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59 章
大唐万户侯 作者:高月
第 259 章
“陛下宣达奚珣和苗晋卿觐见!”
达奚珣和苗晋卿同时从礼部与吏部的行列中闪出,走近玉阶,向李隆基施礼道:“臣等参见陛下!”
“二位爱卿,年年朕都会讲,科举是我大唐取士最主要的渠道,当以公正、公平为先,无论贫贱、尊卑,唯才是举,可记住了?”
达奚珣和苗晋卿深深施一礼,齐声道:“臣遵旨!”
李隆基见二人退下,又沉思了一会儿,方缓缓道:“自我大唐开国以来,盐政荒弛、赋税流失,开元三年朕曾整顿盐税,但因措施不到位,收效甚微,而今回实行专卖制以来,仅二个月盐税就达百万贯,年底突破三百万贯已成定论,所以朕和相国们商量,决定成立盐铁监,每道各设盐铁司,专施盐政专卖之事,现章仇相国提名原宗正寺卿李琳为首任盐铁监令,各位爱卿可有异议?”
李隆基的声音很小,几乎只有离他最近的太子李亨才听得见,李亨自伤愈后便深居宫中,无所欲、无所为,也没有人敢去拜访他,近两个月没有他一点公众信息,整个人就象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但没有他信息,并不等于他不知道发生的一切,相反,他对朝中发生一切都了如指掌,章仇党取代太子党成为朝中第二大派系,博陵崔氏通过联姻倒向李林甫,吏部则由于吏部侍郎杨慎矜的倒戈成为了章仇党势力范围,而杨国忠则连任京兆尹、太府寺卿,渐渐开始脱离李林甫要自成党派。
这一切,李亨都冷眼旁观,但他更关心的是李清,从儿子的描述中,他已经猜出自己这次脱难,还是因为李清的幕后操作,可他做梦也想不到,连他中的那一箭都是拜李清所赐。
这时,当值太监对李隆基旨意的复述已经结束,命李琳为首任盐铁监令,征求众大臣的意见。
“太子可有意见?”李隆基对李亨微微笑道。
李亨略略欠身道:“儿臣赞成父皇的决定!”
“众位爱卿呢?可有意见?”李隆基提高了嗓音
不需太监转述。
大殿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出言反对,皇上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件事和相国商量过,已经是定论,案,免去李成式扬州刺史,改由李林甫的女婿张博济升任,这也就是说相国党和章仇党达成了幕后交易,如此,谁还会去自讨没趣?
“既无意见,盐铁监一事就此拍板,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陛下有旨,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李琳快步走到玉阶前,双膝跪下道:“臣李琳谢主龙恩!”
随后,李隆基又批准了吏部的一些人事任免事项,渐渐大殿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
下一件事便是讨论组建‘官柜’,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赞成者有,反对者则更多,不少人都悄悄取出奏折,这是他们昨晚连夜写成。
“各位爱卿,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殿中监事先散发的朝议内容,也应预审过‘官柜’的条例草案,成立官柜的意义朕就不必多言,这里需要给各位爱卿先说一句,此事事关重大,朕并没有结论,只希望众爱卿畅所预言,指出它的利弊,利大于弊,此草案可实施,若弊大于利,则取消这个方案。”
“陛下,臣有一些疑义想请教李侍郎!”这开头一炮的是御史中丞张倚。他生四肢短小,头已经半秃,张倚也是李隆基所宠信之臣,凡他弹劾的官员十之八九都要被罢职处理,号称御史台第一刀,他原是太子党人,东宫案后,他不看好太子李亨。反去投靠了永王。
李隆基看了看张倚,也微微替李清担心,这张倚最善于抓住问题的漏洞,几句话便可集中要害,但李隆基也很想知道张倚发现了什么,便微微笑道:“张中丞可但问无妨!”
