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
错生 作者:绾心
分卷阅读4
我们是一家人嘛!”
夕阳下,海风中,孩童欢快的笑声伴随着海面上溅起的水花回荡在清凉的夏日里。
我们是一家人······
一滴泪划过了从嘉的脸颊,打湿了那绣着鸳鸯的枕头。
风吹起了素色的纱幔,银白色的月光照亮了红色枕头上透明的泪。
公元958年,李景遂辞去皇太弟。李弘冀被立为太子,调离京城,迁往润州。
清晨,从嘉站在城门下,一袭白袍,腰墨玉,长长的头发被一根蓝色的绸带高高束起,他要为他的皇长兄送行。
此时,已过弱冠之年的他有了一个字——重光,一目重瞳的他一直向往那照耀世间的光。
远处的马蹄声愈来愈大,周围的尘土飞扬起来,李弘冀骑着马疾驰而过。
“皇长兄!”重光呼喊着,而马上之人却未回头,驾着马消失在升腾的尘灰中。
重光望着前方愈来愈远的身影,泪悄无声息地落下,他听到了自己那细若蚊足的声音。
“大哥,我们是一家人啊······”
一年后,二皇子李弘茂忌辰。
夜凉如水,李重光坐在二皇兄李弘茂的墓前扶着一把琴,那是兄长弘茂生前最爱的琴。
梧桐上被秋露打湿的枯叶在风中发出萧萧的声音,哀凉的琴声如流水一般从重光的指缝间流泻出来,仿佛是一块美玉在夜风中破碎。
兄长弘茂生前能诗善乐,格调清古,重光常向他请教诗词歌赋。
他永远不会忘记,幼年时这位温润如玉的少年曾将他抱在膝上,把着他的手写字,把着他的手作画,把着他的手抚琴······
李弘茂去世时,重光十五岁。他拿了诗作去请教兄长,弘茂看了他的诗作,还夸了他的书法:“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嘉儿的书法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他询问起兄长的病情时,病榻上的弘茂只是笑笑:“略感风寒耳,不碍事。”
弘茂病逝后,重光才从他的诗作发现了两句诗:“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他们这些文人雅士是何等地爱书啊!
不知不觉中,一根弦被弹断了,仿佛一根细小的石头掉进了湖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水面,鲜红的血从重光那细长的手指上流下,浸透了白色的琴弦。
泪无声而下,在萧瑟的风中,重光听见了自己那呜咽的声音。
“二哥,我们是一家人。”
一个月后,七弟从善弱冠,冠礼结束后,重光私下叫住了从善。
“子师,”重光唤起了弟弟的字:“你今日及冠,哥哥没别的好送你,就送你这个吧。”他解下腰间的墨玉,挂在了弟弟的腰上。
“六哥,使不得啊!”从善连忙推辞,那是重光从小佩戴的玉,之前一刻也未曾离身。
重光紧紧地抱住了从善,泪划过了他的脸颊,打湿了弟弟的衣襟。
“子师,我们是一家人······”
第7章 二
山里的天蓝得透彻,云白得无暇,几缕淡淡的雾气缭绕在山林间,像一条薄薄的绸带。
李重光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抚摸着身旁沾满露水的青苔,弟弟从善及冠后没几天,他又来到了这座山中的小屋。
他经常这样,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知道他被封为郑王以后,来这里住的次数就更频繁了,反正他一个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与诗词歌赋为伴的闲散王爷,没人管得住他。
生在帝王家的重光,从小就目睹着兄长们的明争暗斗,除了长兄弘冀以外,那些与他或亲或疏的哥哥们都一个个地死在了他成长的路上。他好怕,仿佛只有这间小小的屋室才能给他家的安全感,而那偌大的宫殿和他前世向往憧憬的家完完全全不一样啊!
