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部分
流血的仕途 作者:肉书屋
第 18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什么财宝,什么荣华,什么爱情,什么美色,什么权位,都他妈的是纸老虎或者处女膜,一戳就破。一切皆是虚无,不可持久。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讽刺的是,等你找到了答案,你却悲凉地发现:你已经身处人生之路的尽头。 嫪毐被关押在咸阳西郊的大牢之中。虽然这里也不是什么好地方,但也只有够级别的人才进得来。如果你是普通人,就算你罪恶滔天,想进来这里也无可能。李斯作为嫪毐专案组组长,第一次来到这地方时,也是毛骨悚然。大牢里y暗潮湿,刑具上的血迹犹自未干,空气中弥漫着发霉和腥臭的味道。到了这里,人不自觉就会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暴力冲动。这时的李斯,以审判者的面目出现。他又怎会想到,三十年后,他也将和嫪毐一样,在这里走向仕途的终点,走向生命的终点。 当李斯见到嫪毐时,确实吓了一大跳。长久的绝望和酷刑,让嫪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瘦了足有十斤,衣服破烂,浑身伤痕,来不及拔去的胡子茂盛地生长在消瘦的脸庞,使他看上去格外苍老颓唐。更重要的是,嫪毐在精神上已经彻底蔫了,眼中全无光芒,几乎不像个活物。 嫪毐看到李斯,眼中忽然亮闪了一下。得知由李斯主审自己的案子,他心中多少又燃起了希望的小火苗。
第二十一章 嫪毐之死 5、葬y
让嫪毐稍感宽慰的是,李斯的态度很是和蔼,看上去也一如既往的亲切。但嫪毐没有看出的是,在李斯的这种亲切中,分明带着无法接近的疏远。李斯和嫪毐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对嫪毐是压根鄙视的。这世上李斯看得上眼的又有几人?李斯应付嫪毐,好似那名士面对歌伎,带着冷酷的放纵和克制,一边远观,一边亵玩。 李斯屏退左右,对嫪毐道:“君侯别来无恙?向来少见,不意在此重逢,怎不令人感叹!” 嫪毐大哭:“先生救我!” 李斯叹了口气,道:“君侯所犯之罪,可是救得的?” 噗,小火苗被吹灭了。嫪毐又问:“太后可好?能否见上一面?” 李斯道:“太后驻驾雍县棫阳宫,安心修养,不宜出外,恐不能见。” 嫪毐听出来了,拜他所赐,赵姬已被软禁起来。嫪毐又问:“大王欲杀太后乎?” 李斯道:“此非李斯所敢过问。” 嫪毐张大嘴巴,却欲言又止。李斯知道他想问什么,于是道:“君侯复有何疑?为稚子乎?” 嫪毐尴尬地一笑。的确,事到如今,他还能保有多少秘密?嫪毐道:“嫪毐膝下二子,未知安好否?。” 李斯淡淡地道:“夭了。” 嫪毐委顿下去,许久方喃喃地道:“也好,也好。自我生之,自我死之,何恨之有!何憾之有!嫪毐已是必死之身,凡先生所问,敢不尽言。” 李斯摆摆手,道:“此乃后话。眼下还要委屈君侯受刑。” 嫪毐一惊,我全招还不行吗?这样也要用刑?用什么刑? 李斯冷冷答道:“宫刑。” 嫪毐大骇,哭道:“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先生怜我。孔子曰,后生可畏阉(注: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三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嫪毐不太识字,书一般都是由下面的人读给他听,是以把焉字听成阉字,呵呵)。万望先生念及故人之谊,嫪毐别无所求,只求速死。” 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嫪毐在自己面前伏首求饶,这是怎样的快感?李斯胸中荡漾着造物主般的自信。他能够成就嫪毐,也能够毁了嫪毐。李斯隐藏着心里的愉悦,平静地说道:“当国事者,不问私情。国法如此,李斯爱莫能助。” 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嫪毐也是没得办法。在一天二十五小时的监管之下,他连自杀也无可能。于是,时隔多年,嫪毐再次被当众扒去裤子。 应嬴政的要求,嫪毐的阳物甫被割下,便火速呈给嬴政过目。嬴政见到在金盘中犹自冒着热气的那东西,不由倒抽一口凉气,趴在地上一阵呕吐。想到这一大团血r模糊的g状物体,曾经和他母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便觉得恶心。他明白了,不管他如何努力,他永远不可能代替嫪毐在太后赵姬心中的地位,他永不可能是她的一切,她的全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嬴政恶梦频频,醒来满身大汗,浑不知身之所在。 出于刻毒的恨意,嬴政将嫪毐的阳物转赠给太后赵姬。 嬴政此举,无异于往赵姬的伤口上撒盐。赵姬诚惶诚恐,嬴政做出这种伤人之事来,看来是不打算再原谅她了。赵姬看着那团熟悉的物事,珠泪纵横,她怎能忘记,它曾带给她多少快乐,多少妙趣。那时科技尚不发达,也不能把它制成标本,只好掩埋。赵姬拿着玉锄,在树下挖一小坑。看着它消失在尘土之中,赵姬已是泣不成声。后世的黛玉葬花,和此时的赵姬葬y一比,大有吃饱饭撑的嫌疑。题外话:我的另一个本家曹雪芹,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经常得饿着肚子,却偏偏写了一部红楼梦,里面讲述的多是些吃饱饭撑的事。是为辛酸,是为荒唐,是为凄凉,是为悲伤,是为不可及。
第二十一章 嫪毐之死 6、车裂
且说嫪毐遭到阉割之后,也没有病假可休,只能重伤不下火线,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审判。嫪毐已然绝望,只希望一切早点结束,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审判进行得格外顺利,到嬴政九年九月,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对嫪毐及其同党的审判便已全部结束。 接下来,就是对嫪毐的量刑问题了。有看官可能要问了,嫪毐铁定死罪,还量什么刑,直接剁了不就完了?殊不知,在那时,死罪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远非一刀下去那么简单。 秦朝的死刑,仅今日还能够知道的就有以下十几种:戮、磔(片皮人)、定杀(在水中淹死)、囊扑(装在袋子里掼死)、车裂(车马分尸)、剖腹、坑(活埋)、绞、弃市、腰斩、s杀、枭首、灭族、体解(手工分尸)、镬烹(煮)等等。而实际种类必然比此更多。总之,只要你犯了死罪,那么以上种种死刑,必有一款适合你。 这是李斯最后一次见到嫪毐。他清清喉咙,不无伤感地说道:时辰到了,该上路了。嫪毐舒了口气,苦笑道:终于到头了。 最难消除的欲望,y欲是也。东坡志林载:东坡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公规附言云:“昔日苏子卿(苏武)齧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d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 最难摆脱的恐惧,死亡是也。死亡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其它所有的哲学命题,无不是由此倒推而出。在迎接死亡的态度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露无遗。西方倾向于选择和解。即便是死刑犯,将死之时,也会有牧师为其布道,接引他的灵魂去天国,安息在上帝的国度里云云。 东方,或者说是中国,很多时候选择的是愤怒。譬如: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譬如: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近世又多了一种更为粗野的说法:杀人不过头点地,要死也是d朝天。 一个时辰之后,在他面前的嫪毐就将成为逝者,永远地走入历史,不复存在。这种感觉对李斯来说颇为奇妙。他很想知道,此时盘桓在嫪毐心中的,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李斯于是问道:“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君侯将去,宁无所思?” 嫪毐道:“今日我思人,他日谁思我?无思生即死,无思死亦生。” 李斯没想到,嫪毐也会打机锋。打机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逃避方法。有些黑暗的事情,你再怎么精心准备都显得不够充分,因为你本能地拒绝它的发生。但是,你承认也好,你抗拒也好,它发生了,降临了。 李斯又道:“与君侯同处一世,孰料中途而别。君侯临去,若有所请,李斯自当成全。” 嫪毐道:“先生如爱嫪毐,请让嫪毐体面地死去。” 堪称人样子的肖恩ap;8226;康纳利,可谓历尽人间百态,据他言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能够体面地死去。嫪毐也想体面地死去,然而他的这点要求,注定无法得到满足。李斯道:“君侯之刑,乃大王亲自手定,不可更改。” 嫪毐道:“嫪毐将罹何刑?” 李斯道:“君侯几日未食?” “三日。” “既如此,君侯当知……” 嫪毐低下头颅。作为死囚犯,连最后的晚餐也享用不到,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将领受的刑罚,出于卫生和美观的考虑,不能允许他吃东西。嫪毐叹道:“车裂?”李斯点了点头。 刑场上,嫪毐已被捆绑妥当,李斯再问:“君侯可有遗言?” 关于嫪毐的遗言,有多种不同的记载。 不过嫪毐到底说了句什么遗言,今日已经不再重要。只见李斯手掌往下一挥,五马昂首嘶鸣,发足奔腾,各朝一个方向奔去,刹那间,嫪毐不再完整,成为一段段残缺的肢体,被拖曳在地,卷起地上的尘泥,留下五道长长的血痕。 那一日,嫪毐死了,嫪毐的三族也随之被悉数诛杀。嫪毐的党羽,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嫪毐门下的数千舍人,罪重者戮,罪轻者判处鬼薪之刑,为宗庙砍柴三年。因嫪毐一案而受到牵连,进而被夺去爵位、抄没家产、流放蜀地的达四千多家。多少家庭的命运因此改写,多少人间惨剧从而发生,自非此处所能细表。 在嬴政的授意之下,在李斯的执行之下,关于嫪毐谋反一案的处理,用刑不可谓不重,手段不可谓不狠,力度不可谓不大,打击面不可谓不广,然而即便如此,嫪毐谋反一案却还远没有到最终结案之时。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1、吕不韦的尴尬处境
