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7章 把坏蛋都赶走
没有人可以抗拒衰老,经历过这番折腾,赵祯非常非常疲惫,精力衰退,眼前总像是有蚊虫闪过,视力衰减厉害,到了夜晚,哪怕点满了蜡烛,也没法读折子,处理政务。才区区几个月的功夫,龙体就不堪重负了。
赵祯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必须做一些布置。
首先,就是要了结这个案子。
陈琳年老体弱,加之被抓之后,不吃饭不喝水,在三天前,已经死了。
养了几十年的老狗,哪怕在最后关头,反咬了自己一口,赵祯也没法真正做到无情,他让人找了块地方,给陈琳安葬了。
至于沈端和谭宪,全部斩立决。
原来辛苦组建的密谍司废除,所有人员都被发配开封,替太祖和太宗守陵。
赵祯吸取经验,重新换了一批太监。
这些太监不像以前那样,是在京城附近招募的,而是从岭南,西北,幽州,甚至青唐等地,抽一些俘虏,找一些藩国少年,净身入宫。
他们之中很多人别说识字,就连汉话都不会说,又来自天南地北,聚集在一起,短时间之内,根本没法兴风作浪。
而且赵祯也把他们的权力压缩到了极限,只负责洒扫伺候人,涉及到政务公文的部分,赵祯会让翰林院,中书舍人负责。
当然了,这样又会增加文官的权力。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文官还是比太监要好很多的,至少他们有家室,有子孙后代,不会像太监那么丧心病狂。
其实这一次的事情,真正决定出兵,豪赌一把的正是陈琳和沈端。
至于富弼他们,仅仅希望派遣钦差,伺机夺取兵权,然后在分化赵祯和王宁安而已,富弼说他并非主谋,只是知情不报,不是假话。
但是把话说回来,没有耆英社,没有庞大的保守派力量,给陈琳和沈端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和王宁安叫板,更不可能调动军队。
所以王宁安说,这不是是非对错之争,而是利益之争!
要想推动变法,就必须除掉富弼,砍掉保守派最大的旗帜!
不然,哪怕富弼跑到了西域,他一样可以遥控保守势力,和王宁安周旋到底,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
内廷被清理掉了,下一个就是赵大一系,经过反复权衡,赵祯并没有大开杀戒,他只是赐死了赵世迈,并且剥夺了赵从古的一切追封和哀荣,同时把他们从宗室的名册中删除。
不过赵祯并没有停手,他封赵从郁为哈密王,同时将赵大的子孙,成气候的悉数发配西域,剩下的也都按照宗室条例,剥夺皇室身份,让他们永远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
赵祯还降下旨意,昭告天下,太祖当年为了保全赵氏江山,将皇位传给太宗皇帝,乃是顺天应人,睿智之举。所谓斧声烛影,根本是无稽之谈,是前朝余孽,居心叵测之徒,诽谤之语。
谁要是还敢演戏,还敢到处传言,绝不姑息!
除了下令禁演之外,赵祯还带着赵曙去太庙,祭祀太祖和太宗,无论是祭文,还是祭品,赵大的规格都要略胜赵二一筹。
显然,作为开国君主,赵大的贡献肯定胜过赵二多矣。
其实赵祯都没有见过赵二,更别提赵大了,至于赵曙,那就更加遥远了,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两个灵位而已。
反正都是他们的祖辈先人,开创了大宋的基业,理当一体供奉,实在是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先人结仇,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淡化,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明英宗被俘之后,大明拥立了景泰皇帝朱祁钰,后来夺门之变,英宗重新复位,他恨死了兄弟,景泰皇帝什么都捞到。
但是到了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继位,还是给了叔叔谥号景皇帝,后来到了南明的时候,朱祁钰才正式捞到了庙号代宗!
总而言之,赵祯又把宗室的部分处理完毕。
下面就是将门。
传说中的那个名册,大部分的将门都在其中,并且还阴谋反对太宗。
赵祯是很在乎的,他倒不是担心将门会作乱,而是一旦捅出来,不得不处置将门,原本失衡的朝局,就会更加动荡。
正因为如此,赵祯才犹豫不决,想要放过富弼,可问题是王宁安把富弼给逼死了,事后证明,所谓的名册并没有出现,大家只是传言而已,或许手握名册的人也清楚,都快一百年的陈芝麻烂谷子,早就失去了威力,干脆不要捅出来,免得引火烧身。
赵祯松了一口气之余,却也不可能完全放过将门。
他已经给石家、潘家、甚至包括曹家和杨家降旨,要求他们把自家的子弟,还有部曲,挑拣一半,送去西域,而且赵祯还规定,以后想要承袭爵位,必须有军功!
