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0 落寞
大唐的攻城利器抛石车跟强力床弩,甚至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攻城利器的巅峰之作了,无论是抛石车还是强力床弩,在这个时代便是无敌的存在,想要再进一步精益求精,已经是不可能了。
光是那最大的抛石车,一架就需要两百多三百人来操作,而所用的石块,每一块都近百斤重,达到了上一世的六十斤的重量,由此可想而知,如果一座城池遇上这么几架抛石车,那大部分以黄土夯实的城墙的脆弱承受力,哪有不破之理?
强力床弩同样笨重不方便移动,与那抛石车一样,都达到了五百步左右的有效射程,力道达到了足足十二石,每一次张弦开弓,都不得不使用绞车来作业。
所以,虽然抛石车与床弩在这个时期杀伤力极大,但其机动能力太弱了,三百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大的目标,而且特别是在朝鲜半岛这样的山林众多的地方,抛石车与床弩很难“翻山越岭”的轻易运送到城池之下。
天雷的出现,绝对是给大唐在攻城拔寨上提供了有效的杀伤、攻城利器,自然是更让大唐的战斗力达到了成倍的提升,更加能够在面对敌人时充满自信。
但架不住文臣们自废武功、自缚手脚,放着好好的天雷不用也就罢了,还嫌弃抛石车、床弩笨重难以移动,那这仗干脆别打了,直接班师回朝算了。
格希元、史藏诘,手拿李弘扔过来的横刀怔怔不知所措,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起到的效果,经太子殿下如此直接的指出来,他们立刻仿佛感觉自己变成了叛徒一样。
李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看来这御驾亲征并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简单啊,先不说这运筹帷幄、率兵打仗的经验,就是这文臣武将之间的争议,就足够让人头疼的了。
身为主帅,如果没有办法把这些平衡好,不能够在战场上力断乾坤,看来这仗还没开始打就输了一半了。
想到此处,李治是不由的佩服自己父皇,那睥睨天下的英武身形,霸气十足的绝代气势,战场上战无不胜,朝堂上又能知人善用,亲王府的十八学士以及后来投奔他的名将等等。
再看看自己身边,如果不是太子提醒,自己到现在还没办法搞明白,天子御驾亲征时,该以武将为主,还是又该多听文臣的建议了。
朝堂之上群臣之间有纷争,自己难以决断、纠结犹豫时,自然是有皇后帮自己分析、决策,这也让他或多或少的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皇后的重要性。
再加上自己身体一直赢弱,眩晕症经常发作,这也不知不觉成了他的一个借口,朕不过是身体病弱,并不是无法一个人处理朝政。
但随着在辽东战争的深入,他便开始时常涌现出无力纠结、优柔寡断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他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如果皇后在此那该有多好!
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此事儿该以谁为主,谁的能力又只适合辅佐,一目了然,条理分明,根本就不会出现此刻李弘所指出的弊端来。
想到这里,李治便不由自主的看了李弘一眼,自从太子昨日到达之后,自己竟然跟与皇后议事一样,一下子便觉得精神上轻松了不少。
在心理上,若有若无的,自己已经开始把这里的战事依仗在李弘的身上了,要不然也不会在李弘还没有真正攻城,还没有看到他真正率兵打仗的才华时,自己就已经下令,命他全权处理这里的战事了。
李治再次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沉思了下再次强调道:“即刻起,辽东战事太子全权负责,无论大事小情,都不必刻意禀报于朕。”
“父皇……。”李弘看了一眼有些落寞的李治,这是要把自己抽身出去站在一旁看戏的节奏啊。
“朕意已决。”李治坚定的说道。
“是,陛下。”文臣武将同时躬身应是。
天子御驾亲征,看来是自己想简单了啊,李治缓缓往中军帐走着,心里却还在一直琢磨、纠结着,自己看来真不是一个适合领兵作战的皇帝啊。
刚一回到营帐内,李弘就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探头看了看坐在中军帐龙椅之上,神情落寞、若有所思的龙爹,嘿嘿笑着便凑了过去。
“怎么了弘儿?有何事儿?”李治声音略显疲惫,淡淡的问道。
“无事儿,就是过来看看您。”李弘轻松的说道。
李治不由好奇,这都兵临城下了,朕已经命你全权负责此间战事儿了,你怎么还有心思嬉皮笑脸的跑到朕跟前,神情轻松的关心朕?