王位虽然可以由继承得来,威望却要靠自己建立。嫪毐授首,太后幽囚,嬴政以他的铁腕,向世人宣告:他是秦国至尊的王,他的无上权威,容不得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挑战。同时,藉着嫪毐一案,李斯也出尽风头,一跃成为当红的政治明星,连六国也知道秦国新近出了他这样一位厉害的人物。 仅用了两年时间,嬴政便先后肃清了国内两股强大的异己势力。先是成蟜,后有嫪毐。然而,他的攻势不会就此停止。下一个轮到谁?地球人都知道。 吕不韦自然也知道,他就是下一个目标。当他初闻嫪毐死讯之时,仰天长笑,笑容却很快便僵硬在脸上。出乎吕不韦意料的是,失去了嫪毐这个老对手,他居然莫名地感到孤独、失落,甚至有些想哭。如今,嫪毐不在了,就剩下他独自一人面对日渐强悍的嬴政。分明是初秋的九月,吕不韦却已觉出丝丝寒意。 作臣子的拉帮结派,历来是君王的大忌。嫪毐一派垮台了,可吕派还在。嬴政会不会一鼓作气、趁胜追击,将他和他的派系也一并铲除?要知道,嬴政这孩子可不是一个善茬。他虽然对嬴政有拥立之功,但嬴政真的就能一直容忍他吗?他不敢相信,他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吕不韦虽然没有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但也知道报恩总归有一个限度。嬴政发起狠来,连他母亲赵姬也下得了毒手,更何况是他吕不韦了。 嬴政的实力和自信,也让吕不韦不敢轻举妄动。嫪毐便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嬴政任由嫪毐先动手,等于是让了一招,最终依然能轻松化解,潇洒从容。如今,嬴政实力更强,锐气正盛,此诚不可与争锋。 再说了,目前吕不韦的脑袋还能连在脖子上,也实在该庆幸才是。上一回,他举荐的樊於期跟着成蟜一道造反,他作为举荐人,依法应该连坐才对。这一次,嫪毐造反,同样牵连到他。没有他这个媒人,嫪毐现在将依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舍人,又怎会通j太后,进而造反?他才是嫪毐造反的罪魁祸首。 根据吕不韦掌握的情报,嬴政对他是起过杀心的。好在有众多宾客辩士、大小官员为他在嬴政面前游说,加上他为嬴政父子立下的不容抹灭的赫赫功绩,嬴政这才手下留情。然而,吕不韦心里也清楚,正因为给他说情的人是如此之多,也必然会让嬴政对他更加猜忌。 躲过了初一,能不能躲过十五?吕不韦全无把握。他所能做的,就是自废武功,用行动打消嬴政对自己的顾虑。于是,吕不韦作起了甩手相国,朝中大小事宜,皆不管不问,成日闭门不出,醇酒美人,寻欢作乐,麻醉自己也麻痹嬴政。吕不韦缩头乌龟般的行径,自然招致了他派系中人的不满和怨恨。昌平君、昌文君趁机揽权,许多吕派官员也见风使舵,纷纷前往投靠。 战场上撤退是一门学问,官场上隐退也同样是一门学问。吕不韦虽然有心隐退,不想惹事,事却偏偏主动寻上门来,而且来自一个注定将和他纠缠终生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太后赵姬。 赵姬被幽闭在雍县棫阳宫内,已经有半年之久。这一年对她来说,实在是霉运连连的一年。嫪毐的死亡,她已经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也并无太多悲戚。你说她没心没肺也好,说她短视麻木也好,反正,赵姬这种女人,具备强大的自我疗伤功能。很快,她就跟没事人似的。生活还是要往前看,她只有四十三岁,未来的日子还长得很,她可不能让自己的余生,就虚掷在这冷清的宫殿之内。以前,她权柄在握,都是别人求她,没想到,她也会有求人的一天。然而,谁能帮她? 这一日,一封信送到了吕不韦的案头。吕不韦不悦道,说过多少次,休拿外事烦我。 舍人弯着腰,低声道:“乃是太后之信函。” 吕不韦愣了一下,道:“太后?太后是谁?”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2、赵姬的求救信
太后是谁?吕不韦一时迷茫起来。想想。哦,对了,赵姬,那个杀千刀的女子,那个命中的孽障。吕不韦抚摩着赵姬的来信,仿佛那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么久以来,这可是她给他写的第一封信呀。他抚摩着光滑的竹简,就像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雨夜,他带着战栗和骄傲,第一次抚摩赵姬那奇异芬芳的身体。 他继续抚摩着,越来越快,越来越粗鲁,全身弥漫着膨胀的情欲。与此同时,愤怒和狂悲也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他破口痛骂:赵姬啊赵姬,你也有今天。哈哈,老天有眼,终于让我等到了今天。你这是向我求救来了吧。j夫死了,两个娃没了,嬴政又抛弃了你,你这才想起我来。平时不肯烧香,临时来抱佛脚,有这等美事?我为什么要救你?凭什么你就不能倒霉?凭什么你就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呀?就凭你的美貌?就凭你天生命就该比别人好?知道你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看看那些被你弃而不顾的人和事,再好生寻思吧。报应,报应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行者是。而你的报应不用等到虚幻的来生,你这就叫作是花报。天啦,我受了你多少年的恶气。二十多年来,我时刻都幻想着这样的场景:我站在你的面前,微笑着说,好了,我错了,跟我回吧。于是你笑了,很乖地点点头。你为什么不肯像从前那样,作一个美丽的小傻瓜?只要我轻轻地拍拍你的肩,你就放心地听我的安排。你为什么要逞强?为什么要和我犟?当我日夜期盼你回心转意之时,你都作了些什么?你和嫪毐那个贱人在一起,当我是死过的。我为什么救你?看到你如今凄凉困苦的样子,我高兴还来不及。好啊,你现在想起来了,原来这世上还有我吕不韦这号人物,原来我这个老家伙对你还是有些用处的。可惜,太晚了。太晚了。吕不韦怒不可遏,将信远远丢开,不再理会。 赵姬左右等待,吕不韦那边却全无消息。赵姬泪飞倾盆雨,心作千斤坠,她明白了,吕不韦还是在恨着她的。可是,他怎么就没想过,当年是他背弃她在先,是他为了得到权力,把她当做筹码给交易了出去。她给过他终生厮守的机会,而他没有珍惜。仅此而已。他是永不会知道,那次的伤害有多痛多深。如果可以,他必须要用一生来为此忏悔,为此赎罪。赵姬本以为她再也不会和吕不韦这个负心人有任何瓜葛,可如今也别无良策,她需要吕不韦的援手,将她从这棫阳宫里拯救出去。是以她固然心里委屈,却也只能强自忍耐,更顾不上什么面子问题。 于是,吕不韦又收到了赵姬的第二封信。吕不韦比上次冷静了许多,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比年轻小伙子。但是,吕不韦还是对赵姬的来信作了冷处理,不予回复。他要维护男人的自尊,击溃赵姬的自信。他就是要争一口气。不服软,不道歉,想要我来帮你,门都没有。 于是,又有了第三封信。吕不韦见信一笑,知道赵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赵姬彻底放下了太后的身段,在信中甜言蜜语,软声乞怜。吕不韦可不糊涂,他了解赵姬这个人。她总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权势堡垒或者麻木不仁之中,让别人替她收拾烂摊子。而她……她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她那小小的心里,归根结底是只够装得下她自己的。 虽然吕不韦知道赵姬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女人,他也完全能够预先猜出她用来对付他的一招一式,可他就是抵挡不了。没办法,在女人的手里,有些招式就是那么无敌。而赵姬在信的结尾如是写到:残败之身,愧入故人之眼;将老红颜,犹望吕郎垂怜。这已是表达了愿意以身相许、鸳梦重温的意思。吕不韦心软了。她已经得到惩罚了。要知道,赵姬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缺憾。在人生的暮年,如果能够和她破镜重圆,未尝不是美事。这意味着赵姬宽恕了他的罪,老天宽恕了他的罪。他曾经以为,素腕秉烛;添香,那些岁月早已远去。如今,他又重燃起了希望。尽管赵姬年华已逝,不再拥有当年那副让他不惜为之而死的容颜。可是,她始终不能是别人,她终究是属于他的赵姬。 吕不韦开始盘算搭救赵姬的利和弊。他现在的处境已是自顾不暇,嬴政正愁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他偏在这时候强出头,要来营救赵姬,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弄不好自己的性命也会赔进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能成功救出赵姬,则他不仅多了一个同床,更是多了一个同盟,美气得很。 是的,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3、最佳人选——李斯
