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86 章
玩唐 作者:午后方晴
第 586 章
但韦氏却对李裹儿说:“裹儿,你先出去一下,我与你父皇商议一些事情。”
李裹儿离开,韦氏说:“陛下,你去了王画家中,是不是为了今天早朝发生的事情去的?”
“是啊。”
“他说了什么?”
李显将王画的话再次重复了一遍。
“王画的主意只是治标,不是治本。他还疏漏了最重要的一点。”
“皇后有何高见?”
“陛下,王画遇刺的事,好查也难查,就象前年血字营被出卖的消息一样。这一次胆敢刺杀王画,刺客的身手都是不弱,而且动用了十把军用弓弩,在洛阳有这个嫌疑的人并不多。但连王画自己都排除了是三思做的,那么陛下想一想会是谁?”
剩下的只有李旦嫌疑最大了。可李显就是站在老四的立场去想,也不大可能。十箭齐发,王画身上没有盔甲,手中没有盾牌,随时有可能被乱箭射杀。结果就是武三思背上一个嫌疑的名声,不如将王画留下来与武三思角逐。老四的睿智,不可能做出这个愚蠢的事情的。
“陛下,一开始我认为也不可能。但陛下你再想一想,如果再配合今天谶言,会有什么样结果。”
这弟兄俩是一对难兄难弟,先后都做过一段时间皇太子与皇帝,然后让武则天废黜,因此都有登临帝位的大义。但神龙政变时,李旦带兵平息洛阳,随后主动扶助李显登上皇位。因此一开始时,李显对李旦是真心感谢的,包括他直接封赏李旦皇太弟的封号。有了这个封号,以后李旦都可以用它来做为皇位继承人的名义了。但李旦还是拒绝了,这让李显觉得有些内疚。
但好人就怕三说,坏人就怕三劝。后来韦氏与武三思,就包括上官小婉都经常在他耳朵边吹风,李显想法渐渐改变。李旦的一段皇太子与皇帝的历史,不成了李显的内疚,反而成了李显忌惮的一个原因。如果李旦不是低调做人,真接受了李显皇太弟的封号,有可能现在李显都产生杀机。
这两个人自始至终没有提李旦的名字,但心中有数。而且韦氏所说,也让李显担心起来,他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
“陛下,你再想一想,如果没有三思顶力相助,你的皇位有今天这般牢固?他与这两件事都没有关联,虽然滑州一案中他为交手的地方官员牵连,但对陛下还是有大功的。现在有功不赏,反而因为某人的精心安排,将三思贬放到外地,岂不是正中了某人的圈套?所以我说王画想法只是治标,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那我该怎么办?”
“简单,继续追查刺杀王画一案,与谶言一案,到底是谁做的,勒令百姓禁止传播谶言,同时下诏朝堂上不准再弹劾这两件事,避免继续纷争下去。至于处执,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不对任何大臣进行处罚,以免误伤真正的良臣。”
除了禁止传播谶言外,其他的彻底颠覆了王画的提议。
这是韦氏刻意地蒙混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韦氏的说法只是针对两件案子的本身,因为无罪,所以不能处罚。王画的说法却是根源,他并没有说为了案件而要将几个大臣惩戒一下的,而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的利益,党争发展到了已经影响国家机器运转的地步。所以略作惩戒。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立场,所作出的不同处理方法。
但韦氏的说法很有诱惑力,李显现在还真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武三思对五王掣肘,五王与老四会不会将他这个皇帝架空了。因此沉吟起来。
其实这又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想要将五王架空,让国家机器的实权落在他们手中,是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对他们掣肘。但不一定非要武三思,相信现在的许多中立之臣,包括变成老好人的魏元忠、失望的宋璟,以及还没有完全脱胎换骨的张嘉贞、魏知古,以及王画等等许多人,他们都不愿意朝廷落在五王手上,让他们随意地废立。而且他们才是真正想唐朝变得更加强大,本身作风端正的臣子。
但这要有一个前提,重用与信任,光给了重职,不重用不听建议不行,就象老魏一样,所以老魏心灰意冷,即使他现在是宰相级别。
可韦氏不会让局势这样发展,如果将大权交给这些直臣手里,她还有实现野心的机会么?所以日夜在李显耳朵边挑唆,造成李显一个想法,他现在离开武三思就玩不转了。
