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1
七零养家记 作者:北佚
分卷阅读201
写的鞭辟入里,揭示了社会的乱象,引发众人关注;也有人觉着温知秋不适合这种类型的文章,好好的一流通俗小说家不当,反去涉及只能当三流的领域,自讨苦吃。
看了笑话的杂志纷纷落井下石,称温知秋江郎才尽,又或者是贪心不足反倒落了下乘。
沽市关注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喜欢和温知秋杠上,甚至还专门有个“江云山”的笔名,专写温知秋的二三事。
之前温知秋“私德有亏”的风波,这位江作家也曾公开发表文章附声,后来在事情反转时立马销声匿迹。现在温知秋明晃晃的“污点”出现,江云山又是第一时间冒了出来。
“温知秋作家的自傲从一开始就看得见。所著童话虽然可圈可点,然在其尚有缺憾之时,温作家却放弃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转而攻克通俗小说。其间心理虽不能亲口听闻,也能稍作揣测,无非是首战告捷之下的信心膨胀与不甘,在金钱的驱动下贸然尝试。
“幸运的是,温作家经受住了通俗小说的考验,毕竟通俗小说在所有文体中到底门槛要更低,也最容易获得广泛受众。
“然而温作家却在正当火热之际,再次转了风向标,写开了札记。当然,凭着之前积累下的广大读者,这些作品的口碑与销量也都尚可。或许是金钱已经不被温作家放在眼中,有利无名总是缺憾,温作家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转换领域。
“笔者私以为,《和乐》极有可能是为即将到来的冒顿奖评选作的准备,毕竟通俗小说之流是入不了评审法眼的。然而显然易见的是,温作家这次转换风格遭遇了滑铁卢,无论是从角度立意,还是从情节设置,皆失了深度与灵性。笔者揣摩了良久,得出一个答案,一颗追名逐利的心是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的。
“……
“倘若温作家能看到笔者这篇随笔,笔者当有个小小的建议,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温作家还是更擅长写通俗小说。不知诸位读者如何认为。”
而消息这么一传,温知秋的读者、新周刊的读者、乃至《蜀山》和《大惠山》的观众都听说了这本堪称『温知秋滑铁卢之作』的《和乐》,读过小说又读了江云山的评价之后纷纷来信请求温知秋“迷途知返”,尽早放弃“文艺风”、创作像《蜀山》一样的好作品以解馋。
温向平当然看到了这位江云山同志的“犀利”评论,无非就是话里话外说温知秋及其作品都上不了台面,外加奚落嘲讽一番。
要是哪天江云山不这么写,温向平还要担心一下这人是不是遭遇了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
一切评论温向平皆坦然接受,毕竟《和乐》这本作品确实有症结,温向平拆了些读者来信,除了一些骂他追名逐利、有失文人风范的,还有些劝他别走歪路的,外界的批评亦不少有中肯之处。
罗家和在从温向平这里听到贾史二位的评价时就预料到了如今的场景,只是眼见着如雪花一般飞来劝阻温知秋“悬崖勒马”、“迷途知返”的信件时,还是忍不住心酸了一把。
尤其是罗家和已经将《和乐》送到冒顿奖的评审处了。而无论是温向平还是罗家和都十分清楚,在贾史两位大家的断言下,这次获奖的几率,几乎为零。
好歹人贾史两位是首屈一指的大作家,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哪怕《和乐》出印的低调,却最终在多方关注下不由自主的高调起来。面对着绝大多数读者的苦口婆心和一众杂志的嘲讽指摘,罗家和尽力想着法子,怎么也不能让“追名逐利”、“虚伪”等大帽子扣在温知秋头上,还得安抚大众,一时间也是叹气连连。
许城阳也几次来和罗家和商讨如何解决。毕竟这事儿一个解决不好,很有可能会让读者对温知秋的写作水平质疑甚至失望,从而转投别家杂志。
然若想象以往几次强行把消息压下去是不可能了,毕竟所有人都在盯着温知秋要如何面对大众的质疑和追问,新周刊仅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堵的上泱泱众口。
说到底,正如之前“温知秋罹患脚疾”引起的风波一般,还是大众对于温知秋的期望太高,才会对其一次的失败而慌乱、而质疑。然而之所以比之前每一次舆论压力都大,正是在于温知秋最大的特点,在新的作品中看不见。
换而言之,读者担心的是温知秋当真江郎才尽了。