且说于公于私,吕不韦决意要救赵姬。要救赵姬,就意味着得说服嬴政改变主意。吕不韦亲自出马,显然不太适合。他必须要找一个代言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杰出的说客,同时又对嬴政有着足够的影响力。上天入地,还能有比李斯更合适的人选吗? 李斯正在家中督促两个儿子读书,忽听到吕不韦来访,心中暗暗纳闷。都说吕不韦已闭门谢客数月,不问世事,今天却突然不请自来,虽不知其来意,但想必不会是什么好事。 两人坐定,客套已毕。吕不韦道:“不韦有事相托,能成此事者,舍客卿不作它想。” 李斯一听,立时有不祥的预感,赶紧推辞道:“辱蒙相国抬爱。李斯无才无能,恐负相国重托。” 吕不韦道:“客卿不必自谦。不韦生平阅人无数,以才能器量论,无人能及得客卿。” 以前都是李斯给吕不韦戴高帽,风水轮流转,今天吕不韦反过来给李斯戴起高帽。李斯惶恐不安,高帽越高,则所托之事必然越艰险。李斯道:“敢问相国所托何事?” 吕不韦道:“今太后居雍县棫阳宫,大王居咸阳,母子分离,不得相见。不韦忝为相国,心实忧之,不韦本欲自谏,无奈见疑于大王,恐谏而无功,故尔欲请客卿劝谏大王,收回成命,迎太后归咸阳,母子团聚,以尽孝道。” 李斯脸色一变,心想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于是答道:“太后之事,乃大王裁定。大王有令,相国也当听闻,凡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李斯非惜命之人,只是此事乃大王家事,非臣子所当与预。” “客卿所言差也。王室之家事,实国事也。君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负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是君负其臣也。为臣之道,宁可君负臣,不可臣负君。今大王囚禁母后,悖行逆天,国人耻笑,客卿能坐视乎?” 李斯闭上眼睛,沉默着。吕不韦看来是铁了心要救太后。李斯知道吕不韦和太后有过一段绵绵旧情,但算来也是多年前的往事了,为了一个徐娘半老的女人,至于吗? 吕不韦见李斯不说话,已猜到他大致的心思,于是作出推心置腹之态,道:“不瞒客卿,不韦当年与太后确曾相好。然今日不韦欲救太后,非关旧情,关乎社稷大计也,名为救太后,实为救大王于不孝不仁之地。大王素信客卿,客卿所言,大王能听。不韦生平未尝求人,今日开口相求,客卿万勿推辞。” 李斯道:“大王正在震怒之际,非能纳谏之时。况令出未久,无朝布夕改之理。容缓图之。” 吕不韦见李斯不甚热心,于是改变策略。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救出赵姬,李斯并落不到什么好处。就算有好处,和所冒风险相比,也实在不值一提。诱之以利不可,只有动之以害了。吕不韦道:“客卿可知,不韦与客卿虽有千般相异,却有一点相同。” 李斯抬头看着吕不韦,吕不韦又道:“不韦与客卿,皆以异国之人,据秦国之高位。” “愿闻其详。” “不韦,韩人也。据相国之位,主秦国之权,虽忠心赤诚,屡建功勋,而秦人终不能信。既不能信,又复妒之,再复恨之。客卿,楚人也,当年西入咸阳,人莫能知。惟不韦留客卿,推而重之。何故也?一则知客卿有惊世之才,二则同为客在咸阳,有相怜相惜之情。” 李斯默然。在他最绝望的时候,毕竟是吕不韦收留了他,给了他一个仕途起步的机会,这份恩情是他无法否认的。 吕不韦见李斯色变,知其心乱,于是又道:“不韦欲救太后,其中另有玄机,不知客卿思量过没有?” “望相国赐教。” “太后何国之人?” “赵人。” “不错。太后与你我一样,也非秦人。不韦来秦日久,知秦亦深。百数年来,秦国大政,皆c于外客之手,如商鞅、张仪、范雎之辈,役使秦人,号令叱咤。秦国为天下最强,权柄却无法自有,秦人莫不耻之恨之。此耻此恨,深藏于心,待机而发,一发则必不可收拾。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试观今日之秦国,宗室日重,昌平君、昌文君二人,大权在握。压抑多年之恨意怨气,今宣泄之时也。你我以外客据高位,首当其冲,只在早晚,轻则见逐,重则遭诛。多年功业经营,付诸东流之水。你我有今日,得来皆非轻易,可不预为绸缪乎?太后如能重返咸阳,必可震慑宗室。太后,非秦人也。宗室纵有心报复外客,碍于太后,亦必不敢妄动。” 李斯不能信,以为吕不韦为了激将自己,特意危言耸听而已。李斯道:“相国知秦人,而李斯知秦王。秦王素有天下之志,心中定无内臣外客之分。且秦之能称霸百年,多赖外客之力,秦王雄略远视,不会不知。” 吕不韦长叹道:“客卿虽才高当世,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客卿今日不信,只恐他日悔之已晚也。”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4、李斯教子
在李斯看来,吕不韦的失势已成定局,属于吕不韦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吕不韦,已经被打落入的旋涡,而他并不甘心就此沉没,于是慌乱伸手,希望能抓住些许攀附之物。如果此时贸然施以援手,非但救不了他,反而会被他拽入旋涡当中,成为他的殉葬品。李斯于是说道:“非李斯胆敢拒绝相国,实乃大王不可谏。强谏则徒增其怒,于事不独无补,反而有害。相国必欲救太后,则李斯有一言,愿相国能听。” 吕不韦见李斯心意已决,也不生气,况且生气也没有用,李斯翅膀已经硬了,非他所能予取予求。吕不韦道:“客卿请讲。” 李斯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斯乃局外之人,有八字相送相国:不谏为谏,不谏胜谏。望相国跳出棋局,头脑清醒深思之。” 吕不韦心中不悦。不谏为谏,不谏胜谏,这算什么话!敢情被关起来的不是你的老相好。人生能有几回失而复得的机会,你李斯又怎会知道? 吕不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吕不韦走后,李斯的长子李由问李斯道:“阿父,何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 李斯满意地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孺子可教也。他爱怜地望着李由,李由已是一个十六岁的俊秀少年,咱李家未来的荣耀和希望,就背负在他肩上了,可要好好地言传身教才行。李斯于是反问道:“居,吾语汝。以汝之见,秦王欲囚太后到何时?” “大概会一直囚禁下去吧。” 李斯摇摇头,又问道:“秦王为何囚太后?” “秦王既恨太后,又惧太后。” 李斯再摇摇头,道:“秦王于太后,恨固有之,惧则未必。嫪毐车裂,三族诛尽,党羽剪除。如此一来,太后深处孤独,何足为患?秦王虽恨太后,然母子连心,恨不可久。今秦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囚禁母后,招笑天下,已历半岁,初衷未改,岂徒恨哉!” “然则秦王囚太后之用意何在?” 李斯赞许一笑,道:“此问方中要害。问对问题,已是知道了一半答案。吕不韦与太后有旧情,是以关心则乱,只欲救人,却不能作此一问。吕不韦如能作此一问,必能明晓吾之所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决非虚言。秦王初囚太后,乃是出于盛怒之下。今怒气渐消,犹不肯放归,何故也?太后执掌国政将近十年,根基深厚,朝中诸多大臣,此前是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嫪毐之党在明,易灭;太后之党在暗,难索。秦王又知,太后必求救于吕不韦,吕不韦也必唆使党羽,为太后游说。今太后罹难,凡为太后谏者,非太后之党,则吕不韦之党。秦王因而诛之,其中纵有秉公而言者,也宁错杀,勿枉纵。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则必废太后与吕不韦。废太后与吕不韦,则必先除其党。此乃秦王囚太后之用意所在也。吾语吕不韦所云不谏为谏,不谏胜谏,亦盖谓此也。即便不谏,秦王迟早终释太后,是谏也。强谏则自伤羽翼,去势招祸,是不如不谏也。” 李由感叹道:“秦王仅长我六岁而已,心思之深,竟如此不可测?” 李斯道:“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此天授之术也,非人力所能及。终有一日,你我父子将同朝为官。汝须谨记,秦王断非寻常之王,汝当时刻心怀敬畏。人畏火,知避之,则能保全。人轻水,常戏之,则溺。惟敬畏秦王,方可与之持久周旋,切记切记。” 李由又道:“吕不韦年老昏庸,看来已是来日无多。继其位者,阿父乎?” 李斯怒斥道:“小子无状,口气竟如此狂妄!吕不韦已是名垂史册之人,当不朽也,非此刻你我所能訾议。等你异日作到相国之位,再臧否吕不韦不迟。吕不韦能有今日,岂妄得哉!适才其于外客一说,d见深远,非常人所能道也。虽未必成真,亦堪足警醒。况且人不可忘本,若无吕不韦,为父不能至今日。吕不韦倘有它事相求,为父必倾力相助。至于太后一事,只因爱莫能助,故而婉拒,心实有愧。此中利害,汝不可不知。” 李由肃然道:“阿父教训的是。” 。。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5、敢以太后事来谏者,死!
