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23 章
李莲英 作者:斯仁
第 223 章
慈禧太后这下算是住稳当了,内有李莲英侍候,外有岑春暄保护,使她大放其心,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于是,她老人家由衷地发出一声叹息“该歇口气了!”
皇驾到达西安,是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至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结束其怆惶出逃的经历,摆出的主子的架势,继续着其奢糜的生活。
在西安行宫,虽说居住条件不及京师,但总的来说,还说得过去;没有皇宫中那么华奢,但也不能说不雅静。所以经历过逃亡苦难的太后和皇上并没有露出不满意的意思。
自然,在困难时期,太后和万岁的吃用也不应太浪费。是啊,想当初在皇宫时,单单太后,每日膳费即在二百两以上,而今在外,“寄人篱下”,每日才支用一百两左右,可能是由于西安的物价比北京的低的原因吧!但不管怎么节俭,太后终归是太后,她老人家的菜谱,每日都由李莲英为她选择一百种菜,其中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太后觉得这样浪费太大,现在又是应该过紧日子的时候,所以告诉李莲英:“一顿饭准备六七个菜就行啦,别弄得太多,浪费!”就她老人家这一句话,不知省了多少人力、物力。过去在宫中时,太后最喜欢喝牛奶,可现在住在行宫,且陕西本地不产奶牛,全是黄牛,太后每餐时总要念叨“牛奶”。李莲英想尽了办法,不知从何处搞来六头奶牛,蓄养在西安行宫附近,每日以其乳供太后食用。只这六头牛,每月就要花去二百两白银。
山珍海味,鱼山肉海,对老佛爷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这些东西吃得多了就腻了。自圣驾到了陕西之后,全国各地的官员都竟相到陕西来朝圣,朝贡。今日某某巡抚贡来了燕窝,明日某某总督献来了鱼翅……有人进贡,老佛爷当然高兴,但多了,就厌了。总想变个样儿,吃些别的。这下就要看李莲英李大总管的本事了。
“老佛爷,您老人家哪儿不舒服?怎么这么没胃口?”李莲英看了看旁若无人、狼吞虎咽的万岁爷,又看了看食欲不振的慈禧太后,问道。
“哎!整天鱼呀肉呀的!把人都给吃腻了。”
“老佛爷,这西安街头的小吃可不少呀!特别是城西的葫芦头泡馍,可香啦,还有那小油糕,又香,又甜,又脆,如果您老人家喜欢,我就去弄!”
“我要吃!”没等慈禧回答,光绪皇帝先说了话。
“既然皇帝想吃,那你就把那厨子叫进宫来!”俨然是在宫中了。
“遵旨。”
这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从刚进西安开始,就派了一大批小太监,有事没事就在西安街头转,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让他们买了回来,自己先试,觉得很好,再向慈禧推荐,所以,他虽然不常出行宫的门,但西安城里有些什么东西,甚至陕西的风土人情,物产地貌,他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尝过之后,觉得西安城的小吃中,有那么几种特别好吃:一个就是葫芦头泡馍;一是小油糕;一个是太原的蓼花糖;一是西安城里的砂锅。
一听老佛爷发话了,李莲英便叫来了那个向他推荐羊肉泡馍的孙小。这孙小年龄很小,今年才满十四岁,可人长的机灵,刚到西安没几天,就已和葫芦头的掌柜的成了大熟人。
李莲英让他云找葫芦头的掌柜的,那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葫芦头的掌柜,祖祖辈辈都是在西安城里做这种生意。
也不知多少代了,原来只一间屋的小店,如今是已有十多个分号的大庄家了。这个掌柜的手艺,可以说是西安城内泡馍界的代表。找他来侍候老佛爷,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精制的羊肉泡馍已放在的桌子上,就看那上面的一层红红的油花,就能馋得人流口水。光绪皇帝只顾着往嘴里送东西,却由于吃得太紧,堵了气管,猛烈地咳嗽起来,李莲英忙为之捶背抚胸,说:“万岁命,慢点吃,这东西辣,小心呛着!”
另一边,慈禧太后在细细品味。“老佛爷,觉得怎么样?”
