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23 章
大唐万户侯 作者:高月
第 223 章
他叫李林甫来并不是为了清洗太子党,相反,除了太子党的一些骨干外,其余的他都准备留用,为章仇
建章仇党打下基础。他叫李林甫来是想和他商量陈▋|:).;朝之中左相和右相同时被一党所占,这决非好事,还有执政事笔几乎就在李林甫一人手中,这也非正常。
‘啪!’的一声,李隆基将奏折轻轻合上,搁在桌上,淡淡笑道:“韦坚、皇甫唯明一案朕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想法,过几日便会公布,自然他刑部尚书一职是不好再任,可由工部尚书陆景融补上,这样工部尚书一职便空了出来,朕想调原益州刺史现岳州司马李道复为工部尚书兼将作监,不知相国的意思以为如何?。”
李林甫自然明白这是李隆基之意,表面是重用自己的心腹,但实际上是为下一步提拔自己的长子将作少监李岫做准备,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太子不倒,对自己倒未必是坏事,他微一沉吟,却道:“李道复做过上州刺史,资历才干自不必说,但他因罪被贬不足两年,现在用他,老臣担心朝中会有人不服。”
“这倒不必考虑。”
李隆基摆摆手笑道:“海家走私案,他只是失察之罪,倒不必过分苛责于他,正如相国所言,他资历才干都不错,不用实在可惜,既然相国无异议,朕就定下来,由李道复出任工部尚书兼将作监监令。”
李林甫大喜,向李隆基谢道:“臣就替李道复谢过陛下了。”
李隆基眯眼不语,心中却一阵冷笑,停了一会儿,他又微微笑道:“今天请相国来,还有一事想和相国商量,就是尚书右仆射的人选,爱卿可有好的想法?”
唐朝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其副手为左右仆射,但因太宗李世民任过尚书令,为避嫌,后来便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最高长官,到中唐后中书令与门下侍中分掌六部大权,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一虚职,主要用于安抚方大员,天宝十三年,安禄山被封为尚书右仆射,便是对他的笼络。
李林甫忽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李隆基忽然升李道复为尚书,难道是为此事做伏笔?
他本来对此事早有腹案,户部尚书张筠一直是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者,他虽不管实务,但对户部的影响相当大,一直是自己插手不进户部的最大障碍,李林甫一直想动他,但张筠为前相张说长子,家世厚重,势力盘根错节,不宜轻易动摇,若让他迁尚书右仆射,再扳倒席豫,这样又空出户部和礼部两个尚书之职,自己兼户部尚书、陈希烈兼礼部尚书,这是何等美事,但李隆基却抢先用李道复为工部尚书,话倒不好出口了。
犹豫一下,李林甫还是徐徐道:“皇上若问老臣的意见,老臣认为户部尚书张筠任此职最为适合,他各部尚书基本上已经轮遍,升尚书右仆射正当其实。”
李隆基摇摇头,道:“张筠家世虽厚,但他资历尚不足任仆射,还须好好磨练,朕准备命他兼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为我大唐好好培养出一批人才。”
他检出百官图表,仔细看了半天,瞥了一眼李林甫才缓缓道:“朕想调陈希烈为尚书右仆射,相国看如何?”
李林甫宛如一脚踏空,他眼前晃了两晃,险些没栽倒在,原来李隆基命李道复出任工部尚书,他的真正用意竟是在此,用一个工部尚书来换一个左相,自己还当占了便宜,其实是中了李隆基的套,他口中又苦又涩,急替陈希烈分辩道:“陈相国虽然锐劲不足,但沉稳有余,任左相也仅一年多,尚未有机会施展才华,老臣刚刚和他有所默契,不如陛下再给他三、五年机会,让他能协助老臣将募兵改制完成,再调走不迟。”
“募兵改制任重道远,朕就是担心陈相国过于沉稳,锐意不足,才想换一个有既擅长治军,又久为政事的人来做,此事朕意已决,相国不必再多说。”
李林甫听到这里,便知道这是李隆基早就策划好之事,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长长吸一口气,沉声问道:“不知陛下准备用那位大臣任左相一职。”
李隆基翻了翻桌上的奏折,过了好一会儿,他嘴里才吐出四个字:“章仇兼琼!”
