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三十二章 新篇章的开始
利息是客观存在的,可不是坏人想出来的,跟道德没有关系,是商业自然规律,唐王朝也聪明,我不承认利息,我是在维护百姓的利益,至少我在道德上就占据了制高点,但是我也不阻止,这就导致没有明确的规定什么是高利贷,就算是五成的利息,官府也不会管,那民间借贷全凭对方的心情。
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也纷纷点头,赞成高履行的话。
褚遂良见罢,也就退了下去。
但高履行随后就道:“但是这神圣的君子契约给予官府干预的权力过大,如果承认利息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官民之间的矛盾。”
他说到的干预权力,主要是赔偿问题,在此之前,官府一般是不管的,哪怕官府受理了,那也只是批准,还是让债主自己去要,官府不会出面的,那么就成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矛盾,不会将矛盾引向官府。如果官府介入强制执行利息的追讨,那么债务人肯定恨官府,而债务人一般又是百姓。
私人与私人矛盾只是个人之间的矛盾,稀松平常,但是私人与政权矛盾那就是大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唐王朝有着“任以私契,官为不理。”的说法。
但是韩艺却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道:“官府是正义的代表,是维护秩序的权威,怎么能置矛盾而不顾,官府的这种做法,根本无法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而且往往遭受到欺负的是弱者的一方,百姓被地主剥削,朝廷却置若罔闻,百姓恨地主,但是也会觉得非常无助,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影响百姓对于朝廷的信任。只要是合理合法的,朝廷就应该敢于面对,并且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如果缺乏官府的有效监管和健全的配套法律规范的支持,大量不规范乃至违法的契约就会得以滋生。”
来济站出来道:“纵使你说的有道理,但还是要能够施行。我大唐疆域辽阔,又汇集众多族群,各地的风土人情、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契约都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了乡法,如果你同一个标准来规范不同的族群,这势必会遭到反对的,也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官有政法,民从私契的主要原因,私契就是乡法,而乡法和国法是同时存在的,有时候乡法让国法变得徒具虚文。
这其实韩艺也是看重契约法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私契是独立在律法之外的,而遵从各地的乡法,每个乡的乡法都不一样,那么势必就会造成一个个独立封闭的群体,相互建立契约就非常麻烦,这就严重影响到全国的商品经济复苏,韩艺要大展拳脚,复苏大唐商业,首先一点,就必须统一契约,将契约法列入全国律法中。
韩艺笑道:“敢问中书令,是乡法大,还是国法大?”
来济道:“自然是国法。”
“然而现实是很多乡法是与国法对立的,而且比国法更具有权威性,这一切都是因为朝廷对此淡漠处置的结果。”
韩艺道:“当年秦始皇为何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统一象征,律法更是如此。尊重是相互的,国家尊重各地族群的风土人情,同样的,他们也应该尊重国家的律法,如今朝廷要将契约列入律法,这是一种进步,而且自信的做法。而统一、规范,让不同地方的人可以更好的沟通,这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
当然,我们也考虑了这一点,其实各地契约主要不同的有两点,其一,就是书面方式,其二,就是利息。但是以乡为单位的话,不利于操作,因此我们商讨过后,觉得以道、州为单位,每个道或者州根据自己境内百姓的情况来制定最高利息,然后报备朝廷,每三年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改一次,这样也便于朝廷了解各地方的情况。”
来济突然有一种继续说下去,就是在分裂国家。