“好吃是好吃,只是……太辣了!”
“不辣就吃不出这种味道来!”
“以后有什么好吃的,就尽管做了送上来,别把好东西都留着自己吃!”慈禧太后有点慎怪他。
“奴才不敢!”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餐桌上,时时出现几道陕西地方小吃,或地方菜,使老佛爷感到满意!
慈禧太后向来是比较信佛的,要不颐和园里为什么有个佛香阁呢?西安这个地方,别的不敢说,但这里绝对可以称为佛家盛地。僧尼寺庵是随处可见,这就为老佛爷提供了参佛的条件,于是这西安附近的每个寺院,李莲英是没有一个不知道,没有一个不熟悉的。为了主子快乐开心,真是苦了他了。
到了西安,西太后该看的也看了,该吃的也吃了,该逛的也逛了,再这样下去,她老人家又会感到厌烦了。如果她老人家厌烦了,就一定发火,发火就必然要找人出气,所以李莲英只能拿出他的最后一张王牌,那就是听戏了。对慈禧太后的爱好、兴趣,李莲英无一不知,无一不精。他知道,慈禧太后这辈子永远不会觉得厌烦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听政,另一件就是听戏。而且她老人家听戏的范围很广,只要是戏,都爱听。自从上次在华阴县听了刘友石进献的上党梆子后,李莲英看出老佛爷很喜欢陕西地方戏。于是,一入西安,李莲英就派太监到外面打听,把陕西地方戏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说起陕西的剧种,那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秦腔,流传于西北五省及山西、湖北等地,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著称,舞台表现朴素大方,激烈昂扬,唱腔、音乐粗犷雄浑,高亢激越。其次还有阿宫腔、碗碗腔、皮影戏、木偶戏,陕西的道情,陕北的秧歌等。
阿宫腔相传是从秦阿房宫中传出的,历史久远;碗碗腔,温雅细腻,悠扬婉转;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其原理是在一布幅之后,置灯数盏,再把刻好的图画人物在灯和布幔之间舞动,形成故事情节,连贯起来,就是戏了。此种戏对雕刻的要求极高,要求要以精选的上好牛皮或驴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才能成形,雕刻多为镂刻,既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表现方式独特新颖;木偶戏,即是给木人穿真衣服,然后由演员举着做出各种动作,构成情节,唐时就有了,唐玄宗曾描述其为“刻石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可见其表现得栩栩如生;陕西道情以音乐悠扬细腻著称,更宜于抒情,当夜深人静时,听起来尤其引人入胜;陕北秧歌则是以舞胜一筹,动作潇洒,舞步矫健。
慈禧太后一不高兴,李莲英就派人到外面云叫戏班,老佛爷真是百听不厌,最后听戏竟成了习惯。严格地说,只是死灰复燃,因为她过去在京师时就有这个习惯。把这陕西的剧种统统听了一遍,老佛爷就放不下手了,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嫌到外边叫戏班子麻烦,就把这帮唱戏的养在了行宫中,也不知这些戏子的祖宗曾积过什么阴德,竟受如此殊遇。
“老佛爷,您老人家听了这么多戏,到底喜欢哪一种呀?”
“都喜欢!秦腔好,就好在它的粗犷;皮影好,就好在它的精致;那陕南道情,就好在它的情趣;陕北秧歌,就好在它的活泼……”
“老佛爷,真是佩服您老人家……”
“莲英,别忘了!今儿晚上听道情!”
“老佛爷,您老人家就放心吧!忘不了的!”
“这西安真是个好地方。有吃的、有看的、有听的……真不错!”
