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1章意料之外
于是小泽丸对三人道:“既然三位将军都以为我们应当尽快赶到古屋城,那我们就按照你们所说的做。不过为了联军的安全,我看这样吧,咱们行军之时,一定要拉开距离。到时候咱们在前边放一支人数不是很多的队伍担任先锋队,其他队伍都在后边远远地跟着。一旦前锋队真的遭遇埋伏,咱们后边的大军也好前去救援。你们几位看看,有谁愿意做这个先锋官啊?”
虽然竹下登三人嘴里说不怕汉人,但是想想汉人能在很短的时间便消灭了伊都国的五万多大军,而且还将邪马台的古屋城团团围住,自然也不会太弱。三人之所以敢口口声声要去消灭汉军,主要是因为联军现在有十五万之多。但是小泽丸提出让他们中的一人带少量队伍在前边担当先锋队,三人心里可就都开始犹豫了。毕竟小泽丸所说的汉人用计对付自己之事也不是没有可能,要是万一中了汉人的埋伏,虽然有后边的大军前来接应,可是万一在大军赶到之前,自己死在汉人的手中可就不划算了。因此三人现在都是心怀鬼胎,不愿意主动出面来接下这个任务。
看到三人都不说话,小泽丸便对三人道:“三位将军,不管怎么说咱们今天也要把这先锋官定下来,既然你们都不发话,我看这样吧,你们三人先商量一下,看看由谁来担任先锋官,等你们商量好了,把结果告诉我就行了。”
小泽丸说完,便眯着眼睛不再管他们了。竹下登三人此时面面相觑,也不知道如何商量这件事。因此憋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
等了一会儿,小泽丸睁开眼睛,看到三人还是默不作声。于是小泽丸便问他们有了结果没有,究竟由谁来担任联军的先锋官之职。
此时三人心里明白,虽然小泽丸现在手中没有什么兵将,但是他毕竟是三位国王商定的联军统帅,三人不能不听他的。于是佐佐木太郎抢先道:“统帅大人,我们三个也商量不出什么结果,您是联军的统帅,这指派谁来担任先锋官之职,当然应该由您来决定了。”
竹下登和井上正一听到竹下登这样说,两人也随声附和,声言他们一定会听统帅大人的话,绝不敢违抗军令。
看到三人都表态了,小泽丸一边摸着自己颌下的短须,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让谁去当这个替死鬼。
竹下登三人看到小泽丸的目光不停地在自己几人身上转来转去,急忙都向他陪着笑脸,三人生怕他挑上自己,然后给自己几千兵马去找汉人送死。
小泽丸如今也在心中思量,三人分属三个国家,不过在这次结盟之前,邪马台国一直与另外三国为敌,所以原来两国一直交好的井上正一和佐佐木太郎应该很熟悉,因此小泽丸打定主意,这次不能让他们两个继续抱成一团,那就先从他们两人之中挑一个去当替罪羊,这样剩下的两人自己也好指挥。
打定主意之后,小泽丸便对三人道:“既然你们说由我来指定,那你们可不要反悔,否则本大人的威严何在?我最后再问你们一遍,不管我指定谁你们都接受是吗?”