第二天李显在早朝上将这道圣旨一宣布,可想而知,引起多大的动荡。居然连这么严重的谶言,皇上都不管不问。除了武三思一党俯身附和,说皇上英明。其他的所有大臣,不管是不是与五王派系有关的,全部伏下,请求李显收回圣旨。
不但如此,消息传开,各地大到各道各州的官员,小到地方上的贡生望儒,纷纷上书,进谏与弹劾。
王画听到这个消息,嗤笑了一下,沐孜李又悄悄对他说:“二郎,听我的吧。”
皇上这么混蛋了,王画取代他算了。王画摇了摇头:“皇上软弱可欺,可没有失大德。沐孜李,我问你,你看相王可有什么举动?我可以告诉你,虽然皇上软弱,让大家失望,但如果一旦谋反,还是有许多人对他拥护。所以连相王都不敢转举妄动。以后这句话休要提起。我们看戏。”
好戏还没有拉开呢。
而且王画也接到一个好消息,从江南他家瓷窑里,烧出许多文房四宝以及杂项的精美瓷器。包括王画画了图,让工匠仿制的后来名品,明朝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文房杂项中的瓷器作品有很多,但有一点要注意了,因为考虑到书香墨韵,所以百分之九十选择了青花瓷。最让王画高兴地,经过大量人工的找寻,终于找到了坡塘青,石子青,还因为王画的牵线搭桥,进口了一些波斯的青料。这丰富了青花瓷的种类。但有许多青料,依然没有找到,其中最有名的是浙青,是国产青料中最好的青料,从明万历中期到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几乎全用此料。这个青料在金华,相信只有下了功夫后,不久后还以能将它找出来。还有产自云南的明珠料,由钴土旷料煅烧而成,烧成后成黑色,为不透明状,清代多用此料。色调青翠明亮。瑞州的画烧青,又叫无名子,明朝景德镇许多瓷窑用此青料绘画瓷器。以及一种韭菜边,是用来烧细器的。再就是回青,出自西域,种蓝色颜料,主要用于瓷器烧制上色,一般需要和石子青混合运用,所呈现的颜色较霁蓝浅淡,多见于嘉靖和万历年间的瓷器。
如果能将这几种青料全部找出来,那么王画可以烧出几乎所有青花瓷的种类,而不是现在许多青花瓷都是不伦不类。但没有准确的地址,没有仪器,就象寻找乌金砚一样,这需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慢慢从大海里将针捞出来。
除了这个好消息外,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笔墨,除了各种连王画在繁畤都没有传授烟墨外,还有药墨与彩墨。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基本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然,花费这样巨大资金试验原材料,王画也可以说是千古第一人。笔主要分为笔毫与笔管。笔毫技术现在相当发达了,但很少有人在笔管上考研。王画在巩县时就想做毛笔的,甚至收集了许多动物的毛发,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没能亲自动手。这回却让家中的工人们试验出来了。
而且因为几年的教导绘画雕刻能力,工匠现在制作的笔墨上的图案已经有了很高的欣赏性。
王画还投入了资金,试验宣纸,可现在依然进展不大。当然,与青花料一样,是急不得的。毕竟一下子从无到有来一个飞跃。
随着这些工艺品的到来,也意味着墨海轩离开张的日子不远了。
正当朝野上下因为李显对武三思的得过且过,怨气冲天时,李重俊从汴州返回京城。与王画回到洛阳时冷冷清清相比,这一次李重俊回京很热闹。李显命魏元忠率领大臣到码头上亲自迎接。主要是转移大家的集中力。实际上许多大臣也因为对李显的失望,将希望转移到李重俊身上。
一路返回皇宫,许多大臣就向李重俊进谏,希望李重俊挟借此次大功,规劝李显。
京城发生的事,李重俊早就得知了。因此这些天一直在与幕僚商议此事,甚至李重俊想一回洛阳,马上就去拜访王画,看他能不能帮助自己出一个好主意。但被幕僚否决。原因很简单,王画现在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无能为力。而且目标也简单,主要因为是皇上过度信任武三思这个奸臣。反正李重俊与武三思已经成了敌人了。所以李重俊这时候必须要“揭竿高呼”,才能赢得更多大臣的赞赏与投诚。不管能不能打倒武三思,都赢得了声望。
如果李重俊找到王画,现在就有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两件大案的侦破,以及赈灾完美的完成,其实是王画的功劳。如果连这个简单的事也要找王画商量,天下人又会怎么想?而且王画闭客谢客,为了避讳,他去求见,王画是见还是不见。见还罢了,如果不见,他想学公主撞门,或者学宋璟翻墙头?