经过这一段的修整保养,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转好,精神也好了许多,虽然他还是想着珍妃,照样对皇后冷淡,但是,他眼里的光不再是散的了,而且对慈禧太后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好转。慈禧太后看到病态中的光绪,不免产生了恻隐之心,待他也没有以前那么凶了,有时还哄着他说几句家常语。这样的日子对慈禧太后来说,是够舒心的了。
但常言说得好,好景必然是长不了。正在老佛爷自觉得意,怡在听戏的时候,京师徒来了消息。说洋鬼子冲进了颐和园,在园中胡作非为,把太后的宝座扔进了昆明湖,并在慈禧的卧房中画了许多不堪入目的淫画。这颐和园可是老佛爷一辈子的心血,老佛爷的全部家底皆在其中,洋鬼子竟敢闯进去,并亵渎老佛爷的卧房,这还了得!但此时,京城尚在洋人手中,又何况颐和园呢。所以,要回京师,就必须先退洋人,要想退洋人,就必须与其议和,答应他们的条件。
为了此事,慈禧太后饭也不吃了,戏也不看了,只一味地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李莲英最善于察言观色,知道主子心情不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耐心性子,慢慢地劝导。可是现在明摆着,洋人议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清政府处置主战派的载漪、赵舒翘等人。如不答应这一条,议和是断不可能的。但是,主和派是慈禧杀的,对八国联军宣战,也是慈禧太后宣的战,如果现在再为了讨好洋人,杀主战派,还不等于自己抽自己嘴巴?确实为难!
但李莲英看到主子不高兴,心里就不舒服,就下决心要说服老佛爷,早日答应洋鬼子的条件,早一日答应,早一日清闲。便小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为了议和的事,何必那么发愁呢?”
“不愁行吗?”老佛爷没好气地说。“依奴才看,主子没有必要那么为难。我大清朝的江山,如果没有老佛爷您,早就……现在这事,还得老佛爷您打开局面,才能扭转乾坤。义和拳让洋人打败了,这可算是除了一患,老佛爷应当高兴才是。洋人那边,只要让他们知道主战不是老佛爷的意思,然后把宣战的责任全部往端王他们身上一推,完全接受洋人的条件。您老人家再下道懿旨,把议和的一切事情全权交给庆亲王和李中堂去处理。这样一来,老佛爷不是什么责任都没有啦?况且如果这样,什么难题不能解决?”
李莲英说完,看慈禧太后有所动心,但仍有疑虑,便接着说:“老佛爷英明果断,此事再多虑也没有必要。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现在只能权且如此,只要求洋鬼子答应讲和,早日达成议和条件,来日方长,至于其他的事,可再从长计议。”
经李莲英这样一说,慈禧太后心想,如果不答应洋人的条件,他们绝不会不了了之,一定会再次来犯。要想早日回銮,早日回到自己的颐和园,只能如此而已。为了早日使洋人退兵,只能牺牲主战派了。于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慈禧太后沉默了,这可怕的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慈禧太后是将“爆发”,还是将“灭亡”呢?
洋人把慈禧太后逼进了死胡同,要出死胡同就得答应他们的条件。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老佛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降下了“罪己诏”,称“既有悔祸之机,宜领自责之诏”。其中语句,无不情真意切,开诚布公,堂堂大清皇后,竟在洋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温柔。此诏之中,同时谕会奕劻和李鸿章,要不惜一切代价,力争早日达成议和协议,并重申了老佛爷的思想“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早在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俄、美、英、法、日、德、意、奥、比、西、荷十一国公使便向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李鸿章提出了《议和大纲》,要求中国政府给在中国被杀的德使克林德和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修坟立碑,并要求中国政府派人到德国和日本去道歉;要求中国按照他们列出来的义和拳首领的名单,对其从重处置;要求中国把在战争中毁掉的外国人的坟茔,予以修葺;禁止中国购买武器弹药,要求拆除大沽口炮台;要求在使馆驻兵设防……条件之苛刻,史无前例。以致往日在谈判桌上甚是慷慨的李鸿章李中堂都缄口不语,犹豫不决,只得拿这些条件来和老佛爷商量。
老佛爷太渴望得到“和平”了。她想得到的东西,无论多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她都要得。于是,她老人家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复照十一国公使,完全接受了《议和大纲》。紧接着,就在十二月二十六日,颁布了那罪己之诏,为她的大开杀戒做好了准备。
“老佛爷,这洋人的条件也签应了,万岁爷的‘罪己诏’也发了,您老人家为什么要愁眉苦脸的?”
