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六十七章 瓷片带来的线索
“咦。”
孟子涛看到这块瓷片,微微有些惊讶,拿到手中一看,发现从绘画到青料的发色,都符合郢都那个还没有被抓到的制瓷人的风格。
到了现在,孟子涛对那位制瓷人的信息已经了解的相当清楚了,此人本名魏栋梁,瓷都人,父母为他起这个名字,想必也是想让他成为栋梁之材。
然而,魏栋梁从小就不怎么学好,长大了虽然不说偷鸡摸狗吧,但也好不到哪去,二十多岁的人整天还只知道好吃懒做。后来看到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双没有哪个女的看上他,相亲又次次失败,这才急了。
然而,当时的魏栋梁并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怎能赚钱?也算他运气好,偶然之间,发现自己有制瓷方面的天赋,之后就拜师学艺,没过多久,他制作的瓷器就已经受不少人欢迎。
本来,就凭魏栋梁在这方面的天赋,大富大贵虽然不容易,但年收入堪比白领还是能够轻松达到的。
然而,魏栋梁觉得来钱太慢,在他有了一些名气的时候,就开始接赝品的活,而且还做的明目张胆,很快就被师傅知道了,劝了几句不听,直接被逐出师门。
这之后,魏栋梁还是我行我素,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他制作的赝品能够以假乱真,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也因此得罪了人。
有一次,一位富豪买到了魏栋梁制作的赝品,被朋友好是笑话了一阵。富豪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于是,售卖那件赝品的卖家倒了霉,制作人魏栋梁当然也受到了教训,差点被人给打死。
经历了这件事情,魏栋梁到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制作赝品不能太过明目张胆,于是,他转入地下,一直相安无事,直到被调查人员查到他,但他又提前得知了消息,逃到了郢都。……
这段时间,为了抓捕魏栋梁,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过此人十分狡猾,而且将近二十多年的制瓷生涯,他自己也编织了一张自己的关系网,逃跑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帮助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追踪到他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孟子涛仔细观察这片瓷片,从绘画等方面业看,确实和魏栋梁的风格十分相像,但一些细节之处又和魏栋梁有些许的差别,相比之下还没那么老练。
那么,这会不会是魏栋梁早期的作品?
这一点,马上就被孟子涛排除了,因为瓷胎很新,凭他的眼力判断,制作的时间应该不长,而异能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这是这件瓷器有可能是魏栋梁的儿子制作的。
魏栋梁有一个年近二十的儿子魏小飞,他读完初中就没再上学,跟着魏栋梁学习制瓷,还真像老话说的那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魏栋梁的儿子在制瓷方面也很有天赋,最近发现的一些作品,已经能够达到魏栋梁水平的90%了。
只不过,这家伙和魏栋梁一个德性,同样也只制作赝品瓷器,将来的危害可能比魏栋梁更大。。
发现瓷片很可能是魏小飞的作品,孟子涛精神一振,现在有理由相信,魏栋梁父子俩是在一起的,有了魏小飞的线索,十有八九就能找到魏栋梁。
于是,孟子涛连忙询问公冶晨,这块瓷片是从哪里得到的,剩下的那些瓷片,能否给他看一下。
公冶晨回道:“瓷片是我在送仙桥的一个小摊那买的,我觉得有趣,而且价钱不贵就买了,剩下的那些瓷片都在我家里,你方便的话就去我家,不然我明天拿过来。”
关系到魏家父子俩的踪迹,当然是能早不能迟,孟子涛说道:“那咱们再就走吧。”
“行……”
公冶晨住的地方,离古玩城大概半个小时的车程,是一个新小区,环境什么都比较不错,周边还有一个大公园,也正是因为这个公园,公冶晨的儿子为了孝敬父亲,才把房子买在了这里。
来到公冶晨家,公冶晨的老伴端茶倒水很是客气,没一会,公冶晨也把剩下的瓷片拿了出来。、
孟子涛仔细辨认,每一片瓷片都没有放过,基本可以确认,这件瓷器,应该是魏小飞制作的,之所以被摔碎,应该是由于这件瓷器有个比较严重的瑕疵的缘故。
