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零八章 如此高调
朱元璋之所以实行这一政策,除了稳定北方读书人情绪的政治需要,其中还隐含着对北方文教的鼓励。毕竟,若每次会试的中榜名单都被南方士子尽数占据,很打击北方读书人的积极姓。
也因为有了这个分榜制,一百多年过去了,到如今,北方省份的教育水准总算得到恢复,也算是一大善政。
这情形有些像后世的高考制度,考生考本省的大学一般都有分数上的限制,而如山东、湖北这种教育发达地区,高考的录取线则要比偏远省份要高上一些。
当时,换成北上天这种大都市,教育水准明明比其他省份要高出许多,却又享受优惠,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其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那么,这个南北中三榜又是如何考试的,每榜多少人?”林举人讪笑一声,事关自己利益,由不得他不细心询问。
马上就有人继续解释道,一般来说,进士的录取名额并无定制,都是由内阁提交,皇帝批红。虽然分为南北中三榜,可考生还是用一样的考卷。只不过进考场的时候,按照地域不同,按照比例分在不同的考房。
录取的时候,十八房同考官也要将卷子分出来,按照比例分地域录取。
“哦,如此说来,每房同考官虽然无形中就增加了三倍的差使了。”
“那是。”
“还请各位兄台继续说下去,为小弟解惑。”林举人听得入巷,没口子地催促各位科场前辈继续说下去。
当即,就有人喝了一口酒,说得更为详细。
原来,考生进了考场之后,要按照编号分别坐在不同的考棚中。
考棚的编号也如乡试一样按照“天、地、玄、黄、洪、荒、宇、宙……”的顺序。少则十六七个考棚,多则二十来个,每个考区都有专门的官员则考场秩序,但却不参加阅卷,这一点和乡试却有所不同。
至于如何阅卷,则是另外一套规则。
并不分考区审卷,而按照考试科目的不同,由专门的同考官负责——这就是所谓的十八房同考官制度,又叫五经分房。比如:《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
这套阅卷制度比起乡试来,却要科学得多。
而且,同考官最差也是庶吉士出身,都是饱学宏儒,水准也非常高,自然不会漏掉一个得用的人才,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
至于分榜,参加会试的人分为南、北、中三卷。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及明朝南直隶的十一府,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州为南卷;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及直隶八府,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延庆、保安及奉天、辽东、大宁、万全等处为北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南直隶六府,安庆、庐州、凤阳、滁州、徐州、和州为中卷。
三榜的录取名额都是一样,也就是说,这八十一个未来的贡生名额需要平均分配,每榜只二十七人。
等到中贡士的八十一张卷子选出来之后,才最后排定名次。
林举人恍然大悟:“在下也是刚考中的举人,却不知道这进士科还有这么多讲究。”
“那是,会试考中之后,可是要直接委任实职的,怎能同乡试一样?”就有人插嘴:“虽说中了举人也有做官资格,可你去吏部报备之后。也不知道要走多少门子,等多少年头,才能得个县丞的官职。很多人在中进士无望,在京城等了十余年,大把银子抛出去却听不到一个响。哎,还是有了进士功名轻省,也不用看谁眼色,直接就是一个正七品的朝廷命官,这才是正经的出路。可每期上万举人,能中榜的不过区区三百,更别说今年只有八十一个定员。”
一万多考生只有八十一个幸运儿,这录取比例,真是难到逆天了。
北卷多是偏远省份,还好些。南卷省份人才辈出,而吴节所认识的这批士子大多是从江南那种人文会萃之地来的。
“是啊,这中举的八十一个贡生也不知道那卷子要做成什么模样,才能入得总裁法眼,当时候,必然有一番计较!”其他举人都同时感慨,尤其是其中在京城已经呆了好几年的,更是一脸的忧色。
听完他们的话,吴节也觉得有些头疼。中进士他是有绝对信心的,可经过众人这一分析,既然录取的数量如此之少,中的的卷子一送上去,考官在录取的时候必然慎之又慎,鸡蛋里挑骨头,这就多了许多变数。也不知道这情形对自己是好是坏,正因为如此,意外的发生率也比以前要大得多。
一个举人叹息一声:“我虽然分在中榜,自认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时文上下了许多功夫,却没有任何中榜的把握。正榜是中不了的,就看朝廷能不能格外开恩,再选个副榜出来。”
听他这么说,其他人的精神依旧萎靡,齐声说:“不可能的,今年朝廷录用名额如此之低,已属罕见,怎么可能在弄副榜?”