远方传来了稚童的嬉闹声,重光站起身远远地望去,那是几个住在山下的村童,他们在潺潺的小溪边,用溪水相互泼着。
他好羡慕那些在山野里长大的孩子,可以每天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地享受着清贫而欢乐的生活。而他,南唐君王的儿子,人人见了他都会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一声:“六皇子”或“郑王殿下”。
霏霏的小雨霏霏地下了,凉凉的山风凉凉地侵入了他的衣袖。一个孩童玩累了,便坐在一个不知是谁吊在树上的秋千上轻轻地摇了起来,暮秋的花在风中悄无声息地落下。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形容的大概就是这种画面吧。如果可以,重光多么希望就在此刻按下暂停键。
那一刻,天蓝得透彻,云白得无暇。
傍晚,重光又去拜访了那位老和尚。
在重光居住的山舍附近有一座古庙,里面住着一位老和尚,重光经常造访他,同他讨论佛经。
重光坐在古朴的山寺中,老和尚端上了两杯刚刚沏好的茶,乳白的泡沫浮在茶面上,褐色的茶叶沉到了杯底。
“大师,可否给我讲讲那块玉和子母结的故事?”看着桌上白里透红的碎玉和那个手工细腻的子母结,重光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老和尚叹了口气,用蒲扇扇着那冒着热气的茶盏,徐徐道:“这块玉曾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很多年以前,老衲将它赠给了杨行密刚出世的幼女——杨雪琪,她一直将这块玉佩戴在身上······”
窗外的枝叶晃动了一下,几只飞鸟翻空而上,发出了低低的鸣叫。
“后来,杨家人被发配润州,那位杨氏女施主于丹阳宫中坠楼自尽,玉亦随之摔碎······”
“而这个子母结······”老和尚顿了顿,拨动起手中的念珠继续道:“渡江时,女施主怀有身孕,途中不幸小产,临死前编了这个子母结。丹阳宫原本重兵把守,不允许外人进入,可女施主去世后,先帝开恩,破例允许杨家人请老衲去为女施主做法事,做完法事,他们就把女施主生前的遗物交给了老衲。”
重光默默地饮下了杯中的茶,老和尚依旧拨动着手中的念珠。
“善哉,善哉。”
与此同时。
“什么?主意竟然打到了杨氏族人上!”朝堂上的李璟拍案而起,一旁的茶盏微微晃动,几滴茶渍滴在了桌案上。
“启奏陛下,”一位朝臣手执朝笏走至朝堂中央跪下:“为保大唐江山社稷之安定,杨氏族人恐怕留不得。”
李璟负手而立,头部垂低,额前的刘海微微倾斜,在他面颊上投下了一片阴影。
桌案上的茶渍在不知不觉中蒸发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如同杨家人的命运。
此时的李璟还不知道,在他身后不久,南唐在历史上的命运亦会犹如这茶渍一般短暂而无人铭记。
那一夜,润州的丹阳宫莫名其妙地燃起了一场大火,熊
分卷阅读4
分卷阅读4
我们是一家人嘛!”
夕阳下,海风中,孩童欢快的笑声伴随着海面上溅起的水花回荡在清凉的夏日里。
我们是一家人······
一滴泪划过了从嘉的脸颊,打湿了那绣着鸳鸯的枕头。
风吹起了素色的纱幔,银白色的月光照亮了红色枕头上透明的泪。
公元958年,李景遂辞去皇太弟。李弘冀被立为太子,调离京城,迁往润州。
清晨,从嘉站在城门下,一袭白袍,腰墨玉,长长的头发被一根蓝色的绸带高高束起,他要为他的皇长兄送行。
此时,已过弱冠之年的他有了一个字——重光,一目重瞳的他一直向往那照耀世间的光。
远处的马蹄声愈来愈大,周围的尘土飞扬起来,李弘冀骑着马疾驰而过。
“皇长兄!”重光呼喊着,而马上之人却未回头,驾着马消失在升腾的尘灰中。
重光望着前方愈来愈远的身影,泪悄无声息地落下,他听到了自己那细若蚊足的声音。
“大哥,我们是一家人啊······”
一年后,二皇子李弘茂忌辰。
夜凉如水,李重光坐在二皇兄李弘茂的墓前扶着一把琴,那是兄长弘茂生前最爱的琴。
梧桐上被秋露打湿的枯叶在风中发出萧萧的声音,哀凉的琴声如流水一般从重光的指缝间流泻出来,仿佛是一块美玉在夜风中破碎。
兄长弘茂生前能诗善乐,格调清古,重光常向他请教诗词歌赋。
他永远不会忘记,幼年时这位温润如玉的少年曾将他抱在膝上,把着他的手写字,把着他的手作画,把着他的手抚琴······
李弘茂去世时,重光十五岁。他拿了诗作去请教兄长,弘茂看了他的诗作,还夸了他的书法:“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嘉儿的书法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他询问起兄长的病情时,病榻上的弘茂只是笑笑:“略感风寒耳,不碍事。”
弘茂病逝后,重光才从他的诗作发现了两句诗:“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他们这些文人雅士是何等地爱书啊!