“哎——,这洋人一天不走,我的心一天就放不下!”慈禧太后忧心忡忡地说。
“老佛爷,外面下雪了。您老人家心里烦到外边去散散心儿吧?”这李莲英太会察颜观色,见风使舵了。慈禧太后年轻时候,最喜欢游玩,做了皇后、太后之后,尤其是垂帘之后,她日理万机,甚是繁忙,把游乐都快淡忘了,庆幸的是有个颐和国,那园子里不但宽畅,而且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给老佛爷提供了游乐的场所。逃到西安以后,起先还是游了一番,玩了一场的。但后来就因为议和的事,弄得老佛爷茶不思,饭不想,整日只知道痴坐,任李莲英使尽浑身解数,也博不得老佛爷一笑。昨天夜里下起了雪,到今天还没停,雪好大,地上已经堆得有半尺厚了。这是这三年多以来,陕西地方下得最大的雪。连续三年,这陕西几乎滴水未降,或许是皇恩浩荡,圣驾往这儿一住,就下这么大的雪!好,瑞雪兆丰年,下吧!
听说下雪了,慈禧太后真的有些心动。想想往年在京城,在宫里,在颐和园中,一到下雪,在那银色的世界里游玩,该有多好啊!哎——,这该死的洋鬼子!越想越烦,老佛爷站起了身,李莲英知道她要出去,连忙拿过了那领从河南进献来的紫貂氅,给老佛爷披在身上。然后,搀扶着她出了房门,走下石阶,来到行宫的院子里。
这总督衙门自做了行宫之后,似乎比以前严肃了好多。行宫的前部是一层一层的房子,后面也有很大的一个园子。在成为行宫之前,这总督衙门中只有房子,没有那么大的园子,慈禧太后住进来之后,慈禧觉得这里地方太小,玩都没处去玩。可是,陕西巡抚岑春暄为了讨得慈禧太后欢心,就在总督衙门后面,补建了一个园子,移花接木,还真像回事。太后有时心烦,就让李莲英随着她在园子里走走。今天心里烦,李莲英搀扶着她,踏上了那条砖砌的小径,径直往园子里来了。
第 223 章
恋耽美
第 223 章
慈禧太后这下算是住稳当了,内有李莲英侍候,外有岑春暄保护,使她大放其心,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于是,她老人家由衷地发出一声叹息“该歇口气了!”
皇驾到达西安,是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至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结束其怆惶出逃的经历,摆出的主子的架势,继续着其奢糜的生活。
在西安行宫,虽说居住条件不及京师,但总的来说,还说得过去;没有皇宫中那么华奢,但也不能说不雅静。所以经历过逃亡苦难的太后和皇上并没有露出不满意的意思。
自然,在困难时期,太后和万岁的吃用也不应太浪费。是啊,想当初在皇宫时,单单太后,每日膳费即在二百两以上,而今在外,“寄人篱下”,每日才支用一百两左右,可能是由于西安的物价比北京的低的原因吧!但不管怎么节俭,太后终归是太后,她老人家的菜谱,每日都由李莲英为她选择一百种菜,其中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太后觉得这样浪费太大,现在又是应该过紧日子的时候,所以告诉李莲英:“一顿饭准备六七个菜就行啦,别弄得太多,浪费!”就她老人家这一句话,不知省了多少人力、物力。过去在宫中时,太后最喜欢喝牛奶,可现在住在行宫,且陕西本地不产奶牛,全是黄牛,太后每餐时总要念叨“牛奶”。李莲英想尽了办法,不知从何处搞来六头奶牛,蓄养在西安行宫附近,每日以其乳供太后食用。只这六头牛,每月就要花去二百两白银。
山珍海味,鱼山肉海,对老佛爷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这些东西吃得多了就腻了。自圣驾到了陕西之后,全国各地的官员都竟相到陕西来朝圣,朝贡。今日某某巡抚贡来了燕窝,明日某某总督献来了鱼翅……有人进贡,老佛爷当然高兴,但多了,就厌了。总想变个样儿,吃些别的。这下就要看李莲英李大总管的本事了。
“老佛爷,您老人家哪儿不舒服?怎么这么没胃口?”李莲英看了看旁若无人、狼吞虎咽的万岁爷,又看了看食欲不振的慈禧太后,问道。
“哎!整天鱼呀肉呀的!把人都给吃腻了。”
“老佛爷,这西安街头的小吃可不少呀!特别是城西的葫芦头泡馍,可香啦,还有那小油糕,又香,又甜,又脆,如果您老人家喜欢,我就去弄!”
