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3章 巡视
春汛期间长江会涨水,几乎是湖区百姓每年都会见到的情形,后世的孙享福是在这个地区长大的,自然不会见了大水就心慌,但是能将整个清澈的江水变的浑浊,一天就上涨两三米的大水,就不是那么常见了。
从大堤上回来的时候,孙享福脸上就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了,武士一问,便心里有数了,道,“荆湖之地,每年春汛涨潮,是必然,正明只需下令,让地势低洼的州县,通知治下各乡里的百姓们注意水位,随时准备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便好,不过百姓们多半也不会理会官府的警示,因为此时正值春耕,田地若是不种,会比发水灾还难挨。”
孙享福点了点头道,“这正是我忧心之处,荆湖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本是种植两季水稻的上佳之地,然而,春上耕种头一季的时候,会碰上春汛,夏季耕种第二季的时候,又会碰上夏汛,水患治不好的话,这里终究不能成为国家的主要产粮地。”
孙享福研究高产水稻,就是为了解决国内百姓的吃饭问题,要是产粮地会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那么就可能引起国家的动荡,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垸田,不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吗?”
“可是筑垸成田的速度太慢了,这都两年了,才筑好三块垸田,想要等到这里的垸田产出能够供应整个国家,只怕得几十上百年以后,以大唐现在的人口发展速度,可等不得。”
社会安定,不愁吃穿之后,人口繁衍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历史上,贞观四年以后,仅仅是中原地区,平均每年就会增加七万户,二十万人口以上,这些新多出来的人口,多数是没有劳动力的新生儿,起码要十几年以后才具备劳动力。
而现在,大唐的人口比历史上增加了一倍还多,如果新生儿的增长率与历史上保持一致,每年新生儿的数量,至少能达到四五十万,等十几年后这些新生儿具备劳动力的时候,数量恐怕会累积到七八百万,甚至是千万,这就要求,大唐的粮食产量,在这十几年间,至少要增加四五千万石才行,而且,在这个增长过程中,种田的劳动力数量,不会增加,甚至还会因为别的行业的需求,和妇女年年生育等等原因,而减少,从孙享福所在的高度来看,农业方面的压力,还真是不小。
如武士所说,比城墙还高还宽好几倍的大堤,基本能够抵挡这个时期所有的水患,然而,大堤要修的又宽又高,即便是发动一两万人,一天也挑不了多少,一年,筑成一两块垸田,已经让这些人很辛苦了,毕竟,挖土挑土,都是重体力活,而且,他们还要负责一定数量的农田耕种。
“其实,老夫此前也在想这个问题,不过,只是想到了一个稍微能够加快一些速度的办法。”
武士心里是超级喜欢这种即能保障治下百姓的安全,又能高产粮食的垸田的,如果,荆湖地区这种垸田增多哪怕只要几十块,让十万户以上百姓能够生活在垸田区域,那么,整个局面就盘活了,因为,届时他在农闲时期,就能轻易的增调十几万青壮百姓来修筑新的垸田,人手放大将近十倍,筑垸的速度也会增加近十倍,一年增加一二十块垸田,三五年以后,整个荆湖地区的垸田沿着长江和洞庭湖连成片,那么,基本就没有水患的问题了,毕竟,这个时期生态环境很好,起水患的原因,并非是水土流失,而是因为暴雨在春夏两季相对集中所致,一般不会太大,延续时间也不会太长。
孙享福听说有办法,心里一喜道,“是什么办法,应公还请道来。”
武士捻了捻胡须道,“黄河以北地区,哪怕是河南之地,秋收之后,百姓基本无事可干,到了十一月,更是大雪连天,百姓们全部都会缩在家中过冬,直到次年开春化雪之后,才会下地耕种。
而荆湖之地,气候温暖,即便冬季,一般也就是几场小雪,并不会太影响劳作。如果,调北方青壮,秋收之后前来这边挑堤筑垸,哪怕只是劳作三个月左右,人数多了,也会对筑垸的进度,有很大的帮助,调十万人,一个冬季,至少也能筑成三块垸田,调二十万人,就是六块垸田。这边的垸田越多,能够安置的百姓也就越多,等农闲的时候,能够征调到的人手也就更多。
只是,这种全国的性的调动,非陛下不能做主,老夫此前想征调山南道境内的青壮百姓,都苦于没有钱粮支撑。”
