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
暗黑大宋 作者:午后方晴
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
王巨不仅名次高啊,而且年青,长相又好,丰朗秀气,并且没有成亲。至于王巨订了亲,谁个管。但这些人也在琢磨,想抢这个女婿可不易的,不知自家有没有这个实力。
恐怕轮不到他们了,外面在唱名,殿中有几个人同样在打着主意。
不管老韩怎样想了,难道老韩还能将王巨吃掉不成,老韩是眼下,王巨是未来,并且刚才皇帝都亲自替王巨说话,示问这天下是老韩大,还是皇上大。有消息灵通的,也听到颍王在与王巨来往,这是老少父子通吃的现象啊。
这几个人当中,包括学士王珪等人。
人群也有一个婢女在说:“娘子,中了,中了,第八唉。”
琼娘叹了一口气:“未放榜之前,我还能说一说,放了榜,我还能说什么?”
有缘无份,让她有些神伤。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官员依然继续在往下读。
不久又读到一个王巨熟悉的名字,他的“师兄”,游师雄。
张载在关中授学,他有学问哪,因此来听学的学子很多。可能张载关注了游师雄,但没必要对王巨说了。当然,这样攀起来,张载门生可不止两个进士,可能有十几个之多。
张载不说,王巨也不会打听。
来到京城后,与王巨一样,游师雄埋头苦读。
省试放榜后,看到王巨高中了,又是陕西人,便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师弟,但他心思与王巨一样,继续苦读。
不是交流的时候,所以才到殿试结束后,找到王巨相谈了一会。
尽管他的名次没王巨高,不过也在三甲之内,听到自己名字后,也高兴地跳起来。
王巨远远拱手,表示祝贺。
熊罗二人也做了一个祝贺手势,然后继续听下去。
越读到后面,熊禹方与罗曾越听得仔细。前面的与他俩无关,就看后面的了。然而让他们失望,只读到一百九十二名时,便结束了。官员开始宣读明经与诸科名单。
“这么少啊?”李万元惊讶道。
宋朝立国才开始时进士同样很少的,往往一届只有几个人。后来越来越多,到了赵祯手中,多时能达到五六百名。应当来说,只有一百九十几人,是少了。
王巨也茫然,难道赵顼在他老子面前进言了。
让他猜中了,王巨劝赵顼读咸平时的历史。同样是一次改革,看到宋真宗与李沆、吕蒙正他们如何发起那次改革的。
其中最有成效的一条便是裁去了近二十万名官吏衙前差役。
差役的什么就算了,那是应差。关系是这个衙前与胥吏,他们是没有拿薪酬,但实际呢,实际是拿了,贪污,勒索,或者用其他灰色手段敛财,不用多,一人平均一年敛五十贯肯定不算多了,就打算其中能有五万名衙前与胥吏,那也是两千多万贯,在朝廷账目上看不出,但确实是从老百姓身上变相剥削出来的,少了这两千多万贯,会有多少百姓得以养活。
还有大量基层官员呢,例如在云岩县的张载,一年国家就要支付四百多贯钱帛,五千名,就是两百多万贯。
余下的差役释放出来,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养家糊口。
仅是这条善政,咸平之治如何不能大治?若不是那几年辽国不断地侵犯,旱涝灾害连连,它会更辉煌。
这个王巨没有说,可反复要赵顼去看这段历史,赵顼看了,多少也想明白了,咸平之治不过那几条,还能看不出来吗?有的也不适合现在的宋朝了,但有的适合。例如冗官。
赵祯晚年官员胥吏数量已经严重泛滥成灾了,虽然这中间有许多官员是荫补上位的,进士数量泛滥成灾也是一个原因,赵祯朝进士明经诸科恩科,几乎每届能达到近千人,少者也有六七百人。就打算这些人有三十五年从政时间,十三届科举也为宋朝带来近万名官员。若是裁去一半呢?就是五千人。
于是他找到父亲嘀咕。
其实没有王巨的作用,赵曙也意识到这一问题,虽然是滚肉刀吧,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因此这届科举在历史上进士数量只有二百十三人。现在因为赵顼的嘀咕,数量变得更少,只有一百九十二人。
少的不仅是进士,明经与诸科名额同样在变少,只有一百零四人。
罗曾与熊禹方哀声叹气。
只有一百九十二人,几乎是百里挑一了,他们那能得中。
但接下来又让大家喧哗起来。
有的学子在抗议,怎么这么少啊,至少来一个二百五六十名吧,不能连两百人都没有。但这有什么办法,若是存在舞弊现象还能争一争,没有舞弊现在,名额是朝廷给的,那怕只给一百名,他们还能闹翻天不成?