“我要吃!”没等慈禧回答,光绪皇帝先说了话。
“既然皇帝想吃,那你就把那厨子叫进宫来!”俨然是在宫中了。
“遵旨。”
这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从刚进西安开始,就派了一大批小太监,有事没事就在西安街头转,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让他们买了回来,自己先试,觉得很好,再向慈禧推荐,所以,他虽然不常出行宫的门,但西安城里有些什么东西,甚至陕西的风土人情,物产地貌,他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尝过之后,觉得西安城的小吃中,有那么几种特别好吃:一个就是葫芦头泡馍;一是小油糕;一个是太原的蓼花糖;一是西安城里的砂锅。
一听老佛爷发话了,李莲英便叫来了那个向他推荐羊肉泡馍的孙小。这孙小年龄很小,今年才满十四岁,可人长的机灵,刚到西安没几天,就已和葫芦头的掌柜的成了大熟人。
李莲英让他云找葫芦头的掌柜的,那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葫芦头的掌柜,祖祖辈辈都是在西安城里做这种生意。
也不知多少代了,原来只一间屋的小店,如今是已有十多个分号的大庄家了。这个掌柜的手艺,可以说是西安城内泡馍界的代表。找他来侍候老佛爷,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精制的羊肉泡馍已放在的桌子上,就看那上面的一层红红的油花,就能馋得人流口水。光绪皇帝只顾着往嘴里送东西,却由于吃得太紧,堵了气管,猛烈地咳嗽起来,李莲英忙为之捶背抚胸,说:“万岁命,慢点吃,这东西辣,小心呛着!”
另一边,慈禧太后在细细品味。“老佛爷,觉得怎么样?”
“好吃是好吃,只是……太辣了!”
“不辣就吃不出这种味道来!”
“以后有什么好吃的,就尽管做了送上来,别把好东西都留着自己吃!”慈禧太后有点慎怪他。
“奴才不敢!”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餐桌上,时时出现几道陕西地方小吃,或地方菜,使老佛爷感到满意!
慈禧太后向来是比较信佛的,要不颐和园里为什么有个佛香阁呢?西安这个地方,别的不敢说,但这里绝对可以称为佛家盛地。僧尼寺庵是随处可见,这就为老佛爷提供了参佛的条件,于是这西安附近的每个寺院,李莲英是没有一个不知道,没有一个不熟悉的。为了主子快乐开心,真是苦了他了。
到了西安,西太后该看的也看了,该吃的也吃了,该逛的也逛了,再这样下去,她老人家又会感到厌烦了。如果她老人家厌烦了,就一定发火,发火就必然要找人出气,所以李莲英只能拿出他的最后一张王牌,那就是听戏了。对慈禧太后的爱好、兴趣,李莲英无一不知,无一不精。他知道,慈禧太后这辈子永远不会觉得厌烦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听政,另一件就是听戏。而且她老人家听戏的范围很广,只要是戏,都爱听。自从上次在华阴县听了刘友石进献的上党梆子后,李莲英看出老佛爷很喜欢陕西地方戏。于是,一入西安,李莲英就派太监到外面打听,把陕西地方戏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说起陕西的剧种,那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秦腔,流传于西北五省及山西、湖北等地,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著称,舞台表现朴素大方,激烈昂扬,唱腔、音乐粗犷雄浑,高亢激越。其次还有阿宫腔、碗碗腔、皮影戏、木偶戏,陕西的道情,陕北的秧歌等。
阿宫腔相传是从秦阿房宫中传出的,历史久远;碗碗腔,温雅细腻,悠扬婉转;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其原理是在一布幅之后,置灯数盏,再把刻好的图画人物在灯和布幔之间舞动,形成故事情节,连贯起来,就是戏了。此种戏对雕刻的要求极高,要求要以精选的上好牛皮或驴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才能成形,雕刻多为镂刻,既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表现方式独特新颖;木偶戏,即是给木人穿真衣服,然后由演员举着做出各种动作,构成情节,唐时就有了,唐玄宗曾描述其为“刻石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可见其表现得栩栩如生;陕西道情以音乐悠扬细腻著称,更宜于抒情,当夜深人静时,听起来尤其引人入胜;陕北秧歌则是以舞胜一筹,动作潇洒,舞步矫健。
慈禧太后一不高兴,李莲英就派人到外面云叫戏班,老佛爷真是百听不厌,最后听戏竟成了习惯。严格地说,只是死灰复燃,因为她过去在京师时就有这个习惯。把这陕西的剧种统统听了一遍,老佛爷就放不下手了,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嫌到外边叫戏班子麻烦,就把这帮唱戏的养在了行宫中,也不知这些戏子的祖宗曾积过什么阴德,竟受如此殊遇。
“老佛爷,您老人家听了这么多戏,到底喜欢哪一种呀?”