既然有瑕疵,那么这件瓷器一般是不可能卖出去的,而且又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魏栋梁肯定不可能犯这个错误。
既然如此,这件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古玩市场的小摊上呢?会不会是因为,小贩偶然发现了这些瓷片,看着不错就拿回去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小贩。刚才在路上,孟子涛已经问过了,公冶晨告诉他,他也不知道那个小贩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好在那个小贩的相貌比较特别,他还能记得。
所以,孟子涛在公冶晨家待了没一会,先前联系的画肖像的专家就到了。
这位专家是三号部部邀请过来的,水平很高,等他画完小贩的肖像展示给公冶晨辨认,公冶晨就一个劲地点头,说肖像就跟真人照片一样。
有了相似度很高的肖像,那个小贩就比较好找了,于是孟子涛跟公冶晨道了谢,接着就告辞回去了。
路上,本来打算去何婉奕那的孟子涛,想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去拜访王之轩,就让大军驱车返回古玩城。
下了车,孟子涛让大军去古玩店休息,自己朝着正一轩走去。
孟子涛路过一家店铺的时候,突然从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他有些好奇地看了过去,发现正在和店家争吵的居然是老杨。
作为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孟子涛多少也要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于是就走了进去。
这家古玩店是上个月新开的,店家以前是位小打小闹的藏家,之前孟子涛见过几次,不过只是点头之交。
看到孟子涛进来,老杨有了倾吐的对象,立马说道:“孟掌柜,你来评评理,他昨天卖我这件东西之前,明明白白地跟我说过,如果觉得不对,可以把货退掉,但今天过来,他居然说,如果要退必须留下八千块,哪有这样做生意的?”
店家淡淡地说道:“这件粉彩花鸟纹碗是给我朋友代卖的,昨天我已经把钱汇到朋友账上了,就算要退货,我也要跟我朋友商量。”
“你昨天是这么说的吗?”老杨被店家的说辞给气到了,对着孟子涛把昨天事情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
原来,老杨昨天闲着没事,到古玩街来逛了逛,逛到这家店的时候,在门口远远看到店里一只架子上摆的粉彩花鸟纹碗挺不错的样子,于是他就走进店里,让店家把这只碗拿出来。
之后,老杨把东西翻来倒去看了个遍,却有些犹豫,因为他判断这只粉彩碗是老的,很可能是清晚期的高仿,但也有可能是本朝(雍正)的官窑瓷器,一时有些琢磨不定。
店家看老杨举棋不定,但又对这只粉彩碗很感兴趣,于是主动上前说道:“我这件东西保老,是本朝的,这样的东西,在现在的市场上可不容易找到了。”
老杨可是老江湖,怎么可能因为店家一句话,就转变了想?因此,并不为所动。
这个时候,店家又说了:“这位老同志,在我店里拿东西你就放心好了,只要我保证的东西,肯定没问题的,你拿回去,如果觉得东西不对,只要在半个月之内,你都可以来退货,我一分钱都不会少你的。”
说起来,这位店家长着一幅好相貌,年纪也有四十多岁了,给人一种比较扎实的感觉,再加上他又信誓旦旦的这么说,这件东西不妨买下来。
于是,老杨就跟店家讨价还价,最后谈下来是四万八千块钱,到也符合老杨的底线。
在店家打包的过程中,老杨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说道:“咱们可是说好了,如果东西不对,我肯定会来退货的,到时你可别反悔。”
店家拍着胸口保证道:“你就放一百个心,东西有问题,只要你来退,我一分不少都退给你。不过,要在半个月之内,过了半个月,我就不认可了。”
见店家的态度这么郑重,老杨就放下心来,爽快地付了钱,但当他把瓷器拿到家仔细鉴定之后,心情立马就变得郁闷起来,因为这件瓷器应该就是晚清时期的仿器。
品质好的仿器,老杨也是可以的收藏的,但肯定不可能花四万八买下来,如果是平时,他可能就捏着鼻子认了,但店家先前打了包票那肯定要退货,于是第二天他就拿着东西过来了。
结果,店家一句“古玩行里,没有退货这么一说”,顿时把老杨浇了一个透心凉。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孟子涛认为老杨这回肯定栽定了,这年月,口头上的说辞,哪能作数?(未完待续。)