第二百零六章 盐铁使的人选
仇兼琼为左相,让李林甫黯然无语,心中一阵阵发寒料到李隆基不会让自己一党独大,他一直认为,李隆基名义是用杨国忠来作杨氏宗族的代言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假象,李隆基绝不会用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来和自己唱对台戏,他的隐线极可能是李清,为此,他早早布局,在杨国忠身边安插眼线,挑唆杨国忠去对付李清。
不料章仇兼琼却横空出世,原来这才是李隆基真正要用之人,用李清作户部侍郎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他是章仇兼琼的门生,将来更是章仇兼琼的左膀右臂。
两人都不再说话,房间里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这时,边令诚轻手轻脚走进房间跪下道:“回禀陛下,户部侍郎李清已经带到,现在门外等候召见。”
李隆基点了点头,“宣他进来!”他又回头对李林甫笑道:“演武会恐怕已经开始了,相国可先走一步,朕即刻便来。”
“如此,老臣先告退!”李林甫慢慢退出,正遇见奉诏而来的李清。
“属下见过相国!”李清急向李林甫施一礼,李林甫却一言不发,他望了李清半天,忽然拍拍他的肩膀,摇了摇头便黯然离去。
李清心中略略有些诧异,他一直盯着李林甫的背影走远了,这才慢慢回头,却见高力士站在门口正向自己招手。“李侍郎请快一点,不要让皇上久等。”
李清急忙加快脚步,走进房间,只见李隆基手中把玩着两枚核桃,正专心致致看一本奏折,好象是自己前两日递上‘新盐法’。
他上前一步,躬身向李隆基道:“臣李清参见陛下!”
李隆基却似乎没有听见自己的话,他依然在全神贯注看着。随手拈起一枚核桃轻轻敲击桌面,李清不再言语,只站在一旁耐心等候。
李隆基又翻了一页,忽然若有所感,一抬头,却见李清站在一旁。便将奏折放下,呵呵笑道:“李侍郎已经到了,来!先坐下。”
他先命李清坐下,又将剩下的几行匆匆看完,这才将奏折合上,对李清笑道:“你的新盐法朕已经看了三遍,才发现它与汉时的榷盐法有所不同,汉时是由官府垄断整个盐业行当,除煮盐者外,不许民商参入。而你的新盐法却只垄断第一个环节,收购原盐再加价卖给民商。朕有点不大明白这一点,你可把你的思路先讲给朕听听。”
“且容臣细细讲来。”
李清微微欠身笑道:“盐业利益丰厚。自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这个不须臣赘言,但汉武帝的榷盐法和我大唐开国至今实行盐政,都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那就是方与朝庭的利益划分,就拿我大唐现在的盐政来说,不论是进行盐田屯营,还是井盐直接贩卖卤水。都是由方官府来进行,所获利也由方上缴朝廷。这其中各的劳役支出、沿路损耗、盐司权限以至方分利,皆是一笔糊涂帐,明明可以有百万贯的盐利,可最后入左藏(中央金库)只有十数万贯,所以也不受朝廷重视。
臣因此以为,对盐政朝廷应该坚决收权,设立直属机构进行专卖,也不需从民户中抽丁服盐役,应象军户一样设立专门的盐户,从事盐业生产,由朝廷直接控制,由朝廷专署机构向其购买,再加价卖给盐商,所有漕运贩卖皆由商人自己完成,官府不干涉,这样一来,方官府无法再插手盐利,而加价的盐利则以税的方式直接收归朝廷,臣最保守的估计,一年的盐税少说也有三百万贯。”
三百万贯,这就相当于大唐现在一年的税钱,如此巨额的收入,使李隆基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有了这笔钱,他的许多计划都可以实施,但他依然对交与民商经营不甚理解,不由疑惑道:“盐利归朝廷,朕极为赞同,但由商人来进行二道、三道的经营贩卖,朕却不是很赞同,商人皆唯利是图之辈,盐又是民生必须,若由他们控制贩卖,那天下百姓岂不是无盐可吃,或是有盐也吃不起?”
“陛下,臣倒不是这样认为!”