“都喜欢!秦腔好,就好在它的粗犷;皮影好,就好在它的精致;那陕南道情,就好在它的情趣;陕北秧歌,就好在它的活泼……”
“老佛爷,真是佩服您老人家……”
“莲英,别忘了!今儿晚上听道情!”
“老佛爷,您老人家就放心吧!忘不了的!”
“这西安真是个好地方。有吃的、有看的、有听的……真不错!”
经过这一段的修整保养,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转好,精神也好了许多,虽然他还是想着珍妃,照样对皇后冷淡,但是,他眼里的光不再是散的了,而且对慈禧太后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好转。慈禧太后看到病态中的光绪,不免产生了恻隐之心,待他也没有以前那么凶了,有时还哄着他说几句家常语。这样的日子对慈禧太后来说,是够舒心的了。
但常言说得好,好景必然是长不了。正在老佛爷自觉得意,怡在听戏的时候,京师徒来了消息。说洋鬼子冲进了颐和园,在园中胡作非为,把太后的宝座扔进了昆明湖,并在慈禧的卧房中画了许多不堪入目的淫画。这颐和园可是老佛爷一辈子的心血,老佛爷的全部家底皆在其中,洋鬼子竟敢闯进去,并亵渎老佛爷的卧房,这还了得!但此时,京城尚在洋人手中,又何况颐和园呢。所以,要回京师,就必须先退洋人,要想退洋人,就必须与其议和,答应他们的条件。
为了此事,慈禧太后饭也不吃了,戏也不看了,只一味地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李莲英最善于察言观色,知道主子心情不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耐心性子,慢慢地劝导。可是现在明摆着,洋人议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清政府处置主战派的载漪、赵舒翘等人。如不答应这一条,议和是断不可能的。但是,主和派是慈禧杀的,对八国联军宣战,也是慈禧太后宣的战,如果现在再为了讨好洋人,杀主战派,还不等于自己抽自己嘴巴?确实为难!
但李莲英看到主子不高兴,心里就不舒服,就下决心要说服老佛爷,早日答应洋鬼子的条件,早一日答应,早一日清闲。便小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为了议和的事,何必那么发愁呢?”
“不愁行吗?”老佛爷没好气地说。“依奴才看,主子没有必要那么为难。我大清朝的江山,如果没有老佛爷您,早就……现在这事,还得老佛爷您打开局面,才能扭转乾坤。义和拳让洋人打败了,这可算是除了一患,老佛爷应当高兴才是。洋人那边,只要让他们知道主战不是老佛爷的意思,然后把宣战的责任全部往端王他们身上一推,完全接受洋人的条件。您老人家再下道懿旨,把议和的一切事情全权交给庆亲王和李中堂去处理。这样一来,老佛爷不是什么责任都没有啦?况且如果这样,什么难题不能解决?”
