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九章 外翰林
所谓宣德郎乃是散阶的一种,正六品。
散阶并非实际的官职,而是特指官员的品级,相当于后世军人的军衔。明朝的官散阶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宣德郎乃是正六品。
一般来说,官员到正六品之后会被授予儒林郎。不过,周楠是杂流,授儒林郎显然是不合适的,成了宣德郎。
周楠因为是杂流出身,自进京之后,官职不停地变,几乎是一两个月换个衙门当值,搞得吏部给他发官照的时候头疼不已。
按说,他的散阶早该定下来了,正因为他忽而正八品,忽尔又是正九品,忽然又变成正六品,形同儿戏。
吏部也弄不清楚周大人最后会固定在什么岗位,索性便不再理睬。而他定品级的事情也这样耽搁下来。
说句实在话,这件事没落实之前,周大人这个司正当得还真不塌实。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今天这个旨意一宣布,他这个正六品算是当稳定了。以后任何要想把他从这个位置拿掉,不是不能,而是需要走复杂的组织程序,不是某个大人物一句话能搞定的。
虽然做了宣德郎并不能为他带来确实的好处,可也是一件美事,相当于后世的行政级别。如今,周楠终于可以享受大明朝正处级以待遇了。
周楠大喜,对那太监道:“天恩浩荡,臣周楠只能实心用事,以报答君父之万一。敢问公公贵姓,这大热天的辛苦了,好请吃碗绿豆汤解暑。”
说着,将一锭银子偷偷塞过去。
那太监却不接,道:“免贵姓陈,周大人政务繁忙,还是尽管办完天子的差事要紧。”
说罢,客气地一拱手,骑马飞奔而去。
见周楠定下品衔,官对他有异常客气,众官吏都是一愣:前一刻黄主事不停弹劾周司正,内阁更是一口气扣了他三年俸禄。在官场人看来,简直是可怜到了极处,谁都能踩一脚的狗屎。怎么一转眼得了品衔恩赐?
又有脑子灵活的官员心想,宫的太监出来传旨,尤其是这种封官进爵的喜报,一般都会收点喜钱。刚才这个陈公公对周大人异常客气,连红包都不收。显然,周楠已经入了天子的青眼……对了,前两日周楠在宫随侍驾前,听人说他诗词了得,或许是因为青词博得皇帝的欢心吧?
这个周大人啊,真是懂得钻营。
众人羡慕的同时,又有些不屑,那黄主事更是如此,只沉着脸:“周大人,尽快办完差事。”
周楠立即明白,自己之所以得到皇帝的封赏,想来是嘉善公主被他说服,已经妥善处理好那个女官的事情,以至龙颜大悦。
黄主事如此可恶,周楠也懒得理睬,哼了一声,命令队伍继续前进。
进得一座道观,刚布施完银子,大家也累了,正和观道长在丹房吃茶。突然,禅房门打开了,开到一行人走了进来。为首依旧是个太监,手捧着一道敕书;“哪位是周楠周司正?”
周楠一看,心一凛:不会又是来给我封官的吧?
那太监前天在玉熙宫见过周楠,也不等周大人回话,一把拉住他的手,笑道:“周大人,皇帝敕曰,点你为朝会班直,谢恩吧……咳,大热天的,渴死咱家了。”说罢,一屁股坐在首,也管不得干净不干净随手端起一个杯子对嘴灌了一气。
和刚才才陈太监因为是给官员定品阶场面严肃不同,这个职务没那么要紧,他显得很随意,对于周楠偷偷塞过去的红包也欣然笑纳了。
朝会班直这个职务说起来很简单,是每天早朝时立在天子身边随驾,摆仪仗,维持秩序。班直分为臣和武臣两种,武臣是锦衣卫。因为每天都要出席朝会,是个能够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的好工作。
当然,嘉靖天子已经二十多年不朝,要混个脸熟这事也没可能。但好歹也是个体面的活儿,众人口啧啧称,笑道,周司正你今天出门是不是看了黄历,接连受到天子封赏,真叫人羡慕啊!
周楠却苦着脸:“这差事好生辛苦,能不能不受?”是啊,任了这个职务,每天天不亮得气床,卯时要进皇城。夏天还好,冬天怕是要冻死人,又不多拿一钱俸禄。最讨厌的是,从此以后不能睡懒觉了。
听周楠这么说,大家都心不满,周大人你装叉也不是这么装的。
黄主事心鄙夷:好一个得意忘形的小人!