原来,在往届的会试科放榜之后,朝廷有时候还会在落选的卷子中再挑出百余份,不再参加殿试,直接外放到地方,担任副职,充实官员队伍。不过,却不授予进士、同进士、赐进出身。
虽说出身比进士们低上一等,却免得在吏部望眼欲穿地等实缺。
可看今年朝廷这个态度,肯定是没这个打算的。
林举人是宁波人,当下就闷闷不乐地喝了一口酒:“今年朝廷的录取名额如此之低,我又属于南卷,看来是没希望了。士贞本是文坛宗师,又分在北榜,定然是能中的。”
其他人也同时叹息,低头不语。
酒楼中顿时寂静下来。
吴节见大家情绪不高,这阵子他同众生相交甚欢,就有些不忍心,正要出言安慰,就听到楼板一阵乱响。
听声音来了许多人,然后就有人在大声冷笑:“吴士贞诺大名气,也有愁眉不展,相顾无言的时候,真真是希奇了!”
吴节抬头一看,就看到久违了的吴伦站在楼梯口处,满脸的讥讽,身后还跟着一群随从。
吴节已经有一阵子没见到这个鸟人了,自从上次在彩云那里,吴伦闹了个灰头土脸之后,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时间。
上次吴伦同景王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也就是王府的一个普通幕僚,衣着显得非常朴素,甚至还带着一股寒酸样。
但今曰的吴伦同往曰已是大不一样,他身上穿着一件宫廷御制的暗条纹白罗长衫,腰上系着一条暗红色小牛皮带,上坠一只金龟,脚上的鞋子也是皇家制造坊的手艺,却是不常见的红色绿镶边的云头履。
再加上他身后的四个挺胸兜肚的家丁,若非吴节知道这个堂兄的底细,还真把他当成京城的王公贵族子弟。
今曰来贡院广场看榜的考生实在太多,真要等着挤到榜前,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且来这里的考生又不少是科场老人,最多的已经在京城呆了十来年。彼此都混得熟了。故人相见,又等得不耐烦,大多会来酒楼浮一大白。
楼上有不少人同吴节熟识,其中还有几人是经历过楚腰馆风波的,认得吴伦。
见他上来,都发出一阵轻笑:“我还以为是哪个公卿大夫家的贵胄公子,原来是这个士林败类。”
“嘻,他也要参加进士科吗?”
“人家是举人啊,怎么就不能来。”
“来了也是白来,真以为他就能中?换我,若是名声坏成这样,榜都不用来看。到时候悄悄进考场就是了。”
众生都是掩口轻笑。
吴节看到这情形,心中一阵感慨。去年的时候,自己刚穿越到明朝,名声不显,又顶着个傻瓜的帽子。参加文人聚会的时候,不也同样被人耻笑。
想不到,不过一年时间,自己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代诗词大家。而吴伦却与自己调了个个儿,沦为笑柄,真是世事无常啊。
只不过,当初的吴节有超级作弊手段,又有对明朝历史的先知先觉,可谓是开了主角模版。现在的吴论,却要彻底沦落了。
吴论这厮人品低劣,吴节对他自然是毫不同情,淡淡一笑:“原来是吴伦啊,今科会试难度极高,来的又多是士林中的精华。百中取一,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有绝对能中,吴节也不过是心中感慨。怎么,看你的模样,好象很有把握的样子。”
“哈哈,你不是很能吗,怎么也害怕起来了,哈哈,真是少啊!”吴伦一声长笑,径直走到吴节那座,一屁股坐在空位上,那眼睛斜斜地盯着吴节。
一般人如吴伦这样子坏了名声,一定会选择夹着尾巴做人。可今曰却有些奇怪,这个吴伦看起来一派自得,还主动找到了吴节。
这让吴节有点意外,禁不住微微皱起了眉头。
(未完待续)
也因为有了这个分榜制,一百多年过去了,到如今,北方省份的教育水准总算得到恢复,也算是一大善政。
这情形有些像后世的高考制度,考生考本省的大学一般都有分数上的限制,而如山东、湖北这种教育发达地区,高考的录取线则要比偏远省份要高上一些。
当时,换成北上天这种大都市,教育水准明明比其他省份要高出许多,却又享受优惠,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其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那么,这个南北中三榜又是如何考试的,每榜多少人?”林举人讪笑一声,事关自己利益,由不得他不细心询问。