罗家和对此深表歉意,更想分担一部分责任。毕竟当初是他主动鼓动温向平为了冒顿奖写篇作品出来。
面对罗家和的愧疚,温向平坦然一笑,
“也是我自己动了心思,不然就是罗大哥你在我脖子上架把刀,也是勉强不了我的。”
温向平将一张纸放在罗家和的桌面上,
“这事儿也不用强行去压,顺其自然就是了。”
于是在新一期的新周刊中,刊登了这样一段话:
“我走过人生的许多条路,然而这次走这条路时却不够优雅。我可以退回起点重新选择一条,但却更想调整姿势顺着它继续前行直到下一个路口。愿在接下来的许多路中,我能以优雅走上起点,再以优雅走完终点。愿站在路边的你,在我前行时替我鼓掌,在我狼狈时亦能予我以微笑。我将站在每一条路的终点,与你深情拥抱。”
温向平强调,自己错的是姿态而非选择的道路,也算是表明自己对于立意深刻与否意见的承认,却坚信自己题材和尝试新体裁的选择没有错。
这段话被许城阳钦点在封面做了特推,名为“温知秋说”,完整内容也被放在正数第三页,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版面。
而此话一出,原本还写信希望温知秋继续写通俗小说的读者都不由得安静了下来。
写什么样的文章是作家的自由,他们却自以为是的阻挡温知秋的人生。甚至可笑的替温知秋决定哪一条路才是对他最好的选择。诚然,温知秋这次的新作让他们失望,然而温知秋在之前从未写过如此风格的创作,有所缺憾再正常不过,凭什么因为一次失败就要否定掉他在这本书里的付出,他曾经创下的辉煌。
人民杂志的陆胜恩陆副编更是公开发表评论道,
“坦白讲,《和乐》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配着温知秋偌大的名声才显得逊色,对比同领域的新手作家,新手温知秋好歹也能得个可圈可点的评价,怎传着传着,就成了一无是处?仅仅是因为他初次涉及这方面?仅仅是因为他通俗小说写的更佳?在抨击他立意的同时,有多少人真正看过他的作品?其中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描写又被多少找错重点的人忽略?
“谁生来就被规定必须要走什么样的人生?谁生来就要迎合别人的评价而活?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坚定,风也好
分卷阅读201
分卷阅读201
写的鞭辟入里,揭示了社会的乱象,引发众人关注;也有人觉着温知秋不适合这种类型的文章,好好的一流通俗小说家不当,反去涉及只能当三流的领域,自讨苦吃。
看了笑话的杂志纷纷落井下石,称温知秋江郎才尽,又或者是贪心不足反倒落了下乘。
沽市关注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喜欢和温知秋杠上,甚至还专门有个“江云山”的笔名,专写温知秋的二三事。
之前温知秋“私德有亏”的风波,这位江作家也曾公开发表文章附声,后来在事情反转时立马销声匿迹。现在温知秋明晃晃的“污点”出现,江云山又是第一时间冒了出来。
“温知秋作家的自傲从一开始就看得见。所著童话虽然可圈可点,然在其尚有缺憾之时,温作家却放弃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转而攻克通俗小说。其间心理虽不能亲口听闻,也能稍作揣测,无非是首战告捷之下的信心膨胀与不甘,在金钱的驱动下贸然尝试。
“幸运的是,温作家经受住了通俗小说的考验,毕竟通俗小说在所有文体中到底门槛要更低,也最容易获得广泛受众。
“然而温作家却在正当火热之际,再次转了风向标,写开了札记。当然,凭着之前积累下的广大读者,这些作品的口碑与销量也都尚可。或许是金钱已经不被温作家放在眼中,有利无名总是缺憾,温作家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转换领域。
“笔者私以为,《和乐》极有可能是为即将到来的冒顿奖评选作的准备,毕竟通俗小说之流是入不了评审法眼的。然而显然易见的是,温作家这次转换风格遭遇了滑铁卢,无论是从角度立意,还是从情节设置,皆失了深度与灵性。笔者揣摩了良久,得出一个答案,一颗追名逐利的心是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的。
“……
“倘若温作家能看到笔者这篇随笔,笔者当有个小小的建议,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温作家还是更擅长写通俗小说。不知诸位读者如何认为。”