“身为三军统帅,你不去商讨如何攻城,跑到这里干什么?”李治责怪的看了一眼李弘,微怒道。
“没什么好决策的,明日一早攻城,尽快拿下就是了。儿臣想了想,大军在此被阻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明日攻城,必须让高句丽兵士从心底害怕我大唐兵士才行,这样一来的话,对于攻破安市城身后的其他几城,或许能起到一定的震慑效果。所以……。”李弘说的轻松加愉快,好像这攻城跟儿戏一样,听的李治是很郁闷。
“战事你负责,朕已经在文臣武将跟前说明了,怎么,怕朕反悔?”李治郁闷过后,奇怪的问道,看这样子,好像是有什么事儿求自己。
“那倒不是,儿臣担忧这个干嘛,您是三军统帅,儿臣不过是您的副将而已,只是……。”
李治轻笑了一声,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难怪刚刚分开,又一脸阿谀奉承相的跑过来了,看来还是有事儿相求。
“说吧,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果说是要立刻治罪格希元跟史藏诘,朕认为大可不必,此事朕也有责任,不能完全怪罪……。”
“不不不,儿臣不是这个事情。”李弘一边说着话,一边从怀里掏出了一份奏章,嘿嘿道:“儿臣简单的起草了一个战事守则,主要是为了统一大臣们在战场上的意见,以免再发生,都打到城下了,却没办法统一如何攻城的建议守则。”
李治皱着眉头,仔细的看了一遍李弘所拟的简单奏章,内容倒是不多,很简单,完全是针对格希元、史藏诘等一干文臣干预战事而提出来的。主要是着重抑制、消弱了文臣在战事当中的话语权,从他的奏章来看,以后大唐的每一次军事战争,文臣只有建议、监督权,绝对不能干预战事决策,甚至是连建议权都不能有。
任何人违反此守则,率兵打仗的武将可立刻把此文臣监押送给大理寺来处置。
“如此一来,岂不是就造成了武将们在战事上一人说了算了?”李治惊讶的问道。
“文臣武将,各有分工,他又不是打仗的料,他哪知道战场之上战况是瞬息万变?很多时候,武将在战场上,需要根据战况的瞬息万变,在最短的时间作出决定,而不是任何时候都要与其他臣子相商相议,为了争取兵贵神速,我们没有理由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后,在集思广益的研究下一座城池该如何攻打,战场上,武将的触觉是最为敏锐的,自然就是听他们的咯。”
“那跟随朕出征的这些文臣,岂不是一点儿用处没有了?”李治眉头深皱,这些文臣虽然不会打仗,但是他们跟随天子御驾出征,也不是没有想法儿。
那就是也希望能够跟随天子御驾出征,班师回朝时,能够领一份军功,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给自己挣了一份资历,以后的仕途就宽广了一些,多了一条升迁的路径不是。
所以,天子御驾出征,往往会让文臣们抢破头颅往里钻,每一个在知晓天子要御驾亲征后,都会立刻上奏章,请求能够跟随陛下出征。
而武将们则是恰恰相反,御驾亲征对于他们更多的是掣肘自己领兵作战的才华,要是碰到一个像太宗李世民那样的皇帝还好说,他知人善用,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臣子,能把他们的能耐发挥到极致。
所以武将们在跟随太宗出征时,也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了,反而是各个奋勇争先,希望上战场杀敌立功。
但跟随像李治这样的皇帝,完全可以说是领兵作战的外行皇帝,那武将的心理就不一样了,天子御驾出征,武将们首先要最大可能保证天子的安危,以及同等重要的战争的胜利。
但想要保证天子的安危容易,想要争取整个战争的胜利,还要听从天子以及手下一帮文臣的建议,武将们就无法完全发挥他们领兵作战的才华,甚至是处处被文臣跟天子掣肘,自己的建议又得不到完全的认同,而且还要打胜仗,那么责任跟压力就压力山大了。
赢了的话还好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功劳都是天子的,但输了呢?这就是武将们的罪过了,而且跟文臣还没有关系,人家是文臣,又不是亲自率兵打仗的,人家才不会这个时候替你顶罪。
自然而然的,输一场战争后,武将们变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以后的仕途升迁不用想了,就是连以后还能不能领兵作战都是一个问号。
更别提战败一次后,精于纸上谈兵的文臣跟朝堂对手,又会如何冷嘲热讽、暗中打压他们了。
运气好的呢,罢官回家颐养天年,运气不好的,好吧,刑部、大理寺里待着吧。
光是那最大的抛石车,一架就需要两百多三百人来操作,而所用的石块,每一块都近百斤重,达到了上一世的六十斤的重量,由此可想而知,如果一座城池遇上这么几架抛石车,那大部分以黄土夯实的城墙的脆弱承受力,哪有不破之理?