今天张倚也是有备而来。他慢慢走到户部的行列,先向尚书张筠行一礼,又直接向李清拱拱手道:“我只有一处不明,在草案的总纲里,李侍郎说新官柜主要是掌管天下货币,但里面的内容则有一条写着各县百姓可将租庸交至柜坊,视同已经完税,但我大唐丁户所交的税赋并不是铜钱,而是粮食布绢,这是不是和总纲所述不符?而且官柜一直要修到各县。钱又从哪里来?在下就是这两个问题,请李侍郎答复。”
李清跨出行列。向他回一礼,又给李隆基施了个了礼。这才回头道:“官柜就是只管货币收纳,并不管粮食布绢,之所以让官柜代收租庸,是考虑户籍帐册都是由方制定,而再由他们自行收纳税赋,这样会有作弊的可能,而官柜就是第三只眼,可起到监察方作用。它所征的税赋将就近解押进官库,而且。以来若条件成熟,也可以考虑将实物租庸转为钱币税赋。”
不等李清说完,他的老对头,工部尚书李道复便接口道:“李侍郎也做过小县主簿,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一下将方的财权剥夺殆尽,若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如桥断、路坏,方官府将无财物所用,只得向朝廷申请,这层层批转下来,没有一年也有半载,那方上什么事情也不要做了。”
李清瞥了他一眼,不急不缓道:“李尚书考虑得太简单了,各征收的租庸本来就该归朝廷,再由朝廷给方拨付,可现在,许多州县都有挤占、挪用朝廷税款的现象,似乎已经顺理成章,我所做不过是重新将老制度理理正,这又有何诧异,难道李尚书在方上为官时,税赋从来没有交给朝廷过?”
李道复脸一红,喃喃一句话也说不出话来,便悄悄退了下去。
“杨京兆可也是有话要问吗?”李清见杨国忠跃跃欲试,便冷笑着先替他说出来。
“不错!我是有话要说。”一眼,才向李隆基拱手道:“臣一直以为,户部制大纲而不举细务,现在李侍郎既要拿走太府寺的左藏,还有少府寺的铸钱使,却又要将这个所谓的官柜划给户部直辖,让人不得不怀疑李侍郎存有私心啊!”
李清嘴角轻轻一撇,摇了摇头,对于杨国忠的人身攻击,他连反驳的力气都省了,这种话,杨国忠说多了,最后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果然,李隆基脸一沉,却没理他,使杨国忠心里有一种一拳打空的感觉,顿时惊惶不已,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话。
不过杨国忠的发言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官员们随即纷纷表态,皆认为此法太过于苛刻,将严重影响方施政。
“陛下,在大唐各县组建官柜会增加人手费用。”
“陛下,需要先解决漕运问题!”
众人七嘴八舌让李隆基头疼不已,他瞥了一眼李林甫,见他轻轻抚须笑而不语,便问道:“李相国,你可有什么想法?”
李林甫早有腹案,只见他缓缓走到玉阶下,不慌不忙道:“老臣以为成立官柜这思路是很不错,但细节上略有点欠妥当,比如漕运问题,吸纳民间闲钱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解决不好,将来必有后患。”
“那依相国之见呢?”
李林甫微微一笑,忍不住捋了捋长须,“我嘛!有三个补充意见,一是在方修建朝廷仓库,如扬州、成都、襄州等,除了钱以外,其余物资皆可就近入库,不必进京;二是杨大人所说,臣也认为成立官坊确实不应直属户部,不过这倒也好办,单独设成一寺便可;第三,此事涉及方与朝廷关系,影响重大,不应仓促决定,臣建议可选某方先试运行一两年,条件成熟后再向各推广。”
“不错!不错!”
李隆基连声称赞,“还是相国的想得稳妥,深合朕意!”
他看了看李清,笑问道:“李侍郎,你以为呢?”
李清点了点头,“臣尤其赞同相国第三条。”
“那就这样定了!”属户部,可先在陕州、绵州、苏州三试运行一到两年,若可行,再向天下推广!”
第二百三十五章 出家便是还俗
业寺位于长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为皇家寺院,一般置皇室无子后妃之处,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武媚娘便是在此出家,度过了她三年最伤感的人生低谷。
今天感业寺又迎来一个新的出家之尼,大唐平阳郡主李惊雁,历史上唐朝公主郡主出家为道为尼者也不乏其人,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女儿出家,但她们大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获取自由的身份,而并非真心向佛慕道。
天刚蒙蒙亮,李惊雁便出门了,她不施粉黛,素衣白裙,朝阳照在她的身上、脸上,她的头发黑得象乌玉一般,眼睛象羚羊一般温柔,脸颊略有些清减消瘦,她的眉目之间,本来是饱含着希望的朝气,但是现在却薄薄笼罩着一层焦灼和悲伤。
李惊雁出门了,走的是后门,低调而不张显,一辆轻便的马车,没有了丫鬟伺候,只有帘儿一直陪伴着她,还有就是倚门凝视她远去、久久不肯回头的父亲。
李惊雁不时将嘴唇咬得发白,头无力斜靠在车窗前,目光无神眺望着天际,显得忧伤而失落。
她曾经在扬州差一点出家,可当她收回这一步后便再也没有这个念头,只想平平静静品茗她来之不易的幸福,可幸福中却隐藏着风波,这一回首她又踏进了古佛。
第 259 章
恋耽美
第 259 章
“陛下宣达奚珣和苗晋卿觐见!”