开什么玩笑,宗室子弟都要降等,你们将门多什么?
难道还比老赵家人尊贵?
没有军功,就老老实实当普通人!
赵祯展露出铁腕无情的一面,将门也只能摸摸鼻子认了。
从头到尾,赵祯把所有势力,都处置了一遍儿。
可唯独没有动文官。
事实上,随着宦官、宗室、将门统统被压制,文官一家独大的态势就显露出来。尤其是文彦博,在耆英社倒台之后,他不论资历,手腕,还是地位,都是大宋朝最顶尖的人物,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抗衡。
尤其是王宁安封王之后,里里外外的朝局,都要听从文彦博一个人的安排。
这也是赵祯当初犹豫要不要处置富弼的原因。
杀人很容易,可杀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弄来弄去,所做一切,都成全了文彦博,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文彦博如果是个正直的人,值得托付的重臣,也就罢了。
可经过这么多年,赵祯早就看透了,文彦博这个老货实在是不可靠,他一肚子坏水,比谁都精明,又毫无廉耻。
让他执掌大权,变法很有可能被废了,整个江山社稷,都会有危险。
就在皇帝着急的时候,由苏轼操刀,王宁安授意,一封弹劾表章送到了赵祯的面前。
文彦博在老家建豪宅,超出了臣子的规制,并且所选地址,有龙气环绕,附近村民曾亲眼目睹,有朵朵祥云,状若莲花,从天而降,落入文府,流连良久,飘飞而去。有当地道人言说,此乃龙虎之气,贵不可言,日后有至尊出现……
苏轼在最后写到,文彦博在此等地方,建造宅子,居心叵测,昭然若揭,如不严惩,简直天理不容!
……
“陛下!”
文彦博都哭了,“陛下啊,老臣冤枉,实在是冤枉,王宁安这是诬陷老臣,他,他想让老臣去西域,他没安好心啊!”
赵祯淡淡一笑,“宽夫啊,你的人品朕还是相信的,只是最近朝局混乱,有些事情乱七八糟,难免流言蜚语,你身为首相,是替朕受过,朕心里明白!”
“多谢圣人体谅,都怪老臣无能,不能替陛下分忧,实在是老臣的过错!”文彦博又哭了起来,“老臣情愿意致仕回乡,请求陛下恩准!”
赵祯摆手,“宽夫,朝中就你一个老臣了,让朕怎么舍得啊!”
文彦博心中一喜,正要客气,赵祯却话锋一转,“不过正因为如此,朕才越发珍惜我们的君臣情谊。朕实在是不忍心,你久居首相之位,遭受各方非议,身心俱疲——这样吧,你替朕去西北一趟,如果没有你坐镇,光靠着一些年轻人,未必能把那么大的一片疆土看好!”说着,赵祯满含殷切希望,笑呵呵道:“文卿,你可愿意替朕分忧吗?”
文彦博的嘴角抽搐,心在滴血!
姓王的!
你丫的真不是东西!
老夫和你什么仇,什么怨?
你都要走了,干什么坑我啊!
文彦博还能说什么,如果他执意拒绝,下一次王宁安上书,可就不是这些扯淡一样的罪名了!
这次的案子,政事堂两位相公卷入,你文彦博身为首相,就一点罪责都没有吗?
真要是闹起来,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呢!
老文是个聪明人,他稍微想想,也就明白了,亏自己算计王宁安,算计富弼,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唯独忘了一件事,当把别人都算计进去的时候,朝中也就剩下他一个巨头了。赵祯会放心把朝政都交给他吗?
这就叫机关算计太聪明啊!
文彦博无可奈何,只能领旨。
就在文彦博被外调的第二天,赵祯就火速降旨,新的政事堂人员出炉了。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接首相位置的不是王安石,而是包拯!
老包身体不好,一直在生病,最近更是淡出朝堂,足有一两年的时间。远离了政坛俗务,包拯的身体倒是恢复了一些,这次让他接首相,王安石升了一格,成为次相。
还空了两个副相,则是由司马光和韩绛接任。
另外张方平调任兵部尚书,狄青接了参谋部尚书,苏洵接御史中丞,陈希亮升任户部侍郎,孙固接了吏部天官……整个大宋朝堂,都来了一次大换血。
通过这次调整,原来的保守派势力,几乎被扫荡一空。
首相之位,也交给了正直稳健,忠诚可靠的包拯!