李清摇了摇头道:“史记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臣也是商人出身,深知商人逐利天性,但凡事都有两面,只要能善于用它有利的一面,尽量减少寡头垄断,打击不良商人,若有必要,朝廷也可设常平仓调剂,让它囤积不成,而对于守法商人则放手让它们经营,朝廷收税便是,否则事事都由官府来做,不说这庞大人员开支朝廷负担不起,而且这中间的暗箱操作,这损公肥私之事也禁绝不了,臣新盐法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才建议以民商来直接面对百姓。”
他一边说,一边偷眼看李隆基的表情,见他虽然在听,但明显有点心不在焉,对他的话不置可否,这让李清不禁暗暗叹息,唐朝的商业之所以比不上两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府对商人限制太大,一方面课以重税,设下种种规矩,另一方面却又从骨子里蔑视它,作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都如此轻蔑商人,更不用说下面的文武百官。
但这又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将李隆基说通的事,唯有以利诱之,以事实来说话,让他逐步接受自己商能兴国思想。
想到此,李清长身而起,脸上洋溢着坚定而果断的神情,他道:“陛下,现在盐税收入也不过一年十几万贯,影响并不大,倒不如让放手让臣去试验两年,臣愿意立下军令状,两年内若拿不出三百万贯税收,臣甘愿被罢去户部侍郎一职。”
不知是李清坚定的态度让李隆基动容,还是三百万贯的承诺让他动心,李隆基考虑了半天,才终于缓缓道:“也罢,朕答应你这一次,可效仿江淮转运使一职设立盐铁使,不过此职一般由尚书级的官员担任,你不太适合,可任副职,至于正职么?”
李隆基犹豫了一下,李清却立刻接口道:“臣愿意举荐广平王李俶殿下任盐铁使一职。”
“俶儿?”
李隆基一怔,他随即微微笑道:“这次演武会他的三百军便是你借给他的吧!”
李清吓了一跳,他上前一步,左膝跪道:“回禀陛下,这三百军从南诏起便一直跟随微臣,感情已深,特恳请陛下将这三百军转到户部或
使下,让他们继续跟随微臣。”
李隆基却半天不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盯着李清徐徐道:“你为朕拿下石堡城,朕却一直未能赏你,这次盐制改革看似简单,连朕也知道它会涉及到多少人切身利益,甚至还有皇亲国戚,所以你的人身安全朕要保证,这三百军便赐于你,作为你的贴身侍卫,好好为朕效忠吧!至于广平王任盐铁使一事,且容朕再考虑一下。”
“咚!咚!咚!”
沉闷的鼓声划过跑马场的上空,初春时分虽然寒冷透骨,疾风将四周的战旗刮得猎猎直响,。但赛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人挤得汗水淋漓,通身冒着热气,眼睛通红望着场内,嗓子已经喊哑。
赛事渐渐进入高潮,最后的对决即将开始,应对双方一为庆王之子新平郡王李俅,另一边即是广平王李俶。
第 223 章
恋耽美
第 223 章
他叫李林甫来并不是为了清洗太子党,相反,除了太子党的一些骨干外,其余的他都准备留用,为章仇
建章仇党打下基础。他叫李林甫来是想和他商量陈▋|:).;朝之中左相和右相同时被一党所占,这决非好事,还有执政事笔几乎就在李林甫一人手中,这也非正常。
‘啪!’的一声,李隆基将奏折轻轻合上,搁在桌上,淡淡笑道:“韦坚、皇甫唯明一案朕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想法,过几日便会公布,自然他刑部尚书一职是不好再任,可由工部尚书陆景融补上,这样工部尚书一职便空了出来,朕想调原益州刺史现岳州司马李道复为工部尚书兼将作监,不知相国的意思以为如何?。”
李林甫自然明白这是李隆基之意,表面是重用自己的心腹,但实际上是为下一步提拔自己的长子将作少监李岫做准备,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太子不倒,对自己倒未必是坏事,他微一沉吟,却道:“李道复做过上州刺史,资历才干自不必说,但他因罪被贬不足两年,现在用他,老臣担心朝中会有人不服。”
“这倒不必考虑。”
李隆基摆摆手笑道:“海家走私案,他只是失察之罪,倒不必过分苛责于他,正如相国所言,他资历才干都不错,不用实在可惜,既然相国无异议,朕就定下来,由李道复出任工部尚书兼将作监监令。”
李林甫大喜,向李隆基谢道:“臣就替李道复谢过陛下了。”
李隆基眯眼不语,心中却一阵冷笑,停了一会儿,他又微微笑道:“今天请相国来,还有一事想和相国商量,就是尚书右仆射的人选,爱卿可有好的想法?”
唐朝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其副手为左右仆射,但因太宗李世民任过尚书令,为避嫌,后来便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最高长官,到中唐后中书令与门下侍中分掌六部大权,左右仆射渐渐被架空,成为一虚职,主要用于安抚方大员,天宝十三年,安禄山被封为尚书右仆射,便是对他的笼络。
李林甫忽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李隆基忽然升李道复为尚书,难道是为此事做伏笔?