那个太监姓牛,听周楠这么说,笑道:“周大人,这可是圣的恩典,如何能辞。”
正要说一篇官话套话,外面好生热闹,又有一个太监领着人闯了进来,看到牛太监,一呆:“牛公公也在这里啊?”
“马公公,咱家是替万岁颁旨的,你来这里做什么?”
马公公:“找道录司的司正周楠。”
周楠:“下官是周楠,敢问马公公有何见教?”
马太监:“陛下手敕,听闻周楠乃是章道德之士,着即日起进内书堂教习。”
听到这道旨意,周楠冷汗都下来了。进内书堂,那不是要让我当太监吗,不行,不可以,我只是一个小青年。
见周楠色变,马太监知道他误会了,笑道:“周大人,陛下对你的章非常满意,夸你是难得的人才,让你进内书堂教书呢?咱家的子侄说不定也要成为你的学生,还请严加教导。”
“啊,进内书堂做教习?”这下,禅堂里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
所谓内书堂,是太监们的高级行政学习班。
明朝初年,为防止内官专权,太祖不许太监识字。
可后来,皇帝发现外朝的官们并不都和自己一条心,还是内侍使起来放心。于是,太监们开始走政坛。
有伟人说过:没有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宦官们化程度低,连公都看不懂,还如何管理这个国家为皇帝效力?
于是,皇帝在皇宫里设了内书堂,选聪明伶俐的小太监进学堂读书。人数在两到三百人不等,学制十年。经过层层淘汰,筛选出十几个精英,重新进内宫各大衙门重点培养,作为高级预备役干部使用。
这些经过筛选的太监确实当得起精英二字,因为他们有非常厉害的老师:六个翰林院学士。
按照明朝制度,内书堂设有六个教习,都是翰林院学士。
这些人要么是一甲头三名,要么是庶吉士,乃是全天下一等一个人尖子,将来可是要做内阁阁臣和部院大臣的。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还能差了,况且一来是六人。试问,一般人能有这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吗?
又正因为内书堂的学业教育由翰林院负责,翰林院素称“清要之地”,不仅是因为明期以降“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更因为翰林院的翰林们很多都有机会成为内书堂的教师,而他们培养的宦官里面说不定有一些进入司礼监,成为司礼监掌印、秉笔或者随堂太监。
外官要做大官,必须是进翰林院。官要出人头地,必须进内书堂。因此,十三衙门的官事牌子也会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得,以外翰林自居。
至于教习和宦官之间的这种师生人脉关系也是一种官场的重要资源。
周楠今天还真是出门没看皇历,睬狗屎了,不歇气地被加官进爵,现在竟然成为教习,可以自如出入皇城大内。
可想,如果他在内书堂教十年书,不知道学生要出多少大人物,
真到那个时候,算周大人无官无职,也是没人惹得起。
惹了他,说不定牵扯出几个内相学生来。
嫉妒,强烈的嫉妒,老周这机遇,真真是不狠狠吃他一顿大餐不足以平吾等心头之恨。
这个时候,连先前吊儿郎当的牛太监也霍一声跳起来,恭敬地拱手:“恭喜周司正。”
周楠感觉自己好象是要漂到天去,他实在是太享受众人这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了,忍不住对黄主事开了嘲讽:“黄大人,你写一道弹劾折子,天子封赏本官一次,你这不是和万岁对着干吗,今后又如何自处啊?对了,黄大人是不是还要弹劾我周楠?”
黄主事恼得满面铁青:“朝廷自有体制,内书堂教习必须是翰林,敢问周大人是什么功名?”
我们的周大人一脸不屑:“朝廷又哪里制定了内书堂教习必须是翰林的规矩,谁规定秀才不能做教习了,你拿出来给我看看?必须白纸黑字才能当真,若有,周某二话不说将陛下的手敕退回去。”
没错,还真没有。
道理很简单,官系统一向和太监水火不相容。明朝早年,皇帝命翰林入内宫教书的时候,各位学士深以与阉贼为伍为耻,只不过皇命难违,只能默默享受。
因此,从法理来说,却没有这个规定。
再说了,从官的潜意识来说,他们还巴不得朝廷选个盲大老粗教一群愚蠢的学生出来呢!如此,在政坛,官们也可以一手遮天,宏扬他们口所谓的正气。
到崇祯年时,朝廷裁撤厂卫,限制司礼监的权力,内书堂也不派人了。结果如何,大明朝亡了。
黄大人被顶得说不出话来,心大骂:真是个恶心的小人,气杀老夫了!