李莲英说完,看慈禧太后有所动心,但仍有疑虑,便接着说:“老佛爷英明果断,此事再多虑也没有必要。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现在只能权且如此,只要求洋鬼子答应讲和,早日达成议和条件,来日方长,至于其他的事,可再从长计议。”
经李莲英这样一说,慈禧太后心想,如果不答应洋人的条件,他们绝不会不了了之,一定会再次来犯。要想早日回銮,早日回到自己的颐和园,只能如此而已。为了早日使洋人退兵,只能牺牲主战派了。于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慈禧太后沉默了,这可怕的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慈禧太后是将“爆发”,还是将“灭亡”呢?
洋人把慈禧太后逼进了死胡同,要出死胡同就得答应他们的条件。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老佛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降下了“罪己诏”,称“既有悔祸之机,宜领自责之诏”。其中语句,无不情真意切,开诚布公,堂堂大清皇后,竟在洋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温柔。此诏之中,同时谕会奕劻和李鸿章,要不惜一切代价,力争早日达成议和协议,并重申了老佛爷的思想“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早在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俄、美、英、法、日、德、意、奥、比、西、荷十一国公使便向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李鸿章提出了《议和大纲》,要求中国政府给在中国被杀的德使克林德和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修坟立碑,并要求中国政府派人到德国和日本去道歉;要求中国按照他们列出来的义和拳首领的名单,对其从重处置;要求中国把在战争中毁掉的外国人的坟茔,予以修葺;禁止中国购买武器弹药,要求拆除大沽口炮台;要求在使馆驻兵设防……条件之苛刻,史无前例。以致往日在谈判桌上甚是慷慨的李鸿章李中堂都缄口不语,犹豫不决,只得拿这些条件来和老佛爷商量。
老佛爷太渴望得到“和平”了。她想得到的东西,无论多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她都要得。于是,她老人家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复照十一国公使,完全接受了《议和大纲》。紧接着,就在十二月二十六日,颁布了那罪己之诏,为她的大开杀戒做好了准备。
“老佛爷,这洋人的条件也签应了,万岁爷的‘罪己诏’也发了,您老人家为什么要愁眉苦脸的?”
“哎——,这洋人一天不走,我的心一天就放不下!”慈禧太后忧心忡忡地说。
“老佛爷,外面下雪了。您老人家心里烦到外边去散散心儿吧?”这李莲英太会察颜观色,见风使舵了。慈禧太后年轻时候,最喜欢游玩,做了皇后、太后之后,尤其是垂帘之后,她日理万机,甚是繁忙,把游乐都快淡忘了,庆幸的是有个颐和国,那园子里不但宽畅,而且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给老佛爷提供了游乐的场所。逃到西安以后,起先还是游了一番,玩了一场的。但后来就因为议和的事,弄得老佛爷茶不思,饭不想,整日只知道痴坐,任李莲英使尽浑身解数,也博不得老佛爷一笑。昨天夜里下起了雪,到今天还没停,雪好大,地上已经堆得有半尺厚了。这是这三年多以来,陕西地方下得最大的雪。连续三年,这陕西几乎滴水未降,或许是皇恩浩荡,圣驾往这儿一住,就下这么大的雪!好,瑞雪兆丰年,下吧!
听说下雪了,慈禧太后真的有些心动。想想往年在京城,在宫里,在颐和园中,一到下雪,在那银色的世界里游玩,该有多好啊!哎——,这该死的洋鬼子!越想越烦,老佛爷站起了身,李莲英知道她要出去,连忙拿过了那领从河南进献来的紫貂氅,给老佛爷披在身上。然后,搀扶着她出了房门,走下石阶,来到行宫的院子里。
这总督衙门自做了行宫之后,似乎比以前严肃了好多。行宫的前部是一层一层的房子,后面也有很大的一个园子。在成为行宫之前,这总督衙门中只有房子,没有那么大的园子,慈禧太后住进来之后,慈禧觉得这里地方太小,玩都没处去玩。可是,陕西巡抚岑春暄为了讨得慈禧太后欢心,就在总督衙门后面,补建了一个园子,移花接木,还真像回事。太后有时心烦,就让李莲英随着她在园子里走走。今天心里烦,李莲英搀扶着她,踏上了那条砖砌的小径,径直往园子里来了。
第 22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