他本来对此事早有腹案,户部尚书张筠一直是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者,他虽不管实务,但对户部的影响相当大,一直是自己插手不进户部的最大障碍,李林甫一直想动他,但张筠为前相张说长子,家世厚重,势力盘根错节,不宜轻易动摇,若让他迁尚书右仆射,再扳倒席豫,这样又空出户部和礼部两个尚书之职,自己兼户部尚书、陈希烈兼礼部尚书,这是何等美事,但李隆基却抢先用李道复为工部尚书,话倒不好出口了。
犹豫一下,李林甫还是徐徐道:“皇上若问老臣的意见,老臣认为户部尚书张筠任此职最为适合,他各部尚书基本上已经轮遍,升尚书右仆射正当其实。”
李隆基摇摇头,道:“张筠家世虽厚,但他资历尚不足任仆射,还须好好磨练,朕准备命他兼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为我大唐好好培养出一批人才。”
他检出百官图表,仔细看了半天,瞥了一眼李林甫才缓缓道:“朕想调陈希烈为尚书右仆射,相国看如何?”
李林甫宛如一脚踏空,他眼前晃了两晃,险些没栽倒在,原来李隆基命李道复出任工部尚书,他的真正用意竟是在此,用一个工部尚书来换一个左相,自己还当占了便宜,其实是中了李隆基的套,他口中又苦又涩,急替陈希烈分辩道:“陈相国虽然锐劲不足,但沉稳有余,任左相也仅一年多,尚未有机会施展才华,老臣刚刚和他有所默契,不如陛下再给他三、五年机会,让他能协助老臣将募兵改制完成,再调走不迟。”
“募兵改制任重道远,朕就是担心陈相国过于沉稳,锐意不足,才想换一个有既擅长治军,又久为政事的人来做,此事朕意已决,相国不必再多说。”
李林甫听到这里,便知道这是李隆基早就策划好之事,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长长吸一口气,沉声问道:“不知陛下准备用那位大臣任左相一职。”
李隆基翻了翻桌上的奏折,过了好一会儿,他嘴里才吐出四个字:“章仇兼琼!”
第二百零六章 盐铁使的人选
仇兼琼为左相,让李林甫黯然无语,心中一阵阵发寒料到李隆基不会让自己一党独大,他一直认为,李隆基名义是用杨国忠来作杨氏宗族的代言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假象,李隆基绝不会用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来和自己唱对台戏,他的隐线极可能是李清,为此,他早早布局,在杨国忠身边安插眼线,挑唆杨国忠去对付李清。
不料章仇兼琼却横空出世,原来这才是李隆基真正要用之人,用李清作户部侍郎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他是章仇兼琼的门生,将来更是章仇兼琼的左膀右臂。
两人都不再说话,房间里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这时,边令诚轻手轻脚走进房间跪下道:“回禀陛下,户部侍郎李清已经带到,现在门外等候召见。”
李隆基点了点头,“宣他进来!”他又回头对李林甫笑道:“演武会恐怕已经开始了,相国可先走一步,朕即刻便来。”
“如此,老臣先告退!”李林甫慢慢退出,正遇见奉诏而来的李清。
“属下见过相国!”李清急向李林甫施一礼,李林甫却一言不发,他望了李清半天,忽然拍拍他的肩膀,摇了摇头便黯然离去。
李清心中略略有些诧异,他一直盯着李林甫的背影走远了,这才慢慢回头,却见高力士站在门口正向自己招手。“李侍郎请快一点,不要让皇上久等。”
李清急忙加快脚步,走进房间,只见李隆基手中把玩着两枚核桃,正专心致致看一本奏折,好象是自己前两日递上‘新盐法’。
他上前一步,躬身向李隆基道:“臣李清参见陛下!”
