
“老臣何德何能?怎敢居如此天功?岂不贻笑后世?”
“朕说你有功,那就是有功。功高楼建成之时,李吴山为武人之魁,你程园毕就是文官之首,你二人的名字定会与我大明同始终……”
“臣惶恐,万岁如此恩宠,老臣感佩莫名……”
仅仅只隔了一日之后,程园毕就又“请病假”了,并且在给朝廷的“请假条”中附上了一份辞呈,表示要辞去内阁首辅大臣的职务。
复隆皇帝当然不同意,一再挽留,希望他能继续为大明朝奉献余光余热,并且表示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他就是最好的首辅大臣人。要是他辞职了,真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应对纷乱的局面……
程园毕知道这是皇帝的客套话,是在给自己留脸面呢。
这一次,他是真的铁了心的要辞职,辞职报告打了一次又一次,一连上了七份辞呈。
最终,皇帝看实在“挽留不住”,这才勉为其难的同意让他辞职……
复隆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就这样退下来了,退出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