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重生之神级学霸

正文 179.第179章 邮寄论文

    杨锐将六篇论文,一股脑的装入信封中,填上《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地址,塞进了邮箱,深深的吸了一口寒冷的空气,吐出浓浓的白气,整个人都显的轻松起来。

    天寒地冻的,邮政所里只剩下吴倩一个小姑娘值班,她一边烤火,一边注意着杨锐的表情,此时不失时机的笑了一声,道:“杨大才子,你又写文章了?”

    两人从小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吴倩和杨锐说话就很随便了。

    杨锐自己反而有点不太适应,先笑了两声,才说:“是啊,又写了几篇论文,准备发表出去。”

    “为啥是几篇论文?不是应该一篇一篇发表的吗?哎呀,你是不是没时间下山来,所以积了好几篇论文才发表?这样容易被人家抢先吧,下次再这样,你不如打个电话过来,我上去取了,帮你邮寄。”吴倩一着急,声音又轻又脆,像是个初中的小女生似的。

    按照年龄来算,她也就是个初中小女生。

    杨锐听的一笑,心情颇好的道:“你都知道论文是要一篇一篇发表的了,不错啊。”

    吴倩脸一红,说:“你都开始给外国期刊写论文了,我总不能什么都不知道吧。”

    杨锐愣了下,迟钝的察觉到了点什么。

    吴倩却是个活泼的性格,一句话说完,就迅速接上另一句:“你还没说要不要我去取论文呢?学校到镇上也不远,肯定是你懒得下来,这样很吃亏的吧,万一被人抢先了,你的论文不是白写了,还是写一篇发一篇吧,别存着了。”

    杨锐失笑,道:“不是我懒得下来,是这批论文要整个的发出去。”

    “为什么?”

    “因为联系很紧密,如果我单发一篇,别人一看,就能根据这一篇论文,将我后面想写的东西,自己推理出来,做了实验,写成论文。所以,我必须把他能推理的部分,都给写出来,给写尽了,这样才不会吃亏。”杨锐要在实验室里,是不会这样解释的,但正因为吴倩不懂,他才有解释的兴趣,觉得这样更加轻松。

    精制茄尼醇的实验已经基本完成,如果单篇的发表论文,那就是为人做嫁衣了。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个生物团队在搜集情报,寻找可攻坚的目标,若是有人看到了杨锐的单篇论文,就某个问题延伸研究下去,成果和名声就全都是他们的了。

    因此,杨锐必须将一个问题全部解释清楚了,将能做的实验都做出来,才会将成体系的论文发表出去。

    在科学界,是没有“点子公司”的出路的。指着天上说,太空中有个黑洞,这就是臆想,和“我见到了UFO”的概念差不多,即使有黑洞被发现了,说这个话的人也早被忘记了。想做霍金,你不光得指出天空中有黑洞,你还得估计黑洞的物理性质,探讨它对周边物质的影响,以及周边物质对它的影响,最终,你得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预言,说明如何证明黑洞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物理学家变成纯粹的蓝领科学家,将荣誉归于己身。

    得不到名誉的科学家,就像是没有水的鱼一样,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吴倩很认真的听着,并思考着道:“既然根据一篇能推理出另一篇,为什么不把两篇合并起来,做成一篇?”

    “因为不止两篇,有好几篇呢。”

    “那就都合起来呀。”

    “全部合起来的话,字数就太多了。再者,它们毕竟是分开的几个论点,不好联系的。”杨锐笑笑。他其实还是不够自信,正常的论文一般在2000字以下,多到五千字就是很大的篇幅了,他的六篇文章挤来挤去的,都快要两万字了,这要是合并在一起,作为科学论文都可以独立成刊了。

    外国期刊的编辑也是看头衔,要是有一个“博士”或者“教授”的名头,他弄一篇两万字的文章过去,人家或许还会认真考虑一下刊登问题。连一个本科帽子都没有,要求一本SCI杂志发表一篇2万字文章,杨锐怎么想都觉得不靠谱,期刊社也担心风言风语的。

    另一方面,精制茄尼醇虽然是一项很赚钱的技术,可它毕竟是应用性的,就学术性来说,价值不能说是非常高,不一定能令对方有独立成刊的冲动。

    正因为如此,杨锐才将这几篇论文继续寄给《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熟悉的期刊能够让他得到不少的便利,不仅节省时间增加效率,也能提高安全性,否则,投给一个新的期刊,要是遇到重修之类的要求,一来一回的耗费时间,很可能就落后于其他相关研究者了。