不足三百人,念起来很快的,官员继续读诏:“南省奏合格进士,降敕及著白襕,重戴丝鞭,其进士于兴国寺东经藏院,诸科于相国寺东经藏院期集,择日于阁门赐绿袍谢恩。”
然后那官员便进去了。
大家先是一起傻眼,然后哄闹起来。
不对啊,按照以往的惯例唱完了名,立即宣诸进士进宫,于大殿皇帝亲自接见,然后赐酒,赐笏赐袍,状元与榜眼探花佩花跨马游街。这才表示对新科进士的尊重嘛,怎么名额少了,这个规矩也改了。
很多人不服气,王巨却悄声说道:“二哥,小妹,小弟,我们回客栈收拾行李吧。”
章楶追了上来,低声问:“难道朝廷有什么新的举措?”
这届福建举子可了不得,尽管名额这么少,还是中了三十二人,整占了六分之一。
但章楶也没心思了,若是朝廷改了规矩,不再重视进士,那可不大妙。
王巨也茫然,就算他中了第八,在心中依然不屑这个进士,难道中了进士就了不起啊。国家最正确的路子乃是用科举做为选拨人才的一条路线,消除部分阶级分化产生的矛盾,不过用官用将最好还得看其政绩作为与是否有战功。一个东华门外唱出名者方为好男儿,坑害了多少真正的好男儿。
难道赵曙想改革这一弊病?
有可能猜中了,有可能猜错了,反正这届进士名额又少,待遇也差,不要用别的比较,就用嘉佑八年进士待偶比较,状元许将立授大理评事,大州判官,榜眼探花陈轩左仲通立通两使幕职官,这个两使乃是节度使与观察使,而不是普通的州府幕职官。第四范祖禹、第五龚原以及其他几名二甲进士立授知县。
但这届进士于二月二十四兴国寺期集后,一直等到三月初九,赵曙才接见,初步授官时彭汝砺等五名一甲进士只授了初等幕职官,余下为诸司薄尉,并且罢了琼林苑闻喜宴,一下子打回到咸平时候的待遇。
当然,这也引起了更大的争议,赵曙被吵得无奈了,只好在最终授官时略略加职。
但此时王巨却有些思绪纷纷,若是赵曙有这个想法矫正宋朝的最大弊病,那倒是好事。不管成败,最少为以后赵顼上位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然后过了一会他心中叹了一口气,濮仪哪!