“是的统帅大人,我们对大人的选择绝无二话。”三人同时答道。
“那好,我看就由佐佐木将军担任先锋官之职吧。佐佐木将军勇武无敌,肯定会胜任这个职位的,你们说是吧?”小泽丸道。
看到小泽丸挑选佐佐木太郎担任先锋官之职,其余两人都为自己没被小泽丸选中而庆幸,当然不会说什么反对的意见。而且还都附和小泽丸的提议,夸小泽丸知人善任,称赞佐佐木太郎勇冠三军。搞得佐佐木太郎脑袋晕乎乎的,于是便点头答应小泽丸,自己愿意担当先锋官之职。
前去试探汉军动向的人选有了,下一步便是商议由先锋官带什么兵种、带多少人在前边开路。按照小泽丸的建议,决定前边的前锋队伍由步兵来充当,这样一旦前边出了什么状况,后边的骑兵可以迅速赶过去施以援手。至于人数,几人商议了半天,最后决定佐佐木太郎就带一万五千人的步兵队走在前边。这样人数也不是太少,不会让汉人怀疑他们有了防备。
虽然对于这样的安排不是很满意,但是佐佐木太郎也没有办法,于是只能在第二天的早晨,从自己的大军中挑选了一万五千名精兵跟着自己。佐佐木自信有了这一万五千名精兵在手,便是真的与汉军遭遇了,自己也有能力自救。
待佐佐木太郎带着他的先锋队走了之后,小泽丸命令将所有的骑兵集中到了一起,由自己亲自和竹下登带领。在佐佐木带兵走了大约一刻钟之后,小泽丸与竹下登便带着两万骑兵跟在了他们后边不到十里远的地方。而井上正一则带着剩下的十一万五千名步兵走在骑兵队的后边。大军沿着通往伊都国边界的那条大路,迅速赶往被汉军围困的古屋城。
知道姿三郎派出求救的信使走了之后,老刘带领的汉军只是派出一千名步兵象征性的攻打了一次古屋城。在遭到城墙上倭兵的顽强抵抗后,汉军并没有利用手中的连弩去攻击倭兵,而是马上便撤兵了。使得城墙上以为汉军无计可施的倭兵着实高兴了半天。
而接下来的十多天,汉军只是在城外死死围住古屋城,再也没有派兵攻城。城内的姿三郎虽然不明白汉人这样做的目的,但是至少自己现在是安全了,就盼着卑弥呼女王见到自己派去的信使之后,能够尽快发兵来救援自己。
如今城外的汉军军营之中,虽然看上去旌旗招展,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便会冒起炊烟,晚上也会点起灯笼火把。但是军营中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五千名的汉军步兵。其余的士兵都在前几天的夜里悄悄离开了大营,赶往老刘和郭嘉在通往宇都宫的路上选好的埋伏地点设伏去了。
古屋城到宇都宫的距离大约有不到四百里,在距离古屋城往北一百多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宽达二十几丈的名为连湖的大河。距离大河南岸不到一百步远的地方,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足有上百亩地大小,用来设伏也是一个不错的所在。
老刘和郭嘉带着文丑张飞和几十名亲卫队员,在胡炜和一名通译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便没有继续向北走。因为老刘知道北边这一片基本都是平原地带,要想找个山脉等容易埋伏的地方很不容易。因此在看到这条大河之后,郭嘉马上向老刘建议,就在此地设伏,树林中方便埋伏队伍,等倭兵过河之时,待倭兵过了一部分士兵之后,便马上从树林中冲出来,用连弩向倭兵发动攻击。此计乃兵法中的“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之计,说的便是攻击敌军要利用敌军渡河军队只渡过一半的时候来进攻,这时候进攻,渡过河的敌军不能列阵迎击,而想逃回河对岸去的求生欲望会趋使他们往回逃,这样就冲乱了敌人的阵脚,正好是消灭敌军的最好时机。
另外便是郭嘉还向老刘建议,虽然队伍就在连湖河南岸设伏,但是也要派一支队伍前往河对岸,找一个隐蔽且便于观察路上情况的地方去监视倭人援军的动静。一旦在他们发现了倭人的踪迹之后,便马上派人回来送信。若是援军来的少,他们还可以从后边切断倭兵的退路,将倭人的援军一网打尽。
若是倭人的援军人数较多,在这里一时吃不下他们的时候,郭嘉建议可以先打掉倭兵一两万人,然后再放倭兵过去。轻骑兵则远远的跟在他们身后,不时前去骚扰他们,反正轻骑兵的马快,连弩攻击的距离又远,这样从连湖河到古屋城一百多里的路途上,轻骑兵至少还可以消灭上万敌军。根据雉姬尾子告诉老刘等人的情报,如今的邪马台国拥有不超过二十万的军队,除了在与三国交界的地方各安置了五万多大军之外,剩下的三万多人都在宇都宫驻扎,即便是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把这些队伍都派来了,汉军也完全有能力在他们赶到古屋城之前,将其全部消灭。