虽说李斯不肯做出头鸟,但肯做出头鸟的还是大有人在。先有大夫陈忠以太后之事进谏嬴政。可想而知,为了这次进谏,陈忠定然精心准备了一大篇讲稿,义正辞严,雄辩滔滔,可谓志在必得。不料嬴政根本没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命人剥去他的衣裳,置其身于蒺藜之上,捶而杀之,陈其尸于阙下。嬴政下令曰:“复有欲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陈忠的例子摆在眼前,试问还有谁人胆敢以身试法?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陈忠倒下了,n个陈忠却站了起来。朝中大臣,有如飞蛾扑火,纷纷冒死来谏。嬴政也毫不含糊,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绝不手软。 这一杀,从嬴政九年九月直杀到嬴政十年三月,前后死者二十七人,尸积成堆,天下震怖。这二十七人中,虽以吕不韦和太后的拥趸居多,但也不乏有确系忧国忧君、秉公直谏者。二十七人,数目非小,前赴而后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必死而竟死之,不可谓不悲壮,不可谓不惨烈。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叹息久长。而居于幕后的吕不韦和太后,感受更为深切,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r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也不禁悲从心来,彷徨无策。 所谓的死谏、尸谏,于此前的历史中也偶有出现,然而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死谏,直到此时才算是开了先河。 礼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显然,在礼记中,死谏是既不鼓励,也不提倡的。死谏,作为人臣的最后选择,乃不得已而为之。但关于这一行为的评价,却可以公者见公,私者见私。 自其公者言之,为人臣者,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所看到的是坚持信念的光辉形象,是虽死不辞的凛然气节。但自其私者言之,却又是在要挟人主,置其于进退两难,杀则有不仁不义之谤,不杀则等于自承错误,威风扫地。而死谏者这边,谏成则天下耸动、人人敬叹,失败也不妨落得个诤臣烈士、磊落英名。 拥有这么一大批不惜以性命为赌注,也要匡正人主之失的大臣,嬴政是觉得欣慰还是愤怒呢?他是从公的角度还是私的角度来审视评判这次死谏事件的呢?关于这些,史书上不曾记载,今天更加无法得知。但随着时间推移,对为臣之道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南宋朝,岳飞对宋高宗赵构说道:“使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自平。”(值得注意的是,岳飞这话不宜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此为不可不察。)换而言之,事出重大紧急,为人臣之礼,虽死谏可以。 姑且不论为太后赵姬而死谏是否值得。令人困惑的是,陈忠等人不是没想过进谏的后果,却依然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为什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进谏之后,死或不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当然,死的概率相当之高,但不死的概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我们知道,在掷骰子时,连续开大的次数越多,则下一把开小的几率越高。同理,嬴政杀的进谏者越多,则下一个进谏者被杀的几率越低,生还的几率越高。后来的进谏者或许便有着类似赌徒的心态,绝不放弃,继续下注,说不定下一把就全赢回来了呢?于是越输越多。是故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当然,以概率来解释这次轰动天下的死谏事件,无疑是荒谬和不厚道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忠等人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书包 网 。 想百~万\小!说来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6、真有不怕死的?
要考察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暂时先将眼光投s到一千七百六十一年之后,即公元一五二四年。这一年,朝代为明,年号为嘉靖,皇帝姓朱,名厚熜。工龄:四年。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伴随这场争论而至的,同样是一次大规模的群臣死谏事件。 事情起因很简单:朱厚熜是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前前任皇帝朱祐樘的侄子。大臣们以为,朱厚熜既然登上了皇位,就算是过继给前前任皇帝朱祐樘当儿子了,因此应该称朱祐樘为皇考,生父朱祐杬则只能称为皇叔父。 即位之初,根基未稳的朱厚熜面对大臣们的理论强势和道德压力,屈服了。这一年,羽翼渐丰的朱厚熜终于开始了他的反抗,他悍然下令:称其生父朱祐杬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朱祐樘则只被称为皇伯考。诏书即下,立即招致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弹,满朝大哗,群情汹汹。以吏部左侍朗何孟春与翰林杨慎(宰相杨廷和之子)为首,朝中大小官员共二百余人,自辰至午,跪于左顺门前,吁请朱厚熜收回成命。 朱厚熜大怒,派锦衣卫逮捕了学士丰熙、给事中张翀等八人。杨慎等人不仅不散,反而撼门大哭,声震阙廷。杨慎疾呼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大臣王元正也慷慨言道:“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也就是说,为了让皇帝朱厚熜改变两个称呼,以维护他们眼中的伦理朝纲和国家命脉,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十八岁的朱厚熜,正是逆反心理的年龄,闻言愈怒。这哪里是请愿,更像是造反嘛。汝等不畏死,朕偏要以死惧汝等。朱厚熜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下狱;令其余八十四人姑且待罪。次日,一百八十余人受杖,编修王相等十八人被杖死。大礼仪之争就此划上了句号。 虽说在大礼仪之争中死亡的人数要少上九人,但重伤号却数以百计,而且全部集中在短短一天之内,震慑效果无疑更为骇人。于是,我们有了同样的疑问:是谁给了杨慎等人胆子,让他们将朝中二百余名官员一起拖下水,让他们不仅漠视自己的生命,也漠视着同僚的生命,并以此为武器,向当朝皇帝公开叫板? 以上疑问的答案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在这些答案中,鲜有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反正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且让我们尝试以心理学为切入,从当事人的心理出发,深入一切行为的源头,从而绕开文化差异的暗礁,跨越岁月变迁的鸿沟,来分析和比较这两个前后相差近两千年的事件。 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无论陈忠还是杨慎,他都不是一个人在和嬴政或朱厚熜战斗,而是作为一个集团中的一员在战斗。决定他们行为的,不是他们的个人心理,而是整个集团的心理。在集团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已经不再拥有自主权,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而是听命于他所服膺的那个集团的同一心理。 那么,集团心理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它对身处集团中的个人又将施加以怎样的影响? 如弗洛伊德所言,集团心理是最古老的人类心理,所谓的个体心理,则是从集团心理中慢慢地、渐进式地分化而出。纵然在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今天,作为个人,与生俱来的群居本能依然无法泯灭。人总是渴望着组成集团,成为某个集体中的一份子。这种本能的渴望,从生物学上说,是一切高级有机体的多细胞特性的延续。而人之所以会时常感觉孤独,则是因为群居本能未能得到满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二十二字,却直击要害,犀利无比。触动了此情此感,不独陈子昂要怆然涕下,读者也当为之惆怅同哭。孤独的上?