达奚珣和苗晋卿同时从礼部与吏部的行列中闪出,走近玉阶,向李隆基施礼道:“臣等参见陛下!”
“二位爱卿,年年朕都会讲,科举是我大唐取士最主要的渠道,当以公正、公平为先,无论贫贱、尊卑,唯才是举,可记住了?”
达奚珣和苗晋卿深深施一礼,齐声道:“臣遵旨!”
李隆基见二人退下,又沉思了一会儿,方缓缓道:“自我大唐开国以来,盐政荒弛、赋税流失,开元三年朕曾整顿盐税,但因措施不到位,收效甚微,而今回实行专卖制以来,仅二个月盐税就达百万贯,年底突破三百万贯已成定论,所以朕和相国们商量,决定成立盐铁监,每道各设盐铁司,专施盐政专卖之事,现章仇相国提名原宗正寺卿李琳为首任盐铁监令,各位爱卿可有异议?”
李隆基的声音很小,几乎只有离他最近的太子李亨才听得见,李亨自伤愈后便深居宫中,无所欲、无所为,也没有人敢去拜访他,近两个月没有他一点公众信息,整个人就象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但没有他信息,并不等于他不知道发生的一切,相反,他对朝中发生一切都了如指掌,章仇党取代太子党成为朝中第二大派系,博陵崔氏通过联姻倒向李林甫,吏部则由于吏部侍郎杨慎矜的倒戈成为了章仇党势力范围,而杨国忠则连任京兆尹、太府寺卿,渐渐开始脱离李林甫要自成党派。
这一切,李亨都冷眼旁观,但他更关心的是李清,从儿子的描述中,他已经猜出自己这次脱难,还是因为李清的幕后操作,可他做梦也想不到,连他中的那一箭都是拜李清所赐。
这时,当值太监对李隆基旨意的复述已经结束,命李琳为首任盐铁监令,征求众大臣的意见。
“太子可有意见?”李隆基对李亨微微笑道。
李亨略略欠身道:“儿臣赞成父皇的决定!”
“众位爱卿呢?可有意见?”李隆基提高了嗓音
不需太监转述。
大殿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出言反对,皇上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件事和相国商量过,已经是定论,案,免去李成式扬州刺史,改由李林甫的女婿张博济升任,这也就是说相国党和章仇党达成了幕后交易,如此,谁还会去自讨没趣?
“既无意见,盐铁监一事就此拍板,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陛下有旨,封李琳为盐铁监令!”
李琳快步走到玉阶前,双膝跪下道:“臣李琳谢主龙恩!”
随后,李隆基又批准了吏部的一些人事任免事项,渐渐大殿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
下一件事便是讨论组建‘官柜’,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赞成者有,反对者则更多,不少人都悄悄取出奏折,这是他们昨晚连夜写成。
“各位爱卿,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殿中监事先散发的朝议内容,也应预审过‘官柜’的条例草案,成立官柜的意义朕就不必多言,这里需要给各位爱卿先说一句,此事事关重大,朕并没有结论,只希望众爱卿畅所预言,指出它的利弊,利大于弊,此草案可实施,若弊大于利,则取消这个方案。”
“陛下,臣有一些疑义想请教李侍郎!”这开头一炮的是御史中丞张倚。他生四肢短小,头已经半秃,张倚也是李隆基所宠信之臣,凡他弹劾的官员十之八九都要被罢职处理,号称御史台第一刀,他原是太子党人,东宫案后,他不看好太子李亨。反去投靠了永王。
李隆基看了看张倚,也微微替李清担心,这张倚最善于抓住问题的漏洞,几句话便可集中要害,但李隆基也很想知道张倚发现了什么,便微微笑道:“张中丞可但问无妨!”