    许多研究者都是如此做的,若是不遇到特别情况,大家都习惯投给熟悉期刊,当然,是在影响因子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对杨锐来说,除非自己觉得写出了影响因子4。0以上的论文,否则还是投给《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比较方便。

    期刊的影响因子都是每年计算一次的,在当年度,也没有必要追求小数点后的影响因子的多少。

    就后世的经验来看,一名中国大学的研究生,论文若是能登上SCI检索的期刊,无论影响因子是0。5还是1。0,都算是不错,毕业也没有丝毫问题。博士生若是能写出影响因子2。0的文章,在普通大学已能顺利毕业了,写出3。0的文章,已经堪称优秀,落在二本学校的话,还能受到相当的重视,弄不好就是一时轰动。

    影响因子4。0的论文,对于高校的老师来说,也是相当不错了。优秀的副教授和普通点的教授,通常也就是这个水平。

    至于影响因子5。0乃至6。0的文章,只要有一篇,在普通高校已经可以过的相当滋润。当然,像是北*京这样的地界,6。0的文章还是不够看的,作为汇聚了国内最多资源和人才的城市,北*京高校的教授往往需要8。0乃至更多影响因子的文章,才能活的比较舒服。

    由此也能看出校际间的差距。在科研水平落后的地区,一个省的高校数千名教授副教授合起来,三五年内兴许也没有一篇影响因子10。0的文章,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一个二本学校,一两年就能冒出一篇影响因子10。0的文章。学生若是有志于学术的话,差距是极其巨大的。

    本科是科研生涯的小学生,本科生跟着最高水平4。0的教授,就像是小学阶段接受学历高中的老师讲课一样,四年过去,再与小学阶段接受学历本科的老师讲课的学生同场竞技,想赢实在不易。

    杨锐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也是无奈,想了想,觉得一次六篇论文也够多的了,遂道:“吴倩,再给我张信纸,我发封快信。”

    “你要是着急的话,发快信不如发电报,反正你有钱。”吴倩对杨锐的稿费还是耿耿于怀,她后来也写了文章投稿,始终没有被录用,想想就觉得憋气。

    杨锐问:“我要给我国外发电报也可以吗?”

    吴倩笑了:“咱们镇的邮政所,从开门到现在,还没给国外发过电报呢,要不我问问?”

    “算了,人家都猫冬呢,我也不是那么着急,就用快信吧。”杨锐说着要了纸笔,给《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杂志社写了封短信,仍然是投稿信的格式。

    按道理说,他都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杂志的审稿人了,用不着投稿信来说明自己的背景和个人信息了,但因为这次的论文数量实在太多,他觉得有必要说明。

    六篇论文是按照进度来分配的,但究竟是合并成一篇,两篇还是三四篇,杨锐其实都不在乎,只要能发表了就好。一篇文章里的内容越多,被引用的几率也就越大,总体而言,对杨锐也没什么不利。

    当然,若是合并了,杨锐就论文总数来说就变少了,他得告诉期刊的编辑自己不在乎,可以随意合并或单载,免得信件来往,浪费时间。

    除此以外,杨锐又顺手写了一封授权信,允许华锐制药有限公司雇佣的律师,代理注册相关专利,并将之放在华锐制药公司的名下。

    华锐制药是杨锐的独资公司,香港又是个******,比注册在杨锐本人的名下还要方便。

    吴倩好奇的看着杨锐写信,一会儿赞道:“你好厉害,这是英文吧,写的这么流畅?”

    “老师教的好。”杨锐说的是景语兰。这个温婉的大美女的英语相当有水平,一对一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杨锐的应试能力也许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应用方面,确实收获不少。

    吴倩眼珠子一转,也问:“是不是那个特别漂亮的英语老师?”

    “这个你也知道?”

    “镇里都传遍了,说是大城市来的漂亮姑娘。”吴倩娇笑道:“你不会以为,这么大的事,还能藏起来让人不知道吧?”