孟子涛看到这块瓷片,微微有些惊讶,拿到手中一看,发现从绘画到青料的发色,都符合郢都那个还没有被抓到的制瓷人的风格。
到了现在,孟子涛对那位制瓷人的信息已经了解的相当清楚了,此人本名魏栋梁,瓷都人,父母为他起这个名字,想必也是想让他成为栋梁之材。
然而,魏栋梁从小就不怎么学好,长大了虽然不说偷鸡摸狗吧,但也好不到哪去,二十多岁的人整天还只知道好吃懒做。后来看到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双没有哪个女的看上他,相亲又次次失败,这才急了。
然而,当时的魏栋梁并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怎能赚钱?也算他运气好,偶然之间,发现自己有制瓷方面的天赋,之后就拜师学艺,没过多久,他制作的瓷器就已经受不少人欢迎。
本来,就凭魏栋梁在这方面的天赋,大富大贵虽然不容易,但年收入堪比白领还是能够轻松达到的。
然而,魏栋梁觉得来钱太慢,在他有了一些名气的时候,就开始接赝品的活,而且还做的明目张胆,很快就被师傅知道了,劝了几句不听,直接被逐出师门。
这之后,魏栋梁还是我行我素,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他制作的赝品能够以假乱真,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也因此得罪了人。
有一次,一位富豪买到了魏栋梁制作的赝品,被朋友好是笑话了一阵。富豪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于是,售卖那件赝品的卖家倒了霉,制作人魏栋梁当然也受到了教训,差点被人给打死。
经历了这件事情,魏栋梁到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制作赝品不能太过明目张胆,于是,他转入地下,一直相安无事,直到被调查人员查到他,但他又提前得知了消息,逃到了郢都。……
这段时间,为了抓捕魏栋梁,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过此人十分狡猾,而且将近二十多年的制瓷生涯,他自己也编织了一张自己的关系网,逃跑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帮助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追踪到他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孟子涛仔细观察这片瓷片,从绘画等方面业看,确实和魏栋梁的风格十分相像,但一些细节之处又和魏栋梁有些许的差别,相比之下还没那么老练。
那么,这会不会是魏栋梁早期的作品?
这一点,马上就被孟子涛排除了,因为瓷胎很新,凭他的眼力判断,制作的时间应该不长,而异能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这是这件瓷器有可能是魏栋梁的儿子制作的。
魏栋梁有一个年近二十的儿子魏小飞,他读完初中就没再上学,跟着魏栋梁学习制瓷,还真像老话说的那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魏栋梁的儿子在制瓷方面也很有天赋,最近发现的一些作品,已经能够达到魏栋梁水平的90%了。
只不过,这家伙和魏栋梁一个德性,同样也只制作赝品瓷器,将来的危害可能比魏栋梁更大。。
发现瓷片很可能是魏小飞的作品,孟子涛精神一振,现在有理由相信,魏栋梁父子俩是在一起的,有了魏小飞的线索,十有八九就能找到魏栋梁。
于是,孟子涛连忙询问公冶晨,这块瓷片是从哪里得到的,剩下的那些瓷片,能否给他看一下。
公冶晨回道:“瓷片是我在送仙桥的一个小摊那买的,我觉得有趣,而且价钱不贵就买了,剩下的那些瓷片都在我家里,你方便的话就去我家,不然我明天拿过来。”
关系到魏家父子俩的踪迹,当然是能早不能迟,孟子涛说道:“那咱们再就走吧。”
“行……”
公冶晨住的地方,离古玩城大概半个小时的车程,是一个新小区,环境什么都比较不错,周边还有一个大公园,也正是因为这个公园,公冶晨的儿子为了孝敬父亲,才把房子买在了这里。
来到公冶晨家,公冶晨的老伴端茶倒水很是客气,没一会,公冶晨也把剩下的瓷片拿了出来。、
孟子涛仔细辨认,每一片瓷片都没有放过,基本可以确认,这件瓷器,应该是魏小飞制作的,之所以被摔碎,应该是由于这件瓷器有个比较严重的瑕疵的缘故。
既然有瑕疵,那么这件瓷器一般是不可能卖出去的,而且又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魏栋梁肯定不可能犯这个错误。