调了大量的人手过来,政策面不是做不到,钱粮才是关键,几十万人,每个月的光是吃喝,就得几十万石大米,而且,在这种冷天,干重体力活,没有高薪的条件开出来,百姓肯定会怨声四起,按照大唐现在的工价,干重体力活,月薪不给到三贯,都不算高薪,那怕只是二十万人,以三个月的劳作期算,光是月薪,也要支付一百八十万贯,加上食用的粮米,以及住宿,取暖的煤炭,各种衣物,工具等方面的消耗,没有个三百万贯,只怕不行。
武士此前出售土地的那些钱,可供应不起这么大的消耗,支撑了两年筑垸的事情后,他能交到孙享福手中的,还有两百万贯左右而已。
不过,武士这话倒是给了孙享福一些启发,武士可没有他敢想,黄河以北的区域不算啥,善阳,东北那边,冬季长达五六个月呢!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数百万,过冬的时候闲着,可就太浪费了,让他们来这边挣点钱,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加快他们的汉化程度,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钱这个东西,其实不用考虑太多,筑垸田,也算是国家重大的基础建设之一,使用朝廷国库的财税,乃是理所应当之事,未来几年,朝廷基本无战事,那么多的税收,不用出来搞建设可不行。
“此计或可行,不过,咱们得扩大范围,不光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尤其东北冬季比较长的地区,咱们都可以想办法。只要朝廷出高薪,包食宿,包车船接送到家,各方面待遇给的好,宣传工作也做的到位,别说几十万,我估计百万人都能弄过来。”
现在,李世民是民心所向,他的号召,百姓都会比较积极的响应,而且,百姓们闲着也是闲着,只要肯出钱,相信他们自身的意愿也是很强烈的,只要做好第一年,第二年征调起来,那就更加简单了,只可惜,即便这个方案,李世民能够同意,也需要等到今年冬天才能开始实行。
百万人规模的劳动力,那就不是万把人能比拟的了,效果放大百倍之后,一个冬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在这边筑起几十块垸田,加上安置过来的百姓持续增多,持续筑垸的人也增多,三四年以后,垸田数量到了两三百块,又正好到了孙享福的第一期良种水稻种植成功的时候,那么,大唐的粮食产量问题,就能全部解决了。
想到了,就要做,孙享福当即与武士联名写了一封长奏章,发往长安,当然,眼下长江水情,也是耽误不得的,待得次日发好的稻芽下田之后,趁着等待秧苗长成和移栽的时间还有一段,孙享福便在武士的陪同下,乘船开始巡视沿江地势比较低洼的州县。
果然如武士所说,官府虽然派了人到各个乡里进行水情警告,但当地的百姓,并没有当一回事,在他们看来,春耕时期,把田地种上,才是最重要的,种都不种的话,后果可比水灾要来都更可怕,便是水都漫到脚边了,也没有几乎百姓,原因放弃种地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孙享福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官府能做的方面加强。
“杜构,下一站,可是黄州?”
“是的,大人。”
“到了黄州之后,咱们要查一下常平仓。”
黄州,便是后世湖北黄冈地区,以平原为主,有少量丘陵,境内多湖泊,为江河冲积地带,距离江陵城,不到百里,乃是荆湖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地势又相对低洼的地方。
“诺。”
主船舱中,杜构领了命令,正欲通知船上其它官员,同在的武士却是出言提醒道,“只怕不是那么好查。”
“为何?”
“正明难道忘了吗?黄州,可是黄家的地盘,就是你农部在黄州的官员,也是全都是姓黄的。”
武士这么一说,孙享福倒是想起来了,由于人手不够的原因,农部衙门向全国铺开的时候,是采用了当地百姓选举的制度,县级为吏,州级的,则为官,然而,即便是这个州级的官,当时朝廷也是没有人派的出来的,所以,直接在各县的吏员中,挑选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人来担任。
可黄州之地,自汉朝时期开始,就是安陆黄氏发展起来的一块根据地,其族人遍布鄂中地区,乃是荆襄之地,排的上号的大族,三国时期割据江夏多年的黄祖,更是将这里经营的如同黄氏私地一般,你在当地随便怎么推选,都是绕不开他们黄氏族人的。
“应公是说,这黄州的常平仓,是把持在他们黄家手上的?”
“这是自然,不过,老夫敢担保,黄州常平仓里的粮食,只会比你想象的还多,但是,却不会在危机时刻,救济百姓,而且,你若是要查,不应该查粮食,而是应该查账簿。”
“账簿?”