其实说到底,这是幕僚在贪功,如果见了王画,王画将什么都安排妥当了,那要他们这些幕僚有什么作用?
于是李重俊打消了这个念头。事实他就是见王画,王画也不会打开大门将他迎入家中的。
因此面对各个直臣殷切的请求,李重俊立即做了表态。一群人回到皇宫,李显同样大设宫宴,在宴席上他又封赏了这一行有功之臣,包括张九龄与张嘉贞都有升迁,连严挺之又再次加封,变成了大理寺丞,这一跃就是好几级了,而且也有了亲自审断案件的权利。实际上是对王画的额外加赏。对此大臣都没有意义,确实立了大功,也不是升为宰相侍郎尚书,加赏虽然优厚,也在情理之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李重俊伏在地上,向李显请求处执武三思,以平民怨。
但李显本来开心的脸孔,马上就变色了,他喝了一声:“朕知道了。”
喝完后一拂衣袖离开。
结果这次宫宴不欢而散。李显有什么想法,大家都不清楚,但几天后,李显带着一群侍卫,命唐休璟留守京师,跑到薛仁贵的老家龙门狩猎去了。怎么办呢?按照妻子的意思,这是老四故意将自己的“左膀右臂”打压下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为什么群臣与民间又有那么大的反应?就连自己的儿子都对自己做法提出了反对。现在就是按照王画原来的提议,发展到这地步,也迟了。宫中妻子也不会乐意,同样这些大臣们也不会乐意。
他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干脆摞蹄子,逃跑了。
听到这个消息,就连王画脸上都是一脸的精彩。他叹息一声,望着皇城的方向,似乎看到因为李显的软弱与纵容,一朵妖异的黑色牡丹正在皇宫里扩大绽放。
第427章 天津桥外一张纸(五)
晚秋的风吹来,带着一层寒意了,忽然有人从后面,将一件大氅披在王画身上。
王画回过头一看,是王涵。
第 586 章
恋耽美
第 586 章
但韦氏却对李裹儿说:“裹儿,你先出去一下,我与你父皇商议一些事情。”
李裹儿离开,韦氏说:“陛下,你去了王画家中,是不是为了今天早朝发生的事情去的?”
“是啊。”
“他说了什么?”
李显将王画的话再次重复了一遍。
“王画的主意只是治标,不是治本。他还疏漏了最重要的一点。”
“皇后有何高见?”
“陛下,王画遇刺的事,好查也难查,就象前年血字营被出卖的消息一样。这一次胆敢刺杀王画,刺客的身手都是不弱,而且动用了十把军用弓弩,在洛阳有这个嫌疑的人并不多。但连王画自己都排除了是三思做的,那么陛下想一想会是谁?”
剩下的只有李旦嫌疑最大了。可李显就是站在老四的立场去想,也不大可能。十箭齐发,王画身上没有盔甲,手中没有盾牌,随时有可能被乱箭射杀。结果就是武三思背上一个嫌疑的名声,不如将王画留下来与武三思角逐。老四的睿智,不可能做出这个愚蠢的事情的。
“陛下,一开始我认为也不可能。但陛下你再想一想,如果再配合今天谶言,会有什么样结果。”
这弟兄俩是一对难兄难弟,先后都做过一段时间皇太子与皇帝,然后让武则天废黜,因此都有登临帝位的大义。但神龙政变时,李旦带兵平息洛阳,随后主动扶助李显登上皇位。因此一开始时,李显对李旦是真心感谢的,包括他直接封赏李旦皇太弟的封号。有了这个封号,以后李旦都可以用它来做为皇位继承人的名义了。但李旦还是拒绝了,这让李显觉得有些内疚。
但好人就怕三说,坏人就怕三劝。后来韦氏与武三思,就包括上官小婉都经常在他耳朵边吹风,李显想法渐渐改变。李旦的一段皇太子与皇帝的历史,不成了李显的内疚,反而成了李显忌惮的一个原因。如果李旦不是低调做人,真接受了李显皇太弟的封号,有可能现在李显都产生杀机。
这两个人自始至终没有提李旦的名字,但心中有数。而且韦氏所说,也让李显担心起来,他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
“陛下,你再想一想,如果没有三思顶力相助,你的皇位有今天这般牢固?他与这两件事都没有关联,虽然滑州一案中他为交手的地方官员牵连,但对陛下还是有大功的。现在有功不赏,反而因为某人的精心安排,将三思贬放到外地,岂不是正中了某人的圈套?所以我说王画想法只是治标,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那我该怎么办?”