既然如此,这件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古玩市场的小摊上呢?会不会是因为,小贩偶然发现了这些瓷片,看着不错就拿回去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小贩。刚才在路上,孟子涛已经问过了,公冶晨告诉他,他也不知道那个小贩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好在那个小贩的相貌比较特别,他还能记得。
所以,孟子涛在公冶晨家待了没一会,先前联系的画肖像的专家就到了。
这位专家是三号部部邀请过来的,水平很高,等他画完小贩的肖像展示给公冶晨辨认,公冶晨就一个劲地点头,说肖像就跟真人照片一样。
有了相似度很高的肖像,那个小贩就比较好找了,于是孟子涛跟公冶晨道了谢,接着就告辞回去了。
路上,本来打算去何婉奕那的孟子涛,想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去拜访王之轩,就让大军驱车返回古玩城。
下了车,孟子涛让大军去古玩店休息,自己朝着正一轩走去。
孟子涛路过一家店铺的时候,突然从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他有些好奇地看了过去,发现正在和店家争吵的居然是老杨。
作为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孟子涛多少也要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于是就走了进去。
这家古玩店是上个月新开的,店家以前是位小打小闹的藏家,之前孟子涛见过几次,不过只是点头之交。
看到孟子涛进来,老杨有了倾吐的对象,立马说道:“孟掌柜,你来评评理,他昨天卖我这件东西之前,明明白白地跟我说过,如果觉得不对,可以把货退掉,但今天过来,他居然说,如果要退必须留下八千块,哪有这样做生意的?”
店家淡淡地说道:“这件粉彩花鸟纹碗是给我朋友代卖的,昨天我已经把钱汇到朋友账上了,就算要退货,我也要跟我朋友商量。”
“你昨天是这么说的吗?”老杨被店家的说辞给气到了,对着孟子涛把昨天事情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
原来,老杨昨天闲着没事,到古玩街来逛了逛,逛到这家店的时候,在门口远远看到店里一只架子上摆的粉彩花鸟纹碗挺不错的样子,于是他就走进店里,让店家把这只碗拿出来。
之后,老杨把东西翻来倒去看了个遍,却有些犹豫,因为他判断这只粉彩碗是老的,很可能是清晚期的高仿,但也有可能是本朝(雍正)的官窑瓷器,一时有些琢磨不定。
店家看老杨举棋不定,但又对这只粉彩碗很感兴趣,于是主动上前说道:“我这件东西保老,是本朝的,这样的东西,在现在的市场上可不容易找到了。”
老杨可是老江湖,怎么可能因为店家一句话,就转变了想?因此,并不为所动。
这个时候,店家又说了:“这位老同志,在我店里拿东西你就放心好了,只要我保证的东西,肯定没问题的,你拿回去,如果觉得东西不对,只要在半个月之内,你都可以来退货,我一分钱都不会少你的。”
说起来,这位店家长着一幅好相貌,年纪也有四十多岁了,给人一种比较扎实的感觉,再加上他又信誓旦旦的这么说,这件东西不妨买下来。
于是,老杨就跟店家讨价还价,最后谈下来是四万八千块钱,到也符合老杨的底线。
在店家打包的过程中,老杨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说道:“咱们可是说好了,如果东西不对,我肯定会来退货的,到时你可别反悔。”
店家拍着胸口保证道:“你就放一百个心,东西有问题,只要你来退,我一分不少都退给你。不过,要在半个月之内,过了半个月,我就不认可了。”
见店家的态度这么郑重,老杨就放下心来,爽快地付了钱,但当他把瓷器拿到家仔细鉴定之后,心情立马就变得郁闷起来,因为这件瓷器应该就是晚清时期的仿器。
品质好的仿器,老杨也是可以的收藏的,但肯定不可能花四万八买下来,如果是平时,他可能就捏着鼻子认了,但店家先前打了包票那肯定要退货,于是第二天他就拿着东西过来了。
结果,店家一句“古玩行里,没有退货这么一说”,顿时把老杨浇了一个透心凉。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孟子涛认为老杨这回肯定栽定了,这年月,口头上的说辞,哪能作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