李隆基却似乎没有听见自己的话,他依然在全神贯注看着。随手拈起一枚核桃轻轻敲击桌面,李清不再言语,只站在一旁耐心等候。
李隆基又翻了一页,忽然若有所感,一抬头,却见李清站在一旁。便将奏折放下,呵呵笑道:“李侍郎已经到了,来!先坐下。”
他先命李清坐下,又将剩下的几行匆匆看完,这才将奏折合上,对李清笑道:“你的新盐法朕已经看了三遍,才发现它与汉时的榷盐法有所不同,汉时是由官府垄断整个盐业行当,除煮盐者外,不许民商参入。而你的新盐法却只垄断第一个环节,收购原盐再加价卖给民商。朕有点不大明白这一点,你可把你的思路先讲给朕听听。”
“且容臣细细讲来。”
李清微微欠身笑道:“盐业利益丰厚。自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这个不须臣赘言,但汉武帝的榷盐法和我大唐开国至今实行盐政,都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那就是方与朝庭的利益划分,就拿我大唐现在的盐政来说,不论是进行盐田屯营,还是井盐直接贩卖卤水。都是由方官府来进行,所获利也由方上缴朝廷。这其中各的劳役支出、沿路损耗、盐司权限以至方分利,皆是一笔糊涂帐,明明可以有百万贯的盐利,可最后入左藏(中央金库)只有十数万贯,所以也不受朝廷重视。
臣因此以为,对盐政朝廷应该坚决收权,设立直属机构进行专卖,也不需从民户中抽丁服盐役,应象军户一样设立专门的盐户,从事盐业生产,由朝廷直接控制,由朝廷专署机构向其购买,再加价卖给盐商,所有漕运贩卖皆由商人自己完成,官府不干涉,这样一来,方官府无法再插手盐利,而加价的盐利则以税的方式直接收归朝廷,臣最保守的估计,一年的盐税少说也有三百万贯。”
三百万贯,这就相当于大唐现在一年的税钱,如此巨额的收入,使李隆基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有了这笔钱,他的许多计划都可以实施,但他依然对交与民商经营不甚理解,不由疑惑道:“盐利归朝廷,朕极为赞同,但由商人来进行二道、三道的经营贩卖,朕却不是很赞同,商人皆唯利是图之辈,盐又是民生必须,若由他们控制贩卖,那天下百姓岂不是无盐可吃,或是有盐也吃不起?”
“陛下,臣倒不是这样认为!”
李清摇了摇头道:“史记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臣也是商人出身,深知商人逐利天性,但凡事都有两面,只要能善于用它有利的一面,尽量减少寡头垄断,打击不良商人,若有必要,朝廷也可设常平仓调剂,让它囤积不成,而对于守法商人则放手让它们经营,朝廷收税便是,否则事事都由官府来做,不说这庞大人员开支朝廷负担不起,而且这中间的暗箱操作,这损公肥私之事也禁绝不了,臣新盐法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才建议以民商来直接面对百姓。”
他一边说,一边偷眼看李隆基的表情,见他虽然在听,但明显有点心不在焉,对他的话不置可否,这让李清不禁暗暗叹息,唐朝的商业之所以比不上两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府对商人限制太大,一方面课以重税,设下种种规矩,另一方面却又从骨子里蔑视它,作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都如此轻蔑商人,更不用说下面的文武百官。
但这又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将李隆基说通的事,唯有以利诱之,以事实来说话,让他逐步接受自己商能兴国思想。
想到此,李清长身而起,脸上洋溢着坚定而果断的神情,他道:“陛下,现在盐税收入也不过一年十几万贯,影响并不大,倒不如让放手让臣去试验两年,臣愿意立下军令状,两年内若拿不出三百万贯税收,臣甘愿被罢去户部侍郎一职。”
不知是李清坚定的态度让李隆基动容,还是三百万贯的承诺让他动心,李隆基考虑了半天,才终于缓缓道:“也罢,朕答应你这一次,可效仿江淮转运使一职设立盐铁使,不过此职一般由尚书级的官员担任,你不太适合,可任副职,至于正职么?”
李隆基犹豫了一下,李清却立刻接口道:“臣愿意举荐广平王李俶殿下任盐铁使一职。”
“俶儿?”
李隆基一怔,他随即微微笑道:“这次演武会他的三百军便是你借给他的吧!”
李清吓了一跳,他上前一步,左膝跪道:“回禀陛下,这三百军从南诏起便一直跟随微臣,感情已深,特恳请陛下将这三百军转到户部或
使下,让他们继续跟随微臣。”
李隆基却半天不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盯着李清徐徐道:“你为朕拿下石堡城,朕却一直未能赏你,这次盐制改革看似简单,连朕也知道它会涉及到多少人切身利益,甚至还有皇亲国戚,所以你的人身安全朕要保证,这三百军便赐于你,作为你的贴身侍卫,好好为朕效忠吧!至于广平王任盐铁使一事,且容朕再考虑一下。”
“咚!咚!咚!”
沉闷的鼓声划过跑马场的上空,初春时分虽然寒冷透骨,疾风将四周的战旗刮得猎猎直响,。但赛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人挤得汗水淋漓,通身冒着热气,眼睛通红望着场内,嗓子已经喊哑。
赛事渐渐进入高潮,最后的对决即将开始,应对双方一为庆王之子新平郡王李俅,另一边即是广平王李俶。
第 22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