强力床弩同样笨重不方便移动,与那抛石车一样,都达到了五百步左右的有效射程,力道达到了足足十二石,每一次张弦开弓,都不得不使用绞车来作业。
所以,虽然抛石车与床弩在这个时期杀伤力极大,但其机动能力太弱了,三百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大的目标,而且特别是在朝鲜半岛这样的山林众多的地方,抛石车与床弩很难“翻山越岭”的轻易运送到城池之下。
天雷的出现,绝对是给大唐在攻城拔寨上提供了有效的杀伤、攻城利器,自然是更让大唐的战斗力达到了成倍的提升,更加能够在面对敌人时充满自信。
但架不住文臣们自废武功、自缚手脚,放着好好的天雷不用也就罢了,还嫌弃抛石车、床弩笨重难以移动,那这仗干脆别打了,直接班师回朝算了。
格希元、史藏诘,手拿李弘扔过来的横刀怔怔不知所措,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起到的效果,经太子殿下如此直接的指出来,他们立刻仿佛感觉自己变成了叛徒一样。
李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看来这御驾亲征并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简单啊,先不说这运筹帷幄、率兵打仗的经验,就是这文臣武将之间的争议,就足够让人头疼的了。
身为主帅,如果没有办法把这些平衡好,不能够在战场上力断乾坤,看来这仗还没开始打就输了一半了。
想到此处,李治是不由的佩服自己父皇,那睥睨天下的英武身形,霸气十足的绝代气势,战场上战无不胜,朝堂上又能知人善用,亲王府的十八学士以及后来投奔他的名将等等。
再看看自己身边,如果不是太子提醒,自己到现在还没办法搞明白,天子御驾亲征时,该以武将为主,还是又该多听文臣的建议了。
朝堂之上群臣之间有纷争,自己难以决断、纠结犹豫时,自然是有皇后帮自己分析、决策,这也让他或多或少的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皇后的重要性。
再加上自己身体一直赢弱,眩晕症经常发作,这也不知不觉成了他的一个借口,朕不过是身体病弱,并不是无法一个人处理朝政。
但随着在辽东战争的深入,他便开始时常涌现出无力纠结、优柔寡断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他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如果皇后在此那该有多好!
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此事儿该以谁为主,谁的能力又只适合辅佐,一目了然,条理分明,根本就不会出现此刻李弘所指出的弊端来。
想到这里,李治便不由自主的看了李弘一眼,自从太子昨日到达之后,自己竟然跟与皇后议事一样,一下子便觉得精神上轻松了不少。
在心理上,若有若无的,自己已经开始把这里的战事依仗在李弘的身上了,要不然也不会在李弘还没有真正攻城,还没有看到他真正率兵打仗的才华时,自己就已经下令,命他全权处理这里的战事了。
李治再次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沉思了下再次强调道:“即刻起,辽东战事太子全权负责,无论大事小情,都不必刻意禀报于朕。”
“父皇……。”李弘看了一眼有些落寞的李治,这是要把自己抽身出去站在一旁看戏的节奏啊。
“朕意已决。”李治坚定的说道。
“是,陛下。”文臣武将同时躬身应是。
天子御驾亲征,看来是自己想简单了啊,李治缓缓往中军帐走着,心里却还在一直琢磨、纠结着,自己看来真不是一个适合领兵作战的皇帝啊。
刚一回到营帐内,李弘就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探头看了看坐在中军帐龙椅之上,神情落寞、若有所思的龙爹,嘿嘿笑着便凑了过去。
“怎么了弘儿?有何事儿?”李治声音略显疲惫,淡淡的问道。
“无事儿,就是过来看看您。”李弘轻松的说道。
李治不由好奇,这都兵临城下了,朕已经命你全权负责此间战事儿了,你怎么还有心思嬉皮笑脸的跑到朕跟前,神情轻松的关心朕?