而消息这么一传,温知秋的读者、新周刊的读者、乃至《蜀山》和《大惠山》的观众都听说了这本堪称『温知秋滑铁卢之作』的《和乐》,读过小说又读了江云山的评价之后纷纷来信请求温知秋“迷途知返”,尽早放弃“文艺风”、创作像《蜀山》一样的好作品以解馋。
温向平当然看到了这位江云山同志的“犀利”评论,无非就是话里话外说温知秋及其作品都上不了台面,外加奚落嘲讽一番。
要是哪天江云山不这么写,温向平还要担心一下这人是不是遭遇了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
一切评论温向平皆坦然接受,毕竟《和乐》这本作品确实有症结,温向平拆了些读者来信,除了一些骂他追名逐利、有失文人风范的,还有些劝他别走歪路的,外界的批评亦不少有中肯之处。
罗家和在从温向平这里听到贾史二位的评价时就预料到了如今的场景,只是眼见着如雪花一般飞来劝阻温知秋“悬崖勒马”、“迷途知返”的信件时,还是忍不住心酸了一把。
尤其是罗家和已经将《和乐》送到冒顿奖的评审处了。而无论是温向平还是罗家和都十分清楚,在贾史两位大家的断言下,这次获奖的几率,几乎为零。
好歹人贾史两位是首屈一指的大作家,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哪怕《和乐》出印的低调,却最终在多方关注下不由自主的高调起来。面对着绝大多数读者的苦口婆心和一众杂志的嘲讽指摘,罗家和尽力想着法子,怎么也不能让“追名逐利”、“虚伪”等大帽子扣在温知秋头上,还得安抚大众,一时间也是叹气连连。
许城阳也几次来和罗家和商讨如何解决。毕竟这事儿一个解决不好,很有可能会让读者对温知秋的写作水平质疑甚至失望,从而转投别家杂志。
然若想象以往几次强行把消息压下去是不可能了,毕竟所有人都在盯着温知秋要如何面对大众的质疑和追问,新周刊仅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堵的上泱泱众口。
说到底,正如之前“温知秋罹患脚疾”引起的风波一般,还是大众对于温知秋的期望太高,才会对其一次的失败而慌乱、而质疑。然而之所以比之前每一次舆论压力都大,正是在于温知秋最大的特点,在新的作品中看不见。
换而言之,读者担心的是温知秋当真江郎才尽了。
罗家和对此深表歉意,更想分担一部分责任。毕竟当初是他主动鼓动温向平为了冒顿奖写篇作品出来。
面对罗家和的愧疚,温向平坦然一笑,
“也是我自己动了心思,不然就是罗大哥你在我脖子上架把刀,也是勉强不了我的。”
温向平将一张纸放在罗家和的桌面上,
“这事儿也不用强行去压,顺其自然就是了。”
于是在新一期的新周刊中,刊登了这样一段话:
“我走过人生的许多条路,然而这次走这条路时却不够优雅。我可以退回起点重新选择一条,但却更想调整姿势顺着它继续前行直到下一个路口。愿在接下来的许多路中,我能以优雅走上起点,再以优雅走完终点。愿站在路边的你,在我前行时替我鼓掌,在我狼狈时亦能予我以微笑。我将站在每一条路的终点,与你深情拥抱。”
温向平强调,自己错的是姿态而非选择的道路,也算是表明自己对于立意深刻与否意见的承认,却坚信自己题材和尝试新体裁的选择没有错。
这段话被许城阳钦点在封面做了特推,名为“温知秋说”,完整内容也被放在正数第三页,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版面。
而此话一出,原本还写信希望温知秋继续写通俗小说的读者都不由得安静了下来。
写什么样的文章是作家的自由,他们却自以为是的阻挡温知秋的人生。甚至可笑的替温知秋决定哪一条路才是对他最好的选择。诚然,温知秋这次的新作让他们失望,然而温知秋在之前从未写过如此风格的创作,有所缺憾再正常不过,凭什么因为一次失败就要否定掉他在这本书里的付出,他曾经创下的辉煌。
人民杂志的陆胜恩陆副编更是公开发表评论道,
“坦白讲,《和乐》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配着温知秋偌大的名声才显得逊色,对比同领域的新手作家,新手温知秋好歹也能得个可圈可点的评价,怎传着传着,就成了一无是处?仅仅是因为他初次涉及这方面?仅仅是因为他通俗小说写的更佳?在抨击他立意的同时,有多少人真正看过他的作品?其中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描写又被多少找错重点的人忽略?
“谁生来就被规定必须要走什么样的人生?谁生来就要迎合别人的评价而活?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坚定,风也好
分卷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