散阶并非实际的官职,而是特指官员的品级,相当于后世军人的军衔。明朝的官散阶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宣德郎乃是正六品。
一般来说,官员到正六品之后会被授予儒林郎。不过,周楠是杂流,授儒林郎显然是不合适的,成了宣德郎。
周楠因为是杂流出身,自进京之后,官职不停地变,几乎是一两个月换个衙门当值,搞得吏部给他发官照的时候头疼不已。
按说,他的散阶早该定下来了,正因为他忽而正八品,忽尔又是正九品,忽然又变成正六品,形同儿戏。
吏部也弄不清楚周大人最后会固定在什么岗位,索性便不再理睬。而他定品级的事情也这样耽搁下来。
说句实在话,这件事没落实之前,周大人这个司正当得还真不塌实。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今天这个旨意一宣布,他这个正六品算是当稳定了。以后任何要想把他从这个位置拿掉,不是不能,而是需要走复杂的组织程序,不是某个大人物一句话能搞定的。
虽然做了宣德郎并不能为他带来确实的好处,可也是一件美事,相当于后世的行政级别。如今,周楠终于可以享受大明朝正处级以待遇了。
周楠大喜,对那太监道:“天恩浩荡,臣周楠只能实心用事,以报答君父之万一。敢问公公贵姓,这大热天的辛苦了,好请吃碗绿豆汤解暑。”
说着,将一锭银子偷偷塞过去。
那太监却不接,道:“免贵姓陈,周大人政务繁忙,还是尽管办完天子的差事要紧。”
说罢,客气地一拱手,骑马飞奔而去。
见周楠定下品衔,官对他有异常客气,众官吏都是一愣:前一刻黄主事不停弹劾周司正,内阁更是一口气扣了他三年俸禄。在官场人看来,简直是可怜到了极处,谁都能踩一脚的狗屎。怎么一转眼得了品衔恩赐?
又有脑子灵活的官员心想,宫的太监出来传旨,尤其是这种封官进爵的喜报,一般都会收点喜钱。刚才这个陈公公对周大人异常客气,连红包都不收。显然,周楠已经入了天子的青眼……对了,前两日周楠在宫随侍驾前,听人说他诗词了得,或许是因为青词博得皇帝的欢心吧?
这个周大人啊,真是懂得钻营。
众人羡慕的同时,又有些不屑,那黄主事更是如此,只沉着脸:“周大人,尽快办完差事。”
周楠立即明白,自己之所以得到皇帝的封赏,想来是嘉善公主被他说服,已经妥善处理好那个女官的事情,以至龙颜大悦。
黄主事如此可恶,周楠也懒得理睬,哼了一声,命令队伍继续前进。
进得一座道观,刚布施完银子,大家也累了,正和观道长在丹房吃茶。突然,禅房门打开了,开到一行人走了进来。为首依旧是个太监,手捧着一道敕书;“哪位是周楠周司正?”
周楠一看,心一凛:不会又是来给我封官的吧?
那太监前天在玉熙宫见过周楠,也不等周大人回话,一把拉住他的手,笑道:“周大人,皇帝敕曰,点你为朝会班直,谢恩吧……咳,大热天的,渴死咱家了。”说罢,一屁股坐在首,也管不得干净不干净随手端起一个杯子对嘴灌了一气。
和刚才才陈太监因为是给官员定品阶场面严肃不同,这个职务没那么要紧,他显得很随意,对于周楠偷偷塞过去的红包也欣然笑纳了。
朝会班直这个职务说起来很简单,是每天早朝时立在天子身边随驾,摆仪仗,维持秩序。班直分为臣和武臣两种,武臣是锦衣卫。因为每天都要出席朝会,是个能够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的好工作。
当然,嘉靖天子已经二十多年不朝,要混个脸熟这事也没可能。但好歹也是个体面的活儿,众人口啧啧称,笑道,周司正你今天出门是不是看了黄历,接连受到天子封赏,真叫人羡慕啊!
周楠却苦着脸:“这差事好生辛苦,能不能不受?”是啊,任了这个职务,每天天不亮得气床,卯时要进皇城。夏天还好,冬天怕是要冻死人,又不多拿一钱俸禄。最讨厌的是,从此以后不能睡懒觉了。
听周楠这么说,大家都心不满,周大人你装叉也不是这么装的。
黄主事心鄙夷:好一个得意忘形的小人!