第 18 部分
欲望文
第 18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什么财宝,什么荣华,什么爱情,什么美色,什么权位,都他妈的是纸老虎或者处女膜,一戳就破。一切皆是虚无,不可持久。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讽刺的是,等你找到了答案,你却悲凉地发现:你已经身处人生之路的尽头。 嫪毐被关押在咸阳西郊的大牢之中。虽然这里也不是什么好地方,但也只有够级别的人才进得来。如果你是普通人,就算你罪恶滔天,想进来这里也无可能。李斯作为嫪毐专案组组长,第一次来到这地方时,也是毛骨悚然。大牢里y暗潮湿,刑具上的血迹犹自未干,空气中弥漫着发霉和腥臭的味道。到了这里,人不自觉就会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暴力冲动。这时的李斯,以审判者的面目出现。他又怎会想到,三十年后,他也将和嫪毐一样,在这里走向仕途的终点,走向生命的终点。 当李斯见到嫪毐时,确实吓了一大跳。长久的绝望和酷刑,让嫪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瘦了足有十斤,衣服破烂,浑身伤痕,来不及拔去的胡子茂盛地生长在消瘦的脸庞,使他看上去格外苍老颓唐。更重要的是,嫪毐在精神上已经彻底蔫了,眼中全无光芒,几乎不像个活物。 嫪毐看到李斯,眼中忽然亮闪了一下。得知由李斯主审自己的案子,他心中多少又燃起了希望的小火苗。
第二十一章 嫪毐之死 5、葬y
让嫪毐稍感宽慰的是,李斯的态度很是和蔼,看上去也一如既往的亲切。但嫪毐没有看出的是,在李斯的这种亲切中,分明带着无法接近的疏远。李斯和嫪毐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对嫪毐是压根鄙视的。这世上李斯看得上眼的又有几人?李斯应付嫪毐,好似那名士面对歌伎,带着冷酷的放纵和克制,一边远观,一边亵玩。 李斯屏退左右,对嫪毐道:“君侯别来无恙?向来少见,不意在此重逢,怎不令人感叹!” 嫪毐大哭:“先生救我!” 李斯叹了口气,道:“君侯所犯之罪,可是救得的?” 噗,小火苗被吹灭了。嫪毐又问:“太后可好?能否见上一面?” 李斯道:“太后驻驾雍县棫阳宫,安心修养,不宜出外,恐不能见。” 嫪毐听出来了,拜他所赐,赵姬已被软禁起来。嫪毐又问:“大王欲杀太后乎?” 李斯道:“此非李斯所敢过问。” 嫪毐张大嘴巴,却欲言又止。李斯知道他想问什么,于是道:“君侯复有何疑?为稚子乎?” 嫪毐尴尬地一笑。的确,事到如今,他还能保有多少秘密?嫪毐道:“嫪毐膝下二子,未知安好否?。” 李斯淡淡地道:“夭了。” 嫪毐委顿下去,许久方喃喃地道:“也好,也好。自我生之,自我死之,何恨之有!何憾之有!嫪毐已是必死之身,凡先生所问,敢不尽言。” 李斯摆摆手,道:“此乃后话。眼下还要委屈君侯受刑。” 嫪毐一惊,我全招还不行吗?这样也要用刑?用什么刑? 李斯冷冷答道:“宫刑。” 嫪毐大骇,哭道:“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先生怜我。孔子曰,后生可畏阉(注: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子罕篇第二十三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嫪毐不太识字,书一般都是由下面的人读给他听,是以把焉字听成阉字,呵呵)。万望先生念及故人之谊,嫪毐别无所求,只求速死。” 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嫪毐在自己面前伏首求饶,这是怎样的快感?李斯胸中荡漾着造物主般的自信。他能够成就嫪毐,也能够毁了嫪毐。李斯隐藏着心里的愉悦,平静地说道:“当国事者,不问私情。国法如此,李斯爱莫能助。” 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嫪毐也是没得办法。在一天二十五小时的监管之下,他连自杀也无可能。于是,时隔多年,嫪毐再次被当众扒去裤子。 应嬴政的要求,嫪毐的阳物甫被割下,便火速呈给嬴政过目。嬴政见到在金盘中犹自冒着热气的那东西,不由倒抽一口凉气,趴在地上一阵呕吐。想到这一大团血r模糊的g状物体,曾经和他母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便觉得恶心。他明白了,不管他如何努力,他永远不可能代替嫪毐在太后赵姬心中的地位,他永不可能是她的一切,她的全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嬴政恶梦频频,醒来满身大汗,浑不知身之所在。 出于刻毒的恨意,嬴政将嫪毐的阳物转赠给太后赵姬。 嬴政此举,无异于往赵姬的伤口上撒盐。赵姬诚惶诚恐,嬴政做出这种伤人之事来,看来是不打算再原谅她了。赵姬看着那团熟悉的物事,珠泪纵横,她怎能忘记,它曾带给她多少快乐,多少妙趣。那时科技尚不发达,也不能把它制成标本,只好掩埋。赵姬拿着玉锄,在树下挖一小坑。看着它消失在尘土之中,赵姬已是泣不成声。后世的黛玉葬花,和此时的赵姬葬y一比,大有吃饱饭撑的嫌疑。题外话:我的另一个本家曹雪芹,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经常得饿着肚子,却偏偏写了一部红楼梦,里面讲述的多是些吃饱饭撑的事。是为辛酸,是为荒唐,是为凄凉,是为悲伤,是为不可及。
第二十一章 嫪毐之死 6、车裂
且说嫪毐遭到阉割之后,也没有病假可休,只能重伤不下火线,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审判。嫪毐已然绝望,只希望一切早点结束,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审判进行得格外顺利,到嬴政九年九月,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对嫪毐及其同党的审判便已全部结束。 接下来,就是对嫪毐的量刑问题了。有看官可能要问了,嫪毐铁定死罪,还量什么刑,直接剁了不就完了?殊不知,在那时,死罪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远非一刀下去那么简单。 秦朝的死刑,仅今日还能够知道的就有以下十几种:戮、磔(片皮人)、定杀(在水中淹死)、囊扑(装在袋子里掼死)、车裂(车马分尸)、剖腹、坑(活埋)、绞、弃市、腰斩、s杀、枭首、灭族、体解(手工分尸)、镬烹(煮)等等。而实际种类必然比此更多。总之,只要你犯了死罪,那么以上种种死刑,必有一款适合你。 这是李斯最后一次见到嫪毐。他清清喉咙,不无伤感地说道:时辰到了,该上路了。嫪毐舒了口气,苦笑道:终于到头了。 最难消除的欲望,y欲是也。东坡志林载:东坡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公规附言云:“昔日苏子卿(苏武)齧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d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 最难摆脱的恐惧,死亡是也。死亡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其它所有的哲学命题,无不是由此倒推而出。在迎接死亡的态度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露无遗。西方倾向于选择和解。即便是死刑犯,将死之时,也会有牧师为其布道,接引他的灵魂去天国,安息在上帝的国度里云云。 东方,或者说是中国,很多时候选择的是愤怒。譬如: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譬如: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近世又多了一种更为粗野的说法:杀人不过头点地,要死也是d朝天。 一个时辰之后,在他面前的嫪毐就将成为逝者,永远地走入历史,不复存在。这种感觉对李斯来说颇为奇妙。他很想知道,此时盘桓在嫪毐心中的,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李斯于是问道:“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君侯将去,宁无所思?” 嫪毐道:“今日我思人,他日谁思我?无思生即死,无思死亦生。” 李斯没想到,嫪毐也会打机锋。打机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逃避方法。有些黑暗的事情,你再怎么精心准备都显得不够充分,因为你本能地拒绝它的发生。但是,你承认也好,你抗拒也好,它发生了,降临了。 李斯又道:“与君侯同处一世,孰料中途而别。君侯临去,若有所请,李斯自当成全。” 嫪毐道:“先生如爱嫪毐,请让嫪毐体面地死去。” 堪称人样子的肖恩ap;8226;康纳利,可谓历尽人间百态,据他言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能够体面地死去。嫪毐也想体面地死去,然而他的这点要求,注定无法得到满足。李斯道:“君侯之刑,乃大王亲自手定,不可更改。” 嫪毐道:“嫪毐将罹何刑?” 李斯道:“君侯几日未食?” “三日。” “既如此,君侯当知……” 嫪毐低下头颅。作为死囚犯,连最后的晚餐也享用不到,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将领受的刑罚,出于卫生和美观的考虑,不能允许他吃东西。嫪毐叹道:“车裂?”李斯点了点头。 刑场上,嫪毐已被捆绑妥当,李斯再问:“君侯可有遗言?” 关于嫪毐的遗言,有多种不同的记载。 不过嫪毐到底说了句什么遗言,今日已经不再重要。只见李斯手掌往下一挥,五马昂首嘶鸣,发足奔腾,各朝一个方向奔去,刹那间,嫪毐不再完整,成为一段段残缺的肢体,被拖曳在地,卷起地上的尘泥,留下五道长长的血痕。 那一日,嫪毐死了,嫪毐的三族也随之被悉数诛杀。嫪毐的党羽,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嫪毐门下的数千舍人,罪重者戮,罪轻者判处鬼薪之刑,为宗庙砍柴三年。因嫪毐一案而受到牵连,进而被夺去爵位、抄没家产、流放蜀地的达四千多家。多少家庭的命运因此改写,多少人间惨剧从而发生,自非此处所能细表。 在嬴政的授意之下,在李斯的执行之下,关于嫪毐谋反一案的处理,用刑不可谓不重,手段不可谓不狠,力度不可谓不大,打击面不可谓不广,然而即便如此,嫪毐谋反一案却还远没有到最终结案之时。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1、吕不韦的尴尬处境