老刘带来的队伍之中,除了裴元绍带领一千名轻骑兵渡过了连湖河,到前边去寻找合适的地点监视倭人援兵动向之外,剩下的轻骑兵和步兵都埋伏在了河边的树林之中,就等着倭人援兵前来送死了。
只是老刘与郭嘉没有想到的是小泽丸竟然在狼山大火中逃走了,如今经过他的游说,前来古屋城增援的不仅有邪马台国的五万大军,更有倭奴国和倭面土国的各五万大军。十五万倭人联军经过几天的急行军之后,也已经快到了连湖河边,一场大战马上就要在连湖河岸边展开了。
在经过了十多天的等待之后,倭人的援军终于在今天中午时分,来到了裴元绍带人埋伏的一座低矮的小山之下,并开始在山脚下吃饭休息。已经走了半天的倭兵看来是累的不轻,一个个东倒西歪的坐在地上,开始吃随身携带的干粮。
虽然竹下登三人嘴里说不怕汉人,但是想想汉人能在很短的时间便消灭了伊都国的五万多大军,而且还将邪马台的古屋城团团围住,自然也不会太弱。三人之所以敢口口声声要去消灭汉军,主要是因为联军现在有十五万之多。但是小泽丸提出让他们中的一人带少量队伍在前边担当先锋队,三人心里可就都开始犹豫了。毕竟小泽丸所说的汉人用计对付自己之事也不是没有可能,要是万一中了汉人的埋伏,虽然有后边的大军前来接应,可是万一在大军赶到之前,自己死在汉人的手中可就不划算了。因此三人现在都是心怀鬼胎,不愿意主动出面来接下这个任务。
看到三人都不说话,小泽丸便对三人道:“三位将军,不管怎么说咱们今天也要把这先锋官定下来,既然你们都不发话,我看这样吧,你们三人先商量一下,看看由谁来担任先锋官,等你们商量好了,把结果告诉我就行了。”
小泽丸说完,便眯着眼睛不再管他们了。竹下登三人此时面面相觑,也不知道如何商量这件事。因此憋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
等了一会儿,小泽丸睁开眼睛,看到三人还是默不作声。于是小泽丸便问他们有了结果没有,究竟由谁来担任联军的先锋官之职。
此时三人心里明白,虽然小泽丸现在手中没有什么兵将,但是他毕竟是三位国王商定的联军统帅,三人不能不听他的。于是佐佐木太郎抢先道:“统帅大人,我们三个也商量不出什么结果,您是联军的统帅,这指派谁来担任先锋官之职,当然应该由您来决定了。”
竹下登和井上正一听到竹下登这样说,两人也随声附和,声言他们一定会听统帅大人的话,绝不敢违抗军令。
看到三人都表态了,小泽丸一边摸着自己颌下的短须,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让谁去当这个替死鬼。
竹下登三人看到小泽丸的目光不停地在自己几人身上转来转去,急忙都向他陪着笑脸,三人生怕他挑上自己,然后给自己几千兵马去找汉人送死。
小泽丸如今也在心中思量,三人分属三个国家,不过在这次结盟之前,邪马台国一直与另外三国为敌,所以原来两国一直交好的井上正一和佐佐木太郎应该很熟悉,因此小泽丸打定主意,这次不能让他们两个继续抱成一团,那就先从他们两人之中挑一个去当替罪羊,这样剩下的两人自己也好指挥。
打定主意之后,小泽丸便对三人道:“既然你们说由我来指定,那你们可不要反悔,否则本大人的威严何在?我最后再问你们一遍,不管我指定谁你们都接受是吗?”
“是的统帅大人,我们对大人的选择绝无二话。”三人同时答道。
“那好,我看就由佐佐木将军担任先锋官之职吧。佐佐木将军勇武无敌,肯定会胜任这个职位的,你们说是吧?”小泽丸道。
看到小泽丸挑选佐佐木太郎担任先锋官之职,其余两人都为自己没被小泽丸选中而庆幸,当然不会说什么反对的意见。而且还都附和小泽丸的提议,夸小泽丸知人善任,称赞佐佐木太郎勇冠三军。搞得佐佐木太郎脑袋晕乎乎的,于是便点头答应小泽丸,自己愿意担当先锋官之职。
前去试探汉军动向的人选有了,下一步便是商议由先锋官带什么兵种、带多少人在前边开路。按照小泽丸的建议,决定前边的前锋队伍由步兵来充当,这样一旦前边出了什么状况,后边的骑兵可以迅速赶过去施以援手。至于人数,几人商议了半天,最后决定佐佐木太郎就带一万五千人的步兵队走在前边。这样人数也不是太少,不会让汉人怀疑他们有了防备。
虽然对于这样的安排不是很满意,但是佐佐木太郎也没有办法,于是只能在第二天的早晨,从自己的大军中挑选了一万五千名精兵跟着自己。佐佐木自信有了这一万五千名精兵在手,便是真的与汉军遭遇了,自己也有能力自救。