赵祯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他需要变法,但是需要的是可控的变法!老皇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渴望稳定,渴望平稳……而新的政事堂和六部,正好符合他的希望!
至于其他的神仙,能折腾的妖孽,就都去西域吧……
赵祯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必须做一些布置。
首先,就是要了结这个案子。
陈琳年老体弱,加之被抓之后,不吃饭不喝水,在三天前,已经死了。
养了几十年的老狗,哪怕在最后关头,反咬了自己一口,赵祯也没法真正做到无情,他让人找了块地方,给陈琳安葬了。
至于沈端和谭宪,全部斩立决。
原来辛苦组建的密谍司废除,所有人员都被发配开封,替太祖和太宗守陵。
赵祯吸取经验,重新换了一批太监。
这些太监不像以前那样,是在京城附近招募的,而是从岭南,西北,幽州,甚至青唐等地,抽一些俘虏,找一些藩国少年,净身入宫。
他们之中很多人别说识字,就连汉话都不会说,又来自天南地北,聚集在一起,短时间之内,根本没法兴风作浪。
而且赵祯也把他们的权力压缩到了极限,只负责洒扫伺候人,涉及到政务公文的部分,赵祯会让翰林院,中书舍人负责。
当然了,这样又会增加文官的权力。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文官还是比太监要好很多的,至少他们有家室,有子孙后代,不会像太监那么丧心病狂。
其实这一次的事情,真正决定出兵,豪赌一把的正是陈琳和沈端。
至于富弼他们,仅仅希望派遣钦差,伺机夺取兵权,然后在分化赵祯和王宁安而已,富弼说他并非主谋,只是知情不报,不是假话。
但是把话说回来,没有耆英社,没有庞大的保守派力量,给陈琳和沈端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和王宁安叫板,更不可能调动军队。
所以王宁安说,这不是是非对错之争,而是利益之争!
要想推动变法,就必须除掉富弼,砍掉保守派最大的旗帜!
不然,哪怕富弼跑到了西域,他一样可以遥控保守势力,和王宁安周旋到底,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
内廷被清理掉了,下一个就是赵大一系,经过反复权衡,赵祯并没有大开杀戒,他只是赐死了赵世迈,并且剥夺了赵从古的一切追封和哀荣,同时把他们从宗室的名册中删除。
不过赵祯并没有停手,他封赵从郁为哈密王,同时将赵大的子孙,成气候的悉数发配西域,剩下的也都按照宗室条例,剥夺皇室身份,让他们永远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
赵祯还降下旨意,昭告天下,太祖当年为了保全赵氏江山,将皇位传给太宗皇帝,乃是顺天应人,睿智之举。所谓斧声烛影,根本是无稽之谈,是前朝余孽,居心叵测之徒,诽谤之语。
谁要是还敢演戏,还敢到处传言,绝不姑息!
除了下令禁演之外,赵祯还带着赵曙去太庙,祭祀太祖和太宗,无论是祭文,还是祭品,赵大的规格都要略胜赵二一筹。
显然,作为开国君主,赵大的贡献肯定胜过赵二多矣。
其实赵祯都没有见过赵二,更别提赵大了,至于赵曙,那就更加遥远了,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两个灵位而已。
反正都是他们的祖辈先人,开创了大宋的基业,理当一体供奉,实在是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先人结仇,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淡化,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明英宗被俘之后,大明拥立了景泰皇帝朱祁钰,后来夺门之变,英宗重新复位,他恨死了兄弟,景泰皇帝什么都捞到。
但是到了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继位,还是给了叔叔谥号景皇帝,后来到了南明的时候,朱祁钰才正式捞到了庙号代宗!
总而言之,赵祯又把宗室的部分处理完毕。
下面就是将门。
传说中的那个名册,大部分的将门都在其中,并且还阴谋反对太宗。
赵祯是很在乎的,他倒不是担心将门会作乱,而是一旦捅出来,不得不处置将门,原本失衡的朝局,就会更加动荡。
正因为如此,赵祯才犹豫不决,想要放过富弼,可问题是王宁安把富弼给逼死了,事后证明,所谓的名册并没有出现,大家只是传言而已,或许手握名册的人也清楚,都快一百年的陈芝麻烂谷子,早就失去了威力,干脆不要捅出来,免得引火烧身。
赵祯松了一口气之余,却也不可能完全放过将门。
他已经给石家、潘家、甚至包括曹家和杨家降旨,要求他们把自家的子弟,还有部曲,挑拣一半,送去西域,而且赵祯还规定,以后想要承袭爵位,必须有军功!
开什么玩笑,宗室子弟都要降等,你们将门多什么?