王位虽然可以由继承得来,威望却要靠自己建立。嫪毐授首,太后幽囚,嬴政以他的铁腕,向世人宣告:他是秦国至尊的王,他的无上权威,容不得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挑战。同时,藉着嫪毐一案,李斯也出尽风头,一跃成为当红的政治明星,连六国也知道秦国新近出了他这样一位厉害的人物。 仅用了两年时间,嬴政便先后肃清了国内两股强大的异己势力。先是成蟜,后有嫪毐。然而,他的攻势不会就此停止。下一个轮到谁?地球人都知道。 吕不韦自然也知道,他就是下一个目标。当他初闻嫪毐死讯之时,仰天长笑,笑容却很快便僵硬在脸上。出乎吕不韦意料的是,失去了嫪毐这个老对手,他居然莫名地感到孤独、失落,甚至有些想哭。如今,嫪毐不在了,就剩下他独自一人面对日渐强悍的嬴政。分明是初秋的九月,吕不韦却已觉出丝丝寒意。 作臣子的拉帮结派,历来是君王的大忌。嫪毐一派垮台了,可吕派还在。嬴政会不会一鼓作气、趁胜追击,将他和他的派系也一并铲除?要知道,嬴政这孩子可不是一个善茬。他虽然对嬴政有拥立之功,但嬴政真的就能一直容忍他吗?他不敢相信,他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吕不韦虽然没有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但也知道报恩总归有一个限度。嬴政发起狠来,连他母亲赵姬也下得了毒手,更何况是他吕不韦了。 嬴政的实力和自信,也让吕不韦不敢轻举妄动。嫪毐便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嬴政任由嫪毐先动手,等于是让了一招,最终依然能轻松化解,潇洒从容。如今,嬴政实力更强,锐气正盛,此诚不可与争锋。 再说了,目前吕不韦的脑袋还能连在脖子上,也实在该庆幸才是。上一回,他举荐的樊於期跟着成蟜一道造反,他作为举荐人,依法应该连坐才对。这一次,嫪毐造反,同样牵连到他。没有他这个媒人,嫪毐现在将依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舍人,又怎会通j太后,进而造反?他才是嫪毐造反的罪魁祸首。 根据吕不韦掌握的情报,嬴政对他是起过杀心的。好在有众多宾客辩士、大小官员为他在嬴政面前游说,加上他为嬴政父子立下的不容抹灭的赫赫功绩,嬴政这才手下留情。然而,吕不韦心里也清楚,正因为给他说情的人是如此之多,也必然会让嬴政对他更加猜忌。 躲过了初一,能不能躲过十五?吕不韦全无把握。他所能做的,就是自废武功,用行动打消嬴政对自己的顾虑。于是,吕不韦作起了甩手相国,朝中大小事宜,皆不管不问,成日闭门不出,醇酒美人,寻欢作乐,麻醉自己也麻痹嬴政。吕不韦缩头乌龟般的行径,自然招致了他派系中人的不满和怨恨。昌平君、昌文君趁机揽权,许多吕派官员也见风使舵,纷纷前往投靠。 战场上撤退是一门学问,官场上隐退也同样是一门学问。吕不韦虽然有心隐退,不想惹事,事却偏偏主动寻上门来,而且来自一个注定将和他纠缠终生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太后赵姬。 赵姬被幽闭在雍县棫阳宫内,已经有半年之久。这一年对她来说,实在是霉运连连的一年。嫪毐的死亡,她已经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也并无太多悲戚。你说她没心没肺也好,说她短视麻木也好,反正,赵姬这种女人,具备强大的自我疗伤功能。很快,她就跟没事人似的。生活还是要往前看,她只有四十三岁,未来的日子还长得很,她可不能让自己的余生,就虚掷在这冷清的宫殿之内。以前,她权柄在握,都是别人求她,没想到,她也会有求人的一天。然而,谁能帮她? 这一日,一封信送到了吕不韦的案头。吕不韦不悦道,说过多少次,休拿外事烦我。 舍人弯着腰,低声道:“乃是太后之信函。” 吕不韦愣了一下,道:“太后?太后是谁?”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2、赵姬的求救信
太后是谁?吕不韦一时迷茫起来。想想。哦,对了,赵姬,那个杀千刀的女子,那个命中的孽障。吕不韦抚摩着赵姬的来信,仿佛那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么久以来,这可是她给他写的第一封信呀。他抚摩着光滑的竹简,就像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雨夜,他带着战栗和骄傲,第一次抚摩赵姬那奇异芬芳的身体。 他继续抚摩着,越来越快,越来越粗鲁,全身弥漫着膨胀的情欲。与此同时,愤怒和狂悲也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他破口痛骂:赵姬啊赵姬,你也有今天。哈哈,老天有眼,终于让我等到了今天。你这是向我求救来了吧。j夫死了,两个娃没了,嬴政又抛弃了你,你这才想起我来。平时不肯烧香,临时来抱佛脚,有这等美事?我为什么要救你?凭什么你就不能倒霉?凭什么你就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呀?就凭你的美貌?就凭你天生命就该比别人好?知道你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看看那些被你弃而不顾的人和事,再好生寻思吧。报应,报应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行者是。而你的报应不用等到虚幻的来生,你这就叫作是花报。天啦,我受了你多少年的恶气。二十多年来,我时刻都幻想着这样的场景:我站在你的面前,微笑着说,好了,我错了,跟我回吧。于是你笑了,很乖地点点头。你为什么不肯像从前那样,作一个美丽的小傻瓜?只要我轻轻地拍拍你的肩,你就放心地听我的安排。你为什么要逞强?为什么要和我犟?当我日夜期盼你回心转意之时,你都作了些什么?你和嫪毐那个贱人在一起,当我是死过的。我为什么救你?看到你如今凄凉困苦的样子,我高兴还来不及。好啊,你现在想起来了,原来这世上还有我吕不韦这号人物,原来我这个老家伙对你还是有些用处的。可惜,太晚了。太晚了。吕不韦怒不可遏,将信远远丢开,不再理会。 赵姬左右等待,吕不韦那边却全无消息。赵姬泪飞倾盆雨,心作千斤坠,她明白了,吕不韦还是在恨着她的。可是,他怎么就没想过,当年是他背弃她在先,是他为了得到权力,把她当做筹码给交易了出去。她给过他终生厮守的机会,而他没有珍惜。仅此而已。他是永不会知道,那次的伤害有多痛多深。如果可以,他必须要用一生来为此忏悔,为此赎罪。赵姬本以为她再也不会和吕不韦这个负心人有任何瓜葛,可如今也别无良策,她需要吕不韦的援手,将她从这棫阳宫里拯救出去。是以她固然心里委屈,却也只能强自忍耐,更顾不上什么面子问题。 于是,吕不韦又收到了赵姬的第二封信。吕不韦比上次冷静了许多,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比年轻小伙子。但是,吕不韦还是对赵姬的来信作了冷处理,不予回复。他要维护男人的自尊,击溃赵姬的自信。他就是要争一口气。不服软,不道歉,想要我来帮你,门都没有。 于是,又有了第三封信。吕不韦见信一笑,知道赵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赵姬彻底放下了太后的身段,在信中甜言蜜语,软声乞怜。吕不韦可不糊涂,他了解赵姬这个人。她总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权势堡垒或者麻木不仁之中,让别人替她收拾烂摊子。而她……她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她那小小的心里,归根结底是只够装得下她自己的。 虽然吕不韦知道赵姬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女人,他也完全能够预先猜出她用来对付他的一招一式,可他就是抵挡不了。没办法,在女人的手里,有些招式就是那么无敌。而赵姬在信的结尾如是写到:残败之身,愧入故人之眼;将老红颜,犹望吕郎垂怜。这已是表达了愿意以身相许、鸳梦重温的意思。吕不韦心软了。她已经得到惩罚了。要知道,赵姬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缺憾。在人生的暮年,如果能够和她破镜重圆,未尝不是美事。这意味着赵姬宽恕了他的罪,老天宽恕了他的罪。他曾经以为,素腕秉烛;添香,那些岁月早已远去。如今,他又重燃起了希望。尽管赵姬年华已逝,不再拥有当年那副让他不惜为之而死的容颜。可是,她始终不能是别人,她终究是属于他的赵姬。 吕不韦开始盘算搭救赵姬的利和弊。他现在的处境已是自顾不暇,嬴政正愁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他偏在这时候强出头,要来营救赵姬,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弄不好自己的性命也会赔进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能成功救出赵姬,则他不仅多了一个同床,更是多了一个同盟,美气得很。 是的,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3、最佳人选——李斯