李治只听得是直点头,作为皇帝,他觉得非常有道理,在他看来,当然是国法要最大,而非乡法,统一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手段,如今这份这么完善的律法在面前,他如何会拒绝,向长孙无忌道:“太尉,你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道:“虽然韩艺的话不无道理,但是老臣还是深感担忧。”
其实他也是被韩艺给骗了,韩艺当时在大殿上,只是针对了诚信,他以为这个神圣的君子契约就是规范诚信问题,哪里想到里面包括这么多的内容,关键是修订律法的是他孙子长孙延,他就更加担忧了,为什么他们要找韩艺来,其实这些话韩艺也跟长孙延说了,就是因为长孙无忌对此没有把握,那也不知道可不可行,看起来又好像可行,但等到施行后,谁知道可不可行,他想要保护长孙延,这东西是韩艺提出来的,那必须韩艺来承担后果。
韩艺想借长孙延来减少阻碍力,长孙无忌心里清楚的很,因此前面长孙延只是解释了每条律法,有争论的地方,还是让韩艺在解释,那么到时万一出个乱子,矛头肯定是指向韩艺。其实长孙无忌的意思非常简单,阻力是可以少的,但是该你担着的,还得你来担着,不要妄想找我孙子做替罪羔羊。
长孙延心里也清楚,心里却不好受,他认为长孙无忌的这种考虑,是出于对他能力的不信任,这律法都还没有颁布,你就在想责任的划分了,他为此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他是非常自信的,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其实微臣在递上这一份奏章时,曾也非常犹豫,是特派使的一席话令微臣决定呈上这一道奏章的。
微臣以为特派使说的非常有道理,修订律法虽然要慎重,但是完善与否,必须要从实践中才能看出来。微臣与特派使,以及训练营的学员们为此做过非常多的努力,微臣认为已经足够了,如果总是犹豫不决,那永远都是在讨论中,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我朝的律法主要是继承了前朝的律法,并且在前朝律法的实践基础下,加以改变,弥补前朝律法的不足。然而,这神圣的君子契约无法从历史上得到借鉴,正因为如此,朝廷就更应该试一试。微臣建议可先在京畿地施行,以观成效,再决定是否全国普及。”
李治点点头,又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见长孙延信心满满,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孙子好像长大了,也觉得是时候该放手,让他去试试,即便是失败,以他现在的权力,足够挽救这一切了。向李治道:“陛下,老臣与右仆射他们虽有担忧,但也看不出什么大错来,而这一条律法本就是长孙延与韩艺修订的,他们既然如此有信心,老臣觉得也可以一试。”
他一点头,褚遂良他们自然就不会反对了。
李治道:“那好!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先在京畿地施行这一道律令。”
他话音刚落,张德胜就急忙忙的跑了进来,“陛下,陛下,后宫刚刚传来消息,昭仪好像是要生了。”
李治闻之一惊,二话不说起身就朝着外面走去。
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是微微皱眉,相互用眼神交流了一番,等到李治离开后,他们不声不响的就离开了,连半句都没有多问。
原本这种情况,作为大臣正好也在场,那么应该在此等候消息,这是为人臣子最基本的礼数。如果是王皇后的话,他们恐怕走的比李治还快一些,但是武昭仪的话,他们从始至终就没有理睬过,压根就看不上武媚娘,你生你的,关我屁事。
当然,就目前的斗争而言,武媚娘老是这么生,也令他们非常受伤,因为那边皇后就是一个不下蛋的母鸡,一个都生不出,能不能生孩子简直就是女人存在的所有价值。李治废后就一个理由,皇后不生。
韩艺肯定是要跟过去的,但是长孙延就尴尬了,一边是君主,一边是家族,他思忖半响,觉得还是孝为先,不能跟长孙无忌唱反调,拱手道:“韩艺,训练营那边还有事,我就先告辞了。”
韩艺一愣,道:“长孙公子,恕我多嘴说一句,陛下既是你的君主,又算是你的表叔,于情于理,你都不应该离开。”
“可是---!”
长孙延面露为难之色,他当然也觉得自己该留下,可问题在于长孙无忌跟武媚娘已经势不两立,有你没我,而且人都已经走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韩艺又道:“我知你顾虑,但是我相信太尉是全天下最关心陛下的人。”
言下之意,长孙无忌不爽的是武媚娘,不是李治,你去因为陛下,又不是因为武媚娘。
长孙延沉吟片刻,觉得也对,抛开一切不说,李治也是他表叔,而且这位表叔对他也算是不错的,点了点头,道:“好吧!”