这件事一开始,赵曙还有什么心事做事。
…………
高中固然是喜事,不过随之而来也有着许多烦恼。
全二长子进来禀报,王巨不得不从兴国寺东经藏院走出来。
来的是一个媒婆,可她身后的人,王巨不敢傲慢,那就是翰林学士王珪,而且以后也是宰相。
找了一家茶楼,相互坐下,媒婆开始说出来意,其实不止是王珪伸出橄榄枝,陆续的有一些官员派了媒婆过来劝说。
王巨等媒婆说完道:“劳烦刘媪媪了,非是我不愿意,而是我已订下了亲事。”
“那个李家?他们对你有什么帮助?”刘婆婆不屑地说道。
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
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
王巨不仅名次高啊,而且年青,长相又好,丰朗秀气,并且没有成亲。至于王巨订了亲,谁个管。但这些人也在琢磨,想抢这个女婿可不易的,不知自家有没有这个实力。
恐怕轮不到他们了,外面在唱名,殿中有几个人同样在打着主意。
不管老韩怎样想了,难道老韩还能将王巨吃掉不成,老韩是眼下,王巨是未来,并且刚才皇帝都亲自替王巨说话,示问这天下是老韩大,还是皇上大。有消息灵通的,也听到颍王在与王巨来往,这是老少父子通吃的现象啊。
这几个人当中,包括学士王珪等人。
人群也有一个婢女在说:“娘子,中了,中了,第八唉。”
琼娘叹了一口气:“未放榜之前,我还能说一说,放了榜,我还能说什么?”
有缘无份,让她有些神伤。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官员依然继续在往下读。
不久又读到一个王巨熟悉的名字,他的“师兄”,游师雄。
张载在关中授学,他有学问哪,因此来听学的学子很多。可能张载关注了游师雄,但没必要对王巨说了。当然,这样攀起来,张载门生可不止两个进士,可能有十几个之多。
张载不说,王巨也不会打听。
来到京城后,与王巨一样,游师雄埋头苦读。
省试放榜后,看到王巨高中了,又是陕西人,便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师弟,但他心思与王巨一样,继续苦读。
不是交流的时候,所以才到殿试结束后,找到王巨相谈了一会。
尽管他的名次没王巨高,不过也在三甲之内,听到自己名字后,也高兴地跳起来。
王巨远远拱手,表示祝贺。
熊罗二人也做了一个祝贺手势,然后继续听下去。
越读到后面,熊禹方与罗曾越听得仔细。前面的与他俩无关,就看后面的了。然而让他们失望,只读到一百九十二名时,便结束了。官员开始宣读明经与诸科名单。
“这么少啊?”李万元惊讶道。
宋朝立国才开始时进士同样很少的,往往一届只有几个人。后来越来越多,到了赵祯手中,多时能达到五六百名。应当来说,只有一百九十几人,是少了。
王巨也茫然,难道赵顼在他老子面前进言了。
让他猜中了,王巨劝赵顼读咸平时的历史。同样是一次改革,看到宋真宗与李沆、吕蒙正他们如何发起那次改革的。
其中最有成效的一条便是裁去了近二十万名官吏衙前差役。
差役的什么就算了,那是应差。关系是这个衙前与胥吏,他们是没有拿薪酬,但实际呢,实际是拿了,贪污,勒索,或者用其他灰色手段敛财,不用多,一人平均一年敛五十贯肯定不算多了,就打算其中能有五万名衙前与胥吏,那也是两千多万贯,在朝廷账目上看不出,但确实是从老百姓身上变相剥削出来的,少了这两千多万贯,会有多少百姓得以养活。
还有大量基层官员呢,例如在云岩县的张载,一年国家就要支付四百多贯钱帛,五千名,就是两百多万贯。
余下的差役释放出来,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养家糊口。
仅是这条善政,咸平之治如何不能大治?若不是那几年辽国不断地侵犯,旱涝灾害连连,它会更辉煌。
这个王巨没有说,可反复要赵顼去看这段历史,赵顼看了,多少也想明白了,咸平之治不过那几条,还能看不出来吗?有的也不适合现在的宋朝了,但有的适合。例如冗官。
赵祯晚年官员胥吏数量已经严重泛滥成灾了,虽然这中间有许多官员是荫补上位的,进士数量泛滥成灾也是一个原因,赵祯朝进士明经诸科恩科,几乎每届能达到近千人,少者也有六七百人。就打算这些人有三十五年从政时间,十三届科举也为宋朝带来近万名官员。若是裁去一半呢?就是五千人。
于是他找到父亲嘀咕。
其实没有王巨的作用,赵曙也意识到这一问题,虽然是滚肉刀吧,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因此这届科举在历史上进士数量只有二百十三人。现在因为赵顼的嘀咕,数量变得更少,只有一百九十二人。
少的不仅是进士,明经与诸科名额同样在变少,只有一百零四人。
罗曾与熊禹方哀声叹气。
只有一百九十二人,几乎是百里挑一了,他们那能得中。
但接下来又让大家喧哗起来。
有的学子在抗议,怎么这么少啊,至少来一个二百五六十名吧,不能连两百人都没有。但这有什么办法,若是存在舞弊现象还能争一争,没有舞弊现在,名额是朝廷给的,那怕只给一百名,他们还能闹翻天不成?