“简单,继续追查刺杀王画一案,与谶言一案,到底是谁做的,勒令百姓禁止传播谶言,同时下诏朝堂上不准再弹劾这两件事,避免继续纷争下去。至于处执,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不对任何大臣进行处罚,以免误伤真正的良臣。”
除了禁止传播谶言外,其他的彻底颠覆了王画的提议。
这是韦氏刻意地蒙混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韦氏的说法只是针对两件案子的本身,因为无罪,所以不能处罚。王画的说法却是根源,他并没有说为了案件而要将几个大臣惩戒一下的,而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的利益,党争发展到了已经影响国家机器运转的地步。所以略作惩戒。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立场,所作出的不同处理方法。
但韦氏的说法很有诱惑力,李显现在还真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武三思对五王掣肘,五王与老四会不会将他这个皇帝架空了。因此沉吟起来。
其实这又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想要将五王架空,让国家机器的实权落在他们手中,是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对他们掣肘。但不一定非要武三思,相信现在的许多中立之臣,包括变成老好人的魏元忠、失望的宋璟,以及还没有完全脱胎换骨的张嘉贞、魏知古,以及王画等等许多人,他们都不愿意朝廷落在五王手上,让他们随意地废立。而且他们才是真正想唐朝变得更加强大,本身作风端正的臣子。
但这要有一个前提,重用与信任,光给了重职,不重用不听建议不行,就象老魏一样,所以老魏心灰意冷,即使他现在是宰相级别。
可韦氏不会让局势这样发展,如果将大权交给这些直臣手里,她还有实现野心的机会么?所以日夜在李显耳朵边挑唆,造成李显一个想法,他现在离开武三思就玩不转了。
第二天李显在早朝上将这道圣旨一宣布,可想而知,引起多大的动荡。居然连这么严重的谶言,皇上都不管不问。除了武三思一党俯身附和,说皇上英明。其他的所有大臣,不管是不是与五王派系有关的,全部伏下,请求李显收回圣旨。
不但如此,消息传开,各地大到各道各州的官员,小到地方上的贡生望儒,纷纷上书,进谏与弹劾。
王画听到这个消息,嗤笑了一下,沐孜李又悄悄对他说:“二郎,听我的吧。”
皇上这么混蛋了,王画取代他算了。王画摇了摇头:“皇上软弱可欺,可没有失大德。沐孜李,我问你,你看相王可有什么举动?我可以告诉你,虽然皇上软弱,让大家失望,但如果一旦谋反,还是有许多人对他拥护。所以连相王都不敢转举妄动。以后这句话休要提起。我们看戏。”
好戏还没有拉开呢。
而且王画也接到一个好消息,从江南他家瓷窑里,烧出许多文房四宝以及杂项的精美瓷器。包括王画画了图,让工匠仿制的后来名品,明朝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文房杂项中的瓷器作品有很多,但有一点要注意了,因为考虑到书香墨韵,所以百分之九十选择了青花瓷。最让王画高兴地,经过大量人工的找寻,终于找到了坡塘青,石子青,还因为王画的牵线搭桥,进口了一些波斯的青料。这丰富了青花瓷的种类。但有许多青料,依然没有找到,其中最有名的是浙青,是国产青料中最好的青料,从明万历中期到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几乎全用此料。这个青料在金华,相信只有下了功夫后,不久后还以能将它找出来。还有产自云南的明珠料,由钴土旷料煅烧而成,烧成后成黑色,为不透明状,清代多用此料。色调青翠明亮。瑞州的画烧青,又叫无名子,明朝景德镇许多瓷窑用此青料绘画瓷器。以及一种韭菜边,是用来烧细器的。再就是回青,出自西域,种蓝色颜料,主要用于瓷器烧制上色,一般需要和石子青混合运用,所呈现的颜色较霁蓝浅淡,多见于嘉靖和万历年间的瓷器。
如果能将这几种青料全部找出来,那么王画可以烧出几乎所有青花瓷的种类,而不是现在许多青花瓷都是不伦不类。但没有准确的地址,没有仪器,就象寻找乌金砚一样,这需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慢慢从大海里将针捞出来。