二人来到后宫门前,因为大臣不能进入后宫的,只能在偏厅等候消息。
但很快消息就传来了,武媚娘又生了一个儿子。
也真是老天帮忙,王皇后跟在李治身边这么久,蛋都没有下一个,当今太子还都是一个宫人生的,过继给她的。而武媚娘这才入宫多久,已经是第三胎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只不过女儿夭折了。
这无疑增加了武媚娘的政治资本,武媚娘孤身一人,跟有关陇集团支持的王皇后是不能比的,但是女人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技能,就是能生啊,而武媚娘可谓是母鸡中的战斗机,生养能力太强了,两个王子这是多大的政治资本啊!好死不死,王皇后还就养不出,这特么就尴尬了。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李治才从后宫出来,满面春风,看得出的开心,来到这里一看,如预料中的那般,老家伙都走了,他也没有感到失望,但是当他看到长孙延竟然在,不免有些惊讶,这让他非常欣慰,毕竟他身上也流淌着长孙家的血脉。
韩艺、长孙延确认武媚娘母子平安,一番道贺后,就告退了。
很快,武媚娘诞下龙子的消息就传开了,很多大臣都认为这是老天帮着武媚娘,渐渐的又有些人靠向了武媚娘这边。
第二日,韩艺、王玄道、郑善行、卢师卦带着礼物来到宫中道贺,等他们来到时,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王德俭等人早就到了,正在那里拍李治和武媚娘的马屁。
比起当初武媚娘怀孕时的场景,今时今日要热闹多了。
李治也是开心极了。
当然,长孙无忌一派只是通过三省向李治道贺,私人方面没有任何言语,没有公开诅咒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而且长孙无忌也没有坐以待毙,立刻就颁布了神圣的君子契约,希望借此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这无意间,韩艺倒是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武媚娘诞下龙子,对于他当然好,而神圣的君子契约更是他急缺的。
对于韩艺而言,一个新的篇章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也纷纷点头,赞成高履行的话。
褚遂良见罢,也就退了下去。
但高履行随后就道:“但是这神圣的君子契约给予官府干预的权力过大,如果承认利息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官民之间的矛盾。”
他说到的干预权力,主要是赔偿问题,在此之前,官府一般是不管的,哪怕官府受理了,那也只是批准,还是让债主自己去要,官府不会出面的,那么就成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矛盾,不会将矛盾引向官府。如果官府介入强制执行利息的追讨,那么债务人肯定恨官府,而债务人一般又是百姓。
私人与私人矛盾只是个人之间的矛盾,稀松平常,但是私人与政权矛盾那就是大矛盾。
这也是为什么唐王朝有着“任以私契,官为不理。”的说法。
但是韩艺却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道:“官府是正义的代表,是维护秩序的权威,怎么能置矛盾而不顾,官府的这种做法,根本无法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而且往往遭受到欺负的是弱者的一方,百姓被地主剥削,朝廷却置若罔闻,百姓恨地主,但是也会觉得非常无助,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影响百姓对于朝廷的信任。只要是合理合法的,朝廷就应该敢于面对,并且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如果缺乏官府的有效监管和健全的配套法律规范的支持,大量不规范乃至违法的契约就会得以滋生。”
来济站出来道:“纵使你说的有道理,但还是要能够施行。我大唐疆域辽阔,又汇集众多族群,各地的风土人情、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契约都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了乡法,如果你同一个标准来规范不同的族群,这势必会遭到反对的,也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官有政法,民从私契的主要原因,私契就是乡法,而乡法和国法是同时存在的,有时候乡法让国法变得徒具虚文。
这其实韩艺也是看重契约法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私契是独立在律法之外的,而遵从各地的乡法,每个乡的乡法都不一样,那么势必就会造成一个个独立封闭的群体,相互建立契约就非常麻烦,这就严重影响到全国的商品经济复苏,韩艺要大展拳脚,复苏大唐商业,首先一点,就必须统一契约,将契约法列入全国律法中。
韩艺笑道:“敢问中书令,是乡法大,还是国法大?”