“身为三军统帅,你不去商讨如何攻城,跑到这里干什么?”李治责怪的看了一眼李弘,微怒道。
“没什么好决策的,明日一早攻城,尽快拿下就是了。儿臣想了想,大军在此被阻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明日攻城,必须让高句丽兵士从心底害怕我大唐兵士才行,这样一来的话,对于攻破安市城身后的其他几城,或许能起到一定的震慑效果。所以……。”李弘说的轻松加愉快,好像这攻城跟儿戏一样,听的李治是很郁闷。
“战事你负责,朕已经在文臣武将跟前说明了,怎么,怕朕反悔?”李治郁闷过后,奇怪的问道,看这样子,好像是有什么事儿求自己。
“那倒不是,儿臣担忧这个干嘛,您是三军统帅,儿臣不过是您的副将而已,只是……。”
李治轻笑了一声,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难怪刚刚分开,又一脸阿谀奉承相的跑过来了,看来还是有事儿相求。
“说吧,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果说是要立刻治罪格希元跟史藏诘,朕认为大可不必,此事朕也有责任,不能完全怪罪……。”
“不不不,儿臣不是这个事情。”李弘一边说着话,一边从怀里掏出了一份奏章,嘿嘿道:“儿臣简单的起草了一个战事守则,主要是为了统一大臣们在战场上的意见,以免再发生,都打到城下了,却没办法统一如何攻城的建议守则。”
李治皱着眉头,仔细的看了一遍李弘所拟的简单奏章,内容倒是不多,很简单,完全是针对格希元、史藏诘等一干文臣干预战事而提出来的。主要是着重抑制、消弱了文臣在战事当中的话语权,从他的奏章来看,以后大唐的每一次军事战争,文臣只有建议、监督权,绝对不能干预战事决策,甚至是连建议权都不能有。
任何人违反此守则,率兵打仗的武将可立刻把此文臣监押送给大理寺来处置。
“如此一来,岂不是就造成了武将们在战事上一人说了算了?”李治惊讶的问道。
“文臣武将,各有分工,他又不是打仗的料,他哪知道战场之上战况是瞬息万变?很多时候,武将在战场上,需要根据战况的瞬息万变,在最短的时间作出决定,而不是任何时候都要与其他臣子相商相议,为了争取兵贵神速,我们没有理由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后,在集思广益的研究下一座城池该如何攻打,战场上,武将的触觉是最为敏锐的,自然就是听他们的咯。”
“那跟随朕出征的这些文臣,岂不是一点儿用处没有了?”李治眉头深皱,这些文臣虽然不会打仗,但是他们跟随天子御驾出征,也不是没有想法儿。
那就是也希望能够跟随天子御驾出征,班师回朝时,能够领一份军功,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给自己挣了一份资历,以后的仕途就宽广了一些,多了一条升迁的路径不是。
所以,天子御驾出征,往往会让文臣们抢破头颅往里钻,每一个在知晓天子要御驾亲征后,都会立刻上奏章,请求能够跟随陛下出征。
而武将们则是恰恰相反,御驾亲征对于他们更多的是掣肘自己领兵作战的才华,要是碰到一个像太宗李世民那样的皇帝还好说,他知人善用,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臣子,能把他们的能耐发挥到极致。
所以武将们在跟随太宗出征时,也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了,反而是各个奋勇争先,希望上战场杀敌立功。
但跟随像李治这样的皇帝,完全可以说是领兵作战的外行皇帝,那武将的心理就不一样了,天子御驾出征,武将们首先要最大可能保证天子的安危,以及同等重要的战争的胜利。
但想要保证天子的安危容易,想要争取整个战争的胜利,还要听从天子以及手下一帮文臣的建议,武将们就无法完全发挥他们领兵作战的才华,甚至是处处被文臣跟天子掣肘,自己的建议又得不到完全的认同,而且还要打胜仗,那么责任跟压力就压力山大了。
赢了的话还好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功劳都是天子的,但输了呢?这就是武将们的罪过了,而且跟文臣还没有关系,人家是文臣,又不是亲自率兵打仗的,人家才不会这个时候替你顶罪。
自然而然的,输一场战争后,武将们变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以后的仕途升迁不用想了,就是连以后还能不能领兵作战都是一个问号。
更别提战败一次后,精于纸上谈兵的文臣跟朝堂对手,又会如何冷嘲热讽、暗中打压他们了。
运气好的呢,罢官回家颐养天年,运气不好的,好吧,刑部、大理寺里待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