且说于公于私,吕不韦决意要救赵姬。要救赵姬,就意味着得说服嬴政改变主意。吕不韦亲自出马,显然不太适合。他必须要找一个代言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杰出的说客,同时又对嬴政有着足够的影响力。上天入地,还能有比李斯更合适的人选吗? 李斯正在家中督促两个儿子读书,忽听到吕不韦来访,心中暗暗纳闷。都说吕不韦已闭门谢客数月,不问世事,今天却突然不请自来,虽不知其来意,但想必不会是什么好事。 两人坐定,客套已毕。吕不韦道:“不韦有事相托,能成此事者,舍客卿不作它想。” 李斯一听,立时有不祥的预感,赶紧推辞道:“辱蒙相国抬爱。李斯无才无能,恐负相国重托。” 吕不韦道:“客卿不必自谦。不韦生平阅人无数,以才能器量论,无人能及得客卿。” 以前都是李斯给吕不韦戴高帽,风水轮流转,今天吕不韦反过来给李斯戴起高帽。李斯惶恐不安,高帽越高,则所托之事必然越艰险。李斯道:“敢问相国所托何事?” 吕不韦道:“今太后居雍县棫阳宫,大王居咸阳,母子分离,不得相见。不韦忝为相国,心实忧之,不韦本欲自谏,无奈见疑于大王,恐谏而无功,故尔欲请客卿劝谏大王,收回成命,迎太后归咸阳,母子团聚,以尽孝道。” 李斯脸色一变,心想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于是答道:“太后之事,乃大王裁定。大王有令,相国也当听闻,凡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李斯非惜命之人,只是此事乃大王家事,非臣子所当与预。” “客卿所言差也。王室之家事,实国事也。君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负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是君负其臣也。为臣之道,宁可君负臣,不可臣负君。今大王囚禁母后,悖行逆天,国人耻笑,客卿能坐视乎?” 李斯闭上眼睛,沉默着。吕不韦看来是铁了心要救太后。李斯知道吕不韦和太后有过一段绵绵旧情,但算来也是多年前的往事了,为了一个徐娘半老的女人,至于吗? 吕不韦见李斯不说话,已猜到他大致的心思,于是作出推心置腹之态,道:“不瞒客卿,不韦当年与太后确曾相好。然今日不韦欲救太后,非关旧情,关乎社稷大计也,名为救太后,实为救大王于不孝不仁之地。大王素信客卿,客卿所言,大王能听。不韦生平未尝求人,今日开口相求,客卿万勿推辞。” 李斯道:“大王正在震怒之际,非能纳谏之时。况令出未久,无朝布夕改之理。容缓图之。” 吕不韦见李斯不甚热心,于是改变策略。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救出赵姬,李斯并落不到什么好处。就算有好处,和所冒风险相比,也实在不值一提。诱之以利不可,只有动之以害了。吕不韦道:“客卿可知,不韦与客卿虽有千般相异,却有一点相同。” 李斯抬头看着吕不韦,吕不韦又道:“不韦与客卿,皆以异国之人,据秦国之高位。” “愿闻其详。” “不韦,韩人也。据相国之位,主秦国之权,虽忠心赤诚,屡建功勋,而秦人终不能信。既不能信,又复妒之,再复恨之。客卿,楚人也,当年西入咸阳,人莫能知。惟不韦留客卿,推而重之。何故也?一则知客卿有惊世之才,二则同为客在咸阳,有相怜相惜之情。” 李斯默然。在他最绝望的时候,毕竟是吕不韦收留了他,给了他一个仕途起步的机会,这份恩情是他无法否认的。 吕不韦见李斯色变,知其心乱,于是又道:“不韦欲救太后,其中另有玄机,不知客卿思量过没有?” “望相国赐教。” “太后何国之人?” “赵人。” “不错。太后与你我一样,也非秦人。不韦来秦日久,知秦亦深。百数年来,秦国大政,皆c于外客之手,如商鞅、张仪、范雎之辈,役使秦人,号令叱咤。秦国为天下最强,权柄却无法自有,秦人莫不耻之恨之。此耻此恨,深藏于心,待机而发,一发则必不可收拾。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试观今日之秦国,宗室日重,昌平君、昌文君二人,大权在握。压抑多年之恨意怨气,今宣泄之时也。你我以外客据高位,首当其冲,只在早晚,轻则见逐,重则遭诛。多年功业经营,付诸东流之水。你我有今日,得来皆非轻易,可不预为绸缪乎?太后如能重返咸阳,必可震慑宗室。太后,非秦人也。宗室纵有心报复外客,碍于太后,亦必不敢妄动。” 李斯不能信,以为吕不韦为了激将自己,特意危言耸听而已。李斯道:“相国知秦人,而李斯知秦王。秦王素有天下之志,心中定无内臣外客之分。且秦之能称霸百年,多赖外客之力,秦王雄略远视,不会不知。” 吕不韦长叹道:“客卿虽才高当世,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客卿今日不信,只恐他日悔之已晚也。”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4、李斯教子
在李斯看来,吕不韦的失势已成定局,属于吕不韦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吕不韦,已经被打落入的旋涡,而他并不甘心就此沉没,于是慌乱伸手,希望能抓住些许攀附之物。如果此时贸然施以援手,非但救不了他,反而会被他拽入旋涡当中,成为他的殉葬品。李斯于是说道:“非李斯胆敢拒绝相国,实乃大王不可谏。强谏则徒增其怒,于事不独无补,反而有害。相国必欲救太后,则李斯有一言,愿相国能听。” 吕不韦见李斯心意已决,也不生气,况且生气也没有用,李斯翅膀已经硬了,非他所能予取予求。吕不韦道:“客卿请讲。” 李斯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斯乃局外之人,有八字相送相国:不谏为谏,不谏胜谏。望相国跳出棋局,头脑清醒深思之。” 吕不韦心中不悦。不谏为谏,不谏胜谏,这算什么话!敢情被关起来的不是你的老相好。人生能有几回失而复得的机会,你李斯又怎会知道? 吕不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吕不韦走后,李斯的长子李由问李斯道:“阿父,何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 李斯满意地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孺子可教也。他爱怜地望着李由,李由已是一个十六岁的俊秀少年,咱李家未来的荣耀和希望,就背负在他肩上了,可要好好地言传身教才行。李斯于是反问道:“居,吾语汝。以汝之见,秦王欲囚太后到何时?” “大概会一直囚禁下去吧。” 李斯摇摇头,又问道:“秦王为何囚太后?” “秦王既恨太后,又惧太后。” 李斯再摇摇头,道:“秦王于太后,恨固有之,惧则未必。嫪毐车裂,三族诛尽,党羽剪除。如此一来,太后深处孤独,何足为患?秦王虽恨太后,然母子连心,恨不可久。今秦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囚禁母后,招笑天下,已历半岁,初衷未改,岂徒恨哉!” “然则秦王囚太后之用意何在?” 李斯赞许一笑,道:“此问方中要害。问对问题,已是知道了一半答案。吕不韦与太后有旧情,是以关心则乱,只欲救人,却不能作此一问。吕不韦如能作此一问,必能明晓吾之所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决非虚言。秦王初囚太后,乃是出于盛怒之下。今怒气渐消,犹不肯放归,何故也?太后执掌国政将近十年,根基深厚,朝中诸多大臣,此前是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嫪毐之党在明,易灭;太后之党在暗,难索。秦王又知,太后必求救于吕不韦,吕不韦也必唆使党羽,为太后游说。今太后罹难,凡为太后谏者,非太后之党,则吕不韦之党。秦王因而诛之,其中纵有秉公而言者,也宁错杀,勿枉纵。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则必废太后与吕不韦。废太后与吕不韦,则必先除其党。此乃秦王囚太后之用意所在也。吾语吕不韦所云不谏为谏,不谏胜谏,亦盖谓此也。即便不谏,秦王迟早终释太后,是谏也。强谏则自伤羽翼,去势招祸,是不如不谏也。” 李由感叹道:“秦王仅长我六岁而已,心思之深,竟如此不可测?” 李斯道:“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此天授之术也,非人力所能及。终有一日,你我父子将同朝为官。汝须谨记,秦王断非寻常之王,汝当时刻心怀敬畏。人畏火,知避之,则能保全。人轻水,常戏之,则溺。惟敬畏秦王,方可与之持久周旋,切记切记。” 李由又道:“吕不韦年老昏庸,看来已是来日无多。继其位者,阿父乎?” 李斯怒斥道:“小子无状,口气竟如此狂妄!吕不韦已是名垂史册之人,当不朽也,非此刻你我所能訾议。等你异日作到相国之位,再臧否吕不韦不迟。吕不韦能有今日,岂妄得哉!适才其于外客一说,d见深远,非常人所能道也。虽未必成真,亦堪足警醒。况且人不可忘本,若无吕不韦,为父不能至今日。吕不韦倘有它事相求,为父必倾力相助。至于太后一事,只因爱莫能助,故而婉拒,心实有愧。此中利害,汝不可不知。” 李由肃然道:“阿父教训的是。” 。。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5、敢以太后事来谏者,死!