马上就有人继续解释道,一般来说,进士的录取名额并无定制,都是由内阁提交,皇帝批红。虽然分为南北中三榜,可考生还是用一样的考卷。只不过进考场的时候,按照地域不同,按照比例分在不同的考房。
录取的时候,十八房同考官也要将卷子分出来,按照比例分地域录取。
“哦,如此说来,每房同考官虽然无形中就增加了三倍的差使了。”
“那是。”
“还请各位兄台继续说下去,为小弟解惑。”林举人听得入巷,没口子地催促各位科场前辈继续说下去。
当即,就有人喝了一口酒,说得更为详细。
原来,考生进了考场之后,要按照编号分别坐在不同的考棚中。
考棚的编号也如乡试一样按照“天、地、玄、黄、洪、荒、宇、宙……”的顺序。少则十六七个考棚,多则二十来个,每个考区都有专门的官员则考场秩序,但却不参加阅卷,这一点和乡试却有所不同。
至于如何阅卷,则是另外一套规则。
并不分考区审卷,而按照考试科目的不同,由专门的同考官负责——这就是所谓的十八房同考官制度,又叫五经分房。比如:《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
这套阅卷制度比起乡试来,却要科学得多。
而且,同考官最差也是庶吉士出身,都是饱学宏儒,水准也非常高,自然不会漏掉一个得用的人才,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
至于分榜,参加会试的人分为南、北、中三卷。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及明朝南直隶的十一府,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州为南卷;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及直隶八府,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延庆、保安及奉天、辽东、大宁、万全等处为北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南直隶六府,安庆、庐州、凤阳、滁州、徐州、和州为中卷。
三榜的录取名额都是一样,也就是说,这八十一个未来的贡生名额需要平均分配,每榜只二十七人。
等到中贡士的八十一张卷子选出来之后,才最后排定名次。
林举人恍然大悟:“在下也是刚考中的举人,却不知道这进士科还有这么多讲究。”
“那是,会试考中之后,可是要直接委任实职的,怎能同乡试一样?”就有人插嘴:“虽说中了举人也有做官资格,可你去吏部报备之后。也不知道要走多少门子,等多少年头,才能得个县丞的官职。很多人在中进士无望,在京城等了十余年,大把银子抛出去却听不到一个响。哎,还是有了进士功名轻省,也不用看谁眼色,直接就是一个正七品的朝廷命官,这才是正经的出路。可每期上万举人,能中榜的不过区区三百,更别说今年只有八十一个定员。”
一万多考生只有八十一个幸运儿,这录取比例,真是难到逆天了。
北卷多是偏远省份,还好些。南卷省份人才辈出,而吴节所认识的这批士子大多是从江南那种人文会萃之地来的。
“是啊,这中举的八十一个贡生也不知道那卷子要做成什么模样,才能入得总裁法眼,当时候,必然有一番计较!”其他举人都同时感慨,尤其是其中在京城已经呆了好几年的,更是一脸的忧色。
听完他们的话,吴节也觉得有些头疼。中进士他是有绝对信心的,可经过众人这一分析,既然录取的数量如此之少,中的的卷子一送上去,考官在录取的时候必然慎之又慎,鸡蛋里挑骨头,这就多了许多变数。也不知道这情形对自己是好是坏,正因为如此,意外的发生率也比以前要大得多。
一个举人叹息一声:“我虽然分在中榜,自认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时文上下了许多功夫,却没有任何中榜的把握。正榜是中不了的,就看朝廷能不能格外开恩,再选个副榜出来。”
听他这么说,其他人的精神依旧萎靡,齐声说:“不可能的,今年朝廷录用名额如此之低,已属罕见,怎么可能在弄副榜?”