不知不觉中,一根弦被弹断了,仿佛一根细小的石头掉进了湖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水面,鲜红的血从重光那细长的手指上流下,浸透了白色的琴弦。
泪无声而下,在萧瑟的风中,重光听见了自己那呜咽的声音。
“二哥,我们是一家人。”
一个月后,七弟从善弱冠,冠礼结束后,重光私下叫住了从善。
“子师,”重光唤起了弟弟的字:“你今日及冠,哥哥没别的好送你,就送你这个吧。”他解下腰间的墨玉,挂在了弟弟的腰上。
“六哥,使不得啊!”从善连忙推辞,那是重光从小佩戴的玉,之前一刻也未曾离身。
重光紧紧地抱住了从善,泪划过了他的脸颊,打湿了弟弟的衣襟。
“子师,我们是一家人······”
第7章 二
山里的天蓝得透彻,云白得无暇,几缕淡淡的雾气缭绕在山林间,像一条薄薄的绸带。
李重光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抚摸着身旁沾满露水的青苔,弟弟从善及冠后没几天,他又来到了这座山中的小屋。
他经常这样,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知道他被封为郑王以后,来这里住的次数就更频繁了,反正他一个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与诗词歌赋为伴的闲散王爷,没人管得住他。
生在帝王家的重光,从小就目睹着兄长们的明争暗斗,除了长兄弘冀以外,那些与他或亲或疏的哥哥们都一个个地死在了他成长的路上。他好怕,仿佛只有这间小小的屋室才能给他家的安全感,而那偌大的宫殿和他前世向往憧憬的家完完全全不一样啊!
远方传来了稚童的嬉闹声,重光站起身远远地望去,那是几个住在山下的村童,他们在潺潺的小溪边,用溪水相互泼着。
他好羡慕那些在山野里长大的孩子,可以每天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地享受着清贫而欢乐的生活。而他,南唐君王的儿子,人人见了他都会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一声:“六皇子”或“郑王殿下”。
霏霏的小雨霏霏地下了,凉凉的山风凉凉地侵入了他的衣袖。一个孩童玩累了,便坐在一个不知是谁吊在树上的秋千上轻轻地摇了起来,暮秋的花在风中悄无声息地落下。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形容的大概就是这种画面吧。如果可以,重光多么希望就在此刻按下暂停键。
那一刻,天蓝得透彻,云白得无暇。
傍晚,重光又去拜访了那位老和尚。
在重光居住的山舍附近有一座古庙,里面住着一位老和尚,重光经常造访他,同他讨论佛经。
重光坐在古朴的山寺中,老和尚端上了两杯刚刚沏好的茶,乳白的泡沫浮在茶面上,褐色的茶叶沉到了杯底。
“大师,可否给我讲讲那块玉和子母结的故事?”看着桌上白里透红的碎玉和那个手工细腻的子母结,重光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老和尚叹了口气,用蒲扇扇着那冒着热气的茶盏,徐徐道:“这块玉曾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很多年以前,老衲将它赠给了杨行密刚出世的幼女——杨雪琪,她一直将这块玉佩戴在身上······”
窗外的枝叶晃动了一下,几只飞鸟翻空而上,发出了低低的鸣叫。
“后来,杨家人被发配润州,那位杨氏女施主于丹阳宫中坠楼自尽,玉亦随之摔碎······”
“而这个子母结······”老和尚顿了顿,拨动起手中的念珠继续道:“渡江时,女施主怀有身孕,途中不幸小产,临死前编了这个子母结。丹阳宫原本重兵把守,不允许外人进入,可女施主去世后,先帝开恩,破例允许杨家人请老衲去为女施主做法事,做完法事,他们就把女施主生前的遗物交给了老衲。”
重光默默地饮下了杯中的茶,老和尚依旧拨动着手中的念珠。
“善哉,善哉。”
与此同时。
“什么?主意竟然打到了杨氏族人上!”朝堂上的李璟拍案而起,一旁的茶盏微微晃动,几滴茶渍滴在了桌案上。
“启奏陛下,”一位朝臣手执朝笏走至朝堂中央跪下:“为保大唐江山社稷之安定,杨氏族人恐怕留不得。”
李璟负手而立,头部垂低,额前的刘海微微倾斜,在他面颊上投下了一片阴影。
桌案上的茶渍在不知不觉中蒸发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如同杨家人的命运。
此时的李璟还不知道,在他身后不久,南唐在历史上的命运亦会犹如这茶渍一般短暂而无人铭记。
那一夜,润州的丹阳宫莫名其妙地燃起了一场大火,熊
分卷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