难道还比老赵家人尊贵?
没有军功,就老老实实当普通人!
赵祯展露出铁腕无情的一面,将门也只能摸摸鼻子认了。
从头到尾,赵祯把所有势力,都处置了一遍儿。
可唯独没有动文官。
事实上,随着宦官、宗室、将门统统被压制,文官一家独大的态势就显露出来。尤其是文彦博,在耆英社倒台之后,他不论资历,手腕,还是地位,都是大宋朝最顶尖的人物,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抗衡。
尤其是王宁安封王之后,里里外外的朝局,都要听从文彦博一个人的安排。
这也是赵祯当初犹豫要不要处置富弼的原因。
杀人很容易,可杀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弄来弄去,所做一切,都成全了文彦博,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文彦博如果是个正直的人,值得托付的重臣,也就罢了。
可经过这么多年,赵祯早就看透了,文彦博这个老货实在是不可靠,他一肚子坏水,比谁都精明,又毫无廉耻。
让他执掌大权,变法很有可能被废了,整个江山社稷,都会有危险。
就在皇帝着急的时候,由苏轼操刀,王宁安授意,一封弹劾表章送到了赵祯的面前。
文彦博在老家建豪宅,超出了臣子的规制,并且所选地址,有龙气环绕,附近村民曾亲眼目睹,有朵朵祥云,状若莲花,从天而降,落入文府,流连良久,飘飞而去。有当地道人言说,此乃龙虎之气,贵不可言,日后有至尊出现……
苏轼在最后写到,文彦博在此等地方,建造宅子,居心叵测,昭然若揭,如不严惩,简直天理不容!
……
“陛下!”
文彦博都哭了,“陛下啊,老臣冤枉,实在是冤枉,王宁安这是诬陷老臣,他,他想让老臣去西域,他没安好心啊!”
赵祯淡淡一笑,“宽夫啊,你的人品朕还是相信的,只是最近朝局混乱,有些事情乱七八糟,难免流言蜚语,你身为首相,是替朕受过,朕心里明白!”
“多谢圣人体谅,都怪老臣无能,不能替陛下分忧,实在是老臣的过错!”文彦博又哭了起来,“老臣情愿意致仕回乡,请求陛下恩准!”
赵祯摆手,“宽夫,朝中就你一个老臣了,让朕怎么舍得啊!”
文彦博心中一喜,正要客气,赵祯却话锋一转,“不过正因为如此,朕才越发珍惜我们的君臣情谊。朕实在是不忍心,你久居首相之位,遭受各方非议,身心俱疲——这样吧,你替朕去西北一趟,如果没有你坐镇,光靠着一些年轻人,未必能把那么大的一片疆土看好!”说着,赵祯满含殷切希望,笑呵呵道:“文卿,你可愿意替朕分忧吗?”
文彦博的嘴角抽搐,心在滴血!
姓王的!
你丫的真不是东西!
老夫和你什么仇,什么怨?
你都要走了,干什么坑我啊!
文彦博还能说什么,如果他执意拒绝,下一次王宁安上书,可就不是这些扯淡一样的罪名了!
这次的案子,政事堂两位相公卷入,你文彦博身为首相,就一点罪责都没有吗?
真要是闹起来,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呢!
老文是个聪明人,他稍微想想,也就明白了,亏自己算计王宁安,算计富弼,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唯独忘了一件事,当把别人都算计进去的时候,朝中也就剩下他一个巨头了。赵祯会放心把朝政都交给他吗?
这就叫机关算计太聪明啊!
文彦博无可奈何,只能领旨。
就在文彦博被外调的第二天,赵祯就火速降旨,新的政事堂人员出炉了。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接首相位置的不是王安石,而是包拯!
老包身体不好,一直在生病,最近更是淡出朝堂,足有一两年的时间。远离了政坛俗务,包拯的身体倒是恢复了一些,这次让他接首相,王安石升了一格,成为次相。
还空了两个副相,则是由司马光和韩绛接任。
另外张方平调任兵部尚书,狄青接了参谋部尚书,苏洵接御史中丞,陈希亮升任户部侍郎,孙固接了吏部天官……整个大宋朝堂,都来了一次大换血。
通过这次调整,原来的保守派势力,几乎被扫荡一空。
首相之位,也交给了正直稳健,忠诚可靠的包拯!
赵祯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他需要变法,但是需要的是可控的变法!老皇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渴望稳定,渴望平稳……而新的政事堂和六部,正好符合他的希望!
至于其他的神仙,能折腾的妖孽,就都去西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