来济道:“自然是国法。”
“然而现实是很多乡法是与国法对立的,而且比国法更具有权威性,这一切都是因为朝廷对此淡漠处置的结果。”
韩艺道:“当年秦始皇为何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统一象征,律法更是如此。尊重是相互的,国家尊重各地族群的风土人情,同样的,他们也应该尊重国家的律法,如今朝廷要将契约列入律法,这是一种进步,而且自信的做法。而统一、规范,让不同地方的人可以更好的沟通,这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
当然,我们也考虑了这一点,其实各地契约主要不同的有两点,其一,就是书面方式,其二,就是利息。但是以乡为单位的话,不利于操作,因此我们商讨过后,觉得以道、州为单位,每个道或者州根据自己境内百姓的情况来制定最高利息,然后报备朝廷,每三年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改一次,这样也便于朝廷了解各地方的情况。”
来济突然有一种继续说下去,就是在分裂国家。
李治只听得是直点头,作为皇帝,他觉得非常有道理,在他看来,当然是国法要最大,而非乡法,统一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手段,如今这份这么完善的律法在面前,他如何会拒绝,向长孙无忌道:“太尉,你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道:“虽然韩艺的话不无道理,但是老臣还是深感担忧。”
其实他也是被韩艺给骗了,韩艺当时在大殿上,只是针对了诚信,他以为这个神圣的君子契约就是规范诚信问题,哪里想到里面包括这么多的内容,关键是修订律法的是他孙子长孙延,他就更加担忧了,为什么他们要找韩艺来,其实这些话韩艺也跟长孙延说了,就是因为长孙无忌对此没有把握,那也不知道可不可行,看起来又好像可行,但等到施行后,谁知道可不可行,他想要保护长孙延,这东西是韩艺提出来的,那必须韩艺来承担后果。
韩艺想借长孙延来减少阻碍力,长孙无忌心里清楚的很,因此前面长孙延只是解释了每条律法,有争论的地方,还是让韩艺在解释,那么到时万一出个乱子,矛头肯定是指向韩艺。其实长孙无忌的意思非常简单,阻力是可以少的,但是该你担着的,还得你来担着,不要妄想找我孙子做替罪羔羊。
长孙延心里也清楚,心里却不好受,他认为长孙无忌的这种考虑,是出于对他能力的不信任,这律法都还没有颁布,你就在想责任的划分了,他为此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他是非常自信的,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其实微臣在递上这一份奏章时,曾也非常犹豫,是特派使的一席话令微臣决定呈上这一道奏章的。
微臣以为特派使说的非常有道理,修订律法虽然要慎重,但是完善与否,必须要从实践中才能看出来。微臣与特派使,以及训练营的学员们为此做过非常多的努力,微臣认为已经足够了,如果总是犹豫不决,那永远都是在讨论中,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我朝的律法主要是继承了前朝的律法,并且在前朝律法的实践基础下,加以改变,弥补前朝律法的不足。然而,这神圣的君子契约无法从历史上得到借鉴,正因为如此,朝廷就更应该试一试。微臣建议可先在京畿地施行,以观成效,再决定是否全国普及。”
李治点点头,又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见长孙延信心满满,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孙子好像长大了,也觉得是时候该放手,让他去试试,即便是失败,以他现在的权力,足够挽救这一切了。向李治道:“陛下,老臣与右仆射他们虽有担忧,但也看不出什么大错来,而这一条律法本就是长孙延与韩艺修订的,他们既然如此有信心,老臣觉得也可以一试。”
他一点头,褚遂良他们自然就不会反对了。
李治道:“那好!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先在京畿地施行这一道律令。”