虽说李斯不肯做出头鸟,但肯做出头鸟的还是大有人在。先有大夫陈忠以太后之事进谏嬴政。可想而知,为了这次进谏,陈忠定然精心准备了一大篇讲稿,义正辞严,雄辩滔滔,可谓志在必得。不料嬴政根本没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命人剥去他的衣裳,置其身于蒺藜之上,捶而杀之,陈其尸于阙下。嬴政下令曰:“复有欲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陈忠的例子摆在眼前,试问还有谁人胆敢以身试法?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陈忠倒下了,n个陈忠却站了起来。朝中大臣,有如飞蛾扑火,纷纷冒死来谏。嬴政也毫不含糊,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绝不手软。 这一杀,从嬴政九年九月直杀到嬴政十年三月,前后死者二十七人,尸积成堆,天下震怖。这二十七人中,虽以吕不韦和太后的拥趸居多,但也不乏有确系忧国忧君、秉公直谏者。二十七人,数目非小,前赴而后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必死而竟死之,不可谓不悲壮,不可谓不惨烈。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叹息久长。而居于幕后的吕不韦和太后,感受更为深切,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r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也不禁悲从心来,彷徨无策。 所谓的死谏、尸谏,于此前的历史中也偶有出现,然而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死谏,直到此时才算是开了先河。 礼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显然,在礼记中,死谏是既不鼓励,也不提倡的。死谏,作为人臣的最后选择,乃不得已而为之。但关于这一行为的评价,却可以公者见公,私者见私。 自其公者言之,为人臣者,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所看到的是坚持信念的光辉形象,是虽死不辞的凛然气节。但自其私者言之,却又是在要挟人主,置其于进退两难,杀则有不仁不义之谤,不杀则等于自承错误,威风扫地。而死谏者这边,谏成则天下耸动、人人敬叹,失败也不妨落得个诤臣烈士、磊落英名。 拥有这么一大批不惜以性命为赌注,也要匡正人主之失的大臣,嬴政是觉得欣慰还是愤怒呢?他是从公的角度还是私的角度来审视评判这次死谏事件的呢?关于这些,史书上不曾记载,今天更加无法得知。但随着时间推移,对为臣之道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南宋朝,岳飞对宋高宗赵构说道:“使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自平。”(值得注意的是,岳飞这话不宜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此为不可不察。)换而言之,事出重大紧急,为人臣之礼,虽死谏可以。 姑且不论为太后赵姬而死谏是否值得。令人困惑的是,陈忠等人不是没想过进谏的后果,却依然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为什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进谏之后,死或不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当然,死的概率相当之高,但不死的概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我们知道,在掷骰子时,连续开大的次数越多,则下一把开小的几率越高。同理,嬴政杀的进谏者越多,则下一个进谏者被杀的几率越低,生还的几率越高。后来的进谏者或许便有着类似赌徒的心态,绝不放弃,继续下注,说不定下一把就全赢回来了呢?于是越输越多。是故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当然,以概率来解释这次轰动天下的死谏事件,无疑是荒谬和不厚道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忠等人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书包 网 。 想百~万\小!说来
第二十二章 母子决裂 6、真有不怕死的?
要考察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暂时先将眼光投s到一千七百六十一年之后,即公元一五二四年。这一年,朝代为明,年号为嘉靖,皇帝姓朱,名厚熜。工龄:四年。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伴随这场争论而至的,同样是一次大规模的群臣死谏事件。 事情起因很简单:朱厚熜是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前前任皇帝朱祐樘的侄子。大臣们以为,朱厚熜既然登上了皇位,就算是过继给前前任皇帝朱祐樘当儿子了,因此应该称朱祐樘为皇考,生父朱祐杬则只能称为皇叔父。 即位之初,根基未稳的朱厚熜面对大臣们的理论强势和道德压力,屈服了。这一年,羽翼渐丰的朱厚熜终于开始了他的反抗,他悍然下令:称其生父朱祐杬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朱祐樘则只被称为皇伯考。诏书即下,立即招致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弹,满朝大哗,群情汹汹。以吏部左侍朗何孟春与翰林杨慎(宰相杨廷和之子)为首,朝中大小官员共二百余人,自辰至午,跪于左顺门前,吁请朱厚熜收回成命。 朱厚熜大怒,派锦衣卫逮捕了学士丰熙、给事中张翀等八人。杨慎等人不仅不散,反而撼门大哭,声震阙廷。杨慎疾呼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大臣王元正也慷慨言道:“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也就是说,为了让皇帝朱厚熜改变两个称呼,以维护他们眼中的伦理朝纲和国家命脉,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十八岁的朱厚熜,正是逆反心理的年龄,闻言愈怒。这哪里是请愿,更像是造反嘛。汝等不畏死,朕偏要以死惧汝等。朱厚熜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下狱;令其余八十四人姑且待罪。次日,一百八十余人受杖,编修王相等十八人被杖死。大礼仪之争就此划上了句号。 虽说在大礼仪之争中死亡的人数要少上九人,但重伤号却数以百计,而且全部集中在短短一天之内,震慑效果无疑更为骇人。于是,我们有了同样的疑问:是谁给了杨慎等人胆子,让他们将朝中二百余名官员一起拖下水,让他们不仅漠视自己的生命,也漠视着同僚的生命,并以此为武器,向当朝皇帝公开叫板? 以上疑问的答案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在这些答案中,鲜有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反正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且让我们尝试以心理学为切入,从当事人的心理出发,深入一切行为的源头,从而绕开文化差异的暗礁,跨越岁月变迁的鸿沟,来分析和比较这两个前后相差近两千年的事件。 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无论陈忠还是杨慎,他都不是一个人在和嬴政或朱厚熜战斗,而是作为一个集团中的一员在战斗。决定他们行为的,不是他们的个人心理,而是整个集团的心理。在集团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已经不再拥有自主权,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而是听命于他所服膺的那个集团的同一心理。 那么,集团心理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它对身处集团中的个人又将施加以怎样的影响? 如弗洛伊德所言,集团心理是最古老的人类心理,所谓的个体心理,则是从集团心理中慢慢地、渐进式地分化而出。纵然在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今天,作为个人,与生俱来的群居本能依然无法泯灭。人总是渴望着组成集团,成为某个集体中的一份子。这种本能的渴望,从生物学上说,是一切高级有机体的多细胞特性的延续。而人之所以会时常感觉孤独,则是因为群居本能未能得到满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二十二字,却直击要害,犀利无比。触动了此情此感,不独陈子昂要怆然涕下,读者也当为之惆怅同哭。孤独的上?
第 18 部分
欲望文