那个太监姓牛,听周楠这么说,笑道:“周大人,这可是圣的恩典,如何能辞。”
正要说一篇官话套话,外面好生热闹,又有一个太监领着人闯了进来,看到牛太监,一呆:“牛公公也在这里啊?”
“马公公,咱家是替万岁颁旨的,你来这里做什么?”
马公公:“找道录司的司正周楠。”
周楠:“下官是周楠,敢问马公公有何见教?”
马太监:“陛下手敕,听闻周楠乃是章道德之士,着即日起进内书堂教习。”
听到这道旨意,周楠冷汗都下来了。进内书堂,那不是要让我当太监吗,不行,不可以,我只是一个小青年。
见周楠色变,马太监知道他误会了,笑道:“周大人,陛下对你的章非常满意,夸你是难得的人才,让你进内书堂教书呢?咱家的子侄说不定也要成为你的学生,还请严加教导。”
“啊,进内书堂做教习?”这下,禅堂里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
所谓内书堂,是太监们的高级行政学习班。
明朝初年,为防止内官专权,太祖不许太监识字。
可后来,皇帝发现外朝的官们并不都和自己一条心,还是内侍使起来放心。于是,太监们开始走政坛。
有伟人说过:没有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宦官们化程度低,连公都看不懂,还如何管理这个国家为皇帝效力?
于是,皇帝在皇宫里设了内书堂,选聪明伶俐的小太监进学堂读书。人数在两到三百人不等,学制十年。经过层层淘汰,筛选出十几个精英,重新进内宫各大衙门重点培养,作为高级预备役干部使用。
这些经过筛选的太监确实当得起精英二字,因为他们有非常厉害的老师:六个翰林院学士。
按照明朝制度,内书堂设有六个教习,都是翰林院学士。
这些人要么是一甲头三名,要么是庶吉士,乃是全天下一等一个人尖子,将来可是要做内阁阁臣和部院大臣的。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还能差了,况且一来是六人。试问,一般人能有这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吗?
又正因为内书堂的学业教育由翰林院负责,翰林院素称“清要之地”,不仅是因为明期以降“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更因为翰林院的翰林们很多都有机会成为内书堂的教师,而他们培养的宦官里面说不定有一些进入司礼监,成为司礼监掌印、秉笔或者随堂太监。
外官要做大官,必须是进翰林院。官要出人头地,必须进内书堂。因此,十三衙门的官事牌子也会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得,以外翰林自居。
至于教习和宦官之间的这种师生人脉关系也是一种官场的重要资源。
周楠今天还真是出门没看皇历,睬狗屎了,不歇气地被加官进爵,现在竟然成为教习,可以自如出入皇城大内。
可想,如果他在内书堂教十年书,不知道学生要出多少大人物,
真到那个时候,算周大人无官无职,也是没人惹得起。
惹了他,说不定牵扯出几个内相学生来。
嫉妒,强烈的嫉妒,老周这机遇,真真是不狠狠吃他一顿大餐不足以平吾等心头之恨。
这个时候,连先前吊儿郎当的牛太监也霍一声跳起来,恭敬地拱手:“恭喜周司正。”
周楠感觉自己好象是要漂到天去,他实在是太享受众人这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了,忍不住对黄主事开了嘲讽:“黄大人,你写一道弹劾折子,天子封赏本官一次,你这不是和万岁对着干吗,今后又如何自处啊?对了,黄大人是不是还要弹劾我周楠?”
黄主事恼得满面铁青:“朝廷自有体制,内书堂教习必须是翰林,敢问周大人是什么功名?”
我们的周大人一脸不屑:“朝廷又哪里制定了内书堂教习必须是翰林的规矩,谁规定秀才不能做教习了,你拿出来给我看看?必须白纸黑字才能当真,若有,周某二话不说将陛下的手敕退回去。”
没错,还真没有。
道理很简单,官系统一向和太监水火不相容。明朝早年,皇帝命翰林入内宫教书的时候,各位学士深以与阉贼为伍为耻,只不过皇命难违,只能默默享受。
因此,从法理来说,却没有这个规定。
再说了,从官的潜意识来说,他们还巴不得朝廷选个盲大老粗教一群愚蠢的学生出来呢!如此,在政坛,官们也可以一手遮天,宏扬他们口所谓的正气。
到崇祯年时,朝廷裁撤厂卫,限制司礼监的权力,内书堂也不派人了。结果如何,大明朝亡了。
黄大人被顶得说不出话来,心大骂:真是个恶心的小人,气杀老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