他话音刚落,张德胜就急忙忙的跑了进来,“陛下,陛下,后宫刚刚传来消息,昭仪好像是要生了。”
李治闻之一惊,二话不说起身就朝着外面走去。
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是微微皱眉,相互用眼神交流了一番,等到李治离开后,他们不声不响的就离开了,连半句都没有多问。
原本这种情况,作为大臣正好也在场,那么应该在此等候消息,这是为人臣子最基本的礼数。如果是王皇后的话,他们恐怕走的比李治还快一些,但是武昭仪的话,他们从始至终就没有理睬过,压根就看不上武媚娘,你生你的,关我屁事。
当然,就目前的斗争而言,武媚娘老是这么生,也令他们非常受伤,因为那边皇后就是一个不下蛋的母鸡,一个都生不出,能不能生孩子简直就是女人存在的所有价值。李治废后就一个理由,皇后不生。
韩艺肯定是要跟过去的,但是长孙延就尴尬了,一边是君主,一边是家族,他思忖半响,觉得还是孝为先,不能跟长孙无忌唱反调,拱手道:“韩艺,训练营那边还有事,我就先告辞了。”
韩艺一愣,道:“长孙公子,恕我多嘴说一句,陛下既是你的君主,又算是你的表叔,于情于理,你都不应该离开。”
“可是---!”
长孙延面露为难之色,他当然也觉得自己该留下,可问题在于长孙无忌跟武媚娘已经势不两立,有你没我,而且人都已经走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韩艺又道:“我知你顾虑,但是我相信太尉是全天下最关心陛下的人。”
言下之意,长孙无忌不爽的是武媚娘,不是李治,你去因为陛下,又不是因为武媚娘。
长孙延沉吟片刻,觉得也对,抛开一切不说,李治也是他表叔,而且这位表叔对他也算是不错的,点了点头,道:“好吧!”
二人来到后宫门前,因为大臣不能进入后宫的,只能在偏厅等候消息。
但很快消息就传来了,武媚娘又生了一个儿子。
也真是老天帮忙,王皇后跟在李治身边这么久,蛋都没有下一个,当今太子还都是一个宫人生的,过继给她的。而武媚娘这才入宫多久,已经是第三胎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只不过女儿夭折了。
这无疑增加了武媚娘的政治资本,武媚娘孤身一人,跟有关陇集团支持的王皇后是不能比的,但是女人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技能,就是能生啊,而武媚娘可谓是母鸡中的战斗机,生养能力太强了,两个王子这是多大的政治资本啊!好死不死,王皇后还就养不出,这特么就尴尬了。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李治才从后宫出来,满面春风,看得出的开心,来到这里一看,如预料中的那般,老家伙都走了,他也没有感到失望,但是当他看到长孙延竟然在,不免有些惊讶,这让他非常欣慰,毕竟他身上也流淌着长孙家的血脉。
韩艺、长孙延确认武媚娘母子平安,一番道贺后,就告退了。
很快,武媚娘诞下龙子的消息就传开了,很多大臣都认为这是老天帮着武媚娘,渐渐的又有些人靠向了武媚娘这边。
第二日,韩艺、王玄道、郑善行、卢师卦带着礼物来到宫中道贺,等他们来到时,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王德俭等人早就到了,正在那里拍李治和武媚娘的马屁。
比起当初武媚娘怀孕时的场景,今时今日要热闹多了。
李治也是开心极了。
当然,长孙无忌一派只是通过三省向李治道贺,私人方面没有任何言语,没有公开诅咒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而且长孙无忌也没有坐以待毙,立刻就颁布了神圣的君子契约,希望借此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这无意间,韩艺倒是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武媚娘诞下龙子,对于他当然好,而神圣的君子契约更是他急缺的。
对于韩艺而言,一个新的篇章要开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