不足三百人,念起来很快的,官员继续读诏:“南省奏合格进士,降敕及著白襕,重戴丝鞭,其进士于兴国寺东经藏院,诸科于相国寺东经藏院期集,择日于阁门赐绿袍谢恩。”
然后那官员便进去了。
大家先是一起傻眼,然后哄闹起来。
不对啊,按照以往的惯例唱完了名,立即宣诸进士进宫,于大殿皇帝亲自接见,然后赐酒,赐笏赐袍,状元与榜眼探花佩花跨马游街。这才表示对新科进士的尊重嘛,怎么名额少了,这个规矩也改了。
很多人不服气,王巨却悄声说道:“二哥,小妹,小弟,我们回客栈收拾行李吧。”
章楶追了上来,低声问:“难道朝廷有什么新的举措?”
这届福建举子可了不得,尽管名额这么少,还是中了三十二人,整占了六分之一。
但章楶也没心思了,若是朝廷改了规矩,不再重视进士,那可不大妙。
王巨也茫然,就算他中了第八,在心中依然不屑这个进士,难道中了进士就了不起啊。国家最正确的路子乃是用科举做为选拨人才的一条路线,消除部分阶级分化产生的矛盾,不过用官用将最好还得看其政绩作为与是否有战功。一个东华门外唱出名者方为好男儿,坑害了多少真正的好男儿。
难道赵曙想改革这一弊病?
有可能猜中了,有可能猜错了,反正这届进士名额又少,待遇也差,不要用别的比较,就用嘉佑八年进士待偶比较,状元许将立授大理评事,大州判官,榜眼探花陈轩左仲通立通两使幕职官,这个两使乃是节度使与观察使,而不是普通的州府幕职官。第四范祖禹、第五龚原以及其他几名二甲进士立授知县。
但这届进士于二月二十四兴国寺期集后,一直等到三月初九,赵曙才接见,初步授官时彭汝砺等五名一甲进士只授了初等幕职官,余下为诸司薄尉,并且罢了琼林苑闻喜宴,一下子打回到咸平时候的待遇。
当然,这也引起了更大的争议,赵曙被吵得无奈了,只好在最终授官时略略加职。
但此时王巨却有些思绪纷纷,若是赵曙有这个想法矫正宋朝的最大弊病,那倒是好事。不管成败,最少为以后赵顼上位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然后过了一会他心中叹了一口气,濮仪哪!
这件事一开始,赵曙还有什么心事做事。
…………
高中固然是喜事,不过随之而来也有着许多烦恼。
全二长子进来禀报,王巨不得不从兴国寺东经藏院走出来。
来的是一个媒婆,可她身后的人,王巨不敢傲慢,那就是翰林学士王珪,而且以后也是宰相。
找了一家茶楼,相互坐下,媒婆开始说出来意,其实不止是王珪伸出橄榄枝,陆续的有一些官员派了媒婆过来劝说。
王巨等媒婆说完道:“劳烦刘媪媪了,非是我不愿意,而是我已订下了亲事。”
“那个李家?他们对你有什么帮助?”刘婆婆不屑地说道。
第一四九章 东华唱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