除了这个好消息外,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笔墨,除了各种连王画在繁畤都没有传授烟墨外,还有药墨与彩墨。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基本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然,花费这样巨大资金试验原材料,王画也可以说是千古第一人。笔主要分为笔毫与笔管。笔毫技术现在相当发达了,但很少有人在笔管上考研。王画在巩县时就想做毛笔的,甚至收集了许多动物的毛发,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没能亲自动手。这回却让家中的工人们试验出来了。
而且因为几年的教导绘画雕刻能力,工匠现在制作的笔墨上的图案已经有了很高的欣赏性。
王画还投入了资金,试验宣纸,可现在依然进展不大。当然,与青花料一样,是急不得的。毕竟一下子从无到有来一个飞跃。
随着这些工艺品的到来,也意味着墨海轩离开张的日子不远了。
正当朝野上下因为李显对武三思的得过且过,怨气冲天时,李重俊从汴州返回京城。与王画回到洛阳时冷冷清清相比,这一次李重俊回京很热闹。李显命魏元忠率领大臣到码头上亲自迎接。主要是转移大家的集中力。实际上许多大臣也因为对李显的失望,将希望转移到李重俊身上。
一路返回皇宫,许多大臣就向李重俊进谏,希望李重俊挟借此次大功,规劝李显。
京城发生的事,李重俊早就得知了。因此这些天一直在与幕僚商议此事,甚至李重俊想一回洛阳,马上就去拜访王画,看他能不能帮助自己出一个好主意。但被幕僚否决。原因很简单,王画现在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无能为力。而且目标也简单,主要因为是皇上过度信任武三思这个奸臣。反正李重俊与武三思已经成了敌人了。所以李重俊这时候必须要“揭竿高呼”,才能赢得更多大臣的赞赏与投诚。不管能不能打倒武三思,都赢得了声望。
如果李重俊找到王画,现在就有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两件大案的侦破,以及赈灾完美的完成,其实是王画的功劳。如果连这个简单的事也要找王画商量,天下人又会怎么想?而且王画闭客谢客,为了避讳,他去求见,王画是见还是不见。见还罢了,如果不见,他想学公主撞门,或者学宋璟翻墙头?
其实说到底,这是幕僚在贪功,如果见了王画,王画将什么都安排妥当了,那要他们这些幕僚有什么作用?
于是李重俊打消了这个念头。事实他就是见王画,王画也不会打开大门将他迎入家中的。
因此面对各个直臣殷切的请求,李重俊立即做了表态。一群人回到皇宫,李显同样大设宫宴,在宴席上他又封赏了这一行有功之臣,包括张九龄与张嘉贞都有升迁,连严挺之又再次加封,变成了大理寺丞,这一跃就是好几级了,而且也有了亲自审断案件的权利。实际上是对王画的额外加赏。对此大臣都没有意义,确实立了大功,也不是升为宰相侍郎尚书,加赏虽然优厚,也在情理之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李重俊伏在地上,向李显请求处执武三思,以平民怨。
但李显本来开心的脸孔,马上就变色了,他喝了一声:“朕知道了。”
喝完后一拂衣袖离开。
结果这次宫宴不欢而散。李显有什么想法,大家都不清楚,但几天后,李显带着一群侍卫,命唐休璟留守京师,跑到薛仁贵的老家龙门狩猎去了。怎么办呢?按照妻子的意思,这是老四故意将自己的“左膀右臂”打压下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为什么群臣与民间又有那么大的反应?就连自己的儿子都对自己做法提出了反对。现在就是按照王画原来的提议,发展到这地步,也迟了。宫中妻子也不会乐意,同样这些大臣们也不会乐意。
他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干脆摞蹄子,逃跑了。
听到这个消息,就连王画脸上都是一脸的精彩。他叹息一声,望着皇城的方向,似乎看到因为李显的软弱与纵容,一朵妖异的黑色牡丹正在皇宫里扩大绽放。
第427章 天津桥外一张纸(五)
晚秋的风吹来,带着一层寒意了,忽然有人从后面,将一件大氅披在王画身上。
王画回过头一看,是王涵。
第 58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