听到这两个字,孙享福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山南道地区,这两年可并没有什么大灾,而黄氏由于此前大量购买了武士出售的田地,那么,这两年他们名下产出的粮食,就会大幅增加,在全国粮食价格走低的情况下,如何将粮食销出去,才是他们的问题。
农部在黄州的官员品级虽低,却管着常平仓粮食买卖的事情,如果,这个官员与黄家沟通一气,大量高价收购黄家种出来的粮食,则会将黄州财政上的钱,全部转入到他们黄氏私人名下。
从大堤上回来的时候,孙享福脸上就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了,武士一问,便心里有数了,道,“荆湖之地,每年春汛涨潮,是必然,正明只需下令,让地势低洼的州县,通知治下各乡里的百姓们注意水位,随时准备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便好,不过百姓们多半也不会理会官府的警示,因为此时正值春耕,田地若是不种,会比发水灾还难挨。”
孙享福点了点头道,“这正是我忧心之处,荆湖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本是种植两季水稻的上佳之地,然而,春上耕种头一季的时候,会碰上春汛,夏季耕种第二季的时候,又会碰上夏汛,水患治不好的话,这里终究不能成为国家的主要产粮地。”
孙享福研究高产水稻,就是为了解决国内百姓的吃饭问题,要是产粮地会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那么就可能引起国家的动荡,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垸田,不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吗?”
“可是筑垸成田的速度太慢了,这都两年了,才筑好三块垸田,想要等到这里的垸田产出能够供应整个国家,只怕得几十上百年以后,以大唐现在的人口发展速度,可等不得。”
社会安定,不愁吃穿之后,人口繁衍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历史上,贞观四年以后,仅仅是中原地区,平均每年就会增加七万户,二十万人口以上,这些新多出来的人口,多数是没有劳动力的新生儿,起码要十几年以后才具备劳动力。
而现在,大唐的人口比历史上增加了一倍还多,如果新生儿的增长率与历史上保持一致,每年新生儿的数量,至少能达到四五十万,等十几年后这些新生儿具备劳动力的时候,数量恐怕会累积到七八百万,甚至是千万,这就要求,大唐的粮食产量,在这十几年间,至少要增加四五千万石才行,而且,在这个增长过程中,种田的劳动力数量,不会增加,甚至还会因为别的行业的需求,和妇女年年生育等等原因,而减少,从孙享福所在的高度来看,农业方面的压力,还真是不小。
如武士所说,比城墙还高还宽好几倍的大堤,基本能够抵挡这个时期所有的水患,然而,大堤要修的又宽又高,即便是发动一两万人,一天也挑不了多少,一年,筑成一两块垸田,已经让这些人很辛苦了,毕竟,挖土挑土,都是重体力活,而且,他们还要负责一定数量的农田耕种。
“其实,老夫此前也在想这个问题,不过,只是想到了一个稍微能够加快一些速度的办法。”
武士心里是超级喜欢这种即能保障治下百姓的安全,又能高产粮食的垸田的,如果,荆湖地区这种垸田增多哪怕只要几十块,让十万户以上百姓能够生活在垸田区域,那么,整个局面就盘活了,因为,届时他在农闲时期,就能轻易的增调十几万青壮百姓来修筑新的垸田,人手放大将近十倍,筑垸的速度也会增加近十倍,一年增加一二十块垸田,三五年以后,整个荆湖地区的垸田沿着长江和洞庭湖连成片,那么,基本就没有水患的问题了,毕竟,这个时期生态环境很好,起水患的原因,并非是水土流失,而是因为暴雨在春夏两季相对集中所致,一般不会太大,延续时间也不会太长。
孙享福听说有办法,心里一喜道,“是什么办法,应公还请道来。”
武士捻了捻胡须道,“黄河以北地区,哪怕是河南之地,秋收之后,百姓基本无事可干,到了十一月,更是大雪连天,百姓们全部都会缩在家中过冬,直到次年开春化雪之后,才会下地耕种。
而荆湖之地,气候温暖,即便冬季,一般也就是几场小雪,并不会太影响劳作。如果,调北方青壮,秋收之后前来这边挑堤筑垸,哪怕只是劳作三个月左右,人数多了,也会对筑垸的进度,有很大的帮助,调十万人,一个冬季,至少也能筑成三块垸田,调二十万人,就是六块垸田。这边的垸田越多,能够安置的百姓也就越多,等农闲的时候,能够征调到的人手也就更多。
只是,这种全国的性的调动,非陛下不能做主,老夫此前想征调山南道境内的青壮百姓,都苦于没有钱粮支撑。”
调了大量的人手过来,政策面不是做不到,钱粮才是关键,几十万人,每个月的光是吃喝,就得几十万石大米,而且,在这种冷天,干重体力活,没有高薪的条件开出来,百姓肯定会怨声四起,按照大唐现在的工价,干重体力活,月薪不给到三贯,都不算高薪,那怕只是二十万人,以三个月的劳作期算,光是月薪,也要支付一百八十万贯,加上食用的粮米,以及住宿,取暖的煤炭,各种衣物,工具等方面的消耗,没有个三百万贯,只怕不行。