原来,在往届的会试科放榜之后,朝廷有时候还会在落选的卷子中再挑出百余份,不再参加殿试,直接外放到地方,担任副职,充实官员队伍。不过,却不授予进士、同进士、赐进出身。
虽说出身比进士们低上一等,却免得在吏部望眼欲穿地等实缺。
可看今年朝廷这个态度,肯定是没这个打算的。
林举人是宁波人,当下就闷闷不乐地喝了一口酒:“今年朝廷的录取名额如此之低,我又属于南卷,看来是没希望了。士贞本是文坛宗师,又分在北榜,定然是能中的。”
其他人也同时叹息,低头不语。
酒楼中顿时寂静下来。
吴节见大家情绪不高,这阵子他同众生相交甚欢,就有些不忍心,正要出言安慰,就听到楼板一阵乱响。
听声音来了许多人,然后就有人在大声冷笑:“吴士贞诺大名气,也有愁眉不展,相顾无言的时候,真真是希奇了!”
吴节抬头一看,就看到久违了的吴伦站在楼梯口处,满脸的讥讽,身后还跟着一群随从。
吴节已经有一阵子没见到这个鸟人了,自从上次在彩云那里,吴伦闹了个灰头土脸之后,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时间。
上次吴伦同景王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也就是王府的一个普通幕僚,衣着显得非常朴素,甚至还带着一股寒酸样。
但今曰的吴伦同往曰已是大不一样,他身上穿着一件宫廷御制的暗条纹白罗长衫,腰上系着一条暗红色小牛皮带,上坠一只金龟,脚上的鞋子也是皇家制造坊的手艺,却是不常见的红色绿镶边的云头履。
再加上他身后的四个挺胸兜肚的家丁,若非吴节知道这个堂兄的底细,还真把他当成京城的王公贵族子弟。
今曰来贡院广场看榜的考生实在太多,真要等着挤到榜前,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且来这里的考生又不少是科场老人,最多的已经在京城呆了十来年。彼此都混得熟了。故人相见,又等得不耐烦,大多会来酒楼浮一大白。
楼上有不少人同吴节熟识,其中还有几人是经历过楚腰馆风波的,认得吴伦。
见他上来,都发出一阵轻笑:“我还以为是哪个公卿大夫家的贵胄公子,原来是这个士林败类。”
“嘻,他也要参加进士科吗?”
“人家是举人啊,怎么就不能来。”
“来了也是白来,真以为他就能中?换我,若是名声坏成这样,榜都不用来看。到时候悄悄进考场就是了。”
众生都是掩口轻笑。
吴节看到这情形,心中一阵感慨。去年的时候,自己刚穿越到明朝,名声不显,又顶着个傻瓜的帽子。参加文人聚会的时候,不也同样被人耻笑。
想不到,不过一年时间,自己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代诗词大家。而吴伦却与自己调了个个儿,沦为笑柄,真是世事无常啊。
只不过,当初的吴节有超级作弊手段,又有对明朝历史的先知先觉,可谓是开了主角模版。现在的吴论,却要彻底沦落了。
吴论这厮人品低劣,吴节对他自然是毫不同情,淡淡一笑:“原来是吴伦啊,今科会试难度极高,来的又多是士林中的精华。百中取一,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有绝对能中,吴节也不过是心中感慨。怎么,看你的模样,好象很有把握的样子。”
“哈哈,你不是很能吗,怎么也害怕起来了,哈哈,真是少啊!”吴伦一声长笑,径直走到吴节那座,一屁股坐在空位上,那眼睛斜斜地盯着吴节。
一般人如吴伦这样子坏了名声,一定会选择夹着尾巴做人。可今曰却有些奇怪,这个吴伦看起来一派自得,还主动找到了吴节。
这让吴节有点意外,禁不住微微皱起了眉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