今天张倚也是有备而来。他慢慢走到户部的行列,先向尚书张筠行一礼,又直接向李清拱拱手道:“我只有一处不明,在草案的总纲里,李侍郎说新官柜主要是掌管天下货币,但里面的内容则有一条写着各县百姓可将租庸交至柜坊,视同已经完税,但我大唐丁户所交的税赋并不是铜钱,而是粮食布绢,这是不是和总纲所述不符?而且官柜一直要修到各县。钱又从哪里来?在下就是这两个问题,请李侍郎答复。”
李清跨出行列。向他回一礼,又给李隆基施了个了礼。这才回头道:“官柜就是只管货币收纳,并不管粮食布绢,之所以让官柜代收租庸,是考虑户籍帐册都是由方制定,而再由他们自行收纳税赋,这样会有作弊的可能,而官柜就是第三只眼,可起到监察方作用。它所征的税赋将就近解押进官库,而且。以来若条件成熟,也可以考虑将实物租庸转为钱币税赋。”
不等李清说完,他的老对头,工部尚书李道复便接口道:“李侍郎也做过小县主簿,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一下将方的财权剥夺殆尽,若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如桥断、路坏,方官府将无财物所用,只得向朝廷申请,这层层批转下来,没有一年也有半载,那方上什么事情也不要做了。”
李清瞥了他一眼,不急不缓道:“李尚书考虑得太简单了,各征收的租庸本来就该归朝廷,再由朝廷给方拨付,可现在,许多州县都有挤占、挪用朝廷税款的现象,似乎已经顺理成章,我所做不过是重新将老制度理理正,这又有何诧异,难道李尚书在方上为官时,税赋从来没有交给朝廷过?”
李道复脸一红,喃喃一句话也说不出话来,便悄悄退了下去。
“杨京兆可也是有话要问吗?”李清见杨国忠跃跃欲试,便冷笑着先替他说出来。
“不错!我是有话要说。”一眼,才向李隆基拱手道:“臣一直以为,户部制大纲而不举细务,现在李侍郎既要拿走太府寺的左藏,还有少府寺的铸钱使,却又要将这个所谓的官柜划给户部直辖,让人不得不怀疑李侍郎存有私心啊!”
李清嘴角轻轻一撇,摇了摇头,对于杨国忠的人身攻击,他连反驳的力气都省了,这种话,杨国忠说多了,最后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果然,李隆基脸一沉,却没理他,使杨国忠心里有一种一拳打空的感觉,顿时惊惶不已,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话。
不过杨国忠的发言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官员们随即纷纷表态,皆认为此法太过于苛刻,将严重影响方施政。
“陛下,在大唐各县组建官柜会增加人手费用。”
“陛下,需要先解决漕运问题!”
众人七嘴八舌让李隆基头疼不已,他瞥了一眼李林甫,见他轻轻抚须笑而不语,便问道:“李相国,你可有什么想法?”
李林甫早有腹案,只见他缓缓走到玉阶下,不慌不忙道:“老臣以为成立官柜这思路是很不错,但细节上略有点欠妥当,比如漕运问题,吸纳民间闲钱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解决不好,将来必有后患。”
“那依相国之见呢?”
李林甫微微一笑,忍不住捋了捋长须,“我嘛!有三个补充意见,一是在方修建朝廷仓库,如扬州、成都、襄州等,除了钱以外,其余物资皆可就近入库,不必进京;二是杨大人所说,臣也认为成立官坊确实不应直属户部,不过这倒也好办,单独设成一寺便可;第三,此事涉及方与朝廷关系,影响重大,不应仓促决定,臣建议可选某方先试运行一两年,条件成熟后再向各推广。”
“不错!不错!”
李隆基连声称赞,“还是相国的想得稳妥,深合朕意!”
他看了看李清,笑问道:“李侍郎,你以为呢?”
李清点了点头,“臣尤其赞同相国第三条。”
“那就这样定了!”属户部,可先在陕州、绵州、苏州三试运行一到两年,若可行,再向天下推广!”
第二百三十五章 出家便是还俗
业寺位于长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为皇家寺院,一般置皇室无子后妃之处,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武媚娘便是在此出家,度过了她三年最伤感的人生低谷。
今天感业寺又迎来一个新的出家之尼,大唐平阳郡主李惊雁,历史上唐朝公主郡主出家为道为尼者也不乏其人,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女儿出家,但她们大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获取自由的身份,而并非真心向佛慕道。
天刚蒙蒙亮,李惊雁便出门了,她不施粉黛,素衣白裙,朝阳照在她的身上、脸上,她的头发黑得象乌玉一般,眼睛象羚羊一般温柔,脸颊略有些清减消瘦,她的眉目之间,本来是饱含着希望的朝气,但是现在却薄薄笼罩着一层焦灼和悲伤。
李惊雁出门了,走的是后门,低调而不张显,一辆轻便的马车,没有了丫鬟伺候,只有帘儿一直陪伴着她,还有就是倚门凝视她远去、久久不肯回头的父亲。
李惊雁不时将嘴唇咬得发白,头无力斜靠在车窗前,目光无神眺望着天际,显得忧伤而失落。
她曾经在扬州差一点出家,可当她收回这一步后便再也没有这个念头,只想平平静静品茗她来之不易的幸福,可幸福中却隐藏着风波,这一回首她又踏进了古佛。
第 259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