武士此前出售土地的那些钱,可供应不起这么大的消耗,支撑了两年筑垸的事情后,他能交到孙享福手中的,还有两百万贯左右而已。
不过,武士这话倒是给了孙享福一些启发,武士可没有他敢想,黄河以北的区域不算啥,善阳,东北那边,冬季长达五六个月呢!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数百万,过冬的时候闲着,可就太浪费了,让他们来这边挣点钱,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加快他们的汉化程度,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钱这个东西,其实不用考虑太多,筑垸田,也算是国家重大的基础建设之一,使用朝廷国库的财税,乃是理所应当之事,未来几年,朝廷基本无战事,那么多的税收,不用出来搞建设可不行。
“此计或可行,不过,咱们得扩大范围,不光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尤其东北冬季比较长的地区,咱们都可以想办法。只要朝廷出高薪,包食宿,包车船接送到家,各方面待遇给的好,宣传工作也做的到位,别说几十万,我估计百万人都能弄过来。”
现在,李世民是民心所向,他的号召,百姓都会比较积极的响应,而且,百姓们闲着也是闲着,只要肯出钱,相信他们自身的意愿也是很强烈的,只要做好第一年,第二年征调起来,那就更加简单了,只可惜,即便这个方案,李世民能够同意,也需要等到今年冬天才能开始实行。
百万人规模的劳动力,那就不是万把人能比拟的了,效果放大百倍之后,一个冬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在这边筑起几十块垸田,加上安置过来的百姓持续增多,持续筑垸的人也增多,三四年以后,垸田数量到了两三百块,又正好到了孙享福的第一期良种水稻种植成功的时候,那么,大唐的粮食产量问题,就能全部解决了。
想到了,就要做,孙享福当即与武士联名写了一封长奏章,发往长安,当然,眼下长江水情,也是耽误不得的,待得次日发好的稻芽下田之后,趁着等待秧苗长成和移栽的时间还有一段,孙享福便在武士的陪同下,乘船开始巡视沿江地势比较低洼的州县。
果然如武士所说,官府虽然派了人到各个乡里进行水情警告,但当地的百姓,并没有当一回事,在他们看来,春耕时期,把田地种上,才是最重要的,种都不种的话,后果可比水灾要来都更可怕,便是水都漫到脚边了,也没有几乎百姓,原因放弃种地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孙享福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官府能做的方面加强。
“杜构,下一站,可是黄州?”
“是的,大人。”
“到了黄州之后,咱们要查一下常平仓。”
黄州,便是后世湖北黄冈地区,以平原为主,有少量丘陵,境内多湖泊,为江河冲积地带,距离江陵城,不到百里,乃是荆湖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地势又相对低洼的地方。
“诺。”
主船舱中,杜构领了命令,正欲通知船上其它官员,同在的武士却是出言提醒道,“只怕不是那么好查。”
“为何?”
“正明难道忘了吗?黄州,可是黄家的地盘,就是你农部在黄州的官员,也是全都是姓黄的。”
武士这么一说,孙享福倒是想起来了,由于人手不够的原因,农部衙门向全国铺开的时候,是采用了当地百姓选举的制度,县级为吏,州级的,则为官,然而,即便是这个州级的官,当时朝廷也是没有人派的出来的,所以,直接在各县的吏员中,挑选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人来担任。
可黄州之地,自汉朝时期开始,就是安陆黄氏发展起来的一块根据地,其族人遍布鄂中地区,乃是荆襄之地,排的上号的大族,三国时期割据江夏多年的黄祖,更是将这里经营的如同黄氏私地一般,你在当地随便怎么推选,都是绕不开他们黄氏族人的。
“应公是说,这黄州的常平仓,是把持在他们黄家手上的?”
“这是自然,不过,老夫敢担保,黄州常平仓里的粮食,只会比你想象的还多,但是,却不会在危机时刻,救济百姓,而且,你若是要查,不应该查粮食,而是应该查账簿。”
“账簿?”
听到这两个字,孙享福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山南道地区,这两年可并没有什么大灾,而黄氏由于此前大量购买了武士出售的田地,那么,这两年他们名下产出的粮食,就会大幅增加,在全国粮食价格走低的情况下,如何将粮食销出去,才是他们的问题。
农部在黄州的官员品级虽低,却管着常平仓粮食买卖的事情,如果,这个官员与黄家沟通一气,大量高价收购黄家种出来的粮食,则会将黄州财政上的钱,全部转入到他们黄氏私人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