    “这算是多大的事。”杨锐失笑,将信纸叠好,放入信封,粘上糨糊。

    吴倩递给他邮票。

    杨锐拿在手里,就有点贴不下去了,问:“用鸡票寄信,浪费了点吧。”

    “鸡票?这也太难听了。不用它寄信用什么?这是新送过来的邮票。”吴倩拿出来的,正是81年发行的鸡票。邮电部一共发行了900多万枚,大部分是用来寄信了。

    和80年发行的第一张生肖猴票相比,鸡票的价值差了不少,到30年后,价格只有猴票的三十分之一,但也达到了三四百一枚的程度。

    杨锐的这封信,要用整整一排的8分鸡票才够,随便算算,就是大几千上万块。

    这么寄信,杨锐心理上有点负担不了。

    “换个别的邮票吧,怪浪费的。”杨锐又说了一遍,将鸡票递回去一半,又收了回来,道:“得,贼不走空,来都来了,你把邮政所里的邮票都给我拿出来瞧瞧。”

    “都拿来,你知道有多少吗?你要做什么?”吴倩噼里啪啦的问了出来。

    杨锐笑笑说:“收藏。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买点邮票,放家里。”

    “我买这东西做什么,弄不好就让侄儿给撕碎了,不如寄信的时候买。”吴倩眨眨眼,又道:“你是要集邮吧,集邮得买以前的邮票,越早越值钱,新邮票没意思。”

    “我喜欢新票,好看。”

    “怪人。”吴倩娇嗔一声,还是去拿邮票了。

    杨锐表情异样且期待的留在柜台处等待。

    中国最早的集邮热,就是80年代初期开始的。不过,席卷全国还得等上好几年。在82年,即使是大城市的邮市也称不上火爆,西堡镇乃至溪县,都没有一两个集邮的人,在邮政所工作的吴倩,也就是知道集邮的概念,却从未接触过。

    应当说,82年的中国,也没有几个有兴趣又有实力的收藏人。

    一本上百张邮票的集邮册,卖到二三十块钱就足以令藏友津津乐道好几天了,大部分情况下,蹲在城隍庙和邮局门口的人是以交换为主。两个人遇到一起,就互相翻看对方的集邮册,既能过足眼瘾,有想要的邮票,也可以讨论互换。

    直接出钱,大批量的购买新票的人几乎没有。毕竟,80年代人都是吃工资的,一版80张的生肖票,票面价值六块四,一家三口双职工的城市居民,一个月也就攒个五六块钱,若是外地人,还得存着钱买火车票回家,哪里有闲钱买邮票。

    能每月花三毛二,买一组四方连的都算是有实力的邮友了。对比一下也能理解,一盒大前门才三毛六,一盒大雁塔才两毛六,普通的地方机关公务员抽的是9分钱的羊群,又有几个舍得月月买新邮的,那种每月买一版邮票回家的,不是有灰色收入,就是新时代的败家子。

    此外,杨锐知道猴票值钱,82年的中国人却是不知道的。同样是生肖票,30年后的80版猴票价值万元,81版鸡票就只有三四百元,82版的狗票更是只有四五十块,若是有人省吃俭用的买了狗票,一直持有到底,算上通货膨胀,究竟是赚是亏,却也难说。

    所以,80年代的集邮人,关心的依旧是旧票。所谓物以稀为贵,清代的万寿邮票,陕甘宁边区的早期邮票,才是80年代集邮人心目中的好票,相比之下,后世炒的风风火火的生肖票,文*革票,现在都鲜有人关心。

    杨锐早就决定,赚了钱以后,买一堆的邮票送给表哥段航。因为在《新概念英语》印刷的时候,段航夫妇是以自己的名义,贷款12500元,借给了杨锐,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如果不是表哥段航够义气,表嫂也够贤惠,杨锐没钱印刷《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弄不好就要把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全部砸在手里。

    那样一来,他得到的就不是第一桶金,而是第一桶债了。

    在80年代初,欠债上万元可不是说笑的,数年乃至十数年不能翻身都不稀奇。

    早前,杨锐也没有余款做收藏,他得随时准备着资金添置仪器和实验材料。

    现在却不一样了,他拿到了西捷工厂的分红,而且往后的每个季度都有分红,如此一来,买邮票的花销,也就不算什么了。

    “买些给表哥,剩下的就当给自己买保险了。”杨锐摩挲着下巴,莫名其妙的笑了出来,这要是买一堆邮票藏家里,还真是穷光蛋了都不怕。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