待佐佐木太郎带着他的先锋队走了之后,小泽丸命令将所有的骑兵集中到了一起,由自己亲自和竹下登带领。在佐佐木带兵走了大约一刻钟之后,小泽丸与竹下登便带着两万骑兵跟在了他们后边不到十里远的地方。而井上正一则带着剩下的十一万五千名步兵走在骑兵队的后边。大军沿着通往伊都国边界的那条大路,迅速赶往被汉军围困的古屋城。
知道姿三郎派出求救的信使走了之后,老刘带领的汉军只是派出一千名步兵象征性的攻打了一次古屋城。在遭到城墙上倭兵的顽强抵抗后,汉军并没有利用手中的连弩去攻击倭兵,而是马上便撤兵了。使得城墙上以为汉军无计可施的倭兵着实高兴了半天。
而接下来的十多天,汉军只是在城外死死围住古屋城,再也没有派兵攻城。城内的姿三郎虽然不明白汉人这样做的目的,但是至少自己现在是安全了,就盼着卑弥呼女王见到自己派去的信使之后,能够尽快发兵来救援自己。
如今城外的汉军军营之中,虽然看上去旌旗招展,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便会冒起炊烟,晚上也会点起灯笼火把。但是军营中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五千名的汉军步兵。其余的士兵都在前几天的夜里悄悄离开了大营,赶往老刘和郭嘉在通往宇都宫的路上选好的埋伏地点设伏去了。
古屋城到宇都宫的距离大约有不到四百里,在距离古屋城往北一百多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宽达二十几丈的名为连湖的大河。距离大河南岸不到一百步远的地方,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足有上百亩地大小,用来设伏也是一个不错的所在。
老刘和郭嘉带着文丑张飞和几十名亲卫队员,在胡炜和一名通译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便没有继续向北走。因为老刘知道北边这一片基本都是平原地带,要想找个山脉等容易埋伏的地方很不容易。因此在看到这条大河之后,郭嘉马上向老刘建议,就在此地设伏,树林中方便埋伏队伍,等倭兵过河之时,待倭兵过了一部分士兵之后,便马上从树林中冲出来,用连弩向倭兵发动攻击。此计乃兵法中的“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之计,说的便是攻击敌军要利用敌军渡河军队只渡过一半的时候来进攻,这时候进攻,渡过河的敌军不能列阵迎击,而想逃回河对岸去的求生欲望会趋使他们往回逃,这样就冲乱了敌人的阵脚,正好是消灭敌军的最好时机。
另外便是郭嘉还向老刘建议,虽然队伍就在连湖河南岸设伏,但是也要派一支队伍前往河对岸,找一个隐蔽且便于观察路上情况的地方去监视倭人援军的动静。一旦在他们发现了倭人的踪迹之后,便马上派人回来送信。若是援军来的少,他们还可以从后边切断倭兵的退路,将倭人的援军一网打尽。
若是倭人的援军人数较多,在这里一时吃不下他们的时候,郭嘉建议可以先打掉倭兵一两万人,然后再放倭兵过去。轻骑兵则远远的跟在他们身后,不时前去骚扰他们,反正轻骑兵的马快,连弩攻击的距离又远,这样从连湖河到古屋城一百多里的路途上,轻骑兵至少还可以消灭上万敌军。根据雉姬尾子告诉老刘等人的情报,如今的邪马台国拥有不超过二十万的军队,除了在与三国交界的地方各安置了五万多大军之外,剩下的三万多人都在宇都宫驻扎,即便是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把这些队伍都派来了,汉军也完全有能力在他们赶到古屋城之前,将其全部消灭。
老刘带来的队伍之中,除了裴元绍带领一千名轻骑兵渡过了连湖河,到前边去寻找合适的地点监视倭人援兵动向之外,剩下的轻骑兵和步兵都埋伏在了河边的树林之中,就等着倭人援兵前来送死了。
只是老刘与郭嘉没有想到的是小泽丸竟然在狼山大火中逃走了,如今经过他的游说,前来古屋城增援的不仅有邪马台国的五万大军,更有倭奴国和倭面土国的各五万大军。十五万倭人联军经过几天的急行军之后,也已经快到了连湖河边,一场大战马上就要在连湖河岸边展开了。
在经过了十多天的等待之后,倭人的援军终于在今天中午时分,来到了裴元绍带人埋伏的一座低矮的小山之下,并开始在山脚下吃饭休息。已经走了半天的倭兵看来是累的不轻,一个个东倒西歪的